CN215475512U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75512U
CN215475512U CN202121634793.4U CN202121634793U CN215475512U CN 215475512 U CN215475512 U CN 215475512U CN 202121634793 U CN202121634793 U CN 202121634793U CN 215475512 U CN215475512 U CN 215475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vehicle width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47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波贺义隆
新村裕幸
关谷翼
楢崎康生
高杉哲太郎
竹内秀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75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75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位于座椅的前方的护罩(52)。在护罩(52)的前表面形成有前端部(63f)比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内侧面(63)。护罩(52)具有从内侧面(63)向车辆的车宽中心(C)侧突出的凸部(70)。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座椅的前方配置有外装罩的跨骑型车辆。例如,日本国专利第6164891号所示的跨骑型车辆具备覆盖散热器的侧方而向燃料箱的侧面延伸出的散热器护罩来作为座椅的前方的外装罩。在散热器护罩的前表面形成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后方延伸的倾斜面。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外装罩的前表面的倾斜面有时会将行驶风向车宽中心侧集中并产生涡流而导向上方。在该情况下,涡旋的行驶风吹到乘客而可能会带来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涡旋的行驶风吹到乘客而带来不适感的情况的跨骑型车辆。
(1)本实用新型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位于座椅(13)的前方的外装罩(52),在所述外装罩(52)的前表面形成有前端部(63f)比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倾斜面(63),所述外装罩(52)具有从所述倾斜面(63)向车辆的车宽中心(C)侧突出的凸部(7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1)的方案,能够将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吹到凸部。由此,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从原本的流动方向脱离而被导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凸部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被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入。因此,能够减少因倾斜面涡旋而导向乘客侧的行驶风,抑制涡旋的行驶风吹到乘客而带来不适感的情况。
(2)在上述(1)的方案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具有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下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的倾斜部(7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2)的方案,当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吹到朝向前方的凸部的倾斜部时,沿着倾斜部一边抑制扩散一边向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使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向比原本的流动方向靠上方的方向脱离。由此,能够将在凸部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有效地引入,并与吹到凸部的行驶风一起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配置在所述倾斜面(63)中的比上端部(63r)与下端部(63f)的中间部(63i)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3)的方案,能够将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中的在主视观察下在接近乘客的上半身的位置流动的行驶风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少朝向乘客流动的行驶风。
(4)在上述(1)~(3)的方案的任一项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在从前方观察的主视观察下,配置在所述倾斜面(63)中的比通过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4)的方案,能够使沿着倾斜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流动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在倾斜面中的比车宽方向的中心靠外侧的位置处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脱离。因此,能够将沿着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有效地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
(5)在上述(1)~(4)的方案的任一项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从下方向上方设置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5)的方案,与凸部以单体设置于倾斜面的情况相比,凸部配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范围,因此能够将沿着倾斜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流动的行驶风在上下方向的大范围内吹到凸部。
(6)在上述(1)~(5)的方案的任一项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多个且彼此沿前后方向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6)的方案,由于凸部沿着沿倾斜面流动的行驶风的流动方向分离配置,因此能够在前后的宽度内对行驶风进行整流。因此,能够将行驶风可靠地吹到凸部。
(7)在上述(1)~(6)的方案的任一项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凸部(70)具有: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的凸前端部(70f);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的凸后端部(70r);随着从所述凸前端部(70f)朝向所述凸后端部(70r)而宽度逐渐增大的前半部(71);以及随着从所述凸前端部(70f)朝向所述凸后端部(70r)而宽度以所述前半部(71)的后半部分为起点逐渐减小的后半部(7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7)的方案,能够在凸部的前半部的周围缓和行驶风的压力变化,抑制凸部处的风切声的产生。
(8)在上述(1)~(7)的方案的任一项的跨骑型车辆中,可以是,所述倾斜面(63)具有在主视观察下位于比所述倾斜面(63)的上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缘部(66),所述凸部(70)沿着所述缘部(66)配置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8)的方案,在比倾斜面的上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存在有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扩展的空间,因此能够使由沿着缘部配置多个的凸部导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行驶风向比外装罩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可靠地逃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涡旋的行驶风吹到乘客而带来不适感的情况的跨骑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右侧的护罩的俯视图。
图4是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右侧的护罩的侧视图。
图5是将右侧的护罩中的多个凸部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行驶风的流动的右侧的护罩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行驶风的流动的右侧的护罩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行驶风的流动的右侧的护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供驾驶员跨骑车身地乘车的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2、后轮3、车身框架20、发动机40、燃料箱12、座椅13、车身罩50。
前轮2轴支承于左右的前叉4的下端部。前叉4的上部经由转向杆5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0的前端。在转向杆5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操作手柄6。前叉4在车身框架20的前端的前方支承头灯11。
车身框架20具备头管21、主框架22、下行框架23、一对座椅轨道26和支撑管27。头管21设置在车身框架20的前端。头管21对转向杆5进行支承。主框架22在从头管21的上部向下方且后方延伸之后,弯折而向下方延伸。下行框架23从头管21的下部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在下行框架23的下端部结合有悬架支架24。一对座椅轨道26左右设置。一对座椅轨道26从主框架22的弯折部向后方延伸。支撑管27从主框架22的下部朝着左右的座椅轨道26的前后中间部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30。摆臂30在车身后部的下方向前后延伸。摆臂30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0中的主框架22的下端部附近。摆臂30的后端部对后轮3进行轴支承。后轮3经由在车身后部的左方配设的链条式的传动机构而连结于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40。
发动机40固定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0。发动机40具备曲轴箱41和气缸42。曲轴箱41构成发动机40的下部。曲轴箱41的前端部支承于悬架支架24。曲轴箱41的后端部支承于主框架22的下端部。气缸42从曲轴箱41的前部向上方立起。
燃料箱12配置在座椅13的前方且气缸42的上方。燃料箱12在主框架22的上方以沿车宽方向跨主框架22的方式配置。
座椅13支承于一对座椅轨道26。
车身罩50具备将头灯11覆盖的前整流罩51、位于座椅13的前方的护罩52(外装罩)、在护罩52的后方将主框架22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覆盖的侧罩53、在侧罩53的后方将座椅框架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覆盖的后罩54。这些护罩52、侧罩53及后罩54分别左右配置。
护罩52配置在前整流罩51的后方。护罩52在侧视观察下从与燃料箱12重叠的位置向燃料箱12的前方突出。护罩52在侧视观察下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尖细地形成。护罩52的详细形状在后文叙述。侧罩53在侧视观察下从与护罩52相邻的前端部沿着燃料箱12的下缘延伸至座椅13的前部的下方。后罩54配置在比侧罩53靠后方的位置,且在侧视观察下配置在座椅13的后部的下方。
详细叙述护罩52。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2所示,护罩52在主视观察下以夹着头灯11及前整流罩51的下部的方式左右配置。左右的护罩52相对于车辆的车宽中心C对称地形成。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着眼于右侧的护罩5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车宽中心C通过与车宽方向正交且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头管21的中心轴线重叠的假想面来定义。
护罩52具备呈中空状重合的外护罩60及内护罩61。外护罩60配置在内护罩61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护罩5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观面的大半部分。
图3是从上方观察右侧的护罩52的俯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护罩52的前表面具备朝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方向的外侧面62、朝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方向的内侧面63(倾斜面)。需要说明的是,护罩52的前表面是在从前方观察护罩52单体的情况下能看见的部分,且是护罩52的外表面中的法线矢量指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向的部分。外侧面62设置于外护罩60。内侧面63在主视观察下位于外侧面62的车宽方向内侧。内侧面63设置于内护罩61。
图4是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右侧的护罩52的侧视图。
如图2~图4所示,内侧面63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向后方延伸,并且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延伸。换言之,如图2中的箭头A所示,内侧面63的倾斜方向是相对于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方倾斜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内侧面63的倾斜方向是指在内侧面63的任意的点处相对于指向后方的矢量所成的角最小的切线矢量所指向的方向。
内侧面63具备内侧面63的前端部63f和位于比前端部63f靠上方的位置的后端部63r。前端部63f是内侧面63的下端部。前端部63f位于比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后端部63r是内侧面63的上端部。内侧面63以随着从前端部63f朝向后端部63r侧而宽度变宽并且随着从后端部63r朝向前端部63f侧而宽度变宽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面63形成为菱形形状。
内侧面63的缘具备:从内侧面63的前端部63f向上方延伸的外侧下部65;从外侧下部65的上端朝着内侧面63的后端部63r向上方延伸的外侧上部66(缘部);从内侧面63的前端部63f向比外侧下部65靠车宽方向的内方且上方的位置延伸的内侧下部67;从内侧下部67的上端朝着内侧面63的后端部63r向上方延伸的内侧上部68。外侧下部65及外侧上部66在主视观察下位于比通过内侧面63的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参照图2)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外侧下部65及外侧上部66沿着内侧面63与外侧面62的交界延伸。外侧下部65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后方延伸。外侧上部66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延伸。内侧下部67及内侧上部68在主视观察下位于比通过内侧面63的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内侧下部67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延伸。内侧上部68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后方延伸。
如图2所示,护罩52具有从内侧面63向车宽中心C侧突出的凸部70。凸部70设置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四个)。多个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头灯11及前整流罩51的车宽方向外侧。多个凸部70配置在内侧面63中的比上端部(后端部63r)与下端部(前端部63f)的中间部63i靠上方的位置。多个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配置在内侧面63中的比通过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多个凸部70沿着内侧面63的缘的外侧上部66配置。多个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从下方向上方设置。多个凸部70在侧视观察下彼此沿前后方向分离(参照图3及图4)。多个凸部70沿着内侧面63的缘的外侧上部66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整齐排列。
图5是将右侧的护罩52中的多个凸部70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多个凸部70形成为彼此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凸部70以将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上方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凸部70以后端相对于前端而言位于内侧面63的缘的外侧上部66侧的方式形成。凸部70具有处于前端的凸前端部70f、处于后端的凸后端部70r、随着从凸前端部70f朝向凸后端部70r而宽度逐渐增大的前半部71、随着从凸前端部70f朝向凸后端部70r而宽度以前半部71的后半部分为起点逐渐减小的后半部72。需要说明的是,前半部71与后半部72的交界在凸部70的长度方向上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凸部70具有在从车宽中心C观察车宽方向外侧的侧视观察下朝向后方且上方的倾斜部73。倾斜部73从护罩52的内侧面63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立起,并从凸部70的前端向后端延伸。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座椅13的前方具备护罩52。在护罩52的前表面形成有前端部63f比后端部63r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内侧面63。护罩52具有从内侧面63向车宽中心C侧突出的凸部70。根据该结构,从前方吹到护罩52上的行驶风沿着内侧面63的倾斜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A)流动。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将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吹到内侧面63的凸部70上。由此,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的一部分如箭头B所示从原本的流动方向脱离而被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并且在凸部70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被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入。因此,能够减少因内侧面63涡旋而导向乘客侧的行驶风,抑制涡旋的行驶风吹到乘客而带来不适感的情况。
另外,由于将行驶风向护罩52的外侧面62侧积极地引导,因此能够通过沿着护罩52的外侧面62流动的行驶风来实现行车时的车辆稳定性的提高。
凸部70具有在侧视观察下朝向后方且上方的倾斜部73。根据该结构,当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吹到朝向前方的凸部70的倾斜部73时,沿着倾斜部73一边抑制扩散一边向上方流动,因此能够使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的一部分向比原本的流动方向靠上方的方向脱离。由此,能够将在凸部70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有效地引入,并与吹到凸部70的行驶风一起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
凸部70配置在内侧面63中的比后端部63r与前端部63f的中间部63i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中的在主视观察下在接近乘客的上半身的位置流动的行驶风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少朝向乘客流动的行驶风。
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内侧面63中的比通过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沿着内侧面63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流动的行驶风W的一部分在内侧面63中的比车宽方向的中心靠外侧的位置处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脱离。因此,能够将沿着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有效地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
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从下方向上方设置多个。根据该结构,与凸部以单体设置于内侧面63的情况相比,凸部70设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范围,因此能够将沿着内侧面63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后方流动的行驶风W在上下方向的大范围内吹到凸部70。
凸部70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多个,彼此沿前后方向分离。根据该结构,如图7及图8所示,凸部70沿着沿内侧面63流动的行驶风W的流动方向分离配置,因此能够在前后的宽度内对行驶风W进行整流。因此,能够将行驶风可靠地吹到多个凸部70。而且,凸部70以等间隔整齐排列,因此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1的外观性。
凸部70具有随着从凸前端部70f朝向凸后端部70r而宽度逐渐变大的前半部71、随着从凸前端部70f朝向凸后端部70r而宽度以前半部71的后半部分为起点逐渐减小的后半部72。根据该结构,在凸部70的前半部71的周围能够缓和行驶风的压力变化,抑制凸部70处的风切声的产生。
内侧面63的缘具有在主视观察下位于比内侧面63的上端部(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外侧上部66。凸部70沿着内侧面63的缘的外侧上部66配置多个。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比内侧面63的上端部(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存在有随着朝向外侧面62面对的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扩展的空间,因此能够使由沿着内侧面63的缘的外侧上部66配置多个的凸部70导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行驶风向比护罩52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可靠地逃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变形例。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驾驶员跨骑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跨骑型车辆。即,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三轮车、或者沙滩车(Buggy)、ATV(All Terrain Vehicle)等机动四轮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护罩52设置四个凸部70,但是凸部的个数不受限定。此外,凸部的形状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或者与之类似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

Claims (8)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位于座椅(13)的前方的外装罩(52),
在所述外装罩(52)的前表面形成有前端部(63f)比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倾斜面(63),
所述外装罩(52)具有从所述倾斜面(63)向车辆的车宽中心(C)侧突出的凸部(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具有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下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的倾斜部(7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配置在所述倾斜面(63)中的比后端部(63r)与前端部(63f)的中间部(63i)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在从前方观察的主视观察下,配置在所述倾斜面(63)中的比通过前端部(63f)和后端部(63r)的直线(L)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在主视观察下从下方向上方设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多个且彼此沿前后方向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0)具有:
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的凸前端部(70f);
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的凸后端部(70r);
随着从所述凸前端部(70f)朝向所述凸后端部(70r)而宽度逐渐增大的前半部(71);以及
随着从所述凸前端部(70f)朝向所述凸后端部(70r)而宽度以所述前半部(71)的后半部分为起点逐渐减小的后半部(72)。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63)具有在主视观察下位于比所述倾斜面(63)的后端部(63r)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缘部(66),
所述凸部(70)沿着所述缘部(66)配置多个。
CN202121634793.4U 2020-07-29 2021-07-19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2154755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8477A JP7171661B2 (ja) 2020-07-29 2020-07-29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0-128477 2020-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75512U true CN215475512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4793.4U Active CN215475512U (zh) 2020-07-29 2021-07-19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71661B2 (zh)
CN (1) CN215475512U (zh)
BR (1) BR102021013757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8002877D1 (de) * 2007-09-28 2010-11-18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rad mit einer Verkleidungsstruktur
JP2010215053A (ja) * 2009-03-16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930376B2 (ja) * 2012-02-16 2016-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4210485A (ja) * 2013-04-18 2014-11-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244607B2 (ja) * 2014-07-23 2017-1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ュラウド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25574A (ja) 2022-02-10
JP7171661B2 (ja) 2022-11-15
BR102021013757A2 (pt)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6795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588049B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WO2015071936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US7325853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upper cowl, screen, and meter for motorcycles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5763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82666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5475512U (zh) 跨骑型车辆
JP3157143U (ja) 自動二輪車
EP287602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300699B (zh) 跨骑型车辆
JP6773741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4332135B2 (ja) 自動2輪車
US20130075184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221188880U (zh) 车辆
JP586588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JP6166788B2 (ja) 自動二輪車
JP74317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3801254B2 (ja) 自動2輪車の冷却装置
CN110325434B (zh) 跨骑型车辆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4080025A (ja) 車両
WO2013133317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20065951A1 (ja) ナックル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