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0088U -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0088U
CN218110088U CN202222446513.8U CN202222446513U CN218110088U CN 218110088 U CN218110088 U CN 218110088U CN 202222446513 U CN202222446513 U CN 202222446513U CN 218110088 U CN218110088 U CN 218110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 piece
plate
centre gripping
workpiece
ch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65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建斌
奚海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ngxing Robot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jingxing Robot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jingxing Robot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jingxing Robot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65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0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0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0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属于工件夹持领域,其包括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设置在卡盘上,夹持组件上设有用于辅助夹持的夹持面,夹持面朝向远离工件的一侧内凹设置。本申请在实际使用时,夹持组件的夹持面与工件的外壁相抵紧,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夹持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件夹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背景技术
起模手爪是一种应用在机床上并用来夹紧工件的机械装置。
相关技术中,手爪设置在卡盘上,且手爪与工件的平整段接触的一面设置为朝向工件凸起的弧形,在对如图1所示的工件进行夹持时,手爪直接夹紧工件的平整段。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在手爪对工件夹持的过程中,手爪与工件的接触面积较小,在对工件起模的过程中,手爪与工件之间易松弛,从而导致手爪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起模手爪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包括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卡盘上,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用于辅助夹持的夹持面,所述夹持面朝向远离工件的一侧内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起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使用夹持组件对工件进行夹持,此时夹持组件的夹持面与工件的外壁相抵紧,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使得夹持组件在对工件进行起模时不易与工件发生分离,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加强板和承托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卡盘上,所述承托板设置在加强板远离卡盘的一侧;
所述夹持面包括与工件凸起段相配合的导向面和与工件平整段相配合的弧面,所述导向面设置在加强板靠近工件的一侧,所述弧面设置在承托板靠近工件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进行起模的过程中,加强板的导向面与工件的凸起段相抵紧,承托板的弧面与工件的平整段相抵紧,使得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增加,且导向面与弧面对工件外壁的损伤较小,使得夹持组件与工件之间具有较高的适配度,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为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卡盘上对应各组夹持组件均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加强板相连接,相对设置的所述驱动组件沿卡盘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设置的两组夹持组件为工件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支撑,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且相对设置的驱动组件沿卡盘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使得相对设置的驱动组件在对夹持组件驱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碰撞,降低了夹持组件与工件夹持松散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气缸、安装板、导轨和滑块,所述安装板设置在卡盘上,所述驱动气缸和导轨均设置在安装板远离卡盘的一侧,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导轨上,所述驱动气缸的驱动杆和滑块远离导轨的一侧均与连接板靠近卡盘的一侧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进行起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启动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驱动杆朝向工件移动并带动连接板朝向靠近工件的方向移动,连接板带动加强板和承托板朝向工件移动,当导向面和弧面与工件的外壁相抵紧时,完成对工件的夹持,为夹持组件夹持工件提供了便利。
优选的,所述驱动气缸的驱动杆朝向远离工件的一侧延伸出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杆远离卡盘的一侧设有限位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不同直径的工件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使用限位器对驱动杆的行程进行限定,为夹持组件夹持不同直径的工件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的适用范围,且使得相对设置的驱动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碰撞,从而降低了夹持组件与工件之间发生松弛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承托板上设有延伸组件,所述延伸组件包括导杆和弧形板,所述承托板靠近工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让位槽,所述导杆滑动连接在第一让位槽中,所述承托板靠近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板滑动连接在弧形槽中,所述承托板中开设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二让位槽与第一让位槽和弧形槽相连通,所述导杆与弧形板通过联动组件相联动,所述联动组件设置在第二让位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组件带动承托板朝向工件移动时,承托板带动导杆朝向工件移动,当导杆与工件的平整段相接触,工件的平整段带动导杆朝向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导杆带动联动组件联动弧形板,使得弧形板朝向靠近工件的方向移动,在承托板的弧面与工件的平整段相抵紧时,弧形板与工件的外壁相抵紧,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转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二让位槽中,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同轴固定在转轴上,所述导杆上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弧形板上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夹持的过程中,驱动气缸的驱动杆朝向工件移动,驱动杆带动连接板朝向工件移动,移动板带动加强板和承托板朝向工件移动,在导杆与工件相接触时,导杆朝向靠近第一让位槽的槽底移动,导杆移动带动第一齿条朝向靠近第一让位槽的槽底移动,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带动第二齿条朝向远离承托板的方向移动,第二齿条移动带动弧形板朝向远离承托板的方向移动,在承托板的弧面42与工件的平整段相抵紧时,弧形板有工件的平整段相抵紧,使得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导杆与第一让位槽的槽底之间设有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导杆朝向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夹持组件与工件分离时,在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导杆朝向远离第一让位槽的方向移动,方便导杆后续使用,从而为后续延伸组件持续使用提供了便利。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板与承托板相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靠近第二移动板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所述第二移动板靠近第一移动板的一侧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延伸至调节槽中并与调节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有调节气缸,所述第二移动板上设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气缸的输出端与调节板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启动调节气缸,调节气缸电动调节板朝向远离第一移动板的方向移动,增加了承托板与连接板之间的距离,使得夹持组件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工件,从而增加了夹持组件的使用范围。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夹持面,在夹持组件对工件夹持的过程中,夹持面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工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通过设置沿卡盘轴心呈中心对称设置的驱动组件,在驱动组件驱动夹持组件对工件进行夹持时,相对的驱动气缸不易发生碰撞,降低了夹持组件对工件夹持稳定性下降的可能性;
通过设置延伸组件,在夹持组件对工件夹持时,弧形板伸出弧形槽并与工件的外壁相抵紧,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与工件的夹持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对工件的夹持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工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用于体现夹持组件和驱动组件位置关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用于体现驱动组件和夹持组件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工件;11、凸起段;12、平整段;2、卡盘;3、夹持组件;31、加强板;311、第一移动板;312、第二移动板;313、调节槽;314、调节杆;315、调节气缸;316、调节板;32、承托板;321、第一让位槽;322、弧形槽;323、第二让位槽;4、夹持面;41、导向面;42、弧面;5、驱动组件;51、驱动气缸;511、驱动杆;512、限位器;52、安装板;53、导轨;54、滑块;55、连接板;6、延伸组件;61、导杆;611、第一齿条;612、弹簧;62、弧形板;621、第二齿条;7、联动组件;71、转轴;72、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工件1包括凸起段11和平整段12,凸起段11与平整段12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参照图2,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包括用于夹持工件1的夹持组件3,夹持组件3固定在卡盘2上,且夹持组件3上设有用于辅助夹持工件1的夹持面4,且夹持面4朝向远离工件1的一侧内凹设置,在对工件1进行夹持时,内凹设置的夹持面4对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紧,使得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夹持组件3为相对设置的两组,在对工件1夹持的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夹持组件3均对工件1进行夹持,使得工件1得到多点支撑,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卡盘2上对应各组夹持组件3均设有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通过连接板55与夹持组件3相连接,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气缸51、安装板52、导轨53和滑块54,安装板52固定在卡盘2上,驱动气缸51和导轨53均固定在安装板52远离卡盘2的一侧,滑块54滑动连接在导轨53上,且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和滑块54远离导轨53的一侧均与连接板55相连接。
在对工件1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启动驱动气缸51,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朝向工件1移动,驱动杆511带动连接板55朝向工件1移动,此时滑块54朝向工件1移动,滑块54与连接板55相配合,提高了连接板55移动的稳定性,方便后续夹持组件3对工件1进行夹持;连接板55再带动夹持组件3朝向工件1移动,在夹持组件3的夹持面4与工件1的相抵紧时,完成对工件1的夹持,夹持面4增加了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相对设置的驱动组件5沿卡盘2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在驱动组件5控制夹持组件对工件1进行夹持时,相对设置的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相向移动,且相对设置的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沿卡盘2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使得相对的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不易发生碰撞,从而使得相对的连接板55不易发生碰撞,进而降低了夹持组件3因相对的连接板55发生碰撞而影响夹持组件3稳定夹持工件1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朝向远离卡盘2的方向延伸出驱动气缸51,且驱动杆511远离卡盘2的一端设有限位器512,在需要对不同直径的工件1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使用限位器512对驱动杆511的行程进行限定,为夹持组件3夹持不同直径的工件1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的适用范围。
参照图2和图3,夹持组件3包括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加强板31固定在连接板55远离驱动组件5的一侧,承托板32固定在加强板31远离连接板55的一侧,且夹持面4包括与工件1的凸起段11相配合的导向面41和与工件1的平整段12相配合的弧面42,导向面41设置在加强板31靠近工件1的一侧,弧面42设置在承托板32靠近工件1的一侧。
在对工件1进行起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启动驱动气缸51,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朝向工件1移动并带动连接板55朝向靠近工件1的方向移动,连接板55带动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朝向工件1移动,当导向面41和弧面42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紧时,完成对工件1的夹持,导向面41与工件1的凸起段11相适配、弧面42与工件1的平整段12相适配,增加了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且导向面41与弧面42对工件1外壁的损伤较小,使得夹持组件3与工件1之间具有较高的适配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在对工件1夹持时,操作人员启动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带动连接板55朝向工件1移动,连接板55带动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朝向工件1移动,在加强板31的导向面41与工件1的凸起段11相抵紧、承托板32的弧面42与工件1的平直段相抵紧时,完成对工件1的夹持,加强板31的导向面41和承托板32的弧面42增加了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同时加强板31的导向和承托板32的画面对工件1的损伤较小,使得夹持组件3与工件1外壁的适配度较高,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实施例二:
参照图4和图5,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承托板32上设有用于加固承托板32与工件1连接的延伸组件6,延伸组件6包括导杆61和弧形板62,承托板32靠近工件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让位槽321,导杆61滑动连接在第一让位槽321中,承托板32靠近连接板55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322,弧形板62滑动连接在弧形槽322中。
参照图6和图7,承托板32中开设有第二让位槽323,第二让位槽323与第一让位槽321和弧形槽322相连通,第二让位槽323中设有用于联动导杆61与弧形板62的联动组件7。
在驱动组件5带动承托板32朝向工件1移动时,导杆61与工件1的平整段12相接触,工件1的平整段12带动导杆61朝向远离工件1的方向移动,导杆61带动联动组件7联动弧形板62,使得弧形板62朝向靠近工件1的方向移动,在承托板32的弧面42与工件1的平整段12相抵紧时,弧形板62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紧,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5,导杆61和弧形板62与工件1接触的一面均设置为弧形,降低了导杆61与弧形板62对工件1的损伤,使得弧形板62与工件1外壁之间的适配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5,弧形板62靠近弧形槽322的槽底设置为燕尾形,在后续对工件1起模的过程中,弧形板62不易与弧形槽322发生分离,从而为后续对工件1进行起模提供了便利。
参照图6和图7,联动组件7包括转轴71、第一齿轮72和第二齿轮73,转轴71转动连接在第二让位槽323中,第一齿轮72和第二齿轮73均同轴固定在转轴71中,且导杆61上固定有第一齿条611,弧形板62上固定有第二齿条621,第一齿轮72延伸至第一让位槽321中并与第一齿条611相啮合,第二齿轮73延伸至弧形槽322中并与第二齿条621相啮合。
在对工件1夹持的过程中,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朝向工件1移动,驱动杆511带动连接板55朝向工件1移动,连接板55带动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朝向工件1移动,在导杆61与工件1相接触时,导杆61朝向靠近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移动,导杆61移动带动第一齿条611朝向靠近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移动,第一齿条611带动第一齿轮72转动,第一齿轮72转动带动转轴71转动,转轴71转动带动第二齿轮73转动,第二齿轮73带动带动第二齿条621朝向远离承托板32的方向移动,第二齿条621移动带动弧形板62朝向远离承托板32的方向移动,在承托板32的弧面42与工件1的平整段12相抵紧时,弧形板62有工件1的平整段12相抵紧,使得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参照图6和图7,导杆61与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之间设有弹簧612,弹簧612的一端与导杆6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相连接,弹簧612为导杆61提供支撑,使得导杆61与第一让位槽321不易发生分离,在夹持组件3对工件1进行夹持时,弹簧612处于压缩状态,在夹持组件3松开工件1后,在弹簧612的弹力作用下,导杆61部分伸出第一让位槽321,方便导杆61后续使用,同时方便弧形板62循环使用。
参照图6和图8,加强板31包括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第一移动板311与连接板55远离驱动气缸51的一侧相固定,第二移动板312与承托板32靠近连接板55的一侧相固定,第一移动板311靠近第二移动板312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313,第二移动板312靠近第一移动板311的一侧固定有调节杆314,调节杆314延伸至调节槽313中并与调节槽313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移动板311上固定有调节气缸315,第二移动板312上固定有调节板316,调节气缸315的输出端与调节板316相固定。
在对不同尺寸的工件1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启动调节气缸315,调节气缸315带动调节板316朝向远离第一移动板311的方向移动,增加了承托板32与连接板55之间的间距,使得夹持组件3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工件1,从而增加了夹持组件3的适用范围。且调节杆314朝向远离第一移动板311的方向移动时,调节杆314使得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不易发生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实施原理为:在操作人员使用夹持组件3对工件1进行夹持时,操作人员启动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带动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朝向工件1的方向移动,在导杆61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触时,工件1使得导杆61朝向靠近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移动,导杆61带动联动组件7启动,联动组件7再带动弧形板62朝向远离承托板32的方向移动,在承托板32的弧面42和加强板31的导向面41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紧时,弧形板62与工件1的外壁相抵紧,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3与工件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夹持组件3对工件1的夹持稳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设于卡盘(2)上, 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夹持工件(1)的夹持组件(3),所述夹持组件(3)设置在卡盘(2)上,所述夹持组件(3)上设有用于辅助夹持的夹持面(4),所述夹持面(4)朝向远离工件(1)的一侧内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加强板(31)和承托板(32),所述加强板(31)设置在卡盘(2)上,所述承托板(32)设置在加强板(31)远离卡盘(2)的一侧;
所述夹持面(4)包括与工件(1)凸起段(11)相配合的导向面(41)和与工件(1)平整段(12)相配合的弧面(42),所述导向面(41)设置在加强板(31)靠近工件(1)的一侧,所述弧面(42)设置在承托板(32)靠近工件(1)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为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卡盘(2)上对应各组夹持组件(3)均设有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通过连接板(55)与加强板(31)相连接,相对设置的所述驱动组件(5)沿卡盘(2)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气缸(51)、安装板(52)、导轨(53)和滑块(54),所述安装板(52)设置在卡盘(2)上,所述驱动气缸(51)和导轨(53)均设置在安装板(52)远离卡盘(2)的一侧,所述滑块(54)滑动连接在导轨(53)上,所述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和滑块(54)远离导轨(53)的一侧均与连接板(55)靠近卡盘(2)的一侧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气缸(51)的驱动杆(511)朝向远离工件(1)的一侧延伸出驱动气缸(51),所述驱动杆(511)远离卡盘(2)的一侧设有限位器(5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32)上设有延伸组件(6),所述延伸组件(6)包括导杆(61)和弧形板(62),所述承托板(32)靠近工件(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让位槽(321),所述导杆(61)滑动连接在第一让位槽(321)中,所述承托板(32)靠近连接板(55)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322),所述弧形板(62)滑动连接在弧形槽(322)中,所述承托板(32)中开设有第二让位槽(323),所述第二让位槽(323)与第一让位槽(321)和弧形槽(322)相连通,所述导杆(61)与弧形板(62)通过联动组件(7)相联动,所述联动组件(7)设置在第二让位槽(323)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7)包括转轴(71)、第一齿轮(72)和第二齿轮(73),所述转轴(71)转动连接在第二让位槽(323)中,所述第一齿轮(72)和第二齿轮(73)均同轴固定在转轴(71)上,所述导杆(61)上设有第一齿条(611),所述第一齿轮(72)与第一齿条(611)相啮合,所述弧形板(62)上设有第二齿条(621),所述第二齿轮(73)与第二齿条(621)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61)与第一让位槽(321)的槽底之间设有弹簧(6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1)包括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所述第一移动板(311)与连接板(55)相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板(312)与承托板(32)相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311)靠近第二移动板(312)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313),所述第二移动板(312)靠近第一移动板(311)的一侧设有调节杆(314),所述调节杆(314)延伸至调节槽(313)中并与调节槽(313)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311)上设有调节气缸(315),所述第二移动板(312)上设有调节板(316),所述调节气缸(315)的输出端与调节板(316)相连接。
CN202222446513.8U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Active CN218110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6513.8U CN218110088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6513.8U CN218110088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0088U true CN218110088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31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6513.8U Active CN218110088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0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95348U (zh) 电芯封边和极耳整平夹具
CN218110088U (zh) 一种外卡工件起模手爪
CN114952673A (zh) 一种具有锁紧功能的环形工件平移式夹具
CN208744262U (zh) 多组汽车零件逐次夹持型治具
CN106112349B (zh) 一种夹紧工装
CN209439340U (zh) 一种钽电容引脚整形夹具
CN206898108U (zh) 电芯封边和极耳整平机械手
CN215699992U (zh) 一种4.5轴夹具
CN213288237U (zh) 一种钢板加工用折弯机
CN207548211U (zh) 一种调节式机械加工夹具
CN206253834U (zh) 夹紧工装
CN220501982U (zh) 一种机械抓取机构
CN216398647U (zh) 一种分离式盖帽预紧机构
CN220660909U (zh) 一种圆柱电芯夹紧机构
CN217866899U (zh) 一种圆片夹取装置
CN218775540U (zh) 一种液压折弯机
CN214927589U (zh) 一种便于卡紧的瓦楞纸生产用压平装置
CN218310144U (zh) 一种电机轴加工用校直工装
CN219254902U (zh) 一种多工序工件加工的快速装夹工装
KR20200113670A (ko) 프레스 성형 시스템용 소재 공급장치
CN219335473U (zh) 一种折弯机上料装置
CN221253200U (zh) 一种全自动纸堆翻转机构
CN219152915U (zh) 一种机械制造用自动化夹持设备
CN221209687U (zh) 一种数控钢筋弯箍机回送装置
CN219669447U (zh) 校正装置及其机械手、移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