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87823U - 物料移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料移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87823U
CN218087823U CN202222344366.3U CN202222344366U CN218087823U CN 218087823 U CN218087823 U CN 218087823U CN 202222344366 U CN202222344366 U CN 202222344366U CN 218087823 U CN218087823 U CN 218087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jector
transfer device
ejector rod
ejector p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443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任华
李晓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ji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ji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ji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ji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443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87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87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87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移载装置,所述物料移载装置包括:安装板;承载平台,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适于放置物料;传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所述传动机构采用预设的媒介传输动能;升降装置,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适于基于所述传动机构传输的动能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顶升连接板,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与所述顶升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结构不同;多个顶针,各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之上,适于承接物料。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扩大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物料移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物料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加工、检测等)处理,每道工序有对应的处理设备,因此需要移载装置将物料在不同设备间进行传输。
现有的物料移载装置通过控制物料移载装置中的升降机构,对物料进行传输。
然而,现有的物料移载装置,受结构限制,适于传输的物料的尺寸范围局限,导致整个移载装置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率较高的移载装置,有待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移载装置,能够扩大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移载装置,包括:
安装板;
承载平台,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适于放置物料;
传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所述传动机构采用预设的媒介传输动能;
升降装置,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适于基于所述传动机构传输的动能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顶升连接板,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
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与所述顶升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结构不同;
多个顶针,各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之上,适于承接物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相对于所述顶升连接板的位置可调。
可选地,所述顶升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适于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顶升连接板上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台阶,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适于靠于所述台阶。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杆包括: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且所述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二顶杆包括:第三直线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多个顶针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位置可调。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顶针适于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多个顶针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其中:
所述第一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直线型结构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线型结构设置;
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的第三直线型结构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直线型结构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的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布的位置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及形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多个顶针上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嵌槽,适于容置柔性垫块,所述柔性垫块的顶部高于所述嵌槽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多个顶针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相连的一端攻有预设深度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对应安装顶针位置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顶丝。
可选地,所述多个顶针穿过所述承载平台上表面的极限高度高于预设高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物料为平面结构,所述承载平台为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包括气道;
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气路控制部件,适于抽取所述气道内部的空气。
可选地,所述真空吸盘的下表面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适于容置所述升降装置。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气压传动机构,适于通过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动能;
液压传动机构,适于通过预设的压缩液体传输动能。
可选地,所述气压传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及移动部,其中: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适于基于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的动能,带动所述升降装置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气压传动机构为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包括:气缸及气缸滑台部,其中所述气缸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滑台部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
可选地,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相连,适于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物料移载装置,通过传动机构传输的动能驱动所述升降装置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顶升连接板,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与所述顶升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结构不同;多个顶针,各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之上,适于承接物料。由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的结构不同,可以扩大设置于所述顶杆之上的顶针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使得整个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多种尺寸的物料,故而可以扩大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相对于所述顶升连接板的位置可调,可以提高移载装置结构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顶升连接板上设置多个安装孔,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使得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不同尺寸的物料,从而可以提高移载装置的移载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在顶升连接板上设置预设深度的台阶,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靠于所述台阶,从而可以确保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在安装紧固过程中,位置不会发生偏转。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杆包括: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且所述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二顶杆包括:第三直线型结构,可以有效扩大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扩大所述物料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顶针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位置可调,可以提高移载装置结构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上设置多个安装孔,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将所述多个顶针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使得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不同尺寸的物料,从而可以提高移载装置的移载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顶针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其中所述第一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直线型结构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线型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的第三直线型结构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直线型结构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的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布的位置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及形状设置。由于三支顶针可以构成三角形承接面,不仅可以稳定地承接物料,且由于顶针的数量较少,还可以提高顶针组成的承接面的水平度,同时可以降低移载装置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多个顶针上设置预设深度的嵌槽,并放置柔性垫块,且所述柔性垫块的顶部高于所述嵌槽的顶部,从而保证物料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惯性缓冲,同时避免物料表面被划伤。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顶针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相连的一端攻有预设深度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对应安装顶针位置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顶丝,不仅使顶针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的固定较为牢固,同时此种固定方式使得顶针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的位置可调,从而可以提高放置在顶针上的物料的水平度,确保物料被准确传输至目标位置。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多个顶针穿过所述承载平台上表面的极限高度高于预设高度阈值,从而确保物料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平台采用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包括气道,通过与之相匹配的气路控制部件,抽取所述气道内部的空气,不仅能有效固定物料,还能避免物料表面被划伤。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吸盘的下表面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适于容置所述升降装置,从而保证所述升降装置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采用气压传动机构和/或液压传动机构,所述气压传动机构通过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动能,所述液压传动机构通过预设的压缩液体传输动能,操作步骤简单,从而使得所述气压传动机构和/或液压传动机构易于控制,易于校准,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移载装置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采用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包括:气缸及气缸滑台部,其中所述气缸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滑台部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一方面,滑台气缸易于固定安装,使得整个物料移载装置结构简单,另一方面,滑台气缸的控制方式简单,易于校准,有效提升了所述移载装置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相连,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承载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承载平台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承载平台的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物料移载装置受结构限制,适于传输的物料的尺寸范围局限,导致整个移载装置的利用率较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物料移载装置,所述物料移载装置包括安装板、承载平台、传动机构和升降装置,其中可以通过传动机构传输的动能驱动所述升降装置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顶升连接板,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顶杆,与所述顶升连接板连接,其中,所述顶杆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结构不同;顶针,设置于所述顶杆之上。由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的结构不同,可以扩大设置于所述顶杆之上的顶针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使得整个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大尺寸的物料,故而可以扩大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思、方案、原理及优点等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应用示例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图1示出的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图3所示的一种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移载装置M,所述物料移载装置M可以包括:安装板1、承载平台2、传动机构3、升降装置4,其中:
所述承载平台2,与所述安装板1固定连接,适于放置物料。
所述传动机构3,与所述安装板1相连,且所述传动机构3采用预设的媒介传输动能。
升降装置4,与所述传动机构3相连,适于基于所述传动机构3传输的动能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4包括:
顶升连接板41,与所述传动机构3相连;
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分别与所述顶升连接板41连接,且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结构不同;
多个顶针,各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之上,适于承接物料。
采用上述物料移载装置M,所述升降装置4在传动机构3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向上移动,穿过所述承载平台2承接物料,在承接物料之后,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向下移动,将物料至于所述承载平台2上,实现对物料的移载,由于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的结构不同,可以扩大设置于所述顶杆之上的顶针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使得整个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大尺寸的物料,故而可以扩大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
在具体实施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物料移载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制造场景,例如,半导体相关的机械制造场景、绝缘体相关的机械制造场景和导体相关的机械制造场景等。相应地,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物料移载装置可移载各种材质的物料,例如,各类半导体物料(如裸片、晶圆、MASK掩膜版等)、各类绝缘体物料(如玻璃、橡胶等)、各类导体物料(如钢料、铁料等)等。本说明书对物料移载装置的具体应用场景和物料类型不做具体限制。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以下通过具体应用场景对物料移载装置的各组成部分通过具体示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提高移载装置结构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相对于所述顶升连接板的位置可调。
作为一具体示例,参照图4所示的另一种物料移载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位置可以通过不同的安装孔O1与所述顶升连接板41固定连接,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将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O1,使得移载装置能够稳定传输不同尺寸的物料,从而可以提高移载装置的移载效率。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升连接板41上可以设置预设深度的台阶,将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靠于所述台阶,从而可以确保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在安装紧固过程中,位置不会发生偏转。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顶杆42-a可以包括: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且所述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二顶杆42-b可以包括:第三直线型结构,可以有效扩大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扩大所述物料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
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4,所述第一顶杆42-a可以包括第一直线型结构42-a1和第二直线型结构42-a2,且二者呈90°夹角,构成L型结构,可以有效扩大所述第一顶杆42-a和所述第二顶杆42-b组成的承接面的面积,从而扩大所述物料移载装置的适用范围。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提高移载装置结构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移载装置的利用率,可以设置多个顶针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位置可调。
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4,所述多个顶针可以通过不同的安装孔O2与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固定连接,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将所述多个顶针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O2,从而能够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匹配,提高物料移载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多个顶针可以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其中所述第一顶针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直线型结构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线型结构设置;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的第三直线型结构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直线型结构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的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布的位置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及形状设置。由于三支顶针可以构成三角形承接面,不仅可以稳定地承接物料,且由于顶针的数量较少,还可以提高顶针组成的承接面的水平度,同时可以降低移载装置的制造成本。
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2至图4,所述多个顶针,可以包括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其中,所述第二顶针43-b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42-a之上,所述第一顶针43-a及第三顶针43-c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42-b之上,适于穿过所述承载平台2以承托物料。
其中,第一顶杆42-a及第二顶杆42-b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所述顶升连接板41上,另一端可以悬空设置,所述顶升连接板41、第一顶杆42-a及第二顶杆42-b共同可以形成一个承托面,与所述承载平台的下表面匹配。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可以分别穿过所述承载平台,形成一个承接平面,来承接物料,在本实施例中,移载的物料可以为晶圆。具体地,当所述传动机构3在预设的媒介作用下获取动能,此时传动机构3的移动部就会将动能传输至升降装置4的顶升连接板41,所述顶升连接板4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顶杆42-a及第二顶杆42-b相对于所述传动机构3的固定部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向上移动,移动至穿过所述承载平台2的上表面,通过设置在第一顶杆42-a及第二顶杆42-b上的多个顶针承托所述物料,由于三支顶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承接平面,因此可以平稳地承接物料,例如晶圆。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对所述安装孔O1及所述安装孔O2的位置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的数量、具体形状及构造均可以不受限制,例如,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可以在长度上进行延长,也可以在宽度上进行加宽,所述第一顶杆42-a还可以额外增加直线型结构,以组成新的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多个顶针的分布情况进行设置。所述多个顶针的尺寸、数量、分布可以根据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等进行设置,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施中,物料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惯性,为了缓冲所述惯性,可以在所述顶针上设置预设深度的嵌槽,并在所述嵌槽中放置柔性垫块,且设置所述柔性垫块的顶部高于所述嵌槽的顶部,不仅能有效避免惯性对物料的损伤,还能保防止物料的表面被划伤。
作为一具体示例,所述柔性垫块具体可以为橡胶体,由于橡胶具有高弹性,可以有效缓解物料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从而避免物料被损坏。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加强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与和多个顶针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在所述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与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相连的一端攻有预设深度的外螺纹,同时在所述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对应安装顶针位置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顶丝,所述顶丝与所述顶针呈90°夹角,不仅使得多个顶针与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之间的固定较为牢固,同时此种固定方式使得多个顶针与第一顶杆42-a和第二顶杆42-b之间的位置可调,从而可以提高放置在多个顶针上的物料的水平度,确保物料被准确传输至目标位置。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机械手实现物料的传输,为了保证机械手能够伸入物料的下表面,以及避免机械手对承载平台2的上表面造成损伤,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穿过所述承载平台2上表面的极限高度高于预设高度阈值。
例如,在晶圆的制造领域中,预设高度阈值可以为6mm-10mm,当所述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穿过所述承载平台2上表面6mm-10mm时,给晶圆的下表面和承载平台2的上表面之间预留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从而确保机械手在不触及承载平台2的上表面的情况下,将物料传输至第一顶针43-a、第二顶针43-b及第三顶针43-c上。
在具体实施中,参照图5所示的一种承载平台结构示意图及图6所示的一种承载平台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承载平台2具体可以为真空吸盘,包括气道21,相应地,所述移载装置M还包括气路控制部件(图中未示出),适于抽取所述气道21内部的空气,从而为物料提供吸附力。
在具体实施中,真空吸盘可以采用金属制造,例如可以为6系或7系铝合金。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物料可以为平面结构(例如,所述物料为晶圆),可以确保所述真空吸盘在具有可靠的密封性的情况下,实现对物料的高强度吸附及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物料的尺寸及材质做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施中,考虑到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配合及匹配关系,还可以对相应的组件作进一步的优化和扩展。
参照图7所示的一种承载平台的下表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真空吸盘2的下表面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22,所述凹槽22的形状与所述升降装置4一致,适于容置所述升降装置4,从而保证所述升降装置4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使得承载平台与升降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移载装置整体体积。
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7,所述凹槽22的深度可以设置为11mm。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具体的凹槽深度,只要能够保证所述升降装置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即可。
在具体实施中,继续参照图1及图2,所述传动机构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具体可以采用气压传动机构、液压传动机构其中至少一种来实现。
其中,气压传动机构可以通过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动能,具体可以采用压缩空气,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转换为动能。液压传动机构可以通过预设的压缩液体传输动能,例如可以采用液压油,将液压油的压力转换为动能。上述气压传动机构和液压传动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动机构,控制方式简单且反应速度快。
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可以单独采用气压传动机构或液压传动机构,也可以采用气压传动机构和液压传动机构组合的混合传动机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气压传动机构可以包括固定部及移动部,继续参考图1及图2,其中: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板1固定连接。
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升降装置4相连,适于基于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的动能,带动所述升降装置4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移动。
作为一具体示例,继续参照图1及图8所示的一种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传动机构3具体可以为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包括气缸31、气缸滑台部32、进气接头321、出气接头322,其中:
所述气缸31,可以与所述安装板1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滑台部32,可以与所述升降装置4相连,其上设置有进气接头321、出气接头322。
在具体实施中,压缩气体(例如压缩空气)从进气接头321输入,所述气缸31将压缩气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所述气缸滑台部32移动,所述气缸滑台部32带动与其相连的升降装置4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2的方向移动,一方面,气缸31与所述安装板1之间的固定方式简单,使得整个物料移载装置M结构简单,另一方面,气缸31的控制方式简单,易于校准,能够有效提升所述物料移载装置M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具体的气缸类型,只要能够通过气缸驱动气缸滑台部移动,并带动与所述气缸滑台部相连的升降装置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即可。
在具体实施中,继续参照图1及图2,为了提高所述安装板1和所述承载平台2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移载装置M还可以包括固定连接板5,所述固定连接板5与所述安装板1和所述承载平台2相连。
作为一具体示例,所述固定连接板5具体可以为L形固定连接板。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固定连接板的具体形状,只要能够增强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之间的连接强度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为示意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可以对上述示例进行适应性地选取、扩展和/或变形,从而能够延伸出更多的实施方案,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对这些延伸方案进行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别描述,对装置的型号不做任何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物料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板;
承载平台,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适于放置物料;
传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所述传动机构采用预设的媒介传输动能;
升降装置,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适于基于所述传动机构传输的动能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顶升连接板,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
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与所述顶升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结构不同;
多个顶针,各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之上,适于承接物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相对于所述顶升连接板的位置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适于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连接板上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台阶,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适于靠于所述台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包括: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且所述第一直线型结构和第二直线型结构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二顶杆包括:第三直线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针相对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位置可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顶针适于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和形状匹配固定于相应的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针包括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和第三顶针,其中:
所述第一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的第二直线型结构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线型结构设置;
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的第三直线型结构的两个端部的上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直线型结构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的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针和所述第三顶针分布的位置基于待承接物料的尺寸及形状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针上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嵌槽,适于容置柔性垫块,所述柔性垫块的顶部高于所述嵌槽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针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相连的一端攻有预设深度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对应安装顶针位置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顶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针穿过所述承载平台上表面的极限高度高于预设高度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为平面结构,所述承载平台为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包括气道;
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气路控制部件,适于抽取所述气道内部的空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盘的下表面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适于容置所述升降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气压传动机构,适于通过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动能;
液压传动机构,适于通过预设的压缩液体传输动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传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及移动部,其中: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适于基于预设的压缩气体传输的动能,带动所述升降装置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垂直于所述承载平台的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传动机构为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包括:气缸及气缸滑台部,其中所述气缸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滑台部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装置还包括:
固定连接板,所述固定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相连,适于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平台。
CN202222344366.3U 2022-09-02 2022-09-02 物料移载装置 Active CN218087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4366.3U CN218087823U (zh) 2022-09-02 2022-09-02 物料移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4366.3U CN218087823U (zh) 2022-09-02 2022-09-02 物料移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87823U true CN218087823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2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4366.3U Active CN218087823U (zh) 2022-09-02 2022-09-02 物料移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87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1840B (zh) 纸基摩擦片送料机械手
CN111591754A (zh) 一种轴类零件输送机器人
KR20190076824A (ko) 셀 턴오버 장치 및 셀 턴오버 방법
CN217361537U (zh) 一种晶圆用定位装置
CN112589403A (zh) 一种两个物体的搬运过程防移位的装置及方法
CN218087823U (zh) 物料移载装置
CN1812073A (zh) 定位装置
CN111923072B (zh) 一种夹取机械手
CN111933563A (zh) 立式自动上下晶圆装置
US6137286A (en) Test handler
CN207566469U (zh) 电路板测试机的上下料装置
CN215248043U (zh) 一种sim卡连接器直列式高效转运机构
CN214878507U (zh) 片体分拣抓取装置
CN115159113A (zh) 一种pcb模块顶升搬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466916B (zh) 一种水平尺尺体理料装置
CN207840870U (zh) 一种工件加工装置
CN216708484U (zh) 一种包装箱侧板搬运用吸盘定位装置
CN220086012U (zh) 一种机械手臂的真空吸附结构
CN218859742U (zh) 适用于工件搬运的装置及带该装置的工件搬运设备
CN214393072U (zh) 一种两个物体的搬运过程防移位的装置
CN214605233U (zh) 晶圆抓取装置及晶圆切割机
CN117233665B (zh) 一种电力检测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13976059U (zh) 一种瓷砖搬运、镭雕系统
CN221092707U (zh) 一种抓持机械手及搬运系统
CN217894402U (zh) 一种适用于工件搬运的装置及带该装置的工件搬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