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57433U - 极片上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极片上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57433U
CN218057433U CN202121777230.0U CN202121777230U CN218057433U CN 218057433 U CN218057433 U CN 218057433U CN 202121777230 U CN202121777230 U CN 202121777230U CN 218057433 U CN218057433 U CN 218057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base
feed mechanism
supporting
piece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72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旭
杨树涛
孙晓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72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57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57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57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极片上料机构,包括基座和升降机构,其中,基座上设有让位孔,升降机构包括设于基座上的升降驱动单元,以及由升降驱动单元驱动、而可于让位孔处升降运动的承托部,且承托部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通过在基座上设置让位孔,并设置升降驱动单元驱动承托部升降运动,可在顶部的极片中部下凹时,驱动承托部向上运动,而可使顶部的极片平整,从而在上料时便于吸盘顺利吸取极片,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极片上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极片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叠片工艺为锂电池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在叠片之前,需要将连续完整的卷料模切为单个极片,收在极片上料机构(弹夹)中。
在弹夹中,比较重要的零件是用于承托极片的承托板。在模切作业时,极片被打落在弹夹的承托板上,自下而上排列整齐。进入叠片工序后,吸盘按顺序吸取极片后,将极片送至叠片工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承托板上极片数量较少时,最上方极片能保持平整,但随着极片数量累加,极片中部位置下陷,极片整体会呈现U型,此时,上部的极片不再平整,会导致吸盘难以顺利的吸取极片。
目前,为了改善上部的极片呈“U”型导致的叠片工序无法正常吸片的问题,一般当单个弹夹装满极片后,员工会使用托板将极片整体压平。如此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还有可能压伤极片,并且人为操作的不可控风险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极片上料机构,在上料时便于吸盘顺利吸取极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极片上料机构,包括基座和升降机构,其中:
所述基座上设有让位孔;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升降驱动单元,以及由所述升降驱动单元驱动、而可于所述让位孔处升降运动的承托部;
所述承托部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具有所述让位孔的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多个围挡部,多个所述围挡部环绕所述让位孔的周向间隔排布;
多个所述围挡部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分置于所述基板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承托部包括支撑件,以及由所述支撑件支撑的承托板;所述承托板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所述极片;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升降驱动单元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基板升降运动的导向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导向块,以及成型于所述支撑件上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块嵌装于所述导向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所述支撑件上成型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进一步的,所述承托板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设有图像获取单元;所述图像获取单元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承接于所述图像获取单元获取的堆叠放置的多个所述极片的图像信息,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升降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承托部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设有高度可变的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图像获取单元设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多级气缸;所述图像获取单元设于所述多级气缸的气缸杆上;所述多级气缸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通过在基座上设置让位孔,并设置升降驱动单元驱动承托部升降运动,可在顶部的极片中部下凹时,驱动承托部向上运动,而可使顶部的极片平整,从而有利于吸盘顺利吸取极片,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2)在基座上设置围挡部,有利于限定极片的摆放位置,将围挡部和升降驱动单元分置于基板的两侧,有利于整体布置。
(3)承托部包括支撑件和承托板,并使承托板承托极片,支撑件连接升降驱动单元的动力输出端,方便布置。
(4)支撑件和基板之间设置导向机构,有利于支撑件相对于基板顺利升降运动。
(5)导向机构包括设于基板上的导向块,以及成型于支撑件上的导向槽,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整体布置。
(6)升降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并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齿轮,而在支撑件上设置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能够可靠的驱使承托板升降运动。
(7)承托板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可防止因升降运动而损坏极片。
(8)设置图像获取单元,可实时获取极片的图像信息,而便于调整承托部动作,从而有利于使极片上部保持平整状态。
(9)在基座上设置高度调节机构,便于调整图像获取单元的高度位置,而有利于获取较为清晰的图像,方便准确的判断极片的状态。
(10)高度调节机构采用多级气缸,可采用现有的标准件。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未装配图像获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围挡部挡置于多个堆叠放置的极片周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极片中部下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承托板上升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座;2、升降机构;3、围挡部;4、极片;5、图像获取单元;6、高度调节机构;7、吸盘;
101、让位孔;102、导向块;
201、升降驱动单元;202、齿轮;203、支撑件;204、承托板;
2031、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极片上料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结构上,其主要包括基座1和升降机构2。其中,基座1上设有让位孔101,升降机构2包括设于基座1上的升降驱动单元201,以及由升降驱动单元201驱动、而可于让位孔101处升降运动的承托部,且承托部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4。
基于如上的整体结构描述,并为了便于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极片上料机构,以下先参照图1至图4对基座1的机构进行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基座1优选采用具有让位孔101的基板,让位孔101的形状与极片4的大小一致或小于极片4。
于基板上设有四个围挡部3,四个围挡部3环绕让位孔101的周向间隔排布,如本实施例中,四个围挡部3对应于极片4的四角布置,且各围挡部3的横截面呈“L”形,以便于准确的限定极片4的放置位置。
如上结构中,多个围挡部3设于基板的上部,而升降驱动单元201则设置于基板的下部,也即使得多个围挡部3和升降驱动单元201分置于基板的上下两侧。
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单元201包括固设于基板下侧的电机,于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202。
前述的承托部包括支撑件203,以及由支撑件203支撑的承托板204,其中,承托板204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其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4。该结构中,承托板204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在升降过程中有利于防止极片4损坏。不过,在此应当理解的是,承托板204除了可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还可采用其他材质,比如硅胶。
于支撑件203上成型有齿条,齿条的长度方向与承托板204的升降运动一致,且齿条与前述的齿轮202啮合相连,如此设置,调整电机的正转反转,便可驱动承托板204升降运动。
如图4所示的,为了便于支撑和布置,支撑件203的中部尺寸较大,可对承托板204形成较好的支撑,而为了减重,支撑件203为采用内部中空的结构。支撑件203的两侧由中部延伸至靠近让位孔101边缘的位置,以便于成型下述的导向槽2031,并便于成型和前述的齿轮202相啮合的齿条。
为了便于支撑件203升降运动,于支撑件203和基板之间设有用于引导支撑件203相对于基板升降运动的导向机构。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案,于支撑件203的两侧均设有导向机构,两组导向机构关于支撑件203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因此以下以一组导向机构为例来进行说明。
具体结构上,导向机构主要包括导向块102和导向槽2031,其中,导向块102固设于基板上,导向槽2031成型于支撑件203的一侧,导向槽2031的横截面呈燕尾形,部分的导向块102嵌装于导向槽2031中,且导向块102嵌入导向槽2031部分的横截面与导向槽2031的横截面一致,以有利于引导支撑件203相对于基板顺利升降运动。
为了能够及时的调整承托部升降,于基座1上设有图像获取单元5,如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获取单元5优选采用现有的摄像头,其用于获取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4的图像,特别是顶层的极片4的图像。
摄像头和前述的电机分别与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单元连接,且承接于摄像头获取的图像信息,控制单元控制升降驱动单元201驱动承托部升降运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可采用现有的控制器。
具体来讲,如图6所示的状态,在顶部的极片4的中部下凹时,可使电机驱动承托部上升,上升后的状态可如图7中所示,顶部的极片4保持平整状态。而在顶部的极片4的中部上凸时,使电机驱动承托部下降即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极片4较软,因此在承托板204下降至与安装板的上表面平齐时,极片4仍可在承托部的作用下保持平整。
为了提高承托部升降的运动精度,于基板上设有高度可变的高度调节机构6,且高度调节结构的一端与基座1连接,图像获取单元5设于高度调节结构的另一端。如此设置,通过高度调节机构6的调节,可使图像获取单元5的高度与上层极片4的高度大致一致,从而有利于图像获取单元5获取清晰的图像。
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案,高度调节机构6包括设于基座1上的多级气缸,前述的摄像头则设于多级气缸的气缸杆上。具体来讲,多级气缸与前述的控制单元连接,如此可使控制单元控制多级气缸升降,从而带动摄像头升降,以便于获取清晰的图像。
本实施例的极片上料机构,可在顶部的极片4中部下凹时,驱动承托部向上运动,而可使顶部的极片4平整,从而有利于吸盘7顺利吸取极片4,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和升降机构(2),其中:
所述基座(1)上设有让位孔(101);
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上的升降驱动单元(201),以及由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驱动、而可于所述让位孔(101)处升降运动的承托部;
所述承托部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极片(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1)包括具有所述让位孔(101)的基板;
所述基板上设有多个围挡部(3),多个所述围挡部(3)环绕所述让位孔(101)的周向间隔排布;
多个所述围挡部(3)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分置于所述基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部包括支撑件(203),以及由所述支撑件(203)支撑的承托板(204);
所述承托板(204)用于承托堆叠放置的多个所述极片(4);
所述支撑件(203)与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203)和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用于引导所述支撑件(203)相对于所述基板升降运动的导向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导向块(102),以及成型于所述支撑件(203)上的导向槽(2031);
所述导向块(102)嵌装于所述导向槽(2031)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电机;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202);
所述支撑件(203)上成型有与所述齿轮(202)相啮合的齿条。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板(204)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1)上设有图像获取单元(5);
所述图像获取单元(5)和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承接于所述图像获取单元(5)获取的堆叠放置的多个所述极片(4)的图像信息,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升降驱动单元(201)驱动所述承托部升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1)上设有高度可变的高度调节机构(6),
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图像获取单元(5)设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调节机构(6)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上的多级气缸;
所述图像获取单元(5)设于所述多级气缸的气缸杆上;
所述多级气缸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CN202121777230.0U 2021-07-30 2021-07-30 极片上料机构 Active CN218057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230.0U CN21805743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极片上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230.0U CN21805743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极片上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57433U true CN218057433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9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7230.0U Active CN21805743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极片上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574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37960U (zh) 一种料盘全自动上下料设备
CN218057433U (zh) 极片上料机构
CN109768317B (zh) 一种高速叠片台
CN210236393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吸盘结构
CN213201139U (zh) 一种无震动顶升称量的装置
CN214642088U (zh) 一种可调节的数控机床用上料装置
CN212954104U (zh) 一种立式储料装置
CN211052222U (zh) 一种自动化数显液压折弯机
CN212067707U (zh) 一种免推牌麻将机的送牌和升牌装置
CN210418416U (zh) 一种物料自动存储的升降装置及设备
CN210174177U (zh) 一种用于吸塑托盘生产线的旋转出料机构
CN216102283U (zh) 一种用于移动电视机的助力推车
CN218144417U (zh) 手机背壳自动上料装置
CN219098044U (zh) 电池托盘的转运装置
CN112794089B (zh) 一种上料及料盘回收两用式上下料装置
CN216996827U (zh) 一种带调正结构的礼品盒上料组件
CN215965968U (zh) 一种空调电机支座冲压用多功能上料机械臂
CN218344643U (zh) 用于细胞培养瓶上料传输及换向装置
CN218284699U (zh) 一种铝片切割双收料装置
CN217126207U (zh) 一种翻转装置
CN211194703U (zh) 电瓶外壳盖子生产用自动供料装置
CN214294459U (zh) 一种用于给餐盒覆膜的装置
CN218260172U (zh) 一种便于调节距离的层板货架
CN214293681U (zh) 用于加工增强型水泥基泡沫保温隔声板的板模分离器
CN212531414U (zh) 一种钢化玻璃生产用下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