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847U -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 Google Patents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1847U
CN218021847U CN202222250425.0U CN202222250425U CN218021847U CN 218021847 U CN218021847 U CN 218021847U CN 202222250425 U CN202222250425 U CN 202222250425U CN 218021847 U CN218021847 U CN 218021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ible
cabin
sides
force transmission
cabi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04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强
张书任
贺志杰
张涛
陈曦
武文波
李恒达
安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04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1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1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1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本实用新型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在各前机舱纵梁上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前减震塔外侧的前轮罩边梁,以及与两侧前机舱纵梁的后端连接的前围板,两侧前减震塔和前围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梁,且各前减震塔和前围板之间分别连接有斜拉梁,加强梁具有一端与前围板相连的主体,以及与主体相连的两个连接臂,且两个连接臂与两侧的前减震塔一一对应相连,两个斜拉梁与前围板上的前围加强立柱一一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也能够提升前机舱处的正碰强度,而有利于整车操控及碰撞性能的提升。

Description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敞篷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上述敞篷车前机舱总成的敞篷汽车。
背景技术
敞篷汽车因其独特的外形,以及良好的驾乘视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随着汽车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敞篷汽车也开始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而由于敞篷汽车缺失车身上部结构,或者有的敞篷汽车虽然有活动顶棚,但活动顶棚与下车身之间也采用活动连接方式。为使得敞篷汽车具有较好的操控性,以及较好的正碰安全性,这就对敞篷汽车中前机舱位置的整体扭转刚度及碰撞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以能够提升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与碰撞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在各所述前机舱纵梁上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所述前减震塔外侧的前轮罩边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连接的前围板;
两侧所述前减震塔和所述前围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梁,且各所述前减震塔和所述前围板之间分别连接有斜拉梁;
所述加强梁具有一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主体,以及与所述主体相连的两个连接臂,且两个所述连接臂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塔一一对应相连;
两个所述斜拉梁与所述前围板上的前围加强立柱一一对应连接,且沿整车前后方向由前至后,两个所述斜拉梁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
进一步的,相对于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一端,两个所述连接臂连接在所述主体的另一端,且在整车左右方向上,所述主体与所述连接臂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前围板连接的一端的宽度。
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轮罩边梁与A柱相连的一端分别设有传力部,所述传力部呈“人”字型,而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传力臂,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传力臂向下倾设置的第二传力臂,且所述第一传力臂与所述第二传力臂的后端均连接在所述A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板的顶部具有空气室板,以及与所述空气室板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围板的底部连接有前围下加强梁;
所述前围下加强梁和所述空气室板之间连接有前围隔热垫安装板,所述主体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前围隔热垫安装板上。
进一步的,各所述前围加强立柱的顶端与所述空气室板相连,底端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相连。
进一步的,各所述连接臂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前减震塔的顶部,各所述斜拉梁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前减震塔的侧部。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轮罩边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并在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上分别连接有支撑梁,各所述支撑梁用于支撑对应侧的所述前轮罩边梁的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呈“y”型,而具有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和所述前轮罩边梁之间的主梁体,以及一端连接在所述主梁体上的支梁体,且所述支梁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轮罩边梁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各所述前机舱纵梁前端的吸能盒,以及与两侧所述吸能盒连接的前防撞梁,并在各所述吸能盒上连接有连接支架;
两侧所述连接支架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下横梁,且各侧所述连接支架和对应侧的所述前轮罩边梁之间连接有连接板,并在所述前机舱下横梁和所述前防撞梁之间连接有呈倒“V”字型的传力支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通过加强梁和前围板以及两侧前减震塔之间形成三点连接,以及通过两侧前减震塔通过斜拉梁与前围板连接,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提升前机舱部位的正碰强度,由此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也能够提升前机舱处的正碰强度,而有利于整车操控及碰撞性能的提升。
此外,通过主体与连接臂相连一端的宽度大于与前围板连接一端的宽度,可使得主体整体类似三角形,能够提高加强梁自身结构强度。减重孔的设置,有利于轻量化设计,使得加强梁和前围板以及前减震塔之间可拆卸连接,也便于加强梁的装配及后期维修更换。而使得主体通过前围隔热垫安装板与前围板相连,也能够提高加强梁和前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利于碰撞力向后传递。前围加强立柱连接在空气室板和前围下加强梁之间,有利于碰撞力在前围板处的传递分散。而连接臂与前减震塔顶部连接,斜拉梁连接在前减震塔侧部,也有助于前减震塔处碰撞力的分散传递。
另外,通过前机舱上横梁的设置,能够在前机舱位置形成环状传力通道,有助于提升前机舱整体强度及碰撞传力性能,支撑梁的设置,可提高前轮罩边梁及前机舱上横梁设置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前机舱纵梁和前轮罩边梁之间增加传力通道。支撑梁呈y型结构,可使其支撑性能更好,而前机舱下横梁、连接板和传力支架的设置,能够提高前机舱前端位置的结构强度,并有利于碰撞力向后传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敞篷汽车,所述敞篷汽车具有如上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敞篷汽车与上述敞篷车前机舱总成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梁及斜拉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轮罩边梁后段中的传力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机舱纵梁;2、前减震塔;3、前轮罩边梁;4、前围板;5、加强梁;6、斜拉梁;7、前风窗下横梁;8、A柱;9、门槛梁;10、吸能盒;11、前防撞梁;12、前机舱上横梁;13、前机舱下横梁;14、传力支架;15、前围下加强梁;16、支撑梁;17、空气室板;18、前围加强立柱;19、连接支架;20、连接板;21、前围隔热垫安装板;
301、传力部;301a、第一传力臂;301b、第二传力臂;501、主体;502、连接臂;503、减重孔;1601、主梁体;1602、支梁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能够提升敞篷汽车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与碰撞性能,而可提升敞篷汽车前部的整体性能。
整体结构上,结合图1至图4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连接在各前机舱纵梁1上的前减震塔2,连接在各前减震塔2外侧的前轮罩边梁3,以及与两侧前机舱纵梁1的后端连接的前围板4。与此同时,在两侧前减震塔2和前围板4之间连接有加强梁5,且各前减震塔2和前围板4之间也分别连接有斜拉梁6。
其中,上述前机舱纵梁1、前减震塔2、前轮罩边梁3和前围板4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等,均参见现有汽车中的常规结构便可,在此将不再对其进行详述。
此外,继续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梁5具有一端与前围板4相连的主体501,以及与主体501相连的两个连接臂502,两个连接臂502与两侧的前减震塔2一一对应相连。两个斜拉梁6具体与前围板4上的前围加强立柱18一一对应连接,并且沿整车前后方向由前至后,两个斜拉梁6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而使得两个斜拉梁6整体呈“八”字型布置。
仍参见图5中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中相对于与前围板4相连的一端,两个连接臂502连接在主体501的另一端,并且在整车左右方向上,也使得主体501与连接臂5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主体501与前围板4连接的一端的宽度。由此,其可使得主体501整体类似三角形,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高的特点,提高加强梁5自身的结构强度。
在主体501采用类似三角形结构的基础上,为利于减重,以有助于整车的轻量化,在主体501上也可设置减重孔503,该减重孔503采用常规形状便可,且其可在保证加强梁5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设计的尽量大,以具有最佳的减重效果。另外,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实施形式,主体501与前围板4之间,以及连接臂502与前减震塔2之间均可拆卸连接。
上述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为采用螺接方式,且通过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能够便于加强梁5的装配及后期的维修更换,同时,其也有助于降低整车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前围板4的顶部具有空气室板17,以及与空气室板17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7,同时,在前围板4的底部也连接有前围下加强梁15。空气室板17与前风窗下横梁7均沿整车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在两侧的A柱8之间,并且空气室板17和前风窗下横梁7的结构,以及其与周边件之间的连接等,同样参见现有汽车中的相关结构即可。
而前围下加强梁15也沿整车宽度方向延伸,且其中部位置通常为向上鼓起,以与后方的中通道连接,具体实施时,该前围下加强梁15采用焊合钣金件便可,同时,前围下加强梁15的端部也分别与两侧的A柱8相连。
在设置有空气室板17以及前围下加强梁15的基础上,为提高加强梁5和前围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利于碰撞力向后传递。本实施例也在前围下加强梁15和空气室板17之间连接有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且主体501与前围板4相连的一端即连接在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上。具体实施时,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也现有汽车前围位置的常规结构便可,且其与空气室板17以及前围下加强梁15之间一般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同时,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也与前围板4焊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同样基于空气室板17和前围下加强梁15的设置,各前围加强立柱18的顶端与空气室板17相连,底端则与前围下加强梁15相连。如此,通过将前围加强立柱18连接在空气室板17和前围下加强梁15之间,页有利于碰撞力在前围板4处的传递分散,而提高前机舱位置的碰撞安全性。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具体使得各连接臂502连接在与之对应的前减震塔2的顶部,各斜拉梁6则连接在与之对应的前减震塔2的侧部。这样,通过连接臂502与前减震塔2顶部连接,斜拉梁6与前减震塔2侧部连接,不仅有助于前减震塔2处碰撞力向加强梁5以及各斜拉梁6的分散传递,同时,其也能够便于加强梁5和各斜拉梁6与前减震塔2之间的连接。
仍参见图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在两侧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12,以能够通过对两侧前轮罩边梁3前端的连接,而在前机舱的上部形成有前机舱上横梁12、两侧的前轮罩边梁3和A柱8,以及前风窗下横梁7共同组成的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可提高前机舱的整体刚度,同时,也有利于正碰碰撞力向后传递。
本实施例,作为优选实施形式,在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上也分别连接有支撑梁16,各支撑梁16用于支撑对应侧的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而在具体结构上,结合图6中所示的,各侧的支撑梁16均呈“y”型,并具有接在前机舱纵梁1和前轮罩边梁3之间的主梁体1601,以及一端连接在主梁体1601上的支梁体1602,且支梁体1602的另一端连接在前轮罩边梁3上。使得支撑梁16呈y型结构,可使其支撑性能更好,并且有利于前机舱纵梁1处的碰撞力向前轮罩边梁3传递。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仍由图1至图3,并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前机舱总成还进一步包括有连接在各前机舱纵梁1前端的吸能盒10,以及与两侧吸能盒10连接的前防撞梁11。而且各吸能盒10上连接有连接支架19,两侧连接支架19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下横梁13,同时,各侧连接支架19和对应侧的前轮罩边梁3之间也连接有连接板20。另外,在前机舱下横梁13和前防撞梁11之间还连接有呈倒“V”字型的传力支架14。
具体实施时,连接支架19和连接板20均采用冲压或焊合钣金件便可,传力支架14则可由呈夹角设置的两根管梁组成。而且,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前机舱下横梁13、连接板20和传力支架14的设置,能够提高前机舱前端位置的结构强度,并有利于碰撞力向后传导,而可提高前机舱整体的刚度与碰撞性能。
另外,再由图1、图2,且结合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在两侧的前轮罩边梁3的与A柱8相连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传力部301,该传力部301呈“人”字型,并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传力臂301a,以及相对于第一传力臂301a向下倾设置的第二传力臂301b,且第一传力臂301a与第二传力臂301b的后端均连接在A柱8上。
此时,通过设置的“人”字型的传力部301,有利于引导碰撞力向A柱8的上段,以及A柱8的下段和门槛梁9传递,而能够提升传力效果。并且,“人”字型的传力部301也与A柱8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有助于提升前轮罩边梁3和A柱8连接部位的结构稳定性,更利于碰撞力向A柱8的传递分散。
本实施例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通过加强梁5和前围板4以及两侧前减震塔2之间形成三点连接,以及通过两侧前减震塔2通过斜拉梁6与前围板4连接,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提升前机舱部位的正碰强度,由此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也能够提升前机舱处的正碰强度,其有利于整车操控及碰撞性能的提升,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最后,本实施例也涉及一种敞篷汽车,该敞篷汽车具有上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而且,本实施例的敞篷汽车通过设置上述敞篷车前机舱总成,能够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也能够提升前机舱处的正碰强度,其有利于整车操控及碰撞性能的提升,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连接在各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的前减震塔(2),连接在各所述前减震塔(2)外侧的前轮罩边梁(3),以及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的后端连接的前围板(4);
两侧所述前减震塔(2)和所述前围板(4)之间连接有加强梁(5),且各所述前减震塔(2)和所述前围板(4)之间分别连接有斜拉梁(6);
所述加强梁(5)具有一端与所述前围板(4)相连的主体(501),以及与所述主体(501)相连的两个连接臂(502),且两个所述连接臂(502)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塔(2)一一对应相连;
两个所述斜拉梁(6)与所述前围板(4)上的前围加强立柱(18)一一对应连接,且沿整车前后方向由前至后,两个所述斜拉梁(6)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与所述前围板(4)相连的一端,两个所述连接臂(502)连接在所述主体(501)的另一端,且在整车左右方向上,所述主体(501)与所述连接臂(5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501)与所述前围板(4)连接的一端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各侧所述前轮罩边梁(3)与A柱(8)相连的一端分别设有传力部(301),所述传力部(301)呈“人”字型,而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传力臂(301a),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传力臂(301a)向下倾设置的第二传力臂(301b),且所述第一传力臂(301a)与所述第二传力臂(301b)的后端均连接在所述A柱(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4)的顶部具有空气室板(17),以及与所述空气室板(17)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7),所述前围板(4)的底部连接有前围下加强梁(15);
所述前围下加强梁(15)和所述空气室板(17)之间连接有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所述主体(501)与所述前围板(4)相连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前围隔热垫安装板(2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前围加强立柱(18)的顶端与所述空气室板(17)相连,底端与所述前围下加强梁(15)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连接臂(502)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前减震塔(2)的顶部,各所述斜拉梁(6)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前减震塔(2)的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12),并在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分别连接有支撑梁(16),各所述支撑梁(16)用于支撑对应侧的所述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梁(16)呈“y”型,而具有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1)和所述前轮罩边梁(3)之间的主梁体(1601),以及一端连接在所述主梁体(1601)上的支梁体(1602),且所述支梁体(160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轮罩边梁(3)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各所述前机舱纵梁(1)前端的吸能盒(10),以及与两侧所述吸能盒(10)连接的前防撞梁(11),并在各所述吸能盒(10)上连接有连接支架(19);
两侧所述连接支架(19)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下横梁(13),且各侧所述连接支架(19)和对应侧的所述前轮罩边梁(3)之间连接有连接板(20),并在所述前机舱下横梁(13)和所述前防撞梁(11)之间连接有呈倒“V”字型的传力支架(14)。
10.一种敞篷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敞篷汽车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前机舱总成。
CN202222250425.0U 2022-08-25 2022-08-25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Active CN218021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425.0U CN21802184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425.0U CN21802184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1847U true CN218021847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0425.0U Active CN218021847U (zh) 2022-08-25 2022-08-25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1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39366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83806U (zh) 车身前端碰撞吸能结构
CN201520343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CN21173155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CN218021847U (zh) 敞篷车前机舱总成及敞篷汽车
CN215883812U (zh)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CN209305660U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用v形车架总成
CN111137363A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217575389U (zh) 车身后地板及汽车
CN215883807U (zh) 车身前端加强结构
CN206367513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CN216153859U (zh)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KR20110058181A (ko)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CN211731603U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106985911A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CN219728345U (zh) 前机舱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CN115416753B (zh) 一种前机舱结构、车辆及车身连接结构
CN218858541U (zh) 靠背环总成及汽车
CN218703511U (zh) 汽车前机舱侧部结构及汽车
CN219728332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20948202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3109513U (zh) 前机舱传力结构
CN219406620U (zh)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