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105U - 减震塔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减震塔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1105U
CN218021105U CN202222380079.8U CN202222380079U CN218021105U CN 218021105 U CN218021105 U CN 218021105U CN 202222380079 U CN202222380079 U CN 202222380079U CN 218021105 U CN218021105 U CN 218021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flat plate
shock
support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00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00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1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1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1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塔以及车辆,减震塔包括:减震塔支座,减震塔支座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孔;支座加强板,支座加强板设置于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支座加强板为非平板结构且包括:多个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多个安装平板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器安装孔,第二减震器安装孔与第一减震器安装孔相对设置,且多个安装平板部均固定在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由此,通过在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设置支座加强板,并且将支座加强板设置为非平板结构,可以提高减震塔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减震塔的稳定性,加强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衰减路面激励能量,从而达到避频的效果,提高NVH性能,改善用户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减震塔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塔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减震塔是汽车减震结构的重要连接件,对于整车的可靠性、舒适性而言有着重大影响。减震塔通常由减震塔支座和支座加强板组成,支座与支座加强板的刚度决定了车辆减震塔吸收衰减路面冲击能量的大小。
相关技术中,支座加强板设置在支座内部,而且支座加强板为一平面薄板,这样会导致减震器安装孔的的动刚度较小,衰减来自路面的激励能量的能力不足,特别在颠簸路行驶时,严重影响车辆的驾驶舒适性,降低了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震动与声振粗糙度)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塔,该减震塔可以提高整个减震塔总成整体刚度和强度,从而提高整车NVH品质,改善用户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塔,包括:减震塔支座,所述减震塔支座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孔;支座加强板,所述支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所述支座加强板为非平板结构且包括:多个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多个所述安装平板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孔相对设置,且多个所述安装平板部均固定在所述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
由此,通过在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设置支座加强板,并且将支座加强板设置为非平板结构,可以提高减震塔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减震塔的稳定性,加强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衰减路面激励能量,从而达到避频的效果,提高NVH性能,改善用户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安装平板部包括:第一安装平板部、第二安装平板部和第三安装平板部,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上均设置有2-3个第一焊点,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至少4个第二焊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安装平板部包括:第一安装平板部、第二安装平板部和第三安装平板部,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或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和/或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中的至少两个宽度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卡爪,所述第一卡爪上设置有拉线卡接孔;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筋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卡爪,所述第二卡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一安装柱;和/或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卡爪,所述第三卡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二安装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震塔支座包括:顶板和外环板,所述顶板设置有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孔,所述外环板设置于所述顶板的边缘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外环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的横截面呈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外环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焊点,多个所述第三焊点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且将其顺次相连的连线呈折线状;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焊点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关系式:10mm≤d≤2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定位孔和第一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座加强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减震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支座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支座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座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座加强板的正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座加强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减震塔;
10、减震塔支座;11、顶板;111、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2、第一安装孔;
113、第一定位孔;114、第一排气孔;115、通风盖板安装孔;
116、ECU支架安装孔;12、外环板;
20、支座加强板;21、第一安装平板部;22、第二安装平板部;
23、第三安装平板部;24、第一加强筋;25、第二加强筋;
26、第三加强筋;27、第一卡爪;28、第二卡爪;29、第三卡爪;
30、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1、第二定位孔;32第二排气孔;33、第二安装孔;
40、第一焊点;41、第二焊点;42、第三焊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100,该减震塔100用于车辆中。
结合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塔100可以包括减震塔支座10和支座加强板20,其中,减震塔支座10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支座加强板20设置于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上,支座加强板20为非平板结构,而且支座加强板20包括:多个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多个安装平板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与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相对设置,而且多个安装平板部均固定在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上。
具体地,通过将支座加强板设置20在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上,支座加强板20上布置有多个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支座加强板20在空间中为非平板结构,安装平板部上设置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对应减震塔支座10上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如此设置,在空间中呈非平板结构的支座加强板20比平面结构薄板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提高减震塔100总体的刚度和强度,还可以提高支座加强板20和减震塔支座10的定位速度和安装精度,从而提升减震塔100总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在通过安装平板部上的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和减震塔支座10上的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找位后,安装平板部均与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固定在一起,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支座加强板20在减震塔支座10上的固定强度,还可以提高支座加强板20与减震塔支座10装配精度,从而提高减震塔100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结合图1-图3所示,减震塔支座10的顶板11上部表面设置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的数量为三个,支座加强板20设置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的数量为三个,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与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相对应,三处对应的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而且三处对应的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三处对应的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而且三处对应的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从而可以使得减震塔100可以在耐久后保证更大的疲劳耐久强度,从而提升减震塔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此,通过在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上设置支座加强板20,并且将支座加强板20设置为非平板结构,可以提高减震塔100的刚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减震塔100的稳定性,还可以加强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衰减路面激励能量,从而达到避频的效果,提高NVH性能,改善用户乘坐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2、图5和图6所示,多个安装平板部包括:第一安装平板部21、第二安装平板部22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第一安装平板部21和第二安装平板部22上均设置有2-3个第一焊点40,第三安装平板部23上设置有至少4个第二焊点41。具体地,第一安装平板部21、第二安装平板部22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与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为平面接触,第一安装平板部21、第二安装平板部22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上布置的第一焊点40和第二焊点41均避开了减震塔支座10上的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安装平板部与减震塔支座10的受力接触面积,减少应力集中,还可以使得安装平板部与减震塔支座10间的焊点布置合理化,从而加强减震塔支座10与支座加强板20的连接强度,还可以加强减震塔100整体的刚度和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而可以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参考图2所示,第一安装平板部21和第二安装平板部22上布置有两个第一焊点40,第三安装平板部23上布置有四个第二焊点41,可以使得减震塔支座10与支座加强板20的焊接更加牢固,还可以使得焊接布置更加合理,从而提升减震塔100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5和图6所示,相邻的两个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具体地,周向相邻的安装平板部间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在空间中呈立体拱形状,加强筋不是平面结构,如此设置,在保证安装平板部与减震塔支座10的顶面紧密贴合的情况下,可以加强支座加强板20的刚度和强度,从而可以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24、第二加强筋25和第三加强筋26,第一安装平板部21和第二安装平板部2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4,第二安装平板部22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5,第三安装平板部23和第一安装平板部21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26,其中,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平板部21、第二安装平板部22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相邻的部分一共设置三条加强筋,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加强筋在周向方向上将第一安装平板部21和第二安装平板部22连贯起来,从而可以加强支座加强板2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进而可以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加强筋24的中心线、第二加强筋25的中心线和第三加强筋26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如此设置,三条加强筋的中心线均穿过减震器安装过孔的圆心,三条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20°,三条加强筋从支座加强板20的的中心处延展的末端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可以提高支座加强板20的强度和稳定性。另外,减震器上还有三处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与第二减震器安装孔30相对应而组成的一个三角结构,双三角结构的布置可以提高支座加强板20强度,从而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加强筋24、第二加强筋25和第三加强筋26中的至少两个宽度不同。通过将第一加强筋24、第二加强筋25或第三加强筋26设置为不同宽度,可以使得减震塔100在接收到震动时周向布置的加强筋会产生频率差异,从而实现避频设计,避免支座加强板20与路面激励频率接近引起共振,进而提升NVH效果,改善用户乘坐车辆的舒适性。例如,第一加强筋24的宽度为12.1mm,第二加强筋25的宽度为37.1mm,第三加强筋26的宽度为41.1mm,三个加强筋的宽度不同,在振动传递至减震塔100时,减震塔100上的不同宽度的加强筋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可以使车辆达到避频的效果,避免支座加强板20与路面激励频率接近,引起共振,降低NVH效果,提升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二安装平板部22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卡爪27,第一卡爪27上设置有拉线卡接孔,第二加强筋25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卡爪28,第二卡爪28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一安装柱,第三安装平板部23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卡爪29,第三卡爪29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二安装柱。也就是说,第二安装平板部22、第二加强筋25和第三安装平板部23的周向对应设有卡爪,卡爪为竖直布置,卡爪上面开设有孔,第一卡爪27上设有拉线卡接孔,第二卡爪28和第三卡爪29上设有内外饰堵板安装孔并焊接有螺柱,螺柱即对应的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减震塔支座10避免开设新的安装支架,方便拉线和内外饰的定位安装,从而减少车辆设计和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3和图4所示,减震塔支座10包括:顶板11和外环板12,顶板11设置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孔111,外环板12设置于顶板11的边缘,而且外环板12向下弯折设置,外环板12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的横截面呈梯形。具体地,顶板11在外环板12的上方,外环板12围绕顶板11边缘向下弯折,可以使得减震塔支座10整体呈盒装,四周与车身紧密焊接,从而保证较高的安装刚度,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另外,外环板12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截面呈梯形,梯形的左面、右面和前面与轮罩板通过焊接固定,梯形后面与边梁内板通过焊接固定,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外环板12四侧较方便与周边钣金焊接,从而提高减震塔100的安装便捷性,降低安装制造难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7所示,外环板12上设置有多个第三焊点42,多个第三焊点42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而且多个第三焊点42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且将其顺次相连的连线呈折线状。其中,在沿外环板12梯形截面四条边侧面的方向布置多个上下方向交错设置且顺次连线呈折线状的第三焊点42,如此设置,可以保证较高的焊接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减震塔100与相邻车辆部件的连接刚度和强度。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三焊点42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关系式:10mm≤d≤20mm。通过将两个相邻第三焊点42之间的距离为10-20mm,可以保证焊接的强度,避免焊接应力集中,从而提升减震塔100整体的焊接牢固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结合图3-图6所示,顶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2、第一定位孔113和第一排气孔114中的至少一个,支座加强板20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3、第二定位孔31和第二排气孔3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2与第二安装孔33相对设置,顶板11与支座加强板20通过紧固件穿设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33将顶板10与支座加强板20固定连接,顶板11与支座加强板20互相利用彼此强度增强自身强度,可以加强减震器100的整体强度,第一定位孔113与第二定位孔31相对设置,顶板11与支座加强板20通过找第一定位孔113和第二定位孔31的位置对准,可以提高顶板11与支座加强板20的安装精度,第一排气孔114与第二排气孔32相对应设置,顶板11与支座加强板20通过第一排气孔114和第二排气孔32减轻振动能量的传递,可以衰减车身振动和噪音。其中,支座加强板20上的第二安装孔33、第二定位孔31和第二排气孔32分别和减震塔支座10的顶板11上通风盖板安装孔115、第一定位孔113和第一排气孔114对应,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排气孔114与第二排气孔32在减震器100剧烈运动时进行排气泄压,防止减震器100在压缩时压力过大对减震塔支座10产生破坏,还可以保证减震塔支座10与支座加强板20两者之间有较高的焊接精度和装配精度,从而提升减震塔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减震塔支座10的顶板11上表面设置有通风盖板安装孔115和ECU支架安装孔116,在通风盖板安装孔115和ECU支架安装孔116上焊接有螺柱,可以方便通风盖板支架的快速安装;另外,减震塔支座10的顶板11上设有用于空调管路的2个和线束搭铁的6个第一安装孔112,通过在减震塔支座10的顶板11上表面设置第一安装孔112,在第一安装孔112的背面焊接有凸焊螺母,可以方便线束和管路的走线、限位和安装,从而提升减震塔的安装便捷性与安装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减震塔100。如此设置,减震塔100可以提升车辆整体的强度和刚度,还可以衰减路面传到车辆的激励能量,从而提高车辆的NVH性能,改善用户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减震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塔支座,所述减震塔支座上设置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孔;
支座加强板,所述支座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所述支座加强板为非平板结构且包括:多个周向间隔的安装平板部,多个所述安装平板部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孔相对设置,且多个所述安装平板部均固定在所述减震塔支座的顶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多个安装平板部包括:第一安装平板部、第二安装平板部和第三安装平板部,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上均设置有2-3个第一焊点,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至少4个第二焊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多个安装平板部包括:第一安装平板部、第二安装平板部和第三安装平板部,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或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和所述第一安装平板部之间设置有第所述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和/或
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中的至少两个宽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一卡爪,所述第一卡爪上设置有拉线卡接孔;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筋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二卡爪,所述第二卡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一安装柱;和/或
所述第三安装平板部上设置有向上弯折的第三卡爪,所述第三卡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饰堵板的第二安装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支座包括:顶板和外环板,所述顶板设置有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孔,所述外环板设置于所述顶板的边缘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外环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截面呈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焊点,多个所述第三焊点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且将其顺次相连的连线呈折线状;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焊点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关系式:10mm≤d≤2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定位孔和第一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座加强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二排气孔相对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塔。
CN202222380079.8U 2022-09-07 2022-09-07 减震塔以及车辆 Active CN218021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0079.8U CN218021105U (zh) 2022-09-07 2022-09-07 减震塔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0079.8U CN218021105U (zh) 2022-09-07 2022-09-07 减震塔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1105U true CN218021105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3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0079.8U Active CN218021105U (zh) 2022-09-07 2022-09-07 减震塔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1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84451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97251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02599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3625558A (zh) 车辆的支柱安装加强单元
JP201317348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8021105U (zh) 减震塔以及车辆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6611366U (zh) 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4493105U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盖及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2386263U (zh) 用于车辆的减震塔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257948A (zh) 一种平台化减震塔连接结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1416938U (zh) 发动机悬置安装结构
CN217835789U (zh) 后轮罩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07208224U (zh) 车辆翼子板加强结构、车辆翼子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200091B (zh) 钣金结构和汽车
JP2017065376A (ja) 車載スピーカの取付構造
CN218316130U (zh) 减振塔及车辆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7227233U (zh) 车辆的减震塔组件和车辆
CN213199389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7649246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084984U (zh) 车身后弹簧安装结构、减震组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