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4579U -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4579U
CN217994579U CN202222333084.3U CN202222333084U CN217994579U CN 217994579 U CN217994579 U CN 217994579U CN 202222333084 U CN202222333084 U CN 202222333084U CN 217994579 U CN217994579 U CN 217994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front wheel
vehicle
side rail
forc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30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泽琪
符挺远
毛立忠
田洪生
衣本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30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4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4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4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包括:前传力部件,所述前传力部件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后段和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前端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前端均与前纵梁连接;A柱,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A柱位于所述前传力部件的后侧,且所述A柱的前端适于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后端相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发生正碰时至少沿A柱、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力,传力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该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车型的车身前轮罩上边梁一般是平直的单根梁设计,A柱下段为一个整体部件,车辆发生正碰时,车辆上部通过前轮罩上边梁向后进行传力,传力效果较差,并且对A柱上段的截面性能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至少具有两条传力路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包括:前传力部件,所述前传力部件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后段和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前端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前端均与前纵梁连接;A柱,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A柱位于所述前传力部件的后侧,且所述A柱的前端适于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后端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通过设置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相连的A柱,使得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发生正碰时至少沿A柱、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力,传力效果较好,A柱的截面性能要求也不必太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前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相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后端间隔设置,且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的后端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吸能段以及传力段,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均与所述吸能段连接,且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通过所述吸能段与所述传力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段与门槛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段包括:A柱上段,所述A柱上段的前端通过所述吸能段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后端相连接;A柱下段后板,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A柱下段后板的上段与所述A柱上段连接,所述A柱下段后板的中段与所述吸能段连接,所述A柱下段后板的下段与所述门槛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还包括:A柱下段内板,所述A柱下段内板与所述A柱上段以及A柱下段后板扣合连接形成空腔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段还包括A柱下段内撑板,所述A柱下段内撑板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并与所述A柱下段后板以及所述A柱下段内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段包括溃缩导引件,所述溃缩导引件与所述A 柱下段内板扣合连接形成溃缩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溃缩导引件上设置有溃缩导引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传力段与所述吸能段的连接处与所述门槛的前端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还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和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朝向车辆的前机舱的一侧,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相扣合以形成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盒状结构,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相扣合以形成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盒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传力部件还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前段,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相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的前端与前纵梁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的连接处的后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A柱上段包括上段外板本体、与所述上段外板本体相连的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上接头与所述吸能段相连接,所述下接头与所述A柱下段后板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在发生正碰时,碰撞力至少沿A柱上段、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递,传力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拆去内板后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横截面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C-C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D-D的剖视图;
图8是分割线E-E的位置示意图;
图9是A柱上段的示意图;
图10是A柱上段、A柱下段后板与门槛组成的前门环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车前障碍物与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碰撞传力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A柱上段、A柱下段后板与门槛组成的前门环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前副车架安装座1、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A柱下段前板 6、溃缩导引槽611、前板本体61、前板支臂62、A柱上段7、上段外板本体71、上接头 72、下接头73、A柱下段后板8、下段后板本体81、下段后板支臂82、A柱下段内撑板9、 A柱下段内板10、溃缩结构101、前减震器安装座板11、门槛12、A柱上段内板13、前纵梁14、吸能段15、传力段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及具有该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的车辆1000。
参照图1-图3、图8、图11-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可以包括:前传力部件以及A柱。
其中,前传力部件可以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和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以及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前端均与前纵梁14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前端可以直接与前纵梁14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例如下面提到的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间接与前纵梁14连接。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可以直接与前纵梁14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例如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或下面提到的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间接与前纵梁14连接。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A柱位于前传力部件的后侧,且A柱的前端适于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参照图11所示,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纵梁14上的碰撞力一部分经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传递给A柱,并沿第一路径M向后传递,一部分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并沿第二路径N向后传递。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A柱、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可以构造为“Y”形梁结构,因此至少具有两条传力路径,将碰撞力分解为沿第一路径M和第二路径N两个方向的力,换言之,“Y”形梁结构能够将碰撞时的水平传力分解为沿A柱截面的轴向力与沿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斜向下的分力。与现有技术中单路径传力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传力路径,这样有利于减小A柱的受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通过设置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相连的A柱,使得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至少沿 A柱、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力,传力效果较好,A柱的截面性能要求也不必太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 相连接,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前纵梁14连接。前纵梁14上的碰撞力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一部分碰撞力经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再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并沿第二路径N向后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间隔设置,且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位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的上方。这样,当A柱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时,A柱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连接点以及A柱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点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使得沿第一路径M和第二路径N两个方向的力在向后传力的过程中越来越远,从而分散传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A柱可以包括吸能段15以及传力段16,吸能段15与传力段16相互连接,前轮罩上边梁4以及前轮罩下边梁3均与吸能段15连接,且前轮罩上边梁4以及前轮罩下边梁3通过吸能段15与传力段16连接。吸能段15可以对从前轮罩上边梁4和/或前轮罩下边梁3传递来的碰撞力能量进行吸能,从而减小向乘员舱方向传递的碰撞力,传力段16可以将吸能段15处未吸收完的碰撞力向后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力段16与门槛12连接。传力段16可以将一部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12,这样可以分散传力,增加传力路径。结合图1、图10、图16所示,A 柱与门槛12可以组成形成前门环结构R,这样有利于提升门框处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力段16包括A柱上段7和A柱下段后板8,参照图1、图12、图14-图15所示,A柱上段7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直接或间接相连接,吸能段15位于A柱上段7的下方,且吸能段15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 3的后端相连接,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搭接,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吸能段15搭接。参照图11所示,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的碰撞力一部分传递给A柱上段7,并沿第一路径M向后传递,一部分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并沿第二路径N向后传递。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A柱上段7、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构造为“Y”形梁结构,因此至少具有两条传力路径,将碰撞力分解为沿第一路径M和第二路径N两个方向的力,换言之,“Y”形梁结构能够将碰撞时的水平传力分解为沿A柱上段7截面的轴向力与沿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斜向下的分力。与现有技术中单路径传力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传力路径,这样有利于减小A柱的受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A柱上段7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可以间接相连,例如, A柱上段7的前端通过吸能段15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的碰撞力一部分经吸能段15传递给A柱上段7,并沿第一路径M向后传递。
具体而言,参照图14-图15所示,吸能段15包括溃缩导引件6,溃缩导引件6包括前板本体61和前板支臂62,前板本体61位于A柱上段7的下方,且前板本体61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相连接,前板支臂62与前板本体61相连,且前板支臂62 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前板支臂62的后端与A柱上段7的前端相连接,也就是说,A柱上段7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通过前板支臂62间接相连接。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的碰撞力一部分先传递给前板支臂62,进而经前板支臂62传递给A柱上段7,并沿第一路径M向后传递。
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A柱上段7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可以直接相连,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的碰撞力一部分直接传递给A柱上段7,并沿第一路径M向后传递。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A柱上段7 搭接,形成连贯的梁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图15所示,A柱下段后板8位于吸能段15的后侧,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A柱下段后板8的上段与A柱上段7连接,A柱下段后板8的中段与吸能段15连接,A柱下段后板8的下段与门槛12相连接。结合图1、图10、图16所示,A 柱上段7、A柱下段后板8与门槛12可以组成形成前门环结构R,这样有利于提升门框处的强度和刚度。
具体而言,A柱下段后板8包括下段后板本体81和下段后板支臂82,下段后板支臂82连接在下段后板本体81的上端,下段后板支臂82的上端与A柱上段7相连接,下段后板支臂82的前端与吸能段15相连接,下段后板本体81的上端与吸能段15相连接,下段后板本体81的下端与门槛12相连接。换言之,A柱下段后板8连接A柱上段7与门槛12,且A柱下段后板8部分地包围吸能段15。
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A柱上段7、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构成的“Y”形梁结构适用于在侧围上设置有三角窗的车型,三角窗后立柱与A柱上段7的搭接处(即下段后板支臂82与A柱上段7的搭接处)在碰撞时容易受水平方向力发生折弯,需要提升此处的抗弯性能,但是受限造型及人机视野要求,A柱截面尺寸受限,抗弯性能不易提高,通过提升材料强度与料厚及在空腔处填塞其他复合材料,虽然可以有限的提升抗弯性能,但是也增加了重量难以满足轻量化需求。“Y”形梁结构通过分解碰撞力,将容易导致折弯的水平力分为沿A柱上段7截面轴向的分力与沿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斜向下的分力,减小对三角窗后立柱与A柱上段7的搭接处抗弯性能的要求,有利于满足轻量化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通过设置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 相连的A柱上段7、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使得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至少沿A柱上段7、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力,传力效果较好,有利于减小A柱的受力,这样一来,A柱上段7的截面性能要求也不必太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4、图7、图13、图15所示,A柱还可以包括A柱下段内板10,A柱下段内板10位于A柱上段7以及A柱下段后板8的朝向车辆1000的前机舱的一侧,A柱下段内板10与A柱上段7以及A柱下段后板8扣合连接形成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内形成有高强度区空腔10a。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15所示,传力段16还可以包括A柱下段内撑板9,A柱下段内撑板9设置在空腔结构内并与A柱下段后板8以及A柱下段内板10 连接。具体而言,A柱下段内撑板9的一侧与A柱下段后板8相连接,A柱下段内撑板9的另一侧与A柱下段内板10相连接,截面如图7所示,A柱下段内撑板9不仅能够增加空腔结构的强度、刚度和截面性能,使得A柱下段后板8和A柱下段内板10不易变形,还能够在A柱下段受到轮胎挤压时,抵抗吸能段15和A柱下段内板10之间产生剪切力,避免A 柱下段内外板的连接撕裂导致侵入量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段15包括溃缩导引件6,A柱下段内板10位于溃缩导引件6的朝向车辆1000的前机舱的一侧,溃缩导引件6与A柱下段内板10扣合连接形成溃缩腔,溃缩腔内形成有溃缩区空腔10b,截面形状如图4所示。溃缩导引件6又称A 柱下段前板。A柱下段内板10的一部分参与构成传力段16,另一部分参与构成吸能段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溃缩导引件6上设置有溃缩导引槽611。可选地,溃缩导引槽61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碰撞时,溃缩导引槽611容易发生溃缩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换言之,溃缩导引槽611能够诱导溃缩导引件6在受力方向上溃缩,以减小乘员舱的受力变形。换言之,A柱下段分拆为前后两个区域,溃缩导引件6设计为溃缩区,A柱下段后板8设计为高强度区(或称不变形区)。在溃缩导引件6上的溃缩导引槽611在碰撞发生时能够诱导溃缩导引件6溃缩弯折,减小向A柱上段7的传力;A柱下段后板8通过结构加强,设计为高强度区(或称不变形区),A柱下段后板8与A柱下段内板10搭接形成封闭截面的立柱,结构稳定,有利于抵抗变形,减小乘员舱的侵入量。此结构可应用于A柱上部与下部X向存在较大长度差(即 A柱上宽下窄)的车型,解决碰撞时A柱上段7先接触壁障或其他碰撞物体导致受力提前且受力过大而使乘员舱上部侵入量过大的问题。A柱下段后板8与A柱下段内板10形成的一体式封闭截面立柱,连接A柱上段7与门槛12,形成截面连贯稳定的屏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三角窗上部与A柱上段7搭接处设置折弯点,在碰撞时溃缩弯折,减小A柱上段7的受力。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参与构成溃缩腔的A柱下段内板10上设置溃缩结构101。溃缩结构101可以包括溃缩筋、溃缩孔、厚度减薄区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溃缩结构101为溃缩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溃缩结构 101为溃缩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溃缩结构101为厚度减薄区;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溃缩结构101为溃缩筋、溃缩孔、厚度减薄区中任意两个的组合;在其余一些实施例中,溃缩结构101同时包括溃缩筋、溃缩孔和厚度减薄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传力段16与吸能段15的连接处与门槛12的前端平齐。参照图8所示,分割线E-E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将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分为前后两部分,传力段16与吸能段15的连接处、门槛12的前端均延伸至分割线E-E处,换言之,传力段16与吸能段15的连接处、门槛12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平齐,避免碰撞时传力段16靠前而独自受力,传力段16与吸能段15的连接处与门槛12平齐,可让门槛12分担受力,减小传力段16的受力。分割线E-E经过A柱下段最窄处最前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6、图15所示,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位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和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朝向车辆1000的前机舱的一侧,前轮罩上边梁后段 4与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相扣合以形成第一盒状结构,如图5所示,第一盒状结构具有第一空腔。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相扣合以形成第二盒状结构,如图6所示,第二盒状结构具有第二空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8、图11-图12、图15所示,前传力部件还可以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后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相连接,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前端与前纵梁14连接,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位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的后方。在图1-图3、图8、图11-图12、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前端设有前副车架安装座1,在将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应用于车辆1000上时,前副车架安装在如图13所示的前副车架安装座1上,而前副车架安装座1又与车辆1000的前纵梁14相连接。在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发生正碰时,前纵梁14和前副车架将碰撞力传递给前副车架安装座1进而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再将碰撞力进一步传递给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位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的后方。参照图8所示,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在Q位置,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在P位置,Q位置位于P位置的后方。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之间可以搭接相连,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 4之间可以焊接相连。
可选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可以设计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溃缩筋或溃缩孔,在碰撞受力时诱导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溃缩,减小乘员舱的受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5所示,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高于后端,这样,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传递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碰撞力沿斜向下方向进一步向后传递。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溃缩导引件6相连接,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与溃缩导引件6分离开,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溃缩导引件6之间的夹角大于45°,但需保证不能与整车其他部件(如挡泥皮、前轮胎运动包络)干涉,可选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溃缩导引件6之间的夹角可以是50°、 55°、60°等。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溃缩导引件6可以搭接,以增加二者连接处的牢固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13所示,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前减震器安装座板11,前减震器安装座板11用于安装前减震器,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搭接,结合图1、图8所示,搭接位置P在前减震器安装座板 11之前,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与A柱上段7上部搭接,形成截面轴向连贯的梁结构,正向碰撞时可将碰撞力通过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轴向传递到A柱上段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4-图15所示,A柱上段7的前端为分叉结构,A柱上段7可以包括上段外板本体71、上接头72和下接头73,上接头72和下接头 73均与上段外板本体71相连,上接头72向前下方延伸,下接头73向下方延伸,上接头 72与吸能段15相连接,下接头73与A柱下段后板8相连接。如图15所示,上接头72的前端与前板支臂62相连接,下接头73的下端与下段后板支臂82相连接。A柱上段7既可以传递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上的碰撞力,也可以与A柱下段后板8、门槛12形成连贯的前门环结构,A柱下段后板8采用全包结构,将门槛12的前端完全包住,可以提升A柱下接头的强度,有利于提升乘员舱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所示,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还可以包括A柱上段内板 13,A柱上段7为A柱上段外板,A柱上段内板13位于A柱上段7的内侧,即在将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应用于车辆1000上时,A柱上段内板13位于A柱上段7的朝向车辆1000 乘员舱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15所示,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A柱下段内板10、A柱上段内板13,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与A 柱上段内板13固定相连,A柱下段内板10与A柱上段内板13固定相连。
参照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100的主要传力路径图,前副车架安装座1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搭接,将前副车架、前纵梁14及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连接起来,将碰撞撞击前副车架安装座1的力传递到多条传力路径上。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搭接,前轮罩上边梁形成连贯的梁结构;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搭接,并且与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扣合形成封闭截面的Y形梁结构,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将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传递的力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力,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向A柱上段7传递轴向力,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向A柱下段传递斜向下的力。吸能段15与A柱上段7、A柱下段后板8搭接,将前轮罩上边梁传递的力传递至A 柱上段7与A柱下段后板8和门槛12。
图10、图16为A柱上段7、A柱下段后板8、门槛12形成连贯的前门环结构R示意图, A柱上段7前端为分叉结构,其中上接头72与吸能段15搭接,下接头73与A柱下段后板 8搭接。A柱上段7与A柱下段后板8、门槛12形成连贯的前门环结构R,A柱下段后板8 采用全包结构,将门槛12前端完全包住。
图9为A柱上段7前端分叉结构示意图,前端上接头72和下接头73集成在上段外板本体71,做成一体结构,不需要焊点及其他焊接工艺连接。上接头72、下接头73与上段外板本体71的搭接处,可通过一体式的铝铸件或复合材料进行加强,最大限度的提升接头处的力学性能。
图8为A柱前后区域拆分位置示意图,前后区域沿经过A柱下段最窄处最前端垂直方向上的直线E-E进行拆分,A柱上段7与溃缩导引件6的连接处与门槛12最前端X向平齐。
图1-图3、图8、图12-图16为本实用新型前轮罩上边梁象鼻子及A柱结构示意图,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形成封闭截面的空腔结构,前端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搭接,搭接位置在前减震器安装座板11之前,后端与A柱下段外板7上部搭接,形成截面轴向连贯的梁结构,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后部与溃缩导引件6搭接,两者搭接角度需大于45°,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前部与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搭接,搭接位置不超过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焊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在发生正碰时,碰撞力至少沿A柱上段7、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这两条传力路径分别向后传递,传力效果较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传力部件,所述前传力部件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和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前端均与前纵梁(14)连接;
A柱,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A柱位于所述前传力部件的后侧,且所述A柱的前端适于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前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相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所述前纵梁(1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间隔设置,且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的后端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吸能段(15)以及传力段(16),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均与所述吸能段(15)连接,且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以及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通过所述吸能段(15)与所述传力段(1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段(16)与门槛(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段(16)包括:
A柱上段(7),所述A柱上段(7)的前端通过所述吸能段(15)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后端相连接;
A柱下段后板(8),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A柱下段后板(8)的上段与所述A柱上段(7)连接,所述A柱下段后板(8)的中段与所述吸能段(15)连接,所述A柱下段后板(8)的下段与所述门槛(12)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还包括:A柱下段内板(10),所述A柱下段内板(10)与所述A柱上段(7)以及A柱下段后板(8)扣合连接形成空腔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段(16)还包括A柱下段内撑板(9),所述A柱下段内撑板(9)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内并与所述A柱下段后板(8)以及所述A柱下段内板(1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段(15)包括溃缩导引件(6),所述溃缩导引件(6)与所述A柱下段内板(10)扣合连接形成溃缩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导引件(6)上设置有溃缩导引槽。
11.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传力段(16)与所述吸能段(15)的连接处与所述门槛(12)的前端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和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朝向车辆的前机舱的一侧,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相扣合以形成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盒状结构,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内板后连接板(5)相扣合以形成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盒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传力部件还包括: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后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相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的前端与前纵梁(14)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下连接梁(3)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前段(2)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后段(4)的连接处的后方。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段(7)包括上段外板本体(71)、与所述上段外板本体(71)相连的上接头(72)和下接头(73),所述上接头(72)与所述吸能段(15)相连接,所述下接头(73)与所述A柱下段后板(8)相连接。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
CN202222333084.3U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994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3084.3U CN21799457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3084.3U CN21799457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4579U true CN217994579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88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3084.3U Active CN21799457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4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82525A (en)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CA2387344C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1985527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4486673B2 (ja) 車体構造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070284914A1 (en) Transverse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seat area of a vehicle
JPH08239056A (ja) 車体の強度部材構造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657279A (zh) 车身以及车辆
JP2019051818A (ja) 車体構造
CN21559083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KR10170361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14715288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KR102575185B1 (ko) 차체 구조
CN217994579U (zh) 车辆前机舱传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JP304533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0023634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589543B2 (ja) バンパ取付構造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JP202301330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89447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147859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CN100415586C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14779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9154586U (zh)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