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7878U -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7878U
CN217907878U CN202221850659.2U CN202221850659U CN217907878U CN 217907878 U CN217907878 U CN 217907878U CN 202221850659 U CN202221850659 U CN 202221850659U CN 217907878 U CN217907878 U CN 217907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gger
engaging
switch
mo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506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506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7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7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787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775 priority patent/WO202401721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平台组件和具有其的吻合器。该平台组件包括:扳机;切换件,具有止抵面;击发机构,包括啮合件和致动件的,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啮合件与致动件的啮合部保持分离;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而推动致动件,从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以及闭合机构,包括第一运动件,其中伴随第一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闭合机构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其能够通过抵靠啮合件而限制啮合件运动至与止抵面相抵靠;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啮合件能够通过抵靠止抵面而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二位置。以此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临床上使用的替代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相较于传统手工缝合,吻合器能够提高组织缝合的速度并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在使用吻合器的过程中,存在误操作的风险,这可能会引发事故。因此,对于能够降低误操作风险的吻合器存在持续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以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该平台组件包括:扳机;切换件,具有止抵面,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击发机构,包括啮合件和具有啮合部的致动件,其中啮合件伴随扳机被操作而运动;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啮合件与啮合部保持分离;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啮合件啮合啮合部而推动致动件,从而致使吻合器的工具组件击发;以及闭合机构,包括第一运动件,其中伴随第一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闭合机构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其能够通过抵靠啮合件而限制啮合件运动至与止抵面相抵靠;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其不限制啮合件运动至与止抵面相抵靠,使得啮合件能够通过抵靠止抵面而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二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未被操作时,伴随第一运动件由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置,第一运动件致使啮合件运动至与止抵面分离。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具有凸轮面,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未被操作时,伴随第一运动件由第四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凸轮面抵靠啮合件而引导啮合件与止抵面分离。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未被操作时,第一运动件抵靠啮合件而限制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对啮合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其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其抵靠啮合件而限制啮合件在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止抵面相抵靠;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啮合件能够在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止抵面相抵靠。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平台组件还包括第二施力件,第二施力件对切换件施加第二作用力,其中当啮合件抵靠止抵面时,啮合件限制切换件在第二作用力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扳机设有导轨,切换件置于导轨中且能够沿导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切换件包括第一肩部,导轨包括第二肩部,第一肩部和第二肩部沿切换件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施力件为压簧,压簧一端压靠于第一肩部且另一端压靠于第二肩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对啮合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切换件支撑啮合件,使得啮合件克服第一作用力而与啮合部保持分离;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啮合件在第一作用力下与啮合部啮合。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还具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止抵面位于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之间,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第一台阶面支撑啮合件;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扳机被操作,第二台阶面支撑啮合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啮合件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扳机支撑,第一作用力用于致使啮合件绕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扳机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伴随扳机被操作,扳机绕第二轴线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终止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在其第一端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闭合机构还包括:第二运动件,其第一端与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第三运动件,其第一端与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且在其第二端绕第四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以及联动件,其至少部分位于第三运动件的近侧且抵靠第三运动件,其中伴随第一运动件绕第三轴线从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第三运动件绕第四轴线转动并致使联动件沿轴向朝近侧运动,进而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其包括本公开上述提供的平台组件。
通过本公开的上述实现方式,能够降低工具组件因误操作而在张开的情况下意外击发的风险,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还应当理解,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构件或部分)。
还应当理解,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要素(构件或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E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内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2A至图2E中平台组件处于不同状态。
图3A至图3D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第一运动件、啮合件和切换件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扳机的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的切换件和啮合件的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一部分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工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8A和图8B中工具组件处于不同状态。
图9A至图9C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致使第一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的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相较于传统手工缝合,吻合器能够提高组织缝合的速度并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因而广泛用于外科手术。
一种吻合器包括工具组件和平台组件。工具组件包括一对夹钳,其中的一个夹钳可以包括砧板,另一个夹钳可以包括用于收容吻合钉的钉仓。平台组件可以包括扳机和击发机构。
手术时,可以先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即致使一对夹钳靠近彼此),以将组织夹持在一对夹钳之间。接着,可以操作扳机,使得击发机构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当工具组件击发时,吻合钉从钉仓中射出,从而将组织缝合。某些吻合器的工具组件还包括切刀。当工具组件击发时,切刀伸出且吻合钉从钉仓中射出,从而同步实现切割和缝合组织。
为了避免因误操作而导致工具组件意外击发,某些吻合器的击发机构能够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切换。当击发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击发机构不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当击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伴随扳机被操作,击发机构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通常情况下,不期望工具组件在张开状态下击发。因此,在手术时,可以先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接着再将击发机构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接着再操作扳机以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因为误操作而导致在工具组件张开的情况下将击发机构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若未能发现击发机构被误切换至解锁状态,在后续的操作中,可能会导致工具组件在张开的情况下意外击发,这可能会导致事故。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采用本公开提供的平台组件,能够降低工具组件因误操作而在张开的情况下意外击发的风险。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地描述。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这里阐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吻合器10。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吻合器。特别地,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的吻合器也可以为其它类型。
参见图1,吻合器10包括工具组件11和平台组件12。在一个示例中,平台组件12可以包括细长体13。例如,细长体13可以呈管状。细长体13可以从平台组件12的主体部分向远侧延伸。工具组件11可以附接于细长体13的远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术语“远”可以涉及吻合器的远离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一端。对应地,术语“近”可以涉及吻合器的靠近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一端。
工具组件11包括一对夹钳111,112。工具组件11能够在张开和闭合之间切换。当工具组件11闭合时,一对夹钳111,112能够将组织夹持于二者之间。当工具组件11张开时,一对夹钳111,112彼此分离以将组织松开。在图1中,工具组件11处于张开状态。
夹钳111可以为包括砧板,夹钳112可以包括用于存放吻合钉的钉仓。平台组件12还包括扳机14。通过操作扳机14,能够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吻合钉从钉仓中射出以实现组织的缝合。特别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工具组件11还可以包括切刀(图中未示出)。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切刀伸出且吻合钉射出,从而同步实现切割和缝合组织。
当扳机14被操作时,扳机14能够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为了便于描述,在下文中,将扳机14未被操作时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将扳机14被操作时所运动到的位置称为终止位置。在图2A、图2C和图2D中,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在图2B和图2E中,扳机14位于终止位置。
应当理解,在本公开中,术语“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并不必然意味某个构件的行程的两个极限位置。
参见图2A至图2E,平台组件12还包括击发机构和切换件15。切换件15能够在相对的两个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将击发机构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切换件15的与击发机构的锁止状态对应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切换件15的与击发机构的解锁状态对应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在图2A至图2C中,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在图2D和图2E中,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
击发机构包括啮合件16和致动件17,致动件17包括啮合部171,啮合部171适于与啮合件16相啮合。啮合件16伴随扳机14被操作而运动。作为一个示例,啮合件16可以被扳机14支撑,从而啮合件16能够伴随扳机14被操作而运动。致动件17沿轴向可滑动地被配置,并且致动件17能够沿轴向朝远侧方向(即图2A至图2E中的右侧)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需要说明的是,轴向可以是指吻合器的长度方向,或者轴向可以是指细长体的延伸方向。在一个示例中,致动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套设在细长体上,从而实现沿轴向可滑动。
如图2A和图2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击发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此时,伴随扳机14被操作,即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啮合件16始终与啮合部171保持分离。在此过程中,由于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始终保持分离,啮合件16不会推动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从而致动件17不会致使工具组件11将不会击发。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2D和图2E所示,伴随扳机14被操作,即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啮合。在此过程中,由于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啮合,啮合件16会推动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从而致动件17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平台组件12还包括闭合机构,闭合机构包括第一运动件18。伴随第一运动件18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闭合机构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第。也就是说,当工具组件11张开时,第一运动件18位于一个位置;当工具组件11闭合时,第一运动件18位于另一个位置。
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第一运动件18对应于工具组件11张开时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将第一运动件18对应于工具组件11闭合时的位置称为第四位置。在图2A中,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在图2B至图2E中,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
在图3A和图3B中,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在图3C和图3D中,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在图3A和图3C中,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在图3B和图3D中,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在图3A至3D中,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
参见图3A至图3D,切换件15具有止抵面151。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啮合件16通过与止抵面151相抵接而阻止切换件15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从而将切换件15保持在第二位置。作为一个示例,啮合件16可以包括座部161,啮合件16可以通过座部161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相抵接。
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一运动件18通过抵靠啮合件16而限制啮合件16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的位置,从而切换件15的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位置的运动不会被限制。此时,由于没有啮合件16的阻挡,将切换件15由图3A中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图3B中的第二位置后,切换件15将会从图3B中的第二位置再次返回到图3A中的第一位置。作为一个示例,啮合件16还可以包括凸出的啮合部162,啮合件16可以通过啮合部162与第一运动件相抵靠。
如图3C和图3D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运动件18不限制啮合件16运动至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相抵靠的位置。此时,将切换件15由图3C中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图3D中的第二位置后,啮合件16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的位置,从而切换件15将被保持在第二位置。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工具组件张开时,位于第三位置的第一运动件会限制啮合件运动至与切换件的止抵面相抵靠的位置,此时,若将切换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由于啮合件不阻挡切换件,切换件将返回第一位置。这样,当工具组件张开时,切换件将无法停在第二位置,从而便无法将击发机构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因此,通过这种实现方式,能够降低工具组件因误操作而在张开的情况下意外击发的风险,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完成缝合(和切割)后,需要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以松开组织,还需要将切换件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以防止工具组件意外击发。这两个步骤可以分别通过两个机构来实现。医生(或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对一个机构进行操作来致使第一运动件从第四位置运动到第三位置以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并通过对另一个机构进行操作来致使切换件由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
然而,这种实现方式需要更多的构件,这使得吻合器的结构更为复杂,从而会提高吻合器的制造成本并降低吻合器的可靠性。另外,这种实现方式需要两步操作才能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并将切换件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这不利于吻合器的操作的方便性。另外,若在将组织松开后忘记将切换件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则会引起工具组件在后续操作中意外击发的风险。若工具组件被意外击发,尤其是在工具组件张开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引发事故。
鉴于此,参见图3A和图3D,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14未被操作时,伴随第一运动件18从图3D中的第四位置运动到图3A中的第三位置,第一运动件18能够致使啮合件16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分离,从而切换件15从图3D中的第二位置运动至图3A中的第一位置,击发机构由解锁状态切换件锁止状态。
由于无需额外的机构来将切换件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减少吻合器的构件数量并简化吻合器的结构。此外,由于无需额外的操作来复位切换件,因此本公开的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操作方便性。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现方式中,随着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切换件被自动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在工具组件张开后忘记将切换件复位。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减小工具组件意外击发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工具组件张开的情况下。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仅通过第一运动件,既能够避免工具组件在张开的情况下切换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又能够在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的同时将切换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由此可见,以此方式,能够在减少吻合器的构件数量和简化吻合器的结构的同时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在完成击发后,需要将致动件拉回,即需要拉动致动件使得致动件沿轴向朝近侧方向运动。在拉动致动件的过程中,若啮合件与致动件啮合,则会导致致动件拉回困难或无法拉回。
鉴于此,参见图3D,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14未被操作时,第一运动件18抵靠啮合件16而限制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啮合。当扳机14被操作时,啮合件16远离第一运动件18,第一运动件18不再限制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啮合,从而啮合件16得以与啮合部171啮合并推动致动件17,进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未被操作时,啮合件将不会与啮合部啮合,从而不会阻止致动件沿轴向朝近侧运动。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一方面能够降低工具组件在张开的情况下意外击发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在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的同时将切换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未被操作时啮合件阻挡致动件沿轴向朝向近侧方向运动。仅通过第一运动件便能够满足上述诸多需求,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减少吻合器的构件数量并简化吻合器的构造。
重新参见图3A至图3D,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19,第一施力件19对啮合件16施加第一作用力。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时,其抵靠啮合件16而限制啮合件16在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抵靠。如图3C和图3D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二位置时,其不再限制啮合件16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此时,若将切换件15从图3C中第一位置移动至图3D中第二位置,啮合件16将在第一施力件19的作用下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从而将切换件15保持在第二位置。
作为一个示例,啮合件16可以绕第一轴线a1可枢转地被支撑,扳机14可以绕第二轴线a2可枢转地被支撑。第一施力件19可以对啮合件16施加致使啮合件16绕所述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第一作用力。在该实施例中,从图3A至图3D的视图方向观察,第一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
作为一个特别的示例,啮合件16可以绕第一轴线a1可枢转地被扳机14支撑,第一施力件19可以为拉簧19,其一端连接于扳机14,其另一端连接于啮合件16,从而对啮合件施加致使啮合件16绕所述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第一作用力。
应当理解,第一施力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施力件也可以为扭簧。
重新参见图3A至图3D,工具组件12还包括第二施力件20。第二施力件20对切换件15施加第二作用力,第二施力件20用于致使切换件15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或者说,第二施力件20对切换件15施加致使切换件15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的第二作用力。
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时,其抵靠啮合件16而限制啮合件16在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相抵靠。此时,在将切换件15由图3A中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图3B中的第二位置后,切换件15将在第二作用力下从图3B中的第二位置返回图3A中的第一位置。
如图3C和图3D所示,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二位置时,其不再限制啮合件16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此时,在将切换件15从图3C中第一位置移动至图3D中第二位置后,啮合件16将在第一施力件19的作用下运动至与止抵面151相抵靠,从而啮合件16将阻止切换件15在第二作用力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进而切换件15将被保持在第二位置。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3A至图5,扳机14设有导轨141,切换件15置于所述导轨141中且能够沿导轨14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切换件15包括第一肩部152。导轨141包括第二肩部142。第一肩部152和第二肩部142沿着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例如,在图3A至图3D的视角下,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的方向,这种情况下,第一肩部152和第二肩部142沿着从右向左的方向依次布置,也就是说,第一肩部152外语第二肩部142的右侧。
第二施力件20可以为压簧20。压簧20的一端压靠于第一肩部152,另一端压靠于第二肩部142,从而对切换件15施加第二作用力。伴随切换件15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压簧20受压屈服。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且啮合件16与止抵面151分离时,压簧20的弹性复位力驱动切换件15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在某些实施例中,导轨141还可以包括第三肩部143,第三肩部143位于第一肩部152的背离第二肩部142的一侧。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肩部152抵靠第三肩部143,从而阻挡切换件15在第二作用力下脱离导轨141。
参见图3A至图4,切换件15还可以包括一对分支部155。一对分支部155可以沿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延伸,并且一对分支部155在与该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空间156。拉簧19(即第一施力件19)的一端附接于啮合件16,另一端经过空间156而附接于扳机14。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能够避免切换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脱离导轨或发生翻转。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切换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结合附图,对切换件的实现方式件示例性说明。
图6A示出了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与啮合件16的配合关系。图6B示出了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与啮合件16的配合关系。
如图6A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支撑啮合件16,使得啮合件16克服第一作用力而与啮合部171保持分离。在此过程中,由于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保持分离,啮合件16不会致使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并因此工具组件11不会击发。
如图6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不再为啮合件16提供致使啮合件16保持与啮合部171分离的支撑,啮合件16在第一作用力下与啮合部171啮合。在此过程中,啮合件16推动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以此方式,便能够实现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切换击发机构的状态。这样,在不期望工具组件击发时,可以将击发机构保持在锁止状态,从而避免因误操作扳机而致使工具组件意外击发。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5,切换件15还具有第一台阶面153和第二台阶面154。第一台阶面153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154。第二台阶面154和第一台阶面153可以沿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方向依次布置。在某些实施例中,止抵面151可以位于第一台阶面153和第二台阶面154之间。特别地,止抵面151可以被构造为与第一台阶面153相接的一端不高于第一台阶面153,与第二台阶面154相接的一端不低于第二台阶面154,以此方式能够避免在切换件15和啮合件16相对运动时发生卡滞。更特别地,止抵面151可以随着趋近第一台阶面153而逐渐凸出,从而进一步避免卡滞的发生。更特别地,止抵面151可以为平滑表面,从而进一步避免卡滞的发生。
如图6A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台阶面153支撑啮合件16,使得啮合件16克服第一作用力,保持与啮合部171分离。
如图6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16脱离第一台阶面153而由第二台阶面154支撑,从而啮合件16在第一施力件19的作用下,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171啮合,进而推动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由于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差,这提供了供啮合件在脱离第一台阶面后转动的空间,从而在啮合件由第二台阶面支撑时,啮合件能够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转动至与致动件的啮合部啮合。
另外,当啮合件由第二台阶面支撑时,第二台阶面提供了避免啮合件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的支撑。
另外,在啮合件推动致动件的过程中,致动件会对啮合件施加致使其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的反作用力。第二台阶面能够为啮合件提供避免其在该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支撑,从而避免啮合件在该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扳机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可以不由第二台阶面支撑,而由其它结构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台阶面可以仅用于为提供允许啮合件转动的高度差。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切换件可以不具有第二台阶面,止抵面可以被构造为与第一台阶面相接且不高于第一台阶面。在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二台阶面也可以是止抵面的一部分。在切换件不具有第二台阶面的实现方式中,供啮合件转动的空间可以由支撑面和导轨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来提供。相应地,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扳机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可以脱离支撑面而由导轨的底面来支撑,以避免啮合件在推动致动件的过程中,在第一作用力下和来自致动件的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
将切换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重新参见图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操作件21,操作件21可以用于可操作性地将切换件15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2A至图2E,操作件21可以为按钮21。当扳机14未被操作时,即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时,按钮21的内端与切换件15的一端相面对。此时,通过按压按钮21,能够驱动按钮21朝着切换件15运动,从而切换件15在按钮21的内端的推动下沿着导轨向近侧方向从图2C中的第一位置运动至图2D中的第二位置,即当扳机14未被操作时,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远侧方向。
在一个示例中,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施力件22,施力件22对按钮21施加致使其复位的力。示例性地,施力件22可以为套设在按钮21上的压簧22。当按钮21被按压时,压簧22受压屈服。当按钮21被释放后,压簧22的弹性恢复力将按钮21复位。
扳机支撑啮合件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7,扳机14可以包括一对臂部144,每个臂部144可以设有通孔145。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23,销轴23穿设于每个臂部144的通孔145中。啮合件16位于一对臂部144之间,并且可枢转地套设于销轴23,从而实现啮合件16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枢转的方式支撑于扳机14。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轴线a1可以由销轴23定义,或者说第一轴线a1可以为销轴23的轴线。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啮合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被支撑。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固定于扳机的中间构件,啮合件以可枢转的方式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支撑扳机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重新参见图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外壳24,扳机14可以以能够绕第二轴线a2枢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24。当扳机14被操作时,扳机14可以绕第二轴线a2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
特别地,外壳24可以限定把手241。当扳机14被操作时,扳机14朝着把手241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当扳机14被释放后,扳机14背离把手241从终止位置返回初始位置。
特别地,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施力件25。施力件25对扳机14施加使扳机14从终止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力。这样,当扳机14被释放后,扳机14便能够在施力件25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3,施力件25为拉簧,外壳24的内侧设有凸台242。施力件25的一端附接于凸台242,另一端附接于扳机14。可以理解,施力件25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施力件25也可以为扭簧。
重新参见图7,外壳24可以包括一对可拆卸连接的壳243,244,壳243,244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设有孔245,扳机14的相对的两侧设有一对凸台146。扳机14至少部分置于一对壳243,244之间,并且一对凸台146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43,244的孔245中,从而实现扳机14以能够绕第二轴线a2枢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24。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轴线a2可以由凸台146定义,或者说,第二轴线a2可以为凸台146的轴线。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扳机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被支撑。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固定于外壳的中间构件,扳机以可枢转的方式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致动件致使工具组件击发的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7,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控制件26。示例性地,第一控制件26可以为细长的推片。第一控制件26在致动件17和工具组件11之间延伸。第一控制件26的近端与致动件17配合,远端与工具组件11配合,使得伴随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第一控制件26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7,第一控制件26的近端可以设有孔261,管状的细长体13可以设有贯通其内部与外部的一对槽131。击发机构还可以包括设有一对孔271的环27和销28。第一控制件26穿设于细长体13中,环27套设于细长体13上,销28穿设于孔261,一对槽131和一对孔271中。伴随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致动件17推动环27,使得第一控制件2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推片既能够跟随致动件沿轴向朝远侧移动,还能够绕细长体的轴线相对转动,这为实现工具组件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提供了基础。
可以理解,致动件与推片配合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件可以与推片直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致动件致使工具组件击发的方式,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其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7,第一控制件26的远端可以与工具组件的切刀配合,使得第一控制件26能够沿轴向朝远侧方向运动而推动切刀朝远侧方向运动。随着切刀朝远侧方向运动,切刀切割组织并推动工具组件11的击发块朝远侧运动,击发块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将吻合钉从钉仓中推出,从而实现组织的缝合。
在另一个示例中,随着第一控制件2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第一控制件26可以直接推动击发块,使得击发块朝远侧运动以将吻合钉从钉仓中推出。
闭合机构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对闭合机构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描述。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E,第一运动件18在其第一端绕第三轴线a3可枢转地被支撑。特别地,第一运动件18可以在其第一端绕第三轴线a3可枢转地被外壳24支撑。第一运动件18以绕第三轴线a3转动的方式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特别地,第一运动件18可以绕第三轴线a3沿第二方向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并可以绕第三轴线a3沿第一方向从第四位置运动到第三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3A至图3D,第一运动件18可以具有凸轮面181。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且扳机14未被操作时,伴随第一运动件18由第四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凸轮面181抵靠啮合件14而推动啮合件14与止抵面151分离。
作为一个更具体的示例,参见图3A至图3D,凸轮面181位于第一运动件18的第一端,并且至少部分凸轮面181到第三轴线a3的距离沿第二方向逐渐增加。这样,伴随绕第三轴线a3沿第一方向从第四位置转动至第三位置,凸轮面181抵靠啮合件16并能够推动啮合件16绕第一轴线a1沿第二方向转动至与止抵面151分离。
可以理解,虽然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通过凸轮面与啮合件配合,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啮合件配合。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和啮合件可以均设有齿部,二者可以通过齿部配合。
可以理解,虽然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通过转动的方式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也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在这两个位置之间运动。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件图7,壳243,244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还可以设有孔246,第一运动件18的相对的两侧可以设有一对凸台182。一对凸台182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43,244的孔246中,从而实现第一运动件18以能够绕第三轴线a3枢转的方式被外壳24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三轴线a3可以由凸台182定义,或者说第三轴线a3可以为凸台182的轴线。
可以理解,支撑第一运动件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存在一个中间构件,其相对外壳固定,第一运动件可以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E,闭合机构还包括第二运动件29,第三运动件30和联动件31。第一运动件18在其第一端绕第三轴线a3可枢转地被(外壳24)支撑,第一运动件18的第二端与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枢接。第二运动件29的第二端与第三运动件30的第一端枢接,第三运动件30的第二端绕第四轴线a4可枢转地被(外壳24)支撑。
联动件31沿轴向可滑动地设置。作为一个示例,联动件31可滑动地套设在细长件13上,从而实现沿轴向可滑动。至少部分联动件31位于第三运动件30的近侧并抵靠第三运动件30。伴随第一运动件18绕第三轴线a3从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第三运动件30绕第四轴线a4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三运动件30推动联动件31,使得联动件31沿轴向朝近侧从图2A所示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图2B至图2E所示的终止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闭合机构能够将第一运动件的转动转换为联动件的滑动,从而能够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三运动件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三运动件的第一端可视为动力点,第三运动件的第二端可视为支点,第三运动件的与联动件接触的位置可视为阻力点。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相对省力,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7,壳243,244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还可以设有孔247,第三运动件30的第二端的相对的两侧可以设有一对凸台301。一对凸台301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43,244的孔247中,从而实现第三运动件30的第二端以能够绕第四轴线a4枢转的方式被外壳24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四轴线a4可以由凸台301定义,或者说第四轴线a4为凸台301的轴线。
可以理解,支撑第三运动件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存在一个中间构件,其相对外壳固定,第三运动件可以绕第四轴线可枢转地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7,第一运动件18的还可以包括设于其第二端的一对臂部183,每个臂部183设有通孔184。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设有通孔29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32。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伸入第一运动件18的一对臂部183之间,销轴32穿过一对通孔184和通孔291,从而将第一运动件18的第二端与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枢接。
可以理解,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可以设有转轴部,第二运动件的第一端可以设有与该转轴部适配的孔,该转轴部可以插设于该孔中,从而实现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7,第三运动件30还可以包括设于其第一端的一对臂部302,每个臂部302设有通孔303。第二运动件29的第二端设有通孔292。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33。第二运动件29的第二端伸入第三运动件30的一对臂部302之间,销轴33穿过一对通孔303和通孔292,从而将第二运动件29的第二端与第三运动件30的第一端枢接。
应当理解,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运动件和第三运动件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可以设有转轴部,第三运动件的第一端可以设有与该转轴部适配的孔,该转轴部可以插设于该孔中,从而实现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运动件和第三运动件。
联动件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给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重新参见图7,闭合机构还可以第二控制件35。作为一个示例,第二控制件35可以为细长的拉片。第二控制件35在联动件31和工具组件11之间延伸。第二控制件35的近端与联动件31配合,第二控制件35的远端与工具组件11配合,使得伴随联动件31沿轴向朝近侧运动,第二控制件35沿轴向朝近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联动件与第二控制件配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7,第二控制件35的近端可以设有孔351,管状的细长体13可以设有贯通其内部与外部的一对槽132。闭合机构还可以包括设有一对孔361的环36和销37。第二控制件35穿设于细长体13中,环36套设于细长体13上,销穿设于孔351、一对槽132和一对孔361中。联动件31套设于环36上,且联动件31的内周侧设有肩部,该肩部位于环36的远侧并抵靠环36。当联动件31沿轴向朝近侧运动时,联动件31推动环36,使得第二控制件35沿轴向朝近侧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控制件能够跟随联动件沿轴向朝远侧移动,并且第二控制件能够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这为实现工具组件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提供了基础。
在一个示例中,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帽38和压簧39。帽38设有通孔381,销37还穿过帽38的通孔381。压簧39位于帽38的近侧。伴随联动件31从初始位移运动到终止位置,第二控制件35向近侧移动,压簧39受压屈服。伴随联动件31从终止位置运动至初始位置,即伴随第一运动件18从第四位置运动到第三位置,第二控制件35在压簧39的弹性恢复力下向远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闭合切换为张开。
可以理解,第二控制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联动件配合。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件的近端可以直接与联动件固定连接。这样,伴随联动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联动件能够带动第二控制件沿轴向朝近侧运动,从而致使闭合机构由张开切换至闭合;伴随联动件从终止位置运动到初始位置,联动件能够带动第二控制件沿轴向朝远侧运动,从而致使闭合机构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第二控制件与工具组件配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8A和图8B,夹钳111和夹钳112通过销轴113可枢转地连接。夹钳111设有引导槽114,引导槽114趋向近侧方向而逐渐向夹钳112所在侧延伸。工具组件11还包括销115,销115附接于第二控制件35的远端。
伴随第二控制件35沿轴向朝近侧运动,销115也沿轴向朝近侧从图8A中的位置运动到图8B中的位置。这一过程中,销115与引导槽114配合,驱动夹钳111绕销轴113从图8A中的位置转动至图8B中的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伴随第二控制件35沿轴向朝远侧运动,销115沿轴向朝远侧从图8B中的位置运动到图8A中的位置。这一过程中,销115与引导槽114配合,驱动夹钳111绕销轴113从图8B中的位置转动至图8A中的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致使第一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给出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2A和图2B,第一运动件18可以由扳机14驱动。伴随扳机14被操作,即伴随扳机14从图2A中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图2B中的终止位置,第一运动件18在扳机14的驱动下,从图2A中的第三位置运动到图2B中的第四位置。
应当理解,虽然在该实施例中,扳机14既用于驱动击发机构,也用于驱动第一运动件18。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平台组件12可以包括两个扳机,一个用于驱动击发机构,另一个用于驱动第一运动件。
作为一个示例,闭合机构还可以包括驱动件40,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导轨248。示例性地,导轨248可以形成在外壳14的内壁上。驱动件40的第一端与扳机14枢接,第二端被导轨248引导。
如图2A和图2B所示,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驱动件40的第二端抵靠第一运动件18并推动第一运动件18,使得第一运动件18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
如图2B和图2C所示,当扳机14被释放后,扳机14在施力件25的作用下从终止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驱动件40在扳机14的带动下与第一运动件18分离,第一运动件18被保持在第四位置。
以此方式,便能够通过操作扳机来驱动第一运动件由第三运动到第四位置。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在扳机被释放后,第一运动件不会随着扳机返回初始位置而返回第三位置,因而实现了扳机和第一运动件的解耦。这为实现扳机被释放后仍将工具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提供了基础,也为实现闭合机构和击发机构共用同一个扳机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重新参见图7,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41。驱动件4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销轴41与扳机14枢接。驱动件40的第二端可以设有凸台401,凸台401可以插设于导轨248中。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E,闭合机构还包括第三施力件42,第三施力件42用于对第三运动件30施加致使第三运动件30从终止位置转动到初始位置的力。
作为一个示例,第三施力件42可以为压簧,其位于联动件31的近侧并压靠于联动件31。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三施力件42可以套设于细长体13上。
可以理解,第三施力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三施力件也可以被实现为扭簧。
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时,如图2B至2E所示,第一运动件18位于其与第二运动件29基本共线的位置,即第一运动件18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连线与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连线基本共线。
或者,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运动运动件16位于经过与第二运动件29共线的位置而到达的位置。也就是说,伴随第一运动件18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第一运动件18经过与第二运动件29共线的位置。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运动件位于与第二运动件基本共线的位置(或者第一运动运动件位于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而到达的位置)。此时,第三施力件施加在第三运动件上的力将不会致使第一运动件从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置。这样,在释放扳机后,便可以将第一运动件保持在四第位置,即将工具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需要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时,仅需要驱动第一运动件脱离第四位置,即驱动第一运动件反转(即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不再与第二运动件共线(或者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然后第一运动件便能够在第三施力件的作用下返回第三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并致使切换件由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
致使第一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参见图9A至图9C,第一运动件18包括延伸部185。当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时,延伸部185的至少部分位于致动件17的沿轴向朝近侧的运动的路径中。
在需要第一运动件18从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置时,即在需要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时,可以沿轴向朝近侧拉动致动件17。如图9A至图9C所示,随着致动件17沿轴向朝近侧运动,致动件17与延伸部185抵靠并推动延伸部185,使得第一运动件18转动至与第二运动件29不再共线的位置,并因此第一运动件18得以在第三施力件42的作用下继续转动至第三位置。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仅需要沿轴向朝近侧拉动致动件,便能够致使第一运动件从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进而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减少构件的数量,从而简化吻合器的结构。
将第一运动件停在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0,第二运动件29的第一端可以设有止转部293。当第一运动件18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后,止转部293抵靠第一运动件18,从而限制第一运动件18在到达第四位置后继续转动。这样,便可以将第一运动件18停在第四位置。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将第一运动件停止在第四位置。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运动件设有止转部。又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一个相对外壳固定的构件来阻挡第一运动件,从而将第一运动件停在第四位置。
以上结合附图示例性地描述吻合器10的具体构造。下面,重新参见图2A至图2E,对吻合器10的操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初始时,平台组件12可以处于图2A中的状态。此时,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三位置。这时,工具组件11处于张开状态,击发机构处于锁止状态。
随着扳机14在操作下从初始位置运动至终止位置,平台组件12从图2A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B中的状态。这一过程中,第一运动件18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使得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另外,这一过程中,啮合件16也跟随扳机14运动而运动。由于切换件15仍位于第一位置,击发机构仍处于锁止状态。因此,这一过程中,啮合件16保持与啮合部171分离,从而并未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接着,释放扳机14。扳机14被释放后,在施力件25的作用下,扳机14从终止位置返回初始位置,吻合器10从图2B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C中的状态。这一过程中,第一运动件18留在了第四位置。如图2C所示,当吻合器10处于图2C中的状态时,第一运动件18保持在第四位置,工具组件11保持闭合。
接着,按压操作件21。在操作件21的推动下,切换件15沿导轨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由于此时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啮合件16得以在第一施力件19的作用下运动至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151相抵靠,从而将切换件15保持在第二位置。这样,击发机构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吻合器10从与2C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D中的状态。
接着,再次操作扳机14。伴随扳机14再次从初始位置运动导致终止位置,吻合器10由图2D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E中的状态。这一过程中,由于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即击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因此,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导致终止位置,啮合件16与啮合部171啮合,从而推动啮合件16,使得啮合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进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接着,在完成击发后,可以释放扳机14并拉回致动件17,以将吻合器10从图2E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D中的状态。如图2D所示,此时,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第一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切换件15处于第二位置。
接着,可以驱动第一运动件或第二运动件,使得第一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当第一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后,在第三施力件42的作用下,第一运动件18返回第三位置,吻合器10由图2D中的状态切换至图2A中的状态。这一过程中,伴随第一运动件返回第三位置,工具组件11由闭合恢复至张开。与此同时,第一运动件18推动啮合件16,使得啮合件16与切换件15的止抵面分离,然后在第二施力件20的作用下,切换件15由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进而使得击发机构由解锁状态恢复至锁止状态。
以上,对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并不局限上述实施例。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独立于扳机的承载件,啮合件可以由该承载件支撑,并且切换件可以置于形成在该承载件的上的导轨中。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扳机可以与承载件传动连接,使得承载件能够伴随扳机被操作而运动,进而带动啮合件运动。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或“第二”等可能在本公开中用来描述各种要素(如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但这些要素不被这些术语所限定,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区分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吻合器,包括:
扳机;
切换件,具有止抵面,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击发机构,包括啮合件和具有啮合部的致动件,其中所述啮合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而运动;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啮合件与所述啮合部保持分离;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啮合件啮合所述啮合部而推动所述致动件,从而致使所述吻合器的工具组件击发;以及
闭合机构,包括第一运动件,其中伴随所述第一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所述闭合机构致使所述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能够通过抵靠所述啮合件而限制所述啮合件运动至与所述止抵面相抵靠;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其不限制所述啮合件运动至与所述止抵面相抵靠,使得所述啮合件能够通过抵靠所述止抵面而将所述切换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扳机未被操作时,伴随所述第一运动件由所述第四位置返回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运动件致使所述啮合件运动至与所述止抵面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件具有凸轮面,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扳机未被操作时,伴随所述第一运动件由所述第四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凸轮面抵靠所述啮合件而引导所述啮合件与所述止抵面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扳机未被操作时,所述第一运动件抵靠所述啮合件而限制所述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所述第一施力件对所述啮合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其中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抵靠所述啮合件而限制所述啮合件在所述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所述止抵面相抵靠;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啮合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作用力下运动至与所述止抵面相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施力件,所述第二施力件对所述切换件施加第二作用力,其中当所述啮合件抵靠所述止抵面时,所述啮合件限制所述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作用力下从所述第二位置返回所述第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设有导轨,所述切换件置于所述导轨中且能够沿所述导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切换件包括第一肩部,所述导轨包括第二肩部,所述第一肩部和所述第二肩部沿所述切换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二施力件为压簧,所述压簧一端压靠于所述第一肩部且另一端压靠于所述第二肩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所述第一施力件对所述啮合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切换件支撑所述啮合件,使得所述啮合件克服所述第一作用力而与所述啮合部保持分离;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啮合件在所述第一作用力下与所述啮合部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还具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止抵面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第一台阶面支撑所述啮合件;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第二台阶面支撑所述啮合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件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所述扳机支撑,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致使所述啮合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所述扳机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所述扳机绕所述第二轴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终止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件在其第一端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所述闭合机构还包括:
第二运动件,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
第三运动件,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且在其第二端绕第四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以及
联动件,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运动件的近侧且抵靠所述第三运动件,其中
伴随所述第一运动件绕所述第三轴线从所述第三位置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三运动件绕所述第四轴线转动并致使所述联动件沿轴向朝近侧运动,进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12.一种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
CN202221850659.2U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Active CN217907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0659.2U CN217907878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CT/CN2023/107775 WO2024017213A1 (zh) 2022-07-18 2023-07-17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0659.2U CN217907878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7878U true CN217907878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90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50659.2U Active CN217907878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787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7217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WO2024017212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5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3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6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7217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WO2024017212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5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3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6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9078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8528805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83562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JP2022522421A (ja) 二位置ロックアウト機構を有す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リング器具
CN115697215A (zh) 用于手术直线切割器的销捕集机构
WO2019155305A1 (en) Clamping mechanism for linear surgical stapler
CN111820971B (zh) 一种具有保险机构的吻合器手柄装置及吻合器
CN217827969U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N217960201U (zh) 击发机构及外科吻合器
CN217827970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20025109U (zh) 手术器械
CN217960200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20025113U (zh) 手术器械
CN218684548U (zh) 击发切换机构及外科吻合器
JP2022517310A (ja) 手術器具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218684551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6491998A (zh) 外科器械
CN112472175B (zh) 外科器械
CN111820970B (zh)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CN218684549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9147689U (zh) 一种外科器械及其装载单元
CN116549039A (zh) 外科器械
CN116549040A (zh) 外科器械
WO2024017213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73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