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5113U - 手术器械 - Google Patents

手术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5113U
CN220025113U CN202321357723.8U CN202321357723U CN220025113U CN 220025113 U CN220025113 U CN 220025113U CN 202321357723 U CN202321357723 U CN 202321357723U CN 220025113 U CN220025113 U CN 220025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gical instrument
tool assembly
proximal direction
distal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772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水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772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5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5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51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手术器械,其包括:扳机;支架,其远端构造为固定于钉仓或钉砧,以通过向近侧方向移动而缩短钉仓与钉砧的间距;切换件,沿远‑近方向相对支架可移动,且构造为跟随支架向近侧方向的移动而向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及推动件,位于支架的一侧,且能够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件被切换件支撑而在其与支架之间形成避让扳机的避让间隙。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推动件朝支架移动至其第一抵靠面与切换件的第二抵靠面相抵靠或相面对,使得切换件能够由扳机驱动而向远侧方向推动推动件。由于能够避免在打开状态下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因而该手术器械能够提高手术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手术器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在手术中对组织进行钉紧(和切割)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在一些外科手术中,需要使用手术器械将工具组件的钉仓中的钉施加到组织上并致使钉在工具组件的钉砧的引导下成型,以对患者的组织进行钉紧。手术中,在将组织置于钉仓和钉砧之间后,需要先将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以缩短钉仓和钉砧的距离,然后再击发工具组件以将组织钉紧。若因误操作而在工具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则会导致钉报废并可能会意外地损伤患者的组织,这使得某些传统的手术器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对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在手术中对组织进行钉紧(和切割)的手术器械,其能够避免因误操作而在打开状态下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提高手术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公开提供的手术器械用于将工具组件的钉仓中的钉施加到组织上并致使钉在工具组件的钉砧的引导下成型。该手术器械包括:扳机,供医生操作;支架,其远端构造为固定于钉仓或钉砧,以通过向近侧方向移动而缩短钉仓与钉砧的间距;切换件,沿远-近方向相对支架可移动,且构造为跟随支架向近侧方向的移动而向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及推动件,位于支架的一侧,且能够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推动件被切换件支撑而在其与支架之间形成避让扳机的避让间隙。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推动件朝支架移动至其第一抵靠面与切换件的第二抵靠面相抵靠或相面对,使得切换件能够由扳机驱动而向远侧方向推动推动件。
当工具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即钉仓与钉砧之间的间距未随着支架被操作而缩短时,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并支撑推动件,使得推动件与支架之间形成避让扳机的避让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扳机被误操作,扳机(的推动其它构件的部分)也会在推动件和支架之间的避让间隙中移动,而不会推动推动件向远侧方向移动,进而能够避免工具组件被意外地击发。随着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切换件由第一位置跟随支架移动至第二位置,即钉仓与钉砧之间的间距被缩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件位于一个能够被扳机推动且能够推动推动件的位置,使得医生能够通过操作扳机来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避免因误操作而在打开状态下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提高手术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仅需要将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切换件便会跟随支架向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手术器械由一个不可击发状态切换至一个可击发状态,而无需要额外的操作。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推动件设有搭接部,搭接部从第一抵靠面起向近侧方向延伸。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搭接部与切换件在远-近方向上搭接,并且搭接部位于切换件的背离支架的一侧。
根据这种构造,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件能够通过与搭接部配合而避免推动件过度地向内侧(即朝向支架)移动,从而能够避免因切换件与其它构件(例如,支架或压簧)接触而导致的卡滞。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推动件包括厚部和薄部。厚部位于薄部的近侧,第一抵靠面为厚部的近端面,厚部的内侧面凸出超过薄部的内侧面。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与薄部的内侧面相抵靠而支撑推动件。
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与推动件的厚度之和大于当其位于第二位置时二者的厚度之和。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将与推动件薄部的内侧面相抵靠。这种构造有利于减小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与推动件的厚度之和,从而有利于缩小手术器械的整体尺寸。
此外,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抵靠面为厚部的近端面,这使得第一抵靠面具有较大的宽度。第一抵靠面的宽度越大,切换件推动推动件移动的过程越可靠,二者越不容易意外地分离。由此可见,上述实现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的面对推动件的侧面设有凸条。
这种构造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凸条能在切换件的外侧面(即切换件面对推动件的侧面)和推动件的内侧面(即推动件面对切换件的侧面)之间形成间隙,这会帮助切换件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顺利地越过推动件的薄部的内侧面和厚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台阶,从而降低卡滞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设于切换件的外侧面上的凸条,能够减小切换件与推动件的内侧面接触的部分的面积。这样一来,在切换件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与推动件之间的摩擦力将会较小,从而切换件的移动将会更加平顺,进而有利于减小卡滞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有利于减小驱动切换件所需的力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推动件设有支腿,手术器械还包括导向件。在工具组件被击发后,随着推动件向近侧方向移动,导向件与支腿配合,以引导推动件向背离支架的一侧偏移而离开切换件的移动路径,并阻止推动件再次进入切换件的移动路径。
一次手术中,在工具组件被击发后,通常不希望工具组件被再次意外地击发。若工具组件被再次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意外的伤害。例如,刀具可能被再次被推出而会切割组织。上述实现方式中,在推动件复位的过程中,通过支腿和导向件的配合,推动件将离开切换件的移动路径。在推动件完成复位后,支腿与导向件的配合将阻止推动件再一次进入切换件的移动路径中。这样,在完成击发后,即使医生再次意外地操作扳机,工具组件也不会被再次意外地击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沿远-近方向延伸的细长部,细长部设有肩部,切换件套设在细长部上且位于肩部的远侧且抵靠肩部,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构造为向近侧方向对切换件施力。
第一施力件将切换件压靠在细长部的肩部上,使得在支架向近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切换件会跟随支架向近侧方向的移动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切换件到达第二位置后,医生可以操作扳机向切换件施加使其克服第一施力件的施加力而向远侧方向移动的力,从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根据这种构造,实现了切换件跟随向近侧方向移动的支架向近方向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并且允许切换件在扳机的驱动下相对支架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这种实现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术器械还包括致动机构,致动机构能够由扳机驱动而致使支架向近侧方向移动。
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先操作扳机一次,以致使支架向近侧方向移动;在工具组件切换至闭合状态后,医生可以再操作扳机一次,以致使工具组件击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利用一个扳机来依次地闭合工具组件和击发工具组件。相较于采用两个扳机来分别地闭合工具组件和击发工具组件,上述实现方式能够减少手术器械的构件的数量,进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器械的整体尺寸、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并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致动机构包括:定滑轮;运动件,沿远-近方向相对支架可移动;以及挠性件,卷绕于定滑轮,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至运动件和支架,使得随着运动件在扳机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挠性件拉动支架向近侧方向移动。
这样一来,随着运动件在扳机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挠性件会拉动支架向近侧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或预闭合状态)。这种实现方式有利于简化致动机构的结构并减少致动机构构件数量,因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器械的整体尺寸、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并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能够在挠性件的拉动下向近侧方向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手术器械还包括调整机构,其中当支架位于第四位置时,调整机构能够致使支架进一步向近侧方向移动,以对钉仓与钉砧的间距进行微调整。
以此方式,在将组织置于钉仓和钉砧之间后,医生可以通过操作扳机,将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预闭合状态,以快速地、较大幅度地缩短钉仓与钉砧的间距。接着,医生可以通过操作调整机构,对钉仓与钉砧的间距进行微调,以将钉仓与钉砧的间距逐渐地(或者说连续地)缩短至与待处理的组织的厚度相适配,进而将工具组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根据这种构造,手术器械能够较佳地适用于不同厚度的组织,并能够较为快速和方便地将工具组件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沿远-近方向延伸的细长部,细长部设有肩部,运动件和切换件均套设在细长部上,切换件位于肩部的远侧且构造为抵靠肩部,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构造为套设在细长部上的压簧,压簧的近端压靠切换件且远端压靠运动件。
根据这种构造,实现了切换件跟随向近侧方向移动的支架向近方向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并且允许切换件在扳机的驱动下相对支架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此外,根据这种构造,在支架由第四位置进一步向近侧方向移动时,构造为压簧的第一施力件将会朝着远侧方向对运动件施力,从而能够使得挠性件保持张紧,进而能够避免挠性件从定滑轮上脱落。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运动件在其内周侧限定构造为接收切换件的接收空间。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可以收容在该接收空间中。
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有利于缩小手术器械的整体尺寸。另外,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扳机被第一次操作时能够直接向远侧方向推动运动件,并使得扳机被第二次操作时能够直接向远侧方向推动切换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二施力件,第二施力件构造为朝着支架对推动件施力。根据这种构造,当切换件到达第二位置后,推动件将会在第二施力件的施加力的作用下朝向支架移动,从而使得推动件的第一抵靠面与切换件的第二抵靠面相抵靠或相面对。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术器械还包括在推动件和工具组件之间延伸的作用件,其中随着推动件向远侧方向移动,推动件推动作用件使其向远侧方向移动,以击发工具组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术器械还包括击发复位件,击发复位件构造在工具组件被击发后致使作用件向近侧方向移动。
在完成击发后,在击发复位件的作用下,作用件将向近侧方向移动,并推动推动件向近侧方向移动以使击发机构复位,并使工具组件的击发件(和刀具)复位。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工具组件还包括击发件,作用件构造为向远侧方向推动击发件,使得击发件将钉向远侧方向从钉仓中推出以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钉仓内还设有刀具,击发件构造为将钉和刀具向远侧方向从钉仓中推出以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设有。
还应当理解,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还应当理解,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要素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手术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扳机、支架、推动件和切换件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扳机、支架、推动件和切换件等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2中的扳机、支架、推动件和切换件等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图2中的扳机、支架、推动件和切换件等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图2中的推动件和切换件的协作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图2中的推动件和切换件的协作关系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内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内部构造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内部构造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内部构造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推动件的从另一个视图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外壳的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沿图15中A-A线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在图13中的推动件向远侧方向移动过程中,其支腿与导向件的协作关系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在图13中的推动件向近侧方向移动过程中,其支腿与导向件的协作关系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支架、作用件和击发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运动件、切换件和第一施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了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调整机构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拆下工具组件后的图1中的手术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的工具组件的示意性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地描述。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这里阐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加透彻和清楚地理解本公开。
整体构造
参考图1,本公开提供一种手术器械10,其能够将配设于其上的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并能够击发工具组件20。工具组件20包括钉仓21和钉砧22。钉仓21内存放有待成型的钉。在某些示例中,钉仓21内还可以存放有用于切割组织的刀具。在某些示例中,工具组件20可以设于手术器械10的远端处。
当工具组件20处于打开状态时,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较大,以适合将组织置于二者之间。当工具组件20处于闭合状态时,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较小,以适合钉的良好成型和组织的良好钉紧,并应该确保组织不会因被钉仓21与钉砧22过度挤压而损伤。
在本公开中,术语“近”可以用于大致地指示要素(装置、机构、构件或部分)的更接近医生的端、侧或部分;术语“远”可以用于大致地指示要素的距离医生更远的端、侧或部分。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箭头X+可以用于指示远-近方向的远侧,箭头X-可以用于指示远-近方向的近侧。
参考图2至图8,手术器械10包括扳机12、支架13、击发机构14和切换件15。在某些示例中,参考图1、图9至图11,手术器械10还可以包括壳体11、致动机构16和调整机构17等。
扳机、支架、切换件和击发机构
扳机12构造为供医生操作,并构造为能够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位移。医生能够操作扳机12而使其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终止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某一要素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并不必然为该要素的可移动范围的两个极限位置。
在某些示例中,参考图2至图11,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扳机复位件181。扳机复位件181可以构造为在医生释放扳机12后将扳机12复位至初始位置。特别地,扳机复位件181可以为拉簧181,其一端固定于扳机12且另一端固定于外壳11。在其它示例中,扳机复位件181也可以通过其它实现。例如,在某些示例中,扳机复位件181可以为扭簧。
在某些示例中,扳机12可以被外壳11可枢转地支撑,以在初始位置和其终止位置之间位移。特别地,参考图1,外壳11可以限定把手111,把手111构造为供医生握持。当扳机12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与把手111的间距较大;当扳机12处于终止位置时,其与把手111间距较小。特别地,参考图8和图9,外壳11可以由一对半壳体11-1,11-2组成。一对半壳体11-1,11-2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大致封闭的内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一个要素被另一个要素支撑,可以是指前者被后者直接支撑,也可以是指前者被后者间接地支撑,即前者被一个中间要素支撑,该中间要素被后者支撑。
支架13能够沿远-近方向移动。支架13的远端构造为固定于钉仓21或钉砧22,以通过在远-近方向上移动来改变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具体地,随着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缩短;随着支架13向远侧方向移动,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扩大。也就是说,通过致使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能够将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下文将具体说明如何致使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某些示例中,支架13可以被外壳11可移动地支撑,以能够在远-近方向上相对外壳11移动。在某些示例中,钉仓21可以固定于外壳11,钉砧22可以固定于支架131,并且钉砧22可以位于钉仓21远侧并与钉仓21相面对。
可以理解,在其它示例中,钉仓21可以固定于支架13,钉砧22可以固定于外壳11,并且钉仓21可以位于钉砧22的远侧并与钉砧22相面对。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通过向近侧方向移动支架13而缩短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当一个要素被描述为可移动且上下文中并未明示其相对于哪个对象可以移动时,可以认为该要素相对外壳11可移动。
在某些示例中,参考图12,支架13可以包括细长部131,细长部131可以在远-近方向上延伸。在某些示例中,支架13还可以包括框架部132,框架部132可以位于细长部131的远端。参考图1和图8至图11,框架部132可以至少部分暴露在外壳11外,并位于外壳11的远端的远侧。钉仓21和钉砧22中的一者可以固定在框架部132上,另一者可以固定在外壳11的远端。特别地,框架部132可以大致地呈矩形,钉仓21和钉砧22二者可以均位于框架部132的内侧。
击发机构14构造为被扳机12驱动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具体地,参考图2至图8,击发机构14包括推动件141。推动件141位于支架13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且能够在远-近方上移动,且构造为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下文将具体说明推动件141如何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宽度方向可以是指与远-近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箭头Y+可以用于指示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箭头Y-可以用于指示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切换件15构造为将击发机构14由不可击发状态切换至可击发状态。具体而言,切换件15构造为沿远-近方向相对于支架13可移动。此外,切换件15构造为随着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切换件15跟随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而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图2和图6中,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在图4和图7中,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参考图2至图7以及图12,细长部131可以设有肩部1311。切换件15套设在细长部131上,并且切换件15位于肩部1311的远侧且抵靠肩部1311。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施力件182(即第一施力件),施力件182构造为向近侧方向对切换件15施力。在一个示例中,施力件182可以构造为压簧182。压簧182可以套设在细长部131上,且位于切换件15的远侧,且其近端抵靠切换件15。
施力件182将切换件15压靠在细长部131的肩部1311上,使得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切换件15将会跟随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切换件15到达第二位置后,医生可以操作扳机12向切换件15施加使其克服施力件182的施加力的推动力,使得切换件向远侧方向移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根据这种构造,实现了切换件15跟随向近侧方向移动的支架13而向近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允许切换件15在扳机12的驱动下相对支架13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这种实现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
如图2和图6中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15支撑推动件141,使得推动件141和支架13之间形成避让扳机12的避让间隙G1。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扳机12被操作而由图2中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图3中的终止位置,扳机12(的用来推动其它构件的部分)将在避让间隙G1中移动,而不会推动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进而不会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
如图2和图4所示(以及如图6和图7所示),随着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切换件15向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件141向内侧方向移动(即朝向支架13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内侧方向可以是指在宽度方上朝向支架13的方向,而外侧可以是指在宽度方向上背离支架13的方向;某个构件的内侧,可以是指该要素在宽度方向上的面对支架13的一侧;某个构件的外侧,可以是指该要素在宽度方向上的背离支架13的一侧。
如图4和图7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推动件141的第一抵靠面1411与切换件15的第二抵靠面151相抵靠或相面对。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扳机12被操作而由图4中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图5中的终止位置,扳机12(的用来推动其它构件的部分)将推动切换件15向远侧方向移动。这一过程中,切换件15的第二抵靠面151与推动件141的第一抵靠面1411相抵靠,切换件15将会推动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工具组件20处于打开状态时,即钉仓21与钉砧22之间的间距未随着支架13被操作而缩短时,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并支撑推动件141,使得推动件141与支架13之间形成避让扳机12的避让间隙G1。这种情况下,即使扳机12被误操作,扳机12也会在推动件141和支架13之间的避让间隙G1中移动,而不会推动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因而能够避免工具组件20被意外地击发。随着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切换件15由第一位置跟随支架13移动至第二位置,即钉仓21与钉砧22之间的间距被缩短。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件15位于一个能够被扳机12推动且能够推动推动件1411的位置,使得医生能够通过操作扳机来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
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避免因误操作而在打开状态下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20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提高手术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仅需要将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切换件15便会跟随支架13向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手术器械10由不可击发状态切换至可击发状态,而无需要额外的操作。因此,这种实现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
参考图6和图7(或图13和图14),推动件141可以设有搭接部1412,搭接部1412从第一抵靠面1411起向近侧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当切换件位14于第二位置时,搭接部1412与切换件15在远-近方向上搭接,并且搭接部1412位于切换件15的外侧(即位于切换件15的背离支架13的一侧)。
根据这种构造,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切换件15能够通过与推动件141的搭接部1412配合而避免推动件141过度地向内侧(即朝向支架13一侧)移动,从而能够避免因切换件15与其它构件(例如,支架13或压簧182)接触而导致的卡滞现象的发生。
参考图6和图14,推动件141可以包括厚部1413和薄部1414。厚部1413位于薄部1414的近侧,第一抵靠面1411为厚部1413的近端面,厚部1413的内侧面1415凸出超过薄部1414的内侧面1416。如图6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15与薄部1414的内侧面1416相抵靠而支撑推动件141。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与推动件141的厚度之和大于当其位于第二位置时二者的厚度之和。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15将与推动件141薄部1414的内侧面1416相抵靠。这种构造有利于减小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与推动件141的厚度之和,从而有利于缩小手术器械10的整体尺寸。此外,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抵靠面1411为厚部1413的近端面,这使得第一抵靠面1411具有较大的宽度(即在Y+-Y-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抵靠面1411的宽度越大,切换件15推动推动件141的移动过程越可靠,二者越不容易意外分离。由此可见,上述实现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10的可靠性。
参考图6和图7,切换件15的外侧面(即切换件15面对推动件141的侧面)可以设有凸条152。这种构造具有诸多优势。
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凸条152能在切换件15的外侧面(即切换件15面对推动件141的侧面)和推动件141的内侧面(即推动件141面对切换件15的侧面)之间形成间隙G2,这会帮助切换件15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顺利地越过薄部1414的内侧面1416和厚部1413的内侧面1415之间的台阶1417,从而能够降低卡滞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设于切换件15的外侧面上的凸条152,能够减小切换件15与推动件141的内侧面接触的部分的面积。这样一来,在切换件15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与推动件141之间的摩擦力将会较小,从而切换件15的移动将会更加平顺,进而有利于减小卡滞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有利于减小驱动切换件15所需的力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参考图13至图16,推动件141可以设有支腿1418,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导向件112。在工具组件20被击发后,随着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导向件112与支腿1418配合,以引导推动件141向外侧方向偏移(即远离支架13)而离开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并阻止推动件141再次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
一次手术中,在工具组件20被击发后,不希望工具组件20被再次意外地击发。若工具组件20被再次意外地击发,工具组件20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意外的伤害。例如,刀具可能被再次被推出而会割伤组织。上述实现方式中,在击发后推动件141复位的过程中,通过支腿1418和导向件112的配合,推动件141将离开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在推动件141完成复位后,支腿1418与导向件112的配合将阻止推动件141再一次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中。这样,在完成击发后,即使医生再次意外地操作扳机12,工具组件20也不会被再次意外地击发。
参考图17和图18,支腿1418可以包括导向部14181,导向部14181构造为随着向近侧方向延伸而逐渐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背离支架13的一侧)倾斜。
根据导向部14181的这种构造,如图17所示,在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当导向部14181与导向件112相遇时,导向部14181的远端比导向件112近端更靠内侧。这样一来,随着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继续移动,导向件112将引导推动件141向内侧偏移,使得导向部14181在导向件112的内侧绕过导向件112,进而允许推动件141在切换件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以击发工具组件20。
此外,根据导向部14181的这种构造,如图18所示,在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当导向部14181与导向件112相遇时,导向部14181的近端比导向件112远端更靠外侧。这样一来,随着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继续移动,导向件112将引导推动件141向外侧偏移,使得导向部14181在导向件112的外侧绕过导向件112,进而致使推动件141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偏移以离开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这种构造的导向部14181,支腿1418将允许推动件141在切换件15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以击发工具组件20,并能够在击发后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引导推动件141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偏移而离开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
继续参考图17和图18,支腿1418还可以包括保持部14182,保持部14182位于导向部14181的远端处,并且保持部14182构造为抵靠导向件112而阻止推动件141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如图18所示,当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至其极限位置后,保持部14182将抵靠导向件112,从而阻止推动件141再次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保持部14182的构造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保持部14182能够抵靠导向件112而阻止推动件141再次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即可。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保持部14182可以构造为与远-近方向大致平行,以使得其能够更稳定地与导向件112相抵靠。
继续参考图17和图18,导向件112具有位于其外侧的导向面1121。在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向面1121与导向部14181配合而引导推动件141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偏移;当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至其极限位置后,导向面1121的近端与保持部14182相抵靠而阻止推动件141进入切换件15的移动路径。导向面1121可以构造为随着向近侧方向延伸而逐渐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倾斜。导向面1121的这种构造有利于增大推动件141在导向件112的引导下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偏移的距离。
继续参考图17和图18,导向件112的内侧面1122可以构造为与远-近方向大致平行。在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向件112的内侧面1122与支腿1418(的导向部14181)接触。由于导向件112的内侧面1122构造为与远-近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其将不会或较少地导致推动件141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偏移。因此,导向件112的内侧面1122的这种构造有利于减小推动件141在导向件112的引导下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偏移的距离。若推动件141过多地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偏移,则可能会与其它构件(例如支架13或压簧182)挤压而造成支腿1418损坏。
导向件112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导向件112可以为形成在外壳11的内表面上的凸起。当然,在其它示例中,导向件112也可以为安装在外壳11上的独立的构件。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参考图15和图16,外壳11的内表面上可以设有引导槽113,引导槽113在远-近方向上延伸。推动件141置于引导槽113内,以在引导槽113的引导下在远-近方向上移动。例如,引导槽113在远-近方向上的两个端面1131,1132可以分别限定推动件141的在远-近方向上的两个极限位置。
推动件141可以包括两个支腿1418,两个支腿1418可以分别位于推动件141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对应地,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两个导向件112,两个导向件112分别设于引导槽113在高度方上的两个侧壁上以分别与两个支腿1418配合。通过这种构造,推动件141的移动过程将更为稳定、平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高度方向可以是指与远-近方向和宽度方向二者均正交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箭头Z+可以用于指示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可以用于指示高度方向的另一侧。
参考图2至图8,手术器械10还可以包括施力件183(即第二施力件),施力件183构造为向内侧(即朝着支架13)对推动件141施力。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施力件183可以构造为弹簧片183,弹簧片183可以位于推动件141的外侧(即背离支架13的一侧)并位于推动件141和外壳11之间。
在上述实现方式,当切换件15到达第二位置后,推动件141将会在施力件183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向内侧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推动件141的第一抵靠面1411与切换件15的第一抵靠面151相抵靠或相面对。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示例中,手术器械10可以不包括施力件183。例如,在某些示例中,推动件141在远-近方向上可以较长,这样推动件141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来获得朝向支架13移动的力。
继续参考图2至图8,击发机构14还可以包括作用件142。作用件142可以具有细长的构造,其从推动件141处延伸至工具组件20处。具体地,作用件142的近端可以与推动件141的远端相抵靠,且作用件142的远端可以与工具组件20结合。随着推动件141向远侧方向移动,推动件141推动作用件142使其向远侧方向移动,以击发工具组件20。下文将具体说明向远侧方向移动的作用件142如何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参考图19,手术器械10还可以包括击发复位件184,击发复位件184构造在工具组件20被击发后致使作用件142向近侧方向移动。这样,在完成击发后,在击发复位件184的作用下,作用件142将向近侧方向移动,并推动推动件141向近侧方向移动,使得击发机构14复位,并使工具组件20的击发件23(和刀具25)复位。
作为一个示例,继续参考图19,击发复位件184可以构造为拉簧184。拉簧184的一端固定于支架13,另一端固定于作用件142。当作用件142向远侧方向移动时,拉簧184受拉形变;当完成击发后,在拉簧184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作用件142向近侧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击发复位件184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拉簧184。例如,在某些示例中,击发复位件也可以构造为压簧。该压簧的一端可以抵靠作用件142,另一端可以抵靠外壳11的支撑结构,从而在完成击发后向作用件142施加使作用件142朝向近侧方向的复位力。
以上,对击发机构进行了举例说明。应当理解,击发机构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本公开对击发机构的构造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在扳机的驱动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即可。
例如,在某些示例中,击发机构可以不包括作用件,推动件可以从扳机处延伸至工具组件处,以在扳机的驱动下直接击发工具组件,或者推动件可以通过其它构件或机构与工具组件传动连结,以在扳机的驱动下间接地击发工具组件。
致动机构
致使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致动机构16。致动机构16构造为能够由扳机12驱动而致使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先操作扳机12一次,以致使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在工具组件100切换至闭合状态后,医生可以再操作扳机12一次,以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
以此方式,能够实现利用一个扳机12来依次地闭合工具组件20和击发工具组件20。相较于采用两个扳机来分别地闭合工具组件20和击发工具组件20,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减少手术器械10的构件的数量,进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器械10的整体尺寸、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并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1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示例中,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两个扳机12,两个扳机12可以分别用于驱动击发机构14和致动机构16。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示例中,手术器械10可以不包括致动机构16,而通过其它方式致使支架13向远侧方向移动。
致动机构16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下面给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理解,致动机构16并不仅限于下述实现方式。
参考图9至图11,致动机构16可以包括定滑轮161、运动件162和挠性件163。定滑轮161可以被外壳11可转动地支撑。运动件162构造为沿远-近方向相对支架13可移动。挠性件163卷绕于定滑轮161,且挠性件163两端分别连接至运动件162和支架13,使得随着运动件162在扳机12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挠性件163拉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在一个示例中,挠性件163可以构造为钢丝绳163。
这样一来,随着运动件162在扳机12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挠性件163将拉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进而将工具组件20有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或预闭合状态)。这种实现方式有利于简化致动机构16的结构并减少致动机构16构件数量,因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器械10的整体尺寸、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并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10的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9至图11,手术器械10还可以包括施力件185和阻挡件19。施力件185构造为向远侧方向对支架13施力。阻挡件19构造为当支架13在挠性件163的拉动下,向近侧方向由第三位置(如图9所示)移动至第四位置(如图10所示)后,阻挡运动件162的向近侧方向的移动,以将支架13保持在第四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支架13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可以分别对应于工具组件2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可以为打开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闭合状态或预闭合状态。
随着运动件162在扳机12的驱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支架13克服施力件185的施加力而向近侧方向移动。在支架13到达第四位置后,阻挡件19将阻挡运动件162,以避免运动件162在施力件185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向近侧方向移动,进而可释放地限制支架13由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置。
这样一来,在将工具组件2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后,即使医生松开扳机12,工具组件20将仍保持在第二状态,这为医生进行后续操作提供了方便和条件。在完成后续操作后,医生可以操作阻挡件19,使其释放运动件162。在被释放后,运动件162将在施力件185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向近侧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支架13返回第三位置,进而致使工具组件20切换至第一状态。由此可见,通过施力件185和阻挡件19,闭合和打开工具组件20的操作将会更加方便和可靠。
本公开对于阻挡件19的实现方式不做具体设有。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参考图10,阻挡件19可以包括操作部191、阻挡部192和连接部193。操作部191构造为供医生操作。阻挡部192构造为阻挡运动件162的向近侧方向的移动(当支架13位于第四位置时)。阻挡部192和操作部191分别绕一对大致平行的枢转轴a1,a2可枢转地被支撑(例如,被外壳11支撑)。连接部193在操作部191和阻挡部192之间延伸且与二者一体成型,并构造为当操作部191被转动时,发生形变而致使阻挡部192转动,以释放运动件162。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仅一个构件(即阻挡件19)便能够实现可释放地阻挡运动件162的向近侧方向的移动。因此,这种实现方式有利于减少手术器械10的构件的数量,进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器械10的整体尺寸、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并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10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阻挡件19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示例中,阻挡件也可以被实现为弹簧和卡指的组合。
继续参考图9至图12,运动件162可以套设在细长体131上,以沿远-近方向相对于支架13可滑动地被支撑。压簧182的近端压靠切换件15以将切换件15压靠在肩部1311上,并且压簧182的远端压靠运动件162。
根据这种构造,实现了切换件15跟随向近侧方向移动的支架13向近方向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并且允许切换件15在扳机12的驱动下相对支架13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工具组件20击发。
此外,根据这种构造,对于包括调整机构17的手术器械10(其具体构造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在支架13进一步向近侧方向移动而离开第四位置后,压簧182将会朝着远侧方向对运动件162施力,从而使得挠性件163保持张紧,进而避免挠性件163从定滑轮161上脱落。
参考图20,运动件162可以在其内周侧限定构造为接收切换件15(和压簧182)的接收空间1621。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切换件15(和压簧182)可以收容在该接收空间1621中。
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有利于缩小手术器械10的整体尺寸。另外,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扳机12被第一次操作时能够直接向远侧方向推动运动件162,并使得扳机12被第二次操作时能够直接向远侧方向推动切换件15。
可以理解,致动机构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某些示例中,运动件可以通过其它的传动机构来驱动支架。该传动机构只要能将运动件的向远侧方向的移动转换为支架的向近侧方向的移动即可。例如,该传动机构可以包括分别固定于支架和运动件的一对齿条,并包括在一对齿条之间且与二者啮合的齿轮。
调整机构
参考图9至图11,手术器械10可以包括调整机构17。在这种情况下,致动机构16构造为通过致使支架13向远侧方向移动而将工具组件20由第一状态(如图9所示)切换至第二状态(如图10所示),以缩短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调整机构17构造为在工具组件20切换至第二状态后,通过致使支架13进一步向近侧方向移动,对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进行微调整,从而将工具组件20切换至第三状态(如图11所示),以进一步缩短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
具体地,参考图9和图10,当工具组件20处于第一状态时,随着扳机12在医生的操作下由初始位置(如图9所示)移动至终止位置(如图10所示),支架13在挠性件163的拉动下向近侧方向由第三位置(如图9所示)移动至第四位置(如图10所示),使得工具组件2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缩小。接着,随着医生操作调整机构17,支架13向远侧方向进一步移动至第五位置(如图11所示),从而工具组件20在调整机构的微调整下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三状态,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进一步缩小。
在图9中,工具组件20处于第一状态,支架13位于第三位置,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为D1。在图10中,工具组件20处于第二状态,支架13位于第四位置,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为D2。在图11中,工具组件20处于第三状态,支架13位于第五位置,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为D3。这里,D1大于D2,且D2大于D3
在本公开中,工具组件20的第一状态可以称为打开状态,工具组件20的第二状态可以称为预闭合状态,工具组件20的第三状态可以称为闭合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状态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当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与待处理的组织的厚度相适配时的状态。换句话说,工具组件20的第三状态是根据待处理的组织的厚度确定的。
应当理解,当工具组件20处于闭合状态时,钉仓21和钉砧22的间距并非等于零。医生可以根据临床经验来确定与待处理组织的厚度相匹配的间距。该间距不宜过大,以确保组织不会从钉仓21和钉砧22之间意外地脱出,并且该间距不宜过小,以确保组织不会因被钉仓21与钉砧22过度挤压而损伤。此外,该间距应该被设置为在该间距下,钉能够良好成型且组织能够被良好地钉紧。此外,在钉仓21内设有刀具的示例中,该间距还应确保刀具能够有效地切断组织。
通过上述方式,在将组织置于钉仓21和钉砧22之间后,医生可以通过操作扳机12,将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预闭合状态,以快速地、较大幅度地缩短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接着,医生可以通过操作调整机构17,对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进行微调,以将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逐渐地(或者说连续地)缩短至与待处理的组织的厚度相适配,进而将工具组件20切换至闭合状态。根据这种构造,手术器械10能够较佳地适用于不同厚度的组织,并能够较为快速和方便地将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它示例中,手术器械10可以不包括调整机构17。具体而言,致动机构16可以直接地(或者说,一步地)将工具组件20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工具组件20的第一状态为打开状态,工具组件20的第二状态为闭合状态。
调整机构17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下面结合附图,给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继续参考图9至图11,调整机构17可以包括第一调整件171,支架13可以包括第一结合部1312。例如,第一结合部1312可以位于支架13的近端处。第一调整件171构造为与第一结合部1312结合,使得通过转动第一调整件171,第一调整件171能够以螺旋传动的方式驱动支架13由第四位置进一步地向近侧方向移动,进而对钉仓21和钉砧22的间距进行微调。
这种实现方式具有诸多优点。首先,这种实现方式具有较大的降速传动比,能够保证较高的调整精度。也就是说,即使将第一调整件171转过一个较大的角度,支架13也仅会向近侧方向移动一个较小的距离,这使得医生能够精确地、平顺地对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进行微调整。此外,在支架13被第一调整件171驱动而向近侧方向移动后,即使医生松开调整机构17,支架13也不会脱离第一调整件171而意外地返回其第四位置。因此,这种实现方式的安全性较高。此外,由于这种实现方式具有较大的降速传动比,因此操作调整机构17的过程较为省力。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结合部1312和第一调整件171中的一者可以设有外螺纹,另一者可以设有内螺纹。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结合部1312和第一调整件171中的一者可以设有螺旋槽,另一者可以设有适于伸入该螺旋槽以在其内滑动的导柱。
继续参考图9至图11,调整机构17还可以包括调整操作件172。调整操作件172构造为供医生操作,且构造为在被操作时驱动第一调整件171转动。在一个示例中,调整操作件172可以设有容置空间1721,第一调整件171收容在容置空间1721内。第一调整件171构造为在远-近方向上相对调整操作件172可移动,并构造为跟随调整操作件172转动。例如,第一调整件171可以大致呈棱柱形的外表面,而容置空间1721具有呈相匹配的棱柱形的内表面,以使得第一调整件171能够在远-近方向上相对调整操作件172可移动,并能够跟随调整操作件172转动。
第一调整件171可以位于第一结合部1312的近侧,使得当支架13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一调整件171与第一结合部1312相间隔(如图9所示),并且当支架13位于其第四位置时,第一调整件171与第一结合部1312相抵靠(如图10所示)。调整机构17还可以包括施力件173。施力件173构造为向远侧方向对第一调整件171施力,使得当支架13位于第四位置时,施力件173将第一调整件171压靠在第一结合部1312上。根据这种构造,当支架13位于其第四位置时,转动调整操作件172便能够致使第一调整件171与第一结合部1312螺纹结合。这种实现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继续参考图9至图11,调整操作件172还可以设有从容置空间1721延伸至调整操作件172的近端面的露出孔1722。调整机构17还可以包括指示件174,指示件174包括位于其外周的凸缘部1741。施力件173可以为弹性件173。弹性件173位于第一调整件171的近侧,凸缘部1741位于第一调整件171和弹性件173之间。随着调整机构17驱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支架13压靠于指示件174,使得指示件174的一部分经露出孔1722伸出到调整操作件172外,以指示钉砧22与钉仓21的间距。
如图9所示,当工具组件2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调整件171与第一结合部1312相间隔,在弹性件173的迫压下,指示件174收缩在调整操作件172内。据此,医生可以判断出工具组件20当前处于第一状态。
如图10所示,当工具组件20切换至第二状态后,第一结合部1312压靠于第一调整件171,使得弹性件173被压缩,指示件174部分地伸出到露出孔1722外。据此,医生可以判断出工具组件20已切换至第二状态。
接着,随着转动调整操作件172,第一调整件171与第一结合部1312开始结合,使得第一调整件171逐渐向远侧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指示件174在弹性件173的迫压下向远侧方向移动,指示件174的露出部分的尺寸逐渐减小。在这一过程中,支架13并未向近侧方向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医生可以相对快速地转动调整操作件172,以使调整机构17快速走完空行程。
接着,如图11所示,当第一调整件171到达远侧方向上的极限位置后,随着继续转动调整操作件172,第一调整件171不再向远侧方向移动,指示件174也不再继续向远侧方向移动,并且指示件174开始在第一结合部1312的迫压下逐渐向近侧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指示件174露出的部分的尺寸不再继续减小,而是开始逐渐增大。据此,医生可以判断出支架13已经开始向近侧方向移动,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已经开始减小。基于这样的判断,医生可以减缓转动调整操作件172的速度,以精准地调节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并依据指示件174露出的部分的尺寸来判断钉仓21与钉砧22的间距。
根据这种构造,指示件174将能够帮助医生相对准确地判断工具组件20的状态和钉仓和钉砧的间距。
调整操作件172可以被外壳11可转动地支撑。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参见图21,调整机构17还包括连接件175,连接件175包括间隔布置地一对肩部1751,1752和位于二者之间的轴颈部1753。一对半壳体11-1,11-2共同限定一轴孔114。当一对半壳体11-1,11-2装配在一起构成外壳11后,轴颈部1753可转动地置于轴孔114内,且一对肩部1751,1752分别位于外壳11的内侧和外侧。这样,连接件175便被外壳11可转动地支撑。调整操作件172构造为与连接件175装配,使得连接件175与调整操作件172一同转动。这样,调整操作件172便通过连接件172被外壳11可转动地支撑。在一个示例中,连接件175可以设有一对插柱,调整操作件172可以设有一对插孔,通过将一对插柱插入一对插孔中,便可将调整操作件172和连接件175装配在一起。
可以理解,调整机构17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某些示例中,调整机构17可以包括棘轮和棘爪,支架13可以设有与棘轮啮合的齿条部,从而可以通过转动棘轮来可锁止地驱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又如,在某些示例中,调整机构17可以包括蜗轮和蜗杆,支架13可以设有与蜗轮啮合的齿条部,从而可以通过转动蜗杆来驱动蜗轮并通过蜗轮来驱动齿条,进而实现可锁止地驱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又如,在某些示例中,调整机构17可以通过驱动运动件162向远侧方向移动来驱动支架13向近侧方向移动。
工具组件
工具组件2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手术器械10上,使得手术器械10可以通过更换工具组件20来被多次使用。图22示出了将工具组件20拆下后的手术器械10。当然,在某些示例中,工具组件20可以构造为无法通过不破坏手术器械10的方式从其上拆下,即手术器械10也可以是一次性的。
参考图23,工具组件20可以包括钉仓21、钉砧22和击发件23。钉仓21内可以存放有钉24。在某些示例中,钉仓21内还可以设有刀具25。刀具25可以与击发件23传动连结,以跟随击发件23在远-近方向上移动。
击发件23可以与击发机构14的作用件142传动连结,以跟随作用件142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当作用件142向远侧方向移动时,击发件23在作用件142的推动下向远侧方向移动并将钉24和刀具25从钉仓21中推出,从而击发工具组件20。击发后,随着作用件142向近侧方向移动,击发件23在作用件142驱动下向近侧方向移动,并带动刀具25使其返回到钉仓21内,以避免刀具25意外地割伤组织。
应当理解,本公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根据”是“至少部分地根据”。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一对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一对另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或“第二”等可能在本公开中用来描述各种元素(如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但这些元素不被这些术语所设有,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
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手术器械,用于将工具组件的钉仓中的钉施加到组织上并致使所述钉在所述工具组件的钉砧的引导下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器械包括:
扳机,供医生操作;
支架,其远端构造为固定于所述钉仓或所述钉砧,以通过向近侧方向移动而缩短所述钉仓与所述钉砧的间距;
切换件,沿远-近方向相对所述支架可移动,且构造为跟随所述支架向近侧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近侧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及
推动件,位于所述支架的一侧,且能够向远侧方向移动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推动件被所述切换件支撑而在其与所述支架之间形成避让所述扳机的避让间隙;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推动件朝所述支架移动至其第一抵靠面与所述切换件的第二抵靠面相抵靠或相面对,使得所述切换件能够由所述扳机驱动而向所述远侧方向推动所述推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从所述第一抵靠面起向所述近侧方向延伸,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搭接部与所述切换件在所述远-近方向上搭接且位于所述切换件的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包括厚部和薄部,所述厚部位于所述薄部的近侧,所述抵靠面为所述厚部的近端面,所述厚部的内侧面凸出超过所述薄部的内侧面,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件与所述薄部的内侧面相抵靠而支撑所述推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的面对所述推动件的侧面设有凸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支腿,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导向件,其中在所述工具组件被击发后,随着所述推动件向所述近侧方向移动,所述导向件与所述支腿配合,以引导所述推动件向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偏移而离开所述切换件的移动路径,并阻止所述推动件再次进入所述切换件的移动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所述远-近方向延伸的细长部,所述细长部设有肩部,所述切换件套设在所述支架上且位于所述肩部的远侧且抵靠所述肩部,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一施力件,所述第一施力件构造为向所述近侧方向对所述切换件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能够由所述扳机驱动而致使所述支架向所述近侧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包括:
定滑轮;
运动件,沿所述远-近方向相对所述支架可移动;以及
挠性件,卷绕于所述定滑轮,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运动件和所述支架,使得随着所述运动件在所述扳机的推动下向所述远侧方向移动,所述挠性件拉动所述支架向所述近侧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能够在所述挠性件件的拉动下向所述近侧方向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调整机构,其中当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致使所述支架进一步向所述近侧方向移动,以对所述钉仓与所述钉砧的间距进行微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所述远-近方向延伸的细长部,所述细长部设有肩部,所述运动件和所述切换件均套设在所述细长部上,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肩部的远侧且构造为抵靠所述肩部,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一施力件,所述第一施力件构造为套设在所述细长部上的压簧,所述压簧的近端压靠所述切换件且远端压靠所述运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件在其内周侧限定构造为接收所述切换件的接收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第二施力件,所述第二施力件构造为朝着所述支架对所述推动件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在所述推动件和所述工具组件之间延伸的作用件,其中随着所述推动件向所述远侧方向移动,所述推动件推动所述作用件使其向所述远侧方向移动,以击发所述工具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术器械还包括击发复位件,所述击发复位件构造为在所述工具组件被击发后致使所述作用件向所述近侧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组件还包括击发件,所述作用件构造为向所述远侧方向推动所述击发件,使得所述击发件将所述钉向所述远侧方向从所述钉仓中推出以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仓内还设有刀具,所述击发件构造为将所述钉和所述刀具向所述远侧方向从所述钉仓中推出以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
CN202321357723.8U 2023-05-31 2023-05-31 手术器械 Active CN220025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7723.8U CN220025113U (zh) 2023-05-31 2023-05-31 手术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7723.8U CN220025113U (zh) 2023-05-31 2023-05-31 手术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5113U true CN220025113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5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7723.8U Active CN220025113U (zh) 2023-05-31 2023-05-31 手术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51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20240C2 (ru) Хирур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румент для наложения скобок, содержащий многоходовый приводной механизм запуска с поворотной ручной отводящей системой с возвратной пружиной
US7303108B2 (en)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incorporating a multi-stroke firing mechanism with a flexible rack
WO2017028361A1 (zh) 一种可单手操作的外科器械及其操作方法
US7357287B2 (en)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having preloaded firing assistance mechanism
WO2017028362A1 (zh) 一种保险装置可单手操作的外科器械及其操作方法
CN2183562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79078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8528805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1820971B (zh) 一种具有保险机构的吻合器手柄装置及吻合器
CN217040204U (zh) 用于外科装置的手柄组合件和外科装置
CN217118487U (zh) 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8684551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827969U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N217118489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20025113U (zh) 手术器械
US20220061949A1 (en) Safety device for surgical instrument
CN218684549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20025110U (zh) 手术器械
WO2020125765A1 (zh)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CN220025109U (zh) 手术器械
CN220158315U (zh) 手术器械和工具组件
RU2738427C1 (ru) Узел рукоятки и сшивающий аппарат, содержащий этот узел
WO2024017212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5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3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