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7970U -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7970U
CN217827970U CN202221849506.6U CN202221849506U CN217827970U CN 217827970 U CN217827970 U CN 217827970U CN 202221849506 U CN202221849506 U CN 202221849506U CN 217827970 U CN217827970 U CN 217827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moving member
longitudinal axis
platform assembly
m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495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水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495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7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7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797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781 priority patent/WO202401721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其的吻合器。该平台组件包括:第一运动件,在其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从其第一端起依次包括不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而在其近侧定义劣角,并且在其近侧具有抵接面,其中抵接面位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联动件,能够沿与第一轴线垂直的纵轴运动,且抵靠抵接面,其中伴随第一运动件绕第一轴线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一运动件推动联动件,使得联动件沿纵轴向近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吻合器的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这种实现方式相对省力,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临床上使用的替代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相较于传统手工缝合,吻合器能够提高组织缝合的速度并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一种吻合器包括工具组件,工具组件包括一对夹钳。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操作吻合器来致使一对夹钳闭合,以将组织夹持在一对夹钳之间。这一操作过程较为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较为省力的平台组件以及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该平台组件包括:第一运动件,在其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从其第一端起依次包括不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而在其近侧定义劣角,并且在其近侧具有抵接面,其中抵接面位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联动件,能够沿与第一轴线垂直的纵轴运动,且抵靠抵接面,其中伴随第一运动件绕第一轴线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一运动件推动联动件,使得联动件沿纵轴向近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吻合器的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延伸部与纵轴基本垂直。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在其近侧还具有坡面,坡面位于抵接面的靠近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的边缘处,并且坡面趋向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而逐渐外凸。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致动件,致动件能够沿纵轴向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并且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致动件沿纵轴向近侧方向运动,致动件通过抵靠第二延伸部而推动第一运动件,使得第一运动件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位置转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致动件设有凸部,其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致动件沿纵轴向近侧方向运动,凸部通过抵靠第二延伸部而推动第一运动件,使得第一运动件绕第一轴线朝向第二位置转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且致动件未被操作时,第二延伸部与凸部彼此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具有通过孔,通过孔沿纵轴贯穿第一运动件,联动件包括主体部和位于主体部相对两侧的一对凸耳部,主体部插设于通过孔中,一对凸耳部位于第一运动件的近侧并抵靠抵接面。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孔具有第一止转面,主体部具有与第一止转面匹配的第二止转面,第一止转面面对第二止转面以限制联动件绕纵轴转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致动件,致动件能够沿纵轴向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致动件具有第三止转面,联动件具有与第三止转面匹配的第四止转面,其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止转面面对第四止转面以限制联动件绕纵轴转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第二运动件,其第一端与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以及第三运动件,其第一端与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且在其第二端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伴随第三运动件绕第二轴线从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第一运动件绕第一轴线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扳机,扳机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伴随扳机绕第三轴线从第五位置转动至第六位置,扳机驱动第三运动件由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其包括本公开上述提供的平台组件。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可视为支点,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可视为动力点,第一运动件的与联动件抵接的位置可视为阻力点。因此,第一运动件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由此可见,以此方式,能够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由于抵接面位于呈一定夹角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抵接面的切平面从抵接面靠近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的边缘处起,随着趋向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而向第一延伸部倾斜。也就是说,抵接面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延伸部,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延伸部,这使得从抵接面的一端到另一端,抵接面的切面与纵轴的所呈的夹角变化。考虑到在第一运动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联动件与抵接面接触的位置上移(即朝向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移动),这种构造使得联动件与抵接面接触的位置的切平面与纵轴的夹角(锐角)能够始终可以保持较大(例如,大于某一阈值,这一阈值例如可以为30度、45度或60度等),从而使得第一运动件对联动件施加的力在纵轴方向上的分量始终能够保持相对较大。这样,便能够降低驱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从而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运动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的任意时刻,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与纵轴不垂直,这使得在任意时刻联动件绕纵轴的转动都会受到第一延伸部和/或第二延伸部的限制。这样,能够避免因联动件绕纵轴转动而导致的不期望发生的后果(例如卡滞或失效),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还应当理解,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构件或部分)。
还应当理解,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要素(构件或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内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2A至图2C中平台组件处于不同状态。
图3是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第一运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运动件的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联动件的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致动件的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联动件和致动件的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第二运动件和第三运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致使第三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的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是图1所示的吻合器的工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12A和图12B中工具组件处于不同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地描述。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这里阐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吻合器10。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吻合器。特别地,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的吻合器也可以为其它类型。
参见图1,吻合器10包括工具组件11和平台组件12。在一个示例中,平台组件12可以包括细长体13。例如,细长体13可以呈管状。细长体13可以从平台组件12的主体部分向远侧方向延伸。工具组件11可以附接于细长体13的远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术语“远”可以涉及吻合器的远离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一端。对应地,术语“近”可以涉及吻合器的靠近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一端。
工具组件11包括一对夹钳111,112。工具组件11能够在张开和闭合之间切换。当工具组件11闭合时,一对夹钳111,112能够将组织夹持于二者之间。当工具组件11张开时,一对夹钳111,112彼此分离以将组织松开。在图1中,工具组件11处于张开状态。
作为一个示例,夹钳111可以包括砧板,夹钳112可以包括用于存放吻合钉的钉仓。通过对平台组件12进行操作,能够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吻合钉从钉仓中射出以实现组织的缝合。在一个更特别的示例中,工具组件11还可以包括切刀。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切刀伸出且吻合钉射出,从而同步实现组织切割和缝合组织。
参见图2A至图3,平台组件12包括第一运动件14和联动件15。第一运动件14在其第一端14a绕第一轴线a1可枢转地被支撑。联动件15能够绕与第一轴线a1垂直的纵轴L运动。纵轴L沿吻合器10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纵轴L可以由细长体13定义,或者说,纵轴L可以为细长体13的轴线。作为一个示例,联动件15可以套设于细长体13上,从而能够沿纵轴L运动。
从第一端14a起,第一运动件14依次包括不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在第一运动件14的近侧定义劣角α。或者说,第一运动件14大致呈V形,且V形的开口朝向近侧。第一运动件14具有抵接面143,抵接面143设于第一运动件14的近侧,且抵接面143位于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的连接处。也就是说,抵接面143位于第一延伸部141和第二延伸部142的拐角处。或者说,抵接面143从第一延伸部141延伸至第二延伸部142。或者说,抵接面14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延伸部141,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延伸部142。
联动件15抵靠第一运动件14的抵接面143。伴随第一运动件14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从图2A所示的第一位置转动至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第一运动件14推动联动件15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从图2A所示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图2B所示的终止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从图2A至图2C的视图方向观察,第一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术语“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并不必然意味某个构件的行程的两个极限位置。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可视为支点,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可视为动力点,第一运动件的与联动件抵接的位置可视为阻力点。因此,第一运动件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由此可见,以此方式,能够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由于抵接面位于呈一定夹角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抵接面的切平面从抵接面靠近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的边缘处起,随着趋向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而向第一延伸部倾斜。也就是说,抵接面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延伸部,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延伸部,这使得从抵接面的一端到另一端,抵接面的切面与纵轴的所呈的夹角变化。考虑到在第一运动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联动件与抵接面接触的位置上移(即朝向第一运动件的第一端移动),这种构造使得联动件与抵接面接触的位置的切平面与纵轴的夹角(锐角)能够始终可以保持较大(例如,大于某一阈值,这一阈值例如可以为30度、45度或60度等),从而使得第一运动件对联动件施加的力在纵轴方向上的分量始终能够保持相对较大。这样,便能够降低驱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从而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运动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的任意时刻,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与纵轴不垂直,这使得在任意时刻联动件绕纵轴的转动都会受到第一延伸部和/或第二延伸部的限制。这样,能够避免因联动件绕纵轴转动而导致的不期望发生的后果(例如卡滞或失效),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重新参见图2A,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延伸部142可以与纵轴L基本垂直。这样,在第一运动件14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时,抵接面143的位于第二延伸部142上的部分与联动件15抵接,因此抵接面143与联动件15抵接的位置的切面与纵轴L也基本垂直。此时,第一运动件14施加于联动件15的力在纵轴L的方向上的分量接近最大,在其它方向上接近最小。随着第一运动件14朝着第二位置运动,第二延伸部142与纵轴L的夹角逐渐减小,而第一延伸部141与纵轴L的夹角逐渐增大。与此同时,随着抵接面143与联动件15抵接的位置朝向第一延伸部141一侧移动,抵接面143的位于第一延伸部141上的部分与联动件15抵接。这样,可使得抵接面143与联动件15接触的位置的切面始终能够与纵轴L保持较大的夹角,从而使得第一运动件14对联动件15施加的力在纵轴L上的分量始终能够保持较大。
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驱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从而能够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再次参见图3,第一运动件14还可以具有坡面144。坡面144设于第一运动件14的近侧。坡面144可以位于抵接面143的靠近第一运动件14的第二端14b的边缘处。也就是说,沿着从第一端14a到第二端14b的方向,抵接面143与坡面144依次布置,并且抵接面143与坡面144彼此相接。坡部144可以被构造为趋向第一运动件14的第二端14b而逐渐外凸。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虽然第二延伸部与纵轴垂直,但坡面能够限制联动件绕纵轴转动。这样,能够避免因联动件绕纵轴转动而导致的不期望发生的后果,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再次参见图2A,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致动件16。致动件16可沿纵轴L运动地被设置。作为一个示例,致动件16可以套设于细长体13上,从而实现可沿轴纵轴L运动。致动件16用于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具体地,致动件16能够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致动件16还可以用于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半闭合。具体而言,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致动件16沿纵轴L向近侧方向运动,致动件16通过抵靠第二延伸部142而推动第一运动件14,使得第一运动件14绕第一轴线a1朝向第二位置转动,进而使得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半闭合。
手术时,在将工具组件11递送到患者体内的过程中,医生(或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向近侧方向拉动致动件16而将工具组件11切换至半闭合状态,从而减小工具组件11的尺寸,使得工具组件11能够顺利通过较为狭窄的穿刺器通道。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减小穿刺器通道的尺寸,从而有利于减小手术对患者的损伤。
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由于第二延伸部142与轴线L基本垂直,致动件16施加在第二延伸部142上的力在与轴线L不平行的方向上的分量较少,因此驱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消耗较少。
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使得将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半闭合的操作更加省力。
需要说明的是,致动件致使工具组件击发的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个示例,平台组件还可以包括推片(或称为击发杆),推片的一端与致动件配合,另一端与工具组件的切刀配合,使得伴随致动件向远侧方向运动,推片向远侧方向运动并推动切刀向远侧方向运动。当切刀向远侧方向运动时,切刀驱动工具组件中的击发块向远侧方向运动以向外推出钉仓中的吻合钉,从而实现工具组件的击发,即实现切割和缝合组织。
再次参见图2A,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致动件16可以包括凸部161。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致动件16沿纵轴L向近侧方向运动,凸部161通过抵靠第二延伸部142而推动第一运动件14,使得第一运动件14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朝第二位置转动。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且致动件16未被操作时,即平台组件12处于图2A中的状态时,第二延伸部142与凸部161彼此间隔。
由于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且致动件未被操作时第二延伸部与凸部彼此间隔,这使得致动件沿纵轴朝近侧方向的运动存在一段空行程。也就是说,当第一运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若稍微向近侧方向拉动致动件,致动件并不会致使第一运动件转动,即不会致使工具组件的状态发生改变。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误操作而改变工具组件状态的风险,从而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参见图3至图6,第一运动件14还具有通过孔145。通过孔145沿纵轴L贯穿第一运动件14。联动件15包括主体部151和一对凸耳部152,一对凸耳部152分别设于主体部151的相对的两侧。当第一运动件14和联动件15装配在平台组件12中时,主体部151插设于通过孔145中,一对凸耳部152位于第一运动件14的近侧并抵靠抵接面143。在一个示例中,主体部151可以设有贯通孔153。当联动件15装配在平台组件12中时,细长体13穿过贯通孔153。在一个示例中,凸耳部152的用于与第一运动件14抵接的表面可以为光滑的圆弧面,以使得在第一运动件14推动联动件15的过程中,二者的配合更加平顺。
增加联动件的尺寸有利于联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但会占用更大空间。在本公开的上述实现方式中,联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由具有较大尺寸的主体部来保证,而由于主体部收容在第一运动件的通过孔中,主体部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较为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从而在兼顾稳定性的同时占用较小的空间。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两个凸耳部分别抵靠抵接面的位于通过孔两侧的部分上,这种构造能够提高联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重新参见图4至图6,第一运动件14的通过孔145具有第一止转面146,联动件15的主体部151具有适于与第一止转面146配合的第二止转面154。当第一运动件14和联动件15装配在平台组件12中时,第一止转面146面对第二止转面154以限制联动件15绕纵轴L转动。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能够进一步限制联动在运动过程中绕纵轴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重新参见图4至图6,通过孔145可以设有一对第一止转面146。一对止转面146可以为通过孔145的一对彼此面对的内表面。对应地,主体部151可以在相对的两侧可以具有一对第二止转面154。当第一运动件14和联动件15装配在平台组件12中时,一对第一止转面146分别面对一对第二止转面154。特别地,第一止转面146和第二止转面154可以均为平面。
应当理解,虽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止转面和第二止转面为平面,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止转面和第二止转面也可以为其它特异形状。对于第一止转面和第二止转面的形状,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二者能够通过配合来限制联动件绕纵轴转动即可。
参见图5至图8,致动件16可以具有第三止转面162,联动件15还可以具有与第三止转面162匹配的第四止转面155。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运动件14与致动件16的配合关系如图8所示,此时,第三止转面162面对第四止转面155以限制联动件15绕纵轴L转动。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能够进一步限制联动绕纵轴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作为一个示例,再次参见图5至图8,致动件16还可以包括配合部163,配合部163位于致动件16的面对联动件15的一端并朝向联动件15凸出。致动件16可以包括一对第三止转面162,一对第三止转面162可以设于配合部163的顶部。联动件15可以在其底部设有一对第四止转面155。当第一运动件14位于第一位置时,致动件16的配合部163伸入到联动件15的下方,使得一对第三止转面162分别面对一对第四止转面155,从而限制联动件15绕纵轴L转动。在一个示例中,第三止转面162和第四止转面155可以均为平面。
应当理解,虽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三止转面和第四止转面为平面,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止转面和第四止转面也可以为其它特异形状。对于第三止转面和第四止转面的形状,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二者能够通过配合来限制联动件绕纵轴转动即可。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C,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第二运动件17和第三运动件18。第一运动件14的第二端14b与第二运动件17的第一端枢接。第二运动件17的第二端与第三运动件18的第一端枢接。第三运动件18的第二端绕第二轴线a2可枢转地被支撑。示例性地,第一轴线a1可以与第二轴线a2相平行。
伴随第三运动件18绕第二轴线a2沿第一方向由图2A中的第三位置转动至图2B和图2C中的第四位置,第一运动件14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由图2A中的第一位置转动至图2B和图2C中的第二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运动件14推动联动件15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从图2A中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图2B和图2C中的终止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以此方式,能够将第三运动件的转动转换为联动件的沿纵轴朝远侧方的滑动,从而能够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采用这种工具组件的吻合器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相对较高。
再次参见图2A至图2C,工具组件还包括施力件19。施力件19用于对第一运动件14施加致使第一运动件14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的力。
作为一个示例,施力件19可以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对联动件15施力。当联动件15在施力件19的作用下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运动时,联动件15推动第一运动件14,从而致使第一运动件14绕第一轴线a1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从转动至返回第一位置。
作为一个更特别的示例,施力件19可以为弹性件19,其可以位于联动件15的近侧并迫压联动件15,从而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对联动件15施力。在某些实施例中,弹性件19可以为压簧,其可以套设于细长体13上。
可以理解,施力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另一个示例中,施力件也可以被实现为扭簧。
如图2B和图2C所示,当第三运动件18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三运动件18与第二运动件17基本共线,即第三运动件18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连线与第二运动件17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连线基本共线。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三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其与第二运动件基本共线,这使得第一运动件不会在施力件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这样,当第一动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后,第一运动件将被保持在第二位置,从而联动件将被保持在终止位置,进而工具组件将被保持在闭合状态。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需要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时,仅需要驱动第三运动件脱离第四位置,即驱动第三运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至不再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然后第三运动件便会在施力件的作用下返回第三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在另一个示例中,也可以是,当第三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三运动件位于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而到达的位置。也就是说,伴随第三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第三运动件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这种实现方式也同样能够达到前述实现方式的目的。
具体而言,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三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施力件施加的力会使第一运动件具有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趋势。由于此时第三运动位于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而到达的位置,第一运动件的上述运动趋势将会致使第三运动件具有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的运动趋势。这样,第三运动件便不会在施力件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沿第二方向返回第三位置,从而便能够将工具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需要将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时,仅需要驱动第三运动件脱离第四位置,即驱动第三运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至越过其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然后第三运动件便会在施力件的作用下返回第三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将第三运动件停在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9,第二运动件17的第二端可以设有止转部171。当第三运动件18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后,止转部171抵靠第三运动件18,从而限制第三运动件18在到达第四位置后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这样,便可以将第三运动件18停止在第四位置。
作为一种替代的实现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三运动件的第一端设有止转部。当第三运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后,止转部抵靠第二运动件,从而将第三运动停止在第四位置。
作为另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运动件的第一端设有止转部。当第三运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后,止转部抵靠第一运动件,从而将第三运动停止在第四位置。
作为另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设有止转部。当第三运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四位置后,止转部抵靠第二运动件,从而将第三运动停止在第四位置。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将第三运动件停止在第四位置。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一个构件来阻挡第三运动件以将第三运动件停在第四位置。
致使第三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0A和图10B,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操作件20。操作件20用于在操作下驱动第三运动件18沿第二方向转动至离开第四位置,即驱动第三运动件18从图10A中的与第二运动件17共线的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至图10B中的与第二运动件17不再共线的位置。
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操作件20可以被实现为凸轮20。在被操作时,凸轮20转动,进而推动第三运动件18,使得第三运动件18沿着第二方转动至离开第四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位置为第三运动运动件经过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而到达的位置的实现方式中,操作件能够在操作下致使第三运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至越过其与第二运动件共线的位置,从而致使第三运动件离开第四位置。
致使第三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给出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
再次参见图1至图2C,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扳机21。扳机21以绕第三轴线a3可枢转地被支撑。示例性地,第三轴线a3可以与第一轴线a1相平行。第三运动件18可以由扳机21驱动。
平台组件12可以包括外壳22,外壳22可以限定把手221。当扳机21被操作时,扳机21朝着把手221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当扳机21被释放后,扳机21背离把手221从第六位置返回第五位置。
以此方式,便能够致使第三运动件由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C,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施力件23。施力件23对扳机21施加使扳机21从第六位置返回第五位置的力。这样,当扳机21被释放后,扳机21便能够在施力件23的作用下返回第五位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施力件23为拉簧,外壳22的内侧设有凸台222。施力件23的一端附接于凸台222,另一端附接于扳机21。可以理解,施力件23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施力件23也可以为扭簧。
在被操作时,扳机可以直接地驱动第三运动件,也可以经由其它中间构件来间接地驱动第三运动件。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2A至图2C,工具组件12还可以包括驱动件24,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导轨223。示例性地,导轨223可以形成在外壳22的内表面上。驱动件24的第一端与扳机21枢接,第二端被导轨223引导。
如图2A和图2B所示,伴随扳机21绕第三轴线a3沿第一方向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驱动件24的第二端抵靠第三运动件18并推动第三运动件18,使得第三运动件18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
如图2B和图2C所示,当扳机21被释放后,扳机21在施力件23的作用下绕第三轴线a3沿第二方向从第六位置返回到第五位置,驱动件24在扳机21的带动下与第三运动件18分离,第三运动件18被保持在第二位置。
以此方式,便能够通过操作扳机来驱动第三运动件由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在扳机被释放后,第三运动件不会随着扳机返回第五位置而返回第三位置,因而实现了扳机和第三运动件的解耦。这为实现扳机被释放后仍将工具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在另一个示例中,也可以是,驱动件的第二端与第三运动件枢接,驱动件的第一端被导轨引导。这样,伴随扳机绕第三轴线沿第一方向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扳机抵靠驱动件的第一端并推动驱动件的第一端,使得驱动件带动第三运动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当扳机被释放后,扳机在施力件的作用下绕第三轴线沿第二方向从第六位置返回到第五位置,驱动件与扳机分离。以此方式,也能够实现上述目的。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运动件14可以绕第一轴线a1可枢转地被外壳21支撑。示例性地,参见图11,外壳21可以包括一对可拆卸连接的壳224,225,壳224,225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还可以设有孔226。第一运动件14的第一端的相对的两侧可以设有一对凸台147。一对凸台147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24,225的孔226中,从而实现第一运动件14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枢转的方式被外壳21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轴线a1可以由凸台147定义,或者说第一轴线a1可以为凸台147的轴线。
可以理解,支撑第一运动件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存在一个中间构件,其相对外壳固定,第一运动件可以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作为一个示例,第三运动件18可以绕第二轴线a2可枢转地被外壳22支撑。示例性地,重新参见图11,壳224,225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还可以设有孔227,第三运动件18的第二端的相对的两侧可以设有一对凸台181。一对凸台181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24,225的孔227中,从而实现第三运动件18的第二端以能够绕第二轴线a2枢转的方式被外壳22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轴线a2可以由凸台181定义,或者说第二轴线a2可以为凸台181的轴线。
可以理解,支撑第三运动件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存在一个中间构件,其相对外壳固定,第三运动件可以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11,第一运动件14的还可以包括设于其第二端14b的一对臂部148,每个臂部148设有通孔149。第二运动件17的第一端设有通孔172。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25。第二运动件17的第一端伸入第一运动件14的一对臂部148之间,销轴25穿过一对通孔149和通孔172,从而将第一运动件14的第二端与第二运动件17的第一端枢接。
可以理解,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可以设有转轴部,第二运动件的第一端可以设有与该转轴部适配的孔,该转轴部可以插设于该孔中,从而实现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11,第三运动件18的还可以包括设于其第一端的一对臂部182,每个臂部182设有通孔183。第二运动件17的第二端设有通孔173。工具组件还可以包括销轴26。第二运动件17的第二端伸入第三运动件18的一对臂部182之间,销轴26穿过一对通孔183和通孔173,从而将第二运动件17的第二端与第三运动件18的第一端枢接。
应当理解,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运动件和第三运动件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可以设有转轴部,第三运动件的第一端可以设有与该转轴部适配的孔,该转轴部可以插设于该孔中,从而实现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运动件和第三运动件。
在一个示例中,扳机21可以以能够绕第三轴线a3枢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22。示例性地,重新参见图11,壳224,225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设有孔228,扳机21的相对的两侧设有一对凸台211。扳机21至少部分置于一对壳224,225之间,并且一对凸台211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24,225的孔228中,从而实现扳机21以能够绕第三轴线a3枢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22。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三轴线a3可以由凸台211定义,或者说,第三轴线a3可以为凸台211的轴线。
可以理解,支撑扳机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存在一个中间构件,其可以相对外壳固定,扳机可以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11,扳机21还可以设有槽212,槽212的两个侧壁中分别设有一对孔213。驱动件24的第一端设有通孔241。工具组件还可以包括销轴27。驱动件24的第一端插设于槽212中,销轴27穿设于通孔241以及一对孔213中,从而将驱动件24的第一端枢接于扳机21。驱动件24的第二端可以设有凸台242,凸台242可以插设于导轨223中,从而使得驱动件24的第二端由导轨223引导。
联动件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给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重新参见图11,工具组件还可以控制件28。作为一个示例,控制件28可以为细长的拉片。控制件28在联动件15和工具组件11之间延伸。控制件28的近端与联动件15配合,控制件28的远端与工具组件11配合,使得伴随联动件15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运动,控制件28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联动件与控制件配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11,控制件28的近端可以设有孔281,管状的细长体13可以设有贯通其内部与外部的一对槽13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设有一对孔291的环29和销30。控制件28穿设于细长体13中,环29套设于细长体13上,销30穿设于孔281、一对槽131和一对孔291中。联动件15套设于环29上,且联动件15的内周侧设有肩部,该肩部位于环29的远侧并抵靠环29。当联动件15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运动时,联动件15推动环29,使得控制件28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控制件能够跟随联动件沿纵轴朝远侧方向移动,并且控制件能够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这为实现工具组件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提供了基础。
在一个示例中,重新参见图1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帽31和压簧32。帽31设有通孔311,销30还穿过帽31的通孔311。压簧32位于帽31的近侧。伴随联动件15从初始位移运动到终止位置,控制件28向近侧方向移动,压簧32受压屈服。伴随联动件15从终止位置运动至初始位置,控制件28在压簧32的弹性恢复力下向远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闭合切换为张开。
可以理解,控制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联动件配合。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件的近端可以直接与联动件固定连接。这样,伴随联动件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联动件能够带动控制件沿纵轴朝近侧方向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伴随联动件从终止位置运动到初始位置,联动件能够带动控制件沿纵轴朝远侧方向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控制件与工具组件配合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2A和图12B,夹钳111和夹钳112通过销轴113可枢转地连接。夹钳111设有引导槽114,引导槽114趋向近侧而逐渐向夹钳112所在侧延伸。工具组件11还包括销115,销115附接于控制件28的远端。
伴随控制件28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运动,销115也沿纵轴L朝近侧方向从图12A中的位置运动到图12B中的位置。这一过程中,销115与引导槽114配合,驱动夹钳111绕销轴113从图12A中的位置转动至图12B中的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伴随控制件28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运动,销115沿纵轴L朝远侧方向从图12B中的位置运动到图12A中的位置。这一过程中,销115与引导槽114配合,驱动夹钳111绕销轴113从图12B中的位置转动至图12A中的位置,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由闭合切换至张开。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或“第二”等可能在本公开中用来描述各种要素(如第一运动件和第二运动件),但这些要素不被这些术语所限定,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区分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吻合器,所述平台组件包括:
第一运动件,在其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从其第一端起依次包括不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而在其近侧定义劣角,并且在其近侧具有抵接面,其中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
联动件,能够沿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纵轴运动,且抵靠所述抵接面,其中伴随所述第一运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运动件推动所述联动件,使得所述联动件沿所述纵轴向近侧方向运动而致使所述吻合器的工具组件由张开切换至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纵轴基本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件在其近侧还具有坡面,所述坡面位于所述抵接面的靠近所述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的边缘处,并且所述坡面趋向所述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而逐渐外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能够沿所述纵轴向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并且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致动件沿所述纵轴向所述近侧方向运动,所述致动件通过抵靠所述第二延伸部而推动所述第一运动件,使得所述第一运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设有凸部,其中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致动件沿所述纵轴向所述近侧方向运动,所述凸部通过抵靠所述第二延伸部而推动所述第一运动件,使得所述第一运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致动件未被操作时,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凸部彼此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件具有通过孔,所述通过孔沿所述纵轴贯穿所述第一运动件,所述联动件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的一对凸耳部,所述主体部插设于所述通过孔中,所述一对凸耳部位于所述第一运动件的近侧并抵靠所述抵接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孔具有第一止转面,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止转面匹配的第二止转面,所述第一止转面面对所述第二止转面以限制所述联动件绕所述纵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能够沿所述纵轴向远侧方向运动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所述致动件具有第三止转面,所述联动件具有与所述第三止转面匹配的第四止转面,其中当所述第一运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止转面面对所述第四止转面以限制所述联动件绕所述纵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
第二运动件,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以及
第三运动件,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件的第二端枢接,且在其第二端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
伴随所述第三运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从第三位置转动至第四位置,所述第一运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扳机,所述扳机绕第三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其中伴随所述扳机绕所述第三轴线从第五位置转动至第六位置,所述扳机驱动所述第三运动件由所述第三位置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
12.一种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
CN202221849506.6U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Active CN217827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9506.6U CN217827970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CT/CN2023/107781 WO2024017216A1 (zh) 2022-07-18 2023-07-17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9506.6U CN217827970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7970U true CN217827970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3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9506.6U Active CN217827970U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797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7216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7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7216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7A1 (zh) * 2022-07-18 2024-01-25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27970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JP6408621B2 (ja) プラスチック面を有する外科用器具
JP2023089139A (ja) 伸長可能なジョー付きの外科用ステープラ
US9492169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joining tissue
CN217827969U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N2183562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US10010309B2 (en) Surgical device with overload mechanism
CN218528805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79078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US11337695B2 (en)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and medical stapler using the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JP2022517310A (ja) 手術器具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111820970B (zh)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CN218684549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82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6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74A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WO2024017217A1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N218338485U (zh) 腔镜吻合器的驱动结构及腔镜吻合器
KR102705648B1 (ko) 발사 기구 및 스테이플러
WO2024017213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73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6262054A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6262055A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7442281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83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