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2283A -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2283A
CN117442283A CN202210842177.0A CN202210842177A CN117442283A CN 117442283 A CN117442283 A CN 117442283A CN 202210842177 A CN202210842177 A CN 202210842177A CN 117442283 A CN117442283 A CN 117442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switch
trigger
engagement member
platform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21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水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421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4228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774 priority patent/WO202401721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442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22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17/07207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equentially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平台组件和具有其的吻合器。该平台组件包括:扳机;切换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击发机构,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击发机构伴随扳机被操作而不致使吻合器的工具组件击发;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击发机构伴随扳机被操作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改变击发机构的状态,当不期望工具组件被击发时,可以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以防止工具组件被意外击发。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临床上使用的替代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相较于传统手工缝合,吻合器能够提高组织缝合的速度并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安全性一直是本领域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和具有该平台组件的吻合器,以提高吻合器安全性。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适用于吻合器的平台组件。该平台组件包括:扳机;切换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击发机构,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击发机构伴随扳机被操作而不致使吻合器的工具组件击发;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击发机构伴随扳机被操作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击发机构包括:致动件,包括啮合部;以及啮合件,伴随扳机被操作而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啮合件与啮合部保持分离;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并推动致动件向远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击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对啮合件施加致使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的第一作用力,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切换件支撑啮合件,使得啮合件克服第一作用力而与啮合部保持分离;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第一作用力致使啮合件与啮合部啮合。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具有支撑面,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支撑面支撑啮合件;当切换件位于第四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啮合件脱离支撑面。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面为第一台阶面,切换件还具有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第一台阶面支撑啮合件;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第二台阶面支撑啮合件,或者第二台阶面不支撑啮合件。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啮合件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第一施力件施加使得啮合件绕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第一作用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啮合件绕第一轴线可自转地被支撑,并且啮合件以绕第二轴线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公转的方式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啮合件绕第一轴线自转地被扳机支撑,扳机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扳机设有用于引导切换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导轨,切换件设于导轨中。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推动件,其中当扳机未被操作时,推动件能够在操作下朝向切换件运动而推动切换件,使得切换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切换件面对推动件的端部设有在其跟随扳机运动过程中避免与推动件干涉的避让部。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组件还包括止挡件,啮合件包括抵靠部和座部,座部适于被切换件支撑,其中当啮合件位于第三位置时,止挡件与抵靠部相抵靠,使得座部在背离切换件的方向上超过支撑面或与支撑面基本平齐。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还具有在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之间延伸的过渡面,过渡面趋向第一台阶面而逐渐凸出;和/或啮合件具有面对切换件的平滑的引导面,其中伴随切换件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引导面引导啮合件跨过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之间的跨度。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具有第一阻尼部,平台组件还包括:第二施力件,朝着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对切换件施加第二作用力;以及导轨,引导设于其中的切换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包括第二阻尼部,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配合以提供克服第二作用力而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一位置的阻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轨还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阻尼部和第一限位部在切换件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其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部抵靠第一阻尼部而避免切换件在第二作用力下离开第二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包括一对分支部,第一施力件为拉簧,拉簧一端连接于啮合件,拉簧的另一端穿过一对分支部之间的空间并连接于扳机。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切换件还包括在一对分支部之间延伸的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拉簧沿切换件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其包括本公开上述提供的平台组件。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组织缝合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本公开上述方面提供的吻合器;利用该吻合器进行组织缝合。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改变击发机构的状态,当不期望工具组件被击发时,可以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以防止工具组件被意外击发。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还应当理解,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对应的要素 (构件或部分)。
还应当理解,附图仅是示意性的,附图中的要素(构件或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不一定精确。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内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2A至图2D中平台组件处于不同状态。
图3A和图3B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切换件和啮合件的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扳机的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图1中的吻合器的啮合件与止挡件的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吻合器的平台组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地描述。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这里阐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
参见图1,本公开提供一种吻合器10。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吻合器。特别地,吻合器10可以为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的吻合器也可以为其它类型。
吻合器10包括工具组件11和平台组件12。在一个示例中,平台组件12可以包括细长体13。例如,细长体13可以呈管状。细长体13可以从平台组件12的主体部分向远侧延伸。工具组件11可以附接于细长体13的远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术语“远”可以涉及吻合器的远离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一端。对应地,术语“近”可以涉及吻合器的靠近医生(或手术机器人) 的一端。
工具组件11装载有吻合钉。平台组件12包括扳机14和击发机构。击发机构用于在扳机14被操作时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吻合钉射出,从而实现组织的缝合。特别地,在一个示例中,工具组件11还包括切刀。当工具组件11击发时,切刀伸出且吻合钉射出,从而同步实现切割和缝合组织。特别地,在一个示例中,工具组件11可以包括一对夹钳111,112,夹钳111可以包括砧板,夹钳112可以包括钉仓,夹钳112用于存放吻合钉。手术时,可以将组织夹持在夹钳111和夹钳112之间,然后击发工具组件11,从而实现组织的缝合(和切割)。
当扳机14被操作时,扳机14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扳机14未被操作时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将扳机14被操作后的位置称为终止位置。在图1中,扳机14处于初始位置。应当理解,在本公开中,术语“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并不必然意味某个构件的行程的两个极限位置。
参见图2A至图2D,平台组件12还包括切换件15。切换件15能够在相对的两个位置之间运动以将击发机构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击发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切换件15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将击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切换件15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切换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是相对于扳机而言的。在一个更特别的示例中,扳机可以设有导轨,切换件可以设置于该导轨中并沿着该导轨在相对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图2A和图2B中,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在图2C和图2D中,切换件15 位于第二位置。在图2A和图2C中,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在图2B和图2D中,扳机14位于终止位置。
如图2A和图2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即击发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伴随扳机14被操作(即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击发机构不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如图2C和图2D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即击发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终止位置,击发机构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改变击发机构的状态,当不期望工具组件被击发时,可以将切换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以防止工具组件被意外击发。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安全性。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D,击发机构包括致动件16和啮合件17,致动件16包括适于与啮合件17啮合的啮合部161。作为一个示例,啮合部161可以为齿条,啮合件17可以为棘爪。
致动件16沿轴向可滑动地被设置,并且致动件16能够沿轴向朝远侧(即图2A 至图2D中的右侧)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需要说明的是,轴向可以是指吻合器10的长度方向,或者轴向可以是指细长体13的延伸方向。在一个示例中,致动件16以可滑动的方式套设在细长体13上,从而实现沿轴向可滑动。
伴随扳机14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啮合件17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时啮合件17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将扳机14位于终止位置时啮合件17的位置称为第四位置。在图2A和图 2C中,啮合件17位于第三位置。在图2B和图2D中,啮合件17位于第四位置。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中,啮合件17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是分别相对于扳机14 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而言的。或者说,啮合件17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是分别根据扳机14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而确定的。例如,虽然在图2B和图2D中,由于切换件15的位置不同,啮合件17处于不同的状态,但由于在图2B和图2D中扳机14均位于终止位置,因此可以视为啮合件17在图2B和图2D中均处于第四位置。
如图2A和图2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啮合件17与啮合部161保持分离,因此,致动件16不会沿轴向朝远侧运动,并因此工具组件11不会击发。
如图2C和图2D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啮合件17与啮合部161啮合并推动致动件16,使得致动件16 沿轴向朝远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能够改变啮合件和啮合部的啮合关系,从而改变击发机构的状态。
作为一个示例,再次参见图2A至图2D,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18。第一施力件18对啮合件17施加致使啮合件17与啮合部161啮合的第一作用力。
如图2A和图2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切换件15支撑啮合件28,使得啮合件17克服第一作用力而与啮合部161保持分离。在此过程中,由于啮合件17与啮合部161保持分离,致动件16不会沿轴向朝远侧运动,并因此工具组件11不会击发。
如图2C和图2D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切换件15不再为啮合件17提供致使啮合件17保持与啮合部161分离的足够的支撑,啮合件17在第一作用力下与啮合部161啮合。在此过程中,啮合件17推动致动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从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以此方式,便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将击发机构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D,在一个示例中,啮合件17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枢转的方式被支撑,第一施力件18对啮合件17施加致使啮合件17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第一作用力。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施力件18可以为拉簧18。拉簧18的一端连接于啮合件17,另一端连接于扳机14,从而对啮合件17施加致使其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力。在该实施例中,从图2A至图2D的视图方向观察,第一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支撑啮合件17,使得啮合件17不会在第一作用力下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161啮合。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2C和图2D所示,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不再为啮合件17提供致使啮合件17保持与啮合部161分离的足够的支撑,啮合件17在第一作用力下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161啮合。
以此方式,便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实现击发机构的状态的切换。
应当理解,虽然在该实施例中啮合件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可切换性地与啮合部分离和啮合,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啮合件可以可滑动地被支撑,第一施力件可以对啮合件施加致使其朝着啮合件滑动的力。
在一个特别的示例中,啮合件17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自转的方式被支撑,并且啮合件17以绕第二轴线a2沿第二方向公转的方式从而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可以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图2A至图2D的视图方向观察,第二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
这样,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17以绕第二轴线a2沿第二方向公转的方式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17能够在第一施力件18 的作用下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161啮合,进而推动致动件16 沿轴向朝远侧运动。
在一个更特别的示例中,啮合件17绕第一轴线a1自转地被扳机14支撑,扳机 14绕第二轴线a2可枢转地被支撑。这样,伴随扳机14在操作下从初始位置绕第二轴线a2沿第二方向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终止位置,啮合件17便能够以绕第二轴线a2沿第二方向公转的方式从第三运动到第四位置。
第一施力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重新参见图2A至图2D,第一施力件18可以为拉簧18。拉簧18的一端连接于啮合件17,另一端连接于扳机14,从而对啮合件17施加致使其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力。
可以理解,第一施力件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拉簧。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施力件也可以被实现为扭簧。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D,切换件15可以装配在扳机14上。具体地,扳机14 可以设有导轨,切换件15可以置于导轨中。导轨用于引导切换件15在相对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或者说,切换件15能够沿导轨在相对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这样伴随扳机14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间运动,切换件15跟随扳机14运动,从而保持与啮合件17的配合关系。
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推动件19,推动件19能够在操作下运动。例如,推动件19可以为按钮。如图2A所示,当扳机14未被操作时,即扳机14位于初始位置时,推动件19的一端与切换件15的一端相面对。此时,伴随推动件19被操作(例如被按压),推动件19朝向切换件15运动而推动切换件15,从而致使切换件15 从图2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运动到图2C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如图2A和2C所示,当扳机14未被操作时,切换件15在推动件19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近侧方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即当扳机14未被操作时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远侧方向。切换件15 面对推动件19的一端的端部设有避让部151。避让部151被构造为在切换件15跟随扳机14运动的过程中避让推动件19的面对切换件15的一端的端部,以避免切换件15在跟随扳机14运动的过程中与推动件19干涉。作为一个示例,避让部151 可以为设于切换件15的面对推动件19的一端的端部上的切角。
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施力件20,施力件20对推动件19施加致使其复位的力。示例性地,施力件20可以为套设在推动件19上的压簧。当推动件19被按压时,施力件20受压屈服。在推动件19被释放后,施力件20的弹性恢复力将推动件19复位。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3A至图4,切换件15具有支撑面151。
图3A示出了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与啮合件17的配合关系。图3B示出了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切换件15与啮合件17的配合关系。
如图3A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支撑面151支撑啮合件17。在此过程中,支撑面151为啮合件17提供克服来自第一施力件18的第一作用力的支撑,从而使得啮合件17与啮合部161 保持分离。
如图3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伴随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啮合件17脱离支撑面151。在此过程中,支撑面151不再为啮合件17 提供克服第一作用力的支撑,从而啮合件17在第一作用力下与啮合部161啮合,进而推动致动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以此方式,便能够通过改变切换件的位置来改变啮合件在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与啮合部的啮合关系。
应当理解,切换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伴随切换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切换件可以整体向远离啮合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啮合件能够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与啮合部啮合。
在一个示例中,再次参见图3A至图4,支撑面151被实现为第一台阶面151,切换件15还具有第二台阶面152,第一台阶面151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152。第一台阶面151和第二台阶面152可以沿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即图3A和图3B中的从右向左的方向)依次布置。
如图3A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台阶面151支撑啮合件17,使得啮合件17克服第一作用力,保持与啮合部161分离。
如图3B所示,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17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17脱离第一台阶面151而由第二台阶面152支撑,从而啮合件17在第一施力件18的作用下,绕第一轴线a1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 161啮合,进而推动致动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由于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第二台阶面,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差,这提供了供啮合件在脱离第一台阶面后转动的空间,从而在由第二台阶面支撑时,啮合件能够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转动至与致动件的啮合部啮合。
另外,当啮合件由第二台阶面支撑时,第二台阶面提供了避免啮合件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的支撑。
另外,在啮合件推动致动件的过程中,致动件会对啮合件施加致使其沿第一方向继续转动的反作用力。第二台阶面能够为啮合件提供避免其在该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支撑,从而避免啮合件在该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可以不由第二台阶面支撑,而由其它结构支撑。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台阶面可以仅用于为提供允许啮合件转动的高度差。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切换件可以不具有第二台阶面。供啮合件转动的空间可以由支撑面和导轨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来提供。相应地,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可以由导轨的底面来支撑,以避免啮合件在推动致动件的过程中,在第一作用力下和来自致动件的反作用力下,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至与啮合部分离。
参见图3A至图5,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第二施力件21。第二施力件21朝着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即图3A和图3B中从右向左的方向)对切换件15 施加第二作用力。切换件15可以设有第一阻尼部153。扳机14设有导轨141,切换件15置于导轨141中。导轨141设有第二阻尼部142。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阻尼部153和第二阻尼部142配合以提供克服第二作用力而将切换件15保持在第一位置的阻力。当切换件15受外力(例如,被推动件19驱动)而沿着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运动至第一阻尼部153和第二阻尼部142脱离配合后,切换件15在来自第二施力件21的第二作用力下运动至第二位置。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切换件在推动件的驱动下运动至使得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脱离配合的位置,然后在第二作用力的驱动下继续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这样,仅需要推动件运动较短的行程,就能够致使切换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由于推动件的行程相对较短,因此这种实现方式有利于缩小吻合器的尺寸。
另外,若采用推动件直接将切换件推动至第二位置的实现方式,则需要推动件在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下的行程恰好满足将切换件由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这对医生(或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要求较高。相比之下,在本公开的实现方式中,推动件仅需要驱动切换件运动至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脱离配合的位置即可,并不需要准确地移动到某一位置,这种方式对操作的精度要求较低,因而操作更加方便。
另外,在本公开的上述实现方式中,在切换件运动至第二位置后,第二施力件能够适当地阻止切换件意外地从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重新图3A和图5,第一阻尼部153和第二阻尼部142可以被实现为凸条。特别地,切换件15可以具有一对相对的外表面,每个外表面设有一个第一阻尼部153。对应地,导轨141可以具有一对分别与切换件15的一对外表面相面对的内表面,每个内表面设有一个第二阻尼部142。
当切换件15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阻尼部153位于第二阻尼部142的一侧(即第一阻尼部153和第二阻尼部142在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并且第一阻尼部153抵靠第二阻尼部142,从而第一阻尼部153和第二阻尼部142提供克服第二作用力而将切换件15保持在第一位置的阻力。当切换件15在外力下(例如,被推动件19驱动)朝着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阻尼部153 移动至第二阻尼部142的另一侧后,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分离,然后切换件15 在来自第二施力件21的第二作用力下继续运动至第二位置。
应当理解,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中的一个可以为凸条,另一个可以为与该凸条相适配的凹槽。又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可以为凸台。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3A至图5,第二施力件21可以为压簧。切换件15 还包括肩部154,导轨141还包括阻挡部143。第二施力件21套设于切换件15上,且一端压靠于肩部154,另一端压靠于阻挡部143。
应当理解,第二施力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为压簧。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施力件21也可以为磁性件。
重新参见图3A和图5,导轨141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144,第二阻尼部142 和第一限位部144沿着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44与切换件15的第一阻尼部153配合而避免切换件15在第二施力件21的作用下离开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 144通过与切换件15的第一阻尼部153配合而将切换件15停在第二位置。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限位部144可以实现为凸条。更为具体地,导轨141的一对内表面中的每个内表面上均设有第一限位部144。当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44抵靠第一阻尼部153,从而避免切换件15在第二施力件21的作用下离开第二位置。
可以理解,第一限位部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为凸条。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也可以凸台。又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部可以为凸条,第一限位部可以为与第一阻尼部适配的凹槽。
重新参见图3A至图5,切换件15还可以包括一对分支部155。特别地,一对分支部155可以沿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延伸,并且一对分支部155在与该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布置。拉簧18(即第一施力件18) 的一端连接于啮合件17,另一端穿过一对分支部155之间的空间156并连接于扳机 14。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能够避免切换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时脱离导轨或发生翻转。因此,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重新参见图3A至图5,切换件15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部157,第二限位部157 在一对分支部155之间延伸。第二限位部157和拉簧18在切换件15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
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一方面,在切换件沿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运动至离开第二位置后,第一施力件(即拉簧)能够阻挡切换件以阻止切换件脱离导轨。另一方面,当切换件致使第一施力件弹性屈服后,第一施力件的弹性恢复力能够驱动切换件返回第二位置。
应当理解,虽然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施力件与第二限位部的配合用于避免切换件脱离导轨,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施力件与第二限位部的配合也可以用于将切换件停在第二位置。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导轨可以不设有第一限位部,并且在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限位部可以抵靠第一施力件而将切换件停在第二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6,啮合件17包括座部171和抵靠部172。啮合件17 藉由座部171而被切换件15支撑。或者说,座部171适于被切换件15支撑。也就是说,当切换件15支撑啮合件17时,座部171与切换件15接触。
平台组件12还包括止挡件22。当啮合件17位于第三位置且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即当平台组件12处于图2C中的状态时),止挡件22抵靠啮合件17的抵靠部172,使得座部171(的最低处)在背离切换件15的方向上与支撑面151平齐或超过(即高于)支撑面15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粗箭头所指的方向可以为高度方向(即背离切换件 15的方向),点划线H用于表示支撑面151的高度。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该实施例中,当啮合件17位于第三位置且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座部171(的最低处)高于支撑面151。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啮合件17位于第三位置且切换件15位于第二位置时,座部171(的最低处)也可以与支撑面151基本平齐。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啮合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啮合件(的座部)不会阻挡切换件的由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这有利于将切换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另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且啮合件位于第三位置时,止挡件抵靠啮合件(的抵靠部)而使啮合部分离,从而使得啮合件不会阻挡致动件沿轴向朝近侧的运动;当啮合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的抵靠部)离开止挡件,从而啮合件脱离止挡件的影响而在第一施力件的作用下与啮合部啮合。
重新参见图4和图6,切换件15还具有在第一台阶面151和第二台阶面152之间延伸的过渡面158。过渡面158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台阶面151和第二台阶面15 2相接。过渡面158趋向第一台阶面151而逐渐凸出。啮合件17具有面对切换件15 的平滑的引导面173。特别地,引导面173可以为平滑的曲面。特别地,引导面173 可以为座部171的底面。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啮合件从第四位置返回第三位置的过程中,啮合件的抵靠部与止挡件相抵靠,使得啮合件的座部离开第二台阶面并运动至与第一台阶面基本平齐或超过第一台阶面的位置(即从图3B中的位置运动至图6中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过渡面和引导面的配合能够避免座部与切换件干涉,从而避免啮合件出现卡滞。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提高吻合器的可靠性。
再次回到图1,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外壳23,外壳23可以限定把手231。当扳机14被操作时,扳机14朝着把手231从初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当扳机14 被释放后,扳机14背离把手231从终止位置返回初始位置。
重新参见图2A至图2D,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施力件24。施力件24对扳机14施加使扳机14从终止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力。这样,当扳机14被释放后,扳机14便能够在施力件24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施力件24可以为拉簧24,外壳23的内侧可以设有凸台232。拉簧24的一端附接于凸台232,另一端附接于扳机14。可以理解,施力件24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拉簧。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施力件24也可以为扭簧。
支撑扳机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扳机14可以以能够绕第二轴线a2枢转的方式被外壳23支撑。特别地,参见图7,外壳23可以包括一对可拆卸连接的壳233,234,壳233,234中的每一者的内侧设有孔235,扳机14的相对的两侧设有一对凸台145。扳机14至少部分置于一对壳233,234之间,并且一对凸台145分别可枢转地插设于壳233,234的孔235中,从而实现扳机14以能够绕第二轴线a2枢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23。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轴线a2可以由凸台145定义,或者说,第二轴线a2可以为凸台145的轴线。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扳机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被支撑。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固定于外壳的中间构件,扳机以可枢转的方式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支撑啮合件的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啮合件17可以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枢转的方式被扳机14支撑。特别地,再次参见图7,扳机14可以包括一对臂部146,每个臂部146 可以设有通孔147。平台组件12还可以包括销轴25,销轴25穿设于每个臂部146 的通孔147中。啮合件17至少部分位于一对臂部146之间,并且可枢转地套设于销轴25,从而实现啮合件17以能够绕第一轴线a1枢转的方式支撑于扳机14。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轴线a1可以由销轴25定义,或者说第一轴线a1可以为销轴25 的轴线。
应当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啮合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被支撑。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固定于扳机的中间构件,啮合件以可枢转的方式由该中间构件支撑。
止挡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再次参见图7,止挡件22可以位于外壳23内侧且与外壳23一体形成的凸起。这种方式易于实现。
应当理解,止挡件的实现方式不限于上述。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止挡件也可以是安装在外壳上的且与外壳相对固定的独立构件。又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平台组件的其它机构的某个构件可以既在该机构中充当角色,又充当止挡件。
致动件致使工具组件击发的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重新参见图7,击发机构还包括控制件25。示例性地,控制件25可以为细长的推片。控制件25在致动件16和工具组件11之间延伸。控制件25 的近端与致动件16配合,远端与工具组件11配合,使得伴随致动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控制件25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而致使工具组件11击发。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件25的近端可以设有通孔251,管状的细长体13可以设有贯通其内部与外部的一对槽131。击发机构还可以包括设有一对孔261的环26和销27。控制件25穿设于细长体13中,环26套设于细长体13上,销27穿设于通孔251,一对槽131和一对孔261中。伴随致动件16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致动件16 推动环26,使得控制件25沿轴向朝远侧运动。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推片既能够跟随致动件沿轴向朝远侧移动,还能够相对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这为实现工具组件绕细长体的轴线转动提供了基础。
可以理解,致动件与推片配合的方式有多种,并不限于上述实现方式。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致动件可以与推片直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致动件致使工具组件击发的方式,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定,其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件25的远端可以与工具组件11的切刀配合,使得控制件25 能够沿轴向朝远侧运动而推动切刀朝远侧运动。随着切刀朝远侧运动,切刀切割组织并推动工具组件11的击发块朝远侧运动,击发块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将吻合钉从钉仓中推出,从而实现组织的缝合。
在另一个示例中,随着控制件25沿轴向朝远侧运动,控制件25可以直接推动击发块,使得击发块朝远侧运动以将吻合钉从钉仓中推出。
本公开其它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组织缝合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在外科手术中缝合人或动物的组织。特别地,该方法可以用于缝合人或动物的消化道。该方法包括:提供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吻合器;利用该吻合器缝合组织。
以上,对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实现方式并不局限上述实施例。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平台组件可以包括独立于扳机的承载件,啮合件可以由该承载件支撑,并且切换件可以设置于该承载件的导轨中。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扳机可以与承载件传动连接,使得承载件能够伴随扳机被操作而运动,进而带动啮合件由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或“第二”等可能在本公开中用来描述各种要素(如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但这些要素不被这些术语所限定,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区分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吻合器,所述平台组件包括:
扳机;
切换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击发机构,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击发机构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而不致使所述吻合器的工具组件击发;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击发机构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发机构包括:
致动件,包括啮合部;以及
啮合件,伴随所述扳机被操作而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其中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啮合件与所述啮合部保持分离;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啮合件与所述啮合部啮合并推动所述致动件向远侧运动,从而致使所述工具组件击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发机构还包括第一施力件,所述第一施力件对所述啮合件施加致使所述啮合件与所述啮合部啮合的第一作用力,其中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切换件支撑所述啮合件,使得所述啮合件克服所述第一作用力而与所述啮合部保持分离;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作用力致使所述啮合件与所述啮合部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具有支撑面,其中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支撑面支撑所述啮合件;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啮合件脱离所述支撑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为第一台阶面,所述切换件还具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凸出超过所述第二台阶面,其中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台阶面支撑所述啮合件;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伴随所述啮合件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台阶面支撑所述啮合件,或者所述第二台阶面不支撑所述啮合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件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所述第一施力件施加使得所述啮合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所述第一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件绕所述第一轴线可自转地被支撑,并且所述啮合件以绕第二轴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公转的方式从所述第三位置运动至所述第四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件绕所述第一轴线自转地被所述扳机支撑,所述扳机绕所述第二轴线可枢转地被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导轨,所述切换件设于所述导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推动件,其中当所述扳机未被操作时,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操作下朝向所述切换件运动而推动所述切换件,使得所述切换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切换件所述推动件的设有在其跟随所述扳机运动过程中避免与所述推动件干涉的避让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啮合件包括抵靠部和座部,所述座部适于被所述切换件支撑,其中
当所述啮合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止挡件与抵靠部相抵靠,使得所述座部在背离所述切换件的方向上超过所述支撑面或与所述支撑面基本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还具有在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延伸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趋向所述第一台阶面而逐渐凸出,所述啮合件具有面对所述切换件的平滑的引导面。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具有第一阻尼部,所述平台组件还包括:
第二施力件,朝着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对所述切换件施加第二作用力;以及
导轨,引导设于其中的所述切换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包括第二阻尼部,其中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阻尼部和所述第二阻尼部配合以提供克服所述第二作用力而将所述切换件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阻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阻尼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切换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其中
当所述切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阻尼部配合而避免所述切换件在所述第二作用力下离开所述第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包括一对分支部,所述第一施力件为拉簧,所述拉簧一端连接于所述啮合件,所述拉簧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一对分支部之间的空间并连接于所述扳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平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还包括在所述一对分支部之间延伸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拉簧沿所述切换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运动方向依次布置。
17.一种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组件。
CN202210842177.0A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ending CN1174422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2177.0A CN117442283A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CT/CN2023/107774 WO2024017212A1 (zh) 2022-07-18 2023-07-17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2177.0A CN117442283A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2283A true CN117442283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86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2177.0A Pending CN117442283A (zh) 2022-07-18 2022-07-18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422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81189A1 (en) Surgical stapling device with powered handle assembly
CN218528805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US10568623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bushing
JP2022522421A (ja) 二位置ロックアウト機構を有す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リング器具
US7357287B2 (en)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having preloaded firing assistance mechanism
CN2183562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7907878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19155305A1 (en) Clamping mechanism for linear surgical stapler
US10299815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clam releases mechanism
CN111820971B (zh) 一种具有保险机构的吻合器手柄装置及吻合器
CN217827969U (zh) 闭合机构及吻合器
CN217827970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218684549U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1820970B (zh)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CN219147689U (zh) 一种外科器械及其装载单元
CN117442283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JP2022517310A (ja) 手術器具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116491998A (zh) 外科器械
CN117442281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5137426A (zh) 电动外科器械
CN220025109U (zh) 手术器械
CN117442280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CN117442273A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2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WO2024017215A1 (zh) 平台组件及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