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2730U - 装夹治具 - Google Patents

装夹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2730U
CN217832730U CN202221050657.5U CN202221050657U CN217832730U CN 217832730 U CN217832730 U CN 217832730U CN 202221050657 U CN202221050657 U CN 202221050657U CN 217832730 U CN217832730 U CN 217832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base
workpiece
pieces
inner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06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广发
李锐
张亮
张健
郭露霞
郭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Technology Jinch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Technology Jinche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Technology Jinche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Technology Jinche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506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2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2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2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夹治具,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及内撑组件。底座用于支撑工件,内撑组件设于底座上,包括承载件、调节件及内撑件,承载件滑动设于底座,调节件设于承载件并与内撑件连接,用于调节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驱动组件设于底座并连接承载件,用于驱动承载件沿底座滑动,以使承载件带动所连接的调节件及内撑件朝向靠近工件的内侧面方向运动,基于内撑件通过运动而达到与靠近至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调节件调节所连接的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以使内撑件抵持工件的内侧面以实现对工件的装夹。该装夹治具中,内撑件先到达预定位置再改变角度,以抵持于工件的内侧面,避免直接硬性接触工件的内侧面造成工件碰伤。

Description

装夹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夹治具。
背景技术
装夹工件时,一般采用驱动件驱动内撑件直接抵持于工件的内侧面,内撑件对工件的内侧面产生的抵持力的大小无法精确控制,使得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产生直接的硬性接触,导致内撑件容易碰伤工件的内侧面,降低工件的装夹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装夹治具,以解决如何提高工件的装夹质量这一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治具,包括:
底座,用于支撑工件;
多个内撑组件,沿所述底座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内撑组件包括承载件、调节件及内撑件,所述承载件滑动设于所述底座,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承载件并与所述内撑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底座并连接多个所述承载件,用于驱动多个所述承载件沿所述底座滑动,以使所述承载件带动所连接的所述调节件及所述内撑件朝向靠近所述工件的内侧面方向运动,其中,
基于每个所述内撑件通过运动而到达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所述调节件适应性地调节所连接的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以使每个所述内撑件抵持所述工件的内侧面以实现对所述工件的装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
底板,所述驱动组件及多个所述内撑组件均设于所述底板;
多个支撑件,分布于所述底板的周缘并用于支撑所述工件,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内撑件凸出于所述底板的高度,多个所述支撑件围设形成一内撑区域,所述驱动组件及多个所述内撑组件均设于所述内撑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设有收容槽,所述内撑件的部分及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内撑件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包括相连通的固定槽和活动槽,所述活动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固定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所述调节件卡持于所述固定槽,所述内撑件的部分设于所述活动槽,并与所述活动槽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夹治具满足关系式:
a≥1.5b;
其中,a为所述活动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宽度,b为所述内撑件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多个驱动件,设于所述底板并沿所述底板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内撑区域内,并与多个所述承载件一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止挡件,连接于所述底板并设于多个所述驱动件围设形成的止挡区域内,用于抵持多个所述驱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α满足关系式:0°≤α≤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撑件抵持所述工件的内侧面时,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α为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夹治具还包括:
取像件,用于获取多个所述内撑件各自通过运动而达到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时,每个所述内撑件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
控制件,与所述取像件及多个所述调节件分别电连接,用于基于每个所述内撑件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控制多个所述调节件调节所连接的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
上述装夹治具装夹工件时,首先,驱动组件驱动多个承载件带动多个调节件及多个内撑件靠近工件的内侧面,达到预定位置以形成初步定位,此时,多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均形成有一定的间隙,然后,通过人工或机器识别多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大小(每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基于该大小(实际距离),控制调节件调节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以使多个内撑件抵持工件的内侧面,形成二次定位,完成对工件的装夹。如此,上述装夹治具中,内撑件通过两次定位抵持于工件的内侧面,避免内撑件直接硬性接触工件的内侧面,降低了内撑件对工件的内侧面的碰伤风险,提高了工件的装夹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夹治具及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Ⅱ-Ⅱ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中的(a)和(b)分别为图2中的内撑件形成初步定位和二次定位时,装夹治具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底座、内撑组件及驱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装夹治具 10
底座 11
内撑区域 11a
止挡区域 11b
底板 111
支撑件 112
驱动组件 12
驱动件 121
止挡件 122
内撑组件 13
承载件 131
收容槽 131a
固定槽 131b
活动槽 131c
调节件 132
内撑件 133
取像件 14
控制件 15
工件 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治具,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及多个内撑组件,用于内撑工件,例如:手机中框或其他中空结构的部件。底座用于支撑工件,多个内撑组件沿底座的周向设置,每个内撑组件包括承载件、调节件及内撑件,承载件滑动设于底座,调节件设于承载件并与内撑件连接,用于调节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驱动组件设于底座并连接多个承载件,用于驱动多个承载件沿底座滑动,以使承载件带动所连接的调节件及内撑件朝向靠近工件的内侧面方向运动,基于每个内撑件通过运动达到与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调节件适应性地调节所连接的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以使每个内撑件抵持工件的内侧面以实现对工件的装夹。
上述装夹治具装夹工件时,首先,驱动组件驱动多个承载件带动多个调节件及多个内撑件靠近工件的内侧面,达到预定位置以形成初步定位,此时,多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均形成有一定的间隙,然后,通过人工或机器识别多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大小(每个内撑件与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基于该大小(实际距离),控制调节件调节内撑件相对于底座的角度,以使多个内撑件抵持工件的内侧面,形成二次定位,完成对工件的装夹。如此,上述装夹治具中,内撑件通过两次定位抵持于工件的内侧面,避免内撑件直接硬性接触工件的内侧面,降低了内撑件对工件的内侧面的碰伤风险,提高了工件的装夹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本案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治具10包括底座11、驱动组件12及多个内撑组件13。底座11用于支撑工件20,多个内撑组件13沿底座11的周向设置,每个内撑组件13包括承载件131、调节件132及内撑件133,承载件131滑动设于底座11,调节件132设于承载件131并与内撑件133连接,用于调节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调节件132可以为带动内撑件133相对底座运动以改变内撑件133相对底座11的角度的部件,例如:微型旋转电机。驱动组件12设于底座11并连接多个承载件131,用于驱动多个承载件131沿底座11滑动,以使承载件131带动所连接的调节件132及内撑件133朝向靠近工件20的内侧面方向运动,示例性地,上述靠近是指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处于非接触状态。基于内撑件133靠近至工件20的内侧面的距离,调节件132适应性地调节所连接的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以使内撑件133抵持工件20的内侧面,此处,内撑件133抵持工件20的内侧面时,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取决于内撑件133所抵持的工件20的内侧面的形状,也就是说,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大小可以认为也等于工件20的内侧面与内撑件133相抵持的表面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大小,该表面可以为垂直于底座11的表面或与底座11呈一定倾斜角(非垂直)的表面。
上述装夹治具10装夹工件20时,首先,驱动组件12驱动多个承载件131带动多个调节件132及多个内撑件133靠近工件20的内侧面,达到预定位置以使得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实现初步定位,此时,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均形成有一定的间隙,这里,该预定位置可以在不使内撑件133接触工件20的内侧面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宜使得该间隙过大或过小即可。然后,通过人工或机器识别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大小(每个内撑件133与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基于该大小(实际距离),控制调节件132调节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以使多个内撑件133抵持工件20的内侧面,使得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实现二次定位,完成对工件20的装夹。如此,上述装夹治具10中,内撑件133通过两次定位抵持于工件20的内侧面,避免内撑件133直接硬性接触工件20的内侧面,降低了内撑件133对工件20的内侧面的碰伤风险,提高了工件20的装夹质量。
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α满足关系式:0°≤α≤90°。如此,内撑件133在调节件132的驱动下可变换相对于底座11的倾斜角度,使得内撑件133能够依据工件20的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范围进行适应性变化。可选地,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α可以为0°、45°、90°。
在此,以图3所示为例,对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变化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形成初步定位时,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本实施例中,以底座11的上表面,即水平面为例进行说明)呈倾斜状态,并与工件20的内侧面形成一定的间隙,形成如图3中的(a)所示的状态,内撑件133在调节件132的带动下变换相对于底座11的倾斜角度,使得内撑件133抵持于工件20的内侧面,实现内撑件133与工件的内侧面的二次定位,形成如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
可选地,内撑件133抵持工件20的内侧面时,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α为90°,形成如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工件20可以为手机中框,工件20的内侧面垂直于底座11,即工件20被内撑件133所抵持的面为垂直面,因此,内撑件133抵持于工件20的内侧面时,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α为9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工件20的内侧面相对于底座11为斜面,内撑件133抵持于工件20的内侧面时,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α则对应变为锐角。
请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底板111及多个支撑件112。驱动组件12及多个内撑组件13均设于底板111,多个支撑件112分布于底板111的周缘并用于支撑工件20,支撑件112凸出于底板111的高度小于内撑件133凸出于底板111的高度,以便于内撑件133内撑于工件20的内侧面,多个支撑件112围设形成一内撑区域11a,驱动组件12及多个内撑组件13均设于内撑区域11a内,以减小装夹治具10的占用面积。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131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设有收容槽131a,内撑件133的部分及调节件132设于收容槽131a内,能够对内撑件133及调节件132形成限位作用,内撑件133与收容槽131a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能够使得内撑件133在承载件131的运动方向上相对底座11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槽131a包括相连通的固定槽131b和活动槽131c,活动槽131c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固定槽131b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调节件132卡持于固定槽131b,内撑件133的部分设于活动槽131c,并与活动槽131c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
如此,采用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不同的固定槽131b及活动槽131c形成的收容槽131a中,收容槽131a的侧壁形成台阶状,便于调节件132卡持于固定槽131b,形成对调节件132的限位作用。
请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治具10满足关系式:a≥1.5b;其中,a为活动槽131c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宽度,b为内撑件133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宽度。可选地,a=1.5b、a=2.0b。
如此,通过合理配置活动槽131c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宽度与内撑件133沿承载件131滑动方向的宽度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满足对内撑件133的限位作用基础上,为内撑件133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具体地,若a<1.5b,则内撑件133在活动槽131c中沿承载件131运动方向的活动空间太小,导致内撑件133能够适应的工件范围较小。
请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2包括多个驱动件121,多个驱动件121设于底板111并沿底板111的周向设置,多个驱动件121位于内撑区域11a内,并与多个承载件131一一连接。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21可以为气缸。
如此,多个驱动件121位于内撑区域11a内,能够避免占用底板111之外的面积,进而减小装夹治具10整体的占用面积,使得装夹治具10能够适用于较小的作业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2还包括止挡件122,止挡件122连接于底板111并设于多个驱动件121围设形成的止挡区域11b内,用于抵持多个驱动件121。
如此,驱动件121驱动承载件131运动,止挡件122对驱动件121形成止挡作用,避免承载件131对驱动件121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导致驱动件121相对底板111产生滑动,进而提高驱动件121作业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治具10还包括取像件14及控制件15。取像件14用于获取多个内撑件133各自通过运动而达到与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时,每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取像件14可以市场购得的具有内置初步算法程序的相机,以基于获得的图像直接计算获得每个内撑件133至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控制件15与取像件14及多个调节件132分别电连接,用于基于每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距离,控制多个调节件132调节所连接的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控制件15可以为任何常规的可编程的微型处理器。
如此,通过设置的取像件14能够自动获得每个内撑件133至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通过控制件15能够依据每个内撑件133至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自动控制调节件132调整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提高装夹治具10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件15还与多个驱动件121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件121驱动对应的承载件131运动。
上述装夹治具10的作业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将工件20放置在支撑件112上,通过控制件15控制驱动件121驱动承载件131在底板111上运动,以使承载件131带动调节件132及内撑件133靠近至工件20的内侧面,达到预定位置以实现初步定位,此时,多个内撑件133均与底座11的底板111的夹角均为锐角,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均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形成如图3中的(a)所示的状态;
然后,取像件14获取初步定位后的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图像,并基于获得的图像确定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并将确认的信息传递至控制件15;
最后,控制件15基于获得的多个内撑件133与工件20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信息,控制多个调节件132调节所连接的内撑件13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实现内撑件133的二次定位,以使内撑件133抵持于工件20的内侧面,完成对工件20的装夹,形成如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用于支撑工件;
多个内撑组件,沿所述底座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内撑组件包括承载件、调节件及内撑件,所述承载件滑动设于所述底座,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承载件并与所述内撑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底座并连接多个所述承载件,用于驱动多个所述承载件沿所述底座滑动,以使所述承载件带动所连接的所述调节件及所述内撑件朝向靠近所述工件的内侧面方向运动;其中,
基于每个所述内撑件通过运动而到达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所述调节件适应性地调节所连接的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以使每个所述内撑件抵持所述工件的内侧面以实现对所述工件的装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底板,所述驱动组件及多个所述内撑组件均设于所述底板;
多个支撑件,分布于所述底板的周缘并用于支撑所述工件,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内撑件凸出于所述底板的高度,多个所述支撑件围设形成一内撑区域,所述驱动组件及多个所述内撑组件均设于所述内撑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板的表面设有收容槽,所述内撑件的部分及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内撑件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槽包括相连通的固定槽和活动槽,所述活动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固定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截面面积,所述调节件卡持于所述固定槽,所述内撑件的部分设于所述活动槽,并与所述活动槽的槽壁之间设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治具满足关系式:
a≥1.5b;
其中,a为所述活动槽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宽度,b为所述内撑件沿所述承载件滑动方向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多个驱动件,设于所述底板并沿所述底板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内撑区域内,并与多个所述承载件一一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止挡件,连接于所述底板并设于多个所述驱动件围设形成的止挡区域内,用于抵持多个所述驱动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α满足关系式:0°≤α≤9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撑件抵持所述工件的内侧面时,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α为9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治具还包括:
取像件,用于获取多个所述内撑件各自通过运动而达到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一定距离的预定位置时,每个所述内撑件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
控制件,与所述取像件及多个所述调节件分别电连接,用于基于每个所述内撑件与所述工件的内侧面相距的实际距离,控制多个所述调节件调节所连接的所述内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
CN202221050657.5U 2022-04-27 2022-04-27 装夹治具 Active CN217832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0657.5U CN217832730U (zh) 2022-04-27 2022-04-27 装夹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0657.5U CN217832730U (zh) 2022-04-27 2022-04-27 装夹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2730U true CN217832730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8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0657.5U Active CN217832730U (zh) 2022-04-27 2022-04-27 装夹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2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7099B2 (ja) ワーククランプ方法、ワーククランプ装置、ワーク平面研削法及びワーク平面研削盤
CN212277260U (zh) 电池入壳装置
US20150089791A1 (en) Adjustable fixture
CN113275758B (zh) 一种芯片规模晶圆级标记系统及激光标记方法
CN115332139A (zh) 定位工装和机械手的位置校准方法
CN111571499A (zh) 一种治具
CN217832730U (zh) 装夹治具
CN216990639U (zh) 定位夹具及焊接设备
CN215508659U (zh) 浮动调节机构及浮动调节装置
CN216637968U (zh) 调节机构及上料装置
CN217035930U (zh) 电池密封钉校准装置及校准焊接工装
CN213135650U (zh) 一种过压量调节治具
CN210819007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工作台的晶圆切割机
CN210789804U (zh) L框组装治具
CN210209144U (zh) 焊接装置和电池组装线
CN106514015A (zh) 激光打标系统及其定位工装
CN218886092U (zh) 一种用于音圈马达测试的可调承载平台
KR20060066924A (ko) 가공물 고정장치
CN217072077U (zh) 定位治具
WO2014129146A1 (ja) 光学系組立装置および光学系組立方法
CN217071514U (zh) 加工设备及其定位装置
CN219141754U (zh) 检测装置
CN213135668U (zh) 一种泛用型电子产品焊接载具
CN219767266U (zh) 圆柱电池焊接治具及焊接装置
CN219170110U (zh) 定位装置及组装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