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1441U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71441U CN217771441U CN202220695472.3U CN202220695472U CN217771441U CN 217771441 U CN217771441 U CN 217771441U CN 202220695472 U CN202220695472 U CN 202220695472U CN 217771441 U CN217771441 U CN 2177714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ceramic
- ceramic body
- atomizing core
- porous conductive
- atomiz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雾化芯包括:设置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的多孔导电陶瓷体,多孔导电陶瓷体呈球体且整体分布有多个孔隙,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以使得多孔导电陶瓷体上靠近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发热部,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导液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芯能够在无需将多孔导电陶瓷体做成薄片的前提下,解决导电陶瓷雾化芯热熔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芯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件,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其中,导电陶瓷雾化芯由于具有既能导电发热又能导液,而且抗干烧能力强、无异味、高温下没有析出物、抗氧化性强等优点,因此是比较理想的雾化材料。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导电陶瓷雾化芯普遍存在热熔问题,若将单体制作得比较厚,则会导致导电陶瓷雾化芯的热熔比较大,雾化速度比较慢,使得使用者所吸食的头几口烟雾量较小甚至没有烟雾,而且工作时需要大功率驱动,耗能要比普通的雾化芯大得多;而若将单体制作得比较薄,虽然可以解决热熔大的问题,但这又会导致导电陶瓷雾化芯的抗热振比较差,容易发生破损,同时由于比较薄,所以会容易把热量传导给雾化液,从而造成油杯温度迅速升高发烫,给用户带来“烫手”的不良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雾化芯,旨在无需将多孔导电陶瓷体做成薄片的前提下,解决雾化芯热熔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雾化芯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包括:设置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的多孔导电陶瓷体,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呈球体且整体分布有多个孔隙,所述正极触点与所述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上靠近所述正极触点与所述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发热部,远离所述正极触点及所述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导液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为实心球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触点和所述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于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外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部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开设有供气体和烟雾通过的通气道,所述通气道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贯穿所述发热部及所述导液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触点和所述负极触点相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内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一端内壁上,所述负极触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另一端内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部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液部上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条所述断电间隙,且所述断电间隙在所述通气道的径向上的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导液部在所述通气道的径向上的最大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相对设置于所述发热部的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液部上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且所述断电间隙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导液部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上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断电间隙设置有多条,且多条所述断电间隙沿所述通气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还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正极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负极触点电连接;且/或,所述导液部的体积大于所述发热部的体积;且/或,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孔隙率为10%至60%;且/或,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为圆球体或者椭球体。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包括本体以及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雾化芯,其中:所述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通道、雾化腔及出气通道,所述本体的内部还开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雾化腔内,且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的位置与所述导液部的外表面相接触,以使得所述雾化液能够自所述储液腔流入所述导液部。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雾化芯通电工作后,电流从正极触点流入多孔导电陶瓷体并从负极触点流出,靠近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分温度较高,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分温度逐渐变低,实现将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划分成靠近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发热部及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导液部,导液部用于传导雾化液,发热部用于气化雾化液,雾化芯通电工作的过程中,仅需对多孔导电陶瓷体中作为发热部内的雾化液进行集中加热即可迅速产生烟雾,而无需将整个多孔导电陶瓷体作为发热体进行加热,这样球形的多孔导电陶瓷体一物两用,一部分用作发热体,一部分用作导液体,因此无需将多孔导电陶瓷体做成薄片,也能够有效降低雾化芯的热熔,从而降低雾化芯的功耗,并有效提高雾化芯的雾化速度;此外,由于发热部为多孔导电陶瓷体,在发热部中的雾化液被加热气化成烟雾后,导液部可及时通过发热部的孔隙为发热部补充雾化液,使得发热部内外整体可持续产生充分的烟雾,从而可有效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增设断电间隙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增设断电间隙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芯的剖视图;
图6为图5增设断电间隙的雾化芯的一个剖视图;
图7为图5增设断电间隙的雾化芯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雾化芯100,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发热部111,导液部112,断电间隙113,通气道114,第一导线120,第二导线130;
本体200,进气通道210,雾化腔220,出气通道230,储液腔240,辅助气道25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芯100,该雾化芯100包括设置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呈球体且整体分布有多个孔隙,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以使得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上靠近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发热部111,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导液部112。雾化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至图7中标示的箭头所示,由图可知,雾化液可从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四周或同一个方向流入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中。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为一种经高温烧结、体内具有大量彼此相通并与材料表面也相贯通的孔隙结构的可导电的陶瓷材料,在具体实施时,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材料可以是碳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与导电粉的混合物,而导电粉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锆、碳氮化钛、碳化钛、碳化锆、碳化铊、碳化铪、硼化钛、硼化锆、硼化铊、硼化铪、硅化钼、碳化钨中的至少一种。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也可以采用其它材料或工艺制成,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其中,为降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制造成本,优选地,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为一体式结构。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球体结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大体呈球体的结构,可选地,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呈圆球体或者椭球体,当然,多孔导电陶瓷体110还可以是一个圆球体或椭球体被削掉一部分后所形成的形状(如将圆球体或椭球体相对的两端削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可通过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上涂覆银浆涂层形成,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可通过连接于正极触点的第一导线120与连接于负极触点的第二导线130与其他部件电连接。第一导线120与第二导线130可以是金属导线,其可通过焊接等方式电连接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上,本实施例的雾化芯100可应用于雾化器中,在具体应用时,可将第一导线120与第二导线130电连接至电子雾化装置的电源部分的正负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上设置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使得雾化芯100通电工作后,电流从正极触点流入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并从负极触点流出,靠近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分温度较高,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部分温度逐渐变低,形成温度由高到低的温度梯度,实现将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划分成靠近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发热部111和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的导液部112,导液部112用于传导雾化液,发热部111用于气化雾化液,如此,雾化芯100通电工作的过程中,仅需对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中作为发热部111内的雾化液进行集中加热即可迅速产生烟雾,而无需将整个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作为发热体进行加热,这样球形的多孔导电陶瓷体一物两用,一部分用作发热体,一部分用作导液体,因此无需将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制成单体的薄片,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雾化芯100的热熔,因此不仅有效降低了雾化芯的功耗,而且有效提高了雾化芯的雾化速度;此外,由于发热部111为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在发热部111中的雾化液被加热气化成烟雾后,导液部112可及时通过发热部的孔隙为发热部111补充雾化液,使得发热部111内外整体可持续产生充分的烟雾,从而可有效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为实心球体。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实心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其整体仍分布有可供液体和气体通过的孔隙结构,而不应当将实心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理解为不具备孔隙结构的物体。
需要说明的是,可在实心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外表面间隔设置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说明中,“上方”、“下方”等方位词仅为便于理解而使用,并非对实际使用中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设置方向的限制。以图1至图4为例,可将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轴截面A偏上方的位置,从而,靠近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一侧的上方的较小体积的部分球体形成发热部111,远离正极触点及负极触点一侧的下方的较大体积的部分球体形成导液部112,雾化液进入下方的导液部112,并输送至上方的发热部111,由发热部111加热雾化。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雾化芯100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为了保证气道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将发热部111所产生的烟雾带走,可对雾化器中的气道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设计。例如,如图9所示,将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与雾化器中的出气通道230沿同一轴线进行设置时,可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侧边补充设计与进气通道210、出气通道230相连通的辅助气道250,以使发热部111产生的烟雾能够更加顺利地被气流带走,以便于用户吸食。
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围合设置而形成中空贯通的通气道114,该通气道114可供气体和烟雾通过。如此,通过将多孔导电陶瓷体110设置为“空心”球体,相比于“实心”球体的多孔导电陶瓷而言,在将雾化芯100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即便将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与雾化器中的出气通道230沿同一轴线进行设置,由于雾化器中的进气通道210与出气通道230之间可通过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中的通气道114进行连通,因此无需额外补充设计辅助气道250,亦可便于气流带走发热部111所产生的烟雾,从而不仅可简化气道的结构,降低雾化器的结构设计成本,而且可缩短整个气道的长度,进而可缩短烟雾流出至外部的输送距离,避免因整个气道的长度过长而导致烟雾在输送至外部供用户吸食的过程中发生烟雾温度下降甚至液化而影响用户的吸食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具有通气道114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可间隔设置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轴截面偏一侧的位置的外表面,参照图3及图4,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上方形成发热部111,下方形成导液部112,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就相对设置于发热部111的端面上,雾化液由下方的导液部112输送至上方的发热部111后,由发热部111加热产生烟雾,气流从通气道114中流过,能够带走发热部111产生的烟雾。
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具有通气道114的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也可间隔设置于通气道114的内壁,参照图5至图7,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在通气道114的径向上靠近通气道114的部分形成发热部111,在通气道114的径向上远离通气道114的部分形成导液部112,雾化液由外围的导液部112输送至内部的发热部111后,由发热部111加热产生烟雾,气流从通气道114中流过,能够带走发热部111产生的烟雾,相比于将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设置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外表面,设置于通气道114的内壁能够使发热部111产生的烟雾更容易被通气道114内的气流带走,从而提升用户的吸食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可相对地设置于通气道114的内壁,以避免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相距过近导致短路;也可将正极触点设置于通气道114一端的内壁上,将负极触点设置于通气道114另一端的内壁上,这样,从图5至图7的剖视图的方向看,通气道114可以视作一个矩形形状,而正极触点设置于通气道114的一端内壁,负极触点设置于通气道114的另一端内壁,二者的连线可以视作该矩形形状的对角线,如此设置,不仅可使得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在沿通气道114的径向上靠近通气道114的部分形成发热部111,在沿通气道114的径向上远离通气道114的部分形成导液部112,而且可更加有效地避免因正极触点与负极触点相距过近而出现短路的问题,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只需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一导线120与第二导线130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通气道114内壁的一端即可,而无需将第一导线120与第二导线130与通气道114的内壁进行大面积的接触连接(例如,无需将正负极线脚分别贯穿并紧贴通气道114的内壁后再与通气道114的内壁进行焊接),从而可提高第一导线120与第二导线130的安装便利性。
进一步地,考虑到在将雾化芯100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通电发热的过程中,除了发热部111会导电发热之外,导液部112也会因有电流的通过而产生一定的热量,而若导液部112所产生的热量过多,导液部112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会对导液部112的周边产生过大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导液部112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会使得导液部112中所存储的雾化液的温度过高而产生一定的压强,即温度较高一侧的雾化液的压强会大于温度较低一侧的雾化液的压强),该压力会阻碍雾化液从导液部112流向发热部111,从而会降低雾化液从导液部112流入至发热部111中的速度(同时也会降低雾化液从雾化器的储液腔240流入至导液部112中的速度),因此为避免导液部112产生过多的热量而降低雾化液从导液部112流入至发热部111的速度,参照图2、图4、图6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液部112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113。
具体地,请参照图2或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断电间隙113沿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轴向延伸设置,且断电间隙113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导液部112沿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的高度。又或者,请参照图6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导液部112上沿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条断电间隙113,且断电间隙113在通气道114的径向上的最大深度d小于等于导液部112在通气道114的径向上的最大厚度D。如此设置,使得导液部112可实现轻微发热甚至不发热的效果(由于电流在导液部112中的传递被断电间隙113阻断,因此此时导液部112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发热部111所传递的少部分热量),避免导液部112产生过多的热量而降低雾化液从导液部112流入至发热部111中的速度,保证发热部111中的雾化液在发热部111导电发热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补充,从而有利于降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其中,在具体实施时,断电间隙113的设置数量可从导液部112的雾化液接收量和发热程度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一般而言,断电间隙113设置得越多,电流的阻断效果越好,导液部112的发热量就越小(即,防止导液部112发热的效果就越好),储液腔240中的雾化液就可更加容易地通过导液部112流入到发热部111中,但与此同时,断电间隙113设置得越多,也意味着导液部112的体积就越小,导液部112所能接收到的雾化液的量也就越少。当设置多个断电间隙113时,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断电间隙113可沿通气道114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液部112的体积大于等于发热部111的体积。如此设置,有利于缩短雾化液在发热部111中流经的路径长度,使得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通电发热的过程中,雾化液可在发热部111中更加迅速地被加热雾化,并将雾化液更快地补充到发热部111内,此外,由于导液部112的孔隙中的含液量大于发热部111的含液量,因此当发热部111中的雾化液因加热雾化而减少时,发热部111与导液部112之间的液压压差会更大,使得发热部111一侧可形成更强的负压,进而使得雾化液可从导液部112中更加迅速地流入到发热部111中进行雾化液的补充,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
进一步地,申请人研究发现,当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孔隙率低于10%时,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导液速度会较慢,容易出现缺液干烧的问题,而当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孔隙率高于60%时,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则会容易出现漏液的问题,基于此发现,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多孔导电陶瓷体110的孔隙率为10%~60%,如此,可有效避免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缺液干烧或者漏液的问题。
对应地,参照图8及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本体2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芯100,本体200的内部开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通道210、雾化腔220及出气通道230,还开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240,储液腔240与雾化腔220相连通;雾化芯100安装于雾化腔220内,且储液腔240与雾化腔220相连通的位置与导液部112的外表面接触(具体地,储液仓240的侧壁上具有与雾化腔240相连通的出液孔,导液部112对应该出液孔设置),雾化液能够从储液腔240流向导液部112。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可将雾化芯100的发热部111朝向出气通道230的入口端设置,亦可将发热部111背向出气通道230的入口端设置,还可将发热部111与出气通道230的轴线呈一定角度设置(例如,可将如图8或9所示多孔导电陶瓷体110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5度、10度、20度等角度设置),只要能保证雾化芯100工作过程中发热部111所产生的烟雾能够被气道中的气流顺利带走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雾化芯100的改进,本实施例的雾化器具有与上述雾化芯10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多孔导电陶瓷体110为实心球体时,为了保证气道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地将发热部111所产生的烟雾带走,可对电子雾化装置中的气道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设计,如图9所示,可在多孔导电陶瓷体110径向上的侧边补充设计与进气通道210和出气通道230相连通的辅助气道250。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体可用于产生烟雾,且可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医疗领域、电子烟领域等。其中,当将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应用于医疗领域时,存储于储液仓240中的雾化液的形式可以是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当将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应用于电子烟领域时,存储于储液仓240中的雾化液的形式可以是液态的烟油或者是膏状的烟油。得益于上述雾化芯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的多孔导电陶瓷体,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呈球体且整体分布有多个孔隙,所述正极触点与所述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上靠近所述正极触点与所述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发热部,远离所述正极触点及所述负极触点的部位形成导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为实心球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点和所述负极触点间隔设置于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外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部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开设有供气体和烟雾通过的通气道,所述通气道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贯穿所述发热部及所述导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点和所述负极触点相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一端内壁上,所述负极触点设置于所述通气道的另一端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部上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液部上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条所述断电间隙,且所述断电间隙在所述通气道的径向上的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导液部在所述通气道的径向上的最大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点和负极触点相对设置于所述发热部的端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液部上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开设有至少一条用于阻断电流的断电间隙,且所述断电间隙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导液部沿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轴向上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电间隙设置有多条,且多条所述断电间隙沿所述通气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正极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负极触点电连接;
且/或,所述导液部的体积大于所述发热部的体积;
且/或,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的孔隙率为10%至60%;
且/或,所述多孔导电陶瓷体为圆球体或者椭球体。
14.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中:
所述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气通道、雾化腔及出气通道,所述本体的内部还开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
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雾化腔内,且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的位置与所述导液部的外表面相接触,以使得所述雾化液能够自所述储液腔流入所述导液部。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95472.3U CN217771441U (zh) | 2022-03-28 | 2022-03-28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95472.3U CN217771441U (zh) | 2022-03-28 | 2022-03-28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71441U true CN217771441U (zh) | 2022-11-11 |
Family
ID=83908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695472.3U Active CN217771441U (zh) | 2022-03-28 | 2022-03-28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71441U (zh) |
-
2022
- 2022-03-28 CN CN202220695472.3U patent/CN2177714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358219U (zh) | 发热组件、包含该发热组件的雾化器和电子烟 | |
WO2021046905A1 (zh) | 多加热通路雾化器 | |
CN210581001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组件 | |
CN216821765U (zh) | 加热组件、热交换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112089105A (zh) | 雾化芯及雾化装置 | |
CN111567894A (zh) |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821761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3096094U (zh)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 |
CN216019106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5501357U (zh) | 一种陶瓷雾化芯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7771441U (zh)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958739U (zh)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821758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609556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821763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771442U (zh)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4521676A (zh) | 雾化加热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457301U (zh) | 一种均衡发热的雾化芯 | |
CN216821760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2590288U (zh) |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771440U (zh) | 雾化芯及雾化组件 | |
CN216821759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4431799U (zh) | 雾化加热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WO2023071816A1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WO2022252479A1 (zh) | 电子烟雾化芯和电子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