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04095U - 一种混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04095U
CN217604095U CN202220758399.XU CN202220758399U CN217604095U CN 217604095 U CN217604095 U CN 217604095U CN 202220758399 U CN202220758399 U CN 202220758399U CN 217604095 U CN217604095 U CN 217604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assage
cavity
shel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83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海鹏
叶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po Energy & Environment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po Energy & Environment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po Energy & Environment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po Energy & Environment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583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04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04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04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流管,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扰流叶轮,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壳体包括前壳体腔及容纳于所述前壳体腔内的第一通道,所述后壳体包括后壳体腔及容纳于所述后壳体腔内的第二通道,所述扰流叶轮连接于所述后壳体上,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之间设有间隙区,所述间隙区分别与所述前壳体腔和后壳体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管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空气流过混流管喉部时,流速增大压力降低,以此降低混流管喉部空气燃气混合区域压力,从而降低了外部燃气供给设备的燃气进气压力需求同时节约了成本,也增强了设备对于外部燃气供给系统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一种混流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流管。
背景技术
在现阶段,对于大功率燃气锅炉,一般采用后混的燃烧方式,后混燃烧一般是指燃气进气口布置在燃烧器风机出口后燃烧系统管道的某一位置,为了燃气能够顺利喷入炉膛,燃气进气压力必须高于燃气喷入点的压力,该燃气喷入点压力一般受风机出口压力及炉膛背压影响。目前,对于后混燃烧的燃气锅炉常见的燃烧调节方式为气动式调节方式,气动式调节方式又可分为压力式调节方式和压差式调节方式。对于上述两种调节方式,都必须要求燃气压力高于炉膛进口压力,才能保证适量的燃气喷入炉膛,与炉膛内空气混合燃烧。其中对于压差式气动调节方式,常规方式在空气流动通道上设置一个孔板装置从而形成一个空气侧压差,该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燃气进气压力的要求,但该孔板装置在形成压差的同时也导致了空气侧阻力的增加,导致风机出口空气能的损失,从而需要提高燃烧器驱动风机的压头要求。
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降低燃气喷入点的压力,减少对燃气压力的需求,且尽可能的降低风机出口空气能的损失,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流管,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扰流叶轮,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壳体包括前壳体腔及容纳于所述前壳体腔内的第一通道,所述前壳体具有第一流体进口,所述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后壳体包括后壳体腔及容纳于所述后壳体腔内的第二通道,所述后壳体具有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通道出口,所述第二流体进口与所述后壳体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出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扰流叶轮连接于所述后壳体上,且所述扰流叶轮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出口处,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之间设有间隙区,所述间隙区分别与所述前壳体腔和后壳体腔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进口、第一通道、间隙区、第二通道和第二通道出口依次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道靠近所述间隙区一端的开口小于另一端开口,所述第二通道靠近所述间隙区一端的开口小于另一端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还包括第一通道出口,所述后壳体还包括第二通道进口,所述间隙区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进口和第一通道出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道呈现圆台状,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从第一流体进口到第一通道出口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通道呈现倒圆台状,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从第二通道进口到第二通道出口由小变大,所述第二通道进口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道出口的直径,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扰流叶轮的中心线同轴,所述第二流体进口设置在后壳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后壳体测压口,所述后壳体测压口与后壳体腔连通,所述前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前壳体测压口,所述前壳体测压口与第一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体设置若干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开口与后壳体腔的开口共面,所述前壳体设置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螺孔一一对应,每个通孔和螺纹孔的中心线同轴,所述前壳体腔的开口和后壳体腔的开口合紧,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和螺纹孔,所述螺栓与螺纹孔配合,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设置在前壳体腔开口的周围,所述密封槽是围绕在所述前壳体腔开口上的环形闭合状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叶轮为不锈钢叶轮,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均是铝合金铸造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合管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管在壳体上设置燃气入口,燃气从入口进入壳体体腔,燃气充满混流管壳体体腔后,在外部压力下通过间隙区从四周往第二通道内与空气混合,又在通过叶轮时气流转动产生的扰动下在第二通道外再次混合,提高了燃气、空气混合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管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气流先通过一个渐缩结构,气流速度增大压力降低,以此降低混流管喉部空气燃气混合区域压力,从而降低了燃烧系统对外部燃气供给设备的燃气压力需求,同时节约了成本,也增强了设备对于外部燃气供给系统的适应性。进一步的,燃气通过该喉部混合空腔与空气进行混合,当空气与燃气混合气流流过混流管喉部位置后将进入一个渐扩结构,此时由空腔内引流出的燃气通过环状分布通道与空气在渐扩结构区域被强化混合,提高预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B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的C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中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中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中扰流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壳体,2-后壳体,3-扰流叶轮,4-第一流体进口,5-第一通道,6-第一通道出口,7-前壳体腔,8-第二流体进口,9-后壳体腔,10-第二通道,11-第二通道进口,12-第二通道出口,13-间隙区,14-螺纹孔,15-通孔,16-密封槽,17-前壳体测压口,18-后壳体测压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使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2和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混流管,其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扰流叶轮3。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前壳体1包括第一流体进口4、第一通道5,第一通道出口6和前壳体腔7,所述第一流体进口4、第一通道5和第一通道出口6依次连通,所述第一通道5呈现圆台状,所述第一通道5的横截面从第一流体进口4到第一通道出口6由大变小,即构成渐缩结构,所述第一通道5容纳于前壳体腔7中,所述前壳体腔7的开口与第一通道出口6平行。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后壳体2包括第二流体进口8、后壳体腔9、第二通道10、第二通道进口11和第二通道出口12,所述第二通道进口11、第二通道10和第二通道出口12依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0呈现倒圆台状,所述第二通道10的横截面从第二通道进口11到第二通道出口12由小变大,即构成渐扩结构,所述第二通道10容纳于后壳体腔9中,所述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10和扰流叶轮3的中心线同轴。
所述第二流体进口8设置在后壳体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流体进口8与后壳体腔9连通,所述后壳体腔9与前壳体腔7连通,所述后壳体腔9的开口与第一通道出口6平行,所述第二通道进口11至第一通道出口6之间还设有间隙区13,所述间隙区13分别与所述前壳体腔7和后壳体腔9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进口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道出口6的直径,使得从第一流体进口4进入第一通道5的空气更加顺畅的进入间隙区13与第二通道10内,由此可见,所述第一通道5与第二通道10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该结构对流体产生的阻力小,并且长期使用不易发生堵塞现象。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第二通道出口12处设置有扰流叶轮3,所述后壳体2与扰流叶轮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道10与扰流叶轮中心线同轴,请参阅图6,所述扰流叶轮3为不锈钢叶轮且为激光切割折弯成型,选用耐蚀作用强的不锈钢做叶轮材料,能够有效防止叶轮腐蚀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1和后壳体2是通过铝合金铸造成形得到的具有预期形状,尺寸的部件。
请参阅图4、图7和图8,所述后壳体2设置若干螺纹孔14,所述螺纹孔14的开口与后壳体腔9的开口共面,所述前壳体1设置若干通孔15,所述通孔与螺纹孔一一对应,每个通孔15和螺纹孔14的中心线同轴,所述前壳体腔7的开口和后壳体腔9开口合紧,所述前壳体1与后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穿过通孔15和螺纹孔14将前壳体1与后壳体2连接起来。
请参阅图4和图6,所述前壳体1设置有密封槽16,所述密封槽16设置在前壳体腔7开口的周围,所述密封槽16是一个围绕在所述前壳体腔7开口上的环形闭合状凹槽,所述密封槽16内放置O型圈,所述O型圈能够确保在前壳体1与后壳体2合紧之后内腔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后壳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后壳体测压口18,所述后壳体测压口18与后壳体腔9连通,所述前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前壳体测压口17,所述前壳体测压口17与第一通道5连通,压力计通过该测压口可测得内部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空气经过从第一流体进口4,经过第一通道5进入第一通道出口6,再进入间隙区13,燃气在外部压力下从第二流体进口8进入前壳体腔7和后壳体腔9,再进入间隙区13与空气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气体进入第二通道10再次混合后穿过扰流叶轮3排出,气体流过文丘里管结构后会在间隙区13产生负压,由此降低燃气经过前壳体腔7和后壳体腔9进入间隙区13与空气混合的阻力,使得空气与燃气混合更充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合管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管在壳体上设置燃气入口,燃气从入口进入壳体体腔,燃气充满混流管壳体体腔后,在外部压力下通过间隙区从四周往第二通道内与空气混合,又在通过叶轮时气流转动产生的扰动下在第二通道外再次混合,提高了燃气、空气混合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混流管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气流先通过一个渐缩结构,气流速度增大压力降低,以此降低混流管喉部空气燃气混合区域压力,从而降低了燃烧系统对外部燃气供给设备的燃气压力需求,同时节约了成本,也增强了设备对于外部燃气供给系统的适应性。进一步的,燃气通过该喉部混合空腔与空气进行混合,当空气与燃气混合气流流过混流管喉部位置后将进入一个渐扩结构,此时由空腔内引流出的燃气通过环状分布通道与空气在渐扩结构区域被强化混合,提高预混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混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扰流叶轮(3),所述前壳体(1)与后壳体(2)固定连接,
所述前壳体(1)包括前壳体腔(7)及容纳于所述前壳体腔(7)内的第一通道(5),所述前壳体(1)具有第一流体进口(4),所述第一流体进口(4)与第一通道(5)连通,所述后壳体(2)包括后壳体腔(9)及容纳于所述后壳体腔(9)内的第二通道(10),所述后壳体(2)具有第二流体进口(8)和第二通道出口(12),所述第二流体进口(8)与所述后壳体腔(9)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出口(12)与所述第二通道(10)连通,所述扰流叶轮(3)连接于所述后壳体(2)上,且所述扰流叶轮(3)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出口(12)处,所述第二通道(10)和第一通道(5)之间设有间隙区(13),所述间隙区(13)分别与所述前壳体腔(7)和后壳体腔(9)连通,
所述第一流体进口(4)、第一通道(5)、间隙区(13)、第二通道(10)和第二通道出口(12)依次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道(5)靠近所述间隙区一端的开口小于另一端开口,所述第二通道(10)靠近所述间隙区(13)一端的开口小于另一端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还包括第一通道出口(6),所述后壳体(2)还包括第二通道进口(11),所述间隙区(13)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进口(11)和第一通道出口(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5)呈现圆台状,所述第一通道(5)的横截面从第一流体进口(4)到第一通道出口(6)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通道(10)呈现倒圆台状,所述第二通道(10)的横截面从第二通道进口(11)到第二通道出口(12)由小变大,所述第二通道进口(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道出口(6)的直径,所述第一通道(5)与第二通道(10)构成了文丘里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10)和扰流叶轮(3)的中心线同轴,所述第二流体进口(8)设置在所述后壳体(2)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后壳体测压口(18),所述后壳体测压口(18)与所述后壳体腔(9)连通,所述前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前壳体测压口(17),所述前壳体测压口(17)与所述第一通道(5)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2)设置若干螺纹孔(14),所述螺纹孔(14)的开口与后壳体腔(9)的开口共面,所述前壳体(1)设置若干通孔(15),所述通孔与螺孔一一对应,每个通孔和螺纹孔的中心线同轴,所述前壳体腔(7)的开口和后壳体腔(9)的开口合紧,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和螺纹孔,所述螺栓与螺纹孔配合,所述前壳体(1)与后壳体(2)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1)设置有密封槽(16),所述密封槽(16)设置在前壳体腔(7)开口的周围,所述密封槽(16)是围绕在所述前壳体腔(7)开口上的环形闭合状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叶轮(3)为不锈钢叶轮,所述前壳体(1)和后壳体(2)均是铝合金铸造件。
CN202220758399.XU 2022-03-18 2022-03-18 一种混流管 Active CN217604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8399.XU CN217604095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种混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8399.XU CN217604095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种混流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04095U true CN217604095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66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8399.XU Active CN217604095U (zh) 2022-03-18 2022-03-18 一种混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04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82983B (zh) 天然气发动机用扰流式集成混合器
US5611684A (en) Fuel-air mixing unit
CN108844068B (zh) 一种全预混表面式燃烧器燃气空气掺混器
CN112282976A (zh) 天然气发动机用扰流式混合器
CN113108315A (zh) 燃烧室用喷嘴和燃气轮机
CN217604095U (zh) 一种混流管
CN212618275U (zh) 一种引流式燃烧火管
CN110918284A (zh) 介质雾化喷嘴、喷雾装置和喷雾机
CN103453525B (zh) 富氧燃烧器的使用方法
JPH08210152A (ja) ガスタービン冷却空気導入装置
CN216081636U (zh) 整流器以及流量计
CN113958540A (zh) 一种超音速空气引射装置
CN213631721U (zh) 一种自然分层布水器
CN109404966A (zh) 燃烧室头部装置及燃气轮机
CN108180480A (zh) 腔内预混安全仓
CN207740094U (zh) 混合器及燃气发动机
CN21157545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件、风道部件和空调器
CN219889557U (zh) 一种燃烧室用分流式喷枪结构
WO2019072006A1 (zh) 风管及风机
CN114321917B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9367616U (zh) 一种具有中心对流引射结构的上进风燃烧器
CN217383024U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5637327U (zh) 一种燃气涡轮用火焰筒
CN216814166U (zh) 一种上进风防风式灶具燃烧器
CN211756105U (zh)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