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6105U -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56105U
CN211756105U CN201922206830.0U CN201922206830U CN211756105U CN 211756105 U CN211756105 U CN 211756105U CN 201922206830 U CN201922206830 U CN 201922206830U CN 211756105 U CN211756105 U CN 211756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ay ring
liquid
nozzle
atomiz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068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斌
李海强
黄建华
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068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56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56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56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和喷雾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第一喷环、第二喷环、压力雾化喷嘴和介质雾化喷嘴,第一喷环与第二喷环由内至外地同心布置,第一喷环和/或第二喷环上设有压力雾化喷嘴和介质雾化喷嘴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装置能够实现复合雾化过程,雾化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背景技术
雾化装置是喷雾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将液体分散成粒径很小的液滴。经过雾化的液滴被喷设至空气中,于空气中的粉尘结合,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实现降尘抑尘目的。
作为雾化装置的一种结构形式,雾化装置包括第一喷环、第二喷环和雾化喷嘴,第一喷环和第二喷环同心设置并由内向外依次布置,雾化喷嘴设置在第一喷环和第二喷环上。
相关技术中,第一喷环和第二喷环上的雾化喷嘴均为压力雾化喷嘴。
压力雾化喷嘴又称机械雾化喷嘴,主要依靠液体在压差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射流来实现雾化。压力雾化喷嘴的雾化粒径较大,耗水量偏高,影响喷雾机的作业时间。
因此,雾化装置的雾化喷嘴全部采用压力雾化喷嘴时,雾化效果受到制约,且耗水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效果更好的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喷环;
第二喷环,与所述第一喷环同心地布置于所述第一喷环的外侧;
压力雾化喷嘴;和
介质雾化喷嘴;
其中,所述第一喷环和/或所述第二喷环上设有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喷环上,多个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喷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环与所述第二喷环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1,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向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中心倾斜,且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或者,所述第一喷环与所述第二喷环的直径比小于0.7,在所有喷嘴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喷环上的喷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轴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喷环上的喷嘴向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中心倾斜,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喷环上的喷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环与所述第二喷环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或等于0.9,且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喷环和所述第二喷环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 或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所述多个介质雾化喷嘴彼此间隔地设置在同一喷环上,相邻的两个介质雾化喷嘴通过连接气管连通,且其中一个介质雾化喷嘴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雾化喷嘴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通过同一进液管与供液源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介质雾化喷嘴包括喷嘴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内部的气体流道、液体流道和喷孔,所述喷孔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内部,并与所述气体流道的出口和所述液体流道的出口均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流道包括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喷嘴本体的侧面,所述液体流道包括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喷嘴本体的轴向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流道还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喷孔,所述液体流道还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喷孔,且沿着所述喷嘴本体的径向,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流道还包括锥孔,所述锥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喷孔,且所述锥孔的横截面沿着气体流动方向渐缩;和/或,所述液体流道还包括旋流孔,所述旋流孔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喷孔,且所述旋流孔的出口相对于所述旋流孔的入口朝着所述喷孔出口一侧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通液腔,所述通液腔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沿着液体流动方向的最下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介质雾化喷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内的通气流道,所述通气流道连通所述气体流道和所述液体流道,用于引导所述气体流道中的部分气体在流入所述喷孔之前先流入所述液体流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流道连通所述气体流道的进气口和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流道连通所述气体流道的锥孔和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流道连通所述气体流道和所述液体流道的通液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喷雾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雾化装置既包括压力雾化喷嘴,又包括介质雾化喷嘴,能够实现复合雾化过程,雾化效果更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雾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2示出图1的I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图2中介质雾化喷嘴的右视图。
图4示出图3的A-A剖视图。
图5示出图4中气液流通管的右视图。
图6示出图5的B-B剖视图。
图7示出图4中混合头的右视图。
图8示出图7的C-C剖视图。
图9示出另一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的剖面图。
图10示出图9中的气液通流管。
图11示出又一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的剖面图。
图12示出图11中的混合头。
图中:
1、支撑装置;11、第一喷环;12、第二喷环;
2、介质雾化喷嘴;21、喷嘴本体;211、安装座;212、气液流通管;213、混合头;214、混合头外罩;22、气体流道;221、进气口;222、第一流道;223、锥孔;23、液体流道;231、进液口;232、第二流道;232a、第一通液孔;232b、第二通液孔;232c、通液腔; 233、旋流孔;24、喷孔;25、通气流道;26、密封件;
3、压力雾化喷嘴;
4、进液管;
5、进气管;
6、连接气管;
7、四通接头;
8、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12示例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及介质雾化喷嘴的结构。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
第一喷环11;
第二喷环12,与第一喷环11同心地布置于第一喷环11的外侧;
压力雾化喷嘴3;和
介质雾化喷嘴2;
其中,第一喷环11和/或第二喷环12上设有压力雾化喷嘴3和介质雾化喷嘴2中的至少一种。
介质雾化喷嘴是一种利用高速喷射的介质(例如空气或蒸汽等气体)冲击液体来实现雾化的雾化喷嘴,具有雾化粒径较小,耗水量较少,且堵塞风险较低的优点,但成本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雾化装置不再仅包括压力雾化喷嘴3,而是还同时包括介质雾化喷嘴2,因此,雾化装置成为复合雾化装置,能够将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的优点集为一体,在不过分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耗水量少,不易堵塞,且雾化效果好的雾化过程,改善抑尘效果,提高抑尘效率。
其中,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的数量不作限制。例如,一些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的数量为多个,压力雾化喷嘴3的数量为1个或两个。另一些实施例中,压力雾化喷嘴3的数量为多个,介质雾化喷嘴2的数量为1个或两个。又一些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的数量均为多个。
另外,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上的布置方式有多种。
一些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均既设置在第一喷环11上,也设置在第二喷环12上。此时,雾化装置的内环和外环上均同时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
另一些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仅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中的一个上,而压力雾化喷嘴3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上。例如,介质雾化喷嘴2仅设置在第一喷环11上,而压力雾化喷嘴3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上。此时,第一喷环11上同时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而第二喷环 12上仅设有压力雾化喷嘴3。再例如,介质雾化喷嘴2仅设置在第二喷环12上,而压力雾化喷嘴3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 12上。此时,第一喷环11上仅设有压力雾化喷嘴3,而第二喷环12 上同时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
又一些实施例中,压力雾化喷嘴3仅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中的一个上,而介质雾化喷嘴2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上。例如,压力雾化喷嘴3仅设置在第一喷环11上,而介质雾化喷嘴2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上。此时,第一喷环11上同时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而第二喷环 12上仅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再例如,压力雾化喷嘴3仅设置在第二喷环11上,而介质雾化喷嘴2同时设置在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 12上。此时,第一喷环11上仅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而第二喷环12 上同时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
参照图1-2,再一些实施例中,压力雾化喷嘴3和介质雾化喷嘴 2分别设置于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上。此时,雾化装置的内环和外环上分别设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 中的一种和另一种。由于同类型的喷嘴设置在同一喷环上,而同类型的喷嘴具有类似的管路连接需求,因此,这种设置方式,方便管路布置,有利于简化结构,节约成本。
例如,当多个介质雾化喷嘴2均设置在同一喷环上时,参照图2,相邻的两个介质雾化喷嘴2可以通过连接气管6连通,且其中一个介质雾化喷嘴2通过进气管5与气源连通。此时,所有介质雾化喷嘴2 均由同一进气管5供气,能够显著减少进气管5的数量,有效简化雾化装置的结构。
并且,当所有介质雾化喷嘴2均设置在同一喷环上,而所有压力雾化喷嘴3均设置在另一喷环上时,还便于利用同一进液管4为所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供水。
具体地,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液管4焊接于第一喷环 11第二喷环12下方,多个介质雾化喷嘴2彼此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喷环11上,多个压力雾化喷嘴3彼此间隔地设置在第二喷环12上,并且,所有介质雾化喷嘴2和所有压力雾化喷嘴3均与进液管4连通,同时,相邻的两个介质雾化喷嘴2之间通过连接气管6气体连通,且位于进液管4上方的一个介质雾化喷嘴2同时与进气管5连通。
更具体地,压力雾化喷嘴3与第二喷环12螺纹连接;介质雾化喷嘴2通过安装座211与第一喷环11螺纹连接;位于进液管4上方的介质雾化喷嘴2,其进气口221通过四通接头7与连接气管6和进气管5连通,而其余介质雾化喷嘴2的进气口221则均通过三通接头 8与连接气管6连通。
基于上述设置,供液源所提供的水能够经由同一进液管4进入各喷嘴中,而气源所提供的气体能够经由同一进气管5进入各介质雾化喷嘴2中,管路简单。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喷嘴在支撑装置1上的姿态进行设计,以进一步改善雾化抑尘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环11与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 0.7并小于1,压力雾化喷嘴3和介质雾化喷嘴2向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中心倾斜,且压力雾化喷嘴3和介质雾化喷嘴2的轴线与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例如,第一喷环11与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或等于0.9,且压力雾化喷嘴3和介质雾化喷嘴2的轴线与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
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直径相差不大,按按照上述安装角度来安装介质雾化喷嘴2和压力雾化喷嘴3,更有利于使喷出的水雾在喷雾机的出口范围内,减少水雾向外侧的发散,从而便于将水雾输送至更远距离处,实现更远距离的喷雾过程。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环11与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小于0.7,在所有喷嘴中,设置于第一喷环11上的喷嘴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喷环 11和第二喷环12的轴线,设置于第二喷环12上的喷嘴向第一喷环 11和第二喷环12的中心倾斜,且设置于第二喷环12上的喷嘴的轴线与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
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喷环11和第二喷环12的直径相差较大,第一喷环11的直径相对较小,第一喷环11上的喷嘴无需倾斜设置,即可使喷出的水雾位于喷雾机的出口范围内,可以在实现远距离喷雾过程的基础上,降低加工难度。
可见,通过根据内外环的不同直径比,对内外环上喷嘴的安装角度进行不同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喷雾抑尘效果,提高喷雾抑尘效率。
图3-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的结构。参照图3-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雾化喷嘴2包括:
喷嘴本体21;
气体流道22,设置在喷嘴本体21内部;
液体流道23,设置在喷嘴本体21内部;和
喷孔24,设置在喷嘴本体21内部,并与气体流道22的出口和液体流道23的出口均连通。
基于上述设置,介质雾化喷嘴2能够接收从液体流道23流出的液体和从气流流道22流出的气体,使液体能够在喷孔24中与液体发生混合,并在气体的作用下,雾化喷出,实现介质雾化过程。
参照图3、图4、图9和图11,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流道22包括进气口221,并且还包括连通进气口221与喷孔24的第一流道222;液体流道23包括进液口231,并且还包括连通进液口231与喷孔24 的第二流道232。
其中,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的布置方式可以有多种。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口221设置于喷嘴本体21的轴向端面,而进液口231设置于喷嘴本体21的侧面。此时,介质雾化喷嘴2采用轴向进气而径向进液的流体通入方式。
再例如,参照图4、图9及图11,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口221 设置于喷嘴本体21的侧面,而进液口231设置在喷嘴本体21的轴向端面。此时,介质雾化喷嘴2采用轴向进液而径向进气的流体通入方式。
与轴向进气而径向进液的流体通入方式相比,采用轴向进液而径向进气的流体通入方式,方便多个介质雾化喷嘴2在同一喷环上的布置,有利于简化管路,方便加工。因为,介质雾化喷嘴2采用轴向进水而径向进气的流体通入方式时,介质雾化喷嘴2的进气口221和进液口231分别位于介质雾化喷嘴2的侧面和轴向端面,更便于利用连接气管6实现相邻介质雾化喷嘴2之间的气体连通,也更便于进液管 4和进气管5按照图示方式布置。
并且,与轴向进气而径向进液的流体通入方式相比,采用轴向进液而径向进气的流体通入方式,也有利于降低液体流道23的堵塞风险。
在轴向进液而径向进气的情况下,参照图4、图9和图11,一些实施例中,沿着喷嘴本体21的径向,第二流道232位于第一流道222 的外侧。这种情况下,不仅方便加工,同时也方便在第二流道232 中沿周向布置较多个通液孔结构,而由于各通液孔结构之间可以互为备用,当通液孔结构较多时,即使其中部分通液孔结构发生堵塞,液体仍然能够经由剩余的通液孔结构流入喷孔24,因此,更有利于防止液体流道23堵死,进而有利于避免因液体流道23堵死而引发雾化失效问题。
并且,参照图4-12,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流道22还包括锥孔223,锥孔223连通第一流道222和喷孔24,且锥孔223的横截面沿着气体流动方向渐缩。通过在第一流道222和喷孔24之间设置沿气流方向渐缩的锥孔223,能够实现由第一流道222至喷孔24的平缓过渡,有利于降低气体压力损失,从而使气流能够在喷孔24中更充分地吹散液体,进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另外,参照图4-11,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23还包括旋流孔 233,旋流孔233连通第二流道232和喷孔24,且旋流孔233的出口相对于旋流孔233的入口朝着喷孔24出口一侧倾斜。基于此,从第二流道232流出的液体经由旋流孔233流至喷孔24中,由于所设置的旋流孔233能够使得液体在进入喷孔24中时形成旋流,并具有与由第一流道222进入喷孔24中的气流速度方向一致的分速度,因此,更有利于气液充分混合,从而进一步改善雾化效果。
其中,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各组成部分的形位参数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设置。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口221的直径被设置为进液口231 直径的1/4-1/2。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道232的最小直径被设置为进液口231 直径的1/10-1/4。
一些实施例中,锥孔223的锥度被设置为20-40°。
一些实施例中,旋流孔233的轴线与喷嘴本体21轴线之间的夹角被设置为30-60°。
一些实施例中,旋流孔233的直径被设置为进液口231直径的 1/4-2/3。
采用上述至少一种方式对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的形位参数进行设置,有利于实现气体和液体各自更顺畅的流动,并且有利于实现更佳的气液配比,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雾化效果。
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雾化效果,参照图9-12,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喷嘴本体21上的通气流道25,通气流道25连通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用于引导气体流道22中的部分气体在流入喷孔24之前先流入液体流道23中。
基于上述设置,在通气流道25的引导作用下,部分气体能够在液体进入喷孔24之前即与液体在液体流道23中预先发生混合,搅动液体产生初次雾化,且初次雾化后的液体能够流入喷孔24中与进入喷孔24的气体再次混合,产生二次雾化,由于与只在喷孔24中进行一次雾化的情况相比,雾化次数增加,气体能将液体分散成更细小均匀的液滴,因此,有利于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喷孔24的基础上增设通气流道25,能够增加液体在被喷出之前的雾化次数,有效改善雾化效果。
其中,基于前述各实施例中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的结构及布置方式,为了实现气液预混合,通气流道25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多样。
参照图9和图10,一些实施中,通气流道25通过连通进气口221 和第二流道232,来实现对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的连通,进而实现气液在液体流道23中的预混合,改善雾化效果。
或者,参照图11和图12,另一些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通过连通锥孔223和第二流道232,来实现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的连通,进而实现气液在液体流道23中的预混合,改善雾化效果。
接下来对图3-12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说明。
首先,对图3-8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介质雾化喷嘴2包括喷嘴本体21、密封件26以及设置在喷嘴本体21中的流体流道,并且,喷嘴本体21包括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流体流道包括气体流道22、液体流道23和喷孔24。
其中,由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均为回转体结构,且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和混合头外罩214同轴依次连接,混合头213则与混合头外罩214同轴地设置于混合头外罩214中并被混合头外罩214和气液流通管212共同限位。
具体地,气液流通管212的轴向第一端与安装座211同轴地插入安装座211中,并与安装座211螺纹连接,同时,气液流通管212 的轴向第二端与混合头外罩214同轴地插入混合头外罩214中,并与混合头外罩214螺纹连接,且气液流通管212与安装座211和混合头外罩214之间通过密封件26(如密封圈)密封;混合头213设置于混合头外罩214中,并位于气液流通管212的远离安装座211的一侧,混合头213的轴向第一端与气液流通管212的轴向第二端端面抵接,混合头213的轴向第二端具有颈缩部,颈缩部插入混合头外罩214 的远离安装座211的一端的中心孔中,且轴肩抵接于混合头外罩214 内部空腔的远离气液流通管212的内壁上,从而实现对混合头213 轴向和径向位移的限制。
基于上述设置,喷嘴本体21整体呈回转体形,其中心轴线与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的中心轴线共线,也即,其轴向和径向与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的轴向和径向一致。并且,安装座211、气液流通管212和混合头外罩214依次螺纹连接,并通过密封件26密封,同时,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之间通过端面配合压紧密封。这样,喷嘴本体21的结构简单紧凑,拆装方便,便于维护,且密封性好,同时便于流体流道的布置。
接下来对流体流道的结构及布置方式予以说明。
如图4-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气体流道22设置在气液流通管 212和混合头213上,用于引导气流流向喷孔24,以与经液体流道 23进入喷孔24中的液体混合,实现雾化。具体地,由图4和图6可知,气体流道22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进气口221、第一流道222和锥孔223。
其中,进气口221设置于气液流通管212的侧面,并与外部环境连通,供气流流入气体流道22。进气口221竖向布置,其轴线沿着气液流通管212的径向。且进气口221的直径为进液口231直径的 1/4-1/2。
第一流道222连通进气口221和锥孔223,其设置于气液流通管 212内,为由气液流通管212的轴向第二端向轴向第一端延伸的盲孔,且其横向布置,轴线与气液流通管212的轴线共线。
锥孔223连通第一流道222和喷孔24,其设置于混合头213上,并横向布置,且轴线与混合头213的轴线共线,使得锥孔223与第一流道222同轴连通。锥孔223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一流道222和喷孔24连通,且沿着由锥孔223入口至出口的方向,锥孔223的横截面渐缩。具体地,锥孔223的锥度α为20-40°。
基于上述设置,进气口221的入口和锥孔223的出口分别形成气体流道22的入口和出口。
液体流道23用于引导液体流向喷孔24,以与经气体流道22进入喷孔24中的气体混合,实现雾化。如图4-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液体流道23包括沿着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进液口231、第二流道232和旋流孔223。
其中,进液口231为安装座211的中心孔,其设置于安装座211 上,并由安装座211的远离混合头外罩214的轴向端面延伸至气液流通管212的轴向第一端,且与安装座211同轴布置。
第二流道232连通进液口231和旋流孔233,其布置于第一流道 222的径向外侧,并包括沿着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通液孔结构和和通液腔232c。通液孔结构设置于气液流通管212上,并包括沿着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液孔232a和第二通液孔232b。第一通液孔232a和第二通液孔232b同轴布置,并均位于第一流道222 的径向外侧。如图3和图5所示,气液流通管212上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具体为4个)通液孔结构。通液腔232c位于气液流通管212、混合头213和混合头外罩214之间,连通通液孔结构与旋流孔233,为第二流道232的沿液体流动方向位于最下游的部分。在第一通液孔 232a、第二通液孔232b和通液腔232c中,第二通液孔232b的径向尺寸最小,其直径为第二流道232的最小直径。具体地,该实施例中,第二通液孔232b的直径为进液口231直径的1/10-1/4。
旋流孔233倾斜地设置在混合头213上,并连通通液腔232c和喷孔24。具体地,旋流孔233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通液腔232c和喷孔24连通,且沿着由旋流孔233入口至出口的方向,旋流孔233的轴线向着喷孔24的出口一侧倾斜。更具体地,旋流孔233的轴线与喷孔2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30-60°。且旋流孔233的直径为进液口231直径的1/4-2/3。如图8所示,在混合头213上,沿着混合头 213的周向,均布有多个(例如4个)旋流孔233。
基于上述设置,进液口231的入口和旋流孔233的出口分别形成液体流道23的入口和出口。且液体流道22的进液方向和气体流道 23的进液方向垂直,并分别沿着喷嘴本体21的径向和轴向,使得该实施例的介质雾化喷嘴2采用轴向进液且径向进气的流体通入方式。
喷孔24与液体流道22的出口以及液体流道23的出口均连通,并与外部环境连通,用于接收由气体流道22流出的气体和由液体流道23流出的液体,供气液在其中混合,并将混合后的流体喷出至介质雾化喷嘴2外部。如图4及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喷孔24设置在混合头213上,并与混合头213同轴布置,使得喷孔24成为混合头213的中心孔。且喷孔24的轴向第一端和轴向第二端分别与锥孔223和外部环境连通,同时,喷孔24的侧壁被旋流孔233贯通。这样,液体流道23中的液体和气体流道22中的气体均能够流入喷孔 24中,且进入喷孔24的液体和气体能够瞬间混合后喷出,形成水雾。喷孔24的出口为喷孔24的轴向第二端的端面开口。
接下来对图9-10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说明。
如图9-10所示,该实施例与图3-8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在该实施例中,喷嘴本体21上还设有通气流道25。
通气流道25连通气体流道22和液体流道23,使得液体流道23 中的液体能够在流入喷孔24之前与气体流道22中的部分气体预先混合,以改善雾化效果。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设置在气液流通管212上,其入口和出口分别连通进气口221和通液腔232c。其中,由图4可知,通气流道25轴线平行于喷嘴本体21的轴线,且通气流道25布置于第一流道222的径向外侧。此时,通气流道25例如与通液孔结构在周向上依次交替布置。
基于上述设置,气体进入进气口221后,分为两路,第一路气体流量较小,经通气流道25流至通液腔232c中,第二路气体流量较大,依次经第一流道222和锥孔223流至喷孔24中。其中,第一路气体进入通液腔232c后,与通液腔232c中的液体进行预混合,通过对通液腔232c中液体进行扰动,来实现液体的初次雾化,而经过初次雾化后的液体通过旋流孔233流至喷孔24中,又能与流至喷孔24中的第二路气体发生再次混合,在高压的第二路气体的作用下,气液混合物雾化喷出。
由于气液先后经过两次混合,混合次数增加,形成两级雾化过程,因此,雾化效果更好,雾滴粒径更小。
在该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的直径为第一流道222直径的 1/3-5/1。这样,一方面,流经第一流道222和通气流道25的气体流量的比例更加合理,能够实现更好雾化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布置多个通气流道25,进一步改善雾化效果。
接下来对图11-12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说明。
如图11-12所示,该实施例的雾化装置也包括通气流道25,但与图9-10所示实施例不同地,在该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不再通过连通进气口221与通液腔232c,来实现对气体流道23和液体流道22 的连通,而是通过连通锥孔223与通液腔232c,来实现对气体流道 23和液体流道22的连通。
具体地,由图11和图1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设置在混合头213上,入口和出口分别与锥孔223和通液腔232c连通。并且,通气流道25的轴线垂直于喷嘴本体21的轴线,即通气流道 25的轴线沿着喷嘴本体21的径向。
基于上述设置,由进气口221进入的气体经由第一流道222到达锥孔223后,一部分经由通气流道25进入通液腔232c,与液体发生预混合,另一部分则继续经由锥孔223流入喷孔24中,与进入喷孔 24的液体再次发生混合,进而实现液体的两次雾化。
在图9-12所示的两个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分别在进气口221 和锥孔223处将气体流道23中的部分气体引至通液腔232c中,实现气液预混合,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也可以连通第一流道222和通液腔232c,通过在第一流道222处将气体流道23中的部分气体引至通液腔232c 中,来实现气液预混合;或者,通液流道25与液体流道22的连通位置也可以为通液孔结构等通液腔232c之外的部分,使得预混合不再发生于通液腔232c中,而是发生于通液孔结构等液体流道22的其他部分。
另外,在图9-12所示的两个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的轴线与喷嘴本体21的轴线平行或垂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流道25的轴线也可以相对于喷嘴本体21的轴线倾斜布置,即,在本实用新型中,通气流道25的轴线可以与喷嘴本体21的轴线平行或相交。
基于上述可知,通过在介质雾化喷嘴2中增设通气流道25,来实现气液的预混合,有利于细化和均匀雾滴粒径,改善雾化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参数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喷环(11);
第二喷环(12),与所述第一喷环(11)同心地布置于所述第一喷环(11)的外侧;
压力雾化喷嘴(3);和
介质雾化喷嘴(2);
其中,所述第一喷环(11)和/或所述第二喷环(12)上设有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喷环(11)上,多个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喷环(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环(11)与所述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1,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向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的中心倾斜,且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或者,所述第一喷环(11)与所述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小于0.7,在所有喷嘴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喷环(11)上的喷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的轴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喷环(12)上的喷嘴向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的中心倾斜,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喷环(12)上的喷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喷环(11)和所述第二喷环(12)的轴线之间呈15-25°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环(11)与所述第二喷环(12)的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或等于0.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或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多个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所述多个介质雾化喷嘴(2)彼此间隔地设置在同一喷环上,相邻的两个介质雾化喷嘴(2)通过连接气管(6)连通,且其中一个介质雾化喷嘴(2)通过进气管(5)与气源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雾化喷嘴(3)和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通过同一进液管(4)与供液源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包括喷嘴本体(21)以及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21)内部的气体流道(22)、液体流道(23)和喷孔(24),所述喷孔(24)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21)内部,并与所述气体流道(22)的出口和所述液体流道(23)的出口均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道(22)包括进气口(221),所述进气口(221)设置于所述喷嘴本体(21)的侧面,所述液体流道(23)包括进液口(231),所述进液口(231)设置于所述喷嘴本体(21)的轴向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道(22)还包括第一流道(222),所述第一流道(222)连通所述进气口(221)和所述喷孔(24),所述液体流道(23)还包括第二流道(232),所述第二流道(232)连通所述进液口(231)和所述喷孔(24),且沿着所述喷嘴本体(21)的径向,所述第二流道(232)位于所述第一流道(222)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道(22)还包括锥孔(223),所述锥孔(223)连通所述第一流道(222) 和所述喷孔(24),且所述锥孔(223)的横截面沿着气体流动方向渐缩;和/或,所述液体流道(23)还包括旋流孔(233),所述旋流孔(233)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32)和所述喷孔(24),且所述旋流孔(233)的出口相对于所述旋流孔(233)的入口朝着所述喷孔(24)出口一侧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232)包括通液腔(232c),所述通液腔(232c)位于所述第二流道(232)的沿着液体流动方向的最下游。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雾化喷嘴(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本体(21)内的通气流道(25),所述通气流道(25)连通所述气体流道(22)和所述液体流道(23),用于引导所述气体流道(22)中的部分气体在流入所述喷孔(24)之前先流入所述液体流道(23)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流道(25)连通所述气体流道(22)的进气口(221)和所述液体流道(23)的第二流道(232)。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流道(25)连通所述气体流道(22)的锥孔(223)和所述液体流道(23)的第二流道(232)。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流道(25)连通所述气体流道(22)和所述液体流道(23)的通液腔(232c)。
18.一种喷雾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雾化装置。
CN201922206830.0U 2019-12-11 2019-12-11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Active CN211756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6830.0U CN211756105U (zh) 2019-12-11 2019-12-11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6830.0U CN211756105U (zh) 2019-12-11 2019-12-11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56105U true CN21175610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7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6830.0U Active CN211756105U (zh) 2019-12-11 2019-12-11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56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8284B (zh) 介质雾化喷嘴、喷雾装置和喷雾机
RU2422724C1 (ru) Вихревая форсунка
CN101526227B (zh) 具有冠状混合孔的燃烧帽
CN101509670B (zh)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料喷嘴及其制造方法
CA1238072A (en) Air swirl nozzle
US8690080B2 (en) Compact high flow pressure atomizers
US4311277A (en) Fuel injector
CN113137636B (zh) 双油路喷嘴结构
CN104772242A (zh) 雾化喷嘴
CN109827192A (zh) 一种双油路双旋流结构的空气雾化喷嘴
CN111729769A (zh) 一种高效雾化喷嘴
CN105772264A (zh) 用于产生喷射射流的方法,和双组分喷嘴
CN111729770A (zh) 一种雾化喷嘴
CN102947007A (zh) 外部混合空气辅助的喷雾喷嘴组件
CN211756105U (zh) 雾化装置和喷雾机
CN209744417U (zh) 一种双油路双旋流结构的空气雾化喷嘴
CN215141085U (zh) 一种内混式喷枪
CN106121783A (zh) 一种scr空气混合雾化喷嘴
CN115212497A (zh) 用于灭火系统的压缩空气泡沫发生仓
CN212663925U (zh) 一种雾化均匀的内混喷头
CN208936149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燃烧喷嘴
CN212663928U (zh) 一种带有金属软管的喷枪
CN212284520U (zh) 一种雾化喷嘴
CN114602675B (zh) 一种具有分流结构的降噪喷嘴
CN220249982U (zh) 一种介质雾化油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