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6954U -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76954U
CN217576954U CN202221509479.8U CN202221509479U CN217576954U CN 217576954 U CN217576954 U CN 217576954U CN 202221509479 U CN202221509479 U CN 202221509479U CN 217576954 U CN217576954 U CN 217576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workpiece
auxiliary line
main
clam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94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常喜
甘志勇
武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dom Auto Control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dom Auto Control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dom Auto Control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dom Auto Control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94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769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76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769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涉及流水输送线领域,包括用于输送工件的环形主送线,还包括辅助线,辅助线位于主送线的上方;辅助线的前端处与主送线通过上行转运组件完成对接;上行转运组件被配置将位于主送线上的工件转运至辅助线上;辅助线的末端处与主送线通过下行承运组件完成对接;下行承运组件被配置为将位于辅助线上的工件承运至主送线中。在主送线旁设计辅助线,对可能出现堆积排队的工位进行分流设置,使得产品在进行加工过程中,部分产品可以在主送线上进行输送流动,部分产品可以在辅助线上进行输送流动,能够有效的降低大量产品堆积排队的现象出现;对于保证产品的顺利流动,保证产品的高效加工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Description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水输送线领域,具体为一种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工业设计中,采用流水线进行对物料或者产品的输送为常见的做法;将需要加工的产品放置在产品的输送线上逐个流向下一个工位进行加工,对于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节拍地提升,我们对于生产效率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要求的出现也就导致了目前的输送节拍无法满足;比如常常出现的状况为,大量的产品物料在堆积排队等待着通过下一工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的产品势必将堆积到邻近的上一工位或者上上工位,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人工干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达不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还会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加工,同时还需要投入新的人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即在可能被堆积排队的工位之前提前布置一条并列的输送线,实现产品的分流,避免大量产品堆积排队影响流动性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方案如下: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包括用于输送工件的环形主送线,还包括辅助线,所述辅助线位于所述主送线的上方;
所述辅助线的前端处与所述主送线通过上行转运组件完成对接;所述上行转运组件被配置将位于所述主送线上的工件转运至所述辅助线上;
所述辅助线的末端处与所述主送线通过下行承运组件完成对接;所述下行承运组件被配置为将位于所述辅助线上的工件承运至所述主送线中。
进一步的,所述上行转运组件设置在所述主送线旁,所述上行转运组件包括
上行驱动机构;
横向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行驱动机构上;
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被配置夹取位于所述主送线中的工件;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横向驱动机构上;
所述上行驱动机构可使得所述横向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所述横线驱动机构可使得所述夹持机构在水平方向横线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架、上行滑台和上行驱动源;所述上行驱动源驱使所述上行滑台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所述横向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横向滑台和横向驱动源;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所述上行滑台上,所述横向驱动源驱使所述横向滑台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相对设置并可相对运动以实现对工件的夹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结构形同且具有凸出的托台;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夹持所述工件的同时所述托台承托所述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下行承运组件包括升降台;所述升降台在上止位与下止位之间上下移动;
所述升降台处于上止位时与所述辅助线的末端对接;
所述升降台处于下止位时位于所述主送线中并与所述主送线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台中内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被配置为可正转和反转;
所述升降台处于上止位时所述传送带正转使得工件迅速从辅助线进入到升降台中;
所述升降台处于下止位时所述传送带反转使得工件迅速从升降台进入到主送线中。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台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台板和第二台板,所述第一台板与所述第二台板中均设置有传送带和传动轮;所述第一台板中的传动轮与所述第二台板中的传动轮通过传动轴连接;
所述升降台上还设置有传动驱动电机,所述传动驱动电机驱使所述传动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台上还设有物料感应器;所述物料感应器被配置为检测工件是否位于所述升降台上。
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本方案中,通过在主送线旁设计辅助线,对可能出现堆积排队的工位进行分流设置,使得产品在进行加工过程中,部分产品可以在主送线上进行输送流动,部分产品可以在辅助线上进行输送流动,能够有效的降低大量产品堆积排队的现象出现;对于保证产品的顺利流动,保证产品的高效加工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前置换位输送系统的循环打标整体平面图。
图2为循环打标整体立体图。
图3为转接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上行转运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夹持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下行承运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10取料机构、30视觉检测机构、40下行承运组件、41升降台、50上行转运组件、51上行滑台、52横向滑台、53托台、100主送线、200转接机构、201第一板块、202第二板块、203传送带、204传动驱动电机、205传动轴、300辅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循环打标自动化系统,通过采用本方案提供的打标自动化系统;来实现对工件的循环自动化打标操作,从而保证打标过程的流畅性,避免出现如传统的工件因为在输送线中堆积而产生效率低、耗时长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提供的打标自动化系统包括首尾相接的主送线100,传统的输送线在设计中,一般仅仅设计为单条线,即一端进料另一端出料的输送线;但是本申请中将主送线100设计为首尾相接,类似于环形结构,将便于对工件的循环输送。
本方案中,提出的主送线100包括长边线和短边线,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长边线等同于长方形的长边,短边线等同于长方形的短边;在长边线和短边线的转角连接处均设置有转接机构200;长边线、短边线和转接机构200共同组成平面投影为长方形的主送线100。
转接机构200的存在主要用于长边线与短边线之间的对接,以确保工件在进行输送的过程中,能够完成稳定的对接输送。
本方案中,参见图3,转接机构200的组成包括第一板块201、第二板块202,第一板块201与第二板块202间隔设置,第一板块201与第二板块202均内置有传送带203;通过传送带203来实现对工件的转运输送。具体的,在输送过程中,工件依次经过长边线、传送带203、短边线、传送带203、长边线……,以此循环完成输送。
传送带203的运转是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即本方案中,转接机构200还包括传动驱动电机204,传动驱动电机204通过传动轮驱使传送带进行转动;通过传送带203将工件从长边线转运到短边线上或者从短边线转运到长边线上。
本方案中,第一板块201中的传动轮与第二板块202中的传动轮通过传动轴205连接,传动驱动电机204通过驱使传动轴205转动使得传送带203转动。
可选的,在转接机构200中还固定有限位块和物料感应器;这里的限位块被配置为对工件进行抵接限位;避免在工件的转运对接过程中出现掉落的情况;这里的物料感应器被配置为检测工件是否位于转接机构中。
为了保证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的流畅,尤其是避免工件堆积等待通过视觉检测的现象;因为在对打标工件进行检测时,如果检测设定的检测任务较为简单,此时的工件可以只安排在主送线上进行输送,此时被打标的工件能够被视觉检测机构及时的检测,不会出现排队堆积的现象。但是如果针对另外的打标工件,尤其是检测任务比较复杂时,打标后的工件在视觉检测时,因为检测的任务多且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也就导致了大量的打标产品排队堆积,当排队的产品位过多后,将严重影响上一工位的正常工作。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产品排队堆积,流通不畅的原因出现,我们这里提出了前置换位的结构,即提出了辅助线300,辅助线300并列位于主送线100的上方;辅助线300的前端处与主送线100通过上行转运组件完成对接;该上行转运组件被配置将位于主送线100上的工件转运至辅助线300上;辅助线300的末端处与主送线100通过下行承运组件完成对接;该下行承运组件被配置为将位于辅助线300上的工件承运至主送线100中。
利用这里的辅助线300同主送线100形成前置换位输送系统,部分工件经过视觉检测机构30的检测后进行输送;另一部分工件将通过辅助线300绕过视觉检测机构30后进行输送;可以理解为,无论是有没有被检测的工件,最终都会在主送线100上进汇流;对于完成打标但并未检测的工件不作处理,任由该工件继续在主送线100上流动;该工件不会被取料机构10取出,而是重新循环被输送至视觉检测机构处进行检测。
通过采用以上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工件的循环输送,从而保证打标的流畅性及不间断。
下面对辅助线300和主送线100之间的具体对接结构做详细地介绍:
本实施例中,上行转运组件50设置在主送线100旁,上行转运组件包括上行驱动机构、横向驱动机构和夹持机构;其中横向驱动机构设置在上行驱动机构上;夹持机构被配置夹取位于主送线100中的工件;同时夹持机构设置在横向驱动机构上;具体的动作可以理解为,上行驱动机构可使得横向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横线驱动机构可使得夹持机构在水平方向横线移动。
可选的,参见图4-图5,上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架、上行滑台51和上行驱动源;上行驱动源驱使上行滑台51相对于第一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横向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横向滑台52和横向驱动源;第二支架固定在上行滑台51上,横向驱动源驱使横向滑台52相对于第二支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优选的,这里的横向驱动源、上行驱动源均为可控行程的电机,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横向驱动源、上行驱动源还可以为气缸、电动缸等常见的动力源结构。
本方案中,夹持机构用于将工件夹持,在上行驱动机构和横向驱动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将工件从主送线100转运至辅助线300中;具体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相对设置并可相对运动以实现对工件的夹持。
为了提高对工件夹持的稳定性,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结构形同且具有凸出的托台53;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夹持工件的同时托台53承托起工件。
本方案中,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之间的相对动作是通过椭圆形凸轮实现,在具体的设计中,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均有对应的支架板,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分别固定在各自对应的支架板上;两个支架板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滚轮,该滚轮直接抵接在椭圆形凸轮上;同时两个支架板之间还通过拉簧弹力拉动连接。椭圆形凸轮只要进行转动,在拉簧的作用下,滚轮抵接在椭圆形凸轮的表面进行转动,使得两个支架板作张合运动;支架板的一张一合运动也就使得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做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夹取或者放置。
本方案中,参见图6,下行承运组件40包括升降台41;升降台41在上止位与下止位之间上下移动;具体的,升降台41处于上止位时与辅助线300的末端对接;升降台41处于下止位时位于主送线100中并与主送线对接。
本方案中,提出的升降台结构同上文描述的转接机构200结构相同,只是这里的升降台41在外部升降器的作用下能够进行上下升降;而转接机构200是内置固定在主送线的转角处。
具体的,升降台41中内置有传送带;该传送带被配置为可正转和反转;升降台41处于上止位时传送带正转使得工件迅速从辅助线进入到升降台中;升降台41处于下止位时传送带反转使得工件迅速从升降台进入到主送线中。
同样的,升降台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台板和第二台板(这里的第一台板、第二台板等同于转接机构200中的第一板块201、第二板块202),第一台板与第二台板中均设置有传送带和传动轮;第一台板中的传动轮与第二台板中的传动轮通过传动轴连接;升降台41上还设置有传动驱动电机,传动驱动电机驱使传动轴转动。
并且,在升降台41上还设有物料感应器;物料感应器被配置为检测工件是否位于升降台上。
可以理解为,这里的升降台41的结构同转接机构200中的结构几乎是一致;唯一的不同点仅仅在于升降台41在升降器的作用下可以进行竖直方向的动作。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检测的效率,还可以在辅助线300上设置视觉检测机构,即此时在主送线100上设置了视觉检测机构;同样在辅助线300上也设置了视觉检测机构;对于具有复杂检测任务的工件,在完成打标后,通过辅助线300实现分流,以提高检测效率;最后将检测完成的工件再进行汇流,回到最初的取料机构10中,由取料机构10对工件进行抓取。
本方案中提及的取料机构10为常见的机械结构,其中内置了机械手,通过采用这里的机械手实现对工件上料、下料的抓取,将上料和下料的动作集成于一身;减少人工的参与。
本方案通过设置与主送线100并行的辅助线300,能够有效地保证打标的流畅性;尤其在应对多个任务需要打标时,将原本堆积在主送线上的工件部分转运至辅助线上;跳过主送线上的视觉检测机构,然后再从辅助线300中进入到主送线中,经过主送线100的循环运输后重新到视觉检测机构中进行检测;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够保证整个设备的有效运转,避免出现大量工件在视觉检测机构前堆积排队的现象出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包括用于输送工件的环形主送线(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线(300),所述辅助线(300)位于所述主送线(100)的上方;
所述辅助线(300)的前端处与所述主送线(100)通过上行转运组件(50)完成对接;所述上行转运组件(50)被配置将位于所述主送线(100)上的工件转运至所述辅助线(300)上;
所述辅助线(300)的末端处与所述主送线(100)通过下行承运组件(40)完成对接;所述下行承运组件(40)被配置为将位于所述辅助线(300)上的工件承运至所述主送线(10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转运组件(50)设置在所述主送线(100)旁,所述上行转运组件(50)包括
上行驱动机构;
横向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行驱动机构上;
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被配置夹取位于所述主送线(100)中的工件;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横向驱动机构上;
所述上行驱动机构可使得所述横向驱动机构、夹持机构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所述横向驱动机构可使得所述夹持机构在水平方向横线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架、上行滑台(51)和上行驱动源;所述上行驱动源驱使所述上行滑台(51)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所述横向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横向滑台(52)和横向驱动源;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所述上行滑台(51)上,所述横向驱动源驱使所述横向滑台(52)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相对设置并可相对运动以实现对工件的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结构形同且具有凸出的托台(53);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夹持所述工件的同时所述托台(53)承托所述工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承运组件(40)包括升降台(41);所述升降台(41)在上止位与下止位之间上下移动;
所述升降台(41)处于上止位时与所述辅助线(300)的末端对接;
所述升降台(41)处于下止位时位于所述主送线(100)中并与所述主送线(100)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41)中内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被配置为可正转和反转;
所述升降台(41)处于上止位时所述传送带正转使得工件迅速从辅助线(300)进入到升降台(41)中;
所述升降台(41)处于下止位时所述传送带反转使得工件迅速从升降台(41)进入到主送线(100)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台板和第二台板,所述第一台板与所述第二台板中均设置有传送带和传动轮;所述第一台板中的传动轮与所述第二台板中的传动轮通过传动轴连接;
所述升降台(41)上还设置有传动驱动电机,所述传动驱动电机驱使所述传动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41)上还设有物料感应器;所述物料感应器被配置为检测工件是否位于所述升降台(41)上。
CN202221509479.8U 2022-06-15 2022-06-15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Active CN2175769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9479.8U CN217576954U (zh) 2022-06-15 2022-06-15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9479.8U CN217576954U (zh) 2022-06-15 2022-06-15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76954U true CN217576954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29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9479.8U Active CN217576954U (zh) 2022-06-15 2022-06-15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769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82243B (zh) 软包锂电池自动上下料机
CN111268444A (zh) 一种uv地板生产中的自动码垛装置
CN111634634B (zh) 移印机自动上下料设备
CN111762585B (zh) 一种高效多功能全自动拆垛、码垛、装车一体机
CN211589196U (zh) 下料装置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系统
CN212355728U (zh) Uv地板生产中的自动码垛装置
US20240279006A1 (en) Automatic high-speed stacking machine
CN217576954U (zh) 前置换位输送线系统
CN112623777A (zh) 一种周转筐输送系统、木板装筐系统及装筐方法
CN110203689A (zh) 多工位烤炉运输装置
CN213169987U (zh) 一种自动化托盘转运生产线
CN214185788U (zh)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钢筋头焊接工作站
CN110027884B (zh) 燃气表流水线
CN211218695U (zh) 一种轮毂类全自动加工生产系统
CN210029186U (zh) 一种散热器夹送流水线
CN210060412U (zh) 一种阳极板焊接自动生产线
CN220027828U (zh) 板材分拣系统及板材切割生产线
CN213036691U (zh) 链条牵引过渡输送装置
CN220744342U (zh) 料盘转移机构及供料装置
CN221164988U (zh) 一种四合一小型码垛设备
CN216706408U (zh) 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CN220826985U (zh) 一种吨桶铁框输送设备
CN219362457U (zh) 物料传输机构
CN220160594U (zh) 零件分拣系统
CN221164873U (zh) 运输装置及加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