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0916U - 多联机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0916U
CN217540916U CN202221430205.XU CN202221430205U CN217540916U CN 217540916 U CN217540916 U CN 217540916U CN 202221430205 U CN202221430205 U CN 202221430205U CN 217540916 U CN217540916 U CN 217540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air
air duct
outdoor uni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302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文栋
赵鹏飞
盖晓男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302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0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0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0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贯流风扇送风效率低的问题。所述多联机室外机,包括外壳、换热系统和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贯流风扇、电机和蜗壳;蜗壳包括蜗壳本体、蜗舌以及风道,贯流风扇位于风道内,蜗壳本体包括与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弧形导流侧板,弧形导流侧板内壁上形成有导流部,导流部由风道进口向风道出口延伸。本实用新型在风道组件蜗壳本体弧形导流侧板内壁上设置导流部,导流部由风道进口向风道出口延伸,从而将进入风道内的气流向出风口处导向,减少气流紊流、回流现象,使气流流动更顺畅,从而可以提高贯流风扇的送风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提高风道组件抗静压性能。

Description

多联机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联机室外机的结构改进及具有该室外机的多联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安装中央空调,家用中央空调与室内装修相配的装修方案供用户选择,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现有技术中,多联机室外机通常采用轴流风扇送风,轴流风扇往往采取隐藏式、内嵌式设计,机位格栅较密,增大了室外机送风阻力,降低了送风效率、换热风量和内机制冷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贯流风扇进行送风。气流贯穿贯流风扇叶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较远的距离,且无紊流,出风均匀,然而由于气流在叶轮内被强制折转,故压头损失较大、送风效率较低。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贯流风扇送风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包括:
外壳,其包括周向侧板,所述周向侧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外壳内部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风道组件,其设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贯流风扇、电机和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本体、蜗舌以及由所述蜗壳本体及所述蜗舌围成的风道,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贯流风扇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具有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所述蜗壳本体包括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弧形导流侧板,所述弧形导流侧板内壁上形成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延伸。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垂直,其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部沿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均匀布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的方向,所述弧形导流侧板逐渐远离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所述导流部逐渐远离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为向所述风道内凸出的平板状,所述导流部向所述风道内的凸出宽度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方向逐渐增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弧形导流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弧形导流侧板为两个独立部件,所述导流部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弧形导流侧板的内壁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流侧板具有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进风侧侧边和出风侧侧边,所述进风侧侧边上形成有倾斜导向部,所述倾斜导向部向所述风道外侧倾斜,以使所述风道进口呈扩口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向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围成,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风道进口侧,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在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向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围成,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在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道进口之间的室外机空间内,且所述换热器覆盖所述进风口。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其中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电机的电机定位槽,另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贯流风扇一端的风扇定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贯流风扇送风的基础上,在风道组件蜗壳本体弧形导流侧板内壁上设置导流部,导流部由风道进口向风道出口延伸,从而将进入风道内的气流向出风口处导向,减少气流紊流、回流现象,使气流流动更顺畅,从而可以提高贯流风扇的送风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提高风道组件抗静压性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省略顶板、进风格栅及出风格栅后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剖视立体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前侧视角立体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后侧视角立体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蜗壳立体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电机所在端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电机支撑板一视角立体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电机支撑板另一视角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110-进风口;120-出风口;130-第一侧板;140-第二侧板;150-第三侧板;160-第四侧板;170-进风格栅;180-出风格栅;200-换热器;300-风道组件;310-贯流风扇;320-电机;321-第一凸出部;322-电机轴;323-第二凸出部;330-蜗壳;331-蜗壳本体;331A-弧形导流侧板;331B-顶部端板;331C-底部端板;331D-倾斜导向部;331E-电机定位槽;331F-风扇定位槽;331G-电机轴孔;332-蜗舌;333-风道;333A-风道进口;333B-风道出口;334-导流部;340-第一减振件;350-支撑板;351-定位部;360-第二减振件;400-电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照图1至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包括外壳100、换热系统、风道组件300及电控系统400。
其中,外壳100即室外机框体,限定出室外机的外部轮廓,外壳100为长方体状,其包括顶板、底板和周向侧板,周向侧板上设有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进风口110上配置有进风格栅170,出风口120上配置有出风格栅180。
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200,当然还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等构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必要结构部件,换热器200设在外壳100内部且位于进风口110与出风口120之间,以对由进风口110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口120排出。
风道组件300设在外壳100内部,包括贯流风扇310、电机320和蜗壳330。
其中,蜗壳330包括蜗壳本体331、蜗舌332以及由蜗壳本体331及蜗舌332围成的风道333,蜗壳本体331的两端板固定在室外机的外壳100上,其作用在于对贯流风扇310驱动的气流起到整流和加速气流的作用;蜗舌332的横截面为L形,其与蜗壳本体331相配合对贯流风扇310转动驱动并进入风道333内的气流起到引流转向的作用,使风道333内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20,防止气流在蜗壳330内循环流动,蜗舌33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蜗壳本体331的两端板上;风道333具有风道进口333A和风道出口333B,且由风道进口333A连通室外机的进风口110,风道出口333B连通室外机的出风口120。
电机320固定在蜗壳本体331的一端上,贯流风扇310位于风道333内,且竖立设置,贯流风扇310的一端与电机320连接,另一端与蜗壳本体331的对应端连接;蜗壳本体331包括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平行的弧形导流侧板331A,此处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平行是指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设置方向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平行,以竖立设置的贯流风扇310为例,弧形导流侧板331也竖立设置,即其垂直于水平面;同时,弧形导流侧板331A向贯流风扇310的周向外侧凸出,从周向对贯流风扇310起到半包围结构,弧形导流侧板331A内壁上形成有导流部334,导流部334与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弧形弯曲方向吻合,即导流部334也呈弧形,其由风道进口333A向风道出口333B延伸。
本申请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贯流风扇310送风,送风距离较远,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同时本申请在蜗壳本体331的弧形导流侧板331A内壁上设置导流部334,导流部334由风道进口333A向风道出口333B延伸,从而可以将进入风道333内的气流向出风口120处导向,以减少气流紊流、回流现象,使气流流动更顺畅,从而可以提高贯流风扇310的送风效率,同时可以对风道出风起到分区作用,尽可能减小不同区域气流、涡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降低风扇运行的喘振异响声,提高风道组件300抗静压性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334的延伸方向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垂直,从而尽可能与进入风道333的气流方向平行,以更好地起到对气流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导流效果,导流部334的数量优选为多个,比如4个以上,多个导流部334沿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均匀布设,若贯流风扇310竖直设置,则多个导流部334沿竖向均匀布设,从而对进入风道333的气流均匀分流,以均衡气压,降低阻力。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由风道进口333A向风道出口333B的方向,弧形导流侧板331A逐渐远离贯流风扇310的轴线,以使风扇下游风道区域形成扩口状,有利于降低气流流动阻力,使气流顺畅地流向出风口120;相应地,导流部334也逐渐远离贯流风扇310的轴线,以顺应蜗壳330的轮廓变换趋势,有效起到导流作用。
具体而言,导流部334可以是凹陷的导流槽或凸起的导流筋等,其可以与弧形导流侧板331A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导流部334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在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内壁上,对此可不做具体限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以及图7所示,导流部334为向风道333内凸出的平板状,即为导流筋的形式,同时其向风道333内的凸出宽度W由风道进口333A向风道出口333B方向逐渐增大,如图4和图7所示,即距离贯流风扇310越近处导流部334宽度越小,以尽可能防止受到风扇叶尖涡的影响,而越远离贯流风扇310导流部334的宽度越大,顺应蜗壳330的轮廓变换趋势,加强对风扇下游的气流的分区作用,减小气流相互影响产生的异音。
如图3至图5以及图7所示,弧形导流侧板331A具有与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平行的进风侧侧边和出风侧侧边,进风侧侧边即为围成风道进口333A的其中一侧边,出风侧侧边为围成风道出口333B的其中一侧边,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进风侧侧边上形成有倾斜导向部331D,倾斜导向部331D向风道333外侧倾斜,以使风道进口333A呈扩口状,从而更加有利于风扇运转时驱动的进风气流进入风道333内,提高送风量。倾斜导向部331D由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进风侧侧边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与风道进口333A处的气流充分接触导向;同时,倾斜导向部331D与弧形导流侧板331A圆弧过渡,以降低气流流动噪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长方体状的室外机,其外壳100的周向侧板由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和第四侧板160围成,第一侧板130与第二侧板140相对设置,第三侧板150和第四侧板160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之间,第三侧板150连接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一侧边,第四侧板160连接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另一侧边,以第一侧板130为室外机的前侧板为例,则第二侧板140为其后背板,第三侧板150和第四侧板160为室外机的左右侧板。这些实施例中,第三侧板150位于风道进口333A所在侧,第一侧板130和第三侧板150上均设有所述的进风口110,出风口120设在第一侧板130上,蜗舌332位于第一侧板130所在侧,从而实现了侧面和前侧进风,同时前侧出风的形式,进风和出风方向如图4中直箭头所示,此时换热器200优选使用截面为L型或U型的换热器,其位于进风口110与风道进口333A之间的室内机的空间内,且换热器200覆盖进风口110,由于进风口110增多,进风量增加,并且换热器200的换热面积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多联机室外机的进风口110可仅设在第一侧板130上,出风口120仍设在第一侧板130上,即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均设在第一侧板130上,也即外壳100的前侧板上,从而实现前侧进风和前侧出风的形式。本申请多联机室外机在安装时,将第一侧板130设置于外侧,远离墙壁,即可保证进风口110能够流畅进风,避免回风短路现象发生,保证室外机的正常、稳定运行。
对于风道组件300的具体装配结构,参照图2、图5至图10所示,除弧形导流侧板331A外,蜗壳本体33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其中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电机320的电机定位槽331E,另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贯流风扇310一端的风扇定位槽331F。以贯流风扇310竖立设置为例,蜗壳本体331的两个端板即为其顶部端板331B和底部端板331C,电机定位槽331E设在顶部端板331B上,风扇定位槽331F设在底部端板331C上。顶部端板331B和底部端板331C表面都设置有加强肋条,可加强蜗壳本体331的端部强度,防止运行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同理,弧形导流侧板331A的背面上也设置有加强肋条,进一步增强蜗壳本体331的结构强度。
具体而言,电机320位于蜗壳本体331的顶部端板331B上方并竖直向下设置,电机定位槽331E向下凹陷,其底面上设有电机轴孔331G,供电机轴322穿入风道333内以与贯流风扇310的顶端连接,电机320的壳体部支撑在电机定位槽331E内,电机320的壳体部的底端面上形成有一第一凸出部321,电机轴322经第一凸出部321伸出,第一凸出部321上套设有环形的第一减振件340,第一凸出部321、第一减振件340和电机轴孔331G可采用过盈配合,提高电机320安装稳定性。第一减振件340将电机轴孔331G与第一凸出部321间隔开,起到减振作用,具体可采用橡胶材质,其阻尼系数大于0.5且小于0.8,厚度为2-5mm。
同时电机320的上方通过一支撑板350进行轴向定位,电机320的壳体部顶端面形成有一第二凸出部323,第二凸出部323上套设有一端封闭的第二减振件360,支撑板350上设有与凸出部321相适配的定位部351,该支撑板350水平设置,电机320的第二凸出部323连同第二减振件360嵌入支撑板350的定位部351中,同样,第二凸出部323、第二减振件360及定位部351可采用过盈配合,提高电机320安装稳定性。第二减振件360将电机320的壳体部顶端与支撑板350间隔开,进一步对电机320起到减振作用,减少电机320的振动传递,减小室内机的运行噪音。同样,第二减振件360具体可采用橡胶材质或其他具有减振效果的材料,可不做具体限制,其阻尼系数大于0.5且小于0.8,厚度为2-5mm。
贯流风扇310的底端与蜗壳本体底部端板331C上的风扇定位槽331F相适配,并通过设置轴承使贯流风扇310的底端转动连接在蜗壳本体331的底部端板331C的风扇定位槽331F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包括周向侧板,所述周向侧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系统,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外壳内部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风道组件,其设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贯流风扇、电机和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本体、蜗舌以及由所述蜗壳本体及所述蜗舌围成的风道,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贯流风扇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具有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所述蜗壳本体包括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弧形导流侧板,所述弧形导流侧板内壁上形成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垂直,其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部沿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均匀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的方向,所述弧形导流侧板逐渐远离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所述导流部逐渐远离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为向所述风道内凸出的平板状,所述导流部向所述风道内的凸出宽度由所述风道进口向所述风道出口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弧形导流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弧形导流侧板为两个独立部件,所述导流部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弧形导流侧板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导流侧板具有与所述贯流风扇的轴线平行的进风侧侧边和出风侧侧边,所述进风侧侧边上形成有倾斜导向部,所述倾斜导向部向所述风道外侧倾斜,以使所述风道进口呈扩口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围成,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风道进口侧,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在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围成,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在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道进口之间的室外机空间内,且所述换热器覆盖所述进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其中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电机的电机定位槽,另一端板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贯流风扇一端的风扇定位槽。
CN202221430205.XU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 Active CN217540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0205.XU CN217540916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0205.XU CN217540916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0916U true CN217540916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43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30205.XU Active CN217540916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09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6267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27282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707491U (zh) 风管机
CN2157236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541221U (zh) 风管机
CN2179289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40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220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72187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495131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2081791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21854460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7584663U (zh)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CN2178761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544609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953100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693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8411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