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4663U -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4663U
CN217584663U CN202221430207.9U CN202221430207U CN217584663U CN 217584663 U CN217584663 U CN 217584663U CN 202221430207 U CN202221430207 U CN 202221430207U CN 217584663 U CN217584663 U CN 217584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outdoor unit
vibration damping
positioning groove
damp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302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文栋
赵鹏飞
盖晓男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302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4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4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4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及多联机中央空调,所述多联机室外机,包括机壳和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贯流风扇、支撑部件和电机,电机固设在蜗壳第一端板和支撑部件之间,电机与第一端板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电机与支撑部件之间设有第二减振件。本实用新型在电机与第一端板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电机与支撑部件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从电机的前后两端对电机起到双重减振的作用,保证电机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风道送风系统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联机室外机的结构改进及具有该室外机的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安装中央空调,家用中央空调与室内装修相配的装修方案供用户选择,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现有技术中,多联机室外机通常采用轴流风扇送风,轴流风扇往往采取隐藏式、内嵌式设计,机位格栅较密,增大了室外机送风阻力,降低了换热风量和内机制冷能力;轴流风扇的电机通过底脚螺钉固定在电机支架上面,通过在底脚螺栓与电机支架的接触部位设置减振垫来降低电机的振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轴流风扇送风换热风量和内机制冷能力低的问题,有的多联机室外机采用贯流风扇进行送风。气流贯穿贯流风扇叶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较远的距离,且无紊流,出风均匀。然而由于贯流风扇直径大且转速高,采用现有技术方案的电机减振方式,无法有效地降低电机振动,导致风道系统送风不稳定。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贯流风扇送风的多联机室外机无法有效地降低电机振动,导致风道系统送风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道组件,其设在所述机壳内部,包括:
蜗壳,其内限定有风道,所述蜗壳具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上设有贯通部;
贯流风扇,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风道内;
支撑部件,其固设在所述蜗壳的外侧;
电机,其固设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支撑部件之间,电机轴经所述贯通部伸入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设有第二减振件。
本申请中电机通过蜗壳的第一端板和支撑部件固定,且在电机与第一端板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电机与支撑部件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从电机的前后两端对电机起到双重减振的作用,保证电机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风道送风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可有效防止电机的低频振动传至蜗壳和支撑部件上,由于蜗壳和支撑部件通常为塑料材质,若电机的低频振动传至蜗壳及支撑部件上,会引起蜗壳及支撑部件的低频噪音,则本申请可有效降低室外机的低频噪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板上形成有向靠近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前端相适配,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上,所述电机的前端定位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减振件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前端之间;所述支撑部件上形成有向远离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后端相适配,所述电机的后端定位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减振件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后端之间。则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可以对电机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机的运行稳定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底板上,所述电机的壳体前端形成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设在所述贯通部内,所述电机轴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前端,所述第一减振件呈环状并套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上,其具有夹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底板与所述电机的前端面之间的环形翻边部,则电机前端由第一定位槽、第一凸出部及贯通部定位,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前端的定位作用,同时,第一减振件呈环形套设在第一凸出部上并具有环形翻边部,与电机接触面积大,且可有效阻隔电机与蜗壳,进而提高减振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贯通部呈筒状,其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及所述第一减振件同轴设置且朝同一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减振件夹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贯通部之间。筒状的贯通部对第一减振件及第一凸出部起到周向限位作用,有效减小电机及第一减振件的晃动,有利于提高第一减振件的减振可靠性和电机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风道系统的稳定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对电机后端的定位作用以及减振效果,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底板上形成有向远离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三定位槽,所述电机的壳体后端形成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减振件呈一端封闭的筒状,并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出部上。第三定位槽与第二凸出部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后端的定位作用,同时,第二减振件呈筒状套设在第二凸出部上,与电机后端接触面积较大,且呈包裹式,有效阻隔电机与支撑部件,进而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同样为进一步提高电机减振效果,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上设有电机连接孔,所述电机轴上套设固定有第三减振件,所述电机轴及所述第三减振件伸入所述电机连接孔内,所述第三减振件的外侧面上固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固定连接。即电机轴与贯流风扇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件,可尽可能防止电机的振动传至贯流风扇上,减小贯流风扇振动对电机的径向激励作用,以减小电机运行异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呈环形,其与所述第三减振件过盈配合,所述连接件以其上沿周向布设的多个螺钉与所述贯流风扇一端固定连接,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由于第三减振件要起到减振效果,其材质一般为橡胶等有一定软度的材质,则其结构强度有限,为防止贯流风扇长时间运转造成疲劳断裂,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上套设固定有金属套筒,所述第三减振件套设在所述金属套筒上,且与所述金属套筒粘接固定。即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振件的结构强度由金属套筒进行弥补,二者共同作用,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还保证了贯流风扇与电机连接的可靠性,有利于减少甚至避免贯流风扇长期运转产生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支撑部件的固定,采用其与所述机壳及所述蜗壳均固定连接的方式,从而保证其与机壳以及蜗壳构成一体式结构,稳定性强,固定可靠性高,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定位的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包括上述的多联机室外机,上述多联机室外机的电机减振效果好,运行稳定、可靠,风道送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进而使得多联机中央空调整体运行稳定、可靠。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省略顶板、进风格栅及出风格栅后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前侧视角立体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后侧视角立体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蜗壳立体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风道组件电机所在端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A部放大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电机立体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第一减振件立体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第二减振件立体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支撑部件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机室外机的支撑部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110-进风口;120-出风口;130-进风格栅;140-出风格栅;200-换热器;300-风道组件;310-贯流风扇;320-电机;321-第一凸出部;322-电机轴;323-第二凸出部;330-蜗壳;331-第一端板;332-第二端板;333-贯通部;334-第一定位槽;340-支撑部件;341-主体部;342-连接部;343-第二定位槽;344-螺钉孔;345-第三定位槽;350-风道;351-风道进口;352-风道出口;360-第一减振件;361-环形翻边部;370-第二减振件;380-固定件;390-第三减振件;3100-连接件;3110-金属套筒;400-电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照图1至图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包括多联机室外机,多联机室外机包括机壳100、换热器200、风道组件300及电控系统400,当然还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等构成多联机室外机的必要结构部件,其同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机壳100即室外机框体,限定出室外机的外部轮廓,机壳100为长方体状,其包括顶板、底板和周向侧板,周向侧板上设有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进风口110上配置有进风格栅130,出风口120上配置有出风格栅140。
换热器200设在机壳100内部且位于进风口110与出风口120之间,以对由进风口110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口120排出。换热器200可使用截面为L型或U型的换热器,其位于进风口110与风道进口351之间的室内机的空间内,且换热器200覆盖进风口110,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风道组件300设在机壳100内部,包括贯流风扇310、电机320、蜗壳330和支撑部件340。
其中,蜗壳330内限定有风道350,蜗壳330具有第一端板331和第二端板332,第一端板331上设有贯通部333;蜗壳330固定安装在室外机的机壳100内,其作用在于对贯流风扇310驱动的气流起到整流、加速和导向的作用,使风道333内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20,防止气流在蜗壳330内循环流动;风道350具有风道进口351和风道出口352,风道进口351连通室外机的进风口110,风道出口352连通室外机的出风口120。
贯流风扇310可转动地设在风道350内,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贯流风扇310竖立设置,相应地蜗壳330竖立设置,贯流风扇310顶端与电机320连接,底端与蜗壳330底端连接。采用贯流风扇310送风,送风距离较远,且无紊流,出风均匀。
支撑部件340固设在蜗壳330的外侧,用以支撑安装电机32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以及11和图12所示,支撑部件340具体呈板状,为塑料材质,以方便加工,包括主体部341和两相对设置的连接部342,连接部342与主体部341相互垂直,连接部342上设有固定连接结构,比如螺钉孔、卡扣结构等,以便将支撑部件340与机壳110固定连接,主体部341上也设有固定连接结构,比如螺钉孔、卡扣结构等,以便将支撑部件340与蜗壳330固定连接。
具体地,主体部341上的固定连接结构为沿周向布设的多个螺钉孔344,支撑部件340主要通过沿周向布设的多个螺钉与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固定连接。为进一步提高支撑部件340的安装可靠性,如图4所示,蜗壳330的侧板背面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件380,固定件380一端与支撑部件340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蜗壳330的底端与蜗壳330的底端固定连接,且沿其延伸方向固定件380还与蜗壳330的侧板背面进行多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电机320、支撑部件340可与蜗壳330连接为一体后整体拆装,有利于提高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安装到位后,支撑部件340与机壳110以及蜗壳330构成一体式结构,稳定性强,固定可靠性高,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320定位的可靠性。
电机320固设在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与支撑部件340之间,用以驱动贯流风扇310转动。具体地,电机轴322经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上的贯通部333伸入风道350内并与贯流风扇310的顶端连接,电机320与第一端板331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360,电机320与支撑部件340之间设有第二减振件370。
本申请中电机320通过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和支撑部件340固定,且在电机320与第一端板331之间设置第一减振件360,在电机320与支撑部件340之间设置第二减振件370,从电机320的前后两端对电机320起到双重减振的作用,保证电机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风道送风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第一减振件360和第二减振件370可有效防止电机320的低频振动传至蜗壳330和支撑部件340上,由于蜗壳330和支撑部件340通常为塑料材质,若电机320的低频振动传至蜗壳330及支撑部件340上,会引起蜗壳330及支撑部件340的低频噪音,则本申请可有效降低室外机的低频噪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端板331上形成有向靠近风道350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定位槽334,第一定位槽334与电机320的前端(即电机轴322所在端)相适配,贯通部333位于第一定位槽334上,电机320的前端定位在第一定位槽334内,第一减振件360设在第一定位槽334与电机320的前端之间;支撑部件340上形成有向远离风道350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定位槽343,第二定位槽343与电机320的后端(即电机轴322所在端相对的另一端)相适配,电机320的后端定位在第二定位槽341内,第二减振件370设在第二定位槽343与电机320的后端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槽334和第二定位槽343,从电机320的前后端对电机320进行定位,提高电机320安装的稳定性,减小电机320晃动产生的振动,提高电机320的运行稳定性。第一定位槽334可与蜗壳330一体注塑成型,第二定位槽343可与支撑部件一体注塑成型。
具体装配时,电机320置于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及支撑部件340之间,支撑部件340与蜗壳330的第一端板331螺钉固定,将电机320夹固在第一端板331与支撑部件340之间,电机320的电机轴322与贯流风扇310的顶端固定连接,从而使得风道组件300成为一个整体,然后整体安装在机壳100内部,蜗壳330的第二端板332与室外机底盘固定在一起,支撑部件340与机壳100的顶部固定在一起。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贯通部333位于第一定位槽334的槽底板上,电机320的壳体前端形成有第一凸出部321,第一凸出部321插设在贯通部333内,电机轴322经第一凸出部321向前伸出,第一减振件360呈环状并套设在第一凸出部321上。同时,第一减振件360具有夹设在第一定位槽334的槽底板与电机320的前端面之间的环形翻边部361,第一凸出部321与第一减振件360以及贯通部333可采用过盈配合,对电机320前端进行可靠定位,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320前端的定位作用,且第一减振件360呈环形套设在第一凸出部321上,并具有外翻的环形翻边部361,则与电机320接触面积较大,可有效阻隔电机320与蜗壳330,进而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
如图7所示,贯通部333呈筒状,其与第一凸出部321及第一减振件360同轴设置且朝同一方向凸出,即均朝向贯流风扇310所在侧,并与贯流风扇310同轴设置,第一减振件360夹设在第一凸出部321与贯通部333之间。筒状的贯通部333与第一减振件360、第一凸出部321可采用过盈配合,配合紧密,则对第一凸出部321起到周向限位作用,有效减小电机320及第一减振件360的晃动,有利于提高第一减振件360的减振可靠性和电机320运行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风道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如图6至图8以及图10所示,为进一步提高对电机320后端的定位作用以及减振效果,第二定位槽343的槽底板上形成有向远离风道350的方向凸出的第三定位槽345,电机320的壳体后端形成有第二凸出部323,第二凸出部323嵌入第三定位槽345内,第二减振件370呈一端封闭的筒状,并套设在第二凸出部323上。第三定位槽345与第二凸出部323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机320后端的定位作用,同时,第二减振件370呈筒状套设在第二凸出部323上,与第二凸出部323紧密配合,与电机320后端接触面积较大,且呈包裹式,有效阻隔电机320与支撑部件340,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机320后端处的减振效果。
对于电机轴322与贯流风扇310的连接,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贯流风扇310的顶端上设有电机连接孔,电机轴322上套设固定有第三减振件390,电机轴322及第三减振件380伸入电机连接孔内,第三减振件390的外侧面上固设有连接件3100,连接件3100与贯流风扇310的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电机轴322与贯流风扇310顶端的固定连接。电机轴322与贯流风扇310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件390,可尽可能防止电机320的振动传至贯流风扇310上,进一步提高了电机减振效果,且可减小贯流风扇310振动对电机320的径向激励作用,以减小电机320运行异音。
具体而言,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3100呈环形,其与第三减振件390过盈配合,连接件3100以其上沿周向布设的多个螺钉与贯流风扇310顶端固定连接,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由于第三减振件390要起到减振效果,其材质一般为橡胶、塑胶等有一定软度的材质,则其结构强度有限,为防止贯流风扇310长时间运转造成疲劳断裂,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轴322上套设固定有金属套筒3110,第三减振件390套设在金属套筒3110上,进而套设在电机轴322上,第三减振件390且与金属套筒3110粘接固定。则第三减振件390的结构强度由金属套筒3110进行弥补,二者共同作用,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还保证了贯流风扇310与电机320连接的可靠性,有利于减少甚至避免贯流风扇310长期运转产生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第一减振件360、第二减振件370以及第三减振件390可采用橡胶材质,其阻尼系数大于0.5且小于0.8,厚度为2-5mm。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具有减振效果的材料,可不做具体限制。
具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联机室外机的中央空调,由于多联机室外机的电机减振效果好,运行稳定、可靠,风道送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则多联机中央空调整体运行稳定、可靠,噪音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道组件,其设在所述机壳内部,包括:
蜗壳,其内限定有风道,所述蜗壳具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上设有贯通部;
贯流风扇,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风道内;
支撑部件,其固设在所述蜗壳的外侧;
电机,其固设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支撑部件之间,电机轴经所述贯通部伸入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设有第一减振件,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设有第二减振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板上形成有向靠近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前端相适配,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上,所述电机的前端定位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一减振件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前端之间;
所述支撑部件上形成有向远离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后端相适配,所述电机的后端定位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减振件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电机的后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底板上,所述电机的壳体前端形成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设在所述贯通部内,所述电机轴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前端,所述第一减振件呈环状并套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上,其具有夹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底板与所述电机的前端面之间的环形翻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呈筒状,其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及所述第一减振件同轴设置且朝同一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减振件夹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贯通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底板上形成有向远离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第三定位槽,所述电机的壳体后端形成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减振件呈一端封闭的筒状,并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出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上设有电机连接孔,所述电机轴上套设固定有第三减振件,所述电机轴及所述第三减振件伸入所述电机连接孔内,所述第三减振件的外侧面上固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呈环形,其与所述第三减振件为过盈配合,所述连接件以其上沿周向布设的多个螺钉与所述贯流风扇的一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轴上套设固定有金属套筒,所述第三减振件套设在所述金属套筒上,且与所述金属套筒粘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蜗壳固定连接。
10.一种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室外机。
CN202221430207.9U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Active CN217584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0207.9U CN217584663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0207.9U CN217584663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4663U true CN217584663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28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30207.9U Active CN217584663U (zh) 2022-06-09 2022-06-09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46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8974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7584663U (zh) 多联机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CN2847086Y (zh) 嵌入式商用空调器室内机
CN21489156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41481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8763672U (zh) 空调器
CN2161591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50U (zh) 室内空调器
CN21330028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550672U (zh) 空调器
CN21494943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689201U (zh) 挂式空调
CN220209067U (zh) 空调
CN219350380U (zh) 空调
CN219063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715158U (zh) 空调器
CN214791567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1438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021312U (zh) 空调
CN220042032U (zh) 空调
CN220038619U (zh) 挂式空调
CN21611434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928997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