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1876U - 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1876U
CN218721876U CN202222973409.4U CN202222973409U CN218721876U CN 218721876 U CN218721876 U CN 218721876U CN 202222973409 U CN202222973409 U CN 202222973409U CN 218721876 U CN218721876 U CN 218721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tongue
air duct
air
flow fan
duc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734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现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734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1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器,立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换热风机包括风道组件和风扇组,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风扇组包括:第一贯流风扇和第二贯流风扇,第一贯流风扇设置于第一风道件内,第二贯流风扇设置于第二风道件内,设定垂直于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间隔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第一风道件和第一风道件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第一贯流风扇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由此,可以使风道组件和风扇组相匹配,实现立式空调器出风效果的分区控制。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以其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提升用户舒适度的优势逐渐得到用户的喜爱。空调中设置有风道件和风扇,风道件和风扇的匹配设计对空调的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设置有多个风扇以及对应的风道件,一些空调中的风扇和风道件均为左右对称式,无法实现空调的左右分区性能要求,另一些空调中多个风扇和对应风道件的结构设计,以及多个风扇在风道件中的设置位置不够合理,风扇和风道件的匹配度较低,导致空调的工作性能较低,无法满足用户的不同送风需求,用户的使用体验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器,该立式空调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效果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通过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将所述机壳外部的气流引入至所述机壳内部,并经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驱动下向外输出,所述换热风机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对应连通;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对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前端为朝向用户的一端,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后端为远离用户的一端;风扇组,所述风扇组包括:第一贯流风扇,所述第一贯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第二贯流风扇,所述第二贯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设定垂直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间隔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
由此,通过使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相错开,将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设置地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第一贯流风扇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可以使风道组件和风扇组相匹配,实现立式空调器出风效果的分区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前后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上下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的间隔距离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的间隔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前蜗舌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对所述第二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向前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所述第二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后蜗舌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后蜗舌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阻隔件,所述阻隔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之间,另一端向后延伸设置且与所述换热器相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壳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设定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阻隔件在所述第二基准面上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换热器的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局部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风机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立式空调器;
10、机壳;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进风口;
20、风道组件;21、第一风道件;211、第一前蜗舌;212、第一后蜗舌;22、第二风道件;221、第二前蜗舌;222、第二后蜗舌;
30、风扇组;31、第一贯流风扇;32、第二贯流风扇;
40、换热器;50、阻隔件;60、换热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
结合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器100可以主要包括:机壳10、换热器40和换热风机60。其中,换热器40和换热风机60设置在机壳10的内部,机壳10可以对换热器40和换热风机6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的异物侵蚀,以及外力的撞击导致换热器40和换热风机60的损坏,这样可以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换热风机60的运转可以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引入机壳10内部,并经由换热器40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换热风机60的运转驱动下向外输出,从而实现立式空调器100的出风,保证立式空调器100的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本申请中立式空调器100与空调器室外机共同组成空调器,其中,立式空调器100中的换热器40可以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对应空调器室外机中的换热器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进一步地,本申请的立式空调器100中的换热风机60可以加速流过换热器40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换热器40的换热效率。
结合图1-图6所示,机壳1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换热风机60可以包括风道组件20和风扇组30,风道组件2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第一风道件21的前端与第一出风口11对应连通,第二风道件22的前端与第二出风口12对应连通,并且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后端均与换热器40对应连通,风扇组3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第一贯流风扇31设置于第一风道件21内,第二贯流风扇32设置于第二风道件22内。
具体地,将第一贯流风扇31设置于第一风道件21内,将第二贯流风扇32设置于第二风道件22内,这样一方面,可以结合贯流风扇体积较小,并且出风均匀的特点,不仅可以降低风扇组30占用风道组件20内部的空间大小,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性,而且可以使吹出的风成柱状,可以在低噪声条件下把气流送得很远,从而可以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另一方面,可以缩短风的流动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定义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前端为朝向用户的一端,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后端为远离用户的一端,通过将第一风道件21的前端与第一出风口11对应连通,将第二风道件22的前端与第二出风口12对应连通,并且将换热器40设置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后端,使换热器40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后端均相连通,这样外界空气可以在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作用下,从机壳10上的进风口13进入机壳10内,然后流经换热器40并且与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而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可以在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地吸入至第一风道件21或第二风道件22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排出,从而可以使立式空调器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向室内输送温度适宜的空气,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保证立式空调器100的正常工作。
结合图5和图6所示,设定垂直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间隔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第一风道件21和第一风道件21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
具体地,设定垂直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间隔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将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通过将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设置地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这样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自身的吸风能力不相同,并且使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互错开,这样可以使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吸风位置不同,从而使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出风效果不同,进而使立式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效果不同。
如此,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设置位置和直径大小对应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结构相匹配,可以为立式空调器100的设计提供变量,从而可以使立式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效果不同,实现对立式空调器100的出风效果的分区控制,满足不同场景以及不同人群的送风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5和图8所示,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具体地,可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设置地大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在将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设置后,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可以自然地相对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可以使风扇组30和风道组件20相匹配,不仅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提升立式空调器100工作性能,而且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相对设置更加简单方便,可以方便立式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结构相同,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前后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这样可以实现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非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使风道组件20和风扇组30进行匹配设计,可以进一步地实现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方便立式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结构相同,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上下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这样也可以实现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非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使风道组件20和风扇组30进行匹配设计,可以进一步地实现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方便立式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
结合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风道件21可以主要包括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风道件22可以主要包括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
具体地,通过将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实现第一风道件21的结构,通过将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实现第二风道件22的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限定风在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内的流动路径,另一方面,可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对应设置于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之间,第二贯流风扇32对应设置于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之间,如此,可以使换热气流在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作用下,经过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流出,保证立式空调器100的正常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的间隔距离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的间隔距离。具体地,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影响第一贯流风扇31的设置,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影响第二贯流风扇32的设置,通过将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的间隔距离设置地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的间隔距离,这样可以与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的设计相匹配,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具有足够的设置空间,可以保证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从而保证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第一前蜗舌211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的长度。具体地,第一前蜗舌211的长度可以影响第一风道件21的吸风能力,第二前蜗舌221的长度可以影响第二风道件22的吸风能力,通过将第一前蜗舌211的长度设置地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的长度,这样可以与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的设计相匹配,在将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后,使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吸风能力不同,从而保证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前蜗舌21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对第二前蜗舌22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向前凸出设置,第一前蜗舌21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第二前蜗舌22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前蜗舌211的长度大于第二前蜗舌221的长度,相对应地,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从而可以使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二后蜗舌222的长度与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匹配性更佳,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立式空调器100的结构设计,保证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后蜗舌212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后蜗舌222的长度。具体地,第一后蜗舌212的长度可以影响第一风道件21的出风范围以及距离,第二后蜗舌222的长度可以影响第二风道件22的出风范围以及距离,通过将第一后蜗舌212的长度设置地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后蜗舌222的长度,这样可以与第一贯流风扇31的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直径的设计相匹配,在保证第一贯流风扇31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第二贯流风扇32在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的前提下,使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出风范围以及距离不同,从而保证立式空调器100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不同出风效果,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前蜗舌211和第一后蜗舌212的间隔距离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和第二后蜗舌222的间隔距离,和/或使第一前蜗舌211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前蜗舌221的长度,和/或使第一后蜗舌212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后蜗舌222的长度,这样可以使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结构不相同,可以实现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拓宽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在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的形式,可以方便将风道组件20与风扇组30进行匹配设计,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方便立式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
结合图3-图6所示,立式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阻隔件50,阻隔件5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之间,阻隔件50的另一端向后延伸设置并且与换热器40相抵。具体地,机壳10上设置有进风口13,换热器40与进风口13对应设置,外界空气在被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吸入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流动紊乱的情况,通过设置阻隔件50,将阻隔件5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之间,将阻隔件50的另一端与换热器40相抵,这样阻隔件50可以对流经换热器40的风进行分隔,使风对应流入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内,从而可以使风的流动可以更加稳定有序,防止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在工作中相互影响,进而可以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稳定性,提升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结合图3-图6所示,机壳1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设定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阻隔件50在第二基准面上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换热器40的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设定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通过将阻隔件50在第二基准面上的横截面积在远离换热器40的方向设置逐渐增大,这样阻隔件50在将流经换热器40的风进行分隔后,可以将风自然导向第一风道件21和第二风道件22中,从而可以使风的流动路径更加顺畅,可以提高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阻隔件50远离换热器40的一端与第一风道件21后端和第二风道件22后端相互靠近的一侧相抵接,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风从阻隔件50与风道组件20后端连接位置处泄漏,可以减小风量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风在第一风道件21后端和第二风道件22后端相互靠近一侧之间形成的夹角内滞留,如此,不仅可以提高立式空调器100的进风效率,而且可以防止噪音的产生,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立式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另外,可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轴向长度设置地相同,这样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在轴向上的作用范围相同,增强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之间的通用性,方便立式空调器100的生产制造,也可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轴向长度也可以设置地不相同,这样可以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在轴向上的作用范围不同,使立式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效果不同,从而可以为立式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效果增加设计变量,进一步地提高立式空调器100的可设计性。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选择性地对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轴向长度进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
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通过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将所述机壳外部的气流引入至所述机壳内部,并经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驱动下向外输出,所述换热风机包括: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
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对应连通;
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对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前端为朝向用户的一端,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后端为远离用户的一端;
风扇组,所述风扇组包括:
第一贯流风扇,所述第一贯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
第二贯流风扇,所述第二贯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设定垂直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间隔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一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互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直径,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前后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在上下方向至少部分地相互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的间隔距离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的间隔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前蜗舌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相对所述第二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前端向前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相对所述第二前蜗舌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的后端向后凸出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前蜗舌和第一后蜗舌,所述第一前蜗舌和所述第一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包括第二前蜗舌和第二后蜗舌,所述第二前蜗舌和所述第二后蜗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后蜗舌的长度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后蜗舌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隔件,所述阻隔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之间,另一端向后延伸设置且与所述换热器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设定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阻隔件在所述第二基准面上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换热器的方向逐渐增大。
CN202222973409.4U 2022-11-08 2022-11-08 立式空调器 Active CN218721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3409.4U CN218721876U (zh) 2022-11-08 2022-11-08 立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73409.4U CN218721876U (zh) 2022-11-08 2022-11-08 立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1876U true CN218721876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10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73409.4U Active CN218721876U (zh) 2022-11-08 2022-11-08 立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1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37354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339559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72187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544609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544608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7218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84649U (zh) 除湿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915138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544605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3019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435396A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854460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511023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763703U (zh) 移动空调
CN2157654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71097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1097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10090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897555U (zh) 风管机
CN218544632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576541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