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84649U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84649U
CN217584649U CN202221011956.8U CN202221011956U CN217584649U CN 217584649 U CN217584649 U CN 217584649U CN 202221011956 U CN202221011956 U CN 202221011956U CN 217584649 U CN217584649 U CN 217584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denser
pipe
water condensa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19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佩佩
杨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19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84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84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8464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691 priority patent/WO202320821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湿机,除湿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和冷凝器;辅助凝水器,辅助凝水器设于壳体且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辅助凝水器包括多个凝水管,第一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蒸发器的外表面、至少一个凝水管的外表面和冷凝器的外表面,第二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至少一个凝水管的内部空间和冷凝器的外表面;风机,风机设于壳体,用于驱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其中,辅助凝水器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从蒸发器至冷凝器的方向,中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大于上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和下部的凝水管的排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具有冷量利用率高、热交换充分和除湿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除湿机,通常包括壳体、蒸发器、冷凝器和辅助凝水器,辅助凝水器用于通入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的低温空气能够与辅助凝水器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使辅助凝水器内的空气冷凝形成冷凝水,以提高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但是,由于辅助凝水器的结构不合理,辅助凝水器难以充分利用流经蒸发器的低温气流,低温空气的冷量利用率较低,除湿机的除湿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具有冷量利用率高、热交换充分和除湿效率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辅助凝水器,所述辅助凝水器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辅助凝水器包括多个凝水管,所述第一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的外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凝水管的外表面和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至少一个所述凝水管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其中,所述辅助凝水器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冷凝器的方向,所述中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大于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排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具有冷量利用率高、热交换充分和除湿效率高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间距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间距相同;和/或,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数量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数量相同;和/或,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冷凝器的方向,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排数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部的凝水管包括第一排凝水管和第二排凝水管,所述第一排凝水管和所述第二排凝水管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排凝水管位于所述第二排凝水管的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所述第一排凝水管中的任一个凝水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排凝水管中的任一个凝水管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凝水管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从所述进风端流入所述凝水管且从所述出风端流出所述凝水管;所述第二风道从所述出风端流出的气体与所述第一风道的气体在所述冷凝器的前方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凝水管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从所述进风端流入所述凝水管且从所述出风端流出所述凝水管;在从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上,所述凝水管逐渐向下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助凝水管还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凝水管端连通的进风腔,所述凝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腔的底壁连接;第二支撑板,所述凝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且从所述第二支撑板露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厚度大于2mm;和/或,所述进风腔的内壁的拐角处进行倒圆处理;和/或,所述凝水管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背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除湿机还包括: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辅助凝水管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辅助凝水管产生的冷凝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凝水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和水滴形中的至少一个;和/或,所述凝水管为铜管,所述凝水管的内壁设有疏水层;或所述凝水管为偏二氟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凝水管的壁厚小于0.1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另一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除湿机的辅助凝水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除湿机1、
壳体100、
蒸发器200、
冷凝器300、
辅助凝水器400、上部401、中部402、下部403、凝水管410、进风端411、出风端 412、第一排凝水管413、第二排凝水管414、第一支撑板420、进风腔421、第二支撑板430、排气孔4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1。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1包括壳体100、蒸发器200 和冷凝器300、辅助凝水器400和风机。
壳体100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设于壳体100,辅助凝水器400设于壳体100且位于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辅助凝水器400包括多个凝水管410,第一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蒸发器200的外表面、至少一个凝水管410的外表面和冷凝器300的外表面,第二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至少一个凝水管410的内部空间和冷凝器300的外表面,风机设于壳体100,用于驱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其中,辅助凝水器400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部401、中部402和下部403,从蒸发器200至冷凝器300的方向,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大于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排数。
其中,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都可以由铜管和翅片组成,铜管内流动的介质为制冷剂,翅片用于增大蒸发器200或者冷凝器300与室内主流空气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蒸发器200的换热效果和冷凝器300的换热效果。其中,蒸发器200中的翅片一般为亲水性翅片,便于使蒸发器200表面的冷凝水可以顺利流下。其中,只需要稍微加宽现有除湿机1中的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的距离,即可将辅助凝水器400安装在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1,通过在壳体100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设于壳体100,辅助凝水器400设于壳体100且位于蒸发器200 和冷凝器300之间,这样,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可以分别对室内空气进行导向,使室内空气按照特定的路径流经除湿机1的不同模块,第一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可以被蒸发器 200降温冷凝除湿,第二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在凝水管410内可以被第一风道内的低温气体降温冷凝除湿,从而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气道内的低温空气,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机1的除湿量,除湿效率更高。
另外,辅助凝水器400包括多个凝水管410,第一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蒸发器200的外表面、至少一个凝水管410的外表面和冷凝器300的外表面,第二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至少一个凝水管410的内部空间和冷凝器300的外表面。具体地,风机可以将部分室内空气由除湿机1的进风口吸入壳体100内,且该部分空气进入第一风道并与蒸发器 200进行换热,第一风道的气体能够由蒸发器200换热除湿后形成低温气体,并且,另一部分室内空气可以经过第二风道进入辅助凝水器400,第一风道内的低温气体可以流经凝水管410的外表面并与凝水管410内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使凝水管410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下降形成冷凝水,然后第一风道内的气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经由冷凝器300被加热降湿成为干燥中温气体后,再排入室内环境中,实现室内空气的除湿。
并且,风机设于壳体100,用于驱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通过风机驱动气体流动,能够加速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速度,在保证第一风道内的气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能够充分与蒸发器200或者冷凝器300进行换热的同时,还可以增大进入第一风道的气体量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量,从而保证除湿机1的除湿量较大,除湿效率更高。
此外,辅助凝水器400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部401、中部402和下部403,从蒸发器200至冷凝器300的方向,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大于上部401的凝水管 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排数,通过在中部402设置较多排数的凝水管410,可以增大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也就是说,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大于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 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200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例如12℃~28℃)保持过冷现象,另外由于除湿机1的风腔设计,蒸发器200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的气流量最大,使得蒸发器200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的低温空气的冷量较大,通过设置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大于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即中部402的多排凝水管410 与低温气体的接触面积更大,中部402的多排凝水管410与流过其表面的气流的换热效果更好,从而可以使第一气道内的低温空气与中部402的多排凝水管410能够进行充分的换热,提高经蒸发器200流出的低温气体的冷量利用率,使凝水管410内的空气冷凝形成冷凝水,进一步提高除湿器的除湿效率。
并且,由于上部401的低温空气的冷量和下部的低温空气的冷量较小,这样设置可以使中部402的凝水管、上部401的凝水管401以及下部403的凝水管410分别与其所在位置的低温空气的冷量相匹配,既能够提高冷量利用率和除湿效率,又不会造成上部 401的凝水管410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浪费,有利于节约成本。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1具有冷量利用率高、热交换充分和除湿效率高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相同,和/或,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 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相同,和/或,从蒸发器200至冷凝器300的方向,上部401 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排数相同。
举例而言,上部401的每排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每排凝水管410的间距相同,且上部401的每排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每排数量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相同。
这样,上部401的凝水管410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可以在辅助凝水器400的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有利于简化辅助凝水器400的结构,便于辅助凝水器400的加工生产,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与第一气道内的低温气体的换热效率一致性更高,辅助凝水器400的上部401的出风速率和下部403的出风速率相同,送风均匀性更好。
当然,上部401的凝水管410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也可以为其他的多种布置方式。
例如,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 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不相同;
再或者,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不相同;
再或者,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相同;
再或者,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 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不相同;
再或者,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相同;
再或者,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间距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间距不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数量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数量相同,且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排数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01的排数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上部401的凝水管410 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和下部103 的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保持平齐,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辅助凝水器400 的结构,使辅助凝水器400的多个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一侧的结构更加规整,便于生产时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可以使经过蒸发器200的气流在流向上部401、中部402 和下部403时的流通都较为通畅,气流不易形成回流,有利于减小第一风道内的风阻,气流流动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朝向蒸发器200的一侧超出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朝向蒸发器200的一侧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朝向蒸发器200的一侧。也就是说,中部402的凝水管410在第一风道上的延伸长度大于上部401 的凝水管410在第一风道上的延伸长度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在第一风道上的延伸长度,这样,中部402的凝水管410与第一风道内的低温气体的接触面积更大,换热时间也更长,换热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机1的除湿效果,而且中部402的凝水管410 在上下方向上的结构几乎不改变,同时不会额外增大第一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风阻,结构设置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中部402的凝水管410包括第一排凝水管413和第二排凝水管414。
第一排凝水管413和第二排凝水管414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第一排凝水管413位于第二排凝水管414的朝向蒸发器200的一侧,第一排凝水管413中的任一个凝水管 41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排凝水管414中的任一个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
其中,第一排凝水管413和第二排凝水管414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这样,第一排凝水管413的相邻凝水管410的间隙和第二排凝水管414的相邻凝水管410的间隙可以相同,第一排凝水管413的相邻凝水管410的间隙是指,第一排凝水管413的相邻凝水管41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第二排凝水管414的相邻凝水管410的间隙是指,第二排凝水管414的相邻凝水管41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
如此,第一风道内的气流穿过第一排凝水管413的间隙后,可以直接进入第二排凝水管414的间隙,再流向冷凝器300,从而降低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在辅助凝水管400处的流动阻力,气流流动更加通畅。
举例而言,第一排凝水管413的多个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可以相同,第二排凝水管414的多个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可以相同,第一排凝水管413中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排凝水管414中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这样设置可以降低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在第二排凝水管414的背向第一排凝水管413的一侧的涡流,进而减小涡流震荡形成的形状阻力,使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更加通畅,从而可以减少风机的能耗。
并且,上部401和下部403均可以只具有一排凝水管410,上部401的凝水管410、下部403的凝水管410与第二排凝水管414的凝水管410位于同一排,第二排凝水管414 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 的横截面积可以相同,第一排凝水管413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大于上部401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和下部403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凝水管410具有进风端411和出风端412,第二风道的气体从进风端411流入凝水管410且从出风端412流出凝水管410,第二风道从出风端412流出的气体与第一风道的气体在冷凝器300的前方混合。
其中,冷凝器300的前方是指,在沿第一风道的气体流动的方向上的冷凝器300的前侧,第一风道内的气体会先流经冷凝器300的前方。
并且,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用于供室内空气进入凝水管410内,出风端412可以使凝水管410内的空气与第一气道内的气体换热后,再和第一风道内的气体一同排向冷凝器300,冷凝器300与混合后的气体进行换热,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气体都可以形成中温干燥的气体并排向室内。
举例而言,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可以设于凝水管410的轴向一端,且出风端412设于凝水管410的轴向另一端,这样,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和出风端412的距离可以最大化,室内空气在凝水管410内的流动路径更长,流动时间也更长,以使凝水管410 内的空气能给与第一气道内的气体进行充分换热,从而使凝水管410内的空气充分冷凝形成冷凝水,进一步提高除湿机1的除湿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每个凝水管410的朝向冷凝器300的一侧设有多个排气孔450,多个排气孔450沿凝水管410的长度方向均匀且间隔设置。这样,在保证凝水管410内气体被第一风道的气体的降温除湿效果下,增加凝水管410流出的气体与冷凝器300的热交换面积,此外,该设计还可以增加风机卷吸凝水管410内气体的流量,从而加大经过冷凝器300的风量,进一步的改善冷凝器300的换热效果。
并且,排气孔450的数量不超过5个,每个排气孔450与进风端411的间距大于每个排气孔450与出风端412的间距,多个排气孔450的任意两个排气孔450的间距小于凝水管410的长度的三分之一,排气孔450的孔径应小于凝水管410的管径。
如此,可以保证凝水管410中的气体与第一风道内的气体具有充足的热交换时间,使得凝水管410中的气体可以被充分的冷却除湿,凝结出凝结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凝水管410具有进风端411和出风端412,第二风道的气体从进风端411流入凝水管410且从出风端412流出凝水管410,在从进风端411至出风端412的方向上,凝水管410逐渐向下倾斜。
换言之,每个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的高度高于出风端412的高度,这样凝水管410内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影响下快速流动,避免凝水管410内的冷凝水堆积,以使冷凝水可以快速排出。
并且,凝水管410的坡度大于3%,也就是说,凝水管41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的尺寸与凝水管410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的尺寸之比大于3%,这样,可以保证凝水管410 的坡度较大,也就是凝水管41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大,凝水管410内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影响下快速流动,避免凝水管410内的冷凝水堆积,以使冷凝水可以快速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辅助凝水器4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420和第二支撑板430。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420和第二支撑板430,可以对凝水管410进行支撑固定,有利于提高辅助凝水器400的结构强度,连接固定更加可靠。其中。第一支撑板420和第二支撑板430均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钉与冷凝器300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辅助凝水器400与冷凝器300的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支撑板420设有与凝水管410连通的进风腔421,凝水管410的一端与进风腔421的底壁连接,进风腔421经由除湿机01的后面板的开孔部分与室内环境相通,从而使得室内空气可以流入进风腔421中。
这样,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可以与第一支撑板420的进风腔421连通,室内空气可以由进风腔421进入凝水管410的进风端411,避免了第一支撑板420遮挡凝水管 410的进风端411,保证凝水管410的进风通畅,提高了进入凝水管410的气流的均匀度。
另外,凝水管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430连接且从第二支撑板430露出,这样,凝水管410的出风端412可以由第二支撑板430露出,第二支撑板430不会阻挡凝水管 410的出风和排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430的长度,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与第二支撑板43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20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板430的宽度,第一支撑板4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与第二支撑板43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430的长度,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与第二支撑板43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且第一支撑板420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板430的宽度,第一支撑板 4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与第二支撑板43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
这样,既保证了第一支撑板420和第二支撑板430的排列的整齐度,使辅助凝水器400的结构更加规整,辅助凝水器400的整体厚度可以较薄,有利于减小辅助凝水器400 的占用空间,便于布置,又使第二支撑板430的体积小于第一支撑板420的体积,进一步减小了辅助凝水器400的整体体积,便于辅助凝水器400的布置安装以及拆卸,并且辅助凝水器400类似与锥形,有利于将辅助凝水器400从除湿器1整体上拔出以及插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第二支撑板430的厚度大于2mm,例如,第一支撑板420的厚度和第二支撑板430的厚度可以为2mm、2.5mm、3mm、 3.5mm、4mm、4.5mm、5mm、5.5mm或者6mm,但不限于此,第二支撑板430的实际厚度可以根据除湿机1的壳体100的内部空间进行布置,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支撑板420的厚度和第二支撑板430的厚度足够厚,有利于提高辅助凝水器400的结构强度,连接固定更加可靠。
其中,第一支撑板420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板430的厚度,以便于进风腔421的加工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进风腔421的内壁的拐角处进行倒圆处理,例如进风腔421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拐角处为弧形过渡,这样进风腔421的内壁的拐角处过渡更加平缓,可以避免在进风腔421的内壁的拐角处形成涡旋流,有利于减小进风腔421内的风阻,以使进风腔421内可以形成均匀的流场分布,空气流动更加通畅,从而提高辅助凝水器400的进风量和进风均匀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凝水管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430的背向第一支撑板420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换言之,凝水管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430的背向第一支撑板420的一侧平齐,这样,在凝水管410内的气体冷凝所形成的冷凝水可以沿着第二支撑板430的背向第一支撑板420的一侧平缓地流下,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而与除湿器1的气体结构发生碰撞,从而进一步防止了冷凝水受到碰撞而产生飞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除湿机1还包括集水件,集水件设于壳体100且位于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和辅助凝水器400的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和辅助凝水器400产生的冷凝水。其中,集水件可以设有集水槽,除湿机1还包括储水箱,集水槽与储水箱可以连通,储水箱可以位于集水件的下方。
其中,第一风道的气体经过蒸发器200的外表面时可能产生冷凝水,第二风道的气体经过辅助凝水器400的内部空间时可能产生冷凝水。蒸发器200的外表面的冷凝水和辅助凝水器400内的冷凝水向下滴落到集水件内。由此,可以利用集水件收集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流向除湿机1的其他部件,从而可以避免冷凝水污染除湿机1的零部件,结构设置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凝水管41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水滴形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凝水管410的数量可以为多根,多根凝水管410的形状都可以为圆形,或者,多根凝水管410的形状都可以为椭圆形,再或者,多根凝水管410的形状都可以为水滴形,再或者,多根凝水管41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和水滴形的组合。
并且,通过将凝水管410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水滴形,有利于降低凝水管410的外表面对第一风道内的气体的流动风阻,使第一风道内的气体流动更加通畅,且有利于减小风机的能耗,节约除湿机1的使用成本,提高对室内空气的除湿效率。
当然,中部402的凝水管41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以简化凝水管410的结构,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凝水管410为铜管,凝水管410的内壁设有疏水层,其中,疏水层可以为氟硅烷聚合物涂层,以便形成超疏水表面,以提高凝水管410 的内表面的表面凝结换热系数,使第一风道内的低温气体能够与凝水管4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果,从而对凝水管410内的气体的冷凝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凝水管 410内的气体的含水量。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疏水层也可以为其他的具有疏水性能的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凝水管410为偏二氟乙烯材料制成,凝水管410的壁厚小于0.1mm,这样,一方面凝水管410的壁厚较薄,有利于提高凝水管410 的换热系数,第一风道内的低温气体能够更好地与凝水管4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果,从而对凝水管410内的气体的冷凝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凝水管410内的气体的含水量;另一方面偏二氟乙烯材料的价格低廉,偏二氟乙烯材料的价格远远低于铜的价格,能够减低凝水管410的制成成本,从而降低辅助凝水器400的生产成本。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凝水管410也可以用其他的具有良好换热系数的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本申请中除湿机1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除湿机1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除湿机1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
辅助凝水器,所述辅助凝水器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辅助凝水器包括多个凝水管,所述第一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的外表面、至少一个所述凝水管的外表面和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依次经过至少一个所述凝水管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
其中,所述辅助凝水器具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冷凝器的方向,所述中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大于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排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间距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间距相同;和/或
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数量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数量相同;和/或
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冷凝器的方向,所述上部的凝水管的排数和所述下部的凝水管的排数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的凝水管包括第一排凝水管和第二排凝水管,所述第一排凝水管和所述第二排凝水管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排凝水管位于所述第二排凝水管的朝向所述蒸发器的一侧,所述第一排凝水管中的任一个凝水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排凝水管中的任一个凝水管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管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从所述进风端流入所述凝水管且从所述出风端流出所述凝水管;
所述第二风道从所述出风端流出的气体与所述第一风道的气体在所述冷凝器的前方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管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二风道的气体从所述进风端流入所述凝水管且从所述出风端流出所述凝水管;
在从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上,所述凝水管逐渐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凝水管还包括:
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与所述凝水管端连通的进风腔,所述凝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风腔的底壁连接;
第二支撑板,所述凝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且从所述第二支撑板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面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厚度大于2mm;和/或
所述进风腔的内壁的拐角处进行倒圆处理;和/或
所述凝水管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背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辅助凝水管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辅助凝水管产生的冷凝水。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和水滴形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凝水管为铜管,所述凝水管的内壁设有疏水层;或所述凝水管为偏二氟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凝水管的壁厚小于0.1mm。
CN202221011956.8U 2022-04-28 2022-04-28 除湿机 Active CN217584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1956.8U CN217584649U (zh) 2022-04-28 2022-04-28 除湿机
PCT/CN2023/091691 WO2023208210A1 (zh) 2022-04-28 2023-04-28 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1956.8U CN217584649U (zh) 2022-04-28 2022-04-28 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84649U true CN217584649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47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1956.8U Active CN217584649U (zh) 2022-04-28 2022-04-28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846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210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除湿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210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除湿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59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9782878U (zh) 一种热管蒸发冷却式屋顶空调机组
CN217584649U (zh) 除湿机
CN217584651U (zh) 除湿机
CN217441820U (zh) 除湿机
CN215523568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器
CN214094711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7584650U (zh) 除湿机
CN115585506A (zh) 空调器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84652U (zh) 除湿机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864340U (zh) 天花机
CN102235735B (zh) 用于热泵系统的换热器
CN113669792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25291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04374028A (zh) 蒸发冷一体机双系统机组
CN212511440U (zh) 风管机
CN21592989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901266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68977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1097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175495U (zh) 吊顶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15175552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