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9257U -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9257U
CN217429257U CN202123270702.6U CN202123270702U CN217429257U CN 217429257 U CN217429257 U CN 217429257U CN 202123270702 U CN202123270702 U CN 202123270702U CN 217429257 U CN217429257 U CN 217429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
atomizing
sections
atomizing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07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宝林
周永权
钟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ar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ar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ar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ar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07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9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9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9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和发热体;其中,多孔基体具有雾化面;发热体设置于多孔基体的雾化面,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多孔基体上的待雾化基质;其中,发热体包括若干连接段和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若干发热段通过连接段连接;且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mm‑0.8mm。该雾化芯能够有效避免发热体发生脱模问题,可靠性较强,且能避免发生干烧现象,导致抽吸的气溶胶有糊味或者颗粒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用于加热并雾化待雾化基质以形成气溶胶的装置,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医疗、美容、电子烟等。
其中,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雾化器和与雾化器连接的电源组件。电源组件用于向雾化器供电;雾化器包括雾化芯,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和设置于多孔基体的雾化面上的发热体。其中,多孔基体用于将待雾化基质导流至雾化面,发热体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导流至雾化面上的待雾化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
然而,现有雾化芯在加热过程中会出现局部高温,发热体易与多孔基体脱离,可靠性较差,且易产生干烧现象,导致抽吸的气溶胶有糊味或者颗粒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雾化芯在加热过程中会出现局部高温,发热体易与多孔基体脱离,可靠性较差,且易产生干烧现象,导致抽吸的气溶胶有糊味或者颗粒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该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具有雾化面;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多孔基体的雾化面,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所述多孔基体上的待雾化基质;其中,所述发热体包括若干连接段和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所述若干发热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mm-0.8mm。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5mm-0.65mm。
其中,所述发热体至所述多孔基体边缘的最短距离大于0.4毫米。
其中,所述发热体至所述多孔基体边缘的最短距离大于0.5毫米且小于0.7毫米。
其中,所述发热体凸出于所述多孔基体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 60微米且小于等于120微米。
其中,所述发热体凸出于所述多孔基体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 70微米且小于等于95微米。
其中,所述连接段朝向背离所述发热段的方向凸起且呈半圆弧形。
其中,所述发热体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通过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若干发热段连接。
其中,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段呈直线型;所述发热体还包括过渡段;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段通过所述过渡段分别与所述电极和所述若干发热段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雾化芯,为如上述所涉及的雾化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其中,雾化器为如上述所涉及的雾化器;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芯通过设置发热体,以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待雾化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同时通过使发热体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且使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mm-0.8mm,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较短,导致发热体在发热过程中,热量集中在连接段,出现局部高温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发热体与多孔基体脱离问题的概率,提高了产品可靠性;且能够避免因在高温环境下,待雾化基质供液不足导致发热体干烧、产生糊味的问题;另外,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大使得发热体上的热量较为分散,对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效果较差,导致气溶胶颗粒较大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对应雾化芯的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200;电源组件300;雾化芯10;吸嘴 201;储液腔202;雾化腔203;进液孔204;气流通道205;多孔基体 11;有效雾化区域A;发热体12;第一电极121a;第二电极121b;发热部122;第一发热段122a;第二发热段122b;第三发热段122c;第一连接段122d;第二连接段122e;第三连接段122f;第四连接段122g;厚度h;第一过渡段123、第二过渡段1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 可用于医疗、美容、电子烟、家电等技术领域,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待雾化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其中,待雾化基质可为某种药品分散于液态溶剂中形成的药液、烟油或者其它任何适合于电子雾化的液体。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具体包括雾化器200和电源组件300。
其中,电源组件300与雾化器200电连接,用于向雾化芯10供电。电源组件300可与雾化器200一体式连接,以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故障率。当然,电池组件与雾化器200之间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以便于更换电源组件300或雾化器200,提高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利用率。该电源组件300具体可包括锂离子电池。
其中,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雾化器200包括壳体(图未标)、雾化芯10和吸嘴201。其中,壳体形成有储液腔202和雾化腔203;储液腔202用于存储待雾化基质;储液腔202通过进液孔204与雾化腔203连通。雾化芯10设置于雾化腔203内,用于对从储液腔202进入至雾化腔203内的待雾化基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气溶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通过气流通道205流出,用于通过吸嘴201抽吸从气流通道205流出的气溶胶。雾化器200在具体工作时:储液腔202内的待雾化基质经进液孔204进入雾化腔203,之后到达雾化芯10处,然后通过雾化芯10加热并被雾化成气溶胶,气溶胶经气流通道205到达吸嘴201处,以供用户吸食。吸嘴201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壳体一体成型。其中,雾化芯1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芯1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该雾化器 200以及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其它结构与功能与现有雾化器200及电子雾化装置100的结构与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至图4,其中,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主视图;图4为图3所对应雾化芯的侧视图。雾化芯10具体包括多孔基体11和发热体12。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该多孔基体11沿X方向为长度,Y方向为宽度,Z方向为厚度。多孔基体11具有雾化面;发热体12设置于多孔基体11的雾化面,且对应多孔基体11的Y方向设置,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多孔基体11上的待雾化基质。
经实验验证,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为50%,发热体12的孔隙率为 35%;此时,由于发热体12孔隙率较大,发热体12吸收的待雾化基质的量增加,这些待雾化基质会对发热体12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使得有效雾化区域A的整体温度降低,此时,需要匹配的多孔基体11孔隙率减小,防止待雾化基质导液过快而漏液或者吸到待雾化基质的问题发生。其中,孔隙率可以定义为物体中孔隙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为60%,发热体12的孔隙率为25%;此时,相对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由于发热体12孔隙率变小,发热体12吸收的待雾化基质的量减小,因此这些待雾化基质对发热体12的冷却作用减弱,使得发热体12产生的热量集中,有效雾化区域A的整体温度变高;因此,需要匹配的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增大,增加待雾化基质的传导量,防止有效雾化区域A出现干烧的现象。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为70%,发热体12的孔隙率为20%;此时,由于发热体12的孔隙率变的更小,发热体12吸收的待雾化基质的量进一步减小,因此这些待雾化基质对发热体12的冷却作用进一步减弱,使得发热体12产生的热量更加集中,有效雾化区域A的整体温度更高;因此,需要匹配的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进一步增加,以进一步增加待雾化基质的传导量,防止有效雾化区域A出现积碳、干烧、糊芯的现象。
由上可以看出,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越大,发热体12的孔隙率可以适当减小,这样能够保证有效雾化区域A内的待雾化基质充分参与,提升雾化口感,避免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越大,发热体12的孔隙率越大,而产生漏液和/或炸液问题,进而发生炸液后烫坏进气口,或让用户抽到大颗粒的气溶胶,影响体验。因此,在具体实施例中,多孔基体11 的孔隙率与发热体12的孔隙率的比例可为1:(0.3-0.54);此时,在6.5W 条件下,雾化芯10的雾化量能够由5.5~6.5mg/puff提升至6.5~7.5mg/puff,雾化芯10的整体雾化效率有效提升15%以上,且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口感较好,没有糊味,还原度较高。
具体的,多孔基体11的孔隙率可为50%-65%;优选地,多孔基体 11的孔隙率可为60%-65%;发热体12的孔隙率可为15%-45%;发热体 12的孔隙率优选为15%-40%。而且多孔基体11的平均孔径为8-15微米,发热体12的平均孔径为1-5微米。
具体的,多孔基体11可为多孔陶瓷基体,多孔陶瓷基体的导热系数小于0.5m/c.k。具体的,该多孔陶瓷基体的长度可为8.96mm、宽度可为3.98mm、厚度可为2.42mm。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多孔陶瓷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尺寸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多孔陶瓷基体的制备原料包括第一固体粉料和有机溶剂。其中,第一固体粉料包括陶瓷骨料、造孔剂、助烧剂。其中,陶瓷骨料包括天然矿物原料、精细陶瓷原料中的至少一种。造孔剂包括但不限于聚氯乙烯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面粉、玉米淀粉、碳粉中的至少一种。助烧剂包括但不限于硅酸钠、硅酸锆、氧化锌、玻璃粉、碳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有机溶剂包括石蜡、塑料、表面改性剂和增塑剂。其中,塑料用于增加制备多孔陶瓷基体的浆料的韧性,塑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改性剂包括但不限于脂肪酸、铝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乙烯-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增塑剂用于增加浆料塑性,防止在成型素坯过程中开裂,便于成型;具体的,增塑剂包括但不限于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发热体12的制备原料包括第二固体粉料和有机载体两部分。其中,第二固体粉料占发热体12的制备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60-95%;且第二固体粉料具体包括导电金属粉、玻璃粉以及造孔剂三部分。
有机载体占发热体12的制备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40%。具体的,有机载体包括至少溶剂、增塑剂、增稠剂、触变剂四部分。具体的,溶剂占有机载体的重量百分比为40%-80%,增塑剂占有机载体的重量百分比为5%-45%;增稠剂占有机载体的重量百分比为5%-15%;触变剂占有机载体的重量百分比为0.5%-2%。
如图3所示,发热体12至多孔基体11边缘的最短距离a大于0.4 毫米;这样能够使发热体12的发热部122产生的热量集中于发热部122 的邻近位置,以用于雾化待雾化基质,尽可能地减少热量被用于固定多孔基体11的其它部件吸收,从而避免这些用于固定多孔基体11的其它部件因受热变形而导致漏液等问题。具体的,发热体12至多孔基体11 边缘的最短距离a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0.7毫米,此时雾化待雾化基质所利用的热量效率最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基体11的横截面大约呈矩形时,发热体12沿多孔基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发热体12距离多孔基体11的最短距离a为发热体12沿多孔基体11的宽度方向至多孔基体11的长边边缘的距离。
为了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发热体12可为发热薄膜,发热薄膜的膜宽可为300-450μm;发热薄膜的阻值可为1Ω。其中,如图4所示,由于发热体12与多孔基体11比较,发热体12的温度较高,当发热体12 凸出于多孔基体11表面的部分的厚度h小于60微米时,多孔基体11 雾化面上的待雾化基质可能会覆盖发热体12,这样在发热体12启动开始工作的瞬间,发热体12的瞬时高温极以导致炸油现象;而当发热体 12凸出于多孔基体11表面的部分的厚度h大于120微米时,多孔基体 11雾化面上的待雾化基质较难快速输送至发热体12上,从而可能发生发热体12因供液不足导致干烧现象;因此,发热体12凸出于多孔基体 11表面的部分的厚度h大于等于60微米且小于等于120微米,以避免发生炸油或发热体12干烧的问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12直接设置于多孔基体11的雾化面,发热体12凸出于多孔基体11表面的部分的厚度h即可发热体12本身的厚度。具体的,发热体12凸出于多孔基体11表面的部分的厚度h大于等于70微米且小于等于95微米;此时,多孔基体11的雾化面上的待雾化基质刚好充分浸润发热体12,既能够避免发生发热体12干烧问题,也能够避免产生炸油的现象。
具体的,参见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12 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10的结构示意图;发热体12包括第一电极121a、第二电极121b以及连接于第一电极 121a和第二电极121b之间的发热部122。其中,第一电极121a和第二电极121b分别用于与电源组件300的正/负极电连接。发热部122用于在第一电极121a和第二电极121b连接电源组件300通电后发热。在具体实施例中,发热部122呈曲线型分布,比如,发热体12的发热部122 可呈S型(见图5)、N型(见图6)或者锯齿状等,并界定出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发热段;其中,相邻两个发热段平行间隔设置或者呈V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12的发热部122包括:若干连接段和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若干发热段通过所述连接段依次连接。经实验验证,当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小于0.5毫米时,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较大,而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越大,发热体12的发热量则越集中,此时对应位置温度越高,因此,此处的发热体12应力越集中,使得发热体12极易与多孔基体11脱离,可靠性较差,且易发生发热体12干烧现象;而当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大于0.8毫米时,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较小,而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越小,发热体12的发热量则越分散,此时对应位置温度越低,因此,此处的发热体12对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效果越差,即雾化不充分,气溶胶颗粒较大,有吸到待雾化基质的感觉。因此,在具体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 为0.5mm-0.8mm。
而且经实验验证,发热部122的相邻两条发热段之间的距离b为 0.5mm-0.8mm时,发热部122在弯曲的位置,即连接段的位置产生热量没有过度集中,反而均匀扩散,并且使得雾化面的温度从边缘朝向靠近发热部122的方向逐渐升高,因此该距离范围可以使待雾化基质中的香料能够更加均匀地释放,并使产生的气溶胶口感较好,香味还原度较高;同时发热部122不会因为高温而内应力集中发生与多孔基体11脱离的现象。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为 0.5mm-0.8mm,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较短使得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较大,导致发热体12在发热过程中,热量集中在连接段,出现局部高温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发热体12与多孔基体11脱离问题的概率,提高了产品可靠性;且能够避免因在高温环境下,待雾化基质供液不足导致发热体12干烧、产生糊味,影响气溶胶口感、体验感较差的问题;另外,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较大使得发热体12上的热量较为分散,对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效果较差,导致气溶胶颗粒较大,容易抽吸到待雾化基质的问题发生。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b为 0.55mm-0.65mm。此时发热体12对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效果最佳,气溶胶口感较好。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或图6所示,若干发热段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发热段122a、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且第一发热段122a、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若干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122d和第二连接段122e。其中,第一连接段122d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一端和第二发热段122b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段122e分别连接第二发热段122b 的第二端和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二端,以通过第一连接段122d和第二连接段122e将第一发热段122a、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 依次串联在一起。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a的一端与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二端直接连接,第二电极121b的一端与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一端直接连接。
其中,如图5或图6所示,第一发热段122a、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均呈直线型,且彼此平行,排布整齐,便于加工;且相邻的第一发热段122a和第二发热段122b之间的最小距离b为 0.5mm-0.8mm;和/或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之间的最小距离b为0.5mm-0.8mm。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为相邻两个发热段中的其中一个发热段呈直线型,另一个发热段呈非直线型,其中,非直线型可为波浪线、弯折型、S型等;使得发热体12不但不易脱模,而且雾化速率高,同时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爆发力。比如,相邻的第一发热段122a和第二发热段122b,第一发热段122a呈直线型,第二发热段122b呈非直线型。当然,还可以是相邻两个发热段均呈非直线型,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如图5或图6所示,第一连接段122d和/或第二连接段122e朝向背离发热段的方向凸起且为弧形段;即,第一连接段122d和/或第二连接段122e向背离第二发热段122b和第三发热段122c的方向凸起。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22d具体为半圆弧形,这样发热体12发热时能够使热量均匀扩散,发热体12在第一连接端122d处的热应力较小,不易与多孔基体11脱离(即不易脱模),使得雾化芯10的可靠性较高。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段122e也可为半圆弧形,这样发热体12发热时热量也能够使热量均匀扩散,且发热体12在第二连接端122e的弧形处产生的热量相比于发热端的热量较为集中,因此,此处雾化速率较高,使得发热体12的爆发力较强,即,瞬间便可以产生大量气溶胶,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抽吸口感。因此,本申请通过使第一连接段122d和/或第二连接段122e为半圆弧形,既可以使发热体12的发热部122不易脱模,且雾化速率较高,同时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爆发力。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或图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发热部122还包括第三连接段122f和第四连接段122g;第一电极121a 具体通过第三连接段122f与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极 121b具体通过第四连接段122g与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一端连接。相比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增设第三连接段122f和第四连接段122g,使得第一电极121a和第二电极121b在多孔基体11上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不局限于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二端或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其中,图7为图 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第三连接段 122f和/或第四连接段122g具体可呈直线型。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发热部122还包括两个第一过渡段123和两个第二过渡段124;且每一第一过渡段123和/或每一第二过渡段124均呈弧形段,如图7所示,第三连接段122f具体通过两个第一过渡段123分别与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二端和第一电极121a连接,以实现第一电极121a与第一发热段122a的第二端的连接;如图8所示,第四连接段122g通过两个第二过渡段124 分别与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极121b连接,以实现第二电极121b与第三发热段122c的第一端的连接。其中,在第三连接段122f 和/或第四连接段122g为直线型时,通过进一步设置弧形过渡段,能够同时兼顾发热体12的可靠性和爆发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10、雾化器200以及电子雾化装置100,该雾化芯10通过设置发热体12,以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待雾化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同时通过使发热体12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且使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mm-0.8mm,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较短使得连接段的弧形曲率较大,导致发热体12在发热过程中,热量集中在连接段,出现局部高温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发热体12与多孔基体11脱离问题的概率,提高了产品可靠性;且能够避免因在高温环境下,待雾化基质供液不足导致发热体12干烧、产生糊味的问题;另外,能够有效避免因相邻两个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大使得发热体12上的热量较为分散,对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效果较差,导致气溶胶颗粒较大的问题发生。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孔基体,具有雾化面;
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多孔基体的雾化面,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所述多孔基体上的待雾化基质;其中,所述发热体包括若干连接段和间隔设置的若干发热段,所述若干发热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mm-0.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5mm-0.6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至所述多孔基体边缘的最短距离大于0.4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至所述多孔基体边缘的最短距离大于0.5毫米且小于0.7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凸出于所述多孔基体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60微米且小于等于12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凸出于所述多孔基体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70微米且小于等于9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朝向背离所述发热段的方向凸起且呈半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通过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若干发热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段呈直线型;所述发热体还包括过渡段;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段通过所述过渡段分别与所述电极和所述若干发热段连接。
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芯,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器,为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
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
CN202123270702.6U 2021-12-22 2021-12-22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7429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0702.6U CN217429257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0702.6U CN217429257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9257U true CN217429257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0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0702.6U Active CN217429257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9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2979A (zh) 高强度的雾化组件和雾化装置
CN114451585A (zh) 雾化芯及其制备方法、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32806U (zh) 发热体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964702U (zh) 储液槽型雾化芯
CN218185267U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5040652U (zh) 雾化吸入装置
CN111567894A (zh)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3545518A (zh)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1670168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429257U (zh)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0101119A (zh) 发热体和电子烟
CN114847536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41124A1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821758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364691U (zh) 中心通孔导液的雾化芯
CN216821761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547185U (zh) 高强度的雾化组件和雾化装置
CN115177025A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88U (zh)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5147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008186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515024A (zh) 待雾化基质的雾化方法、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771442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771441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