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5429U -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5429U
CN217415429U CN202221125612.XU CN202221125612U CN217415429U CN 217415429 U CN217415429 U CN 217415429U CN 202221125612 U CN202221125612 U CN 202221125612U CN 217415429 U CN217415429 U CN 217415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door
connecting portion
structure body
vehicle
inn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256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殿轮
刘浩
康瑞峰
祝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256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5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5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54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包括结构本体,结构本体具有支撑在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支撑部分,支撑部分上设有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且结构本体上还设有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本实用新型的后背门加强结构,通过支撑部分、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能够提高后背门的刚度,而利于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通过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能将后背门锁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在结构本体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后背门锁安装板和吸振器安装板的方案,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进而提高装配精度。

Description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后背门加强结构的车辆后背门结构,以及设有上述车辆后背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后背门包括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后背门锁和后背门吸振器分别通过后背门锁安装板和吸振器安装板装设在后背门上。如此使得后背门的零部件较多,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在零部件装配的过程中,因为零部件的数量较多,使得装配过程中的累计公差大,容易出现后背门装配精度低的问题。另外,因后背门锁安装板和吸振器安装板的结构设计并不合理,还使得后背门整体的刚度差,而不利于后背门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以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并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包括结构本体,所述结构本体具有支撑在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上设有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连接的外板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连接的内板连接部,且所述结构本体上设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的后背门锁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后背门吸振器的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向所述后背门外板一侧凸出的支撑凸起,所述外板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凸起上的涂胶槽,所述结构本体通过所述涂胶槽内的胶体与所述后背门外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后背门内板相连的连接脚,于所述结构本体的至少一端设有所述连接脚。
进一步的,所述后背门锁安装部和所述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本体具有向所述后背门内板一侧凹入的凹入部,并于所述凹入部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后背门内板的连接腿。
进一步的,所述后背门锁安装部设于所述凹入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和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背门窗口底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和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底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由所述结构本体自身中的一部分向所述后背门内板一侧凸出形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通过支撑部分支撑在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以及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的设置,能够提高后背门的刚度,而利于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在结构本体上设置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能够将后背门锁和后背门吸振器都安装在结构本体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后背门锁安装板和吸振器安装板的方案,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利于提高装配精度,而可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
此外,支撑凸起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而涂胶槽易于涂覆胶体,利于胶体将结构本体与后背门外板连接。凹入部利于提高结构本体的强度,连接脚的设置利于提高结构本体与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效果,同时,还利于提高后背门的传力效果。而将后背门锁安装部设于凹入部上,利于提高门锁的安装稳定性。
另外,将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设置在支撑部分的两侧,利于满足后背门锁和后背门吸振器的安装需求,且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提高后背门的抗扭刚度,而利于减少后背门的扭曲变形。连接板和连接凸起均易于在结构本体上加工成型,且均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包括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后背门内板和所述后背门外板之间的如上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通过在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设置后背门加强结构,利于提高后背门的刚度和可靠性,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上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方向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B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的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结构本体;2、后背门内板;3、后背门外板;4、电机;5、后背门吸振器;6、后背门锁;
101、支撑凸起;1011、涂胶槽;1012、连接脚;1013、第一翻边;102、凹入部;1021、连接腿;1022、第二翻边;103、连接凸起;104、连接板;105、电机安装孔;106、吸振器安装孔;107、后背门锁安装孔;
201、后背门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整体结构上,该后背门加强结构包括结构本体1,结构本体1具有支撑在后背门内板2与后背门外板3之间的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上设有与后背门外板3连接的外板连接部,和与后背门内板2连接的内板连接部,同时,在结构本体1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6的后背门锁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后背门吸振器5的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
其中,图1是在后背门外侧视角下后背门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在后背门内侧视角下后背门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本体1沿着后背门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位于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限定而成的腔体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分包括向后背门外板3一侧凸出的支撑凸起101,外板连接部包括设于支撑凸起101上的涂胶槽1011,结构本体1通过涂胶槽1011内的胶体与后背门外板3相连。具体结构上结合图1、图4及图5中所示,支撑凸起101大致设于结构本体1的中部,并沿着结构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涂胶槽1011呈长条状,其位于支撑凸起101的中部,也沿着结构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
此处通过胶体实现结构本体1与后背门外板3之间的连接,具有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实施的优点。且涂胶槽1011的设置不仅利于加工成型,而且还利于提高胶体的连接效果。作为优选的,支撑凸起101面向后背门外板3一侧的形状随形于后背门外板3设置,如此能够提高支撑凸起101和后背门外板3在连接状态下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涂胶槽1011除了采用图1中所示的设置为一个外,还可设置为多个。具体实施时均可根据使用需求对涂胶槽1011的长度、形状等规格进行设置,只要能够确保胶体的涂覆和连接效果即可。
另外,上述的内板连接部包括与后背门内板2相连的连接脚1012,在结构本体1的至少一端设有该连接脚1012。仍结合图2和图4中所示,连接脚1012自支撑凸起101的顶部向结构本体1的另一侧延伸设置,连接脚1012与后背门内板2相连,且具体为连接脚1012的自由端连接后背门内板2。连接脚1012为由支撑凸起101的顶部向结构本体1的另一侧延伸设置的两个,此处支撑凸起101的顶部具体是指与后背门外板3相连的部分。作为优选的,两个连接脚1012对称布置在支撑凸起101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脚1012的宽度沿着远离支撑凸起101的方向渐大,如此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中部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后背门的传力效果。
在各连接脚1012的自由端分别形成有外翻的第一翻边1013,各第一翻边1013能够抵接在后背门内板2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后背门内板2固连。另外,为进一步提高连接脚1012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脚1012之间的间距沿着远离支撑凸起101的方向渐大设置。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两个连接脚1012还可采用非对称的结构形式,或者仅设置一个连接脚1012,此时,也能够实现结构本体1中部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只不过相较而言,这两种方案的使用效果不如采用两个对称连接脚1012方案的使用效果好。
另外,本实施例中,结构本体1具有向后背门内板2一侧凹入的凹入部102,后背门锁安装部设于凹入部102上,并于凹入部102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后背门内板2的连接腿1021。此处的凹入部102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的强度,且易于加工成型,而连接腿1021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和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效果,并利于提高后背门的传力效果。此外,将后背门锁安装部设置在凹入部102上还利于提高后背门锁6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1、图2和图4中所示,凹入部102位于支撑凸起101的下方,并与支撑凸起101的底部相连,后背门锁安装部包括设于凹入部102上的多个后背门锁安装孔107。本实施例中凹入部102的设置,利于后背门锁6的安装,同时,后背门锁安装孔107的结构简单,便于结构成型。而各后背门锁安装孔107的具体数量及布置位置均可根据后背门锁6上的安装点进行设置。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连接腿1021为设于凹入部102两侧的两个,作为优选的,两个连接腿1021对称布置在凹入部102的两侧,如此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中下部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后背门的传力效果。
在各连接腿1021的自由端分别形成有外翻的第二翻边1022,各第二翻边1022能够抵接在后背门内板2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后背门内板2固连。另外,为进一步提高连接腿1021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腿1021之间的间距沿着远离凹入部102的方向渐大设置。此外,连接腿1021的宽度可采用图3中所示的小于连接脚1012的宽度,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连接腿1021的宽度等于或者大于连接脚1012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两个连接腿1021还可采用非对称的结构形式,或者仅设置一个连接腿1021,此时,也能够实现结构本体1中下部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只不过相较而言,这两种方案的使用效果不如采用两个对称连接腿1021方案的使用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结构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和后背门内板2的后背门窗口201底部相连,第二连接部用于和后背门内板2的底部相连。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配合,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效果。结构本体1由后背门窗口201的底部向下延伸至后背门内板2的底部,能够提高后背门的扭转刚度,而利于减少后背门的扭曲变形,从而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和精致感。
详细结构上,参照图1、图2及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104。多个连接板104沿着结构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结构本体1的顶端,多个连接板104能够抵接在后背门窗口201底部的后背门内板2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后背门内板2上。具体实施时,多个连接板104与结构本体1一体加工成型,其结构简单,便于布置实施,且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作为优选的,第二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凸起103,连接凸起103由结构本体1自身中的一部分向后背门内板2一侧凸出形成。仍结合图1、图2及图4中所示,多个连接凸起103设于结构本体1的底端,并沿结构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连接凸起103能够抵接在后背门内板2的底部,也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后背门内板2上。此处的多个连接凸起103具有便于结构成型,连接效果好,以及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底部强度的优点。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的多个连接板104和多个连接凸起103共同配合外,还可仅将第一连接部设置成多个连接板104,而第二连接部采用除了多个连接凸起103外的其他结构形式,例如第二连接部也设置成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板104。或者,仅将第二连接部设置成多个连接凸起103,而第一连接部采用除了多个连接板104外的其他结构形式,例如,第一连接部也设置成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凸起103等,只要能够实现结构本体1两端与后背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即可。
为满足后背门锁6和后背门吸振器5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支撑部分的两侧。为进一步提高结构本体1的结构利用率,结构本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门帘驱动部的驱动安装部,也即门帘驱动部也能够安装在结构本体1上。此处的门帘驱动部具体可采用电机4,其产品成熟,便于布置安装,且驱动效果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安装部和后背门锁安装部分别设于吸振器安装部的两侧。如图1至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安装部包括设于结构本体1上的多个电机安装孔105,吸振器安装部包括设于结构本体1上的多个吸振器安装孔106。而各安装孔的具体数量及布置位置均可根据电机4和后背门吸振器5上的安装点进行设置。
其中,相对于后背门锁安装孔107,电机安装孔105位于结构本体1的顶部,其邻近于后背门窗口201设置,利于实现对门帘进行驱动。吸振器安装孔106位于电机安装孔105和支撑凸起101之间,以将后背门吸振器5安装在结构本体1的中部,而能够提高后背门吸振器5的使用效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了在结构本体1上安装门帘驱动部外,还可以根据需求,在结构本体1上设置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结构。
本实施例中,当后背门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后背门外板3能够先将冲击力传递至结构本体1的支撑凸起101,再由支撑凸起101向结构本体1的上下两端和左右两侧传递,具体经由两个连接腿1021、两个连接脚1012、与多个连接板104以及多个连接凸起103对冲击力进行传递,使得冲击力较为分散的传递至后背门内板2上,而能够提高传力的均匀性,进而利于减少因冲击力对后背门造成的损坏。
本实施例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通过支撑部分支撑在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以及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的设置,能够提高后背门的刚度,而利于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在结构本体1上设置后背门锁安装部和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能够将后背门锁6和后背门吸振器5都安装在结构本体1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后背门锁安装板和吸振器安装板的方案,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减少零部件装配过程中累计的公差,其有利于提高装配精度,而可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该车辆后背门结构包括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还包括设于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
其中,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的结构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例如图6至图8中所示的,后背门窗口201设于后背门内板2上,后背门外板3对应于后背门窗口201下方的后背门内板2的部分设置,且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形成有腔体。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后背门加强结构中的结构本体1位于后背门结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用于驱动门帘的电机4、后背门吸振器5和后背门锁6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分别位于后背门内板2的内侧,并连接于后背门内板2、结构本体1和后背门外板3上。如此设置,不仅利于提高结构本体1的结构利用率,而且还利于提高电机4、后背门吸振器5和后背门锁6在后背门上的安装强度。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通过在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之间设置后背门加强结构,利于提高后背门的刚度和传力效果,而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上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结构及车辆,能够减少后背门零部件的数量,减少零部件装配过程中累计的公差,有利于提高后背门装配精度,提高后背门的可靠性,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构本体(1),所述结构本体(1)具有支撑在后背门内板(2)与后背门外板(3)之间的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上设有与所述后背门外板(3)连接的外板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后背门内板(2)连接的内板连接部,且所述结构本体(1)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6)的后背门锁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后背门吸振器(5)的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向所述后背门外板(3)一侧凸出的支撑凸起(101),所述外板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凸起(101)上的涂胶槽(1011),所述结构本体(1)通过所述涂胶槽(1011)内的胶体与所述后背门外板(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后背门内板(2)相连的连接脚(1012),于所述结构本体(1)的至少一端设有所述连接脚(10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背门锁安装部和所述后背门吸振器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本体(1)具有向所述后背门内板(2)一侧凹入的凹入部(102),并于所述凹入部(102)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后背门内板(2)的连接腿(10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背门锁安装部设于所述凹入部(10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和所述后背门内板(2)的后背门窗口(201)底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和所述后背门内板(2)的底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104);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凸起(103),所述连接凸起(103)由所述结构本体(1)自身中的一部分向所述后背门内板(2)一侧凸出形成。
9.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包括后背门内板(2)和后背门外板(3),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后背门内板(2)和所述后背门外板(3)之间的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
CN202221125612.XU 2022-05-10 2022-05-10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7415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5612.XU CN217415429U (zh) 2022-05-10 2022-05-10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25612.XU CN217415429U (zh) 2022-05-10 2022-05-10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5429U true CN217415429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6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25612.XU Active CN217415429U (zh) 2022-05-10 2022-05-10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54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116459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ide member to cross member
CN217415429U (zh) 后背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结构和车辆
CN213007634U (zh) 用于车辆的副仪表板组件及车辆
CN220076128U (zh) 一种发动机右悬置支架
CN208515519U (zh) 副仪表扶手支架
CN208962857U (zh) 发动机前悬置及其车辆
CN216111743U (zh) 一种纺织设备便捷导轨座
CN215475409U (zh) 一种碳纤维增强皮卡车厢侧板
CN217893027U (zh) 车辆背门及车辆
CN216672938U (zh) 一种反铆角码结构、光伏边框及光伏板安装架
CN217515239U (zh) 后备箱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06642U (zh) 后背门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20081556U (zh) 一种发动机外壳体
CN210127912U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空气滤清器支架
CN217892500U (zh) 悬置支架、车架及车辆
CN215850750U (zh) 悬置安装装置及车辆
CN219727826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5883234U (zh) 一种汽车弹簧座板
CN220076129U (zh) 一种发动机支撑架
CN217477404U (zh) 顶盖内板及汽车
CN221113813U (zh) 前保险杠总成及其车辆
CN217805512U (zh) 一种输送链条
CN216478215U (zh) 一种新型避位密封法兰
CN217778330U (zh) 一种减振结构、三电装置以及汽车
CN217918116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