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629U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6629U
CN217396629U CN202220444910.9U CN202220444910U CN217396629U CN 217396629 U CN217396629 U CN 217396629U CN 202220444910 U CN202220444910 U CN 202220444910U CN 217396629 U CN217396629 U CN 217396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cross beam
longitudinal
cross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449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勇
祁小岑
孙书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449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6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通过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是构成车辆的重要部件,其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还为周边零件(转向器、悬架、悬置等)提供安装点,在车辆行驶中,因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而产生的冲击载荷,都会通过周边零件传递至前副车架上,因此,前副车架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和刚度。现有的前副车架结构一般为元宝梁副车架或框式副车架等,由两根横梁和两根纵梁组成的结构,上述结构的前副车架存在强度和刚度不足导致前副车架变形甚至断裂的风险,从而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整体强度和刚度较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通过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前侧,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有防护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高于所述第二横梁,所述防护板包括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至所述第二横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板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二防护板为水平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一横梁上段、第二横梁上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上段,所述第一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横梁下段、第二横梁下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下段,所述第一横梁下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一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二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段;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位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四板体包括第三横梁上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上段,所述第三横梁上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连接,所述第三板体包括第三横梁下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下段,所述第三横梁下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连接,所述第三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三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三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段,两个所述纵梁前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段连接以构造成两个所述纵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纵梁前段和所述纵梁后段中的至少一个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防护板与所述第一板体为一体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上设有通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前副车架,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以及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体的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板体的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板体的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板体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前副车架;
1、第一横梁;
2、第二横梁;
3、第三横梁;
4、纵梁;41、安装点;41、纵梁前段;42、纵梁后段;
5、防护板;51、第一防护板;52、第二防护板;53、通风孔;
6、第一板体;61、第一横梁下段;62、第二横梁下段;63、纵梁前下段;
7、第二板体;71、第一横梁上段;72、第二横梁上段;73、纵梁前上段;
8、第三板体;81、第三横梁下段;82、纵梁后下段;
9、第四板体;91、第三横梁上段;92、纵梁后上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副车架100,包括:两个纵梁4、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其中,两个纵梁4在第一方向(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两个纵梁4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43。可以理解的是,转向器设于两个纵梁4上,两个纵梁4和转向器限定出“H”形结构,从而使转向器对两个纵梁4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而提高前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强度和刚度。
图1中显示了四个安装点4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该方案安装点43设置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技术方案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4连接,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在纵梁4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平行布置且均与两个纵梁4连接,限定出前副车架100呈“日”字形结构,从而提升前副车架100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提高车辆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100,通过在两个纵梁4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43,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4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100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100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100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位于第三横梁3的前侧,转向器与第一横梁1之间的距离小于转向器与第三横梁3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前副车架100安装至车辆上时,第一横梁1靠近车头的位置,第三横梁3靠近车尾的位置,当转向器安装至前副车架100上时,转向器所在的位置靠近第一横梁1,即靠近车头的位置,这样的设置可以满足部分车辆需将转向器的安装位置更靠近车头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之间设有防护板5。可以理解的是,防护板5的设置可以阻挡车辆在行驶中带来的石击、扬灰等对转向器的损坏,还可以避免转向器发生磕碰,如车辆在爬坡时,防护板5可以避免转向器与坡面直接接触,从而使防护板5有效地保护转向器,进而提升车辆整体的安全性能。同时,第二横梁2的设置为转向器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防护,进一步避免车辆在行驶中转向器出现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第一横梁1高于第二横梁2,采用这样设置的前副车架100的车辆,可以适应车辆接近角的要求,保证车辆通过性要求,同时满足车辆的泊车高度要求。防护板5包括第一防护板51和第二防护板52,第一防护板51的一端与第一横梁1连接,在第一横梁1至第二横梁2的方向上第一防护板51向下倾斜,第二防护板52的一端与第一防护板51的远离第一横梁1的一端连接,第二防护板52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2连接。由此,可以在第一横梁1高于第二横梁2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防护板51的设置保护转向器低于第一横梁1高度的部分,避免车辆在障碍物的工况下,转向器与障碍物直接磕碰造成转向器的损坏(如通过立柱或跌落立柱),从而满足误用工况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车辆整体的安全性能。优选地,第一防护板51和第二防护板52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防护板52为水平板。通过将第二防护板52设置为水平板并与第一防护板51连接形成防护板5,在起到保护转向器的同时,水平板的设计可以为前副车架100安装转向器或其他周边零件时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前副车架100包括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第二板体7位于第一板体6的上方且与第一板体6连接。其中,如图5所示,第二板体7包括第一横梁上段71、第二横梁上段7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上段73,第一横梁上段71和第二横梁上段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前上段73连接。优选地,第一板体6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的一体件,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板体6制造简单,并节省多余的连接工序。如图4所示,第一板体6包括第一横梁下段61、第二横梁下段6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下段63,第一横梁下段61和第二横梁下段6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前下段63连接。优选地,第二板体7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的一体件,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板体7制造简单,并节省多余的连接工序。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横梁上段71和第一横梁下段6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上段72和第二横梁下段6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第二横梁2,两个纵梁前上段73分别和两个纵梁前下段63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段41。通过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构成了前副车架100的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段41。优选地,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组装过程中所需的零部件少。同时,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上相对应的安装点43也是通过冲压工艺与板体一体形成,从而使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相对的安装点43的安装精度高,提高前副车架100整体精度。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前副车架100还包括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第四板体9位于第三板体8的上方且与第三板体8连接。如图7所示,第四板体9包括第三横梁上段91、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上段92,第三横梁上段9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后上段92连接。优选地,第四板体9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的一体件,这样的设置使得第四板体9制造简单,并节省多余的连接工序。如图6所示,第三板体8包括第三横梁下段81、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下段82,第三横梁下段8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后下段82连接。优选地,第三板体8是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的一体件,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三板体8制造简单,并节省多余的连接工序。
如图1所示,第三横梁上段91和第三横梁下段8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第三横梁3,两个纵梁后上段92分别和两个纵梁后下段8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段42。通过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构成了前副车架100的第三横梁3和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段42。优选地,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通过冲压工艺制造形成,组装过程中所需的零部件少。
如图1所示,两个纵梁前段41分别和两个纵梁后段42连接以构造成两个纵梁4。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与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组成前副车架100,且该前副车架100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纵梁前41段和纵梁后段42中的至少一个焊接连接。通过焊接连接的连接方式,无需其他的零件进行连接,在节约成本和工时的同时可以达到一定的连接刚度。优选地,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纵梁前段41和纵梁后段42均为焊接连接,从而有利于提升前副车架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成型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防护板5与第一板体6为一体件。一体件的设置使得第一板体6制造简单,同时在装配前副车架100时省去防护板5与第一板体6之间多余的连接工序,提升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防护板5上设有通风孔53。通风孔53的设置可以使车辆在行驶中,风通过通风孔53进入转向器所在的空间内,从而给转向器散热,进一步保证了使用该前副车架100的车辆的安全性能。
图1中显示了六个通风孔5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该方案通风孔53设置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的技术方案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孔53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是腰形孔、圆形孔、椭圆形孔、长方形孔、正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上安装有上述的前副车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前副车架100,在两个纵梁4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43,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4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100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100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100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间隔开的纵梁(4),两个所述纵梁(4)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43);
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和所述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4)连接,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和所述第三横梁(3)在所述纵梁(4)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
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设有防护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位于所述第三横梁(3)的前侧,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一横梁(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三横梁(3)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高于所述第二横梁(2),所述防护板(5)包括第一防护板(51)和第二防护板(52),所述第一防护板(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1)至所述第二横梁(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板(51)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防护板(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板(51)的远离所述第一横梁(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板(52)为水平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100)包括:
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所述第二板体(7)位于所述第一板体(6)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6)连接,所述第二板体(7)包括第一横梁上段(71)、第二横梁上段(7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上段(73),所述第一横梁上段(71)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段(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73)连接,所述第一板体(6)包括第一横梁下段(61)、第二横梁下段(6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下段(63),所述第一横梁下段(61)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6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63)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上段(71)和所述第一横梁下段(6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上段(72)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6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二横梁(2),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73)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63)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段(41);
第三板体(8)和第四板体(9),所述第四板体(9)位于所述第三板体(8)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三板体(8)连接,所述第四板体(9)包括第三横梁上段(91)、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上段(92),所述第三横梁上段(9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92)连接,所述第三板体(8)包括第三横梁下段(81)、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下段(82),所述第三横梁下段(8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82)连接,所述第三横梁上段(91)和所述第三横梁下段(8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三横梁(3),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92)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8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段(42),两个所述纵梁前段(41)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段(42)连接以构造成两个所述纵梁(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6)和所述第二板体(7)、所述第三板体(8)和所述第四板体(9)、所述纵梁前段(41)和所述纵梁后段(42)中的至少一个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5)与所述第一板体(6)为一体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5)上设有通风孔(53)。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100)。
CN202220444910.9U 2022-03-02 2022-03-02 前副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17396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4910.9U CN217396629U (zh) 2022-03-02 2022-03-02 前副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4910.9U CN217396629U (zh) 2022-03-02 2022-03-02 前副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6629U true CN217396629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9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44910.9U Active CN217396629U (zh) 2022-03-02 2022-03-02 前副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66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5044B (zh) 电动汽车车身
KR20140147711A (ko) 자동차를 위한 지지 프레임
CN105480302A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
CN106697058A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115107490B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111746644A (zh) 一种轻量化车架连接铸造支架
CN217396629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5527838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总成、电池包及车辆
CN214254625U (zh) 电池包的底护板组件和电池包
CN21173155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US11701958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KR20110058181A (ko)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CN211494245U (zh) 货车的车架结构和货车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105799782A (zh)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CN114987624A (zh) 用于车辆的前机舱总成及车辆
CN209776366U (zh) 一种汽车防护结构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07860260U (zh)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CN221213465U (zh) 一种电机悬置支架及副车架总成
CN211308767U (zh) 备胎收藏器固定支架、横梁及汽车
CN21811234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安装托架
CN219382404U (zh) 一种前端结构、车体及汽车
CN216546399U (zh) 白车身结构、驾驶室及汽车
CN217649533U (zh) 汽车前机舱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