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043U -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043U
CN217374043U CN202221468559.3U CN202221468559U CN217374043U CN 217374043 U CN217374043 U CN 217374043U CN 202221468559 U CN202221468559 U CN 202221468559U CN 217374043 U CN217374043 U CN 217374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rear longitudinal
end plate
mounting structure
tow 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685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文稻
钟平
张加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Xiaope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Xiaope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Xiaope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Xiaope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685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并公开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该拖车钩安装结构包括后纵梁装置和连接端板,后纵梁装置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部;连接端板连接于后纵梁装置的端部,连接端板设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连接。

Description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车辆文化的不断理解提升,逐渐开始认识到车辆不仅仅是满足日常出行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多功能性。有些车辆装有拖车装置,平时有需要运送大物件时经常是驾驶带有拖挂装置的车辆拉着拖车进行。在节假日也可拉着拖车装载着自行车、摩托车、船只、露营设备等来到野外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假期,因此拖车钩也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需要及接受。拖车钩通过车身上的拖车安装结构连接于车身,为满足拖车钩的使用需求,对拖车钩安装结构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旨在提高拖车钩安装结构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拖车钩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拖车钩装置,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包括:
后纵梁装置,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部;和
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连接于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所述连接端板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第一连接件穿过,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拖车钩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纵梁装置包括:
后纵梁本体,所述连接端板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端部;和
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设有面板,所述面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支架垂直于所述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三安装孔;
所述加强支架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后纵梁本体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的第二连接件连接;和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夹角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还设有第一铆钉孔,所述第一铆钉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端板设有第二铆钉孔,所述第二铆钉孔与所述第一铆钉孔对应设置;
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铆钉孔和所述第二铆钉孔内,以连接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第二支撑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的一部分朝向背离所述连接端板的方向凸起形成加强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连接端板通过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支架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加强支架通过点焊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板采用铝材质或钢材质,所述加强支架采用钢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纵梁装置为后纵梁本体,所述连接端板采用压铸工艺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板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的一侧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后纵梁装置通过第四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板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的一侧还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插入所述定位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且所述后纵梁装置与所述定位板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拖车钩连接组件,所述拖车钩连接组件包括:
如上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和
拖车钩装置,所述拖车钩装置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连接,且所述拖车钩装置位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的连接端板背离所述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的后纵梁装置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拖车钩连接组件还包括后围板装置,所述后围板装置夹设于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拖车钩装置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板设有定位孔,所述后围板装置设有定位凸块,所述定位凸块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纵梁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拖车钩装置包括:
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每一所述连接部与一所述后纵梁装置对应设置并连接;和
拖车钩本体,所述拖车钩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连接端板为安装拖车钩装置提供安装基础,当拖车钩装置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固定后,在拖车钩装置受到拖拽力的时候,拖车钩装置通过对拖车钩安装结构产生作用力,并将作用力传递至后纵梁装置,车辆的后纵梁装置的强度高,可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强度高的效果。同时连接端板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加强拖车钩装置与后纵梁装置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提高连接稳定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拖车钩安装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拖车钩连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拖车钩安装结构 1 后纵梁装置
1a 第一安装孔 1b 第三安装孔
1c 第六安装孔 11 后纵梁本体
12 加强支架 121 第一支撑部
121a 第四安装孔 122 第二支撑部
123 连接柱 122a 第一铆钉孔
123 加强凸起 13 面板
2 连接端板 2a 第二安装孔
2b 第二铆钉孔 2c 定位孔
2d 第七安装孔 21 连接板
22 定位板 3 第一连接件
4 第二连接件 5 第三连接件
6 第四连接件 200 拖车钩装置
210 连接梁 220 连接部
230 拖车钩本体 300 后围板装置
310 定位凸块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用于安装拖车钩装置200,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包括后纵梁装置1和连接端板2,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连接端板2连接于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端部,所述连接端板2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孔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端板2为安装拖车钩装置200提供安装基础,当拖车钩装置200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固定后,在拖车钩装置受到拖拽力的时候,拖车钩装置通过对拖车钩安装结构产生作用力,并将作用力传递至后纵梁装置,车辆的后纵梁装置的强度高,可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强度高的效果。同时连接端板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加强拖车钩装置与后纵梁装置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提高连接稳定性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1a,第一安装孔1a即为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连接端板2设有第二安装孔2a,所述第二安装孔2a即为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孔2a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a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1a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a用于第一连接件3穿过,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连接所述拖车钩装置20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后纵梁装置开始第一安装孔、连接端板开始第二安装孔,并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第一连接件将拖车钩装置200固定连接于拖车钩安装结构。当拖车钩装置200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a和第二安装孔2a的第一连接件3连接固定后,在拖车钩装置200受到拖拽力的时候,拖车钩装置200通过第一连接件3对拖车钩安装结构100产生作用力,由于第一连接件3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a和第二安装孔2a,作用力可传递至后纵梁装置1,车辆的后纵梁装置1的强度高,可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拖车钩安装结构100强度高的效果。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也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为螺栓,一方面实现可拆卸的目的,且便于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螺栓连接的稳定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装置1包括后纵梁本体11和加强支架12,所述连接端板2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端部;所述加强支架12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1a。
车辆自身的后纵梁通常包括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均与车身连接,可将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车身。后纵梁本体11即为左后纵梁或右后纵梁,参考图2,左后纵梁的后端和右后纵梁的后端分别设有一个连接端板2。左后纵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加强支架12,右后纵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加强支架12。在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分别形成一个拖车钩安装结构100,可在使用拖车钩装置200进行拖拽时,使得传递至车身的作用力更均衡,提高车辆车身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加强支架12可以起到提高强度的作用,同时将加强支架12设置在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可以直接在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开孔,简单易操作。上述设计可避免在后纵梁本体11的端面开孔,在后纵梁本体11的端面开孔难度大且不易操作,甚至可能并不存在可供开孔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加强支架12通过螺栓与后纵梁本体11可拆卸连接。加强支架12设于连接端板2面向后纵梁本体11的一侧,拖车钩装置200安装于连接端板2背离后纵梁本体11的一侧,加强支架12可以还可对连接端板2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连接端板2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板2采用铝材质或钢材质,所述加强支架12采用钢材质。可选的,一实施例中,后纵梁本体11的后段和连接端板2均采用6系挤压铝成型,加强支架12采用高强度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设有面板13,所述面板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支架12垂直于所述面板13。
可以理解的是,后纵梁本体11通过面板13与车辆的车身连接。本实施例中加强支架12垂直与面板13,且加强支架12抵接于面板13,可便于加强支架12的定位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设有第三安装孔1b;所述加强支架12包括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所述第一支撑部121设有第四安装孔121a,所述第四安装孔121a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b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21和所述后纵梁本体11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1b和所述第四安装孔121a的第二连接件4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12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21呈夹角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21背离所述后纵梁本体11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122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1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安装孔1b位于靠近后纵梁本体11的后端面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4可实现加强支架12与后纵梁本体11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拆装。通过穿设于第三安装孔1b和第四安装孔121a的第二连接件4连接后,第一支撑部121贴合于后纵梁本体11的侧壁,第一支撑部121可对后纵梁的侧壁起到加强作用。第二支撑部122与连接端板2超出后纵梁本体11的边缘的部分抵接,可对连接端板2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连接端板2的可靠性。当第一连接件3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a和第二安装孔2a后,实现了拖车钩装置200的安装,拖车钩装置200通过第一连接件3将作用力传递至加强支架12和连接端板2,并最终传递至后纵梁本体11,由于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件3受到的沿第一连接件3轴线方向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二连接件4时,第二连接件4受到的作用力垂直于第二连接件4的轴线,提高了第二连接件4与后纵梁本体11的安装点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呈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4为螺栓。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第二支撑部122背离连接端板2的一侧设有连接柱123,第一安装孔1a贯穿所述连接柱12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柱123,可以提高第二支撑部122与第一连接件3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部122还设有第一铆钉孔122a,所述第一铆钉孔122a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a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端板2设有第二铆钉孔2b,所述第二铆钉孔2b与所述第一铆钉孔122a对应设置;
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5,所述第三连接件5穿设于所述第一铆钉孔122a和所述第二铆钉孔2b内,以连接所述连接端板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2。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穿设于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孔2b的第三连接件5,实现第二支撑部122和连接端板2的连接,也即在通过第一连接件3安装拖车钩装置200之前,通过第三连接件5实现连接端板2和第二支撑部122的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第三连接件5的连接作用,可在未安装第一连接件3的情况下,确保加强支架12和连接端板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5为抽芯铆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2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2的连接处的一部分朝向背离所述连接端板2的方向凸起形成加强凸起12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的连接处受到的应力较大,在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的连接处设置加强凸起123,可起到提高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的连接处的强度,以提高加强支架12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部122与所述连接端板2通过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焊接实现第二支撑部122与连接端板2的连接,可以在第一连接件3受到作用力的时候降低第一连接件3连接点的切向剪切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加强支架12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2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2和所述加强支架12通过点焊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加强支架12和连接端板2均采用了刚材质,可以采用点焊连接加强支架12和连接端板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装置1为后纵梁本体11,所述连接端板2采用压铸工艺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减少使用加强支架12,而是直接通过后纵梁本体11与连接端板2连接。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端板2采用压铸工艺成型使得连接端板2自身的强度高,可减少加强支架12的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端板2是采用压铸工艺成型时,也可以使用加强支架12,加强支架12可进一步提高拖车钩装置200的强度。例如在未使用加强支架12时,拖车钩安装结构100可承受1000kg的重量,而使用加强支架12后,拖车钩安装结构100可承受1500kg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板2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一侧设有连接板21,所述连接板21与所述后纵梁装置1通过第四连接件6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四连接件6和连接板21进一步实现后纵梁装置1与连接端板2的连接,提高连接稳定性。在通过第一连接件3安装拖车钩装置200之前,通过第四连接件6实现连接端板2和后纵梁装置1的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第四连接件6的连接作用,可在未安装第一连接件3的情况下,确保连接端板2和后纵梁装置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后纵梁本体11的下侧壁设有第六安装孔1c,连接板21设有第七安装孔2d,第四连接件6穿设于第六安装孔1c和第七安装孔2d内,实现连接板21与后纵梁本体11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件6为螺栓。第一连接件3受到的沿第一连接件3轴线方向的作用力传递至第四连接件6时,第四连接件6受到的作用力垂直于第四连接件6的轴线,提高了第四连接件6与后纵梁本体11的安装点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板2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一侧还设有定位板22,所述定位板22与所述连接板21间隔设置,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端部插入所述定位板22和所述连接板21之间,且所述后纵梁装置1与所述定位板22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板22和连接板21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定位空间,可对连接端板2和后纵梁装置1的装配起到快速定位的作用。且后纵梁装置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抵接于连接板21和定位板22,后纵梁装置1可对连接板21和定位板22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实现对连接端板2的限位,也即提高了连接端板2的位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拖车钩连接组件,如图2所示,该拖车钩连接组件包括拖车钩装置200和拖车钩安装结构100,该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拖车钩装置200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连接,且所述拖车钩装置200位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连接端板2背离所述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后纵梁装置1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所述拖车钩装置200通过穿设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第一安装孔1a和第二安装孔2a的第一连接件3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100连接。
为合理利用车身空间并合理布局车身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车辆还包括后围板装置300,所述后围板装置300设于所述连接端板2和所述拖车钩装置200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3贯穿所述后围板装置300。同时,后围板装置300还可以起到分散部分拖车钩装置200受到作用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提高车辆可承受拖拽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板2设有定位孔2c,所述后围板装置300设有定位凸块310,所述定位凸块310插入所述定位孔2c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定位孔2c和定位凸块310,实现后围板在与拖车钩安装结构100的快速定位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后纵梁装置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拖车钩装置200包括连接梁210和拖车钩本体230,所述连接梁21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220,所述连接部220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件3穿设于所述第五安装孔内;每一所述连接部220与一所述后纵梁装置1对应设置;所述拖车钩本体230连接于所述连接梁210。
可以理解的是,对应左后纵梁和右后纵梁形成两个后纵梁装置1,连接梁210的两个连接部220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3与两个后纵梁装置1对应连接,可将拖车钩本体230用于拖拽外物,拖车钩本体230受到的拖拽力可通过连接梁210传递至两个后纵梁装置1,使得车身受力均衡,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该拖车钩连接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拖车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包括:
后纵梁装置,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部;和
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连接于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所述连接端板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第一连接件穿过,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拖车钩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装置包括:
后纵梁本体,所述连接端板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端部;和
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连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三安装孔;
所述加强支架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后纵梁本体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的第二连接件连接;和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夹角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还设有第一铆钉孔,所述第一铆钉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端板设有第二铆钉孔,所述第二铆钉孔与所述第一铆钉孔对应设置;
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铆钉孔和所述第二铆钉孔内,以连接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第二支撑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处的一部分朝向背离所述连接端板的方向凸起形成加强凸起。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连接端板通过焊接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采用钢材质,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加强支架通过点焊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板采用铝材质或钢材质,所述加强支架采用钢材质。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侧壁设有面板,所述面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纵梁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面板呈垂直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装置为后纵梁本体,所述连接端板采用压铸工艺成型。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板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的一侧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后纵梁装置通过第四连接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板面向所述后纵梁装置的一侧还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后纵梁装置的端部插入所述定位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且所述后纵梁装置与所述定位板抵接。
14.一种拖车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连接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钩安装结构;
拖车钩装置,所述拖车钩装置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连接,且所述拖车钩装置位于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的连接端板背离所述拖车钩安装结构的后纵梁装置的一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连接组件还包括后围板装置,所述后围板装置夹设于所述连接端板和所述拖车钩装置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板设有定位孔,所述后围板装置设有定位凸块,所述定位凸块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拖车钩装置包括:
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每一所述连接部与一所述后纵梁装置对应设置并连接;和
拖车钩本体,所述拖车钩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梁。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拖车钩连接组件。
CN202221468559.3U 2022-06-13 2022-06-13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73740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8559.3U CN217374043U (zh) 2022-06-13 2022-06-13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8559.3U CN217374043U (zh) 2022-06-13 2022-06-13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043U true CN217374043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2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68559.3U Active CN217374043U (zh) 2022-06-13 2022-06-13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0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71A (zh) * 2023-01-20 2023-05-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可拖挂外部横梁的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71A (zh) * 2023-01-20 2023-05-0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可拖挂外部横梁的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74043U (zh) 拖车钩安装结构、拖车钩连接组件和车辆
CN111661161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拖车装置及车辆
AU2014331055B2 (en) Side member, chassis and trailer chassis provided with such a side member
CN210912605U (zh) 卡车车架及其管梁连接端头
CN218536239U (zh) 尾端结构件和车辆
CN215245319U (zh) 一种加固板及电动车
CN218257595U (zh) 车辆拖挂接口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114405U (zh) 车用拖挂装置
EP1445126A1 (en) Trailer coupling and drawbeam
CN221315677U (zh) 一种底板尾梁牵引钩连接装置
CN216824588U (zh) 一种机场消防车用前硬拖牵装置
CN217730141U (zh) 一种拖车杠安装结构及拖车杠组件
CN219487098U (zh) 汽车后拖杠及车辆
CN217396122U (zh) 后拖车杠组件和车辆
CN218839080U (zh) 前拖车钩组件、前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8750152U (zh) 一种车辆牵引装置的安装结构以及牵引汽车
CN217455554U (zh) 一种拖车钩安装结构
CN215244193U (zh) 拖车杠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320529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
CN212354175U (zh) 一种氢能商用车型后门槛链接结构
CN219856699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牵引螺母加强板
CN212708783U (zh) 绞盘支架装置和车辆
CN216915411U (zh) 一种拖拉机后牵引架总成及拖拉机
CN217319944U (zh) 一种前拖车结构
CN209566750U (zh) 一种拖车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