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9885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9885U
CN217329885U CN202220986489.4U CN202220986489U CN217329885U CN 217329885 U CN217329885 U CN 217329885U CN 202220986489 U CN202220986489 U CN 202220986489U CN 217329885 U CN217329885 U CN 217329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nnular
annular baffle
side plate
out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8648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汉臣
刘伟
胡晓伟
王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8648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9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9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9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灶具,涉及厨房加热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可拆卸连接的内火盖与炉头之间的燃气泄漏的问题。该灶具包括燃烧器,燃烧器的环形挡板包括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分别沿内出气口的周向边缘分布,第一环形挡板和/或第二环形挡板与炉头贴合连接。第二环形挡板位于第一环形挡板远离内出气口的轴心的外侧,且贴合接触。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与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的高度差大于或者小于零。沿第一环形挡板的轴向,内火盖分别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和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且内火盖设有连通内混合腔室的多个内火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用于厨房烹饪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作为常用的厨房用具,因为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成为家庭必备用具。
灶具的重要部件为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炉头以及火盖组件。火盖组件的内火盖与炉头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使炉头内的混合空气由内火盖的火孔处喷出并燃烧,从而加热锅或者壶等待加热器皿,并便于取出清理内火盖。但是,可拆卸连接的内火盖与炉头之间的气密性较差,会造成混合气体的侧向泄漏,侧向泄露的混合气体不能直接加热待加热器皿,降低了燃烧器的加热效率,且泄漏的混合气体具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旨在解决可拆卸连接的内火盖与炉头之间的燃气泄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包括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炉头、环形挡板以及火盖组件。炉头具有内混合腔室以及分别与内混合腔室连通的内进气口和内出气口。环形挡板包括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分别沿内出气口的周向边缘分布,第一环形挡板和/或第二环形挡板与炉头贴合连接。第二环形挡板位于第一环形挡板远离内出气口的轴心的外侧,且贴合接触。沿内出气口的轴向,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与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的高度差大于或者小于零。火盖组件包括内火盖,沿第一环形挡板的轴向,内火盖分别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和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且内火盖设有连通内混合腔室的多个内火孔。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灶具,在将内火盖由上向下靠近炉头安装时,第第一环形挡板的上端面以及第二环形挡板的上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内火盖下端的不同平面,并使第一环形挡板上端的外侧壁或者第二环形挡板上端的内侧壁可以与内火盖的内壁重叠。如此,通过环形挡板上端的台阶结构以及内火盖下端对应设置的台阶结构,可以使内火盖与环形挡板之间形成三道接触面,以形成近似为Z字形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增加内火盖与环形挡板之间接触密封面积的同时,相邻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弯折连接有利于阻断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泄漏间隙,从而提高内火盖与环形挡板之间的接触密封效果。并且,通过上述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安装拆卸内火盖时,可以直接沿上下方向放置或者取出内火盖,无需额外的连接密封结构,便于快速安装或者拆卸内火盖。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内火盖包括第一外环侧板、第二外环侧板以及顶封板。第二外环侧板位于第一外环侧板远离轴心的外侧,并与第一外环侧板贴合接触。顶封板分别与第一外环侧板和/或第二外环侧板的一端贴合连接。沿内火盖的轴向,第一外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且第二外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沿内火盖的轴向,在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相较于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端面更靠近顶封板的情况下,第二外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相较于第一外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更靠近炉头。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第一外环侧板与第二外环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燃烧器还包括环形内板,环形内板包括第一环形内板、第二环形内板以及多个连接筋。第一环形内板位于第一环形挡板远离第二环形挡板的内侧,并沿第一环形挡板的轴向延伸。多个连接筋间隔分布于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一环形内板之间,且每个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环形内板与第一环形挡板。
第二环形内板位于第一环形内板远离第一环形挡板的内侧,并与第一环形内板贴合连接。沿第一环形内板的轴向,第一环形内板靠近内火盖的端面与第二环形内板靠近内火盖的端面的高度差大于或者小于零。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内火盖还包括第一内环侧板以及第二内环侧板。沿内火盖的径向,第一内环侧板位于第一外环侧板远离第二外环侧板的内侧,第二内环侧板位于第一内环侧板远离第一外环侧板的内侧。沿内火盖的轴向,顶封板分别与第一内环侧板靠近顶封板的一端和/或第二内环侧板靠近顶封板的一端贴合连接,且第一内环侧板与第二内环侧板沿径向贴合接触。
沿内火盖的轴向,第一内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内板靠近顶封板的端面,第二内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内板靠近顶封板的端面。且第一环形内板的内侧与第一内环侧板的内侧分别与内混合腔室隔离设置。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环形挡板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内火盖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燃烧器还包括点火针,间隔设置于第二环形挡板的外侧。沿内火盖的轴向,内火盖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内混合腔室的第一条形孔,且第一条形孔远离炉头的一端靠近内火孔。当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定位配合时,点火针靠近第一条形孔。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在内火盖包括第一外环侧板、第二外环侧板以及顶封板的情况下:
第一定位结构为挡板定位槽,开设于第二环形挡板远离炉头的一端。第二定位结构为侧板定位销,连接于第二外环侧板远离顶封板的端面。当侧板定位销插入挡板定位槽内时,点火针靠近第一条形孔。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燃烧器还包括热电偶,间隔设置于第二环形挡板的外侧,并与点火针间隔设置。沿内火盖的轴向,内火盖的外侧壁还设有连通内混合腔室的第二条形孔;当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定位配合时,热电偶靠近第二条形孔。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顶封板上垂直开设有多个内火孔,且每个内火孔的轴线与内火盖的轴线夹角为0~30°。沿内火盖的轴向,每个内火孔远离炉头的一端向远离内火盖的轴线的外侧偏移。
在一些事实方式中,沿内火盖的径向靠近内火盖的轴心,内火孔分别为开设于顶封板上的多个外圈内火孔、多个中圈内火孔以及多个内圈内火孔。多个外圈内火孔的数量为30~42个,每个外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8~2.2mm,且每个外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38~42mm。多个中圈内火孔,数量为24~36个,每个中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7~2.1mm,且每个中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32~36mm。多个内圈内火孔,数量为18~30个,每个内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8~2.2mm,且每个内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24~3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灶具不包括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灶具的正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一种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移除面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所示的燃烧器包括炉头以及引射管的爆炸图;
图7为图4中所示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8为图7中所示内火盖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所示的炉头安装有环形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内火盖安装于炉头盖板的内出气口时的剖视图;
图11为图4中所示点火针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内出气口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8中所示的内火盖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8所示的内火盖的一种剖面图;
图15为图8所示的内火盖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燃烧时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灶具;
1-面板;
2-底壳;
3-燃烧器;
31-炉头;311-炉头底座;312-炉头盖板;313-内混合腔室;314-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5-内进气口;316-内出气口;317-第一外环进气口;318-第一外环出气口;
32-火盖组件;
321-内火盖;3211-第一外环侧板;3212-第二外环侧板;3213-顶封板;3214-内分火腔;3215-内火孔;32151-外圈内火孔;32152-中圈内火孔;32153-内圈内火孔;32161-第一内环侧板;32162-第二内环侧板;32163-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71-第一条形孔;32172-第二条形孔;32173-第三条形孔;3218-第二定位结构;32181-第一定位销;32182-第二定位销;
322-第一外环火盖;323-第一外环分火器;324-第一分火腔;
33-引射管;331-内引射管;332-第一外环引射管;
34-点火针;35-热电偶;
36-环形挡板;361-第一环形挡板;362-第二环形挡板;363-第一定位结构;3631-第一定位槽;3632-第二定位槽;
37-环形内板;371-第一环形内板;372-第二环形内板;373-连接筋;374-第一传感器安装腔;
4-锅支架;41-主支架;42-支撑件;
51-灶眼;52-安装腔;
6-盛液盘;
7-燃气阀组件;71-进气管;72-燃气阀;73-旋钮;73-分通气管;74-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灶具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灶具又叫煤气灶、炉盘、灶台、燃气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厨房加热用具。
灶具在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调节(用户可以通过与燃气阀连接的旋钮进行调节)后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之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炉头上方的火盖组件上的火孔中喷出的同时接触空气(此时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锅支架上的锅具等待加热器皿。
如图1所示,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100的爆炸图。示例性的,灶具100可以包括面板1、底壳2、燃烧器3以及锅支架4。锅支架4以及底壳2分别位于面板1的相对两侧,以锅支架4所在的一侧为灶具100的上方,底壳2所在的一侧为灶具100的下方为例,对灶具100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说明。
继续参照图1,面板1安装于底壳2的上方,底壳2可以是上侧开口的盒状结构,且面板1与底壳2围成安装腔(图中未示出),用于放置灶具100的相关部件,例如:燃烧器3、燃气传输管道、燃气阀以及电子控制系统等,这些部件都安装于底壳2与面板1之间的安装腔中。在在安装灶具100时,可以直接将底壳2放置于灶台或者桌面等台面上。也可以在灶台上开孔,并将底壳向下插入开孔中,以使面板1搭接于开孔的上侧边缘处,从而完成灶具100的嵌入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沿上下方向在面板1上开设两个灶眼51,以使安装于安装腔中的两个燃烧器3分别经两个灶眼51露出,灶眼51的轴向可以与上下方向平行。其中,燃烧器3是灶具100的核心部件,通过燃烧器3,可以使天然气或者煤气等燃气与空气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燃烧。而面板1在作为支撑结构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方便用户进行操作。每个面板1上的灶眼51也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且每个灶眼51内对应安装一个燃烧器3。
在安装燃烧器3时,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灶具100还可以包括盛液盘6,盛液盘6一般由上向下搭接于灶眼51的边缘,以使盛液盘6的下侧为安装腔。结合图2,燃烧器3的下半部分可以位于盛液盘6的下侧,并位于安装腔内。而燃烧器3的上半部分与其下半部分连通,并位于盛液盘6的上侧。在安装燃烧器3时,可以将燃烧器3与底壳2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连接。也可以将燃烧器3与盛液盘6通过卡接结构、螺栓或者螺钉连接,以使燃烧器3可以吊装于安装腔内。又或者,可以直接将燃烧器3与灶眼51的边缘卡接安装或者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均可以固定安装燃烧器3,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安装灶眼51的边缘安装盛液盘6时,也可以将盛液盘6由下向上靠近甚至贴合灶眼51的边缘,且通过螺钉、铆钉、胶粘或者抵接支撑的方式将盛液盘6安装于灶眼的边缘处。又或者,可以在灶眼51的上侧边缘搭接定位环,盛液盘6由下向上靠近甚至贴合灶眼51的边缘时,可以直接螺钉或者铆钉连接盛液盘6以及定位环,以实现盛液盘6与面板1之间的连接安装。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照图1,灶具100还可以包括锅支架4,锅支架4可以包括主支架41,主支架41可以支撑锅具或者待加热器皿。如图2所示,主支架41可以沿灶眼51的周向安装,并沿燃烧器3的周向分布于燃烧器3的外侧。如此,当主支架41上放置有锅具等待加热器皿时,可以通过位于主支架41之间的燃烧器3发出的火焰以加热主支架41上支撑的锅具等待加热器皿。
示例性的,主支架41可以靠近灶眼51的边缘并直接放置于面板1的上侧,以通过面板1支撑主支架41以及锅具等待加热器皿。或者,在灶具100还包括盛液盘6的情况下,主支架41也可以直接放置于盛液盘6上,此时,主支架41可以位于灶眼51的内侧边缘,也可以位于灶眼51的外侧边缘。这样,通过与面板1连接的盛液盘6,同样可以支撑主支架41以及锅具等待加热器皿,对此不作限定。
但是,由于锅具等待加热器皿的尺寸有大有小,而每个主支架41的尺寸是固定的。若锅具的尺寸太小,并小于主支架41上多个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时,使得主支架41无法支撑该锅具,不便于通过灶具100加热该锅具。
基于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锅支架4还可以包括支撑件42,支撑件42可以包括尺寸更小的环形结构。结合图3,支撑件42可以由上向下搭接于主支架41的多个支撑结构上。这样,通过尺寸更小的环形结构,在使用尺寸较小的锅具时,可以先将支撑件42搭接于主支架41上,随后将锅具放置于支撑件42上,从而对尺寸更小的锅具进行支撑。这样,无需用户持续手持锅具即可实现对锅具的持续加热,非常方便。并且,在无需加热尺寸较小的锅具时,也可以移除主支架41上的支撑件42,以便于通过主支架41直接支撑尺寸更大的锅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一种燃烧器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燃烧器3可以包括炉头31以及火盖组件32。炉头31用于混合燃气以及一次空气形成混合气体,这些混合气体通过火盖组件32上的多个火孔喷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从而加热锅支架4(如图1所示)上的锅具等带加热器皿。
继续参照4,示例性的,燃烧器3还可以包括引射管33,引射管33可以与炉头31连通,以使炉头31可以通过引射管33引入燃气和一次空气。为了便于点燃火孔处喷出的混合气体,燃烧器3还可以包括点火针34,点火针34可以靠近火孔安装。当火孔中喷出混合气体时,可以使点火针34连通电源,以使点火针34可以与火孔的金属壁之间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混合气体。此外,为了避免火焰熄灭后,火孔中还会持续喷出混合气体,造成室内容易被引燃爆炸的安全隐患。燃烧器3还可以包括热电偶35,热电偶35可以靠近火孔安装。当火焰持续燃烧时,靠近火孔安装的热电偶35可以被火焰持续加热,以使热电偶35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以上,从而使混合气体持续由火孔内喷出,以保证火焰的持续燃烧。但是,当火焰熄灭时,热电偶35不会继续被火焰加热,使得热电偶35的温度迅速降低至预设温度以下,从而控制切断对燃烧器3的燃气供应,以避免由火孔中持续喷出未被引燃的燃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100移除面板1的俯视图。为了便于控制燃气的流通,从而控制火焰的大小。示例性的,灶具100还可以包括燃气阀组件7,且燃气阀组件7可以安装于底壳2围成的安装腔52内。燃气阀组件7可以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71、燃气阀72、分通气管73以及喷嘴74,且分别安装于安装腔52内。如此,燃气经进气管71进入灶具100内。由于进气管71与燃气阀72的进气端连通,使得燃气可以由燃气阀的出气端经分通气管73流向喷嘴74。由于喷嘴74的出气口靠近引射管33的进气口安装,燃气可以由喷嘴74的出气口喷出,并带动一次空气一起喷入引射管33的进气口内,从而使燃气以及一次空气通过引射管33进入炉头31(如图4所示)内,并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气体。
在燃气通过燃气阀组件7以及燃烧器3流通并燃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燃气阀72以控制燃气的流通速度,从而控制由火孔喷出的混合气体中燃气的含量,以达到调节灶具100的火焰大小的目的。
如图5所示,由于燃气阀72一般位于安装腔52内,结合图2,当底壳2上安装面板1以遮挡安装腔52时,不便于操作调节位于安装腔52中的燃气阀72。基于此,燃气阀组件7还可以包括旋钮75,旋钮75可与燃气阀72的调节轴连接,并安装于面板1的上侧。这样,可以在面板1上直接操作转动旋钮75以调节燃气阀72的开度大小,从而调节灶具100的火焰大小,非常方便。
示例性的,当用户转动旋钮75时,点火针34与火盖组件32之间会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由火孔喷出的混合燃气。对于热电偶35而言,若火焰加热热电偶35,以使热电偶35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值时,热电偶35的电流可以对应升高至100mA左右,以使燃气阀72中的自吸阀开阀,从而保证燃烧器3的持续燃烧。当燃烧器3的火焰熄灭时,热电偶35的温度降低,感应电流对应减少至接近20mA时,以使燃气阀72中的自吸阀闭阀,从而切断燃烧器3的燃气供应,以避免燃气的持续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燃气阀组件7可以采用不同结构的燃气通路,如采用直插式燃气通路的直插式灶具,以及采用走管式燃气通路的走管式灶具。示例性的,走管式灶具在燃气阀72与喷嘴74之间一般增设有分通气管73。如此,当灶具发生回火工况(即火焰回缩至灶具的内部管路结构中)的情况时,走管式灶具能够凭借更长的燃气管路(即分通气管73)以避免回火工况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用户使用灶具100的安全系数。并且,由于分通气管73的设置,还有利于灵活分布炉头31以及燃气阀72的安装位置。而直插式灶具的燃气阀72可以与靠近引射管33的喷嘴74直接连接,结构简单,故障率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炉头31可以包括炉头底座311以及炉头盖板312。炉头底座311与炉头盖板312可以是图6所示的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炉头盖板312一般位于炉头底座311的上方,且炉头底座311可以与炉头盖板312围成相互隔离的内混合腔室313以及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4。
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6,内混合腔室313可以分别连通侧向的内进气口315(开设于炉头底座311上)以及上方的内出气口316(开设于炉头盖板312上)。对应引射管33可以包括与内进气口315连通的内引射管331,用于通过内进气口315向内混合腔室313内传输燃气以及一次空气。在内混合腔室315内,燃气可以与一次空气充分混合,并经内出气口316流出。而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4可以沿内混合腔室313的周向分布于内混合腔室313的外侧。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4可以分别连通侧向的第一外环进气口317(开设于炉头底座311上)以及上方的第一外环出气口318(开设于炉头盖板312上)。其中,第一外环出气口318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在此不作限定。对应引射管33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外环进气口317连通的第一外环引射管332,用于通过第一外环进气口317向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4内传输燃气以及一次空气。在第一外环内,燃气可以与一次空气充分混合,并经第一外环出气口318流出。
基于此,如图7所示,火盖组件32可以包括内火盖321以及第一外环火盖322。由于第一外环火盖322沿周向分布于内火盖321的外侧,为了便于第一外环火盖322上的火孔可以均匀喷出混合气体,使得燃烧的火焰均匀燃烧。火盖组件32还可以包括第一外环分火器323,且第一外环分火器323位于第一外环火盖322的下方,并可以与第一外环火盖322围成第一分火腔324。且第一分火腔324可以通过分火器323上的开口连通第一外环出气口318,以使第一外环混合腔室314(如图6所示)中的混合气体可以流入第一分火腔324,并均匀扩散后分别由第一外环火盖322的多个火孔中均匀喷出并燃烧。以使第一外环火盖322上的火焰可以均匀燃烧。
继续参照图7,燃烧器3还可以包括环形挡板36,且环形挡板36可以沿内出气口316的周向边缘分布,且环形挡板36的下端可以与炉头盖板312贴合连接,以实现气密性连接。
在相关技术中,内火盖321可以与环形挡板36的上端可拆卸连接。用于通过内出气口316连通内混合腔室313,从而使内混合腔室313中的混合气体可以由内火盖321上的火孔喷出并进行燃烧。同时,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便于取出内火盖321进行清理。但是,由于内火盖321一般直接放置于环形挡板36的上端,且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无法完全贴合,具有较多的间隙。从而使得内火盖321与连接的环形挡板36之间气密性较差,会造成内混合腔室313中混合气体的侧向泄漏,侧向泄露的混合气体不能直接加热待加热器皿,降低了燃烧器3的加热效率,且泄漏的混合气体具有漏火等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之间混合气体泄漏的问题。继续参照图7,环形挡板36可以包括第一环形挡板361与第二环形挡板362。示例性的,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下端可以沿内出气口316的周向边缘分布,且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下端可以与炉头盖板312贴合连接,以实现第一环形挡板361与炉头盖板312之间的气密性连接。沿内出气口316的径向,第二环形挡板362可以位于第一环形挡板361远离内出气口316的轴心的外侧,并与第一环形挡板361贴合接触,以实现第一环形挡板361与第二环形挡板362之间的气密性连接。
由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内壁与第一环形挡板361的外壁之间是气密性连接的。因此,也可以设置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下端与炉头盖板312贴合连接,或者同时使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下端以及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下端均与炉头盖板312贴合连接。均可以实现环形挡板36与炉头盖板312之间的气密性连接。其中,第一环形挡板361或者第二环形挡板362与炉头盖板3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连接,也可以是一体铸造结构。
继续参照图7,示例性的,沿上下方向(平行于内出气口316的轴线),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可以高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此外,也可使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低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如此,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的高度差不为零,以使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可以形成环状的台阶结构。
对应的,如图8所示,内火盖321可以包括第一外环侧板3211、第二外环侧板3212以及顶封板3213。示例性的,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上端可以与顶封板3213的边缘贴合连接,以实现第一外环侧板3211与顶封板3213之间的气密性连接,并围成内分火腔3214。沿上下方向,顶封板3213上可以开设多个连通内分火腔3214的内火孔3215。沿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径向,第二外环侧板3212可以位于第一外环侧板3211远离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轴心的外侧,并与第一外环侧板3211贴合接触,以实现第一外环侧板3211与第二外环侧板3212之间的气密性连接。
由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内壁与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外壁之间是气密性连接的。因此,也可以设置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上端与顶封板3213贴合连接,或者同时使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上端以及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上端均与顶封板3213贴合连接。均可以实现环形挡板36与炉头盖板312之间的气密性连接。其中,第一外环侧板3211或者第二外环侧板3212与顶封板321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连接,也可以是一体铸造结构。
继续参照图8,示例性的,沿上下方向(平行于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轴线),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下端面可以低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下端面。如此,结合图7,在将内火盖321由上向下靠近炉头盖板312时,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同时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以使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向下伸出的内侧壁可以与第一环形挡板361向上伸出的外侧壁完全重叠。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下端面低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下端面。对应此时,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低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如此,在将内火盖321由上向下靠近炉头盖板312时,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同时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以使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向下伸出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二环形挡板362向上伸出的内侧壁完全重叠。
如此,通过环形挡板36上端的台阶结构以及内火盖321下端对应设置的台阶结构,可以使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之间形成三道接触面,以形成近似为Z字形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增加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之间接触密封面积的同时,相邻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弯折连接有利于阻断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泄漏间隙,从而提高内火盖321与环形挡板36之间的接触密封效果。并且,通过上述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安装拆卸内火盖321时,可以直接沿上下方向放置或者取出内火盖,无需额外的连接密封结构,便于快速安装或者拆卸内火盖。
需要说明的是,当环形挡板36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环形挡板361以及第二环形挡板362之间可以看作是完全贴合的,且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下端以及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下端可以均与炉头盖板312贴合连接。此时,第一环形挡板361以及第二环形挡板362的定义是为了便于描述环形挡板36上端的环形台阶结构。对应的,当内火盖32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外环侧板3211与第二外环侧板3212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完全贴合的(即第一外环侧板3211与第二外环侧板3212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上端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上端可以均与顶封板3213的周向边缘贴合连接。此时,第一外环侧板3211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定义是为了便于描述内火盖下端的环形台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在燃烧器3安装温度或者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锅具的温度以及锅具是否放置到位。一般的,传感器会沿上下方向穿过内火盖321以及炉头31。为了避免传感器的设置影响内火盖321中混合气体的流通。如图9所示,燃烧器3还可以包括环形内板37。示例性的,环形内板37可以包括第一环形内板371、第二环形内板372以及多个连接筋373。第一环形内板371可以位于第一环形挡板361远离第二环形挡板362的内侧,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此时,内出气口316可以为第一环形挡板361与第一环形内板371之间的区域。沿第一环形内板371的周向,多个连接筋373可以间隔分布于第一环形内板371与第一环形挡板361之间,且每个连接筋373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第一环形内板371与第一环形挡板361。
继续参照图9,第二环形内板372可以位于第一环形内板371远离第一环形挡板361的内侧,且第二环形内板372可以与第一环形内板371贴合连接。其中,第二环形内板372的内侧围成用于与内出气口316以及内混合腔室313隔离的第一传感器安装腔374。示例性的,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高于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的高度。或者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低于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的高度。即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与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为不为零。
对应的,如图8所示,内火盖321还可以包括第一内环侧板32161以及第二内环侧板32162。沿第一外环侧板3211的径向,第一内环侧板32161可以位于第一外环侧板3211远离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内侧。第二内环侧板32162可以位于第一内环侧板3211的内侧。沿上下方向,顶封板3213可以分别与第一内环侧板32161的上端和/或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上端贴合连接,以使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内侧可以围成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如此,将第一内环侧板32161与第二内环侧板32162沿径向贴合接触,有利于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与第一内环侧板32161和第一外环侧板3211之间的隔离设置。
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8所示的内火盖321的下端安装于图10所示的炉头盖板312的内出气口316时的剖视图。示例性的,第一内环侧板32161的下端面可以低于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下端面,且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对应低于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如此,在将内火盖321由上向下靠近炉头盖板312时,第一内环侧板32161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同时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以使第二环形内板372的向上伸出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二内环侧板32162向下伸出的内侧壁完全重叠。
此外,第一内环侧板32161的下端面也可以高于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下端面,且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对应高于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如此,在将内火盖321由上向下靠近炉头盖板312时,第一内环侧板32161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一环形内板371的上端面,同时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下端面可以靠近并接触第二环形内板372的上端面,以使第一环形内板371的向上伸出的内侧壁可以与第一内环侧板32161向下伸出的外侧壁完全重叠。
如此,通过环形内板37上端的台阶结构以及内火盖321的第一内环侧板32161以及第二内环侧板32162的下端对应设置的台阶结构,可以使内火盖321与环形内板37之间形成三道接触面,以形成近似为Z字形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增加内火盖321与环形内板37之间接触密封面积的同时,相邻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弯折连接有利于阻断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泄漏间隙,从而提高第一传感器安装腔374以及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与内混合腔室313以及内火孔之间的隔离密封效果。并且,通过上述的接触密封结构,在安装拆卸内火盖321时,可以直接沿上下方向放置或者取出内火盖,无需额外的连接密封结构,便于快速安装或者拆卸内火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燃烧器3而言,当炉头31内设有环形内板37时,内火盖321对应设有第一内环侧板32161以及第二内环侧板32162,以避免由内出气口316中流出的混合气体由第一传感器安装腔374泄漏。但是,对于内火盖321而言,在顶封板3213对应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的区域,如需要在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内插接安装传感器,则需要在顶封板3213上开设用于连通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的开孔,用于插接传感器。此外,若无需在安装传感器,则顶封板3213的中部可以开孔连通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可以不开孔,以封堵第二传感器安装腔32163,对此不作限定。此外,若第一环形挡板361的内侧未设置环形内板,则内火盖321的顶封板3213无需连接第一内环侧板32161以及第二内环侧板32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点火针34可以靠近内火盖321安装,可以位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外侧。为了便于使点火针34引燃由内火盖321喷出的混合气体,可以在内火盖321的侧壁(如第一外环侧板3211以及第二外环侧板3212)上开设第一条形孔32171,第一条形孔32171的上端可以延伸至顶封板3213上,并靠近顶封板3213上开设的内火孔3215,甚至沿顶封板3213的径向连通一个或者多个内火孔3215。第一条形孔32171为通孔,可以连通内混合腔室313(如图6所示)。对应的,点火针34靠近第一条形孔32171设置,以便于通过脉冲电流引燃由第一条形孔32171喷出的混合气体,并使火焰向上延伸以引燃顶封板3213上的多个内火孔。其中,可以使点火针34与第一条形孔32171位于内火盖321的其中一条径线上。
继续参照图10,热电偶35也可以靠近内火盖321安装,可以位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外侧。为了便于快速加热热电偶35,也可以在内火盖321的侧壁上开设第二条形孔32172,第二条形孔32172的上端可以延伸至顶封板3213上,并靠近顶封板3213上开设的内火孔3215,甚至沿顶封板3213的径向连通一个或者多个内火孔3215。第二条形孔32172为通孔,可以连通内混合腔室313(如图6所示)。对应的,热电偶35靠近第二条形孔32172设置,以便于可以通过第二条形孔32172喷出的火焰加热热电偶35,以维持燃烧器3的持续燃烧。可以使热电偶35与第二条形孔32172位于内火盖321的其中一条径线上。
其中,点火针34与第一条形孔32171靠近对齐,以及热电偶35与第二条形孔32172靠近并对齐。两者可以一起实现,也可以择一安装内火盖321。为了快速引燃第二条形孔32172,还可以直接在内火盖321的侧壁上直接开设连通第一条形孔32171以及第二条形孔32172的第三条形孔32173。如此,当点火针34引燃第一条形孔32171时,火焰可以沿第三条形孔32173迅速蔓延至第二条形孔32172内,从而实现对热电偶35的快速加热。
由于安装内火盖321时需要对齐第一条形孔32171以及点火针34,和/或对齐第二条形孔32172以及热电偶35。即对应内火盖321安装于内出气口316的预设角度位置。
基于此,如图12所示,环形挡板36还可以包括第一定位结构363。示例性的,第一定位结构363可以是分别开设于第二环形挡板362上的第一定位槽3631,以及第一环形挡板361上的第二定位槽3632。对应的,如图13所示,内火盖321还可以包括第二定位结构3218。示例性的,第二定位结构3218可以包括第一定位销32181以及第二定位销32182。其中,第一定位销32181可以沿上下方向连接于第二外环侧板3212的下端面,对应第二定位销32182可以沿上下方向连接于第一外环侧板的下端面。并且,当图13中的内火盖321向下靠近图12中的内出气口316安装时,可以使第一定位销32181刚好插入第一定位槽3631内,且第二定位销32182同时插入第二定位槽3632内,此时,内火盖321安装于内出气口316的预设角度位置。从而实现对齐第一条形孔32171以及点火针34,和/或对齐第二条形孔32172以及热电偶35的安装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定位结构363以及第二定位结构3218中,第一定位销32181与第一定位孔3631对应配合,第二定位销32182与第二定位孔3632对应配合。其中,也可以仅在第二外环侧板3212上连接第一定位销32181,并对应在第二环形挡板362上开设对应的第一定位槽3631。又或者,还可以仅在第一外环侧板3211上连接第二定位销32182,并对应在第一环形挡板361上开设对应的第二定位槽3632。同样可以将内火盖321安装于内出气口316的预设角度位置。
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363也可以包括安装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的第三定位销,对应第二定位结构3218也可以是开设于第二外环侧板3212上的第三定位槽。如此,当内火盖321安装于内出气口316处,且使第三定位销插入第三定位槽内时,以实现对齐第一条形孔32171以及点火针34,并对齐第二条形孔32172以及热电偶35的安装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高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时,可以在第二环形挡板362上开设第一定位槽3631,并对应在第二外环侧板3212上连接第二定位销。当第一环形挡板361的上端面低于第二环形挡板362的上端面时,可以在第二环形挡板362上连接第三定位销,并对应在第二外环侧板3212上开设第三定位销。如此,置于外侧的定位销与定位槽便于插接安装,并且不会影响内火盖321与内出气口316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内火盖321上的内火孔3215的轴线与内火盖321的轴线的夹角一般为45~60°,且在内火盖321的上侧向远离内火盖32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偏移。这样,在内火盖321上喷出混合气体并燃烧时,火焰会向外圈偏移,以使内火盖321正上方的锅具中心处于火焰真空区域,锅具不能均匀受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4所示,图14为图8中所示的内火盖321的在竖直片面上的剖视图。示例性的,可以在顶封板3213上垂直开设多个内火孔3215。其中,定义每个内火孔3215的轴线与内火盖321的轴线(即平行于上下方向)的夹角为α;在竖直平面内,定义顶封板3213的上侧面与内火盖321的轴线的夹角为β,且α+β=18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甚至α的取值范围为0~30°,对应β的取值范围为150~180°。以使每个内火孔3215的轴线的上端向远离内火盖321的中心轴线的外侧偏移。
如此,通过多个内火孔3215喷出的混合体气体在燃烧的过程中,使得火焰的外焰向外周偏移,以增加加热面积。由于每个内火孔3215的轴线与内火盖321的轴线夹角为0~30°,可以是15°。这样,在增加加热面积的同时,外焰向四周的偏移程度较小,可以减小内火盖321正上方的加热真空区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对锅具的均匀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沿内火盖321的径向靠近内火盖321的轴心,内火孔3215分别为开设于顶封板上的多个外圈内火孔32151、多个中圈内火孔32152以及多个内圈内火孔32153。示例性的,多个外圈内火孔32151的数量可以为30~42个,每个外圈内火孔32151的直径φ1可以为1.8~2.2mm,且每个外圈内火孔32151的中轴线距内火盖321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d1可以为38~42mm。多个中圈内火孔32152的数量可以为24~36个,每个中圈内火孔32152的直径φ2可以为1.7~2.1mm,且每个中圈内火孔32152的中轴线距内火盖321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d2可以为32~36mm。多个内圈内火孔32153的数量可以为18~30个,每个内圈内火孔32153的直径φ2可以为1.8~2.2mm,且每个内圈内火孔32153的中轴线距内火盖321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d3可以为24~30mm。
如此,结合图16,通过多组环形分布的内火孔3215以及对应调整内火孔3215的倾斜角度α,可以有效提高内火盖321处的加热面积,同时内火盖321上的外焰向四周的偏移程度较小,可以减小内火盖321正上方的加热真空区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对锅具的均匀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火盖组件32也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外环火盖322外侧的第二外环火盖以及对应的第二外环分火器,并形成第二外环分火腔。此外,在一些情况下,火盖组件32也可以仅包括内火盖321,对应炉头31也只需形成与内火盖321对应的内混合腔室313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
炉头,具有内混合腔室以及分别与所述内混合腔室连通的内进气口和内出气口;
环形挡板,包括第一环形挡板与第二环形挡板;所述第一环形挡板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分别沿所述内出气口的周向边缘分布,所述第一环形挡板和/或所述第二环形挡板与所述炉头贴合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挡板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内出气口的轴心的外侧,且贴合接触;沿所述内出气口的轴向,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的高度差大于或者小于零;以及,
火盖组件,包括内火盖,沿所述第一环形挡板的轴向,所述内火盖分别靠近并接触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和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且所述内火盖设有连通所述内混合腔室的多个内火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包括:
第一外环侧板;
第二外环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外环侧板远离轴心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外环侧板贴合接触;以及,
顶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环侧板和/或所述第二外环侧板的一端贴合连接;
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所述第一外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且所述第二外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在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相较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端面更靠近所述顶封板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外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相较于所述第一外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更靠近所述炉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外环侧板与所述第二外环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环形内板,所述环形内板包括第一环形内板、第二环形内板以及多个连接筋;所述第一环形内板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第二环形挡板的内侧,并沿所述第一环形挡板的轴向延伸;所述多个连接筋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与所述第一环形内板之间,且每个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内板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
所述第二环形内板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内板远离所述第一环形挡板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一环形内板贴合连接;沿所述第一环形内板的轴向,所述第一环形内板靠近所述内火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内板靠近所述内火盖的端面的高度差大于或者小于零;
所述内火盖还包括第一内环侧板以及第二内环侧板;沿所述内火盖的径向,所述第一内环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外环侧板远离所述第二外环侧板的内侧,所述第二内环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内环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外环侧板的内侧;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所述顶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环侧板靠近所述顶封板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内环侧板靠近所述顶封板的一端贴合连接,且所述第一内环侧板与所述第二内环侧板沿径向贴合接触;
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所述第一内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所述第一环形内板靠近所述顶封板的端面,所述第二内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靠近并接触所述第二环形内板靠近所述顶封板的端面;且所述第一环形内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内环侧板的内侧分别与所述内混合腔室隔离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板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内火盖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
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点火针,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的外侧;
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所述内火盖的外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内混合腔室的第一条形孔,且所述第一条形孔远离所述炉头的一端靠近所述内火孔;
当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定位配合时,所述点火针靠近所述第一条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火盖包括第一外环侧板、第二外环侧板以及顶封板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挡板定位槽,开设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炉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侧板定位销,连接于所述第二外环侧板远离所述顶封板的端面;
当所述侧板定位销插入所述挡板定位槽内时,所述点火针靠近所述第一条形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热电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的外侧,并与所述点火针间隔设置;
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所述内火盖的外侧壁还设有连通所述内混合腔室的第二条形孔;当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定位配合时,所述热电偶靠近所述第二条形孔。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封板上垂直开设有多个所述内火孔,且每个所述内火孔的轴线与所述内火盖的轴线夹角为0~30°;
沿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每个所述内火孔远离所述炉头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内火盖的轴线的外侧偏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火盖的径向靠近所述内火盖的轴心,所述内火孔分别为开设于所述顶封板上的多个外圈内火孔、多个中圈内火孔以及多个内圈内火孔;
多个所述外圈内火孔的数量为30~42个,每个所述外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8~2.2mm,且每个所述外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所述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38~42mm;
多个中圈内火孔,数量为24~36个,每个所述中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7~2.1mm,且每个所述中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所述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32~36mm;以及,
多个内圈内火孔,数量为18~30个,每个所述内圈内火孔的直径为1.8~2.2mm,且每个所述内圈内火孔的中轴线距所述内火盖的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为24~30mm。
CN202220986489.4U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灶具 Active CN217329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6489.4U CN217329885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6489.4U CN217329885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9885U true CN217329885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8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86489.4U Active CN217329885U (zh) 2022-04-26 2022-04-26 一种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9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24632A1 (en) Gas burner head with extra simmer, burner base assembly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KR101064050B1 (ko) 버너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217329885U (zh) 一种灶具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844675U (zh) 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具
CN212805754U (zh) 燃烧器
KR101706779B1 (ko) 조리기기의 가열장치
CN218209702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8209703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20083065U (zh) 燃烧器和灶具
CN113405126B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867880U (zh) 燃烧器
CN220038463U (zh) 燃烧器
CN113405123B (zh) 一种燃气灶
CN117628502B (zh) 一种全预混式蜂窝陶瓷燃烧器
CN219283333U (zh)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3066112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97642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995333U (zh) 燃烧器
CN217464424U (zh)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117553296B (zh) 燃烧器及灶具
WO2023102853A1 (zh) 一种火盖结构及燃气灶
CN113405124B (zh) 一种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