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6112U - 一种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66112U
CN213066112U CN202020625816.4U CN202020625816U CN213066112U CN 213066112 U CN213066112 U CN 213066112U CN 202020625816 U CN202020625816 U CN 202020625816U CN 213066112 U CN213066112 U CN 213066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ignition
side wall
hole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258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王书春
贺立军
陈雄
张恩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Qingdao Haier Wisdom Kitchen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Qingdao Haier Wisdom Kitchen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Qingdao Haier Wisdom Kitchen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258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66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66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66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通过设计外火盖的传火孔与内火盖的点火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即传火孔与点火孔之间的距离较近,用户调节燃气灶的火力时,当从内火盖排出的燃气燃烧调节至内外火盖排出的燃气均燃烧的过程中,外火盖的负荷可以很小,从传火孔排出的燃气足以被内火盖的点火孔处的火焰点燃,进而点燃外火盖的外出火孔处的燃气,此时外火盖负荷可以做到很小,满足用户的内环大火、外环小火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火力调节时无法调出内火盖的火焰较大、外火盖的火焰较小的工况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灶具的火力调节方式:用户点火时,首先将灶具阀体逆时针旋转90°点火,以该90°为界限,顺时针往回旋转至0°的过程,内外环火同时减小直至熄灭,(内环火是指内火盖排出的燃气燃烧时的火焰,外环火是指外火盖排出的燃气燃烧时的火焰),此时的火是内外环同时调节,同时变小(同步小火);当从90°逆时针旋转至180°的过程中,内环火火力不变维持最大火力,外环火火力逐渐变小,但无法小到0-90°区间的外环小火,火力还比较大时外环火就突然熄灭,同理从180°顺时针调节至90°时,开始只有内环火(火力最大状态),然后突然出现外环火且火力较大,再旋转直至90°,此时外环火调节至最大状态。因此,在180°-90°调节范围内,从内环火调节至内外环均燃烧的过程中,只有外火盖的燃气量足够大,此时内环火焰才能点燃外环火,此时外环火起始点负荷就很大,无法再调小,对于用户而言,存在低负荷的外环火与内环火同时存在的空档,烹饪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火力调节时无法调出内火盖的火焰较大、外火盖的火焰较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燃气灶,包括:
内火盖,其具有点火孔;
外火盖,其具有传火孔;所述传火孔与点火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距离为5mm。
又进一步的,所述点火孔与点火针之间的距离等于传火孔与点火针之间的距离。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火盖包括第一外环侧壁、第一中心环壁、第一环形顶壁;所述第一外环侧壁、第一中心环壁、第一环形顶壁围成第一内环腔体;在所述第一外环侧壁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所述内出火孔与第一内环腔体连通;在所述第一外环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下方形成有向外火盖的传火孔方向凸出的点火部,在所述点火部上形成有所述的点火孔。
再进一步的,在所述点火部上还形成有点火槽,所述点火槽将点火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所述点火槽的槽口朝向外火盖的传火孔,所述点火槽的槽底与第一内环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点火部上形成有若干个水平间隔布设的所述的点火孔。
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心环壁围成中空通道,在所述中空通道的上方设置有顶遮板;所述顶遮板与第一环形顶壁之间形成环形气缝,所述环形气缝与中空通道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环侧壁的中轴线穿过顶遮板的圆心,所述顶遮板的直径与第一外环侧壁的外径相等。
再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中心环壁上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固定柱,所述若干个固定柱与顶遮板的底端面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外火盖包括第二外环侧壁、第二内环侧壁、第二环形顶壁;所述第二外环侧壁、第二内环侧壁、第二环形顶壁围成第二外环腔体;所述第二外环侧壁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在所述斜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外出火孔,所述外出火孔与第二外环腔体连通;在所述第二内环侧壁上形成所述的传火孔,所述传火孔与第二外环腔体连通;在所述第二环形顶壁上形成有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内环侧壁靠近传火孔处,所述传火槽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外环侧壁靠近外出火孔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燃气灶,通过设计外火盖的传火孔与内火盖的点火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即传火孔与点火孔之间的距离较近,用户调节燃气灶的火力时,当从内火盖排出的燃气燃烧调节至内外火盖排出的燃气均燃烧的过程中,外火盖的负荷可以很小,从传火孔排出的燃气足以被内火盖的点火孔处的火焰点燃,进而点燃外火盖的外出火孔处的燃气,此时外火盖负荷可以做到很小,满足用户的内环大火、外环小火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火力调节时无法调出内火盖的火焰较大、外火盖的火焰较小的工况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燃气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内火盖、外火盖、分气盘、炉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剖面图;
图5是图2中内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剖面图;
图7是图5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外火盖的剖面图;
图9是图8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外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分气盘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炉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引射器;1-1、外环收缩管;1-2、内环收缩管;
2、炉头;2-1、外环入口;2-2、内环入口;2-3、第四外环通道;2-4、第四内环通道;2-5、中空下通道;2-6、第四外环侧壁;2-7、第四外环侧壁的外周面;2-8、盛液盘安装孔;2-9、热电偶固定孔;2-10点火针固定孔;2-11、第四内环侧壁;2-12、第四中心环壁;
3、分气盘;3-1、二次空气下通道;3-2、第三内环通道;3-3、中空上通道;3-4、进气口;3-5、环形斜面;3-6、第三外环通道;3-7、环形止挡部;3-8、隔热凸起;3-9、二次空气下通道的顶端面;3-10、第三外环侧壁顶端面;3-11、盘固定孔;3-12、环形斜面的内周沿;3-13、第三外环侧壁;3-14、第三内环侧壁;3-15、第三中心环壁;3-16、点火针避让孔;3-17、热电偶避让孔;
4、外火盖;4-1、外出火孔;4-2、外稳焰槽;4-3、二次空气上通道; 4-4、分气格栅的内环部;4-5、斜面;4-6、传火槽;4-7、分气格栅的外环部;4-8、内火盖下固定孔;4-9、外稳焰孔;4-10、第二外环腔体;4-11、二次空气上通道底端面;4-12、第二外环侧壁的底端面;4-13、外火盖固定孔;4-14、传火孔;4-15、第二外环侧壁;4-16、第二内环侧壁;4-17、第二环形顶壁;4-18、格栅条;
5、内火盖;5-1、内出火孔;5-2、环形内稳火槽;5-3、顶遮板;5-3-1、固定柱;5-4、环形气缝;5-5、点火槽;5-6、点火孔;5-7、内稳火孔;5-8、内火盖上固定孔;5-9、中空通道;5-10、第一外环侧壁;5-11、第一中心环壁;5-12、第一环形顶壁;5-13、第一内环腔体;5-14、点火部;
6、点火针;7、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燃气灶,主要包括引射器1、炉头2、分气盘3、外火盖4、内火盖5、点火针6、热电偶7等,参见图1至图4所示。
引射器1主要包括外环收缩管1-1和内环收缩管1-2,燃气经过风门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分别进入外环收缩管1-1、内环收缩管1-2。
炉头2主要包括第四外环侧壁2-6、第四内环侧壁2-11、第四中心环壁2-12等,参见图14所示,第四外环侧壁2-6、第四内环侧壁2-11围成第四外环通道2-3,第四内环侧壁2-11与第四中心环壁2-12围成第四内环通道2-4;第四中心环壁2-12围成中空下通道2-5。第四外环通道2-3具有外环入口2-1,外环入口2-1与引射器1的外环收缩管1-1连接;第四内环通道2-4具有内环入口2-2,内环入口2-2与引射器1的内环收缩管1-2连接。在炉头2上还设置有盛液盘安装孔2-8,用于安装盛液盘。在炉头2上还设置有热电偶固定孔2-9和点火针固定孔2-10,分别用于固定热电偶7及点火针6。
分气盘3主要包括第三外环侧壁3-13、第三内环侧壁3-14、第三中心环壁3-15等,参见图11至图13所示,第三外环侧壁3-13、第三内环侧壁3-14围成第三外环通道3-6,第三内环侧壁3-14与第三中心环壁3-15围成第三内环通道3-2,第三中心环壁3-15围成中空上通道3-3。将分气盘3安装在炉头2上后,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通道3-6、第三内环通道3-2、中空上通道3-3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通道2-3、第四内环通道2-4、中空下通道2-5对应连通。在分气盘3上还设置有点火针避让孔3-16和热电偶避让孔3-17,分别用于避让点火针6及热电偶7,便于点火针6及热电偶7穿设。在分气盘3上还设置有盘固定孔3-11,用于固定外火盖4。
在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侧壁3-13的底端面连接一环形斜面3-5的外周沿,环形斜面3-5向分气盘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将分气盘3安装在炉头2上时,环形斜面3-5的内周沿3-12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顶端面抵接贴合,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侧壁3-14的底端面与炉头2的第四内环侧壁2-11的顶端面抵接贴合,分气盘3的第三中心环壁3-15的底端面与炉头2的第四中心环壁2-12的顶端面抵接贴合,以保证分气盘3与炉头2的密封。也就是说,环形斜面3-5的外周沿连接第三外环侧壁3-13的底端面,环形斜面3-5的内周沿3-12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顶端面抵接。环形斜面3-5的设计,增大了分气盘3与炉头2之间的间隙,使得用户可以轻松的擦拭盛液盘及盛液盘固定螺丝位置,减少清洁死角。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分气盘3与炉头2的对接装配,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顶端面、第四内环侧壁2-11的顶端面、第四中心环壁2-12的顶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分气盘3的环形斜面3-5的内周沿3-12、第三内环侧壁3-14的底端面、第三中心环壁3-15的底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为了提高分气盘3与炉头2的对接可靠性,避免左右晃动,在分气盘3的环形斜面3-5上围绕其内周沿3-12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环形止挡部3-7;在环形止挡部3-7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周向布设的隔热凸起3-8,每个隔热凸起3-8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外周面2-7抵接。即,将分气盘3安装在炉头2上时,环形斜面3-5的内周沿3-12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顶端面抵接,环形止挡部3-7的内周面上的若干个隔热凸起3-8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外周面2-7抵接。由于环形止挡部3-7与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外周面2-7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隔热凸起3-8与第四外环侧壁2-6的外周面2-7接触,而隔热凸起3-8与第四外环侧壁2-6的外周面2-7的接触近似为点接触,因此减小了分气盘3与炉头2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分气盘3向炉头2传递的热量。
因此,本实施例的燃气灶,通过在分气盘3上设计环形斜面3-5,增大了分气盘3与炉头2之间的间隙,使得用户可以轻松的擦拭盛液盘及盛液盘固定螺丝位置,减少清洁死角;通过设计环形止挡部3-7及隔热凸起3-8,既提高了分气盘3与炉头2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左右晃动,而且减小了分气盘3与炉头2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分气盘3向炉头2传递的热量,避免热量浪费,将尽可能多的热量用于加热锅底,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分气盘3的环形斜面3-5的内周沿3-12与第三外环侧壁3-13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形成进气口3-4,进气口3-4与第三外环通道3-6连通。炉头2的第四外环通道2-3内的混合气体通过进气口3-4进入第三外环通道3-6。
在环形止挡部3-7的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环形斜面3-5传递到环形止挡部3-7的热量,同时也减少由环形止挡部3-7向隔热凸起3-8以及外界传递的热量。
在隔热凸起3-8的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环形止挡部3-7传递到隔热凸起3-8的热量以及由隔热凸起3-8向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传递的热量。
环形斜面3-5的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减少由第三外环侧壁3-13向环形斜面3-5传递的热量以及由环形斜面3-5向环形止挡部3-7传递的热量。
在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侧壁3-13的顶端面、第三内环侧壁3-14的顶端面、第三中心环壁3-15的顶端面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外火盖4、内火盖5传递到分气盘3的热量。在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侧壁3-13的底端面、第三内环侧壁3-14的底端面、第三中心环壁3-15的底端面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分气盘3传递到炉头2的热量。
在炉头2的第四外环侧壁2-6的顶端面、第四内环侧壁2-11的顶端面、第四中心环壁2-12的顶端面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分气盘3传递到炉头2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涂层的材质为氧化硅气溶胶、石英板、玻璃纤维或石墨烯等,导热率低,性能稳定、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涂层的材质不同,厚度也不同。如果隔热涂层的材质为氧化硅气溶胶,则隔热涂层的厚度为0.01mm~0.5mm。如果隔热涂层的材质为石英板、玻璃纤维或石墨烯,则隔热涂层的厚度为0.3mm~2mm。隔热涂层的厚度若是过小,则无法起到有效的隔热效果;厚度若是过大,不仅浪费,而且影响燃气灶的强度。因此,隔热涂层选择上述厚度范围,既能保证良好的隔热效果,又能避免成本过高。
外火盖4主要包括第二外环侧壁4-15、第二内环侧壁4-16、第二环形顶壁4-17等,参见图8至图10所示;第二外环侧壁4-15、第二内环侧壁4-16、第二环形顶壁4-17围成第二外环腔体4-10。第二外环侧壁4-15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的环形的斜面4-5,在斜面4-5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外出火孔4-1,外出火孔4-1与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第二外环腔体4-10内的混合气体传输至外出火孔4-1。斜面4-5的斜面形状可防止锅具溢出的汤汁等液体进入外出火孔4-1。在第二内环侧壁4-16上形成传火孔4-14,传火孔4-14与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第二环形顶壁4-17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倾斜,在第二环形顶壁4-17上形成有传火槽4-6,传火槽4-6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内环侧壁4-16上靠近传火孔4-14处,传火槽4-6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外环侧壁4-15上靠近外出火孔4-1处。传火槽4-6与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点火针6点火,点燃传火孔4-14处的燃气,然后传火孔4-14处的火焰点燃传火槽4-6处的燃气,最后传火槽4-6处的火焰点燃外出火孔4-1处的燃气。传火槽4-6的作用是将传火孔4-14处的火焰的燃烧传到外出火孔4-1,点燃外出火孔4-1排出的燃气。
在外火盖4的第二外环侧壁4-15上外出火孔4-1下方沿周向形成有环形外稳火槽4-2,在第二外环侧壁4-15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隔周向布设的外稳焰孔4-9,外稳火槽4-2通过外稳焰孔4-9与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第二外环腔体4-10内的混合气体经外稳焰孔4-9传输至环形外稳火槽4-2,环形外稳火槽4-2内的混合气体的燃烧用于保证外出火孔4-1燃气燃烧的稳定性,防止离焰。
在外火盖4的第二内环侧壁4-16的内侧设置有分气格栅,分气格栅包括同心布设的外环部4-7、内环部4-4以及连接外环部4-7和内环部4-4的若干个格栅条4-18;外环部4-7与内环部4-4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若干个格栅条4-18将外环部4-7与内环部4-4之间的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周向且等间隔布设的进气孔,以连通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通道3-2与内火盖5的第一内环腔体5-13。
内火盖5主要包括第一外环侧壁5-10、第一中心环壁5-11、第一环形顶壁5-12等,参见图5至图7所示;第一外环侧壁5-10、第一中心环壁5-11、第一环形顶壁5-12围成第一内环腔体5-13;第一中心环壁5-11围成中空通道5-9。在第一外环侧壁5-10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5-1,内出火孔5-1与第一内环腔体5-13连通,第一内环腔体5-13内的混合气体传输至内出火孔5-1。
当外火盖4、内火盖5装配在分气盘3上时,外火盖4的第二外环侧壁4-15的底端面4-12与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侧壁3-13的顶端面3-10抵靠贴合;外环部4-7的底端面与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侧壁3-14的顶端面抵靠贴合;内环部4-4的底端面与分气盘3的第三中心环壁3-15的顶端面抵靠贴合;外环部4-7的顶端面与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的底端面抵靠贴合;内环部4-4的顶端面与内火盖5的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底端面抵靠贴合。
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通道3-6与外火盖4的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通道3-2与内火盖5的第一内环腔体5-13通过分气格栅连通;分气盘3的中空上通道3-3与内火盖5的中空通道5-9连通。通过设计分气格栅,将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通道3-2的混合气体更均匀的分布在圆周方向上,提高了进入内火盖5的第一内环腔体5-13的混合气体的均匀性。
在分气盘3上设置有盘固定孔3-11,在外火盖4上设置有外火盖固定孔4-13,盘固定孔3-11和外火盖固定孔4-13对准,螺丝拧入盘固定孔3-11和外火盖固定孔4-13,使得外火盖4和分气盘3稳定连接在一起,保证外火盖4和分气盘3紧密结合。在内火盖5上设置有内火盖上固定孔5-8,在外火盖4设置有内火盖下固定孔4-8,一螺丝拧入内火盖下固定孔4-8、内火盖上固定孔5-8,使得内火盖5和外火盖4稳定连接在一起,保证内火盖5和外火盖4贴合。
在分气格栅的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外火盖4、内火盖5向分气盘3传递的热量,避免热量浪费,将尽可能多的热量用于加热锅底,提高灶具的热效率。外火盖4的第二外环侧壁4-15的底端面4-12、第二内环侧壁4-16的底端面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外火盖4向分气盘3以及分气格栅传递的热量。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的底端面、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底端面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内火盖5向分气盘3以及分气格栅传递的热量,避免热量浪费,将尽可能多的热量用于加热锅底,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外火盖4的第二内环侧壁4-16的内侧形成有若干个二次空气上通道4-3,若干个二次空气上通道4-3围绕内火盖5的第一内环腔体5-13周向且间隔布设;在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通道3-2的外围围绕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二次空气下通道3-1。若干个二次空气上通道4-3的底端面与若干个二次空气下通道3-1的顶端面对应抵靠,若干个二次空气上通道4-3与若干个二次空气下通道3-1对应连通。二次空气下通道3-1的底端入口与外界连通,二次空气下通道3-1的顶端出口与对应的二次空气上通道4-3的底端入口连通,二次空气上通道4-3的顶端出口与外界连通,二次空气下通道3-1与二次空气上通道4-3为内火盖5排出的燃气燃烧提供所需的二次空气,提高燃烧效率。
在外火盖4的二次空气上通道4-3的底端面4-11以及分气盘3的二次空气下通道3-1的顶端面3-9上分别涂覆有隔热涂层,以减少由外火盖4向分气盘3传递的热量,避免热量浪费,将尽可能多的热量用于加热锅底,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二次空气下通道3-1上下贯穿环形斜面3-5,由于环形斜面3-5的斜面设计,增大了二次空气下通道3-1的底端入口处的截面积,保证二次空气补充充分,减小气阻。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上形成有点火孔5-6,点火孔5-6与第一内环腔体5-13连通;在外火盖4的第二内环侧壁4-16上形成传火孔4-14,传火孔4-14与第二外环腔体4-10连通;外火盖4的传火孔4-14与内火盖5的点火孔5-6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d,其中d>0。
本实施例的燃气灶,通过设计传火孔4-14与点火孔5-6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即传火孔4-14与点火孔5-6之间的距离较近,用户调节燃气灶的火力时,当从内火盖5排出的燃气燃烧调节至内外火盖排出的燃气均燃烧的过程中,外火盖4的负荷可以很小,从传火孔4-14排出的燃气足以被内火盖5的点火孔5-6处的火焰点燃,进而点燃外火盖4的外出火孔4-1处的燃气,此时外火盖4负荷可以做到很小,满足用户的内环大火、外环小火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火力调节时无法调出内环大火(内火盖的火焰较大)、外环小火(外火盖的火焰较小)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距离d为5mm,即外火盖4的传火孔4-14与内火盖5的点火孔5-6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既避免距离过小导致的燃气灶设计困难,又避免距离过大导致的外火盖4负荷过大。
点火孔5-6与点火针6之间的距离等于传火孔4-14与点火针6之间的距离,因此点火针6点火放电时,可同时将内火盖5和外火盖4的燃气点燃,没有了内火盖到外火盖的传火的时间延迟,同时保证了外火盖点火的零失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点火针先点燃内火盖再由内火盖点燃外火盖导致的传火慢、易出现传火不良、外火盖不燃烧、外火盖燃气泄漏等问题。
为了既便于燃气灶的结构设计,又可以同时将内火盖5和外火盖4的燃气点燃,在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上内出火孔5-1的下方形成有向外火盖4的传火孔4-14方向凸出的点火部5-14,在点火部5-14上形成有所述的点火孔5-6,点火孔5-6贯穿点火部5-14,点火孔5-6的一端连通第一内环腔体5-13,点火孔5-6的另一端朝向点火孔5-6,与外界连通。
在点火部5-14上还形成有点火槽5-5,点火槽5-5将点火孔5-6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点火槽5-5的槽口朝向外火盖4的传火孔4-14,点火槽5-5的槽口与外界连通;点火槽5-5的槽底与第一内环腔体5-13连通。通过设计点火槽5-5,增大了由第一内环腔体5-13传输至点火孔5-6处的燃气量,以保证点火针6顺利点燃点火孔5-6处的燃气,进而点燃内出火孔5-1处的燃气。同时,也保证了在火力调节过程中,内火盖5的点火孔5-6处的火焰可以顺利点燃外火盖4的传火孔4-14排出的燃气,进而顺利点燃外火盖4的外出火孔4-1处的燃气。
在点火部5-14上形成有若干个水平间隔布设的点火孔5-6,进一步增大第一内环腔体5-13传输至点火孔5-6处的燃气量,进一步保证点火针6顺利点燃点火孔5-6处的燃气。
内火盖5的第一中心环壁5-11围成中空通道5-9,在中空通道5-9的上方设置有顶遮板5-3,顶遮板5-3位于第一环形顶壁5-12的上方;顶遮板5-3与第一环形顶壁5-12之间形成环形气缝5-4,环形气缝5-4与中空通道5-9连通。内火盖5的中空通道5-9与分气盘3的中空上通道3-3连通,从炉头2底部过来的空气经过炉头2的中空下通道2-5、分气盘3的中空上通道3-3传递到内火盖5的中空通道5-9,然后从内环气缝5-4流出,用于补充内火盖5的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
本实施例的内火盖5,通过设计顶遮板5-3,防止汤汁、食物残渣等进入中空通道5-9;而且,顶遮板5-3与第一环形顶壁5-12之间形成环形气缝5-4,可以补充内火盖5的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因此,本实施例的内火盖5,通过顶遮板5-3以及环形气缝5-4的设计,解决了内火盖上以及中空通道内易溅入液体以及二次空气补充不足的问题。
如果顶遮板5-3过小,会无法遮住第一外环侧壁5-10;如果顶遮板5-3过大,容易影响内火盖5的燃烧火焰对锅具的加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的中轴线穿过顶遮板5-3的圆心,顶遮板5-3的直径与第一外环侧壁5-10的外径相等。即顶遮板5-3在内火盖5上的投影恰好完全遮住第一外环侧壁5-10,当然,也完全遮住了第一环形顶壁5-12、第一中心环壁5-11、中空通道5-9,既防止汤汁、食物残渣等滴落至内火盖5上,又避免影响内火盖5对锅具的加热。
在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固定柱5-3-1,若干个固定柱5-3-1与顶遮板5-3的底端面固定。也就是说,固定柱5-3-1的一端与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内周面固定,另一端向上伸出与顶遮板5-3的底端面固定,将顶遮板5-3支撑固定起来。通过在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内周面上设计若干个固定柱5-3-1,既实现了顶遮板5-3与内火盖5的稳定可靠连接,又避免影响内火盖5的火焰燃烧。在本实施例中,若干个固定柱5-3-1等间隔布设在第一中心环壁5-11的内周面上,提高顶遮板5-3与内火盖5的连接稳定性。
顶遮板5-3与第一中心环壁5-11可拆卸式连接。在不需要顶遮板5-3时,可以将顶遮板5-3拆除;在需要顶遮板5-3时,再将顶遮板5-3安装到内火盖5上,使用方便灵活,拆装方便。
当顶遮板5-3拆下时,在内火盖5的中空通道5-9内设置有感温装置,感温装置采集温度信号,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燃气灶的主控板,主控板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燃气阀或报警器的运行,防止干烧。如果温度信号超过温度阈值,有可能发生干烧情况,主控板控制燃气阀关闭,切断燃气供应,并且主控板控制报警器运行,报警提示用户,以提高使用安全。因此,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只需要将顶遮板5-3拆除,再设置感温装置,即可通用有/无防干烧功能的产品。
在内火盖5的第一外环侧壁5-10上内出火孔5-1处沿周向形成有环形内稳火槽5-2,在第一外环侧壁5-10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隔周向布设的内稳火孔5-7,环形内稳火槽5-2通过内稳火孔5-7与第一内环腔体5-13连通。第一内环腔体5-13内的混合气体经内稳火孔5-7传输至环形内稳火槽5-2,环形内稳火槽5-2内的混合气体的燃烧用于保证内出火孔5-1燃气燃烧的稳定性,防止离焰。
为了使得第一内环腔体5-13内的混合气体的流通更加灵活,内火盖5的内出火孔5-1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环形内稳火槽5-2水平布设,内稳火孔5-7竖直布设。第一内环腔体5-13内的混合气体一部分直接经内出火孔5-1喷出,另一部分经内稳火孔5-7传输至环形内稳火槽5-2,然后经环形内稳火槽5-2向外喷出。
外环燃气流通路径:燃气阀打开,燃气经过风门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器1的外环收缩管1-1,然后通过炉头2的外环入口2-1进入第四外环通道2-3,再进入分气盘3的第三外环通道3-6,最后进入外火盖4的第二外环腔体4-10,经过外出火孔4-1、外稳焰孔4-9、外稳焰槽4-2排出进行燃烧。
内环燃气流通路径:燃气阀打开,燃气经过风门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器1的内环收缩管1-2,然后通过炉头2的内环入口2-2进入第四内环通道2-4,再进入分气盘3的第三内环通道3-2,最后经分气格栅进入内火盖5的第一内环腔体5-13,经过内出火孔5-1、内稳火孔5-7、环形内稳火槽5-2排出进行燃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火盖,其具有点火孔;
外火盖,其具有传火孔;所述传火孔与点火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距离,所述设定距离为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孔与点火针之间的距离等于传火孔与点火针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火盖包括第一外环侧壁、第一中心环壁、第一环形顶壁;所述第一外环侧壁、第一中心环壁、第一环形顶壁围成第一内环腔体;在所述第一外环侧壁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所述内出火孔与第一内环腔体连通;
在所述第一外环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下方形成有向外火盖的传火孔方向凸出的点火部,在所述点火部上形成有所述的点火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点火部上还形成有点火槽,所述点火槽将点火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所述点火槽的槽口朝向外火盖的传火孔,所述点火槽的槽底与第一内环腔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点火部上形成有若干个水平间隔布设的所述的点火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环壁围成中空通道,在所述中空通道的上方设置有顶遮板;所述顶遮板与第一环形顶壁之间形成环形气缝,所述环形气缝与中空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环侧壁的中轴线穿过顶遮板的圆心,所述顶遮板的直径与第一外环侧壁的外径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心环壁上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固定柱,所述若干个固定柱与顶遮板的底端面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盖包括第二外环侧壁、第二内环侧壁、第二环形顶壁;所述第二外环侧壁、第二内环侧壁、第二环形顶壁围成第二外环腔体;所述第二外环侧壁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在所述斜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外出火孔,所述外出火孔与第二外环腔体连通;在所述第二内环侧壁上形成所述的传火孔,所述传火孔与第二外环腔体连通;在所述第二环形顶壁上形成有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内环侧壁靠近传火孔处,所述传火槽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外环侧壁靠近外出火孔处。
CN202020625816.4U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燃气灶 Active CN213066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5816.4U CN213066112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5816.4U CN213066112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6112U true CN213066112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25816.4U Active CN213066112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6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24632A1 (en) Gas burner head with extra simmer, burner base assembly and combination thereof
CN213066112U (zh) 一种燃气灶
CN108343965B (zh)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2777478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2657711U (zh)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CN11026031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08871674U (zh) 一种燃气灶
CN113551266A (zh) 一种燃气灶
CN220852223U (zh) 一种中心火盖、燃烧器以及灶具
CN219867880U (zh) 燃烧器
CN219995333U (zh) 燃烧器
CN220038463U (zh) 燃烧器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117663136A (zh) 一种燃烧器
CN117663135A (zh) 一种燃烧器
CN113446600B (zh) 一种燃烧器以及灶具
CN212252615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7663131A (zh) 一种燃烧器
CN212252613U (zh)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CN211146471U (zh) 一种上下层火燃烧器
CN212299084U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571920U (zh) 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20287437U (zh) 火盖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