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2613U -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2613U
CN212252613U CN202020446179.4U CN202020446179U CN212252613U CN 212252613 U CN212252613 U CN 212252613U CN 202020446179 U CN202020446179 U CN 202020446179U CN 212252613 U CN212252613 U CN 212252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inner fire
fire cover
side wal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61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立军
方松青
王书春
苑善通
张恩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61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2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2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2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由于内火盖的环形侧壁的底端面形成有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与分气盘接触配合,灶具工作时洒落到内火盖外侧的水、汤汁等无法进入内火盖与分气盘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的内部,防止内火盖与分气盘的接触面藏污生锈、粘接在一起。

Description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灶使用环境恶劣,烹饪过程中锅具内的水、油、汤汁等容易溢出或飞溅,进入燃气灶内火盖与分气盘的连接处,造成内火盖与分气盘接触的位置发生黏连、生锈等问题,导致内火盖无法取下甚至导致漏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火盖,解决了内火盖与分气盘易发生黏连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火盖,包括:
顶盖;
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和顶盖围成中心腔体;所述环形侧壁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所述内出火孔与中心腔体连通;所述环形侧壁的底端面上与分气盘接触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倾斜面靠近内火盖中轴线的一侧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二竖立面。
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10°~30°。
更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凹槽,且在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疏水槽。
再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为弧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上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上稳火槽,所述上稳火槽与中心腔体连通。
又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上稳火槽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
更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下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下稳火槽,所述下稳火槽与中心腔体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下稳火槽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
基于上述内火盖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所述的内火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火盖及燃气灶,由于内火盖的环形侧壁的底端面形成有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与分气盘接触配合,灶具工作时洒落到内火盖外侧的水、汤汁等无法进入内火盖与分气盘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的内部,防止内火盖与分气盘的接触面藏污生锈、粘接在一起。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燃气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外火盖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外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的外火盖与分气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外火盖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是图7中的外火盖与分气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的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C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中内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内火盖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分气盘与炉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热电偶与分气盘、炉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点火针与分气盘、炉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热电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热电偶与分气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点火针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点火针与分气盘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火盖;1-1、外出火孔;1-2、环形稳火槽;1-3、传火槽;1-3-1、加固部件;1-4、稳火孔;1-5、第一倾斜面;1-6、第一竖立面;1-7、加强筋;1-8、外环腔体;1-9、外环侧壁;1-10、内环侧壁、1-11、环形顶壁;
2、内火盖;2-1、内出火孔;2-2、上稳火槽;2-3、下稳火槽;2-4、第二竖立面;2-5、顶盖;2-6、疏水槽;2-7、第二倾斜面;2-8、中心腔体;2-9、环形侧壁;
3、分气盘;3-1、二次空气通道;3-2、外环通道;3-3、中心通道;3-4、分气格栅;3-5、第一防水斜面;3-6、第二防水斜面;3-8、分气盘上固定孔;3-9、热电偶通孔;3-10、点火针通孔;3-11、底盘;3-12、外环侧壁;3-13、内环侧壁;3-14、中心环壁;
4、炉头;4-1外环下腔体;4-2、中心下通道;4-3、外环入口管;4-4、内环入口管;4-5、分气盘下固定孔;4-6、盛液盘固定孔;4-7、热电偶固定孔;4-8、点火针固定孔;4-9、凸起;4-10、避让区;4-11、辅助孔;
5、引射器;5-1、外环收缩管;5-2、内环收缩管;5-3、进气口;5-4、进气口;
6、热电偶;6-1、热电偶防水套;6-2、热电偶斜面;
7、点火针;7-1、点火针防水套;7-2、点火针斜面;
8、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燃气灶,主要包括外火盖1、内火盖2、分气盘3、炉头4、引射器5、风门8、热电偶6、点火针7等,参见图1、图2所示。
引射器5主要包括外环收缩管5-1、内环收缩管5-2,外环收缩管5-1具有进气口5-3,内环收缩管5-2具有进气口5-4,进气口5-3和进气口5-4分别与风门8连接,参见图2所示。燃气经过风门8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分别经进气口5-3、进气口5-4进入外环收缩管5-1、内环收缩管5-2。
炉头4主要包括中心下通道4-2、围设于中心下通道4-2外围的外环下腔体4-1,参见图14所示;外环下腔体4-1具有外环入口管4-3,外环入口管4-3与引射器5的外环收缩管5-1连接(通过铆接或者高温胶的方式进行连接,防止燃气泄漏);中心下通道4-2具有内环入口管4-4,内环入口管4-4与引射器5的内环收缩管5-2连接(通过铆接或者高温胶的方式进行连接,防止燃气泄漏)。在炉头4上还设置有盛液盘固定孔4-6,用于固定盛液盘。在炉头4上还设置有多个分气盘下固定孔4-5,与分气盘3上的多个分气盘上固定孔3-8一一对应;将分气盘3放置在炉头4上,多个分气盘下固定孔4-5与多个分气盘上固定孔3-8一一对准,然后通过螺钉将分气盘3与炉头4固定,保证燃气不泄漏。炉头4的分气盘下固定孔4-5在炉头4上圆周均布4个,分气盘3的分气盘上固定孔3-8在分气盘3上圆周均布4个。
分气盘3包括中心通道3-3、围设于中心通道3-3外围的外环通道3-2;中心通道3-3由中心环壁3-14围成;外环通道3-2由外环侧壁3-12和内环侧壁3-13围成。将分气盘3安装在炉头4上后,中心下通道4-2与中心通道3-3连通,外环下腔体4-1与外环通道3-2连通。
在分气盘3的中心通道3-3的外围围设有二次空气通道3-1,二次空气通道3-1的一端与外界连通,二次空气通道3-1的另一端连通外环通道3-2的内环侧壁3-13与中心通道3-3的中心环壁3-14之间的空间。二次空气通道3-1为内火盖2排出的燃气燃烧提供所需的二次空气,参见图13、图14所示。
外环侧壁3-12、内环侧壁3-13、中心环壁3-14均固定在分气盘3的底盘3-11上,底盘3-11上与中心通道3-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心进气孔,中心下通道4-2通过中心进气孔与中心通道3-3连通;底盘3-11上与外环通道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外环进气孔,外环下腔体4-1通过外环进气孔与外环通道3-2连通。分气盘3的底盘3-11由中心环壁3-14向底盘的边缘方向倾斜布设,形成疏水斜面,便于疏导滴落的汤汁。通过底盘3-11的该斜面设计,锅具直接洒落在底盘3-11上的液体以及由外火盖1、内火盖2疏导至底盘3-11上的液体,向底盘3-11的四周边缘流淌,顺利的疏导至二次空气通道3-1,进而流到盛液盘上,防止外火盖1、内火盖2、分气盘3、炉头4等高温部件停留汤汁,进而形成污垢。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3-11的倾斜角度为1°~5°。选择上述角度范围,既避免度数太小不能对液体形成疏导作用,又避免度数太大影响二次空气通道3-1的截面积,进而影响内火盖2的火焰燃烧的稳定性。
在外环进气孔上设置有若干个分气格栅3-4,以提高由外环下腔体4-1进入外环通道3-2的混合气体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的外火盖1,主要包括外环侧壁1-9、内环侧壁1-10、环形顶壁1-11等;外环侧壁1-9、内环侧壁1-10、环形顶壁1-11围成外环腔体1-8;外环侧壁1-9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外出火孔1-1,外出火孔1-1与外环腔体1-8连通;外环腔体1-8内的混合气体传输至外出火孔1-1;外环侧壁1-9的底端面上与分气盘3接触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5,第一倾斜面1-5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即第一倾斜面1-5由外向内向上倾斜,参见图2至图6所示。
分气盘3的外环通道3-2的外环侧壁3-12的顶端面具有第一防水斜面3-5,第一防水斜面3-5与外火盖1的第一倾斜面1-5适配;第一倾斜面1-5与第一防水斜面3-5接触贴合,形成一种外倾的配合面结构。二者贴合后,外环通道3-2与外火盖1的外环腔体1-8连通。
由于外火盖1的外环侧壁1-9的底端面形成有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5,第一倾斜面1-5与分气盘3接触配合,灶具工作时洒落到外火盖外侧的水、汤汁等液体无法进入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3的内部,防止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藏污生锈、粘接在一起;因此,本实施例的外火盖1,通过外环侧壁1-9的底端面的倾斜设计,防止液体进入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内部,同时密封可靠,不会漏气,外火盖1容易从分气盘3上拆下。而且,第一倾斜面1-5设计加工简单,不增加成本,只需要调整刀具角度即可,可加工性强。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火盖1与分气盘3接触面的密封性,防止液体进入分气盘3,第一倾斜面1-5靠近外火盖中轴线的一侧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一竖立面1-6,第一竖立面1-6与外环侧壁3-12的内周面抵靠,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分气盘3内,进一步保证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密封可靠;而且,第一竖立面1-6的设计可以对外火盖1进行定位,便于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定位装配,参见图7至9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外火盖1的第一倾斜面1-5的倾斜角度为10°~30°,相适配的,第一防水斜面3-5的倾斜角度也为10°~30°。通过选择上述角度范围,既避免角度过大影响外火盖1与分气盘3的装配稳定性,又避免角度过小导致防水性差。
本实施例的内火盖2,主要包括环形侧壁2-9和顶盖2-5等;环形侧壁2-9和顶盖2-5围成中心腔体2-8;环形侧壁2-9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2-1,内出火孔2-1与中心腔体2-8连通;中心腔体2-8内的混合气体传输至内出火孔2-1;环形侧壁2-9的底端面上与分气盘3接触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倾斜面2-7,第二倾斜面2-7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即第二倾斜面2-7由外向内向上倾斜,参见图11所示。
分气盘3的中心通道3-3的中心环壁3-14的顶端面具有第二防水斜面3-6,第二防水斜面3-6与内火盖2的第二倾斜面2-7适配;第二倾斜面2-7与第二防水斜面3-6接触贴合,形成一种外倾的配合面结构。二者贴合后,中心通道3-3与内火盖2的中心腔体2-8连通。
由于内火盖2的环形侧壁2-9的底端面形成有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7,第二倾斜面2-7与分气盘3接触配合,灶具工作时洒落到内火盖外侧的水、汤汁等无法进入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3的内部,防止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藏污生锈、粘接在一起;因此,本实施例的内火盖2,通过环形侧壁2-9的底端面的倾斜设计,防止液体进入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接触面以及分气盘内部,同时密封可靠,不会漏气,内火盖2容易从分气盘3上拆下。而且,第二倾斜面2-7设计加工简单,不增加成本,只需要调整刀具角度即可,可加工性强。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火盖2与分气盘3接触面的密封性,防止液体进入分气盘3,第二倾斜面2-7靠近内火盖中轴线的一侧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二竖立面2-4,第二竖立面2-4与环形侧壁2-9的内周面抵靠,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分气盘3内,进一步保证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密封可靠;而且,第二竖立面2-4的设计可以对内火盖2进行定位,便于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定位装配,参见图10至图12。
在本实施例中,内火盖2的第二倾斜面2-7的倾斜角度为10°~30°,相适配的,第二防水斜面3-6的倾斜角度也为10°~30°。通过选择上述角度范围,既避免角度过大影响内火盖2与分气盘3的装配稳定性,又避免角度过小导致防水性差。
在本实施例中,外火盖1的环形顶壁1-11向靠近外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下倾斜,将滴落到环形顶壁1-11的液体向下疏导至分气盘3的底盘3-11上。在环形顶壁1-11上形成有若干个加强筋1-7,以提高外火盖1的整体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火盖1的整体强度,若干个加强筋1-7绕外火盖的中轴线周向均匀布设。
环形顶壁1-11上形成有传火槽1-3,传火槽1-3的作用是将内火盖2火焰的燃烧传到外出火孔1-1,进而点燃外出火孔1-1排出的燃气。在传火槽1-3的上方跨设有加固部件1-3-1,用于加固传火槽1-3,以提高传火槽1-3的强度。加固部件1-3-1的一个支腿固定在传火槽1-3的一侧,加固部件1-3-1的另一个支腿固定在传火槽1-3的另一侧。
在外环侧壁1-9上外出火孔1-1的上方或下方沿周向形成有环形稳火槽1-2,在外环侧壁1-9上开设有若干个稳火孔1-4,环形稳火槽1-2通过若干个稳火孔1-4与外环腔体1-8连通。外环腔体1-8内的混合气体经稳火孔1-4传输至环形稳火槽1-2,环形稳火槽1-2内混合气体的燃烧用于保证外出火孔1-1燃气燃烧的稳定性,防止离焰,并降低外出火孔1-1燃气燃烧的CO及NOx含量。
在本实施例中,稳火孔1-4与外出火孔1-1交错布设,使得稳火孔1-4能够为外出火孔1-1更好地提供稳焰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稳火槽1-2的槽底与外出火孔1-1连通,使得外环腔体1-8内的混合气体的流通更加灵活。外环腔体1-8的混合气体经稳火孔1-4传输至环形稳火槽1-2,环形稳火槽1-2内的混合气体一部分直接燃烧,另一部分可以传输至外出火孔1-1,保证外出火孔1-1混合气体的充足。稳火孔1-4与外出火孔1-1交错布设,以便于为整个外火盖1提供稳焰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内火盖2的顶盖2-5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凹槽,且在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疏水槽2-6。顶盖2-5的凹槽结构的作用是使得锅具洒落的汤汁通过该位置储存后,通过疏水槽2-6流到分气盘3的底盘3-11上,底盘3-11具有疏水斜面,便于疏导滴落的汤汁。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为了便于疏导液体,顶盖2-5为中心向上凸起的弧顶结构,参见图12所示,洒落在顶盖2-5上的液体直接沿着顶盖2-5向下流淌至分气盘3的底盘3-11。
环形侧壁2-9上内出火孔2-1的上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上稳火槽2-2,上稳火槽2-2与中心腔体2-8直接连通。上稳火槽2-2排出的混合气体的燃烧用于保证内出火孔2-1燃气燃烧的稳定性,防止离焰,并降低内环出火孔2-1燃气燃烧的CO及NOx含量。
若干个内出火孔2-1沿周向均匀布设,若干个上稳火槽2-2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所有的内出火孔2-1提供稳焰功能。
环形侧壁2-9上内出火孔2-1的下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下稳火槽2-3,下稳火槽2-3与中心腔体2-8直接连通。下稳火槽2-3排出的混合气体的燃烧用于保证内出火孔2-1燃气燃烧的稳定性,防止离焰,并降低内环出火孔2-1燃气燃烧的CO及NOx含量。
若干个下稳火槽2-3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所有的内出火孔2-1提供稳焰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上稳火槽2-2与下稳火槽2-3交错布设,以便于为整个内火盖2提供稳焰功能。
为了便于固定热电偶6,在炉头4上形成有热电偶固定孔4-7和辅助孔4-11,用于固定热电偶6。热电偶固定孔4-7竖直布设,辅助孔4-11倾斜布设,且与热电偶固定孔4-7的中间位置连通,参见图17所示;热电偶6依次穿过炉头4的热电偶固定孔4-7、分气盘底盘3-11上的热电偶通孔3-9。热电偶6穿过热电偶固定孔4-7后,一螺钉穿过辅助孔4-11进入热电偶固定孔4-7紧抵在热电偶6上,以使得热电偶6与热电偶固定孔4-7稳定可靠连接。
为了便于固定点火针7,在炉头4上形成有点火针固定孔4-8,用于固定点火针7。点火针7依次穿过炉头4的点火针固定孔4-8、分气盘底盘3-11上的点火针通孔3-10。在炉头4的点火针固定孔4-8附近形成有避让区4-10,以留出足够的装配操作空间,便于将点火针7固定到点火针固定孔4-8上,参见图15所示。该避让区位于外环下腔体4-1底部,并向上凹陷;为了保证结构的一致性,外环下腔体4-1的顶部与避让区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4-9。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参见图16、图17所示,底盘3-11上开设有热电偶通孔3-9,热电偶通孔3-9与热电偶6适配,热电偶6插入热电偶通孔3-9内,在热电偶6与热电偶通孔3-9之间装配有热电偶防水套6-1。热电偶防水套6-1与热电偶6过盈配合。热电偶防水套6-1首先安装在热电偶通孔3-9内,热电偶6安装在热电偶固定孔4-7内,将分气盘3安装到炉头4后,热电偶防水套6-1与热电偶6对应部位套紧,过盈装配在一起,没有任何间隙,可有效防止水、汤汁等液体进入热电偶通孔3-9,避免热电偶6与分气盘3的连接部位生锈而无法拆卸。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参见图16、图18所示,底盘3-11上开设有点火针通孔3-10,点火针通孔3-10与点火针7适配,点火针7插入点火针通孔3-10内,在点火针7与点火针通孔3-10之间装配有点火针防水套7-1。点火针防水套7-1与点火针7过盈配合。点火针防水套7-1首先安装在点火针通孔3-10内,点火针7安装在点火针固定孔4-8内,将分气盘3安装到炉头4后,点火针防水套7-1与点火针7对应部位套紧,过盈装配在一起,没有任何间隙,可有效防止水、汤汁等液体进入点火针通孔3-10,避免点火针7与分气盘3的连接部位生锈而无法拆卸。
热电偶防水套6-1及点火针防水套7-1采用耐高温(大于270℃,经过试验测定,烹饪过程中点火针及热电偶在该部分的温度不超过250℃)、耐火、可压缩的弹性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高温硅胶等材质。同时材质耐高温,灶具频繁使用也可以保证两个防水套不变性,利于后期拆卸。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底盘3-11上开设有热电偶通孔3-9,热电偶通孔3-9的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即热电偶通孔3-9为斜面设计;电热偶6的外周面具有与热电偶通孔3-9适配的斜面6-2;热电偶6安装在热电偶固定孔4-7内,将分气盘3安装到炉头4上后,电热偶6插入热电偶通孔3-9内,电热偶6的斜面6-2与热电偶通孔3-9套紧,紧密贴合在一起,二者之间没有任何间隙,避免液体进入热电偶通孔3-9,实现热电偶6的防水功能,避免热电偶6锈蚀无法取下,参见图19、图20。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底盘3-11上开设有点火针通孔3-10,点火针通孔3-10的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即点火针通孔3-10为斜面设计;点火针7的外周面具有与点火针通孔3-10适配的斜面7-2;点火针7安装在点火针固定孔4-8内,将分气盘3安装在炉头4上后,点火针7插入点火针通孔3-10内,点火针7的斜面7-2与点火针通孔3-10套紧,紧密贴合在一起,二者之间没有任何间隙,避免液体进入点火针通孔3-10,实现点火针7的防水功能,避免点火针7漏电,参见图21、图22。
外环燃气流通路径:燃气经过风门8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器5的外环收缩管5-1,然后通过炉头4的外环入口管4-3,然后进入炉头4的外环下腔体4-1,再通过分气盘3的分气格栅3-4进入外环通道3-2,最后进入外火盖1的外环腔体1-8,经过外出火孔1-1、稳火孔1-4、稳火槽1-2排出进行燃烧。
内环燃气流通路径:燃气经过风门8后,引射一部分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器5的内环收缩管5-2,然后通过炉头4的内环入口管4-4,然后进入炉头4的中心下通道4-2,再进入分气盘3的中心通道3-3,最后进入内火盖2的中心腔体1-8,经过内出火孔2-1、上稳焰槽2-2、下稳焰槽2-3排出进行燃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火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
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和顶盖围成中心腔体;所述环形侧壁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内出火孔,所述内出火孔与中心腔体连通;所述环形侧壁的底端面上与分气盘接触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向内火盖中轴线方向向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面靠近内火盖中轴线的一侧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二竖立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为1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凹槽,且在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疏水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弧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上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上稳火槽,所述上稳火槽与中心腔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上稳火槽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上内出火孔的下方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下稳火槽,所述下稳火槽与中心腔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下稳火槽在同一个圆周上等间隔均匀布设。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火盖。
CN202020446179.4U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Active CN212252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6179.4U CN212252613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6179.4U CN212252613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2613U true CN212252613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3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6179.4U Active CN212252613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2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55563C2 (ru) Конфигурация отверстий звездообразной горелки
CN108167829B (zh) 一种防干烧单引射管式灶具燃烧器
CN212252613U (zh)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CN212252615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2252614U (zh) 一种外火盖及燃气灶
CN111336518A (zh) 一种燃气灶
CN109959006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2657711U (zh) 一种内火盖及燃气灶
CN212511144U (zh) 火盖、燃烧器和灶具
CN212777478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571920U (zh) 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3154479A (zh) 一种聚能盘组件
CN210688215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8269179U (zh) 灶具
CN203099912U (zh) 燃气灶
CN110375302B (zh) 灶具火盖
CN22122269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4841000U (zh) 具有红外测温装置的燃气灶具
CN216047657U (zh) 燃烧器及灶具
CN219389731U (zh) 一种内火盖及其三环燃烧器
CN219083083U (zh)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炉头及燃气灶
CN21595140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3551266A (zh) 一种燃气灶
CN220852223U (zh) 一种中心火盖、燃烧器以及灶具
CN219083080U (zh) 一种提高小火稳定性的炉头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