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7880U - 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67880U CN219867880U CN202321334628.6U CN202321334628U CN219867880U CN 219867880 U CN219867880 U CN 219867880U CN 202321334628 U CN202321334628 U CN 202321334628U CN 219867880 U CN219867880 U CN 2198678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ire cover
- burner
- combustion plate
- infrared combus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and residue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78 cordie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SKIRARMQDRGJZ-UHFFFAOYSA-N dimagnesium dioxido-bis[(1-oxido-3-oxo-2,4,6,8,9-pentaoxa-1,3-disila-5,7-dialuminabicyclo[3.3.1]nonan-7-yl)oxy]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Mg++].[Mg++].[O-][Si]([O-])(O[Al]1O[Al]2O[Si](=O)O[Si]([O-])(O1)O2)O[Al]1O[Al]2O[Si](=O)O[Si]([O-])(O1)O2 JSKIRARMQDRGJ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70 easy-to-cle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1 glass-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烧器。燃烧器包括:大气式火盖;红外燃烧板,位于大气式火盖的内侧或外侧;高透板,盖设于红外燃烧板的上方,红外燃烧板产生的热量穿过高透板对锅底辐射换热。这样既能够提高燃烧器的温度均匀性,高透板还能够防止溢锅产生的残渣、液体等堵塞红外燃烧板的多孔结构,进而保证燃烧器的正常燃烧,提高燃烧器的使用可靠性,解决了红外燃烧板易堵塞、难清洁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燃气灶主要包括大气式燃烧器、红外燃烧器、大气与红外结合的燃烧器等。其中大气式燃烧器,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外火盖、一个内火盖构成,在外火盖及内火盖中间必须有空腔,构成二次空气的流道,对内火盖进行空气补给。实际使用过程中中间空腔容易藏污纳垢、难以清洁,同时内火盖因为正对锅底中心,根据锅底液体的流动,中间区域更容易受到溢锅的影响,导致内火盖堵塞、无法点火、稳定燃烧。
红外燃烧器主要包括燃烧板、炉头,燃烧板可分为外、内燃烧区,对应外环及内环气路。燃烧板都为多孔材质,实际使用时溢锅产生的残渣、液体等容易将燃烧板的多孔堵塞,导致气流无发流出、正常燃烧,甚至导致多孔板炸裂。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大气与红外结合的燃烧器,是将大气式燃烧器的内火盖全部或部分采用红外燃烧板替代,这样相比于大气燃烧器,大气与红外燃烧器相结合的燃烧器能够提高燃烧器中心的温度。相比于红外燃烧器,大气与红外燃烧器结合的燃烧器,能够避免整个燃烧器被堵塞。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大气与红外结合的燃烧器,红外燃烧器的燃烧板仍然存在易堵塞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以解决大气与红外结合燃烧器中让红外燃烧器容易堵塞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燃烧器包括:大气式火盖;红外燃烧板,位于大气式火盖的内侧或外侧;高透板,盖设于红外燃烧板的上方,红外燃烧板产生的热量穿过高透板对锅底辐射换热。
可选地,高透板与大气式火盖之间存在排烟间隙,排烟间隙连通红外燃烧板和外界。
可选地,高透板高于大气式火盖的上表面,燃烧器还包括:支撑柱,支撑在大气式火盖与高透板之间,以形成排烟间隙。
可选地,红外燃烧板为内火盖,大气式火盖套设于红外燃烧板的外侧,高透板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红外燃烧板的外径。
可选地,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间隔设置。
可选地,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mm;或者,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并小于或等于20mm。
可选地,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相贴靠或间隔设置。
可选地,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间隔设置时,且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形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燃烧器还包括:炉头,限定出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外混气腔位于内混气腔的外侧,大气式火盖盖设于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的一个的上方,红外燃烧板盖设于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外混气腔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其中,第二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外界和第一二次空气通道。
可选地,炉头还构造有二次空气流道,二次空气流道沿炉头的径向贯穿外混气腔,并连通外界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和/或,燃烧器还包括:格栅,设于外混气腔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的外侧壁之间,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流经格栅后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处。
可选地,炉头还构造有二次空气流道,二次空气流道沿炉头的径向贯穿外混气腔,并连通外界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和/或,燃烧器还包括:格栅,设于外混气腔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的外侧壁之间,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流经格栅后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处。
可选地,燃烧器还包括:燃烧板引射器,用于向红外燃烧板提供燃气;其中,沿燃烧板引射器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燃烧板引射器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大气式火盖位于红外燃烧板的内侧或外侧,这样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能够共同实现燃烧。红外燃烧板的上方设有高透板,且红外燃烧板的热量能够穿过高透板对锅底加热。这样既能够提高燃烧器的温度均匀性,高透板还能够防止溢锅产生的残渣、液体等堵塞红外燃烧板的多孔结构,进而保证燃烧器的正常燃烧,提高燃烧器的使用可靠性,解决了红外燃烧板易堵塞、难清洁的问题。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器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隔热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烧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烧板引射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外火盖;101、第一火孔;102、传火通道;1021、导流板;103、第二火孔;1031、第一传火孔;1032、第二传火孔;104、挡筋;1041、传气腔;105、外混气室;20、内火盖;201、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0、大气式火盖;40、红外燃烧板;50、高透板;501、排烟间隙;502、支撑柱;60、安装板;602、第二螺柱;603、紧固件;604、凸起;605、隔热件;70、炉头;701、第一环壁;702、第二环壁;703、第三环壁;704、内混气腔;705、外混气腔;706、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7、二次空气流道;708、格栅;708、气路流道;7081、气路流道的出口;709、隔热座;7091、第一台阶部;7092、第二台阶部;80、燃烧板引射器;801、第一引射段;802、第二引射段;803、第一侧壁;804、第二侧壁;805、第四侧壁;90、热电偶;100、点火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燃烧器包括多个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火盖,多个火盖包括外火盖10和内火盖20,外火盖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外火盖10套设于内火盖20的外侧。其中,外火盖10呈环形,以便于套设于内火盖20的外侧。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中的内外方向如图3和图9所示。图3中细箭头表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粗箭头表示内火盖的烟气流动方向。图9中粗箭头表示内火盖的烟气流动方向,细箭头表示二次空气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气路流道的燃气流动方向。
如图7所示,燃烧器还包括炉头70,炉头70限定出混气腔,火盖为多个时,混气腔包括内混气腔704和外混气腔705,外混气腔705位于内混气腔704的外侧,其中,外火盖10位于外混气腔705的上方,内火盖20位于内混气腔704的上方。外混气腔705用于向外火盖10提供燃气(本申请中,燃气指的是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或者燃气,后文不再赘述),内混气腔704用于向内火盖20提供燃气。
具体的,炉头70包括从内到外依次间隔套设的第一环壁701、第二环壁702和第三环壁703,第一环壁701围合出内混气腔704,第二环壁702和第三环壁703围合出外混气腔705。
燃烧器还包括引射器,引射器能够将燃气和一次空气引射混合后传递至混气腔处。引射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引射器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引射器包括第一引射器和第二引射器,第一引射器与内混气腔704连通,用于向内混气腔704提供燃气,进而向内火盖20提供燃气。第二引射器与外混气腔705相连通,第二引射器用于向外混气腔705提供燃气,进而向外火盖10提供燃气。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多个火盖包括大气式火盖30和红外燃烧板40,红外燃烧板40位于大气式火盖30的内侧或外侧,也就是说,红外燃烧板40可以为内火盖20,大气式火盖30为外火盖10。或者,红外燃烧板40为外火盖10,红外燃烧板40为外火盖10。
本实施例中,燃烧器为大气和红外结合的燃烧器,这样燃烧器能够兼具大气燃烧器和红外燃烧器的优点,热负荷大,热效率高,并且能够减少废弃排放量,提高环保效果。
红外燃烧板40的主要材质包括堇青石陶瓷板、铁铬铝金属缠绕、发泡金属等,红外燃烧板40具有一定的蓄热特性,空燃混合气体在红外燃烧板40内燃烧后在红外燃烧板40的上层发出红外线,未燃烧完全的气体会在红外燃烧板40表面继续燃烧,产生小火苗。因此红外燃烧器的换热形态是以红外辐射为主,烟气对流辐射为辅。
可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燃烧器还包括高透板50,高透板50盖设于红外燃烧器的上方,红外燃烧板40产生的热量穿过高透板50对锅底辐射换热,也就是其产生的红外线可以透过高透板50对锅底辐射换热。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盖设于红外燃烧器的上方,红外燃烧板40的热量能够穿过高透板50传递至锅底,也就是说,高透板50不会影响红外燃烧板40的加热效果,或者对红外燃烧板40的加热效果影响较小,这样能够保证燃烧器的燃烧效果。同时,高透板50能够遮挡在红外燃烧板40的上方,由于红外燃烧板40为多孔材质,高透板50能够避免溢锅产生的汤汁、杂质等流至红外燃烧板40上,造成红外燃烧板40堵塞。这样能够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稳定燃烧,进而保证整个燃烧器的稳定燃烧。
可选地,高透板50为高红外透过率材料。比如,透过率可以在60%以上。示例的,高透板50可以为微晶玻璃、微晶陶瓷或者微晶陶瓷复合材料等。可选地,高透板50为耐高温材料。
可选地,高透板50与大气式火盖30之间存在排烟间隙501,排烟间隙501连通红外燃烧板40和外界。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与大气式火盖30之间存在排烟间隙501,这样红外燃烧板40燃烧的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够流出燃烧器内,减少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阻力,进而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一次空气的引射量,保证红外燃烧板40燃烧充分,进而保证红外燃烧板40能够发出红外线。排烟间隙501排出的高温烟气还能够向上流动至锅底处,继续与锅底对流换热,提高了燃烧器的热效率。另外,红外燃烧板40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排烟间隙501流出,二次空气能够流至红外燃烧板40处,进而提高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高透板50可以高于大气式火盖30的上表面,也可以低于大气式火盖30的上表面,或者,高透板50可以与大气燃烧器的上表面相平齐。高透板50的高度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能够遮盖红外燃烧板40的位置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可以理解:高透板50的高度不同,排烟间隙501也不同。
优选地,高透板50与大气燃烧器的上表面相平齐,这样能够减少清洁死角,易于清洁。可选地,高透板50的上表面为光滑平面,能够减少清洁死角。高透板50的上表面也可以为凹形,能够积存汤汁。高透板50的上表面也可以为凸型,便于排出汤汁。
可选地,高透板50的外侧壁与外火盖10的内侧壁相贴靠(贴合或靠近),这样能够使得燃烧器的上表面没有缝隙,减少清洁死角,易于清洁。
可选地,高透板50高于大气燃烧器的上表面,燃烧器还包括支撑柱502,支撑柱502支撑在大气式火盖30与高透板50之间,以形成排烟间隙501。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高于大气燃烧器的上表面时,高透板50的下表面和大气燃烧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排烟间隙501,支撑柱502支撑在高透板50和外火盖10之间,便于高透板50的稳定设置。这样无需将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40连接,能够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面积。
示例的,大气式火盖30位于红外燃烧板的外侧时,支撑柱502设于大气式火盖的上表面,且支撑柱502靠近大气式火盖30的内端。大气式火盖30位于红外燃烧板的内侧时,支撑柱502设于大气式火盖的上表面,且支撑柱502靠近大气式火盖30的外端。
可选地,支撑柱5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柱502沿大气式火盖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大气式火盖的上表面,以增加高透板的支撑稳定性。
可选地,红外燃烧板40为内火盖20,大气式火盖30套设于红外燃烧板40的外侧,高透板5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红外燃烧板40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红外燃烧板40的外径,这样高透板50更加完全地遮盖红外燃烧板40,避免溢锅汤汁或杂质等堵塞红外燃烧板40。
可选地,高透板50高于大气式火盖30的上表面,高透板50延伸至大气式火盖30的上表面的上方。这样,高透板50不仅能够遮盖保护红外燃烧板40,还可以遮盖大气燃烧器和红外燃烧板40之间的间隙,避免溢锅的杂质或汤汁等流入大气燃烧器和红外燃烧板40之间的间隙内,便于燃烧器的清洁。
可选地,红外燃烧板40为内火盖20时,高透板5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大气式火盖30的外径。这样能够降低高透板50的成本,并且避免高透板50影响外大气式火盖30的燃烧。可选地,高透板50的外径也可以略大于大气式火盖30上表面的外径,这样高透板50能够避免溢锅的汤汁流至大气式火盖30的火孔处,影响大气式火盖30的燃烧。
可选地,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40在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40不是贴合设置,这样能够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气流能够顺畅流至排烟间隙501内,然后从排烟间隙501流出。这样能过够减少红外燃烧板40内的气流流动阻力,红外燃烧板40对应的燃气能够顺畅流至红外燃烧板40处,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效果。
可选地,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mm。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40的距离小于1mm时,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40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红外燃烧板40的阻力较大,容易导致一次空气引射不足,红外燃烧板40气流无法正常流动,燃烧不充分。
可选地,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并小于或等于20mm。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在5-20mm以内能够保证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效果和加热效果。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小于5mm时,红外燃烧板40的阻力仍然较大,红外燃烧板40不能充分燃烧。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20mm时,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太大,容易导致红外线能量衰减,加热效果不好。
示例的,高透板50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mm、6mm、7mm、8mm、9mm、10mm、12mm、15mm、16mm、18mm或20mm等。
可选地,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相贴靠或者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相贴靠指的是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相贴合或者相靠近,也就是说,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之间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这样能够保证燃烧器的燃烧面积,提高锅底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间隔设置,且大气式火盖30与红外燃烧板40形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炉头70限定出外混气腔705和内混气腔704,外混气腔705位于内混气腔704的外侧,大气式火盖30盖设于外混气腔705和内混气腔704的一个的上方,红外燃烧板40盖设于外混气腔705和内混气腔704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外混气腔705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704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其中,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连通外界和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
本实施例中,大气式火盖30和红外燃烧板40分别设于对应的混气腔上方,内混气腔704和外混气腔705之间形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大气式火盖30和红外燃烧板40之间形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外界空气能够通过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流至大气式火盖30和/或红外燃烧板40处。
二次空气经过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能够流至大气式火盖30处,主要用于大气式火盖30的二次空气补充,提高大气式火盖30的燃烧充分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炉头70还构造有二次空气流道707,二次空气流道707沿炉头70的径向贯穿外混气腔705,并连通外界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
本实施例中,二次空气流道707沿炉头70的径向依次贯穿外混气腔705的外侧壁和内侧壁,进而实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与外界的连通。
可选地,二次空气流道70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二次空气流道707沿炉头7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能够保证二次空气的周向供给量。
可选地,如图8所示,燃烧器还包括格栅708,格栅708设于外混气腔705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704的外侧壁之间,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内的二次空气流经格栅708后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处。
本实施例中,格栅708可将二次空气气流均匀分布,提高流至大气式火盖30和/或红外燃烧板40处的二次空气均匀性,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和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均沿炉头70的周向呈环形延伸,格栅708沿炉头70的周向呈环形延伸。
可选地,格栅708设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的上方,提高流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的二次空气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引射器包括燃烧板引射器80,燃烧板引射器80用于向红外燃烧板40提供燃气。这里,红外燃烧板40为内火盖20时,燃烧板引射器80连通内混气腔704,燃气板引射器内的燃气经过内混气腔704流至内火盖20处。红外燃烧板40为外火盖10时,燃烧板引射器80连通外混气腔705,燃气板引射器内的燃气经过外混气腔705流至外火盖10处。
可选地,沿燃烧板引射器8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燃烧板引射器80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燃烧板引射器80末端的流通面积增加,这样能够提高燃烧板引射器80对一次空气的引射性能,进而提高红外燃烧板40的燃烧效果。
可选地,燃烧板引射器8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引射段801和第二引射段802,沿燃烧板引射器8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引射段801和第二引射段802依次设置,其中,第一引射段80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引射段802沿竖直方向延伸。可选地,第二引射段802包括第一侧壁803,第一侧壁803位于第二引射段802背离第一引射段801的一侧,且沿从下到上的方向,第一侧壁803与第一引射段801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加,进而使得第二引射段802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加。
可选地,第二引射段802还包括第二侧壁804、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805,第一侧壁803、第二侧壁804、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805依次连接并围合出第二引射段802。第一侧壁803和第四侧壁805相对设置,第二侧壁804和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沿第二引射段80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侧壁803与第四侧壁805的距离逐渐增加。可选地,第四侧壁805呈弧形,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二引射段802内部。
可选地,第二侧壁804或第三侧壁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第一壁段位于第二壁段的下方,其中,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的连接处存在折角,且折角的开口朝向第二引射段802内,这样第二引射段802内上部对应的第二侧壁804和第三侧壁的距离大于其下部的第二侧壁804和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燃烧板引射器80末端的流通面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15所示,外火盖10套设于内火盖20的外侧;高透板50至少盖设于内火盖20的上方,高透板50遮挡内火盖20的至少部分出火孔,且内火盖20的热量能够穿过高透板50传递至锅底。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盖设于内火盖20的上方,内火盖20可以为红外燃烧板40,也可以为大气式火盖3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燃烧器。高透板50位于内火盖20的上方,高透板50能够避免溢锅的汤汁或杂质等流至内火盖20的火孔处,影响内火盖20的正常燃烧。这样能够保证燃烧器的中心温度,提高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内火盖20为大气燃烧器时,高透板50盖设于内火盖20的上方,能够避免汤汁导致内火盖20堵塞、无法点火,提高内火盖20的燃烧稳定性。内火盖20为红外燃烧板40时,高透板50位于红外燃烧板40的上方,能够避免红外燃烧板40被杂质或汤汁等堵塞,保护红外燃烧板40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可选地,高透板50直接或间接外火盖10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可以延伸至外火盖10处,并与外火盖10直接连接,这样高透板50能够同时遮盖内火盖20以及内火盖20和外火盖10之间的间隙,进而避免杂质等流入内火盖20和外火盖10之间。可选地,高透板50的外径可以小于外火盖10的外径,也可以大于或等于外火盖10的外径。高透板50也可以与外火盖10间接连接,这样也能够实现高透板50的固定。
可选地,如图5、图6和图14所示,燃烧器还包括安装板60,安装板60连接在外火盖10的上方,安装板60构造有安装部,高透板50设于安装部。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通过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间接连接,安装板60连接在外火盖10的上方,高透板50安装在安装部上,以实现安装板60和高透板50的连接。
示例的,如图14所示,安装板60呈环形,安装板60的内侧壁构造有安装部,高透板50安装于安装部。可选地,安装部包括多个凸起604,凸起604自安装板60的内侧壁朝向内部延伸,且多个凸起604沿安装板6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高透板50放置在凸起604上,以实现安装板60与高透板50的连接。
可选地,高透板50的外壁面与安装板60的内壁面相贴靠,也就是说,高透板50的外壁面与安装板60的内壁面相贴合或者靠近,这样能够避免汤汁从高透板50和安装板60的连接缝隙处流至内火盖20或外火盖10处。
可选地,如图14所示,燃烧器还包括隔热件605,隔热件605位于高透板50与安装板60之间,隔热件605用于减少高透板50传递至安装板60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隔热件605可以位于高透板50的外壁面与安装板60的内壁面之间,这样既能够隔热还能够起到填补缝隙的作用。隔热件605也可以位于凸起604的上表面和高透板50的下表面之间,能够进一步减少高透板50与安装板60的传热。
示例的,安装板60的内侧壁构造有多个卡槽,多个卡槽沿安装板60的周向间隔设置。隔热件605呈环形,隔热件605的下壁面构造有多个卡凸,卡凸的数量与卡槽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安装板60与隔热件605相连接时,卡凸位于卡槽内。这样能够防止隔热件605相对于安装板60转动。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安装板6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外火盖10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安装板6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外火盖10的外径,这样安装板60能够遮盖外火盖10的火孔,避免溢锅的汤汁流到外火盖10的火孔处。
可选地,如图14所示,高透板5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内火盖20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内火盖20的外径,这样高透板50能够保证内火盖20的燃烧区域产生的热量均能够穿过高透板50传递至锅底处,对锅底进行加热,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15所示,高透板50的上表面与安装板60的上表面相平齐。
本实施例中,高透板50的上表面和安装板60的上表面相平齐,这样使得整个燃烧器的上表面纯平、不存在清洁死角,易清洁。
可选地,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板60拆卸进行清洁。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固定连接,比如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可以一体成型,能够增加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的,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可以采用螺钉、卡扣卡槽等方式进行连接。
可选地,如图6所示,安装板60的下壁面设有第一螺柱,第一螺柱设有第一螺孔,外火盖1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螺柱602,第二螺柱602设有第二螺孔,安装板60连接在外火盖10的上方时,紧固件603依次贯穿第二螺孔和第一螺孔实现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9所示,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之间间隔设置,且安装板60和外火盖10之间形成排烟间隙501,排烟间隙501连通外界和内火盖20。
本实施例中,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之间形成排烟间隙501,这样内火盖20的产生的烟气能够流至外界,减少内火盖20处的阻力,进而便于内火盖20燃气供给速度和供给量,提高内火盖20的热效率,并保证燃烧效果。
可选地,安装板60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柱,连接柱支撑在安装板60的下表面和外火盖10的上表面之间,以使得安装板60与外火盖10间隔设置,进而形成排烟间隙501。
可选地,连接柱包括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602,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602相抵接,这样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602能够实现连接柱的支撑功能,同时还能够实现安装板60和外火盖10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6所示,沿从外到内的方向,外火盖10的上表面向下倾斜。这样外火盖10的上表面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得内火盖20的烟气能够更加顺畅地流至外界。
可选地,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燃烧器还包括隔热座709,隔热座709设于内混气腔704的上方,内火盖20安装于隔热座709,以减少内火盖20和炉头70之间的传热。
本实施例中,内火盖20不是直接安装在炉头70上,而是通过隔热座709安装在内混气腔704的上方,这样能够减少内火盖20和炉头70之间的传热,以保证内火盖20的热效率。
可选地,隔热座709呈中空筒状,隔热座709的下方设有连接部,连接部能够与第一环壁701相抵接或者相连接。示例的,如图11所示,隔热座709的下端部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台阶部7091,第一环壁701的上端部可以与第一台阶部7091的下壁面相抵接,以实现隔热座709与第一环壁701的连接。其中,连接部包括第一台阶部7091。
可选地,内火盖20为红外燃烧板40时,红外燃烧板40安装于隔热座709。可选地,隔热座709的侧壁还构造有第二台阶部7092,第二台阶部7092位于第一台阶部7091的上方,且第二台阶部7092的下端部与第一台阶部7091的上端部相连接。其中,红外燃烧板40放置在第二台阶部7092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第二台阶部7092便于放置红外燃烧板40。另外,第一环壁701位于第一台阶部7091的下方,红外燃烧板40位于第二台阶部7092的上方,这样使得红外燃烧板40和第一环壁701的距离增加,能够进一步减少红外燃烧板40与炉头70之间的传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外火盖10和内火盖20之间围合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第一环壁701和第二环壁702围合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的下端与外界连通,二次空气从炉头70的下方经过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内。这样炉头70的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加工。
可选地,格栅708设于第一环壁701和第二环壁702之间,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内的二次空气流经格栅708后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处。
本实施例中,格栅708可将二次空气气流均匀分布,提高流至大气式火盖30或者红外燃烧板40处的二次空气均匀性,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和第一二次空气通道201均沿炉头70的周向呈环形延伸,格栅708沿炉头70的周向呈环形延伸。
可选地,格栅708设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的上方,提高流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706的二次空气均匀性。
如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燃烧器还包括热电偶90,热电偶90位于外火盖10的外侧,外火盖10构造有第一火孔101,热电偶90与第一火孔101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热电偶90用于实现熄火保护,现有技术中热电偶90一般安装在内火盖20的出火孔位置,当溢锅产生时,如果溢液过大,因为外火盖10直径大,首先是内火盖20火焰熄灭,热电偶90无火焰灼烧后将电磁阀关闭。如果将内火盖20完全保护起来,则溢锅过大时,内火盖20稳定燃烧,但外火盖10此时有可能会被浇灭,此时外火盖10与内火盖20的传火槽如果也被堵住,则电磁阀不关闭,内环稳定燃烧,但外环漏气且无法被点燃。因此,将热电偶90设置在外火盖10的外侧,当外火盖10被浇灭时,热电偶90对应的火焰也被浇灭,进而将电磁阀关闭,避免燃烧器漏气。
可选地,如图9所示,炉头70还限定出气路流道708,气路流道708连通内混气腔704和外火盖10,用于向第一火孔101提供燃气。
本实施例中,气路流道708用于专门向第一火孔101提高燃气,使得热电偶能够被内环气路的燃气提供的火焰灼烧,进而保证设于外火盖10外侧的热电偶90能够正常工作,保证其熄火保护功能。
可选地,第一火孔1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火孔101沿外火盖1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便于保证第一火孔101的出气量。
外火盖10限定出外混气室105,外火盖10位于外混气腔705时,外混气室105与外混气腔705相连通。如图9所示,气路流道708沿炉头70的径向延伸,气路流道的出口7081向上,以实现气路流道708与外混气室105的连通。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外火盖10包括外侧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内侧壁和顶壁围合出外混气室105。外火盖10还包括挡筋104,挡筋104位于外混气室105内,挡筋104连接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挡筋1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挡筋104沿外混气室105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两个挡筋104能够将外混气室分隔出传气腔1041。与传气腔1041与气路流道的出口7081相连通。这样气路流道708能够将内混气腔704的燃气流至传气腔1041内,然后从传气腔1041内流至第一火孔101处,这样能够避免内外混气腔混气。可选地,传气腔1041与气路流道的出口7081相匹配,以便于气路流道的燃气流入传气腔1041内。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外火盖10限定出传火通道102,传火通道102连通沿外火盖10的径向贯穿外火盖10,传火通道102的外端部与热电偶90相对应,传火通道102的内端部与内火盖20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外火盖10先点火时,传火通道102能够将外火盖10的火焰传递至内火盖20处,以实现内火盖20的点火。内火盖20先点火时,传火通道102能够将内火盖20的火焰传递至外火盖10处,进而实现外火盖10的点火。这样内火盖20被保护时,燃烧器可以采用外火盖10先点火然后朝向内火盖20传火的方式进行点火。
可选地,传火通道102水平延伸,或者,沿从外到内的方向,传火通道102向上倾斜。本实施例中,传火通道102这样设置,能够防止溢液向内流动。
可选地,如图13所示,传火通道102的底壁设有第二火孔103,第二火孔103与气路流道708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火孔103使得气路流道708的燃气能够向传火通道102提供燃气,提供传火通道102的传火效率。这里,气路流道708一方面使得内混气腔704能够专为第一火孔101提供燃气,保证供气量。另一方面,气路流道708能够同时为传火通道102提供燃气,提高传火成功率。
可选地,传火通道102位于传火腔1041的上方,第二火孔103连通传火腔1041与传火通道102。可选地,两个挡筋104与内侧壁、外侧壁以及传火通道102的底壁围合出传气腔1041。这样使得传火通道的气流能够同时流向第一火孔和传火通道的第二火孔处。
可选地,第二火孔1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火孔103包括第一传火孔1031,多个第一传火孔1031沿传火通道10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传火通道102的底壁。这样提高传火过程的持续性和效率。可选地,多个第二火孔103还包括第二传火孔1032,第二传火孔1032位于传火通道102靠近其出口的一端,至少两个第二传火孔1032分别设于传火通道102的轴线的两侧,这样能够增加第二传火孔1032处的燃气供给量,提高出口处的火焰,进而提高外火盖10与内火盖20的传火效果。可选地,第二传火孔1032靠近传火通道的下端设置,避免第一传火孔与第二传火孔之间的距离太远,提高传火效果。
可选地,第二传火孔1032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传火孔1031的流通面积。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传火孔1032处的燃气供给量。
可选地,如图6、图9和图13所示,传火通道102的内端部构造有导流板1021,导流板1021位于传火通道102的内端部的上方,并朝向内火盖20延伸,以引导传火通道102内的气流流向内火盖20。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021朝向内火盖20延伸,这样能够引导传火通道102的气流靠近内火盖20,提高传火通道102的传火成功率。
可选地,导流板1021呈半圆柱状凸起。
本实施例中,传火通道102呈圆柱状,导流板1021呈半圆柱状凸起,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流动。半圆柱状凸起的开口向下,这样能够更好地聚拢燃气,提高点火成功率。
可选地,如图14所示,燃烧器还包括点火针100,点火针100位于外火盖10的外侧,外火盖10构造有点火孔,点火孔与点火针100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点火针100与点火针100相配合,能够实现外火盖10的点火,进而实现外火盖10的点火。
应当说明的是:点火针100也可以设于内火盖20处,点火针100位于内火盖20时,内火盖20点火后,可以通过上述的传火通道102传递至外火盖10。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大气式火盖;
红外燃烧板,位于大气式火盖的内侧或外侧;
高透板,盖设于红外燃烧板的上方,红外燃烧板产生的热量穿过高透板对锅底辐射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高透板与大气式火盖之间存在排烟间隙,排烟间隙连通红外燃烧板和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高透板高于大气式火盖的上表面,燃烧器还包括:
支撑柱,支撑在大气式火盖与高透板之间,以形成排烟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红外燃烧板为内火盖,大气式火盖套设于红外燃烧板的外侧,高透板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红外燃烧板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mm;或者,
高透板与红外燃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并小于或等于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相贴靠或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间隔设置时,且大气式火盖与红外燃烧板形成第一二次空气通道;
燃烧器还包括:
炉头,限定出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外混气腔位于内混气腔的外侧,大气式火盖盖设于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的一个的上方,红外燃烧板盖设于外混气腔和内混气腔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外混气腔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
其中,第二二次空气通道连通外界和第一二次空气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炉头还构造有二次空气流道,二次空气流道沿炉头的径向贯穿外混气腔,并连通外界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和/或,
燃烧器还包括:
格栅,设于外混气腔的内侧壁和内混气腔的外侧壁之间,第二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流经格栅后流至第一二次空气通道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燃烧板引射器,用于向红外燃烧板提供燃气;
其中,沿燃烧板引射器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燃烧板引射器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4628.6U CN219867880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4628.6U CN219867880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67880U true CN219867880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16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34628.6U Active CN219867880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67880U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21334628.6U patent/CN2198678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10890A (en) | Infrared water heater | |
CN108592024B (zh) | 火盖和燃烧器 | |
US20070218414A1 (en) | Gas burner | |
CN109000234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7940453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9867880U (zh) | 燃烧器 | |
CN219995333U (zh) | 燃烧器 | |
CN220038463U (zh) | 燃烧器 | |
CN112128749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WO2007068659A1 (en) | A cooking device | |
CN221801777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112032770A (zh) |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9656071U (zh) | 燃烧器和灶具 | |
CN117663136A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117663131A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21801780U (zh) | 一种燃气结构及燃烧器 | |
CN117663135A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12673206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20287437U (zh) | 火盖及燃气灶 | |
CN219640255U (zh)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
CN212377969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3066112U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214891174U (zh) | 一种火焰直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7464431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
CN215411879U (zh) |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