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10118U - 基站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站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10118U
CN217310118U CN202220794151.9U CN202220794151U CN217310118U CN 217310118 U CN217310118 U CN 217310118U CN 202220794151 U CN202220794151 U CN 202220794151U CN 217310118 U CN217310118 U CN 217310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tch
door
cabin
inlet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41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晓庆
徐紫阳
农贵升
王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ch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41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10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10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10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该基站包括基体、舱门和承载机构,基体设有舱室,舱室具有舱口,舱门能够相对基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舱口,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承载框连接在舱门上,承载框位于舱门的朝向舱口的一侧,承载框具有承载入口,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承载框;舱门打开舱口时承载框能够离开舱室;舱门关闭舱口时承载框能够进入舱室;该清洁系统包括基站和清洁机器人。需要取放尘袋时,由于舱门与基体转动配合,因而打开舱门的操作十分方便;同时,由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取放尘袋可以直接纵向放入或取出,取放十分方便。

Description

基站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清洁机器人具有尘盒,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尘盒内充满垃圾,这时,清洁机器人移动至基站,基站将尘盒内的垃圾抽吸至尘袋,以避免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反复更换。
当基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尘袋内收集满垃圾,需要使用者将尘袋取出并更换或处理垃圾后再次放入。然而,传统的基站中,取放尘袋的操作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该基站打开舱门方便,且便于取放尘袋;该清洁系统的基站打开舱门十分方便,且便于取放尘袋。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设有舱室,所述舱室具有舱口;
舱门,所述舱门能够相对所述基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
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连接在所述舱门上,所述承载框位于所述舱门的朝向所述舱口的一侧,所述承载框具有承载入口,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所述承载框;
所述舱门打开所述舱口时所述承载框能够离开所述舱室;
所述舱门关闭所述舱口时所述承载框能够进入所述舱室。
上述基站,需要取放尘袋时,由于舱门与基体转动配合,因而打开舱门的操作十分方便;同时,由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取放尘袋可以直接纵向放入或取出,取放十分方便。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承载框通过所述联动组件与所述舱门活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联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承载框离开所述舱室;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联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转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第一联动件展开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第一联动件叠设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舱门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的另一端还与所述承载框转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舱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展开在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进而带动所述承载框离开所述舱室;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舱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联动件和所述第一联动件叠设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进而使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件呈框状设置,所述第二联动件呈板状设置,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第二联动件叠设于所述第一联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框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尘袋的容纳腔,所述承载入口与所述容纳腔相通,且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框还设有第一入口,所述尘袋放入所述承载框时所述尘袋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入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扭力组件,所述舱门通过所述扭力组件与所述基体转动连接;当所述舱门相对所述基体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舱门能够自动打开;
或/和所述基站还包括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设在所述基体或/和所述舱门上;当所述舱门相对所述基体的转动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舱门能够自动关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框还设有第一入口,所述尘袋放入所述承载框时所述尘袋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基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舱室相通;所述基体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舱室的内壁并环绕所述进风口的外周设置,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时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在所述承载框和所述舱室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所述舱口的外周设置,所述舱门关闭时所述第二密封圈抵接在所述舱门和所述基体之间。
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体、舱门、承载机构和尘袋,所述基体设有舱室,所述舱室具有舱口,所述舱门能够相对所述基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连接在所述舱门上,所述承载框位于所述舱门的朝向所述舱口的一侧,所述承载框具有承载入口,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所述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所述承载框;
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具有尘盒,所述清洁机器人能够移动至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通过抽吸作用将所述尘盒内的垃圾收集至所述尘袋内。
上述清洁系统,当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内装满垃圾时,清洁机器人移动至基站,使基站通过抽吸作用将尘盒内的垃圾收集至尘袋内,以使清洁机器人能够继续工作;同时,由于舱门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操作十分方便,由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取放尘袋可以直接纵向放入或取出,取放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基站在舱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的基站在舱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基站在舱门打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的基站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舱门在打开状态下尘袋取出的一个视角图;
图6为图1实施例中舱门在打开状态下尘袋取出的另一视角图;
图7为图1实施例中的基站在收集垃圾过程中的气体流向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基体;110、舱室;121、进风口;122、出风口;130、第一密封圈;140、第二密封圈;200、舱门;310、承载框;311、容纳腔;312、第一入口;320、联动组件;321、第一联动件;322、第二联动件;400、尘袋;410、第二入口;420、第三密封圈;510、扭力转轴;520、磁吸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6,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基体100、舱门200和承载机构。其中:
如图4所示,基体100设有舱室110,舱室110具有舱口。
如图1至图3所示,舱门200能够相对基体10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舱口。
舱门200可以通过光轴与基体100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铰链与基体100转动连接,当然,还可以通过扭力组件等与基体100转动连接。
如图2至图6,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310,承载框310连接在舱门200上,承载框310位于舱门200的朝向舱口的一侧,承载框310具有承载入口,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承载框310。
舱门200打开舱口时承载框310能够离开舱室110;
舱门200关闭舱口时承载框310能够进入舱室110。
当需要查看尘袋400时,由于舱门200与基体100转动配合,因而打开舱门200的操作十分方便;同时,由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取放尘袋400可以直接纵向放入或取出,取放十分方便。
可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承载入口的开口朝上方设置,以使尘袋400由上方朝下方放入承载框310内,取出时,由下方朝上方取出,取放操作十分方便。
基站用于回收垃圾,由于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容量小,当清洁机器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尘盒内装满垃圾时,则清洁机器人移动至基站,通过与基站的配合使基站回收尘盒内的垃圾到尘袋400内。
可选地,如图2所示,舱口位于基体100的前侧,舱室110呈前后延伸设置,尘袋400可以通过舱门200上的承载框310进出舱室11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承载机构还包括联动组件320,承载框310通过联动组件320与舱门200活动连接。
打开舱门200时,联动组件320能够带动承载框310离开舱室110;
关闭舱门200时,联动组件320能够带动承载框310进入舱室110。
为便于取放尘袋400,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舱室110由基体100的框架及板围合而成,开口朝向舱门200,当打开舱门200时,舱门200通过联动组件320能够将舱室110内的承载框310带出,以使尘袋400呈现在眼前,便于查看和取放尘袋400,而当舱门200关闭时,又能够通过联动组件320将承载框310送入舱室110内,操作十分简单,且尘袋400及承载框310均不与舱室110的内壁接触,纯粹由联动组件320带动并由承载框310提供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
尘袋400可以与基站一起配套销售,也可以单独基站出售,而后续再搭配尘袋400进行使用。尘袋400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非一次性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联动组件320包括第一联动件321,第一联动件3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舱门200和承载框310转动连接。
第一联动件321相对舱门200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联动件321相对承载框310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
打开舱门200时,第一联动件321展开于舱门200和承载框310之间;
关闭舱门200时,第一联动件321叠设于舱门200和承载框310之间。
例如,第一联动件321可以是联动板,其两端分别与舱门200和承载框310转动连接,且转轴的轴线相互平行。如此设置,当打开舱门200的时候,第一联动件321相对舱门200和承载框310均转动,且第一联动件321展开于舱门200和承载框310之间,而当关闭舱门200时,承载框310进入舱室110,此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在承载框310进入舱室110的过程中,第一联动件321相对舱门200和承载框310均转动并叠设在舱门200和承载框310之间,一方面起到联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空间占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5、图7,联动组件320包括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第一联动件3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舱门200和第二联动件32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322的另一端还与承载框310转动连接。
如图3所示,打开舱门200时,舱门200带动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运动,以使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展开在舱门200和承载框310之间,进而带动承载框310离开舱室110。此时,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大致处于张开的状态,以拉动承载框310离开舱室110,以使尘袋400展示出。
如图7所示,关闭舱门200时,舱门200带动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运动,以使第二联动件322和第一联动件321叠设于舱门200和承载框之间,进而使承载框进入舱室110。此时,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大致处于叠放的状态,以收纳在舱门200和承载框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可以是弹簧结构,以通过伸缩和拉伸实现联动。
还有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为均为连杆,以形成连杆联动结构。
当然,第一联动件321和第二联动件322也可以是丝线,通过拉动承载框310实现联动,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联动件321呈框状设置,第二联动件322呈板状设置,关闭舱门200时,第二联动件322叠设于第一联动件321。
第一联动件321呈框状设置,当第二联动件322叠设于第一联动件321时,避免干涉的发生,同时又减少空间占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至图6,承载框310具有用于容纳尘袋400的容纳腔311,承载入口与容纳腔311相通,且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至图6,承载框310还设有第一入口312,尘袋400放入承载框310时尘袋400的第二入口410与第一入口312连通,第一入口312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方向。
如图6所示,承载框310具有开口朝向上方的容纳腔311,以使尘袋400从上方放入承载框310内。由于尘袋400具有使尘盒的垃圾进入的第二入口410,因此,承载框310需要具有与第二入口410对应的第一入口312,且在尘袋400放入口两者位置适配并相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腔311的内壁设有滑槽或导轨,以用于使尘袋400与承载框310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
容纳腔311的开口朝上时,滑槽或导轨在处于容纳腔311的侧壁,且滑槽或导轨呈纵向上下延伸设置。若容纳腔311的内壁设置滑槽,则尘袋400配置相应的轨道,以使尘袋400插接到承载框310内;若容纳腔311的内壁设置导轨,则尘袋400配置相应的导槽;如此设置,便于尘袋400与承载框310的配合,且插接操作也十分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还包括扭力组件,舱门200通过扭力组件与基体100转动连接;当舱门200相对基体100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舱门200能够自动打开。
扭力组件能够在舱门200相对基体100转动某个角度以上时自动施加给舱门200一个力矩,使舱门200能够自动打开并保持打开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
扭力组件使舱门200在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自动打开,且能够设定自动打开后的打开幅度,以避免使用者自行判断打开幅度时打开幅度过大而造成设备的损坏。
例如,如图4所示,扭力组件包括两个扭力转轴510,两个扭力转轴510一上一下布置并将舱门200转动连接到基体100上。当舱门200相对基体100打开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扭力转轴510则施加给舱门200一个力矩,以使舱门200自动打开,而不需要使用者再次施加额外的打开作用力。
可选地,第一预设角度可以是舱门200相对基体100打开45度,如此,当舱门200打开超过45度时,则在扭力组件的作用下舱门200自动打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还包括磁吸组件,磁吸组件设在基体100或/和舱门200上;当舱门200相对基体100的转动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时舱门200能够自动关闭。
当舱门200关闭时,由于磁吸组件的设置,即使使用者并未完全关闭牢靠,则磁吸组件能够使舱门200自动关闭牢靠。
例如,磁吸组件可以包括磁吸件520,磁吸件520在舱门200和基体100的至少一个上面布置,以在舱门200即将关闭时通过磁吸作用力自动使舱门200关闭。
可选地,第二预设角度可以是舱门200相对基体100打开时转动15°。也即,当舱门200相对基体100转动的角度小于15°时,则舱门200自动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4、图5和图7,承载框310还设有第一入口312,尘袋400放入承载框310时尘袋400的第二入口410与第一入口312连通;基体100具有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均与舱室110相通;基体100还设有第一密封圈130,第一密封圈130位于舱室110的内壁并环绕进风口121的外周设置,承载框310进入舱室110时进风口121与第一入口312连通,第一密封圈130抵接在承载框310和舱室110的内壁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
基体100配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口121与进风通道连通,出风口122与出风通道连通,且基站还配置有抽风机,以通过进风通道及出风通道形成抽吸气流以抽吸清洁机器人尘盒内的垃圾。当收集清洁机器人尘盒内的垃圾时,抽风机打开并使气流由进风通道朝出风通道流动,也即气流由进风口121进入并经由舱室110到达出风口122。
具体地:清洁机器人的尘盒与进风通道对接,抽吸产生的抽吸气流产生负压,使尘盒内的垃圾通过进风通道并经由进风口121到达承载框310的第一入口312,然后再经由尘袋400的第二入口410进入到尘袋400内,而由于尘袋400是能够使垃圾存留但却能够使气体溢出的构件,因此垃圾留存于尘袋400内,气体溢出并经由出风口122及出风通道排出,实现将尘盒内的垃圾收集到尘袋400内的功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承载框310可以配置与出风口122对应的通道或通孔,以使尘袋400内溢出的气体排出并进入出风通道内,不再赘述。
由于气流会由第一入口312到达第二入口410,为避免第一入口312和第二入口410之间溢出气流,因此设置第一密封圈130,对承载框310和舱室110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确保第一入口312和第二入口410之间的可靠对接,避免气体泄露。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基体100还设有第二密封圈140,第二密封圈140环绕舱口的外周设置,舱门200关闭时第二密封圈140抵接在舱门200和基体100之间。
舱门200关闭时,舱门200抵压第二密封圈140,进而使舱门200和基体100之间的密封性得到保证。
在一个实施例中,尘袋400配置有第三密封圈420,第三密封圈420位于尘袋400的外侧且环绕尘袋400的第二入口410的外周设置。
如此设置,当尘袋400放入承载框310之后,第三密封圈420抵接在尘袋400和承载框310之间,从而实现尘袋400和承载框310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第一密封圈130、第二密封圈140和第三密封圈420均为硅胶圈或橡胶圈。
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基站和清洁机器人。其中:
如图4至图6所示,基站包括基体100、舱门200、承载机构和尘袋400,基体100设有舱室110,舱室110具有舱口,舱门200能够相对基体10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舱口,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310,承载框310连接在舱门200上,承载框310位于舱门200的朝向舱口的一侧,承载框310具有承载入口,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尘袋400纵向放入或取出承载框310。
清洁机器人具有尘盒,清洁机器人在尘盒内装满垃圾或完成当前清洁任务时能够移动至基站,以使基站通过抽吸作用将尘盒内的垃圾收集至尘袋400内。
当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内装满垃圾时,清洁机器人移动至基站,使基站通过抽风机将尘盒内的垃圾收集至尘袋400内,以使清洁机器人能够继续工作;同时,由于舱门200通过旋转的方式打开,操作十分方便,由于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取放尘袋400可以直接纵向放入或取出,取放十分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
清洁机器人可以配置行走轮、控制器及导航器,当尘盒内装满垃圾或完成当前清洁任务时,控制器在导航器的辅助下控制行走轮移动至基站,以使基站通过抽风机将尘盒内的垃圾收集到尘袋40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设有舱室,所述舱室具有舱口;
舱门,所述舱门能够相对所述基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
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连接在所述舱门上,所述承载框位于所述舱门的朝向所述舱口的一侧,所述承载框具有承载入口,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所述承载框;
所述舱门打开所述舱口时所述承载框能够离开所述舱室;
所述舱门关闭所述舱口时所述承载框能够进入所述舱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承载框通过所述联动组件与所述舱门活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联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承载框离开所述舱室;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联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转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第一联动件展开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第一联动件叠设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舱门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的另一端还与所述承载框转动连接;
打开所述舱门时,所述舱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展开在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进而带动所述承载框离开所述舱室;
关闭所述舱门时,所述舱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联动件和所述第一联动件叠设于所述舱门和所述承载框之间,进而使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尘袋的容纳腔,所述承载入口与所述容纳腔相通,且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还设有第一入口,所述尘袋放入所述承载框时所述尘袋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入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扭力组件,所述舱门通过所述扭力组件与所述基体转动连接;当所述舱门相对所述基体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舱门能够自动打开;
或/和所述基站还包括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设在所述基体或/和所述舱门上;当所述舱门相对所述基体的转动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舱门能够自动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还设有第一入口,所述尘袋放入所述承载框时所述尘袋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基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舱室相通;所述基体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舱室的内壁并环绕所述进风口的外周设置,所述承载框进入所述舱室时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在所述承载框和所述舱室的内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所述舱口的外周设置,所述舱门关闭时所述第二密封圈抵接在所述舱门和所述基体之间。
10.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体、舱门、承载机构和尘袋,所述基体设有舱室,所述舱室具有舱口,所述舱门能够相对所述基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舱口,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连接在所述舱门上,所述承载框位于所述舱门的朝向所述舱口的一侧,所述承载框具有承载入口,所述承载入口的开口朝向呈纵向设置,以使所述尘袋纵向放入或取出所述承载框;
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具有尘盒,所述清洁机器人能够移动至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通过抽吸作用将所述尘盒内的垃圾收集至所述尘袋内。
CN202220794151.9U 2022-04-07 2022-04-07 基站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7310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4151.9U CN2173101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基站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4151.9U CN2173101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基站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10118U true CN217310118U (zh) 2022-08-30

Family

ID=83003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4151.9U Active CN2173101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基站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10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00002098U (ko) 로봇 청소기 흡진 충전 장치
KR100869873B1 (ko) 집진 장치
EP1961358A2 (en) Robot cleaner system having robot cleaner and docking station
KR20070104989A (ko) 로봇청소기 시스템 및 그 먼지제거 방법
CN213405916U (zh) 扫地机器人
CN111150327B (zh) 机器人吸尘器
CN217310118U (zh) 基站及清洁系统
JP2020048980A (ja) 自律走行型清掃装置
CN212630673U (zh) 清洁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12394815U (zh) 维护站及其封口机构
CN112617666A (zh) 集尘盒、清洁机器人及清洁系统
CN218588943U (zh) 清洁基站、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JP2002165733A (ja) 床用吸込具
CN111543901A (zh) 清洁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4617485B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TW202300084A (zh) 塵盒、自動清潔設備以及集塵樁
JP3451780B2 (ja) 移動作業ロボット
CN217310119U (zh) 回收站及清洁系统
KR20070111628A (ko) 로봇청소기 시스템
CN209953473U (zh) 清洁设备和清洁设备总成
CN215502772U (zh) 一种集尘站及清洁系统
CN217244078U (zh) 一种家用带边刷的集尘桶
JP2003219990A (ja) 電気掃除機
CN216876203U (zh) 集尘装置、清洁机器人和基站
CN218074799U (zh) 集尘座及清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3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1 front Bay Road, Shenzhen Qianhai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ach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Room 701, 7th Floor, Phase I, Changsha Zhongdian Software Park Co., Ltd., No. 39 Jianshan Road, Changsha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KER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