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94204U -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94204U
CN217294204U CN202220081689.5U CN202220081689U CN217294204U CN 217294204 U CN217294204 U CN 217294204U CN 202220081689 U CN202220081689 U CN 202220081689U CN 217294204 U CN217294204 U CN 217294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blade
air outlet
blad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16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汉源
丁鹏
孙寒峰
曹书林
林军昌
刘业鹏
张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816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94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94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94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开了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涉及汽车空调结构技术领域。本申请具体包括内设有空腔的壳体,设于空腔中的风口叶片,以及用以控制风口叶片摆动的驱动装置;壳体一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进风口,另一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出风口,风口叶片包括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左右摆动的左右叶片组,以及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摆动的上下叶片组,上下叶片组设于空腔中靠近进风口一端,左右叶片组设于空腔中靠近出风口一端。本实用新型的风口叶片隐藏在壳体的空腔中,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度,同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风口叶片摆动,实现汽车空调的连续自动扫风,进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出风口的作用是将空调冷风送进汽车的每一个角落,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口一般是设置在乘员易观察和触碰到的位置,且风口叶片在出风口上外露设置,便于乘员手动调节风口叶片,实现汽车空调不同角度的吹风,以此满足不同乘员的需求。这种出风口结构无法实现空调的自动扫风,只能通过人为拨动风口叶片,来调整汽车空调的吹风角度,操作不便且人为操作不连续,导致汽车空调长时间对着一个方向进行吹风,从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不均匀,影响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风口叶片外露的设计,也造成汽车内饰美观度不佳,影响乘员观感。
中国专利CN207523406U、公开日2018-06-22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包括外框、内框、导风板、过滤格栅和电磁锁扣;外框浮套于内框上;外框的内壁上有沿内框运动方向设置的导槽;内框的侧壁上设有与导槽匹配的导条;导条上套装有弹簧;套装弹簧的导条配合于导槽内实现内框相对于外框的弹性抽拉;外框和内框的侧壁上设有对应的圆孔;在外框的外部固定有电磁锁扣;电磁锁扣为电磁铁开关;在电磁锁扣的动铁芯上固定有卡舌;卡舌在电磁锁扣的推动下同时插入外框与内框上对应的圆孔内;内框的进风口处还安装有过滤格栅;过滤格栅通过卡扣嵌套于内框中;内框的出风口上通过转轴安装有多块导风板;导风板竖直并列安装。但是该汽车空调出风口通过人为拨动导风板,来调整汽车空调的吹风角度,操作不便且人为操作不连续,导致汽车空调长时间对着一个方向进行吹风,从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不均匀,影响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既能够实现汽车空调的连续自动扫风,又能够增大汽车空调的扫风角度和扫风面积,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内设有空腔的壳体,设于所述空腔中的风口叶片,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风口叶片摆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壳体一端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风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风口叶片包括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左右摆动的左右叶片组,以及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摆动的上下叶片组,所述上下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中靠近所述进风口一端,所述左右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中靠近所述出风口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一侧设有用以将所述空腔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上下叶片组包括上下叶片本体,以及一端与所述上下叶片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转动连接的转动杆。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一侧壁的第一电机,所述转动杆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外壁与第一通孔内壁固定连接的轴承件,所述轴承件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杆上设有限位块,所述转动杆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时,所述限位块插接在所述限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左右叶片组包括一端与所述空腔上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腔下壁转动连接的连杆,以及设于所述连杆上的左右叶片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空腔中的第二电机,套设于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套设于所述连杆上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空腔中、用以将空腔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的导流体,所述上下叶片组设于所述导流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用以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风分别进入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中,所述左右叶片组设于所述导流体中部,用以分别对进入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的风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贯穿所述导流体,所述左右叶片本体为设于所述连杆上的至少两个,两所述左右叶片本体分别位于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为平面结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为梭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体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所述导流体的空心中。
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具有以下增益效果:
(1)本出风口结构的风口叶片隐藏在壳体的空腔中,使乘员无法在出风口结构外面看到风口叶片,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度,同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风口叶片摆动,实现汽车空调的连续自动扫风,进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2)本出风口结构的空调风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腔中时,先通过上下叶片组对空调风进行一次导向,再通过左右叶片组进行二次导向,从而增大汽车空调的扫风角度和扫风面积,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3)本出风口结构的转动杆水平设置在空腔中,因此转动杆在第一通孔中水平转动时,带动上下叶片本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上下叶片组的上下摆动。当空调风经过角度发生变化的上下叶片本体表面时,风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4)本出风口结构的第一通孔中设有轴承件,在第一电机的转动轴带动转动杆转动时,轴承件的内圆环跟随转动杆转动,而外圆环保持静止,从而使轴承件既能够对转动杆的中部进行支撑,增强上下叶片组的结构稳定性,又不会与转动杆的外表面产生摩擦,阻碍转动杆的转动;
(5)本出风口结构的空腔中设置导流体,将空腔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使经过上下叶片组导向后的空调风只能从两导风通道中经过,从而加快空调风在空腔中通过的时间,使汽车空调的工作更加高效;
(6)本出风口结构的导流体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为梭形结构,且梭形结构的尖部对准壳体的出风口,使空调风在通过两导风通道后能够快速从出风口中吹出,导流体靠近进风口的一端设置成更容易加工的平面结构,从而方便本出风口结构的加工;
(7)本出风口结构的导流体为空心结构,第二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导流体的空心中,既不会对空调风通过空腔造成阻碍,又将第二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止轮隐藏在壳体的空腔中,不会造成壳体外观的复杂。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盒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的上下叶片组和左右叶片组在空腔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空腔;12、进风口;13、出风口;14、导流体;15、导风通道;2、上下叶片组;21、上下叶片本体;22、转动杆;3、左右叶片组;31、左右叶片本体;32、连杆;4、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6、主动齿轮;7、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内设有空腔11的壳体1,设于空腔11中的风口叶片,以及用以控制风口叶片摆动的驱动装置;壳体1一端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另一端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出风口13,风口叶片包括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左右摆动的左右叶片组3,以及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摆动的上下叶片组2,上下叶片组2设于空腔11中靠近进风口12一端,左右叶片组3设于空腔11中靠近出风口13一端,具体效果见图1和图2。
在本申请中,壳体1内设有空腔11,在空腔11中设有可摆动的风口叶片,通过驱动装置控制风口叶片摆动。壳体1一端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汽车空调的供风系统与进风口12连接,使供风系统吹出的空调风通过进风口12进入空腔11,壳体1的另一端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出风口13,进入空腔11的空调风在风口叶片的导向作用下,从出风口13吹出,从而实现汽车空调的扫风,达到大面积、广角度的吹风效果。
风口叶片包括上下叶片组2和左右叶片组3,上下叶片组2设于空腔11中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左右叶片组3设于空腔11中靠近出风口13的一端。当供风系统吹出的空调风通过进风口12进入空腔11中时,先通过上下叶片组2,上下叶片组2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摆动,对空调风进行一次导向,再通过左右叶片组3,左右叶片组3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左右摆动,对经过上下叶片组2导向后的空调风进行二次导向,从而进一步增大汽车空调的扫风角度和扫风面积,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口一般是设置在乘员易观察和触碰到的位置,且风口叶片在出风口上外露设置,便于乘员手动调节风口叶片,实现汽车空调不同角度的吹风,以此满足不同乘员的需求。这种出风口结构无法实现空调的自动扫风,只能通过人为拨动风口叶片,来调整汽车空调的吹风角度,操作不便且人为操作不连续,导致汽车空调长时间对着一个方向进行吹风,从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不均匀,影响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风口叶片外露的设计,也造成汽车内饰美观度不佳,影响乘员观感。
在本申请中,风口叶片隐藏在壳体1的空腔11中,使乘员无法在壳体1外面看到风口叶片,提升汽车内饰的美观度,同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风口叶片摆动,从而使经过壳体1空腔11的空调风在风口叶片的摆动下风向不断发生改变,实现汽车空调的连续自动扫风,进而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一侧设有用以将空腔11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通孔,上下叶片组2包括上下叶片本体21,以及一端与上下叶片本体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通孔水平转动连接的转动杆22,具体效果见图4。在壳体1一侧设有第一通孔,上下叶片组2包括上下叶片本体21和转动杆22,转动杆22与第一通孔水平转动连接,上下叶片本体21固定连接在转动杆22上,从而将上下叶片组2安装在壳体1的空腔11中。当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杆22在第一通孔中转动时,转动杆22带动上下叶片本体21转动。由于转动杆22水平设置在空腔11中,因此转动杆22在第一通孔中水平转动时,带动上下叶片本体21在竖直方向上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上下叶片组2的上下摆动。当空调风经过角度发生变化的上下叶片本体21表面时,风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设于壳体1一侧壁的第一电机4,转动杆22贯穿第一通孔后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具体效果见图2和图4。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安装在壳体1的一外侧壁上,而上下叶片组2设置壳体1的空腔11中,要想实现第一电机4驱动上下叶片组2上下摆动,转动杆22需要贯穿第一通孔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从而在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转动时,带动转动杆22转动,进而带动上下叶片本体21转动。因此第一电机4在壳体1上安装的外侧壁,也是第一通孔贯穿的外侧壁,且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刚好对准第一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第一通孔中、外壁与第一通孔内壁固定连接的轴承件,轴承件内壁设有限位槽,转动杆22上设有限位块,转动杆22贯穿第一通孔时,限位块插接在限位槽中。转动杆22贯穿第一通孔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转动杆22的外壁不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抵接,通过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将上下叶片本体21安装在空腔11中的指定位置,这种方式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带动转动杆22转动时,不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接触,能够防止转动杆22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产生摩擦,阻碍转动杆22的转动,但是转动杆22悬空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且固定在转动杆22上的上下叶片本体21也悬空,导致上下叶片组2的结构不稳定,从而在第一电机4带动上下叶片本体21转动时,转动杆22和上下叶片本体21会产生抖动,进而影响上下叶片本体21对空调风的导向效果。
第二种情况是转动杆22的内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抵接,在第一电机4带动上下叶片本体21转动时,使第一通孔对转动杆22的中部进行支撑,从而增强上下叶片组2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带动转动杆22转动时,转动杆22会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产生摩擦,不仅会阻碍转动杆22的转动,还会造成转动杆22的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
因此在本申请中,第一通孔中设有轴承件,轴承件的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件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转动杆22上设有限位块,当转动杆22贯穿第一通孔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时,限位块插接在轴承件的限位槽中。在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带动转动杆22转动时,轴承件的内圆环跟随转动杆22转动,而外圆环保持静止,从而使转动杆22贯穿第一通孔后与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时,轴承件既能够对转动杆22的中部进行支撑,增强上下叶片组2的结构稳定性,又不会与转动杆22的外表面产生摩擦,阻碍转动杆22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左右叶片组3包括一端与空腔11上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空腔11下壁转动连接的连杆32,以及设于连杆32上的左右叶片本体31,具体效果见图4。左右叶片组3包括连杆32和左右叶片本体31,连杆32两端分别与空腔11的上壁和下壁转动连接,左右叶片本体31纵向设置在连杆32上。当驱动装置驱动连杆32在空腔11中转动时,带动左右叶片本体31转动,由于连杆32竖直设置在空腔11中,连杆32转动会带动左右叶片本体31在水平方向上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左右叶片组3的左右摆动。当空调风经过角度发生变化的左右叶片本体31表面时,风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空腔11中的第二电机5,套设于第二电机5转动轴上的主动齿轮6,以及套设于连杆32上的从动齿轮7,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啮合,具体效果见图4。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5,在第二电机5的转动轴上套设主动齿轮6,连杆32上套设从动齿轮7,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啮合。当第二电机5的转动轴转动时,主动齿轮6跟随转动轴一起转动,从而带动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7转动,进而带动连杆32转动,实现驱动装置驱动左右叶片组3左右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空腔11中、用以将空腔11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的导流体14,上下叶片组2设于导流体14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用以使进入进风口12的风分别进入上下两导风通道15中,左右叶片组3设于导流体14中部,用以分别对进入上下两导风通道15的风进行导向,具体效果见图3和图4。在空腔11的中部设有一个导流体14,将空腔11分隔成纵向分布的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上下叶片组2设于导流体14朝进风口12的一端,通过进风口12进入空腔11中的空调风先经过上下叶片组2,再进入两导风通道15中。在上下叶片组2的导向下空调风进入两导风通道15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上下叶片组2将所有的空调风都导入上方的导风通道15中;第二种是上下叶片组2将所有的空调风都导入下方的导风通道15中;第三种是一部分空调风进入上方的导风通道15,另一部分空调风进入下方的导风通道15。
左右叶片组3设置在导流体14的中部,在两个导风通道15中对空调风进行左右导向,从而使空调风在上下叶片组2的导向后无论是以哪种情况进入两导风通道15,左右叶片组3均可以对空调风进行二次导向。本出风口结构之所以在空腔11中设置导流体14,将空腔11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是因为导流体14会占据空腔11内部的一部分空间,使经过上下叶片组2导向后的空调风只能从两导风通道15中经过,从而加快空调风在空腔11中通过的时间,使汽车空调的工作更加高效,增强乘坐的舒适感。
在本实施例中,连杆32贯穿导流体14,左右叶片本体31为设于连杆32上的至少两个,两左右叶片本体31分别位于上下两导风通道15中,具体效果见图4。由于连杆32纵向分布在整个空腔11中,导流体14设置在空腔11的中部时,连杆32要贯穿导流体14,可以预见的是导流体14上设有从下至下贯穿导流体14的第二通孔,连杆32通过第二通孔贯穿导流体14,但是左右叶片本体31的摆动是通过连杆32在空腔11中纵向转动实现的,因此为了防止连杆32贯穿导流体14时与第二通孔的内壁产生摩擦,阻碍连杆32的转动,第二通孔的直径要设置成大于连杆32的截面直径。
在连杆32上至少固定有两个左右叶片本体31,使两个左右叶片本体31分别位于上下两导风通道15中,连杆32在空腔11中转动时,同时带动两左右叶片本体31摆动,从而使进入两导向通道的空调风均能够在经过左右叶片本体31的导向后,再从出风口13吹出,增大汽车空调的扫风角度和扫风面积,使汽车空调对汽车内部的降温或升温更加均匀,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当然在连杆32上也可以固定多个左右叶片本体31,使上下两导风通道15中各有多个左右叶片本体31摆动来对空调风进行导向,从而使左右叶片组3对空调风的导向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体14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为平面结构,靠近出风口13的一端为梭型结构,具体效果见图3。由于导流体14在空腔11中部会占据空腔11的一部分空间,当导流体14将空腔11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时,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的进口和出口不与壳体1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对准,会加长空调风在空腔11中通过的时间,影响空调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本申请中,导流体14靠近出风口13的一端为梭形结构,且梭形结构的尖部对准壳体1的出风口13,使空调风在通过两导风通道15后能够快速从出风口13中吹出。
而将导流体14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设置成平面结构,是因为在导流体14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还设置有上下叶片组2,上下叶片组2会对空调风进行导向,使其快速进入导风通道15中,所以导流体14靠近进风口12的一端不用设置成梭形结构,对空调风进行导向,而是设置成更容易加工的平面结构,从而方便本出风口结构的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体14为空心结构,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均位于导流体14的空心中,具体效果见图4。由于导流体14结构只是在空腔11中占据一部分空间,从而将空腔11分隔成两导风通道15,其不需要承担对其他结构进行支撑的作用,因此将导流体14设置成空心结构,降低本出风口结构的整体重量,方便其在汽车仪表台上进行安装。同时还可以将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放置在导流体14的空心中,简化本出风口结构的外观结构,方便其安装。
如果将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这些驱动左右叶片组3摆动的驱动结构放置在壳体1外,会导致壳体1的外观结构较复杂,不便于安装,且占用较多的空间。而将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放置在空腔11中导流体14外部,又会对空调风的通过造成阻碍,影响本出风口结构的出风效率。将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放置在不需要通风的导流体14内部,且连杆32又通过第二通孔贯穿导流体14,将从动齿轮7套设在连杆32位于导流体14空心的部分,既不会对空调风通过空腔11造成阻碍,又将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隐藏在壳体1的空腔11中,不会造成壳体1外观的复杂。
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设有空腔(11)的壳体(1),设于所述空腔(11)中的风口叶片,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风口叶片摆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壳体(1)一端设有与所述空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空腔(11)连通的出风口(13),所述风口叶片包括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左右摆动的左右叶片组(3),以及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摆动的上下叶片组(2),所述上下叶片组(2)设于所述空腔(11)中靠近所述进风口(12)一端,所述左右叶片组(3)设于所述空腔(11)中靠近所述出风口(13)一端。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一侧设有用以将所述空腔(11)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上下叶片组(2)包括上下叶片本体(21),以及一端与所述上下叶片本体(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转动连接的转动杆(22)。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一侧壁的第一电机(4),所述转动杆(2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连接。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外壁与第一通孔内壁固定连接的轴承件,所述轴承件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杆(22)上设有限位块,所述转动杆(2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时,所述限位块插接在所述限位槽中。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叶片组(3)包括一端与所述空腔(11)上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腔(11)下壁转动连接的连杆(32),以及设于所述连杆(32)上的左右叶片本体(31)。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空腔(11)中的第二电机(5),套设于所述第二电机(5)转动轴上的主动齿轮(6),以及套设于所述连杆(32)上的从动齿轮(7),所述主动齿轮(6)与所述从动齿轮(7)啮合。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空腔(11)中、用以将空腔(11)分隔成上下两个导风通道(15)的导流体(14),所述上下叶片组(2)设于所述导流体(14)靠近所述进风口(12)的一端,用以使进入所述进风口(12)的风分别进入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15)中,所述左右叶片组(3)设于所述导流体(14)中部,用以分别对进入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15)的风进行导向。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32)贯穿所述导流体(14),所述左右叶片本体(31)为设于所述连杆(32)上的至少两个,两所述左右叶片本体(31)分别位于上下两所述导风通道(15)中。
9.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14)靠近所述进风口(12)的一端为平面结构,靠近所述出风口(13)的一端为梭型结构。
10.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14)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电机(5)、主动齿轮(6)和从动齿轮(7)均位于所述导流体(14)的空心中。
CN202220081689.5U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Active CN217294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689.5U CN217294204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689.5U CN217294204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94204U true CN217294204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5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1689.5U Active CN217294204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942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1535A (zh) * 2023-08-29 2023-09-29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左右导风与上下导风功能的出风口叶片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1535A (zh) * 2023-08-29 2023-09-29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左右导风与上下导风功能的出风口叶片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58286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CN217294204U (zh)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CN106196305A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A2324687A1 (en)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CN2090425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3592877U (zh) 车辆空气循环系统
CN102563830A (zh) 空调用百叶窗
CN206222455U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柜机
CN210118955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器
CN2113455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
CN107906649A (zh)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空调扇
CN217347424U (zh) 一种扁平式隐藏型双通道出风口
CN208011891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7099623U (zh) 一种导风组件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13108367A (zh) 空调出风组件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组件的空调
CN207984503U (zh) 车辆空调出风结构及车辆空调系统
EP4129718A1 (en) Air outlet structure, column, and vehicle
CN10911468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103261808A (zh) 空调机
CN107477694B (zh) 一种可上下送风的柜式空调器
CN217685352U (zh) 导风机构、空调器
CN219295150U (zh) 用于车辆的出风组件及车辆
CN219406080U (zh) 进气物理隔断分流控制的双层流结构前舱式汽车空调
CN2180211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Unite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ezhong New Energy Vehicl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hidden air conditioning vent structur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826

Pledgee: Tong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 Co.,Ltd.

Pledgor: Unite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3300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