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51706U -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51706U
CN217251706U CN202220319170.6U CN202220319170U CN217251706U CN 217251706 U CN217251706 U CN 217251706U CN 202220319170 U CN202220319170 U CN 202220319170U CN 217251706 U CN217251706 U CN 217251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racket
assembly
fixing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91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章义
刘洪强
陈宝磊
李伟建
李邦营
任志新
刘国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Aima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Aima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Aima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Aima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91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51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51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51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制造领域,公开了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中所述车架校正装置包括: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固定在平面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上,用于将所述主体部定位安装在校正平面内;所述平叉部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连接;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上,所述执行机构能够与所述平叉部定位连接,以使所述平叉部对称面与所述校正平面重合;工人通过使用上述车架校正装置上实现对平叉部安装再校正的先后两次操作,节省工人了搬运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上的主体为车架,车架主要通过主体部与平叉部连接构成,一般情况下,在电动自行车车架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先将平叉部的一端与主体部通过螺栓进行紧固,由于平叉的另一端远离连接处,容易发生形变,如果不处理产生的形变就会使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产生抖动,从而降低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是先在平叉紧固台完成叉部与主体部紧固连接,然后将平叉部与主体部连接完成的车架通过人工转移至校正台上,利用车架自身具有的可塑性,对发生形变的平叉以及车架进行校正,从而使平叉末端左右两侧的安装孔与后轮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保证同心度,同时使平叉部的轴线与主体部的所在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保证水平度。
但是现有技术下需要将车架通过人工从平叉紧固台移动至校正台上,增加了人力运输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并且校正台与平叉紧固台两台机器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校正装置,使紧固平叉与校正的操作工序可以直接在同一装置上完成。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架校正装置,该车架校正装置包括: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固定在平面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上,用于将所述主体部定位安装在校正平面内;所述平叉部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连接;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上,所述执行机构能够与所述平叉部定位连接,以使所述平叉部对称面与所述校正平面重合,所述车架包括主体部与平叉部。作为优选地,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座、竖梁和横梁,所述竖梁垂直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横梁垂直连接在所述竖梁上端,所述底座、竖梁和横梁围成有承载区,所述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承载区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共同位于所述校正平面内的第一固定组件、第二固定组件和第三固定组件,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和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位于所述车架的对称面上。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梁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上形成有套管,所述套管下端插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柱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所述竖梁上,所述第一气缸前端形成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推动所述第二限位柱插接在所述套管上端。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柱穿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和所述第一限位孔同轴且垂直于所述底座。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架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鞍座板,所述鞍座板插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底管,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包括第三支架、第二气缸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三支架安装在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二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能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槽移动,所述第二限位槽插接在所述底管上端。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气缸下端设有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二托板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线往复移动。
作为优选地,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第四支架、第五支架、第三气缸和校正梁,所述第四支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五支架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平叉部放置在所述第四支架上,所述第三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五支架上,所述第三气缸推动所述校正梁与所述平叉部相抵。
作为优选地,所述平叉部包括第一平叉梁和第二平叉梁,所述校正梁上形成有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平叉梁和所述第二平叉梁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执行机构还包括第三托板,所述第三托板上形成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气缸上安装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校正梁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第四固定组件,所述第四固定组件包括第六支架;所述第六支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六支架上形成有第三限位槽,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车尾架,所述车尾架嵌入在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架校正装置可以将原有对车架进行校正的设备通过固定机构安装在承载机构上,使主体部设置在工人可以对平叉部便于进行装卸的工位上,连接完成后将执行机构与平叉部相抵完成对平叉部的校正;在校正装置上实现对平叉部安装再校正的先后两次操作,节省工人了搬运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校正装置的主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组件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连接组件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组件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校正装置的执行机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机构;11-横梁;111-条孔;12-竖梁;13-底座;2-固定机构;21-第一固定组件;211-第一支架;212-第一限位柱;213-第一气缸;214-第二限位柱;215-第一连接杆;216-第一托板;2161-第一限位孔;22-第二固定组件;221-第二支架;222-第一限位槽;23-第三固定组件;231-第三支架;232-第二气缸;233-第二限位槽;234-第二托板;2341-第二限位孔;235-第二连接杆;24-第四固定组件;241-第六支架;242-第三限位槽;3-执行机构;31-第四支架;32-第五支架;33-第三气缸;34-校正梁;341-第一插槽;342-第二插槽;35-第三托板;351-第三通孔;36-第三连接杆;;4-车架;41-主体部;411-第一连接组件;412-第二连接组件;413-第三连接组件;414-车尾架;42-平叉部;421-第一平叉梁;422-第二平叉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电动车车架4主要包括有平叉部42和主体部41,平叉部42与主体部41连接,并且平叉部42两末端形成的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应该要保持同轴,相对应的轴线与地面保持平行,这样才能在安装好后轮后,使后轮的本体与地面成直角,在行使过程中不会出现左右晃动的情况,提高行驶稳定性。
现有技术下的承载机构1上并不能固定车架4,只能在其上将平叉部42与主体部41进行连接,再由工人将安装好的车架4移动到校正装置上进行校正,这样会降低工人的生产效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将承载机构1与固定机构2和执行机构3进行整合,将平叉部42的紧固与校正整合到一台装置上,其中承载机构1一般安装在工厂的地面上,同时在安装后,也要对承载机构本身进行水平校正,使底座13平行于水平面;将车架4通过承载机构内部的固定机构,而本实用新型将具有校正主体部41能力的固定机构2安装在承载机构1内部,同时将主体部41的安装位置固定在便于安装工人后续操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工人在同一个工作台上进行平叉部42与主体部41的组装与校正,省去了工人之前在紧固台安装完平叉部42之后再将车架4搬运至校正台上进行校正的时间,另外相较于传统的紧固台与校正台,本实用新型的校正装置拥有上述两种工作台的功能,这样也节省了操作台在工厂内的占地面积与购置成本。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机构1包括底座13、竖梁12和横梁11,底座13为矩形平板结构平铺于地面,其目的是为了使底座13上的其他结构保持与地面垂直从而使校正结果更为准确,竖梁12与底座13垂直,横梁11与竖梁12垂直同时与底座13平行;
为了保证车架4校正结果准确,在底板上的横梁11与竖梁12围成有承载区,上述形成的位置关系可以使承载区内的固定机构2在同一平面上,从而在安装过程中使车架4上的主体部41与承载区内的三个安装位置在同一平面内,上述平面与车架4主体部41对称面重合,便于后续与平叉部42进行对接,并且保证在平叉部42校正前,车架4的主体在同一平面内,符合加工要求。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承载区内形成有三组固定组件,同时车架4主体上的对应位置也形成有相应的固定连接组件,在电动车领域,第一连接组件411对应车架4头管,第二连接组件412对应车架4中管或者称为鞍座板,第三连接组件413对应车架4底管。
通过上述第一连接组件411、第二连接组件412和第三连接组件413在承载区内与承载机构1上的对应三处固定组件进行连接,实现车架4主体与固定机构2连接并且保证主体部41的三个安装点在同一平面内,保证车架4主体装配的准确性。
如图1至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21内安装有第一支架211,第一支架211竖直安装在底座13上,同时第一支架211上端形成有第一限位柱212,在安装时将第一连接组件411上的套管套接在限位柱上实现固定,同时在第一支架211的上端架设有第一气缸213,在套管下端固定好之后将第一气缸213的前端的第二限位柱214插接在套管的内部实现对第一连接组件411的固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气缸并不是唯一手段,还可以使用电磁阀或者液压阀等具备推进锁定的固定装置实现对第一连接组件411的固定,并不局限于气缸一种推进装置。
如图1至图2所示,在竖梁12上还设置有第一托板216,所述第一托板216与竖梁12连接位于第一支架211的正上方,第一托板216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中第一托板216上端面用于放置第一气缸213,同时与第一气缸213连接的还有第二限位柱214,所述第二限位柱214穿过第一托板216上的第一限位孔2161插接在第一连接组件411上端的套管上,从而将第一连接组件411进行固定,另外第二限位柱214也通过第一连接杆215与第一气缸213连接。
第一固定组件21中的第一限位柱212和第二限位柱214分别从上下两侧固定第一连接组件411的高管,实现对套管的定位,并且使套管的轴线与车架4主体的对称面重合,便于为后续校正提供位置参考。
如图4所示,第二固定组件22包括第二支架221,通过将第二支架221安装在底板上从而使车架4主体部41的第二连接组件412放置在第二支架221上的第一限位槽222内。
一般情况下,现有车架4的第二连接组件412为鞍座板,鞍座板一般呈近似矩形的片式结构,第二支架221上的限位槽为与鞍座板相对应的矩形开口槽,鞍座板可以直接放置在开口槽内,开口槽的左右两侧壁可以对鞍座板进行限位,同时第二支架221也与底座13垂直,保证车架4上的第二连接组件412装配位置的准确性,使第二连接组件412不会偏移。
如图3所示,第三固定组件23里面的第三支架231吊装在横梁11上,同时,第二气缸232吊装在第三支架231上,同时第二限位槽233通过第二连接杆235与第二气缸232连接,第二限位槽233的宽度略大于第三连接组件413上底管的直径,便于在气缸推进第二限位槽233插接在底管上,实现对车架4主体部41的校正,使车架4上主体部41被固定的三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便于后续平叉部42的安装与校正。
同样的第二连接235杆也需穿过第二限位孔2341,来保持第二连接杆235的移动方向与第二限位孔2341轴线重合。
如图5所示,执行机构3分为上下两个支架,其中第四支架31安装在底座13上在平叉部42安装在主体部41上,在未进行校正时,平叉部42首先会搭接在第四支架31上,在横梁11上的第五支架32上安装有第三气缸33,第三气缸33与校正梁34相连,安装完成平叉部42后,第三气缸33会推进校正梁34与平叉接触,使平叉部42安装在主体部41之后受到校正梁34的推动,压紧在第四支架31上,从而使平叉部42的对称中心面与车架4主体部41对称面重合。
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平叉部42校正过程中出现左右晃动,在校正梁34上开设有第一插槽341与第二插槽342,在第三气缸33推进校正梁34抵住平叉部42的过程中,平叉部42上的第一平叉梁421与第二平叉梁422能分别插接在对应的第一插槽341与第二插槽342内,从而防止在校正梁34在校正过程中下端的平叉部42出现晃动,使校正过程更为精准。
同样的,在所述第三气缸33下端也设置有第三托板35,相应的第三托板35上设有第三通孔351,所述第三连接杆36穿过通孔与校正梁34连接,第三通孔351可以使第三气缸33的推进路线保持直线,在校正梁34与平叉修正角度的过程中,第三通孔351能为第三连接杆36限位从而使第三连接杆36的推进路线与限位孔轴线重合。
如图1至图5所示,上述第三支架231和第五支架32在横梁11上可移动,二者都通过螺栓紧固在横梁11上的长条孔111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三与第五支架32不一定通过螺栓紧固在长条孔111的方式来改变位置,也可以设置具有锁紧功能的滑轨进行连接,并通过滑轨改变位置,并不局限于通过螺栓该变安装位置实现移动。
同时第三支架231改变前后位置可以适应不同车架4的主体部41大小,可以安装不同的车型,当第三支架231向靠近竖梁12的方向移动可以安装前后轮距离较短的车型,当第三支架231向远离竖梁12的方向移动,便可以安装前后轮距离较长的车型。
同样第五支架32可以通过调节适应不同长度的平叉梁,上述可调节的第三支架231与第五支架32提高了校正装置的通用性,从而使一台校正装置,可以校正不同的非机动车或者电动车的车架4,增加了本校正装置在不同车型之间的通用性。
如图5所示,第四固定组件24主要用来固定车尾架414,其目的是让车尾架414的对称面与主体部41的对称面重合,在底座13上还设置有第六支架241,所述第六支架241上用于放置车尾架414,所述车尾架414放置于第六支架241上的第三限位槽242内,放置完成后可以使车尾架414的对称轴位于主体部41的对称内,使车尾架414的安装位置达到装配标准。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车架校正装置的使用方法:
在安装车架4之前,首先将第一托板216、第二托板234和第三托板35上气缸的连杆提升至最高位置,其次将车架4上主体部41的套管下端套接在第一限位柱212上,其次将主体部41的第二连接组件412上的鞍座板放置在第一限位槽222上,车尾架414放置在第六支架241上,紧接着降低第一气缸213所连接的第二限位柱214,所述第二限位柱214穿过第一限位孔2161并插接在所述套管上端,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将与第二气缸232连接的第二限位槽233降低,使第二限位槽233套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组件413上的底管上的,实现对第三连接组件413的固定,最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11、第二连接组件412与第三连接组件413便处于同一平面之内,从而完成对车架4上主体部41的校正。
下一步将平叉部42安装在主体部41的对应位置上,安装完成后降低与第三气缸33连接的校正梁34,从而使平叉部42的第一平叉梁421与第二平叉梁422插接在校正梁34的限位槽上,通过校正梁34使第一平叉梁421与第二平叉梁422与所述第四支架31相抵,完成校正,使平叉部42的对称轴与校正面重合,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实现同轴,使后轮与地面垂直,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抖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车架校正装置,所述车架(4)包括主体部(41)与平叉部(4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校正装置包括:
承载机构(1);
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1)上,用于将所述主体部(41)定位安装在校正平面内;所述平叉部(42)与所述主体部(41)可拆卸连接;
执行机构(3),所述执行机构(3)安装在所述承载机构(1)上,所述执行机构(3)能够与所述平叉部(42)定位连接,以使所述平叉部(42)对称面与所述校正平面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包括底座(13)、竖梁(12)和横梁(11),所述竖梁(12)垂直安装在所述底座(13)上,所述横梁(11)垂直连接在所述竖梁(12)上端,所述底座(13)、竖梁(12)和横梁(11)围成有承载区,所述固定机构(2)安装在所述承载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共同位于所述校正平面内的第一固定组件(21)、第二固定组件(22)和第三固定组件(23),所述主体部(41)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11)、第二连接组件(412)和第三连接组件(413);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1)、所述第二固定组件(22)和所述第三固定组件(23)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11)、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12)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413)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11)、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12)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413)位于所述车架(4)的对称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1)包括第一支架(211),所述第一支架(211)一端与所述底座(1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梁(12)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11)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柱(212);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11)上形成有套管,所述套管下端插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柱(212)上;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1)还包括第一气缸(213)和第一连接杆(215),所述第一气缸(213)固定在所述竖梁(12)上,所述第一气缸(213)前端形成有第二限位柱(214),所述第二限位柱(214)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215)与所述第一气缸(213)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13)推动所述第二限位柱(214)插接在所述套管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21)还包括第一托板(216),所述第一托板(216)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161),所述第二限位柱(214)穿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孔(2161) 内,所述第一限位柱(212)、所述第二限位柱(214)和所述第一限位孔(2161)同轴且垂直于所述底座(1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22)包括第二支架(221),所述第二支架(221)安装在所述底座(13)上;
所述第二支架(221)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222),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12)包括鞍座板,所述鞍座板插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222)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组件(413)包括底管,所述第三固定组件(23)包括第三支架(231)、第二气缸(232)和第二限位槽(233);
所述第三支架(231)安装在所述横梁(11)上,所述第二气缸(232)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架(231)上,所述第二气缸(232)能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槽(233)移动,所述第二限位槽(233)插接在所述底管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组件(23)还包括第二托板(234),所述第二托板(234)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孔(2341),所述第二气缸(232)下端设有第二连接杆(235);
所述第二托板(234)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23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235)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槽(233)沿所述第二限位孔(2341)的轴线往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3)包括第四支架(31)、第五支架(32)、第三气缸(33)和校正梁(34),所述第四支架(31)安装在所述底座(13)上,所述第五支架(32)安装在所述横梁(11)上,所述平叉部(42)放置在所述第四支架(31)上,所述第三气缸(33)安装在所述第五支架(32)上,所述第三气缸(33)推动所述校正梁(34)与所述平叉部(42)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叉部(42)包括第一平叉梁(421)和第二平叉梁(422),所述校正梁(34)上形成有第一插槽(341)与第二插槽(342),所述第一平叉梁(421)和所述第二平叉梁(422)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槽(341)和所述第二插槽(342)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3)还包括第三托板(35),所述第三托板(35)上形成有第三通孔(351),所述第三气缸(33)上安装有第三连接杆(36),所述第三连接杆(36)穿过所述第三通孔(351)与所述校正梁(34)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架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2)还包括第四固定组件(24),所述第四固定组件(24)包括第六支架(241);
所述第六支架(241)安装在所述底座(13)上,所述第六支架(241)上形成有第三限位槽(242),所述主体部(41)还包括车尾架(414),所述车尾架(414)嵌入在所述第三限位槽(242)内。
CN202220319170.6U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Active CN217251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9170.6U CN21725170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9170.6U CN21725170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51706U true CN217251706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54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9170.6U Active CN217251706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517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3170870A (ja) 自動車の車体組立方法および車体組立装置
CN113968292B (zh) 车身组装系统
CN112355947B (zh) 一种前端模块合装夹具
JP525877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部品を接合する作業ステーション、このような作業ステーションのある製造ラインおよび作業ステーションで締付け枠を受渡し/交換する方法
CN217251706U (zh) 一种车架校正装置
CN106799554B (zh) 一种气簧式全承载车架总成专用焊接夹具系统
CN101200201A (zh) 汽车玻璃泡沫贴条及定位销工装装置
CN201737647U (zh) 四门安装升降装置
CN216462697U (zh) 胶轮车总成生产装备
CN112809296B (zh) 一种边梁式车架的模块化柔性组合焊接夹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6541578U (zh) 一种大型侧梁组成组装胎
CN215393496U (zh) 一种交通护栏用翻转焊接装置
CN102431005B (zh) 一种轿车后盖装配工具
CN214264469U (zh) 一种管托焊接用焊接机装置
CN210703406U (zh) 重型汽车车架管状梁焊接夹具
CN211465276U (zh) 转向架构架用组焊工装
CN211219393U (zh) 一种焊接钢筋栏位的夹具
CN112122849A (zh) 摩托车车架固定工装
CN114802688B (zh) 一种大型支撑框架及其制作方法
CN105252191B (zh) 一种钢结构模块房屋立柱的焊接工装及焊接方法
CN220782796U (zh) 一种翻转装置及管柱模组组装设备
CN216097257U (zh) 一种用于隧道内钢结构分块间的组对工装
CN116441819B (zh)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支架总成焊装工艺及其焊接工装系统
CN216107854U (zh) 胶轮路轨导向轨的安装工装
CN219447151U (zh) 一种清障车平板支架定位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