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2551U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2551U
CN217182551U CN202220708029.5U CN202220708029U CN217182551U CN 217182551 U CN217182551 U CN 217182551U CN 202220708029 U CN202220708029 U CN 202220708029U CN 217182551 U CN217182551 U CN 217182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rame
terminal
mating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080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坂纯士
横山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28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7643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68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7995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69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800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02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0145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2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2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01R13/6583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ductive resilient members between mating shield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01R24/22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with additional earth or shiel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减少部件个数并提高框架性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其具备:框架,具有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包围对方侧连接器的侧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在框架的内侧,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及遮断部,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侧壁遍及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框架和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遮断部具有连结第三方向上的框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连结部分,连结部分在从框架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基板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基板。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以及通过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而构成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的一个例子,以下列举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以下称为连接器1)。连接器1是图2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具有在一端设置有开口2的方筒形状的框架3。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通过开口2进入到框架3的内侧,由此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
框架3的内侧配置有图21所示的信号传输用的端子4,通过框架3遮断从外部对端子4的电磁干扰。有的情况下,框架3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成形,对金属板实施拉深加工,由此得到图22所示的框架3。同一图所示的框架3在周向上无缝地连续,因此在强度和遮断性方面优异。
如图22所示,在框架3的内侧,有时在配置于相互不同位置的端子4彼此之间配置有遮断部5。遮断部5是电磁屏蔽件,抑制端子4彼此之间的干扰,具体地说抑制串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第211126218号说明书
连接器优选能够更简单地组装,连接器的构成部件的数量越少,越能够更简单且低成本地组装连接器。因此,期待开发部件个数更少的连接器。
此外,如图21和22所示,通过使框架3为无缝结构,能够提高框架3的强度,但是要求进一步提高强度。特别是有时作用有要使连接器在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力,从提高连接器的质量的观点出发,提高针对这种力的强度是重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解决以下所示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进一步减少部件个数且提高框架性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并且固定于基板,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框架,具有在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包围对方侧连接器的侧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位于框架的内侧,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及遮断部,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侧壁遍及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框架和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遮断部具有连结部分,该连结部分连结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框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连结部分在从框架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基板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框架的侧壁遍及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所以确保了框架的强度和遮断性。
此外,由于框架的侧壁与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所以减少了部件个数。其结果,连接器的组装作业变得更简单,能够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此外,设置于框架的连结部分,在第三方向上的从框架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基板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基板。由此,即使在第三方向上作用有要使连接器移动的力,框架也能够良好地抵抗该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连结部分在第三方向上伸出,在从连结部分的伸出方向一端到伸出方向另一端的范围内连续地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第三方向上作用有要使连接器移动的力时,框架也能够良好地抵抗该力。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连结部分沿第三方向以直线状伸出。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连结部分与其周边的部件的干涉而容易地设置连结部分。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框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在第一方向上与开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底壁,对方侧连接器从开口进入到框架的内侧而与连接器嵌合,连结部分构成底壁的一部分,连结第三方向上的底壁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较大地确保框架的开口,并且能够利用框架中的与开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适当地设置连结部分。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侧壁、底壁和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且无缝地相连。
根据上述结构,更容易利用构成框架的侧壁和底壁的构件的一部分形成遮断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遮断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从连结部分向开口侧突出的突出部分,在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通过突出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与对方侧连接器所具有的对方侧遮断部接触,遮断部和对方侧遮断部构成电磁屏蔽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遮断部和对方侧遮断部构成电磁屏蔽件,能够抑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侧壁、底壁和遮断部由同一金属板构成,连结部分与突出部分连续,突出部分通过在金属板中的连结部分与突出部分的交界位置弯曲金属板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更加容易利用构成框架的侧壁和底壁的构件的一部分形成遮断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框架具有导电性,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高频信号传输用的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配置有多个遮断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多个遮断部有效地抑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可以是遮断部与接地电位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遮断部能够适当地抑制端子间的串扰。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装体通过将固定于基板的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而构成,该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具备:框架,具有在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包围对方侧连接器的侧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位于框架的内侧,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及遮断部,在第二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侧壁遍及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框架和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遮断部具有连结部分,该连结部分连结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框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连结部分在从框架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基板接触。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装体,能够进一步减少构成连接器的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够确保连接器所具有的框架的强度和遮断性。此外,能够提高连接器相对于在第三方向上要使连接器移动的力的强度。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现进一步减少部件个数并提高框架性能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对方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I-I剖面的图。
图7是示出图5的J-J剖面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从下侧观察连接器时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设备图。
图14是示出壳体被压入到两个固定用凸部之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关于拉深加工的说明图。
图16是关于连接器的组装步骤的图,是示出组装中途的阶段的剖视图。
图17是关于连接器的组装步骤的图,是示出组装完成的阶段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分解设备图。
图19是示出电磁屏蔽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除去壳体和触头而示出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的每一个的俯视图。
图21是一个现有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一个现有例的连接器所具备的框架和遮断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连接器 2开口 3框架 4端子 5遮断部 10连接器
12触头(第一端子、第二端子) 14触头 20壳体 21壳体中央部
22壳体端部 23中央凸部 24侧方凸部 25嵌入槽 26嵌入凹部
27啮合凹部 28内壁面的凸部 29倾斜面 30框架 31底壁
32侧壁 33长边部分 34短边部分 35凸缘部分 36隆起部
37边缘部 38边角部 39连结部分 40突出部分 41遮断部
42固定用凸部 50对方侧连接器 52、54对方侧触头 60对方侧壳体
61壳体中央部 62壳体端部 63、64触头保持部 65、66侧壁
67侧壁凹部 68啮合凹部 70对方侧框架 71第一壁部
72第二壁部 73、75伸出壁 74、76弯曲壁 77啮合片部 78限制部
79突起部 80对方侧遮断部 81延伸部分 82中央突出部分
83对方侧突出部分 84突出端部 100连接器组装体 120电磁屏蔽件
C基板 F框架基材 M开口 N金属板 P按压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构成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而列举的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从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或改良。
此外,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各部件的材质、形状和设计尺寸等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途和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技术水准等进行设定。此外,本实用新型包括其等价物。
此外,以下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Y、Z方向。Z方向是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各自的上下方向,相当于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即第一方向。另外,以下将+Z侧作为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的上侧。在此,+Z侧是在Z方向上从连接器观察时的对方侧连接器所处的一侧。
Y方向是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各自的前后方向,与X方向和Z方向分别交叉、详细地说正交,相当于第二方向。
X方向是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各自的横宽方向,与Z方向交叉、详细地说正交,相当于第三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正交”和“平行”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中一般容许的误差的范围,并且也包括相对于严格的正交和平行偏离小于数度(例如2~3°)的范围内的状态。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称为“连接器嵌合”,将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称为“连接器嵌合状态”。
《关于连接器组装体的构成例》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以下称为连接器组装体100)的结构的概要。图6示出图5的I-I剖面,I-I剖面是通过后述的对方侧遮断部80的XZ平面。图7示出图5的J-J剖面,J-J剖面是通过后述的固定用凸部42的XY平面。
连接器组装体100具有图1所示的连接器10以及图2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50作为构成要素。在连接器组装体100中,连接器10是插座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50是插头连接器。并且,通过对方侧连接器50进入到连接器10所具有的框架30的内侧,连接器彼此嵌合,构成连接器组装体100。以下,简要说明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50各自的结构。
(连接器)
连接器10能够在Z方向上与对方侧连接器50嵌合,如图1所示,下端(-Z侧的端部)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C的表面。连接器10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外观,在Y方向上比在X方向上更长地延伸。连接器10是以X方向和Y方向各自的中央位置为界而对称的结构。
如图1所示,连接器10具有:信号传输用的触头12、14;保持触头12、14的壳体20;包围壳体20的框架30;以及构成电磁屏蔽件120的遮断部41。
在作为壳体20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壳体中央部21保持有触头12,触头12是低频信号传输用或供电用的触头。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多个(例如六个)触头12保持于壳体中央部21。
在作为壳体20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壳体端部22保持有触头14,触头14是高频信号传输用的触头、即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用端子。高频例如相当于6GHz以上的频带,是包含用于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的28GHz带宽的频带。
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10中,在+Y侧和-Y侧的壳体端部22分别各保持有一个触头14。+Y侧的触头14和-Y侧的触头14成对,在Y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并且,一个触头14相当于第一端子,另一个触头14相当于第二端子。一对触头14、14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或相互不同的位置。
壳体20是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的成型品,在保持上述触头12、14的状态下配置在框架30的内侧。即,连接器10的触头12、14位于框架30的内侧。
框架30是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金属制的框体,如图1所示,在上端(Z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M,支承配置在框架30的内侧的壳体20。在连接器嵌合时,对方侧连接器50通过开口M进入到连接器10的内侧。并且,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对方侧连接器50整体收纳于框架30的内侧空间,框架30的侧壁32包围对方侧连接器50。
遮断部41在Y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触头14、1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触头14、14之间配置有多个。具体地说,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22的触头1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21的触头12之间配置有一个遮断部41。此外,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22的触头1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21的触头12之间配置有一个遮断部41。
另外,遮断部41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至少一个以上的遮断部41在Y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触头14、14之间即可。
各遮断部41与接地电位连接。详细地说,遮断部41的下端(详细地说后述的连结部分39的下表面)与形成于固定有连接器10的基板C的未图示的接地用的导电图案接触。并且,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各遮断部41与对方侧连接器50所具有的对方侧遮断部80一起构成电磁屏蔽件120。电磁屏蔽件120抑制一对触头14、14之间的信号、特别是高频信号的串扰。
(对方侧连接器)
如图2所示,对方侧连接器50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外观,在Y方向上比在X方向上更长地延伸。对方侧连接器50是以X方向和Y方向各自的中央位置为界而对称的结构。
如图2所示,对方侧连接器50具有:信号传输用的对方侧触头52、54;保持对方侧触头52、54的对方侧壳体60;包围对方侧壳体60的对方侧框架70;以及构成电磁屏蔽件120的对方侧遮断部80。
在作为对方侧壳体60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壳体中央部61保持有与触头12相同数量(图2中为六个)的对方侧触头52。在对方侧壳体60中的+Y侧和-Y侧的端部、即各壳体端部62各保持有一个高频信号传输用的对方侧触头54。各对方侧触头52、54配置在与触头12、14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对应的触头12、14电连接。由此,能够进行连接器之间的低频信号或高频信号的传输。
对方侧壳体60是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的成型品,在保持对方侧触头52、54的状态下配置在对方侧框架70的内侧。对方侧框架70是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金属制的框体,支承配置在对方侧框架70的内侧的对方侧壳体60。
对方侧遮断部80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遮断部41一起构成电磁屏蔽件120。本实施方式的对方侧遮断部80由黄铜和青铜等金属板构成,如图2所示在X方向上延伸,通过嵌件成型安装于对方侧壳体60。
《关于连接器的详细结构》
参照图8~图17对连接器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图14所示的剖面是通过固定用凸部42的XZ平面。此外,图16和图17所示的剖面是通过遮断部41的突出部分40的YZ平面。
壳体20分为壳体中央部21以及+Y侧和-Y侧的壳体端部22。如图8和图13所示,壳体中央部21具备中央凸部23以及在X方向上位于中央凸部23的两侧的侧方凸部24。中央凸部23和两个侧方凸部24沿Y方向延伸,在中央凸部23与侧方凸部24之间设置有嵌入槽25。在嵌入槽25中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嵌入有多个触头12。
如图8和图13所示,壳体20中的+Y侧和-Y侧的壳体端部22分别在X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向Y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嵌入凹部26。在嵌入凹部26中,Y方向外侧的端部为开口端,除此以外的端部被向+Z侧垂直竖起的壁面封闭。并且,从图12和图13可知,触头14向Y方向内侧被压入并嵌入到嵌入凹部26内。
如图8和图13所示,在两个壳体端部22的各自上设置有向Y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啮合凹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上,两个啮合凹部27设置于各壳体端部22。在啮合凹部27中,Y方向内侧的端部为开口端,除此以外的端部被向+Z侧垂直竖起的壁面封闭。并且,如图9和图12所示,遮断部41的突出部分40进入到各啮合凹部27内。
框架30具有导电性,通过与接地电位连接发挥屏蔽功能,遮断从外界对触头12、14的影响、详细地说是遮断电磁干扰。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30在Y方向上比在X方向上更长地延伸。
如图8~图14所示,框架30具有在Z方向上设置于与开口M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下端部的底壁31、以及从底壁31的外边缘向+Z侧竖起的侧壁32。如图8所示,侧壁32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包围壳体20的外侧面。
如图8和图13所示,侧壁32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部分33以及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部分34。如图8和图12所示,一对长边部分33和一对短边部分34无接缝且无缝隙地相连。即,侧壁32遍及框架30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框架30的整个周向是指框架30的周向上的整个范围,框架30的周向是包围框架30的内侧空间的方向,换言之,是沿着框架30的内侧空间的边缘的方向。
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侧壁32的上端部向框架30的外侧弯曲而形成凸缘部分35。凸缘部分35设置成在框架30中包围开口M。通过将这种凸缘部分35设置在侧壁32的上端部,在连接器嵌合时,对方侧连接器50被适当地引导到框架30的内侧。其结果,在连接器嵌合完成时,对方侧连接器50被正确地定位在框架30的内侧。
此外,如图8和图12所示,在侧壁32的内壁面局部地设置有向框架30的内侧隆起的隆起部36。隆起部36通过将侧壁32的壁体向内侧按压而形成。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侧壁32的内壁面中的隆起部36与对方侧连接器50的外周面、详细地说对方侧框架70的外壁面接触(参照图6)。
底壁31由沿着XY平面的平板构成,如图9和12所示向框架30的内侧伸出。此外,在底壁31的上表面承载壳体20,底壁31的下表面固定于基板C。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31以下表面整体与基板C接触的状态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C。底壁31与基板C的固定不限定于焊接,也可以是基于熔接等的固定。
如图9、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壁31由边缘部37、边角部38和连结部分39构成。如图9和图12所示,边缘部37是沿框架30的内侧空间的外边缘设置的窄幅的部分。边角部38在框架30的底部的四角中以大致矩形的断片状存在。
连结部分39是在X方向上伸出的部分,连结X方向上的底壁3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详细地说,连结边缘部37中的+X侧的端部和-X侧的端部。连结部分39构成底壁31的一部分,并且构成遮断部41的一部分。换言之,遮断部41具有连结部分39作为其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分39为了避免与位于其周边的部件(例如壳体中央部21和壳体端部22等)的干涉,以通过最短路径的方式沿X方向以直线状伸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连结部分39也可以相对于X方向以圆弧状弯曲地伸出,或者也可以在X方向上蛇形弯曲地伸出。
此外,如图9和图12所示,连结部分39在Y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具体地说两个)。多个连结部分39均在Y方向上在一对触头14、14之间配置有多个。具体地说,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22的触头1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21的触头12之间配置有一个连结部分39。此外,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22的触头1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21的触头12之间配置有一个连结部分39。
各连结部分39构成底壁31的一部分,在框架30中的从+X侧的端部到-X侧的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基板C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基板C。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连结部分39遍及从其伸出方向一端到伸出方向另一端的范围(即从+X侧的端部到-X侧的端部的范围的整个区域)连续地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C。
如图9、图12和图13所示,突出部分40在Z方向上从各连结部分39向开口M侧突出。突出部分40是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S形的金属片,与连结部分39连续,与连结部分39一起构成遮断部4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有两个突出部分40分别从+Y侧和-Y侧的连结部分39突出。
突出部分40在从连结部分39的Y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并弯曲成L形之后向+Z侧延伸,并且在前端部(+Z侧的端部)向Y方向外侧再次弯曲成L形。此外,突出部分40具有弹性,如果在Y方向上被按压,则以向被按压的方向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
如图9、图12和图13所示,突出部分40进入到啮合凹部27内,与啮合凹部27的内壁面中的位于Y方向外侧的内壁面啮合。具体地说,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啮合凹部27中的Y方向外侧的内壁面设置有向Y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以下称为内壁面的凸部28)。内壁面的凸部28是在侧视观察时为大致梯形的凸部,在其下端部(-Z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面29。倾斜面29以越朝向上侧越位于Y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在将壳体20组装于框架30的过程中,突出部分40从该啮合凹部27的下侧开口端进入到对应的啮合凹部27内。此时,如图16所示,设置于内壁面的凸部28的倾斜面29与突出部分40的前端部抵接,将突出部分40向Y方向内侧按压。由此,突出部分40以向Y方向内侧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
如果突出部分40进一步进入到啮合凹部27内,则突出部分40的前端部沿内壁面的凸部28向上方移动,很快跃上凸部28的上侧角部。此时,突出部分40从以向Y方向内侧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向Y方向外侧位移。其结果,突出部分40的前端部钩挂于内壁面的凸部28的上侧角部,突出部分40与啮合凹部27中的Y方向外侧的内壁面啮合。
如图8和图13所示,在底壁31的四角附近还设置有向上侧(+Z侧)突出的固定用凸部42。固定用凸部42是柱状的凸部,从底壁31的上表面的突出量约为0.1mm。固定用凸部42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配置有两个,如图8和图13所示,两个固定用凸部42在+Y侧和-Y侧各设置有一组。
分别设置在+Y侧和-Y侧的两个固定用凸部42是以连接器10的X方向中央为界而对称的结构。两个固定用凸部42分别在Y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此外,X方向上的两个固定用凸部42的间隔是与壳体20的壳体端部22的横宽大致相同的长度。此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固定用凸部42的X方向内侧的端面、即成对的固定用凸部42对置的一侧的端面以山状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固定用凸部42的功能,壳体20安装于框架30。具体地说,如果将壳体20从开口M侧放入到框架30内并设置在规定位置,则如图14所示,壳体端部22被压入到两个固定用凸部42之间并被夹在固定用凸部42彼此之间。由此,壳体20安装于框架3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削减连接器10的部件数量的目的出发,框架30和遮断部41由同一构件构成。具体地说,底壁31、侧壁32、遮断部41和固定用凸部42由同一构件一体成形,详细地说由同一金属板构成而一体化。
更详细地说,图8~图13所示的框架30由一张金属板制造。金属板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能够利用黄铜和青铜等铜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板的板厚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设定为0.06mm~0.15mm。
如图15所示,框架30例如通过对金属板N应用拉深加工(严格地说方筒拉深加工)来制造。具体地说,利用模具等夹持并保持金属板N的外边缘部分,并且将冲头等按压器具P按压金属板N中的位于比外边缘部分靠向内侧的部分。由此,如图15所示,得到作为具有拉深底部的方筒型的金属成型品的框架基材F。拉深底部是在拉深加工时压入金属板N而形成的部分中的位于最深部(底部)的部分。
在框架基材F中的按压器具P所按压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开口,该开口在框架30的完成时成为开口M。此外,框架基材F中的方筒部分在框架30的完成时成为侧壁32。以上述方式形成的侧壁32遍及框架30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确保强度和遮断性(屏蔽性)。此外,金属板N中的在拉深加工实施中被夹持的外边缘部分在框架基材F的上表面侧作为凸缘状的边缘部保留,在框架30的完成时成为凸缘部分35。
在拉深加工实施后,拉深底部的大部分被冲切。在冲切后,在拉深底部保留有构成边缘部37、构成边角部38和连结部分39的部分、构成突出部分40的部分、以及构成固定用凸部42的部分。在该阶段,构成连结部分39的部分与构成突出部分40的部分在Y方向上连续地相连。此外,构成边角部38的部分与构成固定用凸部42的部分在X方向上连续地相连。
此后,在连结部分39与突出部分40的交界位置弯折拉深底部(即金属板N),详细地说,将构成突出部分40的部分相对于连结部分39弯折大致90度而立起。并且,通过将立起部分弯曲成大致S形而形成突出部分40。
此外,对各边角部38中的内侧的端部实施切割弯曲加工,通过将该部分相对于边角部38弯折大致90度而立起,形成固定用凸部4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30的底壁31和侧壁32以及遮断部41的突出部分40和固定用凸部42由一张金属板N形成,全部一体化且无缝地相连。另外,固定用凸部42也可以由与框架30不同的部件构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30和遮断部41被一体化,因此与它们被分为不同的部件的结构相比,减少了连接器10的部件数量。
更详细地说,在通过拉深加工制造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1的框架3的情况下,加工时按压器具P所按压的面、换言之形成凸缘部分的一侧的面固定于基板。另一方面,按压按压器具P而形成的拉深底部被冲切,该冲切孔成为用于将对方侧连接器嵌入到框架3的内侧的开口2。在通过这样的步骤制造的框架3的内侧设置遮断部5的情况下,与框架3分开准备构成遮断部5的部件,并且将该部件安装于框架3的基板侧的端部。
相对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的框架30通过拉深加工来制造,但是加工时将按压器具P所按压的面作为上表面,将拉深底部作为下端部。在该结构中,由于利用拉深底部的一部分形成遮断部41,所以不需要将遮断部41作为另外的部件,相应地削减了部件数量。
此外,在通过拉深加工制造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1所具备的框架3的情况下,冲切拉深底部,形成用于嵌入对方侧连接器的开口2。此时,需要根据对方侧连接器的尺寸来冲切比较大的尺寸的孔。
相对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的框架30中,在拉深加工时按压器具P按压而形成的开口作为用于嵌入对方侧连接器50的开口M而直接利用。其结果,不需要为了确保开口M而较大地冲切拉深底部,能够通过拉深加工容易地制造具有必要尺寸的开口M的框架30。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的框架30,由于侧壁32遍及框架30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所以能够确保框架的强度和遮断性(屏蔽性)。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的框架30,连结底壁31的+X侧的端部和-X侧的端部的连结部分39以遍及其伸出方向整个区域与基板C接触的状态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C。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10的强度。更详细地说,有时对连接器10作用有使连接器10向以Z轴为中心扭转的方向(图4中由粗线箭头表示的方向)位移的力。该扭转力具有沿X方向作用于框架30的侧壁32、特别是侧壁32的角附近的倾向。相对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中,连结部分39沿X方向较长地连续,从连结部分39的伸出方向一端到另一端固定于基板C。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连结部分39与基板C的接合力,能够适当地抵抗(承受)上述扭转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30中底壁31与侧壁32一体化,即,侧壁32与连结部分39相连,严格地说经由边缘部37连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由固定于基板C的连结部分39适当地承受作用于框架30的侧壁32的扭转力。
更详细地说,假设侧壁32和连结部分39由相互不同的构件构成,则作用于侧壁32的扭转力容易分散,在与侧壁32分开的连结部分39中难以受到扭转力。相对于此,在侧壁32与连结部分39连续的情况下,抑制扭转力的分散。其结果,能够由连结部分39适当地承受扭转力并适当地抵抗该力。
《关于对方侧连接器的构成部件以及连接器嵌合状态》
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对方侧连接器50的构成部件以及连接器嵌合状态。图19是示出电磁屏蔽件120的剖视图,该剖面是通过遮断部41的突出部分40和对方侧遮断部80的突出部分(对方侧突出部分83)的YZ平面。
对方侧连接器50所具备的对方侧壳体60分为壳体中央部61以及+Y侧和-Y侧的壳体端部62。如图18所示,壳体中央部61具有在Y方向伸出的两个触头保持部63。两个触头保持部63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分别保持多个对方侧触头52。
如图18所示,壳体端部62具有触头保持部64以及位于触头保持部64的外侧的侧壁65、66。触头保持部64具有形成于Y方向内侧的凹处,在该凹处中压入有对方侧触头54。侧壁65直立设置于壳体端部62的X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分。侧壁66直立设置于壳体端部62的Y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分,在X方向上,隔着供对方侧触头54压入的凹处而设置有两个侧壁66。
此外,如图18所示,在侧壁65设置有向X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侧壁凹部67。此外,如图18所示,在侧壁66设置有向Y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啮合凹部68。
对方侧框架70由金属板构成,例如由黄铜和青铜等铜合金或不锈钢的板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C形的两个断片配置成各边缘侧的端部相互面对,由此构成对方侧框架7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对方侧框架70也可以是一个连续体而不能分割的框体。
如图18所示,构成对方侧框架70的两个断片分别具有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平行排列的一对第一壁部71、以及在X方向上位于一对第一壁部71之间的第二壁部72。第一壁部71具有向Z方向垂直竖起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伸出壁73、以及从伸出壁73的-Z侧的端部向X方向内侧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壁74。
此外,如图18所示,在弯曲壁74中的Y方向外侧的端部中的位于X方向内侧的部分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为梯形形状的切口。该切口是为了避免在连接器嵌合时连接器10的固定用凸部42与对方侧框架70的第一壁部71干涉而设置的。
此外,弯曲壁74中的形成有切口的部分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限制对方侧连接器50的X方向和Y方向的位置偏移。换言之,在弯曲壁74中形成有切口的部分构成限制对方侧连接器50的位移的限制部78。
如图18所示,限制部78设置在对方侧框架70的四角附近、即角部附近。具体地说,设置在+Y侧的限制部78设置于比+Y侧的对方侧遮断部80更接近对方侧连接器50的+Y侧的角部的位置。设置在-Y侧的限制部78设置于比-Y侧的对方侧遮断部80更接近对方侧连接器50的-Y侧的角部的位置。
如图18所示,第二壁部72具有向Z方向垂直竖起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伸出壁75、以及从伸出壁75的-Z侧的端部向Y方向内侧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壁76。如图18所示,在弯曲壁76形成有从Y方向内侧的端部向-Z侧弯曲成倒J形的啮合片部77。通过啮合片部77插入到啮合凹部68内,对方侧框架70组装于对方侧壳体60。此外,如图18所示,在第一壁部71和第二壁部72分别设置有从伸出壁73、75的外表面以珠状隆起的突起部79。
对方侧遮断部80在Y方向上配置在多个位置。具体地说,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62的对方侧触头5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61的对方侧触头52之间配置有一个对方侧遮断部80。此外,在保持于-Y侧的壳体端部62的对方侧触头54与保持于壳体中央部61的对方侧触头52之间配置有一个对方侧遮断部80。
对方侧遮断部80在+Z侧的端部具有沿X方向以直线状伸出的伸出部分81(参照图6)。舌状的中央突出部分82从伸出部分81的X方向中央部向-Z侧垂直地突出(参照图6)。
如图18所示,在X方向上,在中央突出部分82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向-Z侧弯曲并突出的对方侧突出部分83。对方侧突出部分83是其前端部横向弯曲成V形的突出片,具有弹性,如果向Y方向被按压,则以向被按压的方向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对方侧遮断部80中,在X方向上比对方侧突出部分83靠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从伸出部分81的-Z侧的端面突出的突出端部84(参照图6)。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对方侧连接器50进入到连接器10的框架30的内侧,连接器10与对方侧连接器50嵌合。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方侧框架70在突起部79与框架30的侧壁32的内壁面接触(参照图6)。此外,框架30在隆起部36与对方侧框架70的外壁面接触(参照图6)。
此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19所示,对方侧遮断部80所具备的两个对方侧突出部分83分别与对应的遮断部41的突出部分40接触。由此,遮断部41和对方侧遮断部80构成电磁屏蔽件120。在此,突出部分40和对方侧突出部分83分别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并在Y方向上相互接触。由此,突出部分40与对方侧突出部分83的接触状态稳定,良好地维持电磁屏蔽件120。
此外,突出部分40和对方侧突出部分83分别能够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在连接器嵌合时对方侧突出部分83与突出部分40接触之后,也能够将对方侧连接器50在Z方向上顺畅地(不用力地)插入到框架30的内侧。
此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20所示,在连接器10中分别配置在+Y侧和-Y侧的两个固定用凸部42分别与设置于对方侧框架70的限制部78相对。具体地说,在X方向上,在比各固定用凸部42靠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限制部78,固定用凸部42与限制部78的边缘隔着少许的间隙相邻。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限制部78限制对方侧连接器50相对于连接器10的X方向的位移、具体地说限制向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的位移。具体地说,从固定用凸部42观察,位于与对方侧连接器50位移的方向相同侧的限制部78在X方向上与固定用凸部42接触而卡止固定用凸部42。由此,限制对方侧连接器50的位移。作为限制对方侧连接器50的位移的结果,能够抑制由该位移引起的对方侧连接器50的变形和损伤等。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列举具体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而列举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考虑上述以外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拉深加工制造无缝结构的框架30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制造无缝结构的框架30,也可以使用其他加工方法。例如,也可以使用切削和拉拔加工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铸造和压铸等制造框架30。在这种情况下,不限定于突出部分40从连结部分39的侧方端面(Y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的结构,也可以是突出部分40从连结部分39的上端面(+Z侧的端面)突出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30的底壁31设置有矩形框状且窄幅的边缘部37,连结部分39连结边缘部37的+X侧端部和-X侧端部之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框架30设置边缘部37。在这种情况下,连结部分39直接连结侧壁32的+X侧的端部(即+X侧的长边部分33)和-X侧的端部(即-X侧的长边部分3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30和对方侧框架70各自的外形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为圆形、梯形或菱形等矩形以外的四边形、或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并且固定于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
框架,具有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包围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侧壁;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位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及
遮断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所述侧壁遍及所述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
所述框架和所述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
所述遮断部具有连结部分,所述连结部分连结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框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所述连结部分在从所述框架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所述基板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分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伸出,在从所述连结部分的伸出方向一端到伸出方向另一端的范围内连续地通过焊料固定于所述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分沿所述第三方向以直线状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底壁,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框架的内侧而与所述连接器嵌合,
所述连结部分构成所述底壁的一部分,连结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底壁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且无缝地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断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连结部分向所述开口侧突出的突出部分,
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突出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所具有的对方侧遮断部接触,所述遮断部和所述对方侧遮断部构成电磁屏蔽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遮断部由同一金属板构成,
所述连结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连续,
所述突出部分通过在所述金属板中的所述连结部分与所述突出部分的交界位置弯曲所述金属板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导电性,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是高频信号传输用的端子,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遮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断部与接地电位连接。
10.一种连接器组装体,通过将固定于基板的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而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装体具备:
框架,具有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包围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侧壁;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位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以及
遮断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所述侧壁遍及所述框架的整个周向无缝地连续,
所述框架和所述遮断部由同一构件构成而一体化,
所述遮断部具有连结部分,所述连结部分连结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框架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所述连结部分在从所述框架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与所述基板接触。
CN202220708029.5U 2021-05-17 2022-03-2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2171825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2870 2021-05-17
JP2021082870A JP2022176435A (ja) 2021-05-17 2021-05-17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1-086800 2021-05-24
JP2021-086902 2021-05-24
JP2021086800A JP2022179959A (ja) 2021-05-24 2021-05-24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1086902A JP2022180022A (ja) 2021-05-24 2021-05-24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1102193A JP2023001455A (ja) 2021-06-21 2021-06-21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1-102193 2021-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2551U true CN217182551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56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08029.5U Active CN217182551U (zh) 2021-05-17 2022-03-2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CN202210321073.5A Pending CN115377759A (zh) 2021-05-17 2022-03-2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1073.5A Pending CN115377759A (zh) 2021-05-17 2022-03-2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9185B2 (zh)
KR (1) KR20220155903A (zh)
CN (2) CN217182551U (zh)
TW (1) TWI8042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81280S (zh) * 2020-09-30 2021-03-15
JP1698703S (ja) * 2021-04-16 2021-11-01 コネクタ
JP1708464S (ja) * 2021-07-01 2022-02-25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3884B2 (ja) * 2007-03-01 2009-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394327B (zh) 2008-09-16 2013-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05098413B (zh) * 2014-04-17 2017-09-2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TWM497353U (zh) * 2014-08-20 2015-03-1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CN108933365B (zh) * 2017-05-26 2021-06-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554567B2 (ja) * 2018-01-18 2019-07-3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対
JP6978956B2 (ja) * 2018-02-09 2021-12-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JP6638873B1 (ja) * 2018-08-24 2020-01-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WO2020039666A1 (ja) * 2018-08-24 2020-02-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CN209344360U (zh) * 2019-01-10 2019-09-03 格棱电子科技(赣州)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连接器
CN209571614U (zh) * 2019-04-18 2019-11-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JP6813621B2 (ja) * 2019-05-16 2021-01-1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対
CN210129596U (zh) * 2019-06-18 2020-03-06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射频连接器
CN113924700B (zh) * 2019-08-01 2024-04-1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阴型多极连接器以及具备该阴型多极连接器的多极连接器组
KR20210048786A (ko) 2019-10-24 2021-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11126218U (zh) 2019-12-10 2020-07-28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公座、母座及板对板射频连接器
CN212485720U (zh) * 2020-05-07 2021-02-05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JP7021293B2 (ja) * 2020-06-04 2022-02-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212968338U (zh) * 2020-08-10 2021-04-13 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板对板射频连接器
CN112636035A (zh) * 2020-12-28 2021-04-09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49185B2 (en) 2024-04-02
TWI804261B (zh) 2023-06-01
KR20220155903A (ko) 2022-11-24
CN115377759A (zh) 2022-11-22
US20220368063A1 (en) 2022-11-17
TW202247537A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08757U (zh) 连接器
CN215119354U (zh) 连接器
CN217182551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TWI770988B (zh) 連接器組裝體
CN217182490U (zh) 连接器组装体
CN214542655U (zh) 连接器
TWI819292B (zh) 連接器
CN214849393U (zh) 连接器组装体
TW202143576A (zh) 連接器組裝體
KR102623602B1 (ko) 커넥터
JP2023001455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2180022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KR102543900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KR102623603B1 (ko) 커넥터
KR102543913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22074294A (ja) コネクタ
WO2022190986A1 (ja) 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22074300A (ja) コネクタ
JP2022179959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2054592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