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1136U -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1136U
CN217081136U CN202123408438.8U CN202123408438U CN217081136U CN 217081136 U CN217081136 U CN 217081136U CN 202123408438 U CN202123408438 U CN 202123408438U CN 217081136 U CN217081136 U CN 217081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ring
periphery
angular contact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084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成明
陆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Yulu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No2 Bea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No2 Bea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No2 Bea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084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1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1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1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包括外圈、内圈、钢球和保持架;内圈,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部,且内圈的四周与外圈的内侧四周设置有滚动的钢球,且钢球的外侧设置有使对钢球进行限位的保持架;还包括:注油孔,开设在所述外圈的外侧四周,且注油孔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圆形油槽;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外圈的四周上下两侧,且上下两侧的密封圈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移动柱,滑动卡合在所述外圈的左侧内部。该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对内部的零件进行保护,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通过密封圈的设置避免油出现外泄的现象,不需要对外侧的油进行擦拭,同时实现对不同内径的轴箱进行连接增加轴承的使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角接触轴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背景技术
轴承作为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其稳定性对保证设备加工质量至关重要。润滑是轴承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油脂的稳定持续供给是保证轴承平稳运转的前提条件,例如公开号为CN208804118U的一种角接触轴承保持架及使用该保持架的角接触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密封圈、保持架以及套在保持架上的滚珠;所述保持架包括一个内环,所述内环外侧均匀的环设有若干个耳朵片;所述耳朵片向一侧弯曲形成滚珠保持隔离结构,所述耳朵片之间设有滚珠容纳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滚珠与保持架以点接触,接触面积小,且保持架材料为金属,使得滚珠和保持架之间的摩擦力小、噪音小且滚珠滚动角度不受限制;该保持架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但是该轴承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
1.目前普遍使用的脂润滑方案是在轴承使用前或轴承生产时填充油脂,安装使用后不再进行油脂补充,这样的润滑方式决定了油脂只能填充一次,油脂的寿命决定了轴承的使用寿命,后期无法进行维护,导致轴承的疲劳寿命受到限制;
2.轴承在轴箱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中间容易出现间隙,进而导致油脂出现泄露的现象,不能根据轴箱的内径对密封装置进行调节,实现范围小;
因此我们便提出了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轴承不能对内部增加油脂和不适用不同内径的轴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包括外圈、内圈、钢球和保持架;
内圈,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部,且内圈的四周与外圈的内侧四周设置有滚动的钢球,且钢球的外侧设置有使对钢球进行限位的保持架;
还包括:
注油孔,开设在所述外圈的外侧四周,且注油孔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圆形油槽;
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外圈的四周上下两侧,且上下两侧的密封圈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
移动柱,滑动卡合在所述外圈的左侧内部,且移动柱的四周与外圈内部设置使移动柱向内部移动的弹簧。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的内部开设有使气体进入的气槽,且气槽与连接管进行连接,并且密封圈与连接管连接主视图呈“U”形结构,所述外圈的内部左侧开设有使移动柱能够移动的移动槽,通过移动槽的设置实现对气囊进行安装。
优选的,所述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使密封圈体积变大的气囊,且气囊下端与连接管上端进行连接,并且连接管呈“F”形结构,通过连接管的设置使气囊内部的气体进入到密封圈的内部,进而使密封圈的体积变大。
优选的,所述移动柱的右端固定有对气囊进行挤压的压板,且压板滑动卡合在外圈的内部,并且移动柱的左端超出密封圈的外侧,并且移动柱的移动距离为移动柱超出密封圈的横向距离,通过移动柱移动带动内部的活塞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对气囊进行挤压,进而使气囊内部的气体进入到密封圈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呈“O”形结构,且密封圈与外圈外侧对应的槽弧度相同,并且密封圈超出外圈的外侧,所述圆形油槽的直径大于注油孔的直径,且注油孔与圆形油槽一一对应,通过注油孔的设置实现对油进行添加,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移动柱的左侧呈球形结构,且移动柱与压板构成“T”形结构,并且压板的长度大于气囊的宽度,通过移动柱的设置避免与轴箱之间的摩擦,对移动柱进行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对轴承内部进行注油,减少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对内部的零件进行保护,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通过密封圈的设置避免油出现外泄的现象,不需要对外侧的油进行擦拭,同时实现对不同内径的轴箱进行连接增加轴承的使用范围,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注油孔和有圆形油槽的设置便于对内部进行注油,安装时轴箱的注油孔只需要对准圆形油槽即可,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轴承内部的油使用完之后零件之间出现相互摩擦,对轴承进行保护;
2.通过密封圈的设置实现密封,填充密封轴承外径和轴箱之间的间隙,保证油脂不外渗,不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擦拭,减少油的浪费量,通过移动柱向轴承内部进行移动,进而对气囊进行挤压,进而使气体进入到密封圈的内部,进而使密封圈的体积变大,适用于不同内径的轴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圈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圈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与连接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圈;2、内圈;3、钢球;4、保持架;5、密封圈;6、注油孔;7、圆形油槽;8、连接管;9、移动柱;10、弹簧;11、压板;12、气囊;13、移动槽;14、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包括外圈1、内圈2、钢球3和保持架4;
内圈2,设置在外圈1的内部,且内圈2的四周与外圈1的内侧四周设置有滚动的钢球3,且钢球3的外侧设置有使对钢球3进行限位的保持架4;
结合图2所示,通过保持架4的设置实现对钢球3进行限位,避免钢球3转动的过程中出现滑动的现象;还包括:注油孔6,开设在外圈1的外侧四周,且注油孔6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圆形油槽7;
结合图2-3所示,通过注油孔6的设置使油能够进入到外圈1与内圈2之间,通向滚道和外圈1锁口的交界处,可实现油脂加注到轴承滚道内部,减少内部的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对零件进行保护,避免零件出现磨损,增肌轴承的使用寿命;
密封圈5,固定在外圈1的四周上下两侧,且上下两侧的密封圈5通过连接管8进行连接;密封圈5呈“O”形结构,且密封圈5与外圈1外侧对应的槽弧度相同,并且密封圈5超出外圈1的外侧,圆形油槽7的直径大于注油孔6的直径,且注油孔6与圆形油槽7一一对应;移动槽13的内部设置有使密封圈5体积变大的气囊12,且气囊12下端与连接管8上端进行连接,并且连接管8呈“F”形结构;
结合图6所示,通过连接管8的设置使气体进入到密封圈5的内部,进而使密封圈5的体积变大,进而填充轴承与轴箱之间的间隙,保证油脂不外渗,通过密封圈5的体积变大实现与不同的轴箱进行连接,增加轴承的使用范围;
移动柱9,滑动卡合在外圈1的左侧内部,且移动柱9的四周与外圈1内部设置使移动柱9向内部移动的弹簧10;密封圈5的内部开设有使气体进入的气槽14,且气槽14与连接管8进行连接,并且密封圈5与连接管8连接主视图呈“U”形结构,外圈1的内部左侧开设有使移动柱9能够移动的移动槽13;
结合图4所示,当需要对轴承进行安装时,轴箱的内壁对移动柱9进行推动,移动柱9向轴承内部进行移动,移动柱9向右侧进行移动,移动柱9带动压板11同步向右侧进行移动,压板11向右侧移动实现对气囊12进行挤压,气囊12内部的气体进入到气槽14内部,进而使密封圈5内部的气压变大,对密封圈5进行推动,进而使密封圈5与轴箱的内壁进行贴合;
移动柱9的右端固定有对气囊12进行挤压的压板11,且压板11滑动卡合在外圈1的内部,并且移动柱9的左端超出密封圈5的外侧,并且移动柱9的移动距离为移动柱9超出密封圈5的横向距离,避免轴箱的内壁不对移动柱9进行作用。
移动柱9的左侧呈球形结构,且移动柱9与压板11构成“T”形结构,并且压板11的长度大于气囊12的宽度,避免气囊12通过压板11与外圈1之间的间隙向左侧进行移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时,结合图1-6所示,可通过外圈1的注油孔6进行润滑剂补充,油通向滚道和锁口的交界处,可保证润滑剂可加注到滚道内部又不影响正常的正常运转,密封圈5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润滑剂从外径间隙溢出,通过移动柱9移动使压板11对气囊12进行挤压,进而使气囊12内部的气体进入到密封圈5的内部,进而使密封圈5的体积变大,填充与轴箱之间的间隙,适用于不同的轴箱,对轴承内部的油进行堵塞,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包括外圈、内圈、钢球和保持架;
内圈,设置在所述外圈的内部,且内圈的四周与外圈的内侧四周设置有滚动的钢球,且钢球的外侧设置有使对钢球进行限位的保持架;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注油孔,开设在所述外圈的外侧四周,且注油孔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圆形油槽;
密封圈,固定在所述外圈的四周上下两侧,且上下两侧的密封圈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
移动柱,滑动卡合在所述外圈的左侧内部,且移动柱的四周与外圈内部设置使移动柱向内部移动的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内部开设有使气体进入的气槽,且气槽与连接管进行连接,并且密封圈与连接管连接主视图呈“U”形结构,所述外圈的内部左侧开设有使移动柱能够移动的移动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使密封圈体积变大的气囊,且气囊下端与连接管上端进行连接,并且连接管呈“F”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的右端固定有对气囊进行挤压的压板,且压板滑动卡合在外圈的内部,并且移动柱的左端超出密封圈的外侧,并且移动柱的移动距离为移动柱超出密封圈的横向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呈“O”形结构,且密封圈与外圈外侧对应的槽弧度相同,并且密封圈超出外圈的外侧,所述圆形油槽的直径大于注油孔的直径,且注油孔与圆形油槽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的左侧呈球形结构,且移动柱与压板构成“T”形结构,并且压板的长度大于气囊的宽度。
CN202123408438.8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Active CN217081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8438.8U CN2170811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8438.8U CN2170811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1136U true CN217081136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0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08438.8U Active CN2170811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1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9408B (zh) 一种提升机天轮轴、天轮及其润滑装置
CN211874942U (zh) 一种自润滑耐磨轴承
CN112977657B (zh) 支重轮轴、支重轮及作业机械
CN104455000A (zh) 一种石墨干粉润滑轴承及其加工工艺
CN203685870U (zh) 自润滑轴承
CN217081136U (zh) 一种可补充润滑剂的角接触轴承
CN202884441U (zh) 一种小功率采煤机行走轮轴自动润滑装置
CN116592051B (zh) 带座外球面轴承
CN210440428U (zh) 一种间隙润滑型含油轴承
CN216478473U (zh) 一种轴承保持架
CN216643765U (zh) 一种带润滑的吹风管
CN217898538U (zh)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
CN202926589U (zh) 分体式活塞密封体、分体式活塞、活塞缸和混凝土泵送设备
CN206708210U (zh) 一种带有注油孔的发电机轴承
CN202140555U (zh) 行星减速机制动器
CN212106621U (zh) 一种可减少摩擦并防尘的摩托车轴套
CN211501299U (zh) 一种降磨损的长寿命转向拉杆球头
CN202628733U (zh) 一种带润滑注油口的螺栓
CN201531631U (zh) 一种汽车减速器上用的双h阀之活塞
CN220956480U (zh) 一种轴端侧盖结构
CN215596218U (zh) 一种增加储油量的粉末冶金含油轴承
CN219888515U (zh) 一种关节轴承结构
CN212313716U (zh) 一种挖掘机使用的支重轮
CN211693261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主轴承盖
CN219035336U (zh) 一种具有轴承钢珠润滑结构的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6

Address after: Building E Workshop, No. 220 Chengnan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after: Wuxi Yulu Precision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28 No. 1 Lijiang Road, New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No.2 Bea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