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66094U -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6094U
CN217066094U CN202122504087.4U CN202122504087U CN217066094U CN 217066094 U CN217066094 U CN 217066094U CN 202122504087 U CN202122504087 U CN 202122504087U CN 217066094 U CN217066094 U CN 217066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heating device
air duc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040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卫蒙
张冒军
李福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040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6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6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6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加热设备领域,其具体公开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壳体、电源板、操控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电源板配置为向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供给电力,操控板配置为接收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壳体内配置有将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电源板侧引导的第一风道、将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操控板侧引导的第二风道、将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侧引导的第三风道和第一风扇,还配置有用于向第二加热装置补充冷却风的第二风扇。本实用新型电加热烹饪器具能使大风量吹向散热区域并对每个区域设计单独的散热路径,有效提高散热效果,以保证电加热烹饪器具各元器件寿命和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聚嗨盘具有节能、方便、卫生等多种优点而得到消费者喜爱,但是聚嗨盘的元器件中的功率管、发热盘、IGBT等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必须及时散发,元器件温度过高会影响到电子元件工作的稳定性,散热不及时易导致电子元件烧坏、炸机等情况,且近些年,聚嗨盘的加热面板多采用质地坚硬、密实均匀、绿色环保的微晶玻璃板,其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开裂损坏。目前,行业普遍采用风冷散热,即在机器内部设置散热风扇,利用散热风扇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结构简单、直接。市面上大多数聚嗨盘的散热系统多采用单风道散热结构,此种散热结构使风分散,不能集中散热,其风量小、散热效果差、风道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在长时间使用聚嗨盘后,内部元器件过热,因此导致其整体散热效果较差,经常出现断电保护,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风道、双面板、散热效果更好的电加热烹饪器具,有效实现了薄型空间内的功能布局和通风散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壳体、电源板、操控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其中电源板配置为向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供给电力,其中操控板配置为接收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壳体内配置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和第一风扇;其中第一风道适于将从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电源板侧引导,其中第二风道适于将从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操控板侧引导;其中第三风道适于将从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侧引导;壳体内还配置有用于向第二加热装置补充冷却风的第二风扇,第二风扇和第三风道流体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风扇为涡轮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
进一步地,第二风扇配置在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并且其出风口朝向第二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壳体上位于第一风扇的出风口处配置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第二导风板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的进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三风道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第一风扇的吸气口包括配置在壳体底壁上的底吸气部和配置在壳体侧壁上侧吸气部。
进一步地,壳体上具有用于在侧吸气部和第一风道之间形成阻隔的隔板。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用于载置烹饪容器的顶板;用于支撑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的下壳;以及用于结合下壳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上壳。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形成在所述上壳上。
进一步地,上壳上形成有引导第二风扇排出的冷却风流向第二加热装置的导风盖。
进一步地,第一风扇配置在壳体的第一端部处,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二者的出风口均配置在壳体上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第三风道连通,且第一风道中的冷却风经由第三风道后排出。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双散热风扇,通过将涡流风扇的气流使用隔板分成三条风道,使元器件、电热装置和控制单元单独进行散热,防止电热装置的热量传导至其他低热部件,不利于整体散热,其风道结构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其中,第一风道在轴流风扇壳体的阻挡下与第三风道连通,将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导入第三风道内,实现气流流动方向的切换,增加的轴流风扇,其引入的气流通过导风盖导入第三通道内,对第二加热装置进行散热,轴流风扇可以补充散热风,增大了风量和风压,有效的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能够保证风道结构单向进风和出风,防止出现因空气对流使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独特的风道设置,使本实用新型能够从多方位同时进风及排风,有利于向空气中散热,避免局部温升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的结构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中第一风道s1的流向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中第二风道s2的流向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中第三风道s3的流向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中第二风扇的风向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的总成结构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电源板3.操控板4.第一加热装置5.第二加热装置6.第一风扇7.第二风扇s1.第一风道s2.第二风道s3.第三风道11.顶板12.下壳13.上壳 121.固定座122.支撑座123.底吸气部124.侧吸气部125.底出风口126.侧出风口127.第四进风口128.第二出风口131.第一端部132.第二端部133.前端部 134.后侧壁135.隔板136.定位部137.导风盖138.第一导风板139.第二导风板 14.电源线21.隔热板31.控制面板311.温控旋钮312.功能按钮313.显示板
62.第一进风口63.第二进风口64.第三进风口8.锅体9.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除非另作定义,本专利文件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壳体1、电源板2、操控板3、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其中电源板2配置为向第一加热装置4、第二加热装置5供给高频电流,其中操控板3配置为接收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并生成操作信号输送至电源板2。壳体1内配置有第一风道s1、第二风道s2、第三风道s3和第一风扇6;其中第一风道s1适于将从第一风扇6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电源板2侧引导,第二风道s2适于将从第一风扇6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操控板3侧引导;第三风道s3适于将从第一风扇6 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侧引导;壳体1内还配置有用于向第二加热装置5补充冷却风的第二风扇7,第二风扇7和第三风道s3流体连通。由于具有多个风道,空气流动的方向更为明确,因此外界的冷却风能够分别将电源板2、第一加热装置4、第二加热装置5和操控板3的热量排出壳体1,以减少壳体1内部的气流紊流,提升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所示2至图6所示,壳体1呈中空的长方形结构,包括用于载置烹饪容器的顶板11;用于支撑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的下壳12以及用于结合下壳12形成第一风道s1和第二风道s2的上壳13;其中,顶板11为微晶玻璃板,其具有对人体无传导、无危害、耐高温、耐腐蚀、耐急冷急热、低热膨胀特点及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抵抗冷热温差骤变,坚硬耐日常磨损等优点,该微晶玻璃板光滑、无渗水孔的表面非常易于清洁,保证在良好的使用条件下有长久使用寿命。下壳12设为带有多个方形通孔的板材,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各通过三组固定座121卡合在下壳12上,下壳12的下方设有四个支撑座122,用于支撑电加热烹饪器具,使下壳12与操作台之间留有供冷却风流通的空隙。上壳13设为中空结构,上壳13卡合固定有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其第一端部131设有栅格状的侧吸气部124,第二风道s2和第三风道s3二者的侧出风口126均配置在上壳13上与第一端部131相对的第二端部132处,上壳13的前端部133上竖向的嵌有操控板3,便于散热及使用者操作,操控板3上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设有分别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的两个温控旋钮311、功能按钮312和显示板313,温控旋钮311可调节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的功率,做到精准控温,功能按钮312包括预约和启动按钮等功能性按钮,显示板313上设有多个不同的定制功率的功能,如火锅、烧烤、煎炸、清蒸等不同的烹饪方式。电源板2设置于第一加热装置4右方、第一风扇6的下方并通过三个螺钉和设置在上壳13的两个卡扣固定在上壳13上,电源板2包括IGBT、控制单元和驱动电路等,电源板2靠近第一加热装置4一侧的上壳13上设有弧形隔热板21,用于防止第一加热装置4 的热量传导到电源板2上。操控版与电源板2电连接,第一加热装置4与第二加热装置5分别与电源板2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水平排布在壳体1的中部位置;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为两个相同的电磁线圈加热盘,每个电磁线圈加热盘的发热功率最高为2200W,额定电压为AC 220V,50Hz。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也可以为红外线加热管。
具体地,第一风扇6为涡轮风扇,轴向进风侧向出风,用于将外界的冷却风吸入壳体1 内,涡轮风扇具有占用空间小、输出的风量大、散热效果好等优点;第二风扇7为轴流风扇,其从轴向进风并推动冷空气与风扇转轴相同的方向流动。第一风扇6设置在第一端部131侧吸气部124一侧靠近操控板3方向并使用两个螺钉固定在上壳13上设置的两个螺纹孔内,第一风扇6的出风口设为L形,其出风口四周外翻并设有L形卡槽,上壳13上对应位置设置有 L形定位部136,安装时,定位部136卡合入卡槽,使第一风扇6固定在指定位置,减小气流紊流造成第一风扇6抖动,进一步减小噪音。第二风扇7配置在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之间并靠近上壳13的后侧壁134处,第二风扇7使用三个螺钉固定在上壳13上的螺纹孔内,安装后,第二风扇7与上壳13之间形成有风腔,上壳13设置有导风盖137以引导第二风扇7输出的冷却风经过风腔后流向第二加热装置5并与第三风道s3汇合,使流过第二加热装置5的气流速度更快,有利于提高对第二加热装置5的冷却效果;第二风扇7的第四进风口127设置在下壳12上、垂直于第二风扇7转轴的上方,第四进风口127设为多排同方向设置的长方形通孔,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为其它形状的孔,如圆孔等。
具体地,上壳13上位于第一风扇6的出风口处配置有第一导风板138和第二导风板139;第一导风板138和壳体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s1的第一进风口62,冷却风由第一进风口62流入,流经操控板3,将操控板3本体的热量及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传导至操控板3的热量随气流吹出壳体1;第二导风板139和壳体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风道s2的第二进风口63,第一导风板138和第二导风板139之间形成第三风道s3的第三进风口64。第一导风板138和第二导风板139均形成在上壳13上,其中,第一挡风板竖直布置在操控板3与第一风扇6之间,将第一风扇6吹出的冷却风导向电源板2;第二挡风板竖直布置在操控板3与加热装置之间,从第一风扇6的第一进风口62延伸至侧出风口126处,用来隔绝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加热装置5传导至操控板3的热量。
具体地,第一风扇6的吸气口包括配置在下壳12上对应第一风扇6位置的底吸气部123 和配置在上壳13第一侧壁上的侧吸气部124,其侧吸气部124的设置有利于增大第一风扇6 的进风量;下壳12上靠近第二侧壁方向设有多排底出风口125,用于增大冷却风的流速。
具体地,上壳13具有用于在侧吸气部124和第一风道s1之间形成阻隔的隔板135,隔板135形成在上壳13上,用于防止第一风道s1的冷却风沿第一侧壁回流至侧吸气部124并在第一导风板138和电源板2之间形成涡流风,致使涡流风被第一风扇6吸入,形成负吸力,导致电源板2内的风压降低,形成小循环。
具体地,由于导风盖137及第二风扇7的阻挡,使第一风扇6和第一加热装置4之间形成第一风道s1的出风口,其中,第一风道s1出风口和第三风道s3连通,且第一风道s1中的冷却风经由第三风道s3汇合后由侧出风口126和底出风口125排出;下壳12上位于侧出风口126处设有第二出风口128,用于第二风道s2的冷却风流出,增加第二风道s2冷却风的流通速率。
具体地,顶板11上配置有可拆卸的锅体和锅盖,锅体为长方形圆盘,其对应第一加热装置4的位置,设有平行的支撑凸条,适于将需要加热的物品置于顶板11上,且通过支撑凸条对物品支撑,使得物品与盘底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起到一定防粘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板也可以用于加热其他平底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或原理如下:
将电源接插入接线口接通后,当需要对锅具进行加热时,旋转控制面板31上的用于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或/和第二加热装置5加热功率的的温控旋钮311,电源板2接收到电信号,向第一加热装置4或/和第二加热装5置输出高电流,利用高频电流通过第一加热装置4或/ 和第二加热装置5内置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使锅体8本身自行快速发热,从而加热锅内食物。电源板2同时对第一风扇6和第二风扇7输出电压信号,使第一风扇6和第二风扇7运转,第一风扇6从下壳12上对应第一风扇6位置的底吸气部123和配置在上壳13第一侧壁上的侧吸气部124吸入冷却风,将冷却风从由第一导风板138和第二导风板139间隔开的第一进风口62、第二进风口63、第三进风口64吹出,如图7所示,第一进风口62 吹出的冷却风导入电源板2内,其冷却风流经的路径形成第一风道s1,冷却风在上壳13、第一加热装置4和第二风扇7的阻挡下,由第二风扇7和第一加热装置4之间的缝隙流出,冷却风经过第二加热装置5,将第二加热装置5的热量带走,对电源板2和第二加热装置5散热;如图8所示,第二导风板139将冷却风从第二进风口63导入操控板3,其冷却风流经的路径形成第二风道s2,冷却风在流经操控板3时将操控板3的热量及第一加热装置4、第二加热装置5传导至第二风道s2的部分热量带走,冷却风经第二出风口128和侧出风口126流出;如图9所示,冷却风经第一导风板138和第二导风板139之间的第三进风口64流入,大部分冷却风流经第一加热装置4、第二加热装置5,带走其释放的热量,经侧出风口126和底出风口125流出,部分冷却风在第一导风138板的引导下,流经电源板2,与第一风道s1汇合;其中,第一风道s1的冷却风由第二风扇7和第一加热装置4之间的缝隙流出后,与第三风道s3汇合,从侧出风口126和底出风口125流出;如图10所示,第二风扇7运转时,冷却风由下壳12的第四进风口127吸入,在第二风扇7扇叶的带动下,加速流通,冷却风在导风盖137的引导下,流向第二加热装置5,并与第三风道s3汇合,最终从侧出风口126和底出风口125流出,其能使大风量吹向散热区域并对每个区域设计单独的散热路径,有效提高散热效果,以保证电加热烹饪器具各元器件寿命和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壳体、电源板、操控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电源板配置为向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供给电力,其中所述操控板配置为接收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配置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和第一风扇;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适于将从所述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所述电源板侧引导;
其中所述第二风道适于将从所述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所述操控板侧引导;
其中所述第三风道适于将从所述第一风扇排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侧引导;
所述壳体内还配置有用于向第二加热装置补充冷却风的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和第三风道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为涡轮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配置在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并且其出风口朝向第二加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位于第一风扇的出风口处配置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的进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的进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三风道的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的吸气口包括配置在壳体底壁上的底吸气部和配置在壳体侧壁上侧吸气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具有用于在侧吸气部和第一风道之间形成阻隔的隔板。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用于载置烹饪容器的顶板;
用于支撑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的下壳;以及
用于结合下壳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上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形成在所述上壳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上形成有引导第二风扇排出的冷却风流向第二加热装置的导风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配置在壳体的第一端部处,所述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二者的出风口均配置在壳体上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第三风道连通,且第一风道中的冷却风经由第三风道后排出。
CN202122504087.4U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066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4087.4U CN217066094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4087.4U CN217066094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6094U true CN217066094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97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04087.4U Active CN217066094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60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0868A (zh) * 2021-10-18 2022-02-18 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烹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0868A (zh) * 2021-10-18 2022-02-18 杭州永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烹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008297A (ja) 加熱調理器
CN102940445A (zh)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
CN217066094U (zh)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05261657U (zh) 一种组合炊具的循环散热结构
CN110464199A (zh) 烹饪设备及其煲体
CN112377957A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218162922U (zh) 电磁加热设备
CN114060868A (zh) 一种加热烹调器
CN213577615U (zh) 组合式烹饪器具
CN201189090Y (zh) 一种可快速降压的电压力锅
CN111990877A (zh) 组合式烹饪器具
CN202692169U (zh) 嵌入式微波炉风道系统
CN208905529U (zh) 烹饪设备及其煲体
WO2022100117A1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112393281A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112021952A (zh) 组合式烹饪器具
JP2009008296A (ja) 加熱調理器
CN221285371U (zh) 一种易散热烹饪器具
CN220931277U (zh) 制冷装置及家用电器
CN114176384B (zh) 三合一烹饪设备
CN214148028U (zh) 一种具有防水通风系统的台式大功率电磁炉
CN216114180U (zh) 一种电磁炉
CN220648347U (zh) 余热回收系统及集成灶
CN220870941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876354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陶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1100 No. 10, Xinghu Road, Huanghu Tow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1100 No. 10, Xinghu Road, Huanghu Tow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YONGYA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