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8168U -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48168U CN217048168U CN202220908995.1U CN202220908995U CN217048168U CN 217048168 U CN217048168 U CN 217048168U CN 202220908995 U CN202220908995 U CN 202220908995U CN 217048168 U CN217048168 U CN 2170481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assembly
- auxiliary wheel
- chassis
- auxiliary
-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四轮车为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分为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通过凹凸带路面时,平行的前排轮或后排轮会同时动,车体的摆动较大,乘坐稳定性、舒适性均欠佳,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底盘主体以及设置于底盘主体上的前轮组件、后轮组件、第一辅助轮组件和第二辅助轮组件,其中,第一辅助轮组件与第二辅助轮组件均位于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且第一辅助轮组件与第二辅助轮组件分别位于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连线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乘坐更加舒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的拥堵越来越严重,选择合适的代步工具,可以完美的解决三公里以内的路程,且不必担心堵车、迟到等问题。
现有的四轮代步工具较两轮的电动车、电动滑板车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因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目前的四轮车为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分为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通过凹凸带路面时,平行的前排轮或后排轮会同时动,车体的摆动较大,乘坐稳定性、舒适性均欠佳,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的四轮车为两轮并排的前进方式,分为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通过凹凸带路面时,平行的前排轮或后排轮会同时动,车体的摆动较大,乘坐稳定性、舒适性均欠佳,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结构,包括底盘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主体上的前轮组件、后轮组件、第一辅助轮组件和第二辅助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均位于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连线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均包括第一减震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座、辅助轮和第一连接架,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座用于与所述底盘主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安装结构和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上的弹簧,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架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呈“U”型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延长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结构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并且位于所述辅助轮的一侧;
所述弹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二延长结构,所述第二延长结构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并且位于所述辅助轮的另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到所述前轮组件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到所述前轮组件的垂直距离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设置第二减震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结构和第二弹簧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结构与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分别安装于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前轮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座、前轮和第二连接架,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座用于与所述底盘主体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架均设置为一端与所述前轮的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座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结构安装于一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安装于另一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后轮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座、后轮和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三固定座设置有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其中:
所述第三连接架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第三连接架均设置为一端与所述后轮的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耳板、或所述第二耳板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结构安装于一组所述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耳板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安装于另一组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耳板之间。
一种车,包括上述的底盘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结构上的把手和车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通过在底盘主体的底部设置前轮组件、后轮组件、第一辅助轮组件和第二辅助轮组件,并且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和第二辅助轮组件位于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即在底盘主体的底部增设两个支撑点,使具有此底盘主体的车子即使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也能保持平稳行进,极大地缩小了车子的车体,避免了现有的车体设置平行的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较大且前、后排轮同时摆动稳定性差的问题。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与第二辅助轮组件分别位于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连线的左、右两侧,避免车体向两侧倾倒,降低使用者的控制难度,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乘坐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辅助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采用菱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采用椭圆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采用三角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采用十字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底盘主体采用矩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前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底盘结构中后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轮组件;2、后轮组件;3、第一辅助轮组件;4、第二辅助轮组件;10、底盘主体;11、第二固定座;12、前轮;13、第二连接架;20、把手;21、第三固定座;22、后轮;23、第三连接架;30、车座;31、第一固定座;32、辅助轮;33、第一连接架;41、第一弹簧结构;42、第二弹簧结构; 100、安装结构;200、弹簧;211、第一耳板;212、第二耳板;331、第一连接部;332、第二连接部;333、第三连接部;3311、第一延长结构;3331、第二延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盘结构,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底盘主体10以及设置于底盘主体10上的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
其中,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均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之间,且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连线的左、右两侧。
此底盘结构,通过在底盘主体10的底部设置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并且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之间,即在底盘主体10的底部增设两个支撑点,使具有此底盘主体10的车子即使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也能保持平稳行进,极大地缩小了车子的车体,避免了现有的车体设置平行的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较大且前、后排轮同时摆动稳定性差的问题。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连线的左、右两侧,避免车体向两侧倾倒,降低使用者的控制难度,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乘坐更加舒适。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均包括第一减震机构,通过设置两辅助轮组件均包括减震机构,避免在路况较差的环境下使用时底盘主体10摆动,减震机构可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图2是本实施例中辅助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2所示,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还包括第一固定座31、辅助轮 32和第一连接架33。
其中,第一固定座31用于与底盘主体10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31上设置连接孔位,用于通过连接件与底盘主体10连接,连接件可采用螺栓,也可以在第一固定座31与底盘主体10上分别设置连接结构,例如:卡接、插接结构,进行第一固定座31与底盘主体10的连接。
第一连接架33的一端与辅助轮32的轴连接,第一连接架33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座31活动连接;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安装结构100和安装于安装结构100 上的弹簧200,安装结构100与第一固定座31活动连接,弹簧200安装于安装结构100与第一连接架33之间。
具体地,第一连接架33包括呈“U”型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31、第二连接部332和第三连接部333。
其中,第一连接部331包括第一延长结构3311,第一延长结构3311与辅助轮32的轴连接,并且位于辅助轮32的一侧;弹簧200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 332抵接;第三连接部333包括第二延长结构3331,第二延长结构3331与辅助轮32的轴连接,并且位于辅助轮32的另一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图3是本实施例中底盘主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辅助轮组件3到前轮组件1的垂直距离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到前轮组件1的垂直距离不相等,通过将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 前后错位设置,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避免由于两辅助轮位于同一排,行驶时两辅助轮同时出现摆动、下陷、颠簸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
当然,在实际的生产和使用时,也可以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到前轮组件 1的垂直距离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到前轮组件1的垂直距离相等。底盘主体10 可以采用菱形结构、椭圆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十字形结构或者矩形、正方形等结构形式,或者根据需要选用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进行定制。
图4是底盘主体采用菱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前轮组件 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菱形结构的四个角上。
图5是底盘主体采用椭圆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分别位于椭圆的长轴上,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之间。
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到前轮组件1的垂直距离相等或者不相等。
图6是底盘主体采用三角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与底边中心处,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两条边上。
图7是底盘主体采用十字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十字形结构的四个边角处。
图8是底盘主体采用矩形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前轮组件 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矩形结构的四条边上。优选地,可以设置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分别位于矩形上相对的两条边的中心处,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 4到前轮组件1的垂直距离相等或者不相等。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前轮组件1和/或后轮组件2设置第二减震机构。其中,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结构41和第二弹簧结构42,第一弹簧结构41 与第二弹簧结构42分别安装于前轮组件1和/或后轮组件2的两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图9是本实施例中前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 所示,前轮组件1包括第二固定座11、前轮12和第二连接架13。
其中,第二固定座11用于与底盘主体1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 11上设置连接孔位,用于通过连接孔位使前轮组件1与位于底盘主体10上的把手杆连接。
第二连接架13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前轮12的左、右两侧,两组第二连接架13均设置为一端与前轮12的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座11活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11的端部卷曲,形成一容置腔体,容置腔体内设置一柱状轴体,两第二连接架13通过轴体连接,用于使用时第二连接架13可相对于第二固定座11转动。
第一弹簧结构41安装于一组第二连接架13与第二固定座11之间,第二弹簧结构42安装于另一组第二连接架13与第二固定座11之间,当行驶遇到不平的路面时,可通过第二固定座11、前轮12、第二连接架13以及第二减震机构的配合,提高稳定性,避免颠簸、摆动幅度大等问题。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图10是本实施例中后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0所示,后轮组件2包括第三固定座21、后轮22和第三连接架23。第三固定座21设置有第一耳板211和第二耳板212,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板211与第二耳板212设置于第三固定座21的底部。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座21上设置连接孔位,用于通过连接件与底盘主体10连接,连接件可采用螺栓,也可以在第三固定座21与底盘主体10 上分别设置连接结构,例如:卡接、插接结构,进行第三固定座21与底盘主体 10的连接。
其中,第三连接架23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后轮22的左、右两侧,两组第三连接架23均设置为一端与后轮22的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耳板211、或第二耳板212活动连接;第一弹簧结构41安装于一组第三连接架23与第一耳板211之间,第二弹簧结构42安装于另一组第三连接架23与第二耳板212 之间。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底盘结构的车,图1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包括上述的底盘结构。还包括安装于底盘结构上的把手20和车座30。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把手20与车座30均设置为可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把手20和车座30的高度,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此具有底盘结构的车,通过在底盘主体10的底部设置前轮组件1、后轮组件2、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并且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和第二辅助轮组件4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之间,即在底盘主体10的底部增设两个支撑点,使具有此底盘主体10的车子即使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也能保持平稳行进,极大地缩小了车子的车体,避免了现有的车体设置平行的前排轮和后排轮,车体较大且前、后排轮同时摆动稳定性差的问题。设置第一辅助轮组件3与第二辅助轮组件4分别位于前轮组件1与后轮组件2连线的左、右两侧,避免车体向两侧倾倒,降低使用者的控制难度,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乘坐更加舒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主体上的前轮组件、后轮组件、第一辅助轮组件和第二辅助轮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均位于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连线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均包括第一减震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座、辅助轮和第一连接架,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座用于与所述底盘主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安装结构和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上的弹簧,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呈“U”型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延长结构,所述第一延长结构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并且位于所述辅助轮的一侧;
所述弹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二延长结构,所述第二延长结构与所述辅助轮的轴连接,并且位于所述辅助轮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轮组件到所述前轮组件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辅助轮组件到所述前轮组件的垂直距离不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设置第二减震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结构和第二弹簧结构,所述第一弹簧结构与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分别安装于所述前轮组件和/或所述后轮组件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座、前轮和第二连接架,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座用于与所述底盘主体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架均设置为一端与所述前轮的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座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结构安装于一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安装于另一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座、后轮和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三固定座设置有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其中:
所述第三连接架包括两组,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第三连接架均设置为一端与所述后轮的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耳板、或所述第二耳板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结构安装于一组所述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耳板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结构安装于另一组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耳板之间。
9.一种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底盘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结构上的把手和车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08995.1U CN217048168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08995.1U CN217048168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48168U true CN217048168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73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08995.1U Active CN217048168U (zh) | 2022-04-19 | 2022-04-19 |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48168U (zh) |
-
2022
- 2022-04-19 CN CN202220908995.1U patent/CN21704816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6101700A1 (zh) | 轮梁式无桥车架 | |
CN201834132U (zh) | 含动力轮稳定贴地机构的电动代步车 | |
CN102941789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减震方法及杠杆式非独立悬挂桥装置 | |
CN207173865U (zh) | 一种四轮代步车前轮独立悬挂减震器系统 | |
CN217048168U (zh) |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底盘结构的车 | |
CN209037725U (zh) | 一种可调节儿童座椅位置的双座亲子三轮车 | |
CN109572891A (zh) | 一种具有自动平衡装置的车辆 | |
CN208148997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控制装置的车辆 | |
CN211996025U (zh) | 一种电动摩托车避震结构 | |
CN210882479U (zh) | 三轮车的后悬挂结构 | |
CN2626845Y (zh) | 电动代步车的前轮避震装置 | |
CN201300677Y (zh) | 摩托三轮车分体式连接装置 | |
CN102849164A (zh) | 一种童车 | |
CN2484245Y (zh) | 一种带前轮悬吊减震机构的电动代步车 | |
CN211568146U (zh) | 适应多种路面的通用室内悬挂底盘 | |
CN214875294U (zh) | 车辆平衡装置 | |
CN216861602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车用车身架 | |
CN103522861A (zh) | 微型电动车减震装置 | |
CN217074621U (zh) | 改进型车辆平衡装置 | |
CN206856882U (zh) | 一种三轮滑板车 | |
CN203528232U (zh) | 微型电动车减震装置 | |
CN2664972Y (zh) | 汽车平衡装置 | |
CN205149430U (zh) | 一种多连杆式斜减震臂独立悬架及包括该悬架的车辆 | |
CN220662330U (zh) | 轻量化座椅减振器 | |
CN213035976U (zh) | 一种可倾式倒三轮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