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4503U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24503U
CN216924503U CN202220713799.9U CN202220713799U CN216924503U CN 216924503 U CN216924503 U CN 216924503U CN 202220713799 U CN202220713799 U CN 202220713799U CN 216924503 U CN216924503 U CN 216924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flow guide
fan
warm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137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庆河
潘文康
邱水兵
康瑞祥
傅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137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24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24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24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取暖主体,取暖主体包括多个散热单片,多个散热单片沿第一方向布置,每个散热单片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风机,设于取暖主体上,风机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导流件,设于取暖主体上,导流件包括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置取暖器的结构,能够实现取暖器周围空间温度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取暖器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取暖器包括电热丝和导热油脂,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热量,以向导热油脂供热。该设置通过自然对流与扩散,实现加热室内空气。这种加热与热扩散的方式具有加热效率低,温升速度慢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取暖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取暖主体,取暖主体包括多个散热单片,多个散热单片沿第一方向布置,每个散热单片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风机,设于取暖主体上,风机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导流件,设于取暖主体上,导流件包括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取暖主体、风机和导流件,风机和导流件均设于取暖主体上,导流件的导流通道连通风机的出风端和取暖主体的散热通道。
取暖主体包括多个散热单片,多个散热单片沿第一方向布置,每个散热单片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的散热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间隔布置的散热部之间合围出散热通道。
通过合理设置取暖主体、风机和导流件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连通。取暖器工作时,取暖主体能够产生热量,风机转动以从进风端吸入环境的低温空气,气流经由风机通过风机的出风端流向导流件的导流通道。由于导流通道与散热通道连通,故而导流通道内的气流会流向散热通道,该气流与散热通道处的热空气汇合并通过散热通道流出取暖器。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低温气流与散热通道处的高温气流形成强制对流,加快热量扩散的速度,能够实现取暖器周围空间温度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取暖器的工作效率。
另外,导流通道流出的气流与散热通道处的热空气汇合,散热通道的壁面对汇合后的气流具有导向的作用,能够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汇合后的气流沿着散热通道的内壁从取暖主体的厚度方向流出,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气流流经散热通道的内壁时,能够充分混合,且能够降低气流的流速,使得用户可以感受到柔和气流环绕在身边,实现无风感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能够减少气流的折转,及减小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进而有利于提升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且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运行噪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出风端和导流通道通过第一连接部连通,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通过第二连接部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并限定出风端、导流通道、散热通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配合结构。具体地,出风端和导流通道通过第一连接部连通,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通过第二连接部连通。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具有连通出风端和导流通道的作用,第二连接部具有连通导流通道和散热通道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口;散热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散热通道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口,连接口的数量为多个,散热通道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连接口和多个散热通道的配合结构,使得每个散热通道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该设置增大第二连接部与散热通道的配合面积及配合角度,使得取暖主体的不同位置处的热空气均可与导流件流出的气流充分混合,并从多个方向及多个角度快速流出取暖器。
也就是说,该设置有利于热气流的快速且均匀流出,可保证取暖器不同位置处的环境温升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能够提高制热效率,可以让室内的温度快速从低温状态上升至舒适温度状态。
具体地,每个散热通道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指的是,每个散热通道与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或者每个散热通道与多个连接口对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多个子通道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子通道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每个子通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子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子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部。也就是说,风机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同时流经多个子通道,并通过多个子通道同时流向散热通道。
由于多个子通道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故而,可增大导流件与散热通道的配合面积及配合角度,使得取暖主体的不同位置处的热空气均可与导流件流出的气流充分混合,并从多个方向及多个角度快速流出取暖器。
也就是说,该设置有利于热气流的快速且均匀流出,可保证取暖器不同位置处的环境温升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能够提高制热效率,可以让室内的温度快速从低温状态上升至舒适温度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子通道中的任意两个子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多个子通道将风机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分为多股气流同时流向散热通道。
具体地,第一方向垂直于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通道的壁面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第一壁与第二壁间隔布置;其中,沿导流件至取暖主体的方向,第一壁至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通道的壁面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且第一壁和第二壁在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导流件至取暖主体的方向,第一壁至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该设置有利于增大抽吸气流由导流件排向取暖主体的动力,进而有利于增大出风量,有利于提升热量扩散的速度,有利于提升取暖器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导流通道的过流截面的形状包括以下任一种:雨滴形、水滴形及三角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件朝向取暖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的结构,使得导流件朝向取暖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也即,导流件与取暖主体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该设置在保证导流通道与散热通道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起到遮挡第二连接部的作用。使得第二连接部不会外露出来,能够保证取暖器外观的流畅性及美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件自风机的出风端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使得导流件自风机的出风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该设置在保证导流通道与散热通道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优化导流件的尺寸,以减少导流件对散热通道的遮挡面积,更利于热量的散发。且该结构设置能够减少导流件地材料投入,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件至取暖主体的底壁的距离H1与取暖主体的高度H2满足:H1>0.5×H2。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和取暖主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件至取暖主体的底壁的距离记作H1,取暖主体的高度记作H2,H1和H2的关系满足H1>0.5×H2。也即,导流件位于取暖主体的上部。
由于取暖器散热的烟囱效应,取暖主体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会由低处向高处蒸腾,并且在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位置越高其周围的空气温度也越高。故而,将导流件置于取暖主体的上部,更易加快流热量扩散的速度,能够实现取暖器周围空间温度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取暖器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机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限定风机和多个散热单片的配合结构,使得风机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即,实现了沿取暖主体的厚度方向抽吸环境的低温的空气,并经由风机的出风端将空气鼓入导流件的导流通道。在导流通道的高压气体再次经由第二连接部吹出,此处吹出的气流与取暖主体加热蒸腾的空气汇合并发生方向的改变,从而将热气沿取暖器的厚度方向吹出。
也就是说,在取暖器侧向的短距离范围内,营造出空间平均温升更高的温度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散热单片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取暖主体还包括控制部,第一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控制部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控制部的第二侧;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与加热部和风机电连接,加热部用于向导热介质供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多个散热单片进行划分,多个散热单片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且取暖主体还包括控制部。并合理限定了第一组散热单片、第二组散热单片和控制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控制部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控制部的第二侧,控制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
也就是说,控制部位于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与加热部电连接,控制部用于控制加热部工作,以向导热介质供热,或是停止向导热介质供热。控制部与风机电连接,控制部能够控制风机工作,或者控制风机停止工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部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风机位于控制部内,风机的进风端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出风端与第二开口对应设置;其中,导流件位于控制部的侧部,且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二开口与出风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部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风机位于控制部内。风机的进风端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风机工作以抽吸气流经第一开口流向风机的进风端。风机的出风端与第二开口对应设置,导流件的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二开口与出风端连接。
控制部对风机具有保护和遮挡的作用,使得风机不会外露出来,这样,能够降低因外力直接作用于风机而导致风机损坏的发生概率,有利于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另外,该设置能够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性及流畅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机和导流件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风机与一个导流件连接;多个风机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相邻两个风机的出风端位于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的数量为多个,导流件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风机与一个导流件配合连接。也就是说,一个风机与一个导流件构成一个组件。
由于多个风机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故而,风机和导流件构成的组件也沿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风机的出风端位于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两侧。也即,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导流件位于控制部的两侧,且每个导流件均沿取暖主体的厚度方向送风。该设置合理利用了取暖主体的现有结构,既能保证导流通道与散热通道的配合面积,又降低了产品的改造成本,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部包括电源和主控器,电源、加热部和风机均与主控器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部包括电源和主控器,电源、加热部和风机均与主控器电连接,电源是主控器的动力源。控制器能够控制加热部和风机工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散热单片包括:第一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包括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区,第二散热区位于第一散热区的周侧;第二散热片,与第一散热区连接,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片之间合围出散热腔,导热介质位于散热腔内,第二散热区设有缺口,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内;其中,第一散热片形成散热部的第一部分,第二散热片形成散热部的第二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单片包括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包括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区,第二散热片与第一散热区连接。也即,第二散热区位于第二散热片的周侧。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片之间合围出散热腔,散热腔是密闭的腔体结构,导热介质位于散热腔内。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区设有缺口,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内,缺口具有安装和固定导流件的作用。以保证导流件的导流通道与风机的出风端的配合尺寸,及保证导流件的导流通道与取暖主体的散热通道的配合尺寸。由于缺口位于第二散热区,故而缺口不会影响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焊接连接处,也即,不会影响散热腔的气密性。
另外,由于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内,故而在保证导流件与取暖主体装配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减小取暖器厚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取暖器的薄巧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件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限位槽,限位槽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其中,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连接处插入限位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件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限位槽,限位槽具有容置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连接处的作用,且限位槽能够限制导流件相对于取暖主体的位移,保证取暖主体与导流件的配合尺寸。
具体地,限位槽的数量与散热单片的数量一致,每个限位槽与一个散热单片对应设置。以保证取暖主体和导流件稳固且牢靠的装配在一起。
由于限位槽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故而,限位槽能够保证第二连接部与散热通道的配合尺寸,为散热通道与导流通道有效连通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机包括离心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第三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五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六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和导流件的第七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单片的分解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在1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在2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在3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在4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取暖器,110取暖主体,112散热单片,114散热通道,116第一组散热单片,118第二组散热单片,120控制部,126第一散热片,128第一散热区,130第二散热区,132第二散热片,134缺口,140风机,142进风端,144出风端,150导流件,152导流通道,154第一连接部,156第二连接部,158限位槽,160子通道,162第一壁,164第二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取暖器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详细地,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均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的导流通道152连通风机140的出风端144和取暖主体110的散热通道114。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间隔布置的散热部之间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通过合理设置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的配合结构,使得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取暖器100工作时,取暖主体110能够产生热量,风机140转动以从进风端142吸入环境的低温空气,气流经由风机140通过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流向导流件150的导流通道152。由于导流通道152与散热通道114连通,故而导流通道152内的气流会流向散热通道114,该气流与散热通道114处的热空气汇合并通过散热通道114流出取暖器100。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低温气流与散热通道114处的高温气流形成强制对流,加快热量扩散的速度,能够实现取暖器100周围空间温度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取暖器100的工作效率。
另外,导流通道152流出的气流与散热通道114处的热空气汇合,散热通道114的壁面对汇合后的气流具有导向的作用,能够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汇合后的气流沿着散热通道114的内壁从取暖主体110的厚度方向流出,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气流流经散热通道114的内壁时,能够充分混合,且能够降低气流的流速,使得用户可以感受到柔和气流环绕在身边,实现无风感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流出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能够减少气流的折转,及减小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进而有利于提升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且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运行噪声。
具体地,图1中的箭头指示了进风方向,图2中的箭头指示了出风方向,图4中的箭头指示了出风方向,图6中的箭头指示流出风方向,图7中的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风机140包括离心风机。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56包括多个连接口;散热通道114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散热通道114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
详细地,第二连接部156包括连接口,连接口的数量为多个,散热通道114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连接口和多个散热通道114的配合结构,使得每个散热通道114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该设置增大第二连接部156与散热通道114的配合面积及配合角度,使得取暖主体110的不同位置处的热空气均可与导流件150流出的气流充分混合,并从多个方向及多个角度快速流出取暖器100。
也就是说,该设置有利于热气流的快速且均匀流出,可保证取暖器100不同位置处的环境温升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能够提高制热效率,可以让室内的温度快速从低温状态上升至舒适温度状态。
具体地,每个散热通道114与至少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指的是,每个散热通道114与一个连接口对应设置,或者每个散热通道114与多个连接口对应设置。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5、图6和图15所示,导流通道152包括多个子通道160,多个子通道160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子通道16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之间。
详细地,导流通道152包括多个子通道160,每个子通道16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子通道16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154,子通道16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56。也就是说,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流出的气流同时流经多个子通道160,并通过多个子通道160同时流向散热通道114。
由于多个子通道160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故而,可增大导流件150与散热通道114的配合面积及配合角度,使得取暖主体110的不同位置处的热空气均可与导流件150流出的气流充分混合,并从多个方向及多个角度快速流出取暖器100。
也就是说,该设置有利于热气流的快速且均匀流出,可保证取暖器100不同位置处的环境温升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能够提高制热效率,可以让室内的温度快速从低温状态上升至舒适温度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子通道160中的任意两个子通道160之间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多个子通道160将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流出的气流分为多股气流同时流向散热通道114。
具体地,第一方向垂直于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15所示,导流通道152的壁面包括第一壁162和第二壁164。
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第一壁162与第二壁164间隔布置。
其中,沿导流件150至取暖主体110的方向,第一壁162至第二壁164的距离逐渐减小。
详细地,导流通道152的壁面包括第一壁162和第二壁164,且第一壁162和第二壁164在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壁162和第二壁164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导流件150至取暖主体110的方向,第一壁162至第二壁164的距离逐渐减小,该设置有利于增大抽吸气流由导流件150排向取暖主体110的动力,进而有利于增大出风量,有利于提升热量扩散的速度,有利于提升取暖器100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导流通道152的过流截面的形状包括以下任一种:雨滴形、水滴形及三角形。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导流件150朝向取暖主体110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156。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150的结构,使得导流件150朝向取暖主体110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156,也即,导流件150与取暖主体110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156。该设置在保证导流通道152与散热通道114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起到遮挡第二连接部156的作用。使得第二连接部156不会外露出来,能够保证取暖器100外观的流畅性及美观性。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导流件150自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沿第一方向延伸。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150的延伸方向,使得导流件150自风机140的出风端144沿第一方向延伸。该设置在保证导流通道152与散热通道114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优化导流件150的尺寸,以减少导流件150对散热通道114的遮挡面积,更利于热量的散发。且该结构设置能够减少导流件150地材料投入,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导流件150的形状为矩形。
实施例7: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导流件150至取暖主体110的底壁的距离H1与取暖主体110的高度H2满足:H1>0.5×H2。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件150和取暖主体110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件150至取暖主体110的底壁的距离记作H1,取暖主体110的高度记作H2,H1和H2的关系满足H1>0.5×H2。也即,导流件150位于取暖主体110的上部。
由于取暖器100散热的烟囱效应,取暖主体11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会由低处向高处蒸腾,并且在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上,位置越高其周围的空气温度也越高。故而,将导流件150置于取暖主体110的上部,更易加快流热量扩散的速度,能够实现取暖器100周围空间温度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取暖器10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风机14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
其中,通过合理限定风机140和多个散热单片112的配合结构,使得风机14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即,实现了沿取暖主体110的厚度方向抽吸环境的低温的空气,并经由风机140的出风端144将空气鼓入导流件150的导流通道152。在导流通道152的高压气体再次经由第二连接部156吹出,此处吹出的气流与取暖主体110加热蒸腾的空气汇合并发生方向的改变,从而将热气沿取暖器100的厚度方向吹出。
也就是说,在取暖器100侧向的短距离范围内,营造出空间平均温升更高的温度体验。
实施例8: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
取暖主体110还包括控制部120,第一组散热单片116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118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二侧。
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120与加热部和风机140电连接,加热部用于向导热介质供热。
详细地,将多个散热单片112进行划分,多个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且取暖主体110还包括控制部120。并合理限定了第一组散热单片116、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和控制部12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组散热单片116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118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二侧,控制部1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
也就是说,控制部120位于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之间。
另外,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120与加热部电连接,控制部120用于控制加热部工作,以向导热介质供热,或是停止向导热介质供热。控制部120与风机140电连接,控制部120能够控制风机140工作,或者控制风机140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控制部120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风机140位于控制部120内,风机140的进风端142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出风端144与第二开口对应设置。
其中,导流件150位于控制部120的侧部,且第一连接部154通过第二开口与出风端144连接。
其中,控制部120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风机140位于控制部120内。风机140的进风端142与第一开口对应设置,风机140工作以抽吸气流经第一开口流向风机140的进风端142。风机140的出风端144与第二开口对应设置,导流件150的第一连接部154通过第二开口与出风端144连接。
控制部120对风机140具有保护和遮挡的作用,使得风机140不会外露出来,这样,能够降低因外力直接作用于风机140而导致风机140损坏的发生概率,有利于延长风机140的使用寿命。另外,该设置能够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性及流畅性。
实施例9: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多个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
取暖主体110还包括控制部120,第一组散热单片116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118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二侧。
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120与加热部和风机140电连接,加热部用于向导热介质供热。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风机140和导流件150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风机140与一个导流件150连接。
多个风机140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相邻两个风机140的出风端144位于风机140的转动轴线的两侧。
详细地,风机140的数量为多个,导流件15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风机140与一个导流件150配合连接。也就是说,一个风机140与一个导流件150构成一个组件。
由于多个风机140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故而,风机140和导流件150构成的组件也沿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
另外,相邻两个风机140的出风端144位于风机140的转动轴线的两侧。也即,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导流件150位于控制部120的两侧,且每个导流件150均沿取暖主体110的厚度方向送风。该设置合理利用了取暖主体110的现有结构,既能保证导流通道152与散热通道114的配合面积,又降低了产品的改造成本,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当然,亦可,相邻两个风机140的出风端144位于风机140的转动轴线的同一侧,在此不一一例举。
实施例10: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多个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
取暖主体110还包括控制部120,第一组散热单片116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118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二侧。
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120与加热部和风机140电连接,加热部用于向导热介质供热。
进一步地,控制部120包括电源和主控器,电源、加热部和风机140均与主控器电连接。
其中,控制部120包括电源和主控器,电源、加热部和风机140均与主控器电连接,电源是主控器的动力源。控制器能够控制加热部和风机140工作。
实施例1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取暖器100包括取暖主体110、风机140和导流件150。
取暖主体110包括多个散热单片112,多个散热单片112沿第一方向布置。
每个散热单片112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散热单片112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114。
风机14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风机140具有进风端142和出风端144。
导流件150设于取暖主体110上,导流件150包括导流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4和第二连接部156。
出风端144和导流通道152通过第一连接部154连通,导流通道152和散热通道114通过第二连接部156连通。
多个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
取暖主体110还包括控制部120,第一组散热单片116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一侧,第二组散热单片118连接于控制部120的第二侧。
第一组散热单片116和第二组散热单片118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控制部120与加热部和风机140电连接,加热部用于向导热介质供热。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6所示,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
第一散热片126包括第一散热区128和第二散热区130,第二散热区130位于第一散热区128的周侧。
第二散热片132与第一散热区128连接,第一散热区128和第二散热片132之间合围出散热腔,导热介质位于散热腔内。
第二散热区130设有缺口134,导流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134内。
其中,第一散热片126形成散热部的第一部分,第二散热片132形成散热部的第二部分。
详细地,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第一散热片126包括第一散热区128和第二散热区130,第二散热片132与第一散热区128连接。也即,第二散热区130位于第二散热片132的周侧。
另外,第一散热区128和第二散热片132之间合围出散热腔,散热腔是密闭的腔体结构,导热介质位于散热腔内。
同时,第二散热区130设有缺口134,导流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134内,缺口134具有安装和固定导流件150的作用。以保证导流件150的导流通道152与风机140的出风端144的配合尺寸,及保证导流件150的导流通道152与取暖主体110的散热通道114的配合尺寸。由于缺口134位于第二散热区130,故而缺口134不会影响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的焊接连接处,也即,不会影响散热腔的气密性。
另外,由于导流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134内,故而在保证导流件150与取暖主体110装配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能够减小取暖器100厚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取暖器100的薄巧化。
进一步地,如图7、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导流件150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限位槽158,限位槽158位于第二连接部156的一侧。
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的连接处插入限位槽158内。
其中,导流件150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限位槽158,限位槽158具有容置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的连接处的作用,且限位槽158能够限制导流件150相对于取暖主体110的位移,保证取暖主体110与导流件150的配合尺寸。
具体地,限位槽158的数量与散热单片112的数量一致,每个限位槽158与一个散热单片112对应设置。以保证取暖主体110和导流件150稳固且牢靠的装配在一起。
由于限位槽158位于第二连接部156的一侧,故而,限位槽158能够保证第二连接部156与散热通道114的配合尺寸,为散热通道114与导流通道152有效连通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12:
如图1至图7所示,取暖器100包括两个风机140,两个风机140均安装于控制部120内,控制部120包括电源和主控器。取暖器100还包括两个导流件150,每个风机140与一个导流件150配合连接。
风机140包括离心风机。风机140从取暖主体110的厚度方向吸取环境的低温的空气,并经由风机140的出风端144将空气鼓入导流通道152。
在导流通道152内的高压气体再次经由导流件150的第二连接部156吹出,此处吹出的风与取暖主体110加热蒸腾的空气汇合并发生方向的改变,从而将热气从侧向(侧向指的是取暖主体110的厚度方向)吹出。
由于取暖器100的烟囱效应,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会由低处向高处蒸腾,并且在整个取暖主体110的高度方向上,位置越高其周围的空气温度也越高。故,使导流件150至取暖主体110的底壁的距离H1与取暖主体110的高度H2满足:H1>0.5×H2。
如图8和图16所示,散热单片112包括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二散热片132,第一散热片126包括第一散热区128和第二散热区130,第二散热片132与第一散热区128连接,第二散热片132与第一散热区128之间合围出封闭的散热腔,散热腔内可以充注导热介质,导热介质包括油脂,形成油路。
第二散热区130设有缺口134,导流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缺口134内。缺口134为U型槽。由于缺口134位于第二散热区130,故而缺口134不会影响第一散热片126和第一散热区128的连接处的焊缝。
如图4所示,分别在1号位、2号位、3号位和4号位采集温度数据。
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100在1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图18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100在2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图19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100在3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图20示出了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100在4号位的温度测试曲线图。图17至图20的横坐标均为时间,以图17举例,0:06为6分钟,0:30为30分钟。图17至图20的纵坐标均为温度。
表1为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和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的温度检测数据对比表。其中,环境温度为取暖器未工作状态下采集的温度值,检测温度值为取暖器工作一小时后采集的温度值。
表1
Figure BDA0003572503790000231
由图17至图20,及表1可知,本申请的取暖器100可以改善相关技术中的对流式取暖器的热空气流动方式,同时又可以保证均匀、低速出风以改善人体舒适度。加快空气流动以提高制热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可以让室内的温度快速从低温状态上升到舒适温度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取暖主体,所述取暖主体包括多个散热单片,所述多个散热单片沿第一方向布置,每个所述散热单片包括散热部,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单片的散热部间隔布置以合围出散热通道;
风机,设于所述取暖主体上,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
导流件,设于所述取暖主体上,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出风端和所述导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口;
所述散热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散热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口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所述多个子通道沿所述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子通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通道的壁面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沿所述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间隔布置;
其中,沿所述导流件至所述取暖主体的方向,所述第一壁至所述第二壁的距离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朝向所述取暖主体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自所述风机的出风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至所述取暖主体的底壁的距离H1与所述取暖主体的高度H2满足:H1>0.5×H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散热单片包括第一组散热单片和第二组散热单片;
所述取暖主体还包括控制部,所述第一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散热单片连接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组散热单片和所述第二组散热单片内均设有导热介质和加热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加热部和所述风机电连接,所述加热部用于向所述导热介质供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控制部内,所述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设置,所述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导流件位于所述控制部的侧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风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和所述导流件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风机与一个所述导流件连接;
所述多个风机沿所述取暖主体的高度方向布置,相邻两个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位于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包括电源和主控器,所述电源、所述加热部和所述风机均与所述主控器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片包括:
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包括第一散热区和第二散热区,所述第二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的周侧;
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区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区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合围出散热腔,所述导热介质位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第二散热区设有缺口,所述导流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缺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形成所述散热部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散热片形成所述散热部的第二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的一部分凹陷以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连接处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CN202220713799.9U 2022-03-30 2022-03-30 取暖器 Active CN216924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3799.9U CN216924503U (zh) 2022-03-30 2022-03-30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3799.9U CN216924503U (zh) 2022-03-30 2022-03-30 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24503U true CN216924503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29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13799.9U Active CN216924503U (zh) 2022-03-30 2022-03-30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24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89410U (zh) 一种对流速热式电暖器
CN204176746U (zh) 空调器
CN212431089U (zh)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62616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924503U (zh) 取暖器
CN208920370U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08920371U (zh) 一种电控盒和隔风立板的通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13031273A (zh)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CN209042606U (zh) 一种通风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CN210463478U (zh)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02077199U (zh) 电加热器及空调器
CN215076083U (zh) 一种吹风装置次风道散热结构
CN208920372U (zh) 一种隔风立板通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8581445U (zh) 导风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0303765U (zh) 取暖器
CN111878879A (zh) 电暖器
CN220103242U (zh) 具有分层风道的环形出风取暖器
CN113068369A (zh) 导风组件、导风装置及机柜
CN218042251U (zh) 电器盒散热结构及空调
CN214501427U (zh) 空调器
CN214009349U (zh) 发热组件和加热装置
CN220852442U (zh) 热雾加湿装置和电器
CN212777630U (zh) 具有混风腔的空调
CN216790371U (zh) 风管机
CN210808015U (zh) 医用控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