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142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1427U
CN214501427U CN202120408207.8U CN202120408207U CN214501427U CN 214501427 U CN214501427 U CN 214501427U CN 202120408207 U CN202120408207 U CN 202120408207U CN 214501427 U CN214501427 U CN 214501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ing
blowing part
air conditioner
conditione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82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凤华
翟富兴
张哲源
黄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082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1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1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1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包括壳体、外导风板和散风部件,壳体的前下部具有出风口,外导风板盖合于出风口处,外导风板包括第一送风部,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孔;散风部件设于出风口处,且在通过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位于第一送风部的上游。上述空调器不仅具有较好的舒适性,而且还能避免散风部件损坏。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风感(风速),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舒适性,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选择设置可遮挡出风口的散风部件,但在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时,散风部件暴露在外,容易被刮坏,也容易被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污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避免散风部件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
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设于所述壳体,盖合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外导风板包括第一送风部,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孔;以及
散风部件,所述散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通过所述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部的上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件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部靠近所述散风部件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散风部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一实施例中,在通过所述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件包括散风本体和支撑件,所述散风本体沿所述外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散风本体的端部至少设置一个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部上,所述散风本体、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送风部限定出所述缓冲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部靠近所述散风部件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一送风部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内侧面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内侧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导风板还包括第二送风部,所述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孔,所述第二送风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在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下部,所述外导风板呈弧形,所述第二送风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部更靠近所述壳体的前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3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后部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为30°-60°。
在一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对应的弦长为与所述第二送风部对应的弦长的1倍-2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侧,所述内导风板能在向所述第一送风部导风的位置和向所述第二送风部导风的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送风孔呈阵列排布;和/或
所述第二送风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送风孔呈阵列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导风板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上,并能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空调器中,散风部件设于出风口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位于第一送风部的上游,从而气流在经第一送风部送出之前,先经散风部件打散,进而可以降低经第一送风部送出的风的风感(风速),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而且散风部件设于出风口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位于第一送风部的上游,从而当外导风板处于关闭出风口的位置时,散风部件可以位于外导风板的内侧,从而外导风板可以保护散风部件,避免散风部件被刮坏,且能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污染散风部件,而导致散风部件损坏。
此外,散风部件设于出风口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位于第一送风部的上游,从而可以利用出风口处的空白空间来安装散风部件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散风部件位于外导风板外侧的方式,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具有较小的尺寸,例如,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小的机身厚度,和/或,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机身宽度。而且当出风口处的空白空间大于等于散风部件的安装空间时,可以避免散风部件对空调器的内部结构造成影响,可以不用重新设计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可以直接在现有的空调器上安装散风部件即可,进而可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外导风板和散风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外导风板和散风部件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除去散风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的散风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散风部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散风部件的俯视图;
图10为沿图9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空调器 200 壳体
300 换热器 400 风机
202 进风口 204 出风口
500 外导风板 600 散风部件
510 第一送风部 520 第二送风部
530 第一卡扣 540 第二卡扣
510a 第一送风孔 520a 第二送风孔
600a 散风本体 600b 支撑件
512 第一内侧面 514 第二内侧面
602 第一外侧面 604 第二外侧面
550 安装支耳 610 安装板
620 风扇 610a 安装孔
622 静叶 700 内导风板
800 百叶 500a 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空调器10包括壳体200、换热器300和风机400。壳体200开设有进风口202和出风口204。换热器300和风机400均设于壳体200内,风机400用于将气流从进风口202引入壳体200内,以与换热器300进行热交换,再通过出风口204将与换热器300热交换后的气流排入室内,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为壁挂式空调器。进风口202位于壳体200的上部。出风口204位于壳体200的前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还包括外导风板500和散风部件600。外导风板500盖设于出风口204处。外导风板500包括第一送风部510。散风部件600设于出风口204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510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600位于第一送风部510的上游。
在上述空调器10中,散风部件600设于出风口204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510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600位于第一送风部510的上游,从而气流在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之前,先经散风部件600打散,进而可以降低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的风的风感(风速),提高空调器10的舒适性。
而且散风部件600设于出风口204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510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600位于第一送风部510的上游,从而当外导风板500处于关闭出风口204的位置时,散风部件600可以位于外导风板500的内侧,从而外导风板500可以保护散风部件600,避免散风部件600被刮坏,且能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污染散风部件600,而导致散风部件600损坏。
此外,散风部件600设于出风口204处,在通过第一送风部510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600位于第一送风部510的上游,从而可以利用出风口204处的空白空间来安装散风部件600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散风部件600位于外导风板500外侧的方式,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10具有较小的尺寸,例如,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1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小的机身厚度,和/或,可以使得上述空调器1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机身宽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器10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将散风部件收容于壳体的前侧,并位于出风口的上方)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至少减小10mm的厚度。
而且当出风口204处的空白空间大于等于散风部件600的安装空间时,可以避免散风部件600对空调器10的内部结构造成影响,可以不用重新设计空调器10的内部结构,可以直接在现有的空调器上安装散风部件600即可,进而可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散风部件600设于第一送风部510上。如此,非常便于安装散风部件600。而且当外导风板500呈弧形时,也即外导风板500为弧形板时,可以利用外导风板500内侧的空白空间来安装散风部件600的至少部分,有利于获得尺寸较小的空调器1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先在第一送风部510上装配散风部件600,再将安装有散风部件600的外导风板500安装于壳体200上,也可以先在壳体200上安装外导风板500,再将散风部件600安装于外导风板500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散风部件600也可以直接安装于壳体2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导风板500还包括第二送风部520。第二送风部520与第一送风部510在外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上连接。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导风板500关闭出风口204时,一部分气流可以经散风部件600打散后,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一部分气流可以经第二送风部520送出。如此,可以使得外导风板500具有至少两种送风方式。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外导风板500呈弧形,第二送风部520相对于第一送风部510更靠近壳体200的前部。第一送风部510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送风孔510a。第二送风部520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送风孔520a。此时,可以控制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向下,由于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的风依次被散风部件600和第一送风部510打散,风感(风速)较低,即使用户站在壳体200的正下方,也不会觉得不舒适。同时可以控制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向前或向上,由于经第二送风部520送出的风被第二送风部520的多个第二送风孔520a打散,风感(风速)较低,即使用户站在壳体200的正前方,也不会觉得不舒适。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送风孔520a呈阵列排布。如此,更便于打散气流,而且便于制作第二送风部520。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导风板500呈弧形,第一送风部510相对于第二送风部520更靠近壳体200的前部,第一送风部510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送风孔510a,第二送风部520开设有一个大通孔。此时,可以控制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向前,由于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的风依次被散风部件600和第一送风部510打散,风感(风速)较低,即使用户站在壳体200的正前方,也不会觉得不舒适。同时可以控制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向下,由于第二送风部520开设有一个大通孔,第二送风部520的风阻较小,从而便于大风量送风,进而使得房间的温度快速降低,而由于壳体200的正下方通常很少会有用户,因此,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导风板500呈弧形,第二送风部520相对于第一送风部510更靠近壳体200的前部。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大于0°,且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朝向壳体200的后部倾斜。如此,经第二送风部520送出的气流更便于扩散至室内各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α为30°-6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α为40°-50°。
在本实施例中,外导风板500呈弧形,第二送风部520相对于第一送风部510更靠近壳体200的前部。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大于0°,也即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向上,相对于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向前,可以避免第二送风部520送出的风直吹用户,提高了舒适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5°-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0°-1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外导风板500呈弧形,与第一送风部510对应的弦长L1为与第二送风部520对应的弦长L2的1倍-2倍。散风部件600的宽度大致与第一送风部510对应的弦长L1相等,也即散风部件600的宽度为与第二送风部520对应的弦长L2的1倍-2倍。散风部件600的宽度太小,不能有效打散气流,而散风部件600的宽度过大,不利于利于出风口204处的空白空隙安装散风部件600。综合上述两方面,设置与第一送风部510对应的弦长L1为与第二送风部520对应的弦长L2的1倍-2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部520与第一送风部510一体成型。如此,更便于制作外导风板500。
在本实施例中,散风部件600与第一送风部510可拆卸连接。如此,非常便于拆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一送风部510上设置有第一卡扣530和第二卡扣540。散风部件600位于外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一卡扣530卡接,散风部件600位于外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与第二卡扣540卡接。如此,不仅非常便于拆装散风部件600,而且可以避免固定散风部件600的元件影响外导风板500的外表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打螺钉、磁吸等方式将散风部件600固定于外导风板500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530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扣530沿外导风板5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卡扣540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扣540沿外导风板5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部510具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送风孔510a。相对于仅设置一个大通孔的第一送风部510,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小通孔的第一送风部510,能更好的保护散风部件600,而且经散风部件600打散后的气流,在经过第一送风部510时,能被第一送风部510的多个第一送风孔510a再次打散,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的风的风感(风速),提高空调器10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送风孔510a呈阵列排布。如此,更便于打散气流,而且便于制作第一送风部51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通过第一送风部510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散风部件600与第一送风部510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500a。如此,在送风方向上,经散风部件600打散的气流可以先经缓冲空间500a缓冲,再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如此,可以使得经第一送风部510送出的风更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10所示,散风部件600包括散风本体600a和支撑件600b。散风本体600a沿外导风板500的长度方向延伸。散风本体600a的端部至少设置一个支撑件600b。支撑件600b设于第一送风部510上。散风本体600a、支撑件600b和第一送风部510限定出缓冲空间500a。如此,非常便于形成缓冲空间500a,而且非常便于散风部件600设于第一送风部510上。在本实施例中,散风本体600a位于外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一卡扣530卡接,散风本体600a位于外导风板50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与第二卡扣540卡接。支撑件600b为两个,两个支撑件600b分别设于散风本体600a的两个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部510靠近散风部件600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512和第二内侧面514。支撑件600b靠近第一送风部510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外侧面602和第二外侧面604。第一外侧面602与第一内侧面512对应设置,第二外侧面604与第二内侧面514对应设置。如此,可以使得支撑件600b更稳定固定于第一送风部510上,也即使得散风部件600更稳定固定于第一送风部510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侧面512和第二内侧面514所成夹角的角度为110°-170°。
在本实施例中,散风本体600a包括安装板610和风扇620。安装板610上开设有安装孔610a。风扇620设于安装孔610a处,以使从安装孔610a吹出的风扩散流动。在本实施例中,风扇620包括静叶622和动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静叶622相对于安装板610静止,动叶相对于安装板610可转动。当风扇620包括动叶时,风扇620还包括驱动件,通过驱动件驱动动叶相对于安装板610转动,以改变安装孔610a的出风面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送风部510靠近散风部件600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512和第二内侧面514时,第一内侧面512和第二内侧面514可以限定出容置空间,散风部件600至少部分嵌入容置空间内。容置空间可以对第一送风部510限位,从而可以使得散风部件600稳定固定于第一送风部510上。具体地,可以省略支撑件600b,并设置散风本体600a(安装板610)靠近第一送风部510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安装孔610a同时贯穿部分第一外侧面和部分第二外侧面。第一外侧面602与第一内侧面512对应设置,第二外侧面604与第二内侧面514对应设置(此时,可以设置缓冲空间500a,也可以不设置缓冲空间500a)。如此,容置空间可以更好的对第一送风部510限位,从而可以使得散风部件600更稳定固定于第一送风部5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导风板500可转动设于壳体200上,并能在关闭出风口204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204的位置之间切换。如此,当外导风板500处于关闭出风口204的位置时,空调室外机10通过外导风板500上的第一送风部510和第二送风部520送风,实现低风感送风(无风感送风)。当外导风板500处于打开出风口204的位置时,空调室外机10可以正常送风。也即上述空调室外机10具有无风感送风模式和常规送风模式这两种送风模式。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室外机10也可以不具有常规送风模式,此时,外导风板500也可以固定连接于壳体200上,并关闭出风口20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送风部510上设置有两个安装支耳550。两个安装支耳550沿外导风板5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送风部510通过安装支耳550与壳体200可转动地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散风部件600位于两个安装支耳55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0还包括内导风板700。内导风板700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204内侧。内导风板700能在向第一送风部510导风的位置和向第二送风部520导风的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相同条件下(空调器的风机的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当内导风板700由向第一送风部510导风的位置切换为向第二送风部520导风的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量增大;而当内导风板700由向第二送风部520导风的位置切换为向第一送风部510导风的位置时,第一送风部510的送风量增大。设置内导风板700,可以控制第一送风部510和第二送风部520的送风量风量,从而使得上述空调器1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还包括百叶800。百叶80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00上。且在气流方向上,百叶800位于内导风板700的上游。其中,百叶800为多个,多个百叶800沿外导风板5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百叶800转动可以实现左右摆风和/或前后摆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空调器10和与上述空调器10通过冷媒管连接的空调室外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
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设于所述壳体,盖合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外导风板包括第一送风部,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孔;以及
散风部件,所述散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在通过所述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送风部的上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件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靠近所述散风部件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散风部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容置空间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送风部送风的送风方向上,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件包括散风本体和支撑件,所述散风本体沿所述外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散风本体的端部至少设置一个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部上,所述散风本体、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送风部限定出所述缓冲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靠近所述散风部件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一送风部的一侧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内侧面设置,所述第二外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内侧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所述散风部件位于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还包括第二送风部,所述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孔,所述第二送风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在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一体成型。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下部,所述外导风板呈弧形,所述第二送风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送风部更靠近所述壳体的前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30°。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大于0°,且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后部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与竖直面的夹角为30°-60°。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送风部对应的弦长为与所述第二送风部对应的弦长的1倍-2倍。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侧,所述内导风板能在向所述第一送风部导风的位置和向所述第二送风部导风的位置之间切换。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送风孔呈阵列排布;和/或
所述第二送风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送风孔呈阵列排布。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上,并能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切换。
CN202120408207.8U 2021-02-24 2021-02-24 空调器 Active CN214501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8207.8U CN214501427U (zh) 2021-02-24 2021-02-24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8207.8U CN214501427U (zh) 2021-02-24 2021-02-24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1427U true CN214501427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2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8207.8U Active CN214501427U (zh) 2021-02-24 2021-02-24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1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92366B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WO202302964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763291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501427U (zh) 空调器
CN108954506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630816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944510U (zh) 空调柜机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0368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88U (zh) 移动式空调
CN21681437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103242U (zh) 具有分层风道的环形出风取暖器
CN2174418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0635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0696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62420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2619205U (zh) 用于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
CN21815449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27287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441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27288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4418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