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0236U -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0236U
CN216840236U CN202220008607.4U CN202220008607U CN216840236U CN 216840236 U CN216840236 U CN 216840236U CN 202220008607 U CN202220008607 U CN 202220008607U CN 216840236 U CN216840236 U CN 216840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late
positioning
plate
framework
form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086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家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Youtej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Youte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Youtej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Youte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086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0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0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0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控制保护层厚度存在着精度低以及安装难度大的问题,本申请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夹持槽,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所述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装置本体利用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既能够实现保护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同时又不会损坏模板,避免了现有技术因模板损坏而出现定位钢筋裸露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同时降低了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钢筋骨架(如柱、墙、梁、桥墩内的钢筋骨架)进行浇筑混凝土,使得钢筋骨架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为了实现对钢筋的保护,防止(或者降低)钢筋的腐蚀,钢筋的最外侧至混凝土的外表面之间厚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即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具有要求和规范。如下表所示为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mm):
环境类别 板、墙、壳 梁、柱、杆
15 20
二a 20 25
二b 25 35
三a 30 40
三b 40 50
其中,当混凝土强度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小于40mm。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保护层的厚度都能明白和理解。
如图1所示,为钢筋骨架与混凝土0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筋01竖向放置,而水平筋04连接在主筋01的外围,竖向模板03包围在钢筋骨架的外围,并且竖向模板03的内表面与钢筋骨架之间具有间距,水平筋04(或者称为箍筋)的外表面与混凝土02的外表面(或者模板03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L)。
在建筑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图纸对柱、墙等坚向构件平面位置(即模板的边线)定位放线,然后以定位线为依据架设模板,以此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满足规范要求,达到钢筋防腐蚀的目的。
但是在架设或者捆绑钢筋骨架(包括主筋01和水平筋04)时,由于主筋01本身呈长条状、并且主筋也不可避免的会进行拼接(例如搭接和焊接);加上钢筋骨架还会存在拖拽的情况(例如在架设梁的钢筋骨架时,由于梁的主筋插入到柱的钢筋骨架内,在拖动梁的主筋的时候,梁的主筋也会对柱的钢筋骨架造成扰动,)从而导致钢筋骨架出现倾斜或者弯曲的情况;再加上水平筋04在进行折弯的时候,水平筋也并不是矩形状(即水平筋的转角处夹角会存在不是90°的情况,水平筋也会存在倾斜并不是绝对水平)。综上以上现场施工情况,钢筋骨架会出现倾斜的情况,即整个钢筋骨架并不是与水平面相互垂直。
模板在架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确保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或者说模板架设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但是钢筋骨架的垂直度并不能保证,从而导致钢筋骨架在包覆的模板内存在着倾斜或者弯曲的问题,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与施工规范要求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匹配。如图2所示,钢筋骨架在包覆的模板内出现倾斜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骨架一侧的保护层的厚度L1小于规范要求,而钢筋骨架另一侧的保护层的厚度L2大于规范要求。
为了对钢筋骨架的位置进行调整,现场施工人员一般利用钢筋撬动(或者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不能准确调整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并且保护层的厚度仍然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同时利用钢筋撬动、插入的时候也容易损坏模板,当模板拆除后插入的定位钢筋会裸露在混凝土外表面,导致浇筑质量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夹持槽,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所述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装置本体利用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能够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上,和/或所述夹持槽能够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的开口宽度沿着从背离定位面至靠近定位面的方向逐渐变大,或者所述夹持槽呈台阶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上朝向模板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定位面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上的夹持槽,所述定位面为安装板上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板,所述定位面为定位板上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面上方的安装板上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或者所述定位面上方的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上朝向定位面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部还设置有至少一块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面为第一安装板上背离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的侧面,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相互适配的夹持槽,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适配的夹持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或者所述定位面上方的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上朝向定位面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横板、第二竖板、第二横板和第三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相互平行,并且第一竖板与第一横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竖板、第一横板和第二竖板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上的夹持槽,第三竖板背离第二横板的侧面为定位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夹持的夹持槽,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模板的内壁相互接触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的侧面为定位面,所述安装板上远离卡持槽的端部延伸出定位板并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定位面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相互接触抵持的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下侧安装有定位板和挡板,安装板与定位板之间形成“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安装板与挡板之间形成用于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上并呈“L”型的夹持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建筑用模板保护层定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装置本体上的夹持槽抵持和/或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者称为箍筋)和/或主筋上,然后利用夹持槽距离定位面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距离,由于钢筋骨架四周的模板是依据测量放线的位置而架设的,因此模板的位置确定之后,通过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即可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规范要求。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既能够实现保护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同时又不会损坏模板,避免了现有技术因模板损坏而出现定位钢筋裸露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插入钢筋的方式,具有插入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
本申请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如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在架设模板之前,预先将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设置在钢筋骨架(沿钢筋骨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上,然后在架设模板的时候模板挤压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对钢筋骨架进行挤压,从而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第二种方式:钢筋骨架和模板都架设完成之后,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利用架设好的模板对钢筋骨架进行定位;第三种方式:将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进行结合,即既预先在钢筋骨架上设置,同时模板架设完成后再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因此,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具有使用灵活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物的钢筋骨架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钢筋骨架的横向截面剖视图;
图2为钢筋骨架与外围的模板内出现位置偏移时的状态示意图,即由于钢筋骨架出现倾斜而导致钢筋骨架并未在外围模板的中央位置,导致保护层的厚度与施工规范要求不符;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板呈平板状,夹持槽为开设在定位板上的夹持槽,定位面为安装板上的一个侧面;图3中包括3a、3b和3c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安装板呈块状;图4中包括4a和4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图5中包括5a、5b和5c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装置本体上具有两个夹持槽;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夹持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8a、8b、8c和8d四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9为本申请的夹持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9a和9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0a、10b和10c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1a和11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2a和12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4a和14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5a和15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包含了图16a和16b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01、主筋,02、混凝土,03、模板,04、水平筋;
1、夹持槽,2、装置本体,3、楔形部,4、定位面,5、安装板,6、定位板,7、第一安装板,8、第二安装板,9、第三安装板,10、第一竖板,11、第一横板,12、第二竖板,13、第二横板,14、第三竖板,15、挡板,16、接触板,17、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附图1,为建筑物(例如柱、墙)的钢筋骨架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模板03的内表面(或者混凝土02的外表面)与钢筋骨架水平筋04最外侧之间的间距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L)。结合附图2,由于钢筋骨架在架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倾斜或者弯曲的情况,即使钢筋骨架的底部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规范要求,但是由于主筋01的弯曲以及水平筋04的精度不能够保证,导致钢筋骨架的上端会出现倾斜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包括装置本体2,所述装置本体2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夹持槽1,所述装置本体2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4(其中,当装置本体上具有两个及以上与模板进行接触的定位面时,各个定位面在同一面上,从而利用各个定位面共同来与模板进行接触,以达到提高与模板接触面积的作用),所述夹持槽1与定位面4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装置本体2利用夹持槽1与定位面4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其中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即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将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先设定好,即可利用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从而确保浇筑混凝土后,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本申请讲述的模板的内壁即为模板朝向钢筋骨架侧的内侧面。
本申请的夹持槽能够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者主筋进行夹持或者抵持,当夹持槽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夹持的时候(即夹持槽与水平筋或者主筋的直径大小相互适配),此时装置本体控制夹持槽与定位面的距离即能够确定保护层的厚度。当夹持槽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相互抵持的时候(夹持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水平筋或者主筋的尺寸,或者夹持槽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或主筋),确定好夹持槽中与水平筋或者主筋最外侧的接触部分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即能够确保保护层的厚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讲述的“间距”为水平距离或者垂直距离,当模板为竖立模板时(即模板与水平面垂直板),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为水平距离;当模板为水平模板时(即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为垂直距离。
其中,当围绕在钢筋骨架上的模板横截面为矩形状(如方柱)时,定位面为平面;当围绕在钢筋骨架上的模板横截面为圆形状(例如圆形柱),定位面为弧形面。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浇筑的柱的形状,为了使得定位面与模板03相互接触和贴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定位面为平面还是弧形面,在此不再赘述。为了描述和理解,本申请的下文以定位面为平面(即模板的横截面为矩形状)来进行详细阐述。
其中,不同情况下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也不同(正如本申请背景技术中第一段所言),因此,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不同的保护层厚度能够进行选择和控制,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建筑用模板保护层定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装置本体上的夹持槽抵持和/或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者称为箍筋)和/或主筋上,然后利用夹持槽距离定位面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距离,由于钢筋骨架四周的模板是依据测量放线的位置而架设的,因此模板的位置确定之后,通过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即可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钢筋骨架外围距离模板之间的间距(即保护层的厚度)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规范要求。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撬动或者插入钢筋的方式,既能够实现保护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同时又不会损坏模板,避免了现有技术因模板损坏而出现定位钢筋裸露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插入钢筋的方式,具有插入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现有技术通过插入钢筋的方式,插入的钢筋需要一定的长度才能够起到作用,并且插入的钢筋大小还需要与保护层的厚度来确定,导致成本较高,并且插入钢筋的过程劳动强度也很大)。
本申请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如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在架设模板之前,预先将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设置在钢筋骨架(沿钢筋骨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上,然后在架设模板的时候模板挤压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对钢筋骨架进行挤压,从而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第二种方式:钢筋骨架和模板都架设完成之后,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从而利用架设好的模板对钢筋骨架进行定位;第三种方式:将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进行结合,即既预先在钢筋骨架上设置,同时模板架设完成后再从模板的端部插入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因此,本申请的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具有使用灵活方便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和/或所述夹持槽1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上。即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水平筋04夹持或抵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主筋01夹持或者抵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与水平筋04和主筋01相互夹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水平筋04和主筋01相互抵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水平筋04抵持,夹持槽1与主筋01相互夹持。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与主筋01抵持,夹持槽1与水平筋04相互夹持。其中,当夹持槽与水平筋和主筋均夹持或者抵持时,至少有一个夹持槽与水平筋夹持或者抵持,至少有一个夹持槽与主筋夹持或者抵持。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装置本体2通过一个夹持槽1来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装置本体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夹持槽1来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装置本体通过1个夹持槽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0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装置本体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夹持槽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0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装置本体既通过至少一个夹持槽1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同时又通过至少一个夹持槽1夹持或者抵持在钢筋骨架的主筋01上。
本申请的建筑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一端通过夹持槽1与钢筋骨架进行支撑,另一侧通过定位面与模板03进行支撑,从而卡持在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并对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进行控制,达到控制保护层厚度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能够与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和/或所述夹持槽能够与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本申请讲述的水平筋和主筋的直径大小,是指水平筋和主筋的直径。例如钢筋骨架常用的水平筋(或者称为箍筋)的直径为6mm、8mm、10mm和12mm,这里的6mm、8mm、10mm和12mm就代表4种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的开口宽度沿着从背离定位面至靠近定位面4的方向逐渐变大,或者所述夹持槽1呈台阶状。即是说本申请通过将夹持槽的形状进行设计,通过开口宽度逐渐变化的夹持槽或者台阶状的夹持槽,使得一个夹持槽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和主筋,以提高本申请使用时的便利性。
结合附图8(包括了8a、8b、8c和8d),其中,在图8a和8b中,夹持槽1与一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04或者主筋01相互适配并与水平筋或者主筋相互夹持。其中,在图8c,夹持槽1的开口宽度沿着背离定位面4至靠近定位面4的方向逐渐变大(即夹持槽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例如从6mm逐渐变化为12mm),该夹持槽1能够与多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或者主筋相互适配并进行夹持。在图8d中,夹持槽呈台阶状,通过台阶状的夹持槽与多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或者主筋相互适配并进行夹持。
结合附图9(包括了9a和9b),其中,在图9a和图9b中,夹持槽1与水平筋或者主筋相互抵持,从而利用一个夹持槽能够与多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或者主筋进行抵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由装置本体2折弯、冲压而成,或者所述夹持槽1开设在装置本体上。即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槽1由装置本体折弯而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通过在装置本体上冲压成型。当装置本体的材质为金属时(例如钢材和铝合金),夹持槽1通过折弯、冲压、切割而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本体采用工程塑料,那么夹持槽1直接与装置本体一体成型即可。无论夹持槽1是通过折弯、冲压、切割还是与装置本体一体成型,夹持槽的成型方式都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本申请对于装置本体的材质也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能够根据装置本体的材质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以形成夹持槽,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为装置本体2上两个相互垂直的面形成的呈“L”型的空间,利用“L”型的空间与水平筋或者主筋的上顶面和外侧面(靠近模板侧的侧面)进行接触抵持,从而卡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者主筋上。而装置本体的另一侧由于与模板的内壁接触抵持,因此夹持槽为呈“L”型的空间也能够卡持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槽1由开设在装置本体2上的槽和由装置本体2的两个相互垂直的面形成的“L”型的空间共同组成。从而来提高与钢筋骨架的接触面积,提高与钢筋骨架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2上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3,所述楔形部3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例如当钢筋骨架为柱的钢筋骨架时,钢筋骨架外围的模板竖立放置(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此时本申请的装置本体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插入,那么楔形的宽度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逐渐变小。当钢筋骨架为梁的钢筋骨架时,钢筋骨架外围的模板包括水平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平行)和竖立模板(与水平面相互垂直),此时本申请的装置本体用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水平模板之间时,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的方向(从左至右的方向或者从右至左的方向)逐渐变小。
其中,当装置本体上具有楔形部3,主要用于从模板的端部(上端、左端或者右端)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当然当装置本体上具有楔形部也能够用于设置在钢筋骨架中的中部区域(即模板除去端部的其余位置对应的钢筋骨架上)。
结合附图2,当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较小需要调整时,需要将装置本体的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隙内,因此,为了便于将装置本体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隙内,装置本体具有楔形部3,降低使用时的难度,同时也使得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能够逐渐进行调整,降低模板03损坏的风险。
结合附图3(该示意图中包括3a、3b和3c),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5,夹持槽1开设在安装板5上并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所述定位面4为安装板5上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其中,由于水平筋04基本上水平设置在钢筋骨架上,因此,夹持槽沿着安装板5的竖向方向开设,从而便于通过夹持槽1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
其中,图3a和图3b的区别在于:在图3a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板5上左右两侧下端的长度不相同,其中,安装板5靠近夹持槽1侧的下端长度较短,从而便于夹持在水平筋04上。而在图3b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板5上左右两侧下端的长度相同。
图3c与图3a和图3b的区别在于:在图3c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夹持槽1开设在安装板5的中部,安装板5的左右两个侧面均能够作为定位面4。而图3a和图3b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夹持槽1偏心开设在安装板上,即夹持槽距离安装板左右两侧面的距离不相同。
结合附图3(该示意图中包括3a、3b和3c),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呈平板状。
结合附图4(该示意图中包括4a和4b),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呈块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的横向截面呈“H”字型状。因此,本申请对于安装板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其中,附图4和图3的区别在于:附图4中所展示的安装板5的厚度比附图3所展示的安装板5的厚度更厚,从而使得定位面4的面积更大,提高与模板03内壁的接触面积,减少模板03被损坏的风险。
结合附图5(包括图5a、5b和5c)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5上设置有至少一块定位板6,所述定位面4为定位板5上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所述定位板6与安装板5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定位板6与安装板5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图5a,安装板5上设置有一块定位板6,利用该定位板6上背离安装板5侧的平面来作为定位面。其中,该定位板6左右对称的安装在安装板5的侧面。
结合附图5b,安装板5上安装有三块定位板6,上下相邻的定位板6沿着不同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安装板5上,如图5a所示,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定位板6向安装板5的左前方向延伸,中间的定位板向安装板5的右后方进行延伸,利用三个定位板6上的背离安装板5侧的平面来共同形成定位面4。
结合附图5c,图5c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5b所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图5b中各个定位板6与安装板5相互垂直,图5c中各个定位板与安装板倾斜连接,即是说在图5c中,定位板6与模板03之间线接触,三个定位板6利用三个线接触来构成与模板03的相互接触的定位面。
结合附图3至附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5具有楔形部3,所述楔形部3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减小,从而利用该楔形部3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隙内对钢筋骨架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确保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间距符合保护层的厚度要求。
结合附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第一安装板7,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8,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上部还设置有至少一块第三安装板9,所述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设置在第一安装板7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面4为第一安装板7上背离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的侧面,第三安装板9上并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第二安装板8上并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即是说,装置本体通过与水平筋箱适配的夹持槽和与主筋相互适配的夹持槽共同夹持在钢筋骨架上,提高与钢筋骨架连接的稳固性。结合附图6,采用两个夹持在水平筋04上的夹持槽以及利用下方夹持在主筋上的夹持槽共同作用成整体后,相比于附图3(包括3a、3b和3c)单片的形式不会由于重力向内侧倾斜,自身即可稳定。
结合附图6,第一安装板7上安装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安装板9,每一个第三安装板9上均具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三安装板9之间的间距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的直径相互适配,从而使得钢筋骨架的主筋01既能够通过夹持槽1进行夹持,同时也能够利用两个第三安装板9之间的间距来夹持主筋01,进一步提高装置本体与钢筋骨架夹持的紧固性。
结合附图6,第一安装板7、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或者第一安装板7、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一体成型。
结合附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第二竖板12、第二横板13和第三竖板14,所述第一竖板10、第二竖板12和第三竖板1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板11和第二横板13相互平行,并且第一竖板10与第一横板11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和第二竖板1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的夹持槽1,第三竖板14背离第二横板13的侧面为定位面4。
结合附图7,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第二竖板12、第二横板13和第三竖板14直接通过折弯形成一个整体,或者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第二竖板12、第二横板13和第三竖板14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2上朝向模板03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所述接触面17位于定位面4的上方。当装置本体2上具有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时,用于柱或墙与楼板一起浇筑时候,即在浇筑柱或墙的同时,一起浇筑楼板。
结合附图10(包含了图10a、10b和10c),与附图3的区别在于:安装板5上的上端设置有接触板16,所述接触板16的下端面(即朝向定位面4的侧面)为接触面17,通过接触面17与模板的端部接触,从而使得进一步提高装置本体2安装的稳固性。
其中,接触板16与安装板5一体结构,或者接触板16与安装板5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附图11(包含了图11a和11b),在该示意图中,接触面17为安装板5上的一部分。即在安装板5的右侧形成有“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
结合附图12(包含了图12a和12b),图12a与图5a的区别在于:在图12a中,安装板5的上部设置有接触板16,接触板16上朝向定位板6侧的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相互接触的接触面17。图12b与图5b的区别在于:在图12b中,定位板5上设置有两个定位板6,定位板5的上部设置有接触板16,接触板16上朝向定位板6侧的端面(即接触板16的下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相互接触的接触面17。
结合附图13,附图13展示的实施例与附图6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附图13中,第一安装板7呈“L”型,使得第一安装板7上具有 “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4。
结合附图14(包括了图14a和14b),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2包括安装板5,安装板1的一端具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1,安装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板6,定位板6上朝向模板03内壁的侧面(即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1的侧面)为定位面4,定位板6朝向模板03的内壁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6并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即是说沿着朝向模板03方向延伸出定位板6的安装板5上具有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17)。图14a与图14b 中,定位板6由安装板5冲压而成。
结合附图15(包括了15a和15b),本实施例的安装板5上还设置有挡板15,挡板15与安装板5之间形成有“L”型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夹持槽1由开设在安装板5上的槽和由挡板15与安装板5形成的“L”型的空间共同组成。从而来提高与钢筋骨架的接触面积,提高与钢筋骨架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稳定性。其中安装板5上的槽与钢筋骨架的主筋5相互夹持或者抵持,挡板15用于抵持在主筋01或者水平筋03上。其中对于挡板15的具体外形结构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15为弧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为平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呈梳齿状。
优选的,结合附图15a,当挡板15为弧形板时,挡板15用于与主筋01进行抵持。优选的,结合附图15b,挡板15为平板时,挡板15用于与水平筋04相互抵持。
结合附图16(包含了附图16a和16b),图16展示的实施例与图15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6中,挡板15和定位板6位于安装板5的同一侧;而在图15中,挡板15和定位板6分别位于安装板5的上下两侧。因此,本申请中挡板的设置方向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挡板15能够起到抵持钢筋骨架(主筋和/或水平筋)并不会发生机械干涉即可。图16a与图16b的区别在于:图16a中,夹持槽1由开设在安装板5上的槽以及挡板15与安装板5形成的 “L”型的空间共同形成(即图16a中的夹持槽1既能够通过槽与主筋夹持或者抵持,又能够通过挡板15与主筋或者水平筋进行抵持);在图16b中,夹持槽1为挡板15与安装板5形成的 “L”型的空间,通过该“L”型的空间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挡板15。
实施例一
结合图3a,本实施例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呈板状的安装板5,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1,安装板5上远离夹持槽1一侧的侧面为定位面4,夹持槽1与定位面4之间具有间距,安装板5的下端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03之间的楔形部03。在该实施例中,楔形部03的宽度沿着夹持槽1的底部至安装板1的右侧底部逐渐降低。在该实施例中,夹持槽1由两个槽口连通组成(即夹持槽1呈台阶孔状),夹持槽1能够适用于两种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04。
在该实施例中,夹持槽1距离安装板5左侧的距离小于夹持槽距离安装板5右侧的距离。并且安装板5左侧的长度小于安装板右侧的长度。
实施例二
结合图3b,图3b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3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图3b中安装板5左侧的长度等于安装板5右侧的长度。
实施例三
结合图3c,图3c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3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图3c中,夹持槽开设在安装板5的中部(即夹持槽1距离安装板左侧的距离等于夹持槽距离安装板右侧的距离);并且安装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能够作为定位面4;此外,安装板5左侧和右侧下端均设置有楔形部3。
实施例四
结合图4a,图4a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3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图4a中,安装板5呈块状(即图4a中的安装板的厚度相比于图3a中的安装板的厚度更厚),从而使得定位面4的面积更大,从而提高与模板03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模板损坏的风险。
实施例五
结合图4b,图4b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4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图4b中,安装板5的造型不同,即在图4b中,安装板5采用镂空的造型。
实施例六
结合图5a,图5a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3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图5a中,安装板5的右侧面安装有一块与安装板相互垂直的定位板6,定位板6上背离安装板5侧的平面为定位面4,利用定位板5上的定位面4来提高与模板03的接触面积。
实施例七
结合附图5b,图5b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5a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在图5b中,安装板5的右侧面安装有三块定位板6,三块定位板6沿着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延伸,利用三块定位板6上背离安装板5侧的三个平面来共同组成与模板接触的定位面。
实施例八
结合附图5c,图5c所展示的实施例与图5b展示的实施例不同在于:在图5c中,安装板右侧的三块定位板6与安装板相互倾斜设置,而在图5b中安装板与定位板相互垂直设置。图5c中由于定位板6倾斜设置,因此,每一个定位板6与模板之间为线接触,定位板与模板03之间的3个线接触共同构成定位面4。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八(即图5c)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定位板呈“L”状,定位板与安装板之间倾斜连接,但是每一个定位板与模板03之间均为面接触。
实施例十
结合图6,本实施例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8,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上部还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第三安装板9,所述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设置在第一安装板7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面4为第一安装板7上背离第二安装板8和第三安装板9的侧面,所述第三安装板9上并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第二安装板8上并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即是说,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通过第三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的夹持槽共同夹持在钢筋骨架上,提高与钢筋骨架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三安装板9上均具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相互夹持配合的夹持槽1,夹持槽1由两个相互连通的槽口组成(即夹持槽呈台阶状),以便于夹持在两种不同直径大小的水平筋04上。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安装板9之间的间距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的直径相互适配,从而使得钢筋骨架的主筋01既能够通过夹持槽1进行夹持,同时也能够利用两个第三安装板9之间的间距来夹持主筋01,进一步提高装置本体与钢筋骨架夹持的紧固性。
实施例十一
结合附图7,本实施例的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第二竖板12、第二横板13和第三竖板14,所述第一竖板10、第二竖板12和第三竖板1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板11和第二横板13相互平行,并且第一竖板10与第一横板11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和第二竖板1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或者主筋01上的夹持槽1,第三竖板14背离第二横板13的侧面为定位面4。
本实施例的第一竖板10、第一横板11、第二竖板12、第二横板13和第三竖板14直接通过折弯形成一个整体。
实施例十二
结合附图10a,本实施例与图3a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板5上的上端设置有接触板16,所述接触板16的下端面(即接触板16朝向定位面4的侧面)为接触面17,通过接触面17与模板的端部接触,从而使得进一步提高装置本体2安装的稳固性。
实施例十三
结合附图11a,本实施例中,安装板5的上部具有用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接触面17为安装板5上的一部分。即在安装板5的右侧形成有“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4。
实施例十四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中展示的实施例与附图6展示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附图13中,第一安装板7呈“L”型,使得第一安装板7上具有 “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4。
实施例十五
结合附图14a,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2包括安装板5,安装板1的一端具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01夹持或者抵持的夹持槽1,安装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板6,定位板6上朝向模板03内壁的侧面(即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1的侧面)为定位面4,安装板5朝向模板03的内壁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6并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即是说沿着朝向模板03方向延伸出定位板6的安装板5上具有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17。
实施例十六
结合附图15a,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五(即附图14a)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板5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或水平筋接触抵持的挡板15,夹持槽1由开设在安装板5上的槽和由挡板15与安装板5形成的“L”型的空间共同组成。
实施例十七,结合附图16b,在图16b中,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2包括安装板5,安装板5上设置有定位板6和挡板15,夹持槽1为挡板15与安装板5形成的 “L”型的空间,通过该“L”型的空间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上,定位板6上朝向模板03内壁的侧面(即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1的侧面)为定位面4,安装板5朝向模板03的内壁的一端延伸出定位板6并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即是说沿着朝向模板03方向延伸出定位板6的安装板5上具有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进行接触的接触面17。
实施例十八,结合附图17,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2包括安装板5,安装板5上开设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04相互适配的夹持槽1,该夹持槽1由两个相互连通的槽口组成,上部槽口的宽度小于下部槽口的宽度,能够适用于两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04的夹持(即夹持槽1呈台阶状),安装板5的右侧设置有定位板6,定位板6背离安装板5侧的平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4,安装板5右侧的顶部设置有接触板16,接触板16朝向定位面4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0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即接触板16的下端面为接触面17)。
结合附图17和12a,本申请对于安装板5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当装置本体2上具有用于与模板端部接触的接触面17时,应当确保当接触面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时候,夹持槽1能够与钢筋骨架(水平筋和/或主筋)相互夹持或者抵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思想之下作出的其他结构变形,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和/或抵持在钢筋骨架上的夹持槽,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定位面,所述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装置本体利用夹持槽与定位面之间的间距来控制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槽能够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水平筋上,和/或所述夹持槽能够夹持或抵持在钢筋骨架的至少一种直径大小的主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槽的开口宽度沿着从背离定位面至靠近定位面的方向逐渐变大,或者所述夹持槽呈台阶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上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朝向模板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定位面的上方。
6.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上的夹持槽,所述定位面为安装板上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板,所述定位面为定位板上用于与模板的内壁进行接触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具有便于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宽度沿着插入到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面上方的安装板上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或者所述定位面上方的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上朝向定位面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部还设置有至少一块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面为第一安装板上背离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的侧面,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相互适配的夹持槽,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适配的夹持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或者所述定位面上方的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上朝向定位面的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横板、第二竖板、第二横板和第三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相互平行,并且第一竖板与第一横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竖板、第一横板和第二竖板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上的夹持槽,第三竖板背离第二横板的侧面为定位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相互夹持的夹持槽,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模板的内壁相互接触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远离夹持槽的侧面为定位面,所述安装板上远离卡持槽的端部延伸出定位板并具有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定位面的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与钢筋骨架的水平筋或主筋相互接触抵持的挡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下侧安装有定位板和挡板,安装板与定位板之间形成“L”型腔体,“L”型腔体的上端面为用于与模板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面,“L”型腔体的下侧面为用于与模板的内壁接触的定位面;安装板与挡板之间形成用于抵持在钢筋骨架的水平筋上并呈“L”型的夹持槽。
CN202220008607.4U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Active CN216840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8607.4U CN216840236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8607.4U CN216840236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0236U true CN216840236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5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08607.4U Active CN216840236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02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40236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CN112554549A (zh) 一种圆弧形壳体板的模板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187228A (zh) 一种便携式混凝土结构套管预埋工具及方法
CN216810635U (zh) 一种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CN114737706B (zh) 一种大面积幕墙龙骨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4996006U (zh) 一种便携式混凝土结构套管预埋工具
CN214739017U (zh) 钢管束组合剪力墙与钢梁连接装置
CN214462545U (zh) 建筑用阴角模板
CN212053392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梁板连接构造
CN110385783B (zh) 一种综合管廊板体构件中预埋吊环的预制构件及施工方法
CN114197894A (zh) 大型混凝土漏斗施工方法
CN219100707U (zh)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CN219343990U (zh) 一种可周转式外墙模板吊装结构
CN114622725A (zh) 一种新型异形铝单板幕墙模块化龙骨安装工艺
CN218374740U (zh) 一种箍筋定位尺
CN216590266U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的管道固定装置
CN211818135U (zh) 定位工装
CN219825754U (zh) 一种后锚固整体式连接件
CN219654296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筒壁连续浇筑系统的保护层厚度定位装置
CN217055185U (zh) 一种明挖浅埋隧道侧墙支撑体系
CN210460057U (zh) 一种天幕钢结构钢柱纠偏装置
CN212105195U (zh) 一种建筑工程装配式精准定位管线预留预埋装置
CN220487128U (zh) 一种免喇叭口式构造柱浇筑装置
CN218467169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模块快速安装的定位锥
CN215519959U (zh) 一种圆弧形壳体板的模板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