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0086U -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0086U
CN216740086U CN202220165863.4U CN202220165863U CN216740086U CN 216740086 U CN216740086 U CN 216740086U CN 202220165863 U CN202220165863 U CN 202220165863U CN 216740086 U CN216740086 U CN 216740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eam
supporting
base plate
plate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658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智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1658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0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0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0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梁和角码,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所述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未设有顶部凸条的部分形成有搭接区域,所述角码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可搭靠于所述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且所述搭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可以起到隐藏搭接板的作用,让阳光房框架的顶面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方便后续玻璃盖板的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光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它是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的全明非传统建筑,以达到享受阳光,亲近自然的目的。阳光房的房顶由多根横梁及纵梁组合安装构成,并于横梁及纵梁上铺设玻璃进行组装。其中横梁和纵梁之间通过采用角码进行连接。传统的角码为L形角码,L形的角码用于连接两根互相垂直设置的铝型材,目前常用的L形的角码与铝型材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通过L形的角码上两个互相垂直的外侧面分别与外设的互相垂直的两根铝型材贴合,然后用螺钉将角码和铝型材固定连接,该种方式的确定为角码与铝型材之间通过面来定位,限制的自由度少,使得角码与铝型材之间定位关系难以调整,另外,也使得在角码与铝型材之间的剪切力大部分作用在螺钉上,螺钉的连接容易出现松动或者断裂,影响角码与铝型材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寿命。
申请号为“202120395088.7”的一种装配式阳光房角码中提出了一种于背板上设有与背板相垂直的搭板,搭板搭靠在支撑梁上固定,可以直接利用支撑梁的本体的形状来承担向下的载荷,将向下的载荷直接转化到支撑梁上,避免利用螺丝或螺栓连接的摩擦力来实现载荷的传递,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但是搭板搭于支撑梁上时,支撑梁的上端面不够平整,不便于玻璃盖板的铺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其通过在支撑梁的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以与角码基板上搭靠于支撑梁上的搭接板齐平,使得支撑梁的上端面保持平整便于后续玻璃盖板的铺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包括支撑梁和角码,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所述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未设有顶部凸条的部分形成有搭接区域,所述角码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可搭靠于所述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且所述搭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梁顶端面的中间位置。由于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梁顶端面的中间位置,可以给玻璃盖板定尺寸提供参考位置。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搭接区域;所述角码还包括两个位于基板前端的连接板,两个连接板可分别搭靠于两个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且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
由于角码还包括两个位于基板前端的连接板,角码上搭接板所连的支撑梁定为第一支撑梁,而上述支撑梁欲作为第二支撑梁与角码相连时,第二支撑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支撑梁垂直,第二支撑梁的端头与基板相抵,且两个连接板可与第二支撑梁的上端面相抵,对第二支撑梁的上端面形成限位避免脱离。同时由于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搭接区域,两个连接板的上表面与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也可以起到隐藏连接板造成的突兀的作用,让阳光房框架的顶面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方便玻璃盖板的安装。该支撑梁既可以作为第一支撑梁,也可以作为第二支撑梁,统一了支撑梁的结构,便于支撑梁的生产及支撑梁的安装。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基板的左右两端设有向基板前方延伸的侧板,两个连接板分别设于两个侧板的顶端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转动,所述支撑梁的一端端头位于两个侧板之间时,两个连接板可分别转动搭靠于两个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
由于基板的左右两端设有向基板前方延伸的侧板,两侧侧板不仅对支撑梁起到左右限位固定的作用。而且侧板可遮盖支撑梁施工瑕疵问题。作为举例,将支撑梁根据其延伸方向分为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位于两个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的长度难以完全与两个平行的第一支撑梁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若第二支撑梁的长度小于两个平行的第一支撑梁之间的间距,那么第二支撑梁至少会有一端与第一支撑梁之间留有间隙,而通过侧板则可对该间隙进行遮挡,更加美观。
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两根垫条,所述垫条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两根垫条设置于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并位于所述顶部凸条的左右两侧,所述垫条的高度高于所述顶部凸条。
由于两根垫条位于顶部凸条的左右两侧,且垫条的高度高于所述顶部凸条,当盖上玻璃盖板后,两根垫条之间于支撑梁上方及玻璃盖板下方就会形成有可打入胶水的容纳槽,容纳槽与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连通。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打入的胶水流入容纳槽内填满,通过设有顶部凸条,可减少容纳槽的大小,减少打胶量。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两根垫条分别与顶部凸条的两侧侧壁贴合。进一步减少打胶量,且由于垫条与顶部凸条的两侧侧壁贴合,也可以避免胶水往两侧溢出。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垫条于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上与顶部凸条部分重合。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于所述顶部凸条的两侧均设有嵌槽,所述嵌槽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垫条均嵌于所述嵌槽内。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一种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玻璃盖板及上述方案中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多个玻璃盖板两两拼接并盖于所述支撑梁的上方,两个垫条分别与两个相互拼接的玻璃盖板的底端面相抵,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位于所述顶部凸条的上方并沿顶部凸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两个垫条之间于顶部凸条的上方及玻璃盖板的下方形成有可打入胶水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连通。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1、由于基板上设有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搭接板,搭接板可搭靠于所述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可将角码向下的载荷直接转化到支撑梁上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且由于支撑梁的顶端面设有顶部凸条,搭接板的上表面与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可以起到隐藏搭接板的作用,让阳光房框架的顶面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方便玻璃盖板的安装。
2、由于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梁顶端面的中间位置,可以给玻璃盖板定尺寸提供参考位置。
3、由于角码还包括两个位于基板前端的连接板,角码上搭接板所连的支撑梁定为第一支撑梁,而上述支撑梁欲作为第二支撑梁与角码相连时,第二支撑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支撑梁垂直,第二支撑梁的端头与基板相抵,且两个连接板可与第二支撑梁的上端面相抵,对第二支撑梁的上端面形成限位避免脱离。同时由于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搭接区域,两个连接板的上表面与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也可以起到隐藏连接板造成的突兀的作用,让阳光房框架的顶面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方便玻璃盖板的安装。该支撑梁既可以作为第一支撑梁,也可以作为第二支撑梁,统一了支撑梁的结构,便于支撑梁的生产及支撑梁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角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角码的正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角码与第一支撑梁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角码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进行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视角下实施例1中角码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进行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角码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装配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视角下实施例1中角码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装配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角码安装于第二支撑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一根第一支撑梁与两根第二支撑梁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两个角码安装于第一支撑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角码安装于第二支撑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各附图标记为:1-第一支撑梁,2-第二支撑梁,3-凹槽,4-基板,5-侧板,6-搭接板,7-承托件,8-避让口,9-容纳腔,10-开口,11-连接件,12-垂耳,13-中间区域,14-弯折区域,15-连接板,16-挡板,17-锁舌,18-凸起,19-底部凸条,20-抵靠区域,21-遮挡区域,22-定位槽,23-顶部凸条,24-搭接区域,25-玻璃盖板,26-容纳槽,27-垫条,28-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其包括玻璃盖板、支撑梁和角码,其中支撑梁可配合角码构成支撑梁连接结构。在本方案中支撑梁的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23,该顶部凸条23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支撑梁的顶端面未设有顶部凸条23的部分形成有搭接区域24。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顶部凸条23沿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位于支撑梁顶端面的中间位置,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23两侧均形成有上述搭接区域24。且支撑梁的的底端面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并可容纳外接部件的凹槽3。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外接部件可以是角码上的连接部件,也可以是照明或装饰用的灯光部件。
在本方案中,支撑梁按其摆放位置及延伸方向分为第一支撑梁1和第二支撑梁2,第一支撑梁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梁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如图1和图3所示,角码包括基板4,该基板4为角码的主体支撑,基板4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前端面和后端面。在本方案中,角码的基板4的后端面与第一支撑梁1的侧壁贴合并与第一支撑梁1保持相对固定。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基板4上具有向基板4后方延伸的搭接板6,搭接板6位于基板4的顶端(本实施例中对方向描述是基于角码于阳光房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描述)。角码上的搭接板6搭靠于第一支撑梁1的顶端面上的搭接区域24上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支撑梁1固定连接,此处的紧固件为螺钉。由于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此时搭接板6的上表面与顶部凸条23的顶端面齐平。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齐平为大致齐平。搭接板6的上表面高度可与顶部凸条23的顶端面有些许误差。顶部凸条23的顶端面可比搭接板6的上表面略高一点,因为虽然螺钉基本采用了沉头设计,但实际安装螺丝头往往会突出搭接板6的板面,顶部凸条23也起到了遮挡作用,不会让螺钉太明显高出整体平面。且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23两侧均形成有上述搭接区域24,如图10所示,当第一支撑梁1的两端侧壁均安装有角码时,两个角码上的搭接板6可分别搭靠于第一支撑梁1顶端面位于顶部凸条23两侧的两个搭接区域24。
同时,角码的基板4上于自身左右两端还设有向基板4前方延伸的两个侧板5。较优的,上述两个侧板5侧板5与基板4一体成型,侧板5由基板4的侧边向前弯折而成,侧板5的高度与基板4的高度一致。由于侧板5是由基板4的侧边向前弯折而成的,其角码的整体侧面齐平,更加美观。
且请参阅图1-3,角码的基板4的前端面还设有连接件11,该连接件11向基板4前方延伸,该连接件11即构成上述连接部件。而本方案中的角码其还包括承托件7,该承托件7位于所连接件11的下方并与基板4或侧板5连接,承托件7的上方于两个侧板5之间形成有容纳腔9,两个侧板5的顶端之间形成有可进入该容纳腔9的开口10。同时,两个侧板5底端之间还形成有避让口8以与容纳腔9连通,且避让口8与上述连接件11正对。
具体的,本方案中承托件7与侧板5相连。再具体的,本方案中两个侧板5的底端均向基板4中线方向弯折以形成承托件7,且两个承托件7之间留有间隔以构成上述避让口8。由于两个侧板5的底端均向基板4中线方向弯折以形成承托件7不需要加设其余板件,不仅缩短工序,也节省了成本。且在将两个侧板5的底端向弯折以形成承托件7时,两个承托件7之间自动形成了避让口8,也不需要再后续打孔开口10,方便快捷。当然的,承托件7也可以采用一块单独的板件,将承托件7固定安装于基板4的前端面并在承托件7开设避让口8也是可行的。
第二支撑梁2经由上述于两个侧板5的顶端之间形成的开口10置入容纳腔9内直至第二支撑梁2的底端面与承托件7相抵,第二支撑梁2搭靠于承托件7上使得承托件7对第二支撑梁2形成承托。此时,如图5和图7所示,基板4上的连接件11位于第二支撑梁2底部的凹槽3槽内并与凹槽3的槽底相抵。且避让口8处可伸入紧固件以将支撑连接与所述第二支撑梁2连接固定。在本方案中,紧固件为螺钉,螺钉经由避让口8伸入并贯穿连接件11以与第二支撑梁2螺旋连接,使得连接件11与第二支撑梁2保持固定,就使得角码整体与第二支撑梁2保持固定,最终使得第一支撑梁1与第二支撑梁2保持固定。
由于本方案中连接件11位于第二支撑梁2底端的凹槽3内并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支撑梁2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角码的两端可视面(即侧板5)上不会有螺钉,更加美观。且两侧侧板5不仅对第二支撑梁2起到左右限位固定的作用。而且侧板5可遮盖支撑梁施工瑕疵问题。作为举例,第二支撑梁2的长度难以完全与两个平行的第一支撑梁1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若第二支撑梁2的长度小于两个平行的第一支撑梁1之间的间距,那么第二支撑梁2至少会有一端与第一支撑梁1之间留有间隙,而通过侧板5则可对该间隙进行遮挡,更加美观。而且由于连接件11的下方具有承托件7,当第二支撑梁2置于承托件7的上方于两个侧板5之间形成的容纳腔9内时,承托件7对第二支撑梁2的底部进行承托。该承托件7为承托件,那么容易理解的,基板4上的连接件11最为主要的是起到连接的作用。通过承托件7对第二支撑梁2的底部进行承托,大幅降低了连接件11的承重需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方案中,承托件7的上方于两个侧板5之间形成有容纳腔9,两个侧板5的顶端之间形成有可进入容纳腔9的开口10。该结构使得第二支撑梁2可以沿角码的基板4的高度方向由上往下搭靠在角码上完成固定。而不用沿连接件11的长度方向进行插接。作为举例,在安装阳光房房顶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梁1与第二支撑梁2之间的角码若采用插接的组装方式,就需要将一个第一支撑梁1安装完毕后,再在第一支撑梁1上加装角码,最后再将第二支撑梁2插接于角码上进行组装,再将第二个第一支撑梁1固定于第二支撑梁2的另一端。在拆除的过程中,就需要将上述第二个第一支撑梁1先行拆除才能将第二支撑梁2卸下。而本方案中由于承托件7的上方于两个侧板5之间形成有容纳腔9,两个侧板5的顶端之间形成有可进入容纳腔9的开口10。只需要先行安装两个第一支撑梁1,再将第二支撑梁2置入两个第一支撑梁1之间使得第二支撑梁2的两端置于两个角码上的容纳腔9内即可。在拆除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将第二支撑梁2取出,不需要先行拆除第一支撑梁1。
且为了便于安装,凹槽3的槽底还设有便于螺钉打孔定位的定位槽22。当连接件11要打入螺钉与第二支撑梁2固定时,螺钉对着定位槽22打入即可。
本方案中,如图1-3所示,连接件11的两侧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垂耳12,垂耳12直接与基板4的前端面相抵。且在本方案中连接件11与基板4是一体成型的,该连接件11是由基板4切割出的部分板体向前弯折而成的。且该连接件11具有中间区域13及位于中间区域13两侧的两个弯折区域14。其中连接件11于中间区域13与基板4相连,而连接件11于弯折区域14则相对于中间区域13向下弯折以形成上述垂耳12,垂耳12与基板4的前端面贴近。
两侧向下弯折的垂耳12配合连接件11的中间区域13使得连接件11本身构成异形件,不仅可以避免连接件11发生形变,且垂耳12与所述基板4的前端面相抵,在连接件11受到第二支撑梁2的重力作用有向下弯折的趋势时,由于垂耳12与所述基板4的前端面相抵可避免连接件11发生弯折,提高了结构的支撑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方案中连接件11是由基板4切割出的部分板体向前弯折而成的。但是连接件11也可以采用单独的板件固定于基板4的前端面。而且虽然两侧垂耳12是由连接件11两侧向下弯折而成的。但是也可以是采用两块单独的板件固定于连接件11。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方案中垂耳12直接与基板4的前端面相抵,但是垂耳12与基板4的前端面尽量贴近。垂耳12与基板4的前端面之间仅留有几毫米的间隙也是可行的。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方案中两个侧板5的顶端均设有连接板15,连接板15可相对于侧板5转动以于安装位置与开放位置进行切换。具体的,本方案中连接板15与侧板5一体成型,连接板15可相对于侧板5弯折以安装位置与开放位置进行切换。当连接板15处于开放位置时,连接板15沿侧板5的高度方向竖直向上延伸。而连接板15处于安装位置时,连接板15则可相对于侧板5弯折并进入上述由两个侧板5顶端之间形成的开口10,且此时连接板15与所连侧板5之间呈夹角设置。
在置入第二支撑梁2之前,先使得连接板15处于开放位置(如图4所示)。此时第二支撑梁2的端头可顺利地由两个侧板5顶端之间形成的开口10处置入容纳腔9内实现搭靠,不会与连接板15发生碰撞。随后将连接板15进行弯折,使得连接板15处于安装位置,连接板15翻转进入开口10并与第二支撑梁2的顶端面相抵,两个侧板5上的连接板15分别搭靠在第二支撑梁2顶端位于顶部凸条23两侧的搭接区域24上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作用于连接板15上使得连接板15与第二支撑梁2固定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使得支撑梁的上端也受到限位,避免支撑梁从角码上脱出。且此时两个连接板15的上表面也顶部凸条23的顶端面齐平。
同时,如图8和图11所示,本方案中第一支撑梁1与第二支撑梁2上均设有垫条27,每个支撑梁上的垫条27的数量均为两根,垫条27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根垫条27设置于所处支撑梁的顶端面并位于顶部凸条23的左右两侧,且垫条27的高度要略高于顶部凸条23的高度。上述玻璃盖板25两两拼接构成田字形结构并盖于支撑梁上。同一支撑梁上的两个垫条27分别与两个相互拼接的玻璃盖板25的底端面相抵。且两个玻璃盖板25拼接处的接缝位于两个垫条27之间的顶部凸条23的上方并沿顶部凸条23的长度方向延伸。与此同时两个垫条27之间于顶部凸条23的上方及玻璃盖板25的下方形成有可打入胶水的容纳槽26,该容纳槽26与两个玻璃盖板25拼接处的接缝连通。安装人员于两个玻璃盖板25拼接处的接缝处打入胶水即可,胶水流入容纳槽26内填满。而由于设有顶部凸条23减少容纳槽26的大小,就减少打胶量,降低了成本。且由于设有顶部凸条23,玻璃盖板25拼接的接缝位于顶部凸条23上,那么就可以给玻璃盖板25定尺寸提供参考位置,每块玻璃盖板25的大小都是一致。
还需要说明的,由于顶部凸条23的存在,上述连接板15及搭接板6的上表面均与所处支撑梁的顶部凸条23的顶端面齐平,就使得阳光房框架的顶面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也方便后续玻璃盖板25的安装。虽然文中及图中所示的垫条27的高度要高于顶部凸条23,但是图中仅为示意出容纳槽26的存在,其实垫条27本身具有弹性,在玻璃盖板25盖上后高度仅略高于顶部凸条23。
而为了防止胶水四溢,本方案中同一支撑梁上的两根垫条27分别与顶部凸条23的两侧侧壁贴合。且为了便于垫条27的安装,本方案中支撑梁的顶端面于顶部凸条23的两侧均设有嵌槽28,嵌槽28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述垫条27均嵌于嵌槽28内。
在本方案中,支撑梁连接装置还包括挡板16。挡板16的左右两端均设有锁舌17。且第二支撑梁2底端凹槽3的相对两侧槽壁上还设有凸起18。较优的,本方案中凸起18位于凹槽3的槽口处。该挡板16可盖于凹槽3的槽口处以对凹槽3内的连接件11进行遮挡,使得用户于支撑梁的下方向上看也不会看到连接件11的存在。且挡板16盖于凹槽3的槽口处时,上述锁舌17与凹槽3槽壁上的凸起18扣合以使得挡板16与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从而避免挡板16从凹槽3槽口处脱离。
挡板16的左右两端的边沿与相邻锁舌17之间均留有间隔以构成抵靠区域20,挡板16于抵靠区域20的板面与支撑梁的底端面相抵。且在本方案中,支撑梁的底端面于凹槽3的两侧还设有底部凸条19,该底部凸条19沿凹槽3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述挡板16的左右两侧侧壁分别与两个底部凸条19的内壁相抵。且上述两侧侧板5底端向内弯折所形成的承托件7分别与两个底部凸条19的外壁相相接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接壤的意思为承托件7的侧壁与挡板16的侧壁直接相抵,或是承托件7的侧壁与挡板16的侧壁极为贴近。这样承托件7与挡板16之间也不会存在缝隙,更加美观。同时承托件7和底部凸条19均与挡板16背离支撑梁的一端端面齐平。如图7和图9所示,该承托件7无疑是凸出于支撑梁底部下方,承托件7单独凸起18暴露于支撑梁下方不够美观。而由于承托件7和底部凸条19均与挡板16背离支撑梁的一端端面齐平,此时挡板16的板面及底部凸条19的底端面就与承托件7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承托件7就不会单独凸出于支撑梁底部下方,更加美观。挡板16于两个抵靠区域20之间还形成有遮挡区域21,挡板16于遮挡区域21的板体呈波纹板结构,使得挡板16整体结构更加美观。当然的,挡板16也可以是一块板面平整的平板。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承托件7的侧壁与挡板16的侧壁相接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接壤的意思为承托件7的侧壁与挡板16的侧壁直接相抵,或是承托件7的侧壁与挡板16的侧壁极为贴近。这样承托件7与挡板16之间也不会存在缝隙,更加美观。
且在本方案中挡板16为透光扣片。当凹槽3内还置有光源等外接部件时,挡板16不仅可遮挡连接件11及光源进行遮挡隐藏。挡板16还可以透过光源射出的光线进行照明,一物两用。
实施例2: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支撑梁的底端面并未设置有底部凸条19。上述承托件7与挡板16背离支撑梁的一端端面齐平,且承托件7的侧壁直接与挡板16的侧壁相接壤。此时挡板16的板面就与承托件7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承托件7就不会单独凸出于支撑梁底部下方,更加美观。且由于不存在底部凸条19,即使第二支撑梁2的整体长度未达到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梁1之间的间距,挡板16与承托件7之间也不会存在漏缝。
且在本实施例中,垫条27于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上与顶部凸条23部分重合,进一步减少打胶量并防止胶水四溢。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和角码,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上设有顶部凸条,所述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未设有顶部凸条的部分形成有搭接区域,所述角码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可搭靠于所述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且所述搭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凸条沿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梁顶端面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上于顶部凸条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搭接区域;所述角码还包括两个位于基板前端的连接板,两个连接板可分别搭靠于两个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且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部凸条的顶端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左右两端设有向基板前方延伸的侧板,两个连接板分别设于两个侧板的顶端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转动,所述支撑梁的一端端头位于两个侧板之间时,两个连接板可分别转动至搭靠于两个搭接区域上并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梁保持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垫条,所述垫条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两根垫条设置于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并位于所述顶部凸条的左右两侧,所述垫条的高度高于所述顶部凸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垫条分别与顶部凸条的两侧侧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条于支撑梁的宽度方向上与顶部凸条部分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顶端面于所述顶部凸条的两侧均设有嵌槽,所述嵌槽沿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垫条均嵌于所述嵌槽内。
9.一种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玻璃盖板及上述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支撑梁连接结构,多个玻璃盖板两两拼接并盖于所述支撑梁的上方,两个垫条分别与两个相互拼接的玻璃盖板的底端面相抵,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位于所述顶部凸条的上方并沿顶部凸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两个垫条之间于顶部凸条的上方及玻璃盖板的下方形成有可打入胶水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两个玻璃盖板拼接处的接缝连通。
CN202220165863.4U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Active CN216740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5863.4U CN216740086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5863.4U CN216740086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0086U true CN216740086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4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5863.4U Active CN216740086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00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6124A (zh) * 2022-01-21 2022-04-26 陈智利 一种用于阳光房顶梁的连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6124A (zh) * 2022-01-21 2022-04-26 陈智利 一种用于阳光房顶梁的连接方法
CN114396124B (zh) * 2022-01-21 2023-07-11 陈智利 一种用于阳光房顶梁的连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6213B2 (en)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cabinet and thin display device
CN216740086U (zh) 一种支撑梁连接结构及阳光房顶部支撑结构
CN212503523U (zh) 一种紧固件隐藏式框架结构
CN103235427A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窄边框结构
CN114396124B (zh) 一种用于阳光房顶梁的连接方法
JP2710087B2 (ja) 横葺き外装面の施工方法
CN216740088U (zh) 一种支撑梁装饰结构及支撑梁连接装置
CN211548522U (zh) 一种带装饰面的装饰面板用连接结构
KR20190104916A (ko) 캐노피 결합구조
CN211169430U (zh) 凹型电梯吊顶
CN107588591B (zh) 饰条组件
JP2016129582A (ja) 垂れ壁部材と垂れ壁
JP2007092460A (ja) 間仕切パネルの笠木装置
CN218952697U (zh) 一种线条安装结构
CN210710192U (zh) 电梯操纵箱
JP3541022B2 (ja) キッチン台の組合せパネル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キッチン台
JP4005449B2 (ja) サッシ取付枠及びその部品
KR20110006691U (ko) 파스너에 의한 패널의 결합구조
CN213626423U (zh) 一种装饰墙板
CN218349028U (zh) 嵌入式门体及制冷设备
JPS5843125Y2 (ja) 照明カバ−の取付構造
JP5862124B2 (ja) 間仕切パネル
JP5708386B2 (ja) 間仕切パネル
KR200348698Y1 (ko) 아트월
JPS6139427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