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0149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0149U
CN216660149U CN202220259406.1U CN202220259406U CN216660149U CN 216660149 U CN216660149 U CN 216660149U CN 202220259406 U CN202220259406 U CN 202220259406U CN 216660149 U CN216660149 U CN 216660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s
frame
assembly
terrain vehicle
wal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594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长江
董涛涛
林志鹏
罗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594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0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0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0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至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变速组件,设置在动力系统与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全地形车还包括转向组件,转向组件包括EPS和EPS安装架,EPS安装架用于连接EPS和车架,EPS安装架设置在EPS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EPS下方设置EPS安装架,使EPS安装架对EPS的固定更加牢固,优化了螺栓连接的方式,有效改善EPS在转向时的晃动感,还能够避免螺栓断裂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全地形车中,EPS(电子助力转向)总成预装在EPS安装板上,EPS安装板左右两侧各用两颗螺栓固定在车架上,为了便于装配,EPS安装板的开档尺寸会取上公差,相应的车架上的两个安装距离取下公差,由于存在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会导致EPS总成的安装刚性不足,即EPS安装板在装配过程时会受到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内应力,当遇到一个较大的冲击力时,就会把内应力放大,从而造成EPS总成晃动,导致EPS总成很难控制在车辆正中,造成车辆在转向过程中出现左右不一致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EPS安装板在装配过程时会受到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内应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至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变速组件,变速组件设置在动力系统与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全地形车还包括转向组件,转向组件包括EPS和EPS安装架,EPS安装架用于连接EPS和车架,EPS安装架设置在EPS的下方。
进一步地,EPS下部设置有安装固定部,EPS和EPS安装架通过安装固定部连接。
进一步地,EPS安装架设置在EPS的两侧。
进一步地,安装固定部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固定部和EPS安装架通过安装孔和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转向组件还包括方向把和方向把固定装置,方向把连接EPS,方向把设置在方向把固定装置上。
进一步地,方向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构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和方向把过盈配合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为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压块设置有用于隐藏螺栓的沉头孔;第二压块设置有用于连接螺栓的螺孔。
进一步地,第一压块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压块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构成有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压块至少部分与第二压块间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通过在EPS下方设置EPS安装架,使EPS安装架对EPS的固定更加牢固,优化了螺栓连接的方式,有效改善EPS在转向时的晃动感,还能够避免螺栓断裂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和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和货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货架和组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货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靠背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靠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靠背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牌照安装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牌照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和脚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把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EPS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2、燃油系统13、转向组件16、电气系统17、排气系统18、操纵组件22、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进气系统25、行走组件26、悬架组件27和鞍座组件28。车架12用于支撑转向组件16、排气系统18和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安装在车架12上。转向组件16对行走组件26的左右转动进行控制,排气系统18用于将全地形车100运行时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操纵组件22设置在车架12上,且操纵组件22与车身覆盖件23连接,悬架组件27用于将行走组件26与车架12连接。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2所示,行走组件26包括第一行走轮261和第二行走轮262,第一行走轮261和/或第二行走轮262均可作为全地形车100的驱动轮,且第一行走轮261与转向组件16连接能够用以转动。悬架组件27包括前悬架271和后悬架272(参见图1),第一行走轮261通过前悬架271连接至车架12,第二行走轮262通过后悬架272连接至车架12。
如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动力系统11和变速组件14,动力系统11设于车架12上,用于向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动力系统11包括发动机111,发动机111与变速组件14连接,变速组件14能够改变全地形车100的驱动力和行驶速度。发动机111包括至少一个汽缸1111及位于汽缸1111一端的缸头1112,汽缸1111内设有燃烧室和活塞组件,燃烧室连接进气系统25。发动机111设置在车架12上。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14为CVT变速箱,可以理解的,变速组件14还可以AT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DCT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等其他变速器。
如图4所示,车架12设置为金属框架,包括车架主体121和前部支撑架122,车架主体121包括第一主梁1211、第二主梁1212、第三主梁1213、第四主梁1214、第五主梁1215、第六主梁1216、第七主梁1217、第八主梁1218和第九主梁1219,车架主体121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制成,在前后方向上,前部支撑架122设于车架主体121的前侧,前部支撑架122作为车架12的扩展件,能够扩展车架12整体的长度,使车架12能够装配更多的装置。
如图5所示,安装架组件24包括货架244。货架244能够安装在车架12上,货架244作为全地形车100的扩展组件,货架244用于为全地形车100提供外部装置或设备的安装位置,使得全地形车100能够搭载更多的外部装置或设备。如图6和7所示,货架244包括货架主体2441、加强部2442和组合板2443,加强部2442用于提高货架244的结构强度,加强部2442设于货架主体2441围成的平面内,且加强部2442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组合板2443能够与货架主体2441或加强部2442至少之一相连接。组合板2443上设有用于安装外部装置或设备的安装部2443a,安装部2443a可以是以孔、槽等形式设置,以便于安装或连接外部装置。可以理解的,在货架主体2441上可以安装多个组合板2443,组合板2443的安装数量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此种设置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仅能够缩短货架244的安装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体验感。另外,货架244可设于全地形车100的前部和/或后部,当货架244安装在全地形车100的前部时货架244为前货架,当货架244安装在全地形车100的后部时货架244为后货架,后货架上还能够安装后扶手。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货架主体2441可一体折弯成型,加强部244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组合板2443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货架主体2441和/或加强部2442上,此种加工工序简单,便于生产,能够简化生产流程,进而减少制造成本。
如图8至图10所示,鞍座组件28包括靠背282。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用于安装靠背282的靠背安装座29,靠背282用于为使用者的背部提供支撑,靠背282通过靠背安装座29安装在货架244上。
如图8所示,靠背282包括骨架2821、第一海绵层2822和第二海绵层2823,骨架2821用于连接于靠背安装座29,第二海绵层2823与骨架2821连接,第二海绵层2823上设置有连接槽2823a,第一海绵层2822至少部分设置于连接槽2823a内,连接槽2823a的设置易于第一海绵层2822和第二海绵层2823的装配,便于第一海绵层2822和第二海绵层2823的生产加工。
如图9所示,骨架2821与第二海绵层2823构成靠背282的支撑主体,骨架2821包括第一支撑主骨2821a和第一支撑主骨2821b,第一支撑主骨2821a穿过且固定于第二海绵层2823内部,第一支撑主骨2821b也穿过且固定于第二海绵层2823内部。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上,第一海绵层2822设置于第二海绵层2823的前侧,第二海绵层2823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大于第一海绵层2822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第一海绵层2822的硬度小于第二海绵层2823的硬度。第一海绵层2822相比于第二海绵层2823更靠近于使用者,第一海绵层2822作为靠背282与使用者相接触位置,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乘坐体验。第一海绵层2822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mm,第二海绵层2823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大于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50mm,使靠背282的不同部位的软硬度不一致,相比而言,第二海绵层2823的硬度更硬,且厚度也更厚,由第二海绵层2823与骨架2821连接作为靠背282的主要支撑,能够有效降低乘坐者对骨架2821的触碰感,同时防止第一海绵层2822太软变形量太大而触及骨架2821,避免使用者能够明显感觉到骨架2821的存在,从而引起不适。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海绵层2822可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二海绵层2823连接固定,从而使制造工艺难度低,且加工工序简单,能够有效提高靠背282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0所示,靠背安装座29设于全地形车100后部的货架244上,靠背安装座29包括底板291、第一筒体292、第二筒体293、第一连接件294和第二连接件295。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支撑主骨2821a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筒体292的内部,第一支撑主骨2821b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筒体293的内部。第一连接件294设于第一筒体292的下方,第一连接件294的一端与第一筒体292连接,并且第一连接件294还能够为第一筒体292提供支撑,使第一筒体292保持稳定,第一连接件294远离第一筒体292的一端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第二连接件295设于第二筒体293的下方,第二连接件295的一端与第二筒体293连接,且第一连接件294还能够为第二筒体293提供支撑,使第二筒体293保持稳定,第二连接件295远离第二筒体293的一端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第一连接件294和第二连接件295均位于货架主体2441的下方。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筒体292与第二筒体293可以是相同的结构和/或以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和/或以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连接件294与第二连接件295可以是相同的结构和/或以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和/或以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连接件294通过螺栓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第二连接件295通过螺栓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使第一连接件294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保持稳定连接,使第二连接件295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保持稳定连接,同时使靠背安装座29能够从货架244上拆卸下来,此种拆装方式简单方便,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自行拆装靠背安装座29。底板291设于第一连接件294和第二连接件295之间,且底板291的一侧与第一连接件294连接,底板291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接件295连接,底板291上设置有一连接部296,连接部296与底板291连接,底板291通过连接部296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连接部296为一L形连接件,L形连接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板291上,且L形连接件通过螺栓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在底板291上还设置有减重孔,能够降低底板291的重量,进而优化连接部296的受力情况,提高连接部296与货架主体2441连接的稳定性。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连接部296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第一连接件294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第二连接件295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均设置有衬套,衬套可有效减少连接部296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的摩擦、第一连接件294与货架主体2441之间的摩擦、第二连接件295与货架主体2441的摩擦,降低零件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磨损。此种固定方式使靠背安装座29能够在货架主体2441上保持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稳定性,而且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靠背安装座29使得对靠背282的固定更加牢固、安装强度更高,可以有效避免靠背282在全地形车100行驶时发生晃动,提高了靠背282安装的稳定性。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靠背安装座29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还便于靠背282的安装和拆卸,能够有效节省靠背282安装或拆卸的时间成本。
如图11和图12所示,安装架组件24还包括牌照安装架245。牌照安装架245用于为全地形车100的牌照提供安装点,牌照安装架245包括固定部2451和安装部2452。固定部2451用于与车架12连接,具体的,固定部2451通过螺栓与车架主体121连接。如图12所示,安装部2452上设有能够安装牌照的牌照安装部2452a和能够安装牌照灯的牌照灯安装部2452b,牌照通过螺栓安装在牌照安装部2452a上,且牌照安装部2452a连接于固定部2451,牌照安装部2452a与固定部2451的构成的夹角大于90°,此种设置能够防止车架12对牌照的遮挡,可方便观察者更直观的看见牌照,同时能够便于牌照的安装。牌照灯安装部2452b垂直于固定部2451,且固定部2451、牌照安装部2452a和牌照灯安装部2452b一体化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牌照安装架245集成有牌照及牌照灯的安装位置,实现多功能化,不仅制造成本低廉,同时牌照安装架245采用螺栓与车架12连接的方式,使牌照安装架245能够从车架12上拆卸,有利于牌照安装架245的维修或更换,且牌照安装架245的安装和拆卸的方式简单,使用者可自行操作,省时省力。
如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架12还包括脚踏支架123。第六主梁1216和第七主梁1217均设置有脚踏支架123。此处以设置在第六主梁1216上的脚踏支架123为例进行说明。脚踏支架123包括连接件1231、支撑架1232、加强架1233、扩展架1234和脚踏架1235。连接件1231用于将支撑架1232和加强架1233固定在车架12上,具体的,连接件1231用于将支撑架1232和加强架1233固定在第六主梁1216上。扩展架1234设置在支撑架1232上,用于通过增大脚踏支架123的面积,以支撑塑料件。加强架1233用于加强支撑架1232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高脚踏支架123的强度。脚踏架1235用于为后排乘客的脚部提供支撑,便于提高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通过上述设置,将脚踏支架123分散为多个零件,便于脚踏支架123的安装、拆卸和替换,从而提高脚踏支架123的通用性和替换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脚踏支架123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使脚踏支架123的强度更高。
具体的,连接件1231包括第一连接件1231a、第二连接件1231b和第三连接件1231c。支撑架1232包括第一支撑架1232a和第二支撑架1232b。加强架1233包括第一加强架1233a和第二加强架1233b。扩展架1234包括第一扩展架1234a和第二扩展架1234b。脚踏架1235包括上平板1235a、下平板1235b和支撑柱1235c。第一连接件1231a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231b的前侧,第三连接件1231c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231a和第二连接件1231b之间,且第一连接件1231a、第二连接件1231b和第三连接件1231c均设置在第六主梁1216上。第一支撑架1232a的一端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231a上,第一支撑架1232a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扩展架1234a。第二支撑架1232b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231b上,第二支撑架1232b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扩展架1234b。第一加强架1233a的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接件1231c上,第一加强架1233a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232a设置有第一扩展架1234a的一段上。第二加强架1233b的一端设置在第三连接件1231c上,第二加强架1233b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32b设置有第二扩展架1234b的一段上。且第一支撑架1232a、第二支撑架1232b、第一加强架1233a和第二加强架1233b固定后基本呈“M”型。第一加强架1233a和第二加强架1233b均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232a和第二支撑架1232b之间。第二支撑架1232b上设置有支撑座1232c,支撑座1232c固定在第二支撑架1232b远离第二加强架1233b的一侧。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二加强架1233b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32b的前侧,支撑座1232c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32b的后侧。脚踏架1235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32b和支撑座1232c上。具体的,下平板1235b上设置有三个第一固定孔,第二支撑架1232b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固定孔,支撑座1232c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孔,下平板1235b和第二支撑架1232b之间、下平板1235b和支撑座1232c之间均通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连接。上平板1235a和下平板1235b之间通过支撑柱1235c连接。其中,支撑柱1235c可以是焊接在上平板1235a和下平板1235b上,从而实现上平板1235a和下平板1235b之间的固定。通过上述设置,将脚踏支架123分散为多个零件,便于脚踏支架123的安装、拆卸和替换,从而提高脚踏支架123的通用性和替换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脚踏支架123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使脚踏支架123的强度更高。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上平板1235a的面积大于下平板1235b的面积,可以使上平板1235a的支撑性更好,便于为乘坐者的脚部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具体的,由于上平板1235a的面积大于下平板1235b的面积,因此支撑柱1235c为斜向设置。此外,支撑柱1235c斜向设置,可以使支撑柱1235c避开第一固定孔,从而便于下平板1235b的安装和拆卸。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上平板1235a上设置有减重孔,减重孔用于脚踏支架123的轻量化。此外,减重孔还可以为下平板1235b的安装和拆卸提供安装空间,便于下平板1235b的安装和拆卸。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连接件1231a和第六主梁1216焊接,第二连接件1231b和第六主梁1216焊接,第三连接件1231c和第六主梁1216焊接,支撑座1232c和第二支撑架1232b焊接。第一支撑架1232a和第一连接件1231a通过螺栓连接,第二支撑架1232b和第二连接件1231b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加强架1233a和第三连接件1231c通过螺栓连接,第二加强架1233b和第三连接件1231c通过螺栓连接。
转向组件16设于全地形车100的前部。如图14至图16所示,转向组件16包括EPS161(Electric Power Steering,助力转向装置)、方向把162和方向把固定装置163,方向把固定装置163用于固定方向把162,方向把162连接于EPS161,EPS161用于为全地形车100转向提供助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至少两个方向把固定装置163。如图15所示,具体的,方向把固定装置163包括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第一压块1631位于第二压块1632上方,第一压块163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固定于第二压块1632上,第一压块1631设置用于隐藏螺栓的沉头孔,更加美观的同时对螺栓进行保护,第二压块1632设置有用于连接的螺孔,螺栓穿过且连接于沉头孔及螺孔,从而将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连接固定。第一压块16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凹槽1631a,第二压块1632设有第二凹槽1632a,当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连接时,第一凹槽1631a和第二凹槽1632a构成一个可供方向把162通过的第一安装空间1633,第一安装空间1633与方向把162过盈配合,实现对方向把162固体的固定。现有技术中,在安装方向把时,通过在方向把轴向的两侧上利用螺栓与车架连接固定,常常会导致装配的松紧度在两侧上不一致,需要在两侧上慢慢调整螺栓连接的深度,以进行校准,此种方式费时费力。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压块1631至少部分与第二压块1632间隔设置,使得在安装方向把162时,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之间至少部分区域存在间隙。在安装固定方向把162的时候,可先对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没有间隙的一侧使用螺栓连接,使得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之间至少部分贴合设置,再对构成间隙的一侧进行螺栓连接,从而使方向把162快速且稳定地固定在方向把固定装置16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块1631和第二压块1632均可选用铝为制造材料,能够减少全地形车100的承重,还便于使用者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方向把固定装置163能够提高方向把162装配的便利性,使得方向把162的固定更加稳定可靠,并且沉头孔的设置能够使装配用的螺栓不会外露,进而对螺栓进行保护。
如图16所示,转向组件16还包括用于固定EPS161的EPS安装架164,EPS安装架164设置在EPS161的两侧,EPS161通过EPS安装架164与车架主体121连接。EPS安装架164设置在EPS161与车架主体121之间,EPS安装架164设置在EPS161的下方,从而使EPS安装架164与EPS161连接且能够为EPS161提供支撑。具体的,EPS安装架164的上表面与EPS161连接,EPS安装架164的下表面与车架主体121连接。EPS161下部设有安装固定部1611,安装固定部1611上设置有安装孔,使EPS161能够通过螺栓与EPS安装架164连接,从而实现EPS161和EPS安装架164之间的固定。EPS安装架164的上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安装固定部1611下表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平行,便于EPS161和EPS安装架164之间的安装,使EPS161和EPS安装架164连接更加稳定。其中,EPS安装架164的下表面指靠近车架主体121的表面,EPS安装架164的上表面指靠近EPS161的表面,安装固定部1611下表面指靠近EPS安装架164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的EPS安装架164对EPS161的固定更加牢固,优化了螺栓连接的方式,有效改善EPS161在转向时的晃动感,还能够避免螺栓断裂的情况发生。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
悬架组件,所述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至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至所述车架;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所述行走组件;
变速组件,所述变速组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所述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行走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包括EPS和EPS安装架,所述EPS安装架用于连接所述EPS和所述车架,所述EPS安装架设置在所述EPS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EPS下部设置有安装固定部,所述EPS和所述EPS安装架通过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EPS安装架设置在所述EPS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固定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固定部和所述EPS安装架通过所述安装孔和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还包括方向把和方向把固定装置,所述方向把连接所述EPS,所述方向把设置在所述方向把固定装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所述第二压块构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方向把过盈配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块和所述第二压块为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块设置有用于隐藏螺栓的沉头孔;所述第二压块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螺栓的螺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块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压块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构成有所述安装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块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压块间隔设置。
CN202220259406.1U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6660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59406.1U CN21666014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59406.1U CN21666014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0149U true CN216660149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64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59406.1U Active CN216660149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01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093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WO2011104748A1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KR20110112388A (ko) 작업 차량
US10717486B2 (en) Seat frame for motorcycle
US7503415B2 (en)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6211308B2 (ja)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JP5795873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16660149U (zh) 全地形车
JP4041143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組立体及びその組立体を有する車両
CN216660146U (zh) 全地形车
CN217074646U (zh) 全地形车
JP2014125182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327901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197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01792955U (zh) 摩托车车架后部结构
JP201717108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1062724A (ja) 鞍乗型車両
CN218141923U (zh) 摩托车
JP410544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JP2004203327A (ja) ロールマウント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US20220250707A1 (en) Seat-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mounting on a motorcycle frame
CN220518469U (zh) 摩托车
CN218777634U (zh) 摩托车
CN218750421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安装架及车辆
CN218141931U (zh) 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