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36158U -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36158U
CN216636158U CN202122801368.6U CN202122801368U CN216636158U CN 216636158 U CN216636158 U CN 216636158U CN 202122801368 U CN202122801368 U CN 202122801368U CN 216636158 U CN216636158 U CN 216636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reinforcing
bearing bracket
base support
moto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013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Deri New Energy Vehicle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Deri New Energy Vehicle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Deri New Energy Vehicle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Deri New Energy Vehicle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013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36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36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36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增程式混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包括承载托架,为多根管状长杆在同一平面上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内部的框架空洞内还设置了至少两根加固梁,两根所述加固梁相互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梁不与组成承载托架的任一管状长杆平行,能够通过强化的结构,将电机控制器更稳定的安装在发动机舱内,通过不同长度和形状的支撑结构,用以避免整体的抖动产生相同频率的共振,通过仿真分析,在未满足避免共振要求之前,需不断对托架结构优化,根据仿真结果振型图,结构本体变形较大区域即为薄弱点,需进行加强,对于一些对整体强度影响不大的结构进行修改去除,有利于轻量化车身。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程式混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因为其环保并且动力反应快等多种缘由,已经越来越受青睐,可是电动汽车缺点也很明显,续航里程短,电池受温度影响大,因此人们发明了增程式混动汽车,就是汽车内安装了两套动力系统,一套为电池电机驱动,另一套为内燃机驱动,而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打开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延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且该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与驱动系统没有传动轴等传动连接。
增程式电动车由整车控制器完成运行控制策略,电池组可由地面充电桩或车载充电器充电,发动机可采用燃油型或燃气型,这样可以相互弥补各自动力缺点。
电机在保证续航里程的同时又降低了油耗,此类节能减排汽车成为一种新趋势,增程式混动车既用电又用油,这就要求需要在前机舱同时布置两套系统:电动机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特殊的需求导致前机舱空间狭小,布置困难。
而且发动机内部燃烧时,又会产生抖动,会对电机带来抖动,而电机控制器会因为安装空间受限,一般都安装在发动机舱内,导致电机控制器会一起抖动,而电机控制器不仅需要稳定安装,还需要强度足够承受这种不断的抖动,因为发动机的抖动是规律的,导致电机控制器在抖动时会产生共振,带来危害。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能够通过强化的结构,将电机控制器更稳定的安装在发动机舱内,通过加固的横向支架和纵向加强筋,来承受发动机的持续抖动,还能通过不同长度和形状,用以避免整体的抖动产生相同频率的共振。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包括:
承载托架,为多根管状长杆在同一平面上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内部的框架空洞内还设置了至少两根加固梁,两根所述加固梁相互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梁不与组成承载托架的任一管状长杆平行;
第一底座支架和第二底座支架,都是长条状的凹形槽,所述第一底座支架通过第一立杆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下方,所述第二底座支架通过第二立杆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下方,所述第一底座支架和第二底座支架所在平面都平行于承载托架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底座支架和第二底座支架不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承载托架、第一底座支架和第一立杆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一托架加固板,所述承载托架、第二底座支架和第二立杆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二托架加固板,所述第二托架加固板和第一托架加固板形状大小都不相同;
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长度不同,且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都垂直于承载托架所在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托架为方形框架结构,组成所述承载托架的长杆为方管;
所述加固梁为平板状的长条直杆,两根所述加固梁为整体的x形结构,所述加固梁与承载托架一侧底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加固梁与组成承载托架的每一根管状长杆都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梁的四个支点固定连接在承载托架的四个内角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一底座支架之间还固定了第一加强筋;
所述第二立杆与第二底座支架之间还固定了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都是由一块单层板弯曲而成双层三角形板,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大小不同;
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都不与承载托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一托架加固板分别固设于第一立杆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一托架加固板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第二托架加固板分别固设于第二立杆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与第二托架加固板在同一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承载托架平面上增加加固梁,用于增加承载托架的整体强度,并且将长方形的承载托架内部框架上加装了交错的加固梁,使得整个承载托架内部变成了多个三角形结构,因此承载托架保持承载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结构强度,并且不是整块厚板,框架结构比厚板减轻了较多重量,满足了轻量化车身的需求;
2、本装置通过加强筋和立杆,将两个底座支架与承载托架连接为整体受力结构,使得本装置能够在发动机舱进行稳定的安装,满足电机控制器的托举承载需求,并且还增加了立杆的强度,从而使得本装置的纵向方向也能支撑发动机的频繁的抖动了;
3、本装置通过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制作为长度不同的结构,同时将连接支撑的第二托架加固板和第一托架加固板制作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结构,使得本装置接受到同位置产生的发动机震动后,两侧所反应的振幅和频率也会不同,因此本装置有效避免了产生共振。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承载托架,11-加固梁,2-第一底座支架,21-第一立杆,22-第一加强筋,3-第二底座支架,31-第二立杆,32-第二加强筋,4-第二托架加固板,41-第一托架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包括:
承载托架1,为多根管状长杆在同一平面上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内部的框架空洞内还设置了至少两根加固梁11,两根所述加固梁11相互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梁不与组成承载托架1的任一管状长杆平行;
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都是长条状的凹形槽,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通过第一立杆21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1下方,所述第二底座支架3通过第二立杆31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1下方,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所在平面都平行于承载托架1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不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承载托架1、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一立杆21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一托架加固板41,所述承载托架1、第二底座支架3和第二立杆31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二托架加固板4,所述第二托架加固板4和第一托架加固板41形状大小都不相同;
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长度不同,且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都垂直于承载托架1所在平面,能够通过强化的结构,将电机控制器更稳定的安装在发动机舱内,通过加固的横向支架和纵向加强筋,来承受发动机的持续抖动,还能通过不同长度和形状的支撑结构,用以避免整体的抖动产生相同频率的共振,通过仿真分析,在未满足避免共振要求之前,需不断对托架结构优化,根据仿真结果振型图,结构本体变形较大区域即为薄弱点,需进行加强,对于一些对整体强度影响不大的结构进行修改去除,有利于轻量化车身。
其中,承载托架1为方形框架结构,组成所述承载托架1的长杆为方管;
所述加固梁11为平板状的长条直杆,两根所述加固梁11为整体的x形结构,所述加固梁11与承载托架1一侧底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加固梁11与组成承载托架1的每一根管状长杆都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梁11的四个支点固定连接在承载托架1的四个内角上,使得本装置的承载托架1成为了三角形结构的框架,重量轻,强度高;
第一立杆21与第一底座支架2之间还固定了第一加强筋22;
所述第二立杆31与第二底座支架3之间还固定了第二加强筋32,加强了立杆与底座支架的强度;
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都是由一块单层板弯曲而成双层三角形板,所述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大小不同;
所述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都不与承载托架1连接,这样的结构使得结构更轻,强度也得到了增强;
第一加强筋22与第一托架加固板41分别固设于第一立杆21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筋22与第一托架加固板41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与第二托架加固板4分别固设于第二立杆31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与第二托架加固板4在同一平面上,确保本装置在支撑电机控制器时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平面上进行托举,便于电机控制器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因为现有的增程式电动车发动机舱内需要安置的装置较多,电机、发动机、控制器耦合器等多种装置都需要在内部进行安装,导致了发动机舱内部空间不够,现在安装时只有将控制器与耦合器叠合在一起进行安装,不仅安装不便,电机控制器的支架还容易因为发动机的抖动导致控制器也跟随发生抖动,控制器的托架强度不够断裂偏斜等情况发生,还会产生共振的情况,导致电机控制器工作异常。
实现了的技术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承载托架1平面上增加加固梁11,用于增加承载托架1的整体强度,并且将长方形的承载托架1内部框架上加装了交错的加固梁11,使得整个承载托架1内部变成了多个三角形结构,因此承载托架1保持承载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结构强度,并且不是整块厚板,框架结构比厚板减轻了较多重量,满足了轻量化车身的需求;
2、本装置通过加强筋和立杆,将两个底座支架与承载托架连接为整体受力结构,使得本装置能够在发动机舱进行稳定的安装,满足电机控制器的托举承载需求,并且还增加了立杆的强度,从而使得本装置的纵向方向也能支撑发动机的频繁的抖动了;
3、本装置通过将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31制作为长度不同的结构,同时将连接支撑的第二托架加固板4和第一托架加固板41制作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结构,使得本装置接受到同位置产生的发动机震动后,两侧所反应的振幅和频率也会不同,因此本装置有效避免了产生共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时,先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作为承载托架1,并且承载托架需要在同一平面上,同时承载托架1的方框中间孔洞处安装一个x形的加固梁11,加固梁11的四个支点需要支撑在承载托架1的四个角上,使得承载托架1内部的孔洞形成4个三角形的孔洞,如此承载托架和加固梁11组成了4个三角形的框架结构,同时还有外部的长方形框架加固,并且承载托架1是方管的长杆固定焊接而成的整体结构,因此强度更高,并且重量不大,因为本装置不是一块厚实的平板结构,只是空心的框架,连承载托架1都是方管结构,降低了本装置的整体重量,还基本保留了结构强度,因此本装置对轻量化车身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装置在制作底部支撑架的时候,先固定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31,并分别安装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同时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31的长度不同,但是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所在平面又相互平行,并且本身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也是相互平行的,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与汽车发动机舱内部的在平行的耦合器上进行安装,通过长度不同的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31使得,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的安装高度不同,因此接收到的发动机抖动幅度和频率也有了些许差别,因此本装置在使用时,能够更有效的防止本装置与发动机共振;
而且本装置还加装了双层的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并且第一加强筋22是由一整块平板弯曲而成的整体双层结构,强度更高,重量更轻,还加固了第一立杆21和第一底座支架2的受力强度,效果好重量轻,同样的第二加强筋32与第一加强筋22也是一样的结构,只是固定的位置不同,第二加强筋32使得第二立杆31和第二底座支架3强度更高,通过双层的第二加强筋32叠合安装在第二底座支架3的槽内,两侧槽体侧壁形成四层叠合结构,去强度更高,不易发生晃动,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一加强筋22也是一样的凹槽相互叠合的结构,增加了强度,并且本装置因为立杆的高度不同,因此加强的高度也不同,允许的晃动部位也不同,因此有效筛除共振的情况;
本装置还在第一立杆21、第一底座支架2和承载托架1底部加装了第一托架加固板41,使得这三者之间的整体性更高,强度也更高;
同样的第二托架加固板4的加装也能使第二立杆31、第二底座支架3和承载托架1底部整体性更高,强度更高;
并且本装置的第二托架加固板4和第一托架加固板41大小不同,形状也不相同,使得本装置的两侧受力也不相同,进一步避免了共振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本装置的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通过螺栓锁紧在耦合器壳体上,耦合器壳体与发动机相连,而本装置的承载托架1顶部安装电机控制器,本装置通过结构的变化和强度的加固,使得本装置有足够的强度支撑电机控制器的稳定安装,不会断裂,也不会弯折,并且通过不同长度的第一立杆21和第二立杆31,以及不同形状尺寸的第一托架加固板41和第二托架加固板4来避免共振的发生,有效避免了电机控制器与发动机产生共振。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托架(1),为多根管状长杆在同一平面上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内部的框架空洞内还设置了至少两根加固梁(11),两根所述加固梁(11)相互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固梁不与组成承载托架(1)的任一管状长杆平行;
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都是长条状的凹形槽,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通过第一立杆(21)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1)下方,所述第二底座支架(3)通过第二立杆(31)固定吊挂在承载托架(1)下方,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所在平面都平行于承载托架(1)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二底座支架(3)不再同一平面上;
所述承载托架(1)、第一底座支架(2)和第一立杆(21)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一托架加固板(41),所述承载托架(1)、第二底座支架(3)和第二立杆(31)之间还固定设置了第二托架加固板(4),所述第二托架加固板(4)和第一托架加固板(41)形状大小都不相同;
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长度不同,且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二立杆(31)都垂直于承载托架(1)所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托架(1)为方形框架结构,组成所述承载托架(1)的长杆为方管;所述加固梁(11)为平板状的长条直杆,两根所述加固梁(11)为整体的x形结构,所述加固梁(11)与承载托架(1)一侧底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加固梁(11)与组成承载托架(1)的每一根管状长杆都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梁(11)的四个支点固定连接在承载托架(1)的四个内角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21)与第一底座支架(2)之间还固定了第一加强筋(22);
所述第二立杆(31)与第二底座支架(3)之间还固定了第二加强筋(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都是由一块单层板弯曲而成双层三角形板,所述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大小不同;
所述第一加强筋(22)和第二加强筋(32)都不与承载托架(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2)与第一托架加固板(41)分别固设于第一立杆(21)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筋(22)与第一托架加固板(41)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与第二托架加固板(4)分别固设于第二立杆(31)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与第二托架加固板(4)在同一平面上。
CN202122801368.6U 2021-11-16 2021-11-16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Active CN216636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01368.6U CN216636158U (zh) 2021-11-16 2021-11-16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01368.6U CN216636158U (zh) 2021-11-16 2021-11-16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36158U true CN216636158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4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01368.6U Active CN216636158U (zh) 2021-11-16 2021-11-16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36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34248A (zh) 用于安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各零部件的悬置结构及装置
CN216636158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安装托架总成
CN110588315A (zh) 一种侧置式动力电池支架及其电动商用车
CN211195824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CN111660791A (zh) 一种新能源客车顶置固定电池基座
CN111806213A (zh) 电动客车及其组合安装支架
CN203460678U (zh) 一种纯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安装支架
CN213861829U (zh) 一种内嵌式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0516814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安装结构
CN213705131U (zh) 电动客车及其组合安装支架
CN108790755A (zh) 使用多功能悬置支架的电动汽车
CN212386293U (zh) 一种新能源客车顶置固定电池基座
CN211335560U (zh) 一种侧置式动力电池支架及其电动商用车
CN114312271A (zh) 一种内嵌式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9226443U (zh) 电池箱、电池及车辆
CN206243249U (zh) 一种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
CN218085050U (zh) 一种机舱布置结构
CN216636627U (zh) 一种新型电动化车架总成
CN218228667U (zh) 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6886903U (zh) 底盘及汽车
CN21310895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动汽车
CN113428228B (zh) 一种车辆底盘布局结构及车辆
CN219236819U (zh) 一种轻质充电轨道车
CN211809843U (zh) 副车架前横梁及副车架总成
CN220447630U (zh) 汽车动力电池组件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