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5160U -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5160U
CN216495160U CN202123441160.4U CN202123441160U CN216495160U CN 216495160 U CN216495160 U CN 216495160U CN 202123441160 U CN202123441160 U CN 202123441160U CN 216495160 U CN216495160 U CN 216495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ing
self
dust
cleaning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11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永飞
段传林
杨志敏
鹿由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ockro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11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5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5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5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储水腔,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配置为容纳储水箱;集尘腔,与所述储水腔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配置为容纳集尘罩;风道,沿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自下而上设置,通过所述风道连通位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上的集尘口和所述集尘腔。本公开的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在自清洁集尘座设置集尘腔,能够实现多次清洁、一次清尘的技术效果,避免频繁的清理清洁机器人上的吸尘盒,清洁效率高,用户体验好感度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清洁用品层出不穷,这些清洁用品减轻了人们在清洁、清扫方面工作的负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自动清洁设备以其高度智能化的特点被人们所喜爱。
对于可以扫地并擦地的自动清洁设备来说,自动清洁设备可以清扫、吸附待清洁位置的尘土和碎屑并进行湿式擦拭,在清洁工作完毕后可以由用户手动处理尘盒中的垃圾。对于尘土和碎屑较多、较难清理的位置,由于清洁机器人本体的吸尘盒空间有限,在清洁过程中,可能就需要人工对吸尘盒进行高频次的清理,清洁效率大大降低,同时,频繁清理吸尘盒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该自清洁集尘座上设有一个空间较大的集尘腔,避免频繁的清理清洁机器人上的吸尘盒。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
储水腔,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配置为容纳储水箱;
集尘腔,与所述储水腔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配置为容纳集尘罩;
风道,沿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自下而上设置,通过所述风道连通位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上的集尘口和所述集尘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内包括:贴合所述储水腔的后壁、沿所述储水腔底部向上延伸至低于所述储水腔后壁高度的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部设有多个凸起开口,所述凸起开口用于与所述储水箱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和/或集尘腔的开口方向为向上向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和所述集尘腔由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前壁以及侧壁围成,其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高度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前壁高度,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后壁和前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并排设置于所述储水腔上的污水箱和净水箱,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集尘腔上的所述集尘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将所述储水腔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污水箱,另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净水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装配于所述储水腔内时,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箱体部分位于所述储水腔外;当所述集尘罩装配于所述集尘腔上时,所述集尘罩部分位于所述集尘腔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开口包括:气泵口和污水箱连接口,对应设置于所述污水箱装配位置的凸台上部;净水箱连接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净水箱装配位置的凸台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罩包括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集尘腔端面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下部形成一开口向前的清洗腔,所述清洗腔用于适配自动清洁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洗腔内设有清洗槽,配置为当所述自动清洁设备适配于所述清洗腔后,通过所述清洗槽清洁所述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口与所述清洗槽以基本平行的方向前后设置在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风道至少部分的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包括: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的储水腔和集尘腔;储水箱可装卸的设置在所述储水腔中;集尘罩可装卸的套设在所述集尘腔上,形成密闭的集尘仓以集尘;其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储水箱的开口向上,所述集尘罩的开口向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和所述集尘腔由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前壁以及侧壁围成,其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高度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前壁高度,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后壁和前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箱包括污水箱和净水箱;所述储水腔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将所述储水腔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污水箱,另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净水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装配于所述储水腔内时,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箱体部分位于所述储水腔外;当所述集尘罩装配于所述集尘腔内时,所述集尘罩部分位于所述集尘腔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罩的开口与所述集尘腔端面密封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包括: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且开口向上向前的储水腔和集尘腔;储水箱可装卸的设置在所述储水腔中,并且所述储水腔的部分箱体位于所述储水腔外侧;集尘罩可装卸的设在所述集尘腔中,且所述集尘罩部分罩体裸露于所述集尘腔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和所述集尘腔由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前壁以及侧壁围成,其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高度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前壁高度,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后壁和前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并排设置于所述储水腔上的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集尘腔上的所述集尘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腔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将所述储水腔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污水箱,另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净水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装配于所述储水腔内时,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箱体部分位于所述储水腔外;当所述集尘罩装配于所述集尘腔内时,所述集尘罩部分位于所述集尘腔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罩包括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集尘腔端面密封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
通过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并排设置用于容纳集尘罩的集尘腔和用于容纳储水箱的储水腔,节省了集尘座高度方向的空间,在保证了集尘腔和储水腔容积足够大的情况下,集尘座本体不会太高导致重心不稳;风道自下而上的设计方式减少了风路复杂度,可提高集尘效率;通过集尘罩套设在集尘腔上,在集尘过程中受到来自风机的吸力会更加紧密的贴合在腔体上,进一步提升了密封效果;通过储水箱和集尘罩外露于储水腔和集尘腔,方便用户直观的通过外露部分查看箱体和罩体内部情况,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相比于把储水箱和集尘罩全部置于储水腔和集尘腔内的设计方式,外露式设计使得用户在取放储水箱和集尘罩时,无需先将二者提拉到超出腔体最高位置后再平移取出,减少了用户的提拉行程,使得用户能更轻松的从腔体内取出储水箱和集尘罩。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中储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中储水箱的侧视图。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中储水箱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的截面结构图。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的风机顶面装配结构图。
图8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的减震罩结构图。
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的风机底面装配结构图。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的减震垫结构图。
图1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底板正视图。
图1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底板侧视图。
图1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自清洁集尘座底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及尘盒整体结构图。
图1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风道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在集尘状态下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17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罩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B为图24A中切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2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的后视图。
图2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以及风机仓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3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仓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机仓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储水腔2700、集尘腔2100、集尘仓3000、污水腔2300、净水腔2400、凸台2600、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集尘罩28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风道2500、排水孔2101、风道2500、进风口2102、排水阀2103、固定端21031、弹性活动端21032、挡水结构2104、第一挡壁21041、第二挡壁21042、风机仓2200、风机通道2210、风机2220、减震装置2230、进气口2240、排气口2250、减震罩2231、震罩顶面22311、第一开口22312、突沿22313、第一凸起22314、第二凸起22315、第三凸起22316、凹槽22317、减震罩侧壁22318、第一凸梁22319、减震垫2232、第二开口22322、第二凸梁22321、第三凸梁22323、装配凸起22324、底板本体1100、凹陷部1121、凸起部1122、防滑结构1123、抬起结构1300、楔形部件1310、第一倾斜面1311、第一顶面1313、第二倾斜面1312、滚轮1320、斜面体14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集尘罩2800、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本体底座6000、集尘口6100、清洗槽6200、本体风道2510、底座风道2520、储水腔2700、集尘罩2800、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本体底座6000、集尘口6100、清洗槽6200、尘盒300、进尘口310、进风口320、安全阀2160、安全阀底座2161、安全阀本体2162、安全阀腔体2163、底座通孔21611、安全阀进气口21621、安全阀芯2164、弹性部,件2165、第一子通孔21611a、第二子通孔21611b、盲孔21641、触发开关2166、防水滤网2170、卡槽2171、第一槽壁21711、第二槽壁21712、支撑肋2173、消音结构2260、风机罩体2270、风机仓出风口2280、出风风路2290、罩体出风口2271、第一消音结构2261、第二消音结构2262、消音壳体2263、消音材料2264、消音孔226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但这些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水箱置于自清洁集尘座复杂的罩盖内,不便于取放及应用,且水箱连接口置于水箱底部,水箱中的水容易溢出,极易损坏自清洁集尘座中的器件;另外,自清洁集尘座风道也过于复杂,不便于杂物从尘盒进入集尘仓。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将水箱、集尘罩裸露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外部,便于用户的安装使用;同时,将水口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部,不易使水从水箱溢出;将风道直接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侧壁,减少了风道路径,提高了集尘效率。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是示例性示出本公开的除去污水箱、净水箱和集尘罩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自清洁集尘座的行为,进行如下方向定义:自清洁集尘座可通过界定的如下三个相互垂直轴行进标定:横向轴Y、前后轴X及中心垂直轴Z。沿着前后轴X的箭头相反的方向即自动清洁设备进入自清洁集尘座的方向标示为“后向”,且沿着前后轴X的箭头方向即自动清洁设备离开自清洁集尘座的方向标示为“前向”。横向轴Y实质上是沿着由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宽度的方向。垂直轴Z为沿自清洁集尘座底面向上延伸的方向。
如图1所示,自清洁集尘座底板突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方向为前向,朝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后壁方向为后向,集尘仓3000位于自清洁集尘座左侧,净水箱4000位于集尘仓3000右侧,污水箱5000位于净水箱4000右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以及并排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的集尘罩28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其中,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对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自清洁集尘座主体2000运输和维修,如图2所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集尘腔2100和风道25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包括了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腔2400,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腔2300,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与储水腔并排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腔2100构成了用于容纳集尘罩2800的集尘仓3000,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都是从前侧上侧的方向装配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的,这种结构设计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对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内的器件进行日常维护。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还包括风道2500和本体底座6000,风道2500自下而上的设置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通过该风道连通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底座上的集尘口和集尘腔2100。这种设置方式使得集尘桩内部风路十分简单,可以大幅提高集尘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风道2500至少部分的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上,通过风道2500连通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底部的本体底座6000和集尘腔2100,在集尘过程中,尘盒中的垃圾通过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进入风道2500,通过风道2500进入集尘腔2100内。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配置为收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6000包括集尘口6100,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垃圾经集尘口6100进入自清洁集尘座主体2000的集尘仓3000内。集尘口6100周围还设置有密封胶垫,用于将集尘口610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密封,保证集尘效果的同时防止垃圾泄露。
如图2所示,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由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后壁、前壁以及多个侧壁围成,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的后壁和前壁分别共面,一个侧壁共面,其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后壁高度高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前壁高度,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连接后壁和前壁,且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侧壁的端面为弧形结构。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其中,弧形结构保证了安装于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的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储水腔2700用于容纳储水箱(包括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储水腔2700内包括:贴合所述储水腔2700的后壁、沿储水腔2700底部向上延伸至略低于所述储水腔后壁高度的凸台2600,凸台的上部设有多个凸起开口,该凸起开口可以但不限于软胶材质,凸起开口用于与装配在相应位置上的污水箱5000或净水箱4000连接。其中,储水腔2700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2710,将储水腔2700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腔2300,另一部分为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腔2400。需要说明的是:凸台上部可以是凸台顶部,或者高于处于装配状态下的净水箱和污水箱的最高水位线位置的凸台侧壁,在此不做限定。
现有技术中,水箱的出水口或进水口通常设置在水箱底部,当提起水箱时,通过水的重力向下压紧出水口的开关,以达到防止漏水的效果。但通常情况下,如果开关被卡住或者水箱内部水不是很多,那么开关不足以起到密封的效果,那么水箱被拎起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水通过出水口或进水口洒落出来,进而损坏与其对接的外部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开口包括气泵口2610和污水箱连接口2620对应设置于污水箱5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气泵通过气泵口2610对污水箱5000进行抽气,污水箱5000为密闭结构,因此在抽气过程中内部形成负压,清洗槽中的污水经由污水管、污水箱连接口2620被抽吸送入污水箱5000。净水箱连接口2630对应设置于净水箱4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净水箱4000中的净水在蠕动泵的作用下通过净水箱连接口2630流入清洗槽内的刮擦件上,对自动清洁设备的清洁头进行清洗。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设置于凸台2600顶端,避免了净水箱或污水箱更换过程中,净水箱或污水箱中的水溢出水箱,流出到净水腔或污水腔内。通过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在顶端的密封连接,相对于在净水腔或污水腔底端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
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并排设置于储水腔上的污水箱5000和净水箱4000,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集尘腔2100上的集尘罩2800,污水箱、净水箱以及集尘罩顶面大致齐平,前面大致齐平。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集尘罩2800装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后形成平整的排列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和取下使用,另一方面,外形平整美观,增强用户体验。
自清洁集尘座长期使用后,凸起开口处不可避免的会被清洗清洁部件的污水污染,留下污渍。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凸台2600上的凸起开口相对于前壁呈敞开结构,甚至于相对于侧壁也呈敞开结构,手臂或清洁工具可从各个角度与凸起开口接触,便于用户对凸起开口附近积累的脏污进行清理。
当污水箱5000和净水箱4000装配于储水腔内时,污水箱和净水箱的顶面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箱体部分位于储水腔外;当集尘罩2800装配于集尘腔2100上时,集尘罩的顶面高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集尘罩大部分位于集尘腔外。通过上述设计,减少了自清洁集尘座本体材料的用量,污水箱和净水箱、集尘罩上部暴露在空腔外,方便人们提起污水箱和净水箱、集尘罩顶部设置的提手,对污水箱和净水箱、集尘腔进行操作,也达到了设计美观的技术效果;同时,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部采取前壁低、后壁高的设计,污水箱和净水箱、集尘罩前部靠上位置也同时暴露在空腔外,便于人们观察透明的污水箱和净水箱内的水位及集尘腔内的情况,及时对污水箱、净水箱、集尘腔进行相应的操作。
集尘罩2800包括一与集尘腔2100端面密封连接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集尘腔端面密封连接,密封连接起到了对集尘仓内部的完全密封,便于提高集尘效率。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下部以及所述本体底座6000之间共同构成一开口向前的清洗腔,清洗腔用于在自动清洁设备返回该自清洁集尘座进行维护操作时容纳该自动清洁设备。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6000上设有清洗槽6200,配置为当所述自动清洁设备适配于清洗腔后,通过清洗槽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
当自动清洁设备,例如扫地机器人,在清扫完毕回到自清洁集尘座后,自动清洁设备会沿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斜面移动至本体底座6000,使得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与本体底座6000上的集尘口6100对接,以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转移至自清洁集尘座主体2000的集尘仓30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和主体2000构成不可拆分的整体,本体底座6000还包括集尘风路,集尘风路设置在本体底座6000内,配置为回收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内的垃圾。集尘风路的入风口即为集尘口,集尘风路的出风口通过风道2500与集尘腔2100相连通。
通过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并排设置用于容纳集尘罩的集尘腔和用于容纳储水箱的储水腔,节省了集尘座高度方向的空间,在保证了集尘腔和储水腔容积足够大的情况下,集尘座本体不会太高导致重心不稳;通过集尘罩套设在集尘腔上,在集尘过程中受到来自风机的吸力会更加紧密的贴合在腔体上,进一步提升了密封效果;通过储水箱和集尘罩外露于储水腔和集尘腔,方便用户直观的通过外露部分查看箱体和罩体内部情况,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相比于把储水箱和集尘罩全部置于储水腔和集尘腔内的设计方式,外露式设计使得用户在取放储水箱和集尘罩时,无需先将二者提拉到超出腔体最高位置后再平移取出,减少了用户的提拉行程,使得用户能更轻松的从腔体内取出储水箱和集尘罩。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水箱置于自清洁集尘座复杂的罩盖内,不便于取放及应用,且水箱连接口置于水箱底部,水箱中的水容易溢出,极易损坏自清洁集尘座中的器件。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将水箱至少部分裸露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外部,方便用户的安装拆卸;以及通过将水箱的水口设置于水箱的上部,使水箱中的液体不易溢出,避免由于溢出的液体导致的电子元件损坏。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部分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是示例性示出本公开的除去污水箱、净水箱和集尘罩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5是从不同视角示出本公开的自清洁集尘座所涉及的储水箱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以及储水箱7000。其中,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以便于对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自清洁集尘座主体2000的运输和维修,储水箱7000装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
如图2所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2700配置为容纳储水箱7000。储水箱7000可以为净水箱4000或污水箱5000。储水箱7000可以为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两个储水箱7000,分别为净水箱4000和污水箱5000,相应地,储水腔包括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腔2400,以及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腔2300。储水腔2700向上向前的设计使得储水箱7000可以从前侧上侧的方向装配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这种装配方式更为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便于储水箱7000的安装与取下。此外,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对储水腔2700内的器件进行日常维护。
储水腔2700由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后壁、前壁以及多个侧壁围成,其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后壁高度高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前壁高度,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连接后壁和前壁,且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侧壁的端面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保证了安装于储水腔2700的储水箱7000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储水腔2700内进一步包括:贴合储水腔2700的后壁、沿储水腔2700底部向上延伸至略低于储水腔后壁高度的凸台2600。凸台2600的高度高于储水箱7000最高水位线的高度,当储水箱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凸台2600承接储水箱7000的水箱突出部7220。
凸台2600的顶部设有多个凸起开口,该凸起开口用于与装配在相应位置上的储水箱7000连接。具体地,该凸起开口用于与储水箱7000上设置的污水口或净水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开口包括气泵连接口2610和污水箱连接口2620对应设置于污水箱5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气泵通过气泵连接口2610对污水箱5000进行抽气,污水箱5000为密闭结构,因此在抽气过程中内部形成负压,清洗槽中的污水经由污水管、污水箱连接口2620被抽吸送入污水箱50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开口包括净水箱连接口2630对应设置于净水箱4000装配位置的凸台2600顶端,净水箱4000中的净水在蠕动泵的作用下通过净水箱连接口2630流入清洗槽内的刮擦件上,对自动清洁设备的清洁头进行清洗。
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设置于凸台2600顶端,避免了净水箱或污水箱更换过程中,净水箱或污水箱中的水溢出水箱,流出到净水腔或污水腔内。通过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在顶端的密封连接,相对于在净水腔或污水腔底端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
自清洁集尘座长期使用后,凸起开口处不可避免的会被清洗清洁部件的污水污染,留下污渍。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凸台2600上的凸起开口相对于前壁呈敞开结构,甚至于相对于侧壁也呈敞开结构,手臂或清洁工具可从各个角度与凸起开口接触,便于用户对凸起开口附近积累的脏污进行清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2600的顶部可以设有多个软胶凸起点2640,该软胶凸起点2640与储水箱7000的水箱突出部7220下表面设置的凹坑7221对应匹配。当储水箱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储水腔2700上的软胶凸起点2640限位于储水箱7000上的凹坑7221。软胶凸起点2640的具体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软胶凸起点2640可以在凸台2600顶部对称分布。例如,在某一实施例中,软胶凸起点2640为4个,大体均匀地分布在凸台2600顶部。通过软胶凸起点2640与凹坑7221的配合限位,可以使储水箱7000在储水腔2700内的位置更为精准,避免储水箱7000位置发生偏移。
储水腔2700内还可以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2710,该隔板2710将储水腔2700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腔2300,另一部分为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腔2400。该隔板2710顶端设置至少一个减震垫2711,配置为当所述把手落下时支撑所述把手,以减小所述把手的震动。所述隔板2710的两侧分别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未图示),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朝向所述隔板271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凹陷7120,当所述污水箱和所述净水箱装配于所述污水腔和所述净水腔后,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凹陷配合限位。
储水箱7000可拆卸的装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端,具体地,储水箱7000可拆卸的装配于储水腔2700内。储水箱7000的可拆卸装配以及储水腔2700向上向前的设计使得储水箱7000的安装与取下十分方便,便于用户日常更换储水箱7000内液体。储水箱7000可以选用透明材质,以便于观察储水箱7000中的液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储水箱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储水箱7000的顶面高于储水腔2700的后壁,储水箱7000箱体可以大部分位于储水腔2700外。上述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储水箱7000的安装与取下,便于用户日常更换储水箱7000内液体,并且可以减少了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材料的用量。此外,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部采取前壁低、后壁高的设计,储水腔2700前部靠上位置也同时暴露在空腔外,便于用户观察透明的储水腔2700内的水位情况,及时对储水腔2700进行相应的操作。
储水箱7000可以为净水箱4000或污水箱5000。储水箱7000可以为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两个储水箱7000,分别为净水箱4000和污水箱5000。污水箱5000和净水箱4000可以并排设置于储水腔2700上,污水箱5000和净水箱4000顶面大致齐平,前面大致齐平。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装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后形成平整的排列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和取下使用,另一方面,外形平整美观,增强用户体验。
储水箱7000包括一开口,供液体流入或流出。该开口设置在箱体的上部,该开口所在高度高于储水箱7000的最高水位线7111。当储水箱7000为净水箱4000时,该开口为净水口;当储水箱7000为污水箱5000时,该开口为污水口。开口的高度高于储水箱7000的最高水位线可以避免储水箱7000中液体的溢出水箱,尤其是在水箱更换过程中液体的溢出。进而避免由于溢出的液体导致的电子器件损坏。
请一并参阅图3~图5,储水箱7000包括水箱容纳部7100和水箱顶盖7200,所述水箱顶盖7200大致覆盖所述水箱容纳部7100,所述水箱容纳部7100包括水箱本体部7130和水箱突出部7140,水箱顶盖7200、水箱容纳部7100共同形成一腔体,水箱突出部7140突出所述水箱本体部7130,使得储水箱大致形成L型结构。
水箱容纳部7100用于容纳液体。水箱容纳部710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水箱容纳部底部向上延伸的凹陷,该凹陷可以与储水腔2700内的凸起配合限位。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箱容纳部7100侧壁包括沿所述水箱容纳部底部向上延伸至高于最高水位线7111的第一凹陷7110和沿所述水箱容纳部底部向上延伸至预设高度的第二凹陷7120,第二凹陷7120的高度不做限定。其中,第一凹陷7110与凸台2600的至少一部分配合限位,第一凹陷7110的顶面形成水箱突出部7140底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凹陷7110的顶面可以包括净水口、污水口或凹坑7221等,与凸台2600上设置的气泵口2610、污水箱连接口2620、净水箱连接口2630或软胶凸起点2640匹配连接,第二凹陷7120与储水腔2700内部侧壁的凸起配合限位。通过上述设置于水箱容纳部7100的凹陷,可以实现对储水箱7000的整体限位,使储水箱7000较为准确的设置在储水腔2700的对应位置,避免储水箱7000位置发生偏移。
顶盖7200覆盖于水箱容纳部7100的上方,顶盖7200与水箱容纳部7100可拆卸式连接,且顶盖7200可以相对于水箱容纳部7100打开或闭合。当顶盖7200闭合时,水箱容纳部7100内的液体与外部隔绝,可以防止外部异物落入储水箱7000内。可选地,当顶盖7200闭合时,顶盖7200与水箱容纳部7100密闭接触,顶盖7200、水箱容纳部7100共同形成一密闭结构。
水箱突出部7140的下表面设置有净水口、污水口或凹坑7221等。当储水箱7000为污水箱5000时,水箱突出部7140的下表面设置有污水口。当储水箱7000为净水箱4000时,水箱突出部7140的下表面设置净水口。当储水箱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水箱突出部7140正好被储水腔2700中的凸台2600所承接,水箱突出部7140下表面设置的污水口或净水口与凸台2600顶部的凸起开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水箱7000为污水箱5000,水箱突出部7140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气泵接口,该气泵接口与凸台2600顶部的气泵连接口2610连接。气泵连接口2610与气泵接口连接后,可以向污水箱5000中抽吸污水。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泵通过气泵连接口2610及气泵接口对污水箱5000进行抽气,污水箱5000为密闭结构,因此在抽气过程中内部形成负压,清洗槽中的污水经由污水管、污水箱连接口2620被抽吸送入污水箱5000。
水箱突出部7140的下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凹坑7221。当储水箱7000装配于储水腔2700时,水箱突出部7140正好被储水腔2700中的凸台2600所承接,水箱突出部7140下表面设置的多个凹坑7221与凸台2600顶部的软胶凸起点相互匹配,实现对储水箱7000的限位。通过软胶凸起点2640与凹坑7221的配合限位,可以使储水箱7000在储水腔2700内的位置更为精准,避免储水箱7000的位置发生偏移。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水箱7000为净水箱4000,此时储水箱70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水管支架7300以及水管7400。水管支架7300设置于净水箱4000内的凸起结构7900上,凸起结构7900由第一凹陷7110对应形成,该凸起结构7900高于净水箱4000的最高水位线。水管7400从水管支架7300延伸至净水箱4000的底部,液体可以经水管7400流到净水箱4000的外侧。水管7400包括水管入口与水管出口,其中,水管入口位于净水箱4000的底部,水管出口位于水管支架7300处,水管出口可以与净水箱4000的净水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水箱7000为净水箱4000,此时储水箱70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浮球底座7500以及浮球7600。其中,浮球底座7500设置于净水箱4000的底部,用于安置浮球7600;浮球7600与浮球底座7500相连,可围绕浮球底座7500上一固定轴旋转,配置为进行箱内水位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水箱7000为净水箱4000,此时储水箱70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滤网7700。该滤网7700设置于水管入口的端部,配置为当液体进入水管7400时对液体进行过滤。
储水箱7000还可以包括把手7800。把手7800可以铰接于储水箱7000的顶部。通过设置把手7800,可以使得储水箱7000的安装与取下更为方便,便于用户日常更换储水箱7000内液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将水箱至少部分裸露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外部,方便用户的安装拆卸;以及通过将水箱的水口设置于水箱的上部,使水箱中的液体不易溢出,避免由于溢出的液体导致的电子元件损坏。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风机设置在风机仓,风机仓设置在集尘仓底部,集尘仓底部有通风孔,风机工作时产生抽吸力将集尘仓内的空气抽吸出来,经由风机仓中的风道排出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外侧。由于集尘口与清洗槽距离比较近,机器人上下桩过程中有可能会把清洗槽中的残水带入到集尘口,如水量过大,风机工作时可能会把水经过风道抽入到集尘仓中,集尘仓中积水过多会引发风机损坏以及触电风险。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在集尘仓底部设置排水孔,能够方便的将进入集尘仓内的液体及时的排出,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部分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具体的,如图6所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所述底板1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便于运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集尘腔2100,集尘罩2800罩设于集尘腔2100形成集尘仓3000,集尘腔2100一体式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腔2100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向内凹陷形成容纳用于集尘各元器件的集尘腔2100,集尘腔2100包括排水孔2101,排水孔2101设置于所述集尘腔底部,排水孔2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根据集尘腔2100内部空间进行设置,通常设置于集尘腔底部较低的位置,便于液体排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还包括风道2500,风道2500一端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连通,风道2500另一端与所述集尘腔2100连通,所述集尘腔2100侧壁包括进风口2102,所述进风口2102通过所述风道2500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连通,风道形成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侧壁并向下延伸,经过本体底座6000连通本体底座6000上的集尘口6100。其中,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集尘仓3000内部气流通过所述风道2500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导通,且所述排水孔2101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不连通,以保证集尘仓内形成足够的负压,将尘盒内的垃圾通过集尘口、风道吸入集尘袋;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非集尘状态时,集尘仓3000内部风口关闭,使得集尘仓3000内部气流气流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不导通,所述排水孔2101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连通,此时,在集尘过程中如有液体,例如拖布上的水,通过风道进入集尘仓3000,此时,排水孔2101打开后,液体会流出集尘仓3000,避免集尘仓内的元器件受损,特别是风机受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仓3000还包括排水阀2103,设置于所述集尘仓3000底部的外侧临近所述排水孔2101的出口位置,配置为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所述排水阀2103由于仓内负压的作用而关闭所述排水孔,从而使所述排水孔2101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不连通,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非集尘状态时,所述排水阀2103在重力作用下打开使所述排水孔2101与所述集尘仓3000外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阀2103包括固定端21031和弹性活动端21032,固定端21031通过螺丝、粘结、卡接等方式固定安装于所述集尘仓3000底部外侧;弹性活动端21032可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转换地设置于所述排水孔2101出口位置。弹性活动端21032由橡胶、塑料等软胶塞材质形成,在正常状态下,排水孔2101处于开启状态,如果集尘仓3000底部有水,那么水会从该排水孔2101自动排出;当风机运转时,集尘仓3000内形成负压,弹性活动端21032自动吸合于排水孔外侧,实现密封。风机停止后弹性活动端21032在重力作用下会自动打开,集尘仓3000里如有水会再次由排水孔2101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仓3000侧壁包括挡水结构2104,挡水结构2104设置于所述进风口2102边缘,配置为阻挡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液体。具体的,所述挡水结构2104包括沿所述进风口2102边缘横向延伸的第一挡壁21041和向下延伸的第二挡壁21042,所述第一挡壁21041和所述第二挡壁21042形成进风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壁21042至少向下延伸至所述进风口2102的下边缘,以遮挡从所述进风口2102进入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还包括风机仓2200、风机通道2210以及风机2220,风机仓2200设置于所述集尘仓3000下方,用于容纳风机;风机通道2210配置为使所述风机仓与所述集尘仓连通,以通过风机向集尘仓内提供抽吸风力;风机2220设置于所述风机仓内,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开启与关闭,以提供集尘所需的抽吸风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通道2210沿所述集尘仓3000底部向上延伸预设距离,从而使风机通道2210突出于集尘仓3000底部,以避免进入所述集尘仓3000的液体由于没有及时排出而进入所述风机仓2200,引起风机损坏。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集尘仓,集尘仓包括设置于所述集尘仓底部的排水孔以及一端与所述底板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集尘仓连通的风道;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所述风道与所述集尘仓外界连通,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尘仓外界不连通,保证了集尘仓内的负压状态,利于集尘操作,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非集尘状态时,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尘仓外界连通,将进入集尘仓内的水及时排出,不损坏集尘仓内器件。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内的风机在集尘过程中,会由于自身的转动而带来较大的震动,给与其接触的风机仓壁带来损坏,且由于震动的原因也带来了较大的噪音。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在风机仓内设置多个减震装置,以减轻由于风机转动而带来的震动,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部分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具体的,如图7所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风机仓2200、风机2220以及减震装置2230,风机仓2200一体式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内部,风机仓2200包括进气口2240和排气口2250,进气口2240用于通过风机通道2210连通集尘仓3000,通过风机的旋转吸气,将集尘仓3000内的气体吸出,从而保证集尘仓3000内为负压,被吸出的气体经进气口2240进入风机,然后经排气口2250排出。风机2220设置于所述风机仓2200内,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正转或反转。减震装置2230装配于所述风机2220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降低所述风机2220的震动,减震装置2230可以由橡胶、塑料等有弹性的材料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减震装置2230包括:减震罩2231,装配于所述风机2220顶端的至少一部分以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减震罩2231的外型与风机顶端结构相匹配,使得减震罩2231可以刚好罩设于风机顶端。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罩2231包括减震罩顶面22311,减震罩顶面22311包括与所述进气口2240匹配的第一开口22312以及沿所述第一开口22312向外延伸的密封减震件,具体为突沿22313,配置为装配于所述风机2220顶端与所述进气口2240之间,以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沿22313随着向外延伸距离的增加,所述突沿开口面积不断增大,这样当减震罩2231装配于风机顶面,并装配于风机仓后,喇叭状的突沿22313,也即顶面密封减震件22313刚好能够支撑于风机仓进气口周围,密封进气口的同时,减低了振动和噪声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罩顶面22311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开口22312周向连续延伸的至少一个凸起,配置为与所述风机仓2200顶面内壁抵接后降低所述风机2220的震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罩顶面22311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开口22312周向连续延伸的第一凸起22314、第二凸起22315和第三凸起22316,所述第二凸起22315和第三凸起22316间形成环绕所述第一开口22312周向连续延伸的凹槽22317,第一凸起22314、第二凸起22315、第三凸起22316以及凹槽22317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被挤压变形,从而降低风机与风机仓的硬连接,进而减低震动损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起22316内部包括多个不连续的空腔,进一步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减震罩包括减震罩侧壁22318,减震罩侧壁22318沿所述减震罩顶面22311向下延伸,当减震罩2231罩设于风机顶面时,减震罩侧壁22318包裹于风机侧面,其中,所述减震罩侧壁22318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梁22319,所述第一凸梁22319为空心结构,所述每一个第一凸梁22319的外壁与风机仓2200的侧壁抵接,进一步降低所述风机工作时的震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减震装置2230还包括减震垫2232,减震垫2232装配于所述风机2200底端的至少一部分以降低所述风机2200的震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减震垫2232包括与所述风机底端匹配的第二开口22322以及沿所述减震垫2232上表面横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凸梁22321,其中,所述第二凸梁22321为空心结构,第二凸梁的侧壁2231与风机2200的底部相接触,进一步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减震垫2232装配于所述风机2200底端后,风机底端出风结构伸入第二开口22322,风机底端与减震垫2232装配凸起22324过盈卡接,风机底端平面与减震垫2232上表面横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凸梁22321接触,空心的第二凸梁22321起到减小振动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垫2232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开口22322内侧壁纵向延伸的多个第三凸梁22323,风机底端出风结构伸入第二开口22322后与多个第三凸梁22323紧密接触,所述第三凸梁22323为空心结构,进一步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设置于风机仓内的风机,以及装配于所述风机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减震装置,减震装置上设置有多个减震结构,从而能够降低所述风机的震动对自清洁集尘座的影响。
相关技术中,由于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例如湿式清洁模组的拖布支架)通常采用的是升降结构,在自然的重力状态下并不会紧贴自动清洁设备的底部。并且若自动清洁设备的集尘口位于清洗槽的前部,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在上下桩时都要经过集尘口,在经过集尘口时,清洁模组(尤其是拖布支架)很容易被集尘口卡住,使自动清洁设备无法顺利上下桩,尤其是当自动清洁设备上桩时,由于后向上桩的驱动力通常不大,就更容易导致无法顺利上桩。此外,当清洁模组为湿式清洁模组时,刚刚清洗完的拖布并未干透,如与集尘口发生剐蹭会将拖布上的水挤入集尘口,进而被抽吸至集尘箱,引发风机损坏。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在底板本体上设置抬起结构,能够避免自动清洁设备在上下桩过程中清洁模组发生的剐蹭或卡死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自动清洁设备上下桩的成功率。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部分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1和图12是从不同角度示例性示出一种连接于本体底座的自清洁集尘座底板,如图13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配置为收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还可以设置有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等组件。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一体设置有本体底座6000。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自本体底座6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以便于运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的本体底座6000包括清洗槽6200,清洗槽6200配置为向自动清洁设备的湿式清洁模组补充清洁液,和/或容置从湿式清洁模组上移除的杂物,和/或收集清洁湿式清洁模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而方便对杂物和污水进行后续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槽6200设置于集尘口6100的后方。
如图11所示,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包括底板本体1100、抬起结构1300。
底板本体1100配置为自动清洁设备返回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时支撑所述自动清洁设备。也就是说,自动清洁设备可以移动至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上,并由底板本体1100支撑。具体地,在自动清洁设备沿运动至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上的过程中,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行驶在底板本体1100的斜面上。
请一并参阅图11与图12,本体底座6000和底板本体1100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并且底板1000和本体底座6000相互连接。具体地,沿第一方向X,本体底座6000包括起始端和终止端,底板本体1100也包括起始端和终止端,本体底座6000的终止端与底板本体1100的起始端相互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和底板本体1100为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的连接,以便于运输。
本体底座6000和底板本体1100至少形成一沿第一方向X连续的斜面,以供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较为平缓地行驶在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位于底部两侧,相应地,本体底座6000和底板本体1100形成与驱动轮的位置相匹配的连续斜面,以供驱动轮行驶在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本体1100进一步包括凹陷部1121和凸起部1122,其中凹陷部1121位于底板本体1100中央,凸起部1122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两侧。凹陷部1121的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凸起部1122的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1121的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接近为零。凸起部1122的起始端与本体底座6000的终止端相互抵接并且高度相同,以使凸起部1122与本体底座6000形成两个与驱动轮匹配的连续斜面。通过在底板本体1100的中间位置设置凹陷部1121,可以避免自动清洁设备在上下桩过程中被底板本体1100的表面阻挡或发生摩擦。
进一步地,底板本体1100的凸起部1122沿第一方向X设置有防滑结构1123,该防滑结构1123至少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沿第一方向的起始端和终止端。防滑结构1123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凸条或凹槽,例如,可以是沿第二方向Y延申的条状凸起,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在凸起部1122设置防滑结构1123可以进一步帮助自动清洁设备顺利上下桩。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包括一上表面,记作第一上表面,当本体底座6000置于水平地面上时,本体底座6000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存在预定倾角,该预定倾角对应的斜率记作第一斜率。类似地,底板本体1100包括一上表面,记作第二上表面,当底板本体1100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底板本体1100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存在预定倾角,该预定倾角对应的斜率记作第二斜率。在某些实施例中,底板本体1100包括凹陷部1121和凸起部1122,第二斜率为凸起部1122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斜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率和第二斜率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第一斜率大于第二斜率。由于自动清洁设备在刚上桩时的动力相对较小,将第二斜率设置的小一些有利于自动清洁设备的上桩。
如图13所示,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垃圾经集尘口6100进入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集尘站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口6100周围还设置有密封胶垫,用于将集尘口610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密封,防止垃圾泄露。集尘口6100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上表面,大致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与底板本体11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
请一并参阅图11与图12,抬起结构1300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大致位于底板本体1100的与本体底座60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抬起结构1300配置为当自动清洁设备倒向(此时机身前侧朝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外侧即第一方向X)运动至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上的过程中,挤压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以使得所述清洁模组朝向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内部移动,例如将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压入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内。
在自动清洁设备沿第一方向X倒向运动至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上使得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对接的过程中,若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不设置抬起结构1300,则自动清洁设备的清洁模组(例如湿式清洁模组的拖布支架)在经过集尘口6100时可能被集尘口6100卡住,从而使得自动清洁设备100无法顺利上下桩。
由于在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设置有抬起结构1300,在自动清洁设备沿第一方向X倒向运动至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上使得自动清洁设备的清洁模组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中的清洗槽对接的过程中,首先,抬起结构1300可以抵接清洁模组的至少部分框架,使得清洁模组抬升一定的高度(例如为8mm),此时清洁模组被抬起结构1300挤压使得清洁模组朝向自动清洁设备内部移动(例如被抬起结构1300压入到自动清洁设备内);然后,随着自动清洁设备继续沿第一方向X倒向行进,此时清洁模组的框架正在通过集尘口6100上方并且逐渐与抬起结构1300脱离接触,此过程中即使清洁模组与抬起结构1300完全脱离接触,由于清洁模组已经部分或全部处于集尘口6100的上方,清洁模组还是可以贴着集尘口6100平缓地通过。清洁模组在完全通过集尘口6100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恢复至被抬起结构1300挤压前的状态,即清洁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自动清洁设备朝向远离自动清洁设备的方向凸出。如此,清洁模组在重力的作用下回落一定高度(例如为8mm),使得清洁模组与清洗槽完成对接。
通过在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设置抬起结构1300,可以避免自动清洁设备在上下桩过程中集尘口6100阻挡清洁模组,提高自动清洁设备上下桩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包括楔形部件1310和滚轮1320。
楔形部件1310设置在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上,并自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朝向远离该上表面的方向突出。楔形部件1310沿第一方向X依次包括第一倾斜面1311,第一顶面1313以及第二倾斜面1312,所述第一倾斜面1311,第一顶面1313以及第二倾斜面131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依次抵接。
第一倾斜面1311与其所处的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之间的锐角夹角为第一夹角α,第二倾斜面1312与其所处的底板本体1100的上表面之间的锐角夹角为第二夹角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小于第二夹角β,从而使得自动清洁设备沿第一方向X倒向运动至底板本体1100上时,自动清洁设备能够平缓地被挤压,并快速回落。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的范围可以为5°至25°,例如为10°至15°,从而保证在自动清洁设备沿第一方向X倒向运动至底板本体1100上时,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被抬起结构1300平顺地挤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的范围可以为75°至90°,例如为80°至85°,从而使得清洁模组的框架与抬起结构1300脱离接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回落。
可以理解,若楔形部件1310被设置在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则第一夹角α为第一倾斜面1311与凹陷部1121上表面之间的夹角,第二夹角β为第二倾斜面1312与凹陷部1121上表面之间的夹角;若楔形部件1310被设置在底板本体1100的凸起部1122,则第一夹角α为第一倾斜面1311与凸起部1122上表面之间的夹角,第二夹角β为第二倾斜面1312与凸起部1122上表面之间的夹角。
滚轮1320设置在第一顶面1313上,配置为在挤压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时使得所述清洁模组朝向所述自动清洁设备内部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清洁模组滚动接触。通过设置滚轮1320可以减小清洁模组的框架与楔形部件1310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组件之间的磨损,延长各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滚轮1320的一部分嵌入到楔形部件1310内,可以实现抬起结构1300与清洁模组的框架之间的滑动接触平滑过渡至滚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滚轮1320与所述楔形部件131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滚轮1320的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至少两个抬起结构1300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在自动清洁设备沿第一方向X倒向运动至底板本体1100上的过程中,该至少两个抬起结构1300分别抵接清洁模组的框架,使得清洁模组均衡地抬升一定的高度。通过设置两个或多个抬起结构1300可以使清洁模组的受力更为分散,避免清洁模组由于受力不均而在第二方向Y发生偏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抬起结构1300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该两个抬起结构1300基本上相对于底板本体1100中轴线对称设置。该两个抬起结构1300的间距与集尘口6100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相当或略大于集尘口6100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从而可以避免遮挡自动清洁设备下方的主刷罩。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还包括斜面体1400,该斜面体1400可以为一斜坡,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表面,具体地,该斜面体1400可以设置在底板本体1100的与本体底座60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大致位于集尘口6100的前方、底板本体1100的中轴线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的数量为两个且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斜面体1400大致位于该两个抬起结构1300的中间位置。通过在底板本体1100的表面设置斜面体1400,可以避免自动清洁设备正向上桩时自动清洁设备的前端(尤其是设置于前端的碰撞传感器)触碰集尘口6100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斜面体1400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斜面体1400与抬起结构1300均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通过在底板本体1100的中间位置设置凹陷部1121,以及将斜面体1400与抬起结构1300设置于凹陷部1121可以避免自动清洁设备在上下桩过程中被底板本体1100的表面阻挡或与底板本体1100的表面发生摩擦。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且抬起结构1300的高度高于凸起部1122,可以有效地挤压自动清洁设备底面的清洁模组,使清洁模组朝向自动清洁设备内部移动较大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斜面体1400设置于底板本体1100的凹陷部1121且斜面体1400的高度与凸起部1122大致齐平。斜面体1400的高度过低起不到避免自动清洁设备上桩时触碰集尘口6100的边缘的作用,而斜面体1400的高度过高则会在自动清洁设备上下桩过程中阻挡自动清洁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起结构1300距离底板本体1100的终止端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使得当自动清洁设备后向进入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时,在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未进入该底板本体1100的终止端时,抬起结构1300不接触所述清洁模组。如此设置是因为,在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与起始端的防滑结构1123接触前,自动清洁设备的后退力比较小,若此时抬起结构1300与清洁模组(如拖布支架)相接触会阻碍自动清洁设备的上桩,进而有可能导致上桩失败。相应地,在自动清洁设备的驱动轮进入底板本体1100的终止端时,抬起结构1300可以抵顶清洁模组,此时自动清洁设备已踏上防滑结构1123,自动清洁设备可以在防滑结构1123的帮助下顺利上下桩。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和前述实施例中的自清洁集尘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通过在底板本体上设置抬起结构,能够避免自动清洁设备在上下桩过程中清洁模组发生的剐蹭或卡死现象,进而能够提高自动清洁设备上下桩的成功率。
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风道的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且需要占用较多的物理空间,使得自清洁集尘座显得较为笨重。并且,复杂的风道结构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尘效果,导致很难将尘盒中的垃圾全部吸入到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腔。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优化自清洁集尘座内部的风道结构,减少风道路径,使得自清洁集尘座的风道更为通畅、结构更为紧凑,进而能够提高自动清洁设备的集尘效率。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4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结合尘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5、图16是具体示出了自清洁集尘座的风道结构及在集尘状态下风道中气流的行进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其中,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部的本体底座60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式连接方式可以方便运输和维修。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配置为收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还可以并排设置有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等组件。具体地,如图2所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仓和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仓。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与储水腔2700并排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腔2100构成了用于容纳集尘罩2800的集尘仓3000。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包括本体底座600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一体设置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本体底座6000还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相互抵接,具体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本体底座6000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为与前后轴X箭头相反的方向。
如图14所示,集尘口6100设置在本体底座6000上,大致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300内的垃圾经集尘口6100进入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集尘腔21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口6100周围还设置有密封胶垫,用于将集尘口610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密封,防止垃圾泄露。集尘口6100大体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为与横向轴Y箭头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大致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也为集尘口6100的长度方向,集尘口6100在第一方向延伸的距离可以记为长度L1。集尘口6100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同时也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即集尘口6100的宽度方向,集尘口6100在第二方向延伸的距离可以记为宽度W1,可以理解,长度L1与宽度W1之间存在如下关系:L1>W1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还包括清洗槽6200,清洗槽6200配置为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例如,向自动清洁设备的湿式清洁模组补充清洁液,和/或容置从湿式清洁模组上移除的杂物,和/或收集清洁湿式清洁模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而方便对杂物和污水进行后续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槽6200设置于集尘口6100的后方。清洗槽6200沿第二方向延伸至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与清洗槽6200之间可以形成一侧壁。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还包括风道2500,风道2500一端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连通,风道2500另一端与集尘腔2100连通。当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集尘仓3000内形成足够的负压,将尘盒300内的垃圾经由集尘口6100、风道2500吸入集尘袋。风道2500可以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本体风道2510和底座风道2520。底座风道2520大体位于图15中右下角的虚线框所示位置,本体风道2510大体位于图15中右上角的虚线框所示位置。图15和图16中还用实心箭头示出了气流带动下的垃圾在底座风道2520和本体风道2510中的运动轨迹。具体地:
底座风道2520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内部,底座风道2520大致为L型结构,底座风道2520的一端与集尘口6100长度方向连通,另一端与位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上的本体风道2510连通。具体地,底座风道2520与集尘口6100的长度方向连通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本体底座6000大致边缘的位置,然后再沿第二方向延伸至本体风道25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风道2520在集尘口6100长度方向的一端与集尘口6100连通,使得气流及其带动的垃圾直接从集尘口6100长度方向的一端流出后沿着近乎直线前进,降低了气流流出集尘口6100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风道2520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位置位于清洗槽6200边缘和本体底座6000边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本体底座6000有限的空间,降低了产品的整体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风道2520的宽度略小于集尘口6100的宽度,风道的宽度可以是风道横截面的最大值,例如当风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时,此时风道的宽度为圆的直径或椭圆的长轴长;通过适当减小底座风道2520的宽度,可以增加气流在底座风道2520的流速,使尘盒300中的垃圾更容易通过底座风道2520,避免底座风道2520发生堵塞,从而提高集尘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风道2520在沿第一方向延伸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拐弯处为弧形平滑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虽然是近乎垂直,但底座风道252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弯处并非直角转弯,而是用一段与角的两边相切的圆弧替换原来的直角,使得经由底座风道2520的气流更为平缓,流速不会发生骤变。类似地,底座风道2520在沿第二方向延伸和本体风道2510向上延伸的拐弯处也可以为弧形平滑连接。
本体风道2510至少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上,本体风道2510的一端与底座风道2520连通,另一端通向集尘腔2100,本体风道2510连通了底座风道2520和集尘腔2100。具体地,本体风道2510沿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向上延伸至集尘仓3000,其中供本体风道2510延伸的侧壁可以是由清洗槽6200侧边缘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侧边缘一同形成的,本体风道2510的上述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与清洗槽6200之间的空余位置,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风道2510的宽度大于底座风道2520的宽度,通过适当调整本体风道2510和底座风道2520之间的宽度关系,可以增加气流在底座风道2520的流速,使尘盒300中的垃圾更容易通过底座风道2520,避免底座风道2520发生堵塞,从而提高集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风道2510和底座风道2520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在接口处连通,分立结构可以方便管道的维护,尤其是在管道发生堵塞时;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风道2510和底座风道2520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道中气流的泄露。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集尘腔2100,设置于在自清洁集尘座顶端;本体风道,至少部分的设置于在自清洁集尘座的侧壁上;清洗槽6200,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的下部,配置为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集尘;底座风道,与集尘口6100连通并沿清洗槽6200的外沿方向延伸至与本体风道连同,集尘口6100通过底座风道、本体风道与集尘腔2100连通。这种风道布局方式能有效利用自清洁集尘座底部有效的空间,而且由于集尘路径从集尘口直接连通到集尘腔,因此路径简单,集尘效率高。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和前述实施例中的自清洁集尘座。
请一并参见图14和图16,图中示出了自动清洁设备所包括的尘盒300,尘盒300包括进尘口310和进风口320,其中,进风口320设置于尘盒300的朝向底座风道2520第一延伸方向的侧壁上,进尘口310设置于尘盒300的朝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侧壁上,进尘口31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
在集尘状态下,尘盒300的进风口320打开,位于自清洁集尘座的第一风机开始工作,将集尘腔2100、风道2500内的气体抽出,使集尘腔2100、风道2500内的气压变低,使得气流在尘盒300的进风口320、进尘口310、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口6100以及风道2500之间形成U型通道,气流将尘盒300内的垃圾带起,尘盒300内的垃圾在气流的带动下最终被吸入集尘腔2100。U型通道是气流的最佳流入流出通道,通过U型通道的设计,使得气流更加畅通,从而更容易将尘盒中的垃圾带出尘盒,并经风道进入集尘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通过优化自清洁集尘座内部的风道结构,减少了风道路径,使得自清洁集尘座的风道更为通畅、结构更为紧凑,进而提高自动清洁设备的集尘效率;通过风道沿清洗槽外沿设置,在充分利用自清洁集尘座有限空间的前提下,也简化了风道设计的复杂度及路径长度,更好的提高了集尘效率。
相关技术中,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容量有限,用户需要经常弯腰清理尘盒,使得用户的体验不佳。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集尘系统将自动清洁设备尘盒中的垃圾集中收集到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仓中,从而可以减少用户处理垃圾的次数,提高用户体验。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4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7是示例性示出本公开的除去污水箱、净水箱和集尘罩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突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方向为前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后壁方向为后向,集尘仓3000位于自清洁集尘座左侧,净水箱4000位于集尘仓3000右侧,污水箱5000位于净水箱4000右侧。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配置为收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还可以并排设置有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等组件。
如图17所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仓和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仓。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与储水腔2700并排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腔2100上设置有与集尘腔2100的开口相匹配的集尘罩2800,集尘罩2800可拆卸地扣设在集尘腔2100上,集尘腔2100与集尘罩2800一同形成容置垃圾收容装置的集尘仓3000。集尘罩280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自清洁集尘座的外观面的一部分。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包括本体底座600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一体设置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本体底座6000还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相互抵接,具体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本体底座6000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为与前后轴X箭头相反的方向。
集尘口6100设置在本体底座6000上,大致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300内的垃圾经集尘口6100进入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集尘腔21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口6100周围还设置有密封胶垫,用于将集尘口610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密封,防止垃圾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还包括清洗槽6200,清洗槽6200配置为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例如,向自动清洁设备的湿式清洁模组补充清洁液,和/或容置从湿式清洁模组上移除的杂物,和/或收集清洁湿式清洁模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而方便对杂物和污水进行后续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槽6200设置于集尘口6100的后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风道,风道一端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连通,风道另一端与集尘腔2100连通。当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集尘仓3000内形成足够的负压,将尘盒300内的垃圾经由集尘口6100、风道吸入集尘腔2100内的尘袋。
请一并参阅图17与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腔2100包括:集尘腔后壁2134以及一对相对设置的集尘腔侧壁,其中集尘腔侧壁进一步包括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和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靠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外壁,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与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相对设置,且均与集尘腔后壁2134相邻接。
具体地,集尘腔侧壁的端面可以为弧形结构,集尘腔侧壁的高度可以沿前后轴X的箭头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集尘腔侧壁与集尘腔后壁2134邻接处,集尘腔侧壁的高度与集尘腔后壁2134的高度相等。集尘腔侧壁采用前低后高的弧形结构可以方便集尘罩2800的安放与移走,且一定程度提高了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以及集尘腔后壁2134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提高集尘腔2100的稳定性,避免集尘腔2100相对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腔2100还包括周式内壁2150,该周式内壁2150自集尘腔2100的底壁朝向远离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方向延伸。集尘腔后壁2134以及集尘腔侧壁围绕周式内壁2150设置,且与该周式内壁2150相间隔。周式内壁2150各处的高度可以不相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周式内壁2150的高度沿前后轴X的箭头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周式内壁2150的这种前低后高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集尘罩2800的安放与移走。
在一些实施例中,周式内壁2150可以为一闭环结构,进一步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前内壁2153、第一侧内壁2151、后内壁2154以及第二侧内壁2152,其中,前内壁2153与后内壁2154相对设置,第一侧内壁2151与第二侧内壁2152相对设置。并且周式内壁2150的各个内壁也可以与集尘腔后壁2134、集尘腔侧壁存在对应关系,具体地,第一侧内壁2151与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位于同侧且间隔设置,后内壁2154与集尘腔后壁2134位于同侧且间隔设置,第二侧内壁2152与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位于同侧且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周式内壁2150与自集尘腔2100的底壁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周式内壁215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腔2100还包括密封垫2140,该密封垫2140围绕周式内壁2150设置,集尘腔后壁2134以及集尘腔侧壁围绕该密封垫2140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垫2140为一闭环结构,密封垫2140各处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周式内壁2150与集尘腔后壁2134、集尘腔侧壁之间的间隔,以使密封垫2140与周式内壁2150、集尘腔后壁2134、集尘腔侧壁紧密接触。密封垫2140的材料可以为各种天然或人工合成橡胶。通过密封垫2140,可以使集尘腔2100和扣设在集尘腔2100上的集尘罩2800紧密贴合,形成封闭的集尘仓30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腔2100内还设置有尘袋支架2110,该尘袋支架2110配置为安装尘袋。尘袋支架2110设置在集尘腔2100的内部,自集尘腔底部朝向远离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方向延伸。尘袋支架2110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设置在集尘腔2100的周式内壁2150上,或通过尘袋支架2110底部固结至集尘腔底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尘袋支架2110设置在第一侧内壁2151处,尘袋支架2110远离集尘腔2100的侧壁可以与该第一侧内壁2151一体形成,从而可以提高尘袋支架2110的稳固度。尘袋支架2110内部具有中空腔体,该中空腔体作为自清洁集尘座的风道的一部分,例如作为风道的末端。尘袋支架2110包括一朝向集尘仓3000内的支架侧壁,该支架侧壁上具有出尘接口,该出尘接口与集尘口6100通过风道连通,风道用于将垃圾引导至集尘仓3000体内,例如为集尘仓3000体内的尘袋中。出尘接口配置为与尘袋的入口连通,用于将垃圾收集至尘袋中。
请一并参阅图19与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罩2800包括:集尘罩盖体2810以及集尘罩壁2820。其中,集尘罩盖体2810位于集尘罩壁2820的上方,集尘罩壁2820自集尘罩盖体2810沿远离所述集尘罩盖体2810的方向延伸。集尘罩盖体2810与集尘罩壁2820一同围成容置空间,响应于集尘罩2800扣在集尘腔2100上,周式内壁2150容置在该容置空间内,集尘罩壁2820远离集尘罩盖体2810的自由端贴合密封垫2140以形成封闭的集尘仓30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罩壁2820进一步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集尘罩前壁2823、集尘罩第一侧壁2821、集尘罩后壁2824以及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其中,集尘罩前壁2823与集尘罩后壁2824相对设置,集尘罩第一侧壁2821与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相对设置。
响应于集尘罩2800扣设在集尘腔2100上,集尘罩第一侧壁2821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第一集尘腔侧壁2131与第一侧内壁2151之间,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与第二侧内壁2152之间,集尘罩后壁2824夹设在集尘腔后壁2134与后内壁215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罩2800还包括拉手部2811,该拉手部2811设置在集尘罩盖体2810的远离集尘罩壁2820的一侧。拉手部2811可以为设置于集尘罩盖体2810上的拉环、拉杆、把手等结构,通过设置拉手部2811,可以使得集尘罩2800的安放与移走更为方便,便于用户日常更换集尘仓3000内的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罩2800还包括限位件2825,该限位件2825设置在集尘罩壁2820上,该限位件2825可以与设置在集尘腔2100的限位部相配合,使得集尘罩2800稳固地扣设在集尘腔2100上而不发生晃动。限位部可以设置在集尘腔后壁2134和集尘腔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限位件2825与限位部成对设置并相互匹配。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2825设置在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上,与该限位件2825对应的限位部设置在第二集尘腔侧壁2132上。响应于集尘罩2800扣在集尘腔2100上,限位件2825与限位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腔底壁、周式内壁2150以及集尘罩壁282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支撑肋2173。支撑肋2173可以为相对于表面向外凸起的条状结构。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肋2173至少设置在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的内表面,并且在该集尘罩第二侧壁2822的内表面设置了多根支撑肋2173。通过设置支撑肋2173可以避免集尘仓3000内的尘袋贴合集尘腔底壁、周式内壁2150和/或集尘罩壁2820,避免由于贴合影响气流从尘袋中流出。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和前述实施例中的自清洁集尘座。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集尘系统将自动清洁设备尘盒中的垃圾集中收集到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仓中,从而可以减少用户处理垃圾的次数,提高用户体验。
相关技术中,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容量有限,用户需要经常弯腰清理尘盒,用户体验不佳。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通过集尘系统将自动清洁设备尘盒中的垃圾集中收集到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仓中,以及通过在集尘仓中设置尘袋支架及尘袋,将尘盒中的垃圾基本无泄漏地转移到位于集尘仓内的尘袋中,从而可以减少用户处理垃圾的次数,提高用户体验,并且尘袋采用卡板与滑板配合的设计,当尘袋自尘袋支架上拆卸下来时,滑板处于封闭位置,避免尘袋中的垃圾遗撒在集尘仓中。
具体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清洁集尘座,作为一种举例,如图1是示例性示出一种自清洁集尘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是示例性示出本公开的除去污水箱、净水箱和集尘罩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突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方向为前向,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后壁方向为后向,集尘仓3000位于自清洁集尘座左侧,净水箱4000位于集尘仓3000右侧,污水箱5000位于净水箱4000右侧。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配置为收集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内的垃圾。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上还可以并排设置有集尘仓3000、净水箱4000、污水箱5000等组件。具体地,如图2所示,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储水腔27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顶部,储水腔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净水箱4000的净水仓和用于容纳污水箱5000的污水仓。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与储水腔2700并排设置于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腔2100上设置有与集尘腔2100的开口相匹配的集尘罩2800,集尘罩2800可拆卸地扣设在集尘腔2100上,集尘腔2100与集尘罩2800一同形成集尘仓3000。储水腔2700和集尘腔2100向上向前的设计便于污水箱5000、净水箱4000和集尘罩2800的安装与取下。
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包括本体底座600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一体设置在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下方。本体底座6000还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相互抵接,具体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本体底座6000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为与前后轴X箭头相反的方向。
集尘口6100设置在本体底座6000上,大致位于本体底座6000的与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连接处的边缘位置。集尘口6100配置为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300内的垃圾经集尘口6100进入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的集尘腔21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口6100周围还设置有密封胶垫,用于将集尘口6100与自动清洁设备的出尘口对接后密封,防止垃圾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底座6000还包括清洗槽6200,清洗槽6200配置为清洁自动清洁设备上的清洁部件,例如,向自动清洁设备的湿式清洁模组补充清洁液,和/或容置从湿式清洁模组上移除的杂物,和/或收集清洁湿式清洁模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而方便对杂物和污水进行后续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洗槽6200设置于集尘口6100的后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风道,风道一端与本体底座6000的集尘口6100连通,风道另一端与集尘腔2100连通。当自清洁集尘座处于集尘状态时,集尘仓3000内形成足够的负压,将尘盒300内的垃圾经由集尘口6100、风道吸入集尘腔2100内的尘袋。
图2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动挡板处于第一位置,图2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动挡板处于第二位置。
结合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尘袋支架2110,该尘袋支架2110配置为安装尘袋。尘袋支架2110设置在所述集尘仓3000中,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设置在集尘仓3000的内侧壁上,或通过尘袋支架2110底部固结至集尘仓3000的底面上。
所述尘袋支架2110内部具有中空腔体,该中空腔体作为自清洁集尘座的风道的一部分,例如作为风道的末端。
所述尘袋支架2110包括一朝向集尘仓3000内的支架侧壁2111,该支架侧壁2111上具有出尘接口2112。所述出尘接口2112与所述集尘口6100通过风道连通,风道用于将垃圾引导至集尘仓3000体内,例如集尘仓3000体内的尘袋中。出尘接口2112配置为与尘袋的入口连通,用于将垃圾收集至尘袋中。
所述尘袋支架2110还包括可在所述支架侧壁2111上滑动的滑动挡板2113。滑动挡板2113配置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响应于所述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一位置,所述滑动挡板2113遮蔽所述出尘接口2112,响应于所述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二位置,所述滑动挡板2113暴露所述出尘接口2112。由于尘袋作为耗材,可以与尘袋支架2110可拆卸的安装。尘袋支架2110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在其在未装入尘袋时,由滑动挡板2113遮蔽出尘接口2112,隔离集尘仓3000和风道,因此风机产生的抽吸力无法由集尘仓进入风道,避免垃圾进入未装设尘袋的集尘仓3000中。
图2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板处于封闭位置,图2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板处于开启位置,图24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4B为图24A中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4A中示出了尘袋的切面,图24和图24B中未示出尘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尘袋2120,所述尘袋2120配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尘袋支架2110上,用于收集垃圾。
所述尘袋2120包括尘袋本体2121、卡板2122以及滑板2123。尘袋本体2121,例如采用透气但可以过滤细小颗粒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无纺布、纸质材料制成,尘袋本体配置为收容所述垃圾。卡板2122与所述尘袋本体2121固接。所述卡板2122具有卡板开口21221,所述卡板开口21221作为所述尘袋本体2121的入口。滑板2123与所述卡板2122可滑动地连接,配置为在封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切换,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所述滑板2123遮蔽所述卡板开口21221,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开启位置,所述滑板2123暴露所述卡板开口21221。
具体地,如图23所示,滑板2123具有滑板开口21231,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滑板开口21231在所述卡板2122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卡板开口2821不重叠,所述滑板2123遮蔽所述卡板开口22121,如图23所示。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开启位置,滑板开口21231在所述卡板2122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卡板开口21221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滑板2123通过滑板开口21231暴露所述卡板开口21221的至少一部分,如图24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板开口21231的尺寸例如大于卡板开口21221,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滑板开口21231在所述卡板2122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卡板开口21221。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板开口21231的尺寸例如小于卡板开口21221,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滑板开口21231在所述卡板2122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卡板开口21221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板开口21231的尺寸例如等于卡板开口21221,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滑板开口21231在所述卡板2122上的正投影于所述卡板开口21221基本重合。
通过滑板2123和卡板卡板2122的滑动配合,可以封闭尘袋入口,以避免尘袋中的垃圾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4B所示,所述卡板开口21221边缘设置有朝向滑板2123凸出的柔性胶圈21224,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处于开启位置,所述柔性胶圈21224穿过所述滑板开口21231朝向远离所述滑板2123的方向凸出,使得所述滑板开口21231和所述卡板开口21221对接时,封堵滑板2123和卡板2122在两开口对接处的狭缝,使得滑板开口21231和所述卡板开口21221密封对接。响应于所述滑板2123不处于开口位置,例如处于封闭位置时,所述柔性胶圈2122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挤压在滑板2123和卡板2122之间,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滑板2123和卡板2122需要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才能相对滑动,使得滑板2123可以稳定的保持在封闭位置,避免尘袋中的垃圾遗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滑板2123相对于所述卡板2122在第一方向M上可滑动,所述滑板2123包括限位凸块21243,设置在所述滑板2123的至少一侧,例如设置在滑板2123的两侧,限位凸块21243数量例如为2个,自所述滑板212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M的第二方向凸出。所述卡板2122包括限位部件21223,设置在所述卡板2122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配置为在第一方向M上阻挡所述限位凸块21233,防止滑板2123脱离所述卡板2122。限位部件21223的数量例如为四个,对称分布在卡板2122两侧。在滑板2123相对于卡板2122滑动时,限位凸块21233只能在位于所述卡板2122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的相对应的限位部件21223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板2123还包括把手部21232,设置在所述滑板在第一方向M上的一端部上,配置为便于操作者握持以移动所述滑板2123。
所述尘袋2120配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尘袋支架2110上,响应于所述尘袋2120安装在尘袋支架2110上,所述滑动挡板2123处于第二位置以暴露所述出尘接口,所述滑板处于开启位置,所述卡板开口21221与所述出尘接口2112对接。基于上述设置,尘袋支架2110在未装入尘袋2120时,其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一位置,遮蔽出尘接口2112,风机产生的抽吸力无法由集尘仓进入风道,避免垃圾进入未装设尘袋2120的集尘仓3000中。
当尘袋2120自尘袋支架2110上拆卸下来时,滑板处于封闭位置2123,避免尘袋中的垃圾遗撒在集尘仓中。且封口的尘袋亦避免了尘袋中的垃圾遗撒的外界环境中。
袋2120在未装入尘袋支架2110时,其滑板2123遮蔽卡板2122的卡板开口21221,以便在将其装入尘袋支架2110时能够通过滑板2123与卡板2122的共同作用将滑动挡板2113自第一位置推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该第二位置;而当尘袋2120抽离尘袋支架2110时,其滑板2123遮蔽卡板开口21221,避免垃圾外泄。尘袋支架2110装入尘袋2120后,卡板开口21221(即尘袋入口)与所述出尘接口2112对接,在风机提供的气流的作用下,自动清洁设备的尘盒中的垃圾可以依次经过本体底座6000上的集尘口6100、自清洁集尘座内的风道、尘袋支架2110上的出尘接口2112以及尘袋2120上的卡板开口21221收集至尘袋本体2121中。
图2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预装配示意图,图2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图28所示,所述尘袋支架2110包括滑槽2114,所述滑动挡板21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滑槽2114内,使得所述滑动挡板2113可以沿所述滑槽2114的延伸方向X’滑动,进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滑槽2114的数量例如为1个或更多个,如图21-28所示,滑槽2114的数量例如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尘袋支架2110的支架侧壁2111的相对两端部处,两个滑槽2114分别收容所述滑动挡板2113的两相对端部,使得所述滑动挡板2113可以沿所述滑槽2114的延伸方向X’滑动。
如图21-图28所示,尘袋2120的卡板2122和滑板2123配置为可插入所述滑槽2114中,沿所述滑槽2114延伸方向X’滑动,并推动所述滑动挡板2113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X’滑动,使得所述尘袋2120安装至所述尘袋支架2110上。具体地,尘袋2120的卡板2122和滑板2123的两端部可以分别插入上述的两个滑槽2114中。响应于所述尘袋2120安装在所述尘袋支架2110上,所述滑板2123处于开启位置以暴露所述卡板开口21221,所述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二位置以暴露所述出尘接口2112,使得所述卡板开口21221与所述出尘接口2112对接。
如图25所示,当将尘袋2120装入尘袋支架2110的过程中,尘袋2120沿滑槽2114延伸方向X’相对于尘袋支架2110移动。两者安装时,尘袋2120的卡板2122和滑板2123面向所述尘袋支架2110的支架侧壁2111,卡板2122和滑板2123沿滑槽2114延伸方向X’插入滑槽2114的过程中,可以推动滑动挡板2113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挡板2113的下端设置有滑动挡板凸起21131,该滑动挡板凸起21131为沿着滑动挡板2113的下边缘的朝向集尘仓3000条状凸起。滑板2123在插入所述滑槽2114后,滑板2123的下端可以抵接在滑动挡板凸起21131上。通过相互抵接的滑板2123下端和滑动挡板凸起21131,使得滑板2123在沿所述滑槽2114延伸方向X’向下滑动时,可以推动所述滑动挡板2113也一同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X’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板2123的下端也设置有滑板凸起21233,该滑板凸起21233可以为沿着滑板2123的下边缘的朝向集尘仓3000条状凸起。滑板2123在插入所述滑槽2114后,该滑板凸起21233可以正好抵接在滑动挡板凸起21131的上方。通过相互抵接的滑板凸起21233和滑动挡板凸起21131,使得滑板2123在沿所述滑槽2114延伸方向X’向下滑动时,可以推动所述滑动挡板2113也一同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X’滑动。
图26示出了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装配结构的剖视图,图27示出了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尘袋支架及尘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26和图27所示,所述滑槽2114内设置有卡扣部21141,例如为弹性卡扣,可以如图27中箭头所示做近似弧线的运动,所述卡板2122具有与所述卡扣部21141匹配的卡板卡槽21222,响应于所述尘袋2120安装在所述尘袋支架2110上,所述卡扣部21141卡入所述卡板卡槽21222。所述卡板2122沿所述滑槽2114的延伸方向X’滑动至卡合位置,所述卡板开口21221与所述出尘接口2112对接,所述卡扣部21141与所述卡板卡槽21222匹配卡接,使得所述尘袋2120固定在所述尘袋支架2110上。
所述滑板2123上的限位凸块212234还作为解锁凸块21234,亦称为解锁凸块21234,配置为在所述滑板2123抽离所述滑槽2114过程中,挤压所述卡扣部21141使得所述卡扣部21141脱离所述卡板卡槽21222,从而解除卡扣部21141对卡板2122的固定,使尘袋2120能顺利从尘袋支架2110上脱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锁凸块21234还具有限位作用,其与卡板2122上的限位部件21223配合,防止滑板2123脱离所述卡板2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所述尘袋支架2110设置有弹性部件2115,例如为弹簧。所述弹性部件2115与所述滑动挡板2113连接,配置为使得所述滑动挡板2113具有处于第一位置的趋势。当滑动挡板2113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弹性部件2115的作用下,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一位置,使得滑动挡板2113遮蔽出尘接口2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件2115位于尘袋支架2110的内部,弹性部件2115的延伸方向与滑槽2114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弹性部件2115的一端固定于尘袋支架2110的上部,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挡板2113连接。弹性部件2115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更多个,弹性部件2115的数量例如为两个时,可以分别设置在尘袋支架2110的相对两端部处。
以下具体描述尘袋2120和尘袋支架2110安装和拆卸的过程。
当尘袋支架2110未装入尘袋2120时,尘袋支架2110上的滑动挡板2113处于第一位置,遮蔽出尘接口2112,尘袋2120上的滑板2123处于封闭位置,遮蔽卡板开口2122,即如图23所示的状态。当尘袋2120装入尘袋支架2110的过程中,卡板2122和滑板2123沿滑槽2114延伸方向X’插入滑槽2114,在使用者握持滑板2123的把手部21232将所述尘袋2120推入滑槽2114的过程中,滑板2123相对于卡板2122自封闭位置逐渐移动至开启位置,使得滑板2123上的滑板开口21231与卡板2122上的卡板开口21221对准,并且同时卡板2122和滑板2123推抵滑动挡板2113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滑动挡板2113暴露出尘接口2112。当所述卡板2122沿所述滑槽2114的延伸方向X’滑动至卡合位置时,所述卡板开口21221与所述出尘接口2112对接,所述卡扣部21141与所述卡板卡槽21222匹配卡接,使得所述尘袋2120固定在所述尘袋支架2110上,此时尘袋上的柔性胶圈21224穿过滑板开口21231抵接在出尘接口2112的边缘上,使得尘袋的卡板开口21221与尘袋支架的出尘接口2112密封对接,避免在集尘过程中发生垃圾泄露。
当尘袋2120自尘袋支架2110的拆卸过程中,操作者握持滑板2123的把手部21232将滑板2123逐渐抽离尘袋支架2110的滑槽2114,在此过程中,滑板2123相对于卡板2122自开启位置逐渐移动至封闭位置,使得滑板2123遮蔽卡板开口21221,并且滑板2123上的解锁凸块21234挤压所述卡扣部21141使得所述卡扣部21141脱离所述卡板卡槽21222,同时由于解锁凸块21234与卡板2122上的限位部件21223的相互作用,继续拉拽滑板2123的把手部21232将滑板2123和卡板2122自尘袋支架2110的滑槽2114抽出,尘袋2120脱离所述尘袋支架2110,滑动挡板2113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滑动挡板2113返回第一位置,使得滑动挡板2113遮蔽出尘接口2112。
在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风机设置在风机仓,风机仓例如与集尘仓相邻且相连通设置,集尘仓与所述风机仓通过通风孔相互连通,风机仓中的风机工作时产生抽吸力将集尘仓内的空气抽吸出来,使得集尘仓形成负压,经由风机仓中的风道排出到桩外侧。在自清洁集尘座执行集尘操作时,当集尘仓中的尘袋被填满,导致集尘风路不畅,可能会导致集尘仓中的负压过大,对风机造成损伤。
为此,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在集尘仓中设置安全阀,使得当所述集尘仓中的负压大于安全阈值,连通所述集尘仓和外界大气,避免集尘仓中的负压过大。
图2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提供的集尘腔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9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所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以及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集尘仓3000,集尘仓3000配置为在风机的作用下形成负压,使得垃圾经过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收集在所述集尘仓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尘袋中。所述集尘仓3000内设置有安全阀2160,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负压大于安全阈值,连通所述集尘仓3000和外界大气,避免集尘仓中的负压过大。
图3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1示出了安全阀安装在集尘腔内的情况。
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安全阀2160包括安全阀底座2161和安全阀本体2162。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上设置有底座通孔21611;安全阀本体2162扣设在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上以与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形成安全阀腔体2163,底座通孔21611将集尘仓3000与安全阀腔体2163相连通,所述安全阀本体2162远离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的一侧开设有安全阀进气口21621,安全阀进气口21621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安全阀2160还包括安全阀芯2164,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全阀腔体2163内,配置为封堵所述安全阀进气口21621,使得安全阀腔体2163与外界大气相隔绝。
具体地,安全阀芯2164通常情况下密封封堵所述安全阀进气口21621,使得安全阀腔体2163与外界大气相隔绝,集尘仓3000形成基本密闭空间,由此便于集尘仓,配置为集尘仓3000在风机的作用下形成负压,使得垃圾经过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收集在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尘袋中。
自清洁集尘座正常集尘工作时,集尘仓中的负压通常会小于或等于安全阈值,此时所述安全阀芯封堵所述安全阀进气口,垃圾经过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收集在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为尘袋中。然而当垃圾收容装置,例如为尘袋装满垃圾时或者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被封堵时,风机的持续工作可能会对导致集尘仓3000中的负压过低,但不能达到需要的集尘效果。当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负压大于安全阈值,外界大气压强明高于集尘仓3000以及安全阀腔体2163的压强,在两者的压强差的作用下,所述安全阀芯2164可以朝向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移动,安全阀进气口21621被开启,使得安全阀腔体与外界通过安全阀进气口21621相连通,外界大气可以依次经过所述安全阀进气口21621、安全阀腔体2163以及底座通孔21611进入所述集尘仓3000内,平衡集尘仓3000内过低的负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和10所示,所述安全阀2160还包括弹性部件2165,弹性部件2165设置在安全阀腔体2163内,具有使得所述安全阀芯2164远离安全阀底座2161的趋势。弹性部件2165使得所述安全阀芯2164保持在封堵安全阀进气口21621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2165为弹簧,所述弹簧一端抵接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另一端抵接所述安全阀芯2164。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阀底座2161包括安全阀底座本体21612以及自所述安全阀底座本体21612朝向所述安全阀进气口21621延伸的凸起部21613,所述底座通孔21611贯穿所述安全阀底座本体21612以及凸起部2161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通孔21611a和第二子通孔21611b,第一子通孔21611a和第二子通孔21611b依次靠近安全阀进气口21621设置,第一子通孔21611a连通所述集尘仓3000,第二子通孔21611b连通所述安全阀腔体2163。所述第一子通孔21611a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子通孔21611b的内径,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子通孔21611b中,抵接在所述第一子通孔21611a和第二子通孔21611b的交界处。所述安全阀芯2164朝向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的一侧设置有盲孔21641,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盲孔21641中,抵接在所述盲孔21641的底面上。基于该种设置,由于,弹簧的两端分别容置在第二子通孔21611b中和盲孔21641中,由此可以保持弹簧的施力基本上为图5中的水平方向,避免弹性部件在伸缩过程中偏离该水平方向,且安全阀2160整体上可以轻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和31所示,所述安全阀2160还包括触发开关2166,触发开关,2166设置在安全阀腔体2163内,配置为在触发时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配置为发出警报和/或控制所述风机停止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安全阀芯2164朝向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移动使得所述所安全阀芯2164与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之间的距离缩小至预定值时,所述安全阀芯2164接触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166。
本公开中的安全阀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当自清洁集尘座执行集尘操作时,其风机产生抽吸力,使得集尘仓3000形成负压,使得垃圾经过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收集在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尘袋中。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被堵塞或者集尘仓3000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尘袋装满垃圾时,在风机的持续工作下,集尘仓3000内的负压可能会超出安全阈值。当集尘仓3000内的负压可大于安全阈值时,安全阀2160中的安全阀芯2164在外界大气压和集尘仓3000中的负压的压差的作用下,克服弹性部件2165的弹力朝向安全阀底座2161移动,使得安全阀进气口21621开启,集尘仓3000通过安全阀腔体2163与外界大气相连通,避免集尘仓3000内的负压过大。
当安全阀2160中的安全阀芯2164朝向安全阀底座2161移动的距离超过预定距离,即所述所安全阀芯2164与所述安全阀底座2161之间的距离缩小至预定值时,安全阀芯2164会触发开关2166。触发开关2166例如为微动开关,配置为被触发后发送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例如配置为控制所述风机停止工作,从而保护风机。控制信信号例如配置为发出警报,例如警报灯闪烁,或者发出报警声音,提醒用户检查尘袋是否装满,或者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是否堵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所述安全阀2160设置在所述集尘仓3000的内侧壁上,例如为集尘腔2100的后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安全阀216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为设置在集尘仓的底壁上。
如图31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所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以及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集尘仓3000,集尘仓3000配置为在风机的作用下形成负压,使得垃圾经过所述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收集在所述集尘仓中的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尘袋中。所述集尘仓3000内设置有安全阀2160,安全阀2160中设置有触发开关2166。安全阀2160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集尘仓中的负压大于安全阈值,触发所述安全阀里腔体里的触发开关2166,由所述触发开关2166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配置为发出警报和/或控制所述风机停止工作。具体地,所述控制信号例如配置为发出警报,例如为发出声音或者闪烁光,或者发送信息至用户的终端,例如手机,以提醒用户自清洁集尘座处于异常状态,提醒用户检查尘袋是否装满,或者自清洁集尘座的尘道是否堵塞。所述控制信号还例如配置为控制所述风机停止工作,避免风机超负荷运作导致损坏。
在相关技术中,自清洁集尘座风机设置在风机仓,风机仓设置在集尘仓底部,集尘仓底部有通风孔,风机工作时产生抽吸力将集尘仓内的空气抽吸出来,经由风机仓中的风道排出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外侧。由于集尘口与清洗槽距离比较近,机器人上下桩过程中有可能会把清洗槽中的残水带入到集尘口,如水量过大,风机工作时可能会把水经过风道抽入到集尘仓中,集尘仓中积水过多会引发风机损坏以及触电风险。
为此,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相互邻接的集尘仓和风机仓,所述集尘仓和所述风机仓通过风机通道相连通;以及防水滤网,围绕所述风机通道设置,配置为允许气体穿过并防止水穿过。防止集尘仓中积水进入风机仓中的风机内,避免风机损坏。其中,围绕的方式可以是防水滤网直接嵌入到风机通道一端或者风机通道的内部、防水滤网扣设在风机通道一端等任意能保证滤网与风机通道相互配合的目的的方式。
图3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集尘仓以及风机仓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如图32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相互邻接的集尘仓3000和风机仓2200,所述集尘仓3000和所述风机仓2200通过风机通道2210相连通;以及防水滤网2170,围绕所述风机通道2210设置,配置为允许气体穿过并防止水穿过。防止集尘仓3000中的积水进入风机仓2200中的风机2220内,避免风机2220损坏。
如图32所示,所述风机仓2200和集尘仓3000依次远离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设置,所述风机通道2210例如设置在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上设置有卡槽2171,所述卡槽2171围绕所述风机通道2210设置,所述防水滤网2170设置在所述卡槽2171中,卡槽2171用于固定防水滤网2170。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2171与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所述卡槽2171包括第一槽壁21711和第二槽壁21712,其中第一槽壁21711围绕所述风机通道2210设置,所述第二槽壁21712围绕所述第一槽壁21711设置,所述防水滤网2170夹设在所述第一槽壁21711和第二槽壁21712之间。第一槽壁21711和第二槽壁21712限定了防水滤网2170的位置,使其固定地围绕所述风机通道2210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21711和第二槽壁21712自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朝向远离所述风机仓220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槽壁21712的高度低于所述防水滤网2170的高度。由此,防水滤网2170的外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集尘仓3000中,风机2220工作时,气流可以自集尘仓3000中经过防水滤网2170,经由风机通道2210进入风机仓2200中。
图3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尘仓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盖体2172,扣合在所述防水滤网2170远离所述风机仓2200的端部上,所述盖体2172在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风机通道2210。盖体2172遮盖所述风机通道2210,由此使得集尘仓3000中的气流只能从侧面通过防水滤网2170,进而通过风机通道2210进入风机仓22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支撑肋2173,设置在所述防水滤网2170周围,以避免所述集尘仓3000中的尘袋包裹所述防水滤网2170,导致通风不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肋2173设置在所述盖体2172的顶面、集尘仓3000的底壁、所述集尘仓3000的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
图3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防水滤网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防水滤网2170呈环形。
结合图32至图34所示,集尘仓3000底部即使沉积一些水,当水量较小时,水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槽壁21712的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与集尘仓3000底壁一体形成的第二槽壁21712可以阻挡集尘仓3000底部沉积的水进入风机通道2210。即使水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槽壁21712的高度,由于防水滤网2170的设置,集尘仓3000底部沉积的水依然会被防水滤网2170阻挡,避免其通过风机通道2210进入风机仓2200中的风机2220中,对风机造成损坏。
相关技术中,对于自清洁集尘座进行集尘操作时,,风机仓中的风机处在工作状态,风机产生的气流在风机仓中流动,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自清洁集尘座在进行集尘操作时需要尽可能的减小噪音,以符合家用电子设备的噪音要求,避免引起用户的不适。
为此,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集尘腔,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集尘罩,可拆卸地扣设在所述集尘腔上形成容置垃圾收容装置的集尘仓;风机仓,与所述集尘仓相邻设置,配置为容置风机;以及消音结构,设置在所述风机仓中,配置为降低所述风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通过在风机仓中设置消音结构来降低风机工作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图3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机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和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包括集尘腔2100,集尘罩2800、风机仓2200以及消音结构2260。具体地,集尘腔2100开口向上向前地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2000顶端;集尘罩2800可拆卸地扣设在所述集尘腔2100上形成容置垃圾收容装置,例如呈尘袋,的集尘仓3000。风机仓2200与所述集尘仓3000相邻设置,配置为容置风机2220,风机仓2200例如设置在所述集尘仓3000靠近所述自清洁集尘座底板1000的一侧,所述集尘仓3000和所述风机仓2200通过风机通道2210相连通,风机通道2210例如设置在所述集尘仓3000的底壁上。消音结构2260设置在所述风机仓2200中,由风机2220产生的气流流经消音结构2260,消音结构2260配置为降低所述风机222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风机仓2200包括风机罩体2270以及风机仓出风口2280。风机罩体2270例如呈桶状结构,配置为容置所述风机2220,所述风机罩体2270侧壁上开设有罩体出风口2271,罩体出风口2271例如在风机罩体2270侧壁上开设的网格状开口。风机仓出风口2280设置在所述风机仓2200侧壁上,使得所述风机仓2200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消音装置2260设置在所述罩体出风口2271和所述风机仓出风口2280之间。使得由风机2220产生的气流在自罩体出风口2271经风机仓出风口2280流出风机仓2200的过程中,流经消音装置2260,降低流经气流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和36所示,所述消音结构226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消音结构2261和第二消音结构2262,所述第一消音结构2261和第二消音结构2262中的每一个自所述罩体出风口2271延伸至所述风机仓出风口2280,以构成风机仓2200的出风风路2290。的第一消音结构2261和第二消音结构226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风机仓内的空间具体设置,如图35和36所示,例如第一消音结构2261呈平板状,第二消音结构2262呈三棱柱状,如第一消音结构2261和第二消音结构2262相互平行的表面夹设形成出风风路2290。
上述实施例中消音结构2260的数量为2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消音结构的数量可以为更多个,只要他们公共夹设形成出风风路即可,出风风路并不一定如图35中所示的直线型风路,还可以弧形风路、曲线型风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音结构2261和第二消音结构226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消音壳体2263以及消音材料2264。消音壳体2263例如为有塑料或金属等材料支撑的支架结构,消音材料2264可拆卸地容置在所述消音壳体2263中,其例如为消音棉。所述消音壳体2263面向所述出风风路229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消音孔22631,使得所述出风风路2290中流通的气流可以穿过所述消音孔22631与所述消音材料2264接触,来实现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降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和图36所示,所述多个消音孔22631在所述消音壳体2263面向所述出风风路2290的一侧阵列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和图36所示,所述多个消音孔22631例如呈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消音孔22631还可以呈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孔的尺寸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消音孔的尺寸和数量与所述出风风路2290中气流的噪音频带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2260的高度基本上等于所述风机仓2200的内部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226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风机仓2200中,便于消音结构2260的维修或更换。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自动清洁设备,例如为扫地机、拖地机、或者扫拖一体机等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集尘座,通过集尘系统将自动清洁设备尘盒中的垃圾集中收集到自清洁集尘座的集尘仓中,以及通过在集尘仓中设置尘袋支架及尘袋,将尘盒中的垃圾基本无泄漏地转移到位于集尘仓内的尘袋中,从而可以减少用户处理垃圾的次数,提高用户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包括:
储水腔,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配置为容纳储水箱;
集尘腔,与所述储水腔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顶端,配置为容纳集尘罩;
风道,沿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自下而上设置,通过所述风道连通位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底座上的集尘口和所述集尘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腔内包括:贴合所述储水腔的后壁、沿所述储水腔底部向上延伸至低于所述储水腔后壁高度的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部设有多个凸起开口,所述凸起开口用于与所述储水箱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水腔和/或集尘腔的开口方向为向上向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水腔和所述集尘腔由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前壁以及侧壁围成,其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高度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前壁高度,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后壁和前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还包括并排设置于所述储水腔上的污水箱和净水箱,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集尘腔上的所述集尘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腔内包括一竖直延伸的隔板,将所述储水腔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污水箱,另一部分用于容纳所述净水箱。
7.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的储水腔和集尘腔;
储水箱可装卸的设置在所述储水腔中;集尘罩可装卸的套设在所述集尘腔上,形成密闭的集尘仓以集尘;其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储水箱的开口向上,所述集尘罩的开口向下。
8.一种自清洁集尘座,包括自清洁集尘座本体和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并排设置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顶部、且开口向上向前的储水腔和集尘腔;
储水箱可装卸的设置在所述储水腔中,并且所述储水腔的部分箱体位于所述储水腔外侧;集尘罩可装卸的设在所述集尘腔中,且所述集尘罩部分罩体裸露于所述集尘腔外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水腔和所述集尘腔由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前壁以及侧壁围成,其中,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后壁高度高于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前壁高度,所述自清洁集尘座本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后壁和前壁。
10.一种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清洁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8-9任一所述的自清洁集尘座。
CN202123441160.4U 2021-12-31 2021-12-31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Active CN216495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1160.4U CN2164951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1160.4U CN2164951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5160U true CN216495160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13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1160.4U Active CN216495160U (zh) 2021-12-31 2021-12-31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516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015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WO2023227073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015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WO2023227073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换水组件及自清洁维护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95160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KR20070074146A (ko) 청소기 시스템
CN114587219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111358366A (zh) 一种地刷、清洁装置及自移动清洁机器人
CN216854606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114587213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854605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WO2023124080A1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WO2023124082A1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WO2023124084A1 (zh) 自清洁维护站及自清洁系统
WO2023124083A1 (zh) 自清洁维护站及自清洁系统
EP2524641A2 (en)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sucked up materials for use in vacuum cleaner appliances
CN218606446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6823274U (zh) 一种污水箱以及清洁装置
CN216854602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854608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854603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7365728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09953473U (zh) 清洁设备和清洁设备总成
KR20230142605A (ko) 기지국, 로봇 청소 시스템
CN114587212A (zh) 尘袋、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114587214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KR20070095558A (ko) 로봇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의 도킹 구조를 개선한 청소기시스템
CN216854610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8105820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脏污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