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41498U -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41498U CN216441498U CN202122357650.XU CN202122357650U CN216441498U CN 216441498 U CN216441498 U CN 216441498U CN 202122357650 U CN202122357650 U CN 202122357650U CN 216441498 U CN216441498 U CN 2164414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female
- pipe clamp
- female die
- match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Ex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Of 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上设有凸模,所述下模上设有与所述凸模配合的凹模,所述下模上设有在凸模合模时能使所述凹模顶出、以主动与凸模配合的顶出装置。本实用新型合模时不仅凸模下压,凹模也同步上移,大大缩短了合模行程,减少了单个工件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卡冲压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管卡是指水管安装中常用的一种管件,模具冲压成型是管卡的一种常用的生产方式。模具冲压成型是指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加工成型方法。冲压模具是直接决定成型工件形状的关键部分。
公开号为CN213350440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方管卡头连续冲压模具,涉及金属板材冲压技术领域,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上模座、下模座,所述上模座自上往下依次设有上垫板、上夹板以及脱料板,所述上夹板底部沿料带送入方向依次设有打凸冲头、冲孔冲头、切边冲头以及成型冲头,下模座上固定有下垫板和凹模,所述凹模上设有与所述打凸冲头、冲孔冲头、切边冲头以及成型冲头相对应的打凸工位、冲孔工位、切边工位以及成型工位,所述脱料板上设有方向向下的与料带的冲孔配合的定位针,定位针设置在所述冲孔冲头与切边冲头之间,凹模上设有与定位针对应的定位工位具。
但上述方案合模行程比较长,单个工件的生产周期更长导致降低生产效率,同时需要配套使用更大型的冲床,为了保证强度模具各模板需要的厚度更大,成本更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管卡连续冲压模具合模行程比较长的不足,提供一种管卡成型模具,本实用新型合模时不仅凸模下压,凹模也同步上移,大大缩短了合模行程,减少了单个工件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上设有凸模,所述下模上设有与所述凸模配合的凹模,所述下模上设有在凸模合模时能使所述凹模顶出、以主动与凸模配合的顶出装置。
合模时,普通冲压模只是凸模往下压与凹模配合,而凹模3不会动。而本实用新型在合模的同时,不仅凸模往下,而且在顶出装置的作用下凹模被顶出,主动与凸模配合。这样,大大的缩短了合模行程,缩短单个管卡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短行程的模具可以用在较小型的冲床上,行程短所受到的冲击力也相对减小,对于模具各个模板的厚度和强度要求降低,节约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顶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模设于所述凹槽内并在合模时被所述顶出装置顶出凹槽。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位于所述下模的顶部,所述下模座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待成型的料条从下模座的另一侧进入凹模。合模时,所述顶出装置将所述凹模顶出凹槽,与凸模配合从而缩短合模行程。所述顶出装置的结构可以为将合模时的上模下压的运动转化为凹槽顶出的各种机械结构,如滑块与斜楔、滑块与斜销、甚至杠杆等的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凹模两侧、且能滑动靠近或远离所述凹模的滑块,以及合模时使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凹模、而开模时使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凹模的传动机构,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凹模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凹模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配合使得当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凹模时能把所述凹模顶起。
两个滑块的第一斜面在所述滑块靠近的时候组成一个V字形,凹模底部分别与两个滑块的第一斜面配合的两个第二斜面也组成了一个V字形,这样,在两个滑块相互靠近的时候,所述滑块就会把所述凹模顶起。所述传动机构能够在合模的时候,把合模方向的运动转化为滑块相互靠近的运动,这种转化方式可以是滑块与斜销的配合,也可以是滑块与斜楔的配合等等均不影响本方案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凹模底部设有顶柱孔,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且位于所述凹模底部的顶柱,所述顶柱与顶柱孔滑动连接。
合模时,所述滑块相互靠近把所述凹模顶出凹槽,此时顶柱的顶端低于凹模的内凹面,不影响管卡的正常成型;开模时,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所述滑块相互远离,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滑块下落,顶柱穿过顶柱孔,将管卡顶出。此处也可以在所述凹模与凹槽底部之间加装弹簧帮助凹模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上的斜楔,设于所述滑块上对所述滑块施加远离所述凹模的力的弹簧,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凹模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斜楔配合的第三斜面。
所述第三斜面为所述滑块朝远离凹模的方向的下坡面,所述斜楔与所述第三斜面配合,使得在合模时所述斜楔逐渐与所述第三斜面接触,所述滑块被逐渐挤压相互靠近把所述凹模顶起。开模时,若没有其他作用力,所述斜楔离开第三斜面,两块滑块不能自动分开,所述凹模也不能下落回凹槽,在所述滑块上设置弹簧,使得当所述斜楔上离开滑块时,滑块能自动复位,等待下一次合模。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上的斜销,所述滑块上设有与所述斜销配合的斜孔。当合模时,所述斜销插入斜孔,两块滑块相互靠近;当开模时,所述斜销逐渐拔出斜孔,使两块滑块相互远离。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的顶面还设有用于引导料条进入凹模中的料条定位装置,所述料条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上的若干浮升销,所述浮升销分成两列排布,中间供料条通过。料条从所述下模座的一侧进入到料条定位装置中,在两列浮升销中间通过,进入到位于所述下模座另一侧的凹模中,被冲压成管卡。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位于所述凹槽与料条定位装置之间的用于切断料条的料条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上的切刀,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上用于合模时供切刀进入的切孔。料条进入到凹模后,机床使得模具合模,在合模的过程中,料条被冲压成半圆形管卡,同时切刀也随着合模下落,在成型的管卡与未成型的料条之间切断。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合模行程较短,所述切刀可以缩短补强,不易损坏。使用的上模压料弹簧不会过长,使用寿命高。可用在常规的冲床上,通用性较强,模具过高的话,就只能用在特定的大冲床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上在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切孔分别位于料条移动方向上凹模的两侧。所述料条的进入凹模后,前端固定在定位块上,合模时,料条被切刀切断,定位块可以使得料条在合模的时候将料条的前端固定,避免料条移位导致生产出来的管卡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下模的一侧设有卸料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合模时,在凸模随上模座靠近下模座的同时,凹模在滑块与斜楔的配合下,被顶出凹槽,这样大大缩短了合模行程,减少了单个工件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切刀也可以相应地缩短,短的切刀比长的切刀更不容易在冲击的过程中崩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11-上模板,12-上垫板,13-上模座,14-卸料板,21-下模板,22-下垫板,23-下模座,3-凹模,31-第二斜面,32-顶柱孔,33-导向块,4-凸模,51-滑块,511-第一斜面,512-第三斜面,52-顶柱,53-斜楔,54-弹簧,6-凹槽,61-导向槽,7-浮升销,8-切刀,9-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上设有凸模4,下模上设有与凸模4配合的凹模3,下模上设有在凸模4合模时能使凹模3顶出、以主动与凸模4配合的顶出装置。
合模时,普通冲压模只是凸模4往下压与凹模3配合,而凹模3不会动。而本实用新型在合模的同时,不仅凸模4往下,而且在顶出装置的作用下凹模3被顶出,主动与凸模4配合。这样,大大的缩短了合模行程,缩短单个管卡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短行程的模具可以用在较小型的冲床上,行程短所受到的冲击力也相对减小,对于模具各个模板的厚度和强度要求降低,节约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下模包括下模座23,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23,所述下模座23顶面设有凹槽6,所述凹模3设于所述凹槽6内并在合模时被所述顶出装置顶出凹槽6。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23,所述下模座23位于所述下模的顶部,所述下模座2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设于所述下模座23的一侧,待成型的料条从下模座23的另一侧进入凹模3。合模时,所述顶出装置将所述凹模3顶出凹槽6,与凸模4配合从而缩短合模行程。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凹模3两侧、且能滑动靠近或远离所述凹模3的滑块51,以及合模时使滑块51靠近凹模3、而开模时使滑块51远离凹模3的传动机构,滑块51靠近凹模3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511,凹模3底部设有与第一斜面511配合的第二斜面31,第一斜面511和第二斜面31配合使得当滑块51靠近凹模3时能把凹模3顶起。两个滑块51的第一斜面511在滑块51靠近的时候组成一个V字形,凹模3底部分别与两个滑块51的第一斜面511配合的两个第二斜面31也组成了一个V字形,这样,在两个滑块51相互靠近的时候,滑块51就会把凹模3顶起。传动机构能够在合模的时候,把合模方向的运动转化为滑块51相互靠近的运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凹模3底部设有顶柱孔32,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6且位于所述凹模3底部的顶柱52,所述顶柱52与顶柱孔32滑动连接。合模时,滑块51相互靠近把凹模3顶出凹槽6,此时顶柱52的顶端低于凹模3的内凹面,不影响管卡的正常成型,在凸模4的配合下,管卡成型开模。开模时,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滑块51相互远离,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块51下落,顶柱52穿过顶柱孔32,将管卡顶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3,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模座13上的斜楔53,设于滑块51上对滑块51施加远离凹模3的力的弹簧54,滑块51远离凹模3的一侧设有与斜楔53配合的第三斜面512。第三斜面512为滑块51朝远离凹模3的方向的下坡面,斜楔53与第三斜面512配合,使得在合模时斜楔53逐渐与第三斜面512接触,滑块51被逐渐挤压相互靠近把凹模3顶起。开模时,若没有其他作用力,斜楔53离开第三斜面512,两块滑块51不能自动分开,凹模3也不能下落回凹槽6,在滑块51上设置弹簧54,使得当斜楔53上离开滑块51时,滑块51能自动复位,等待下一次合模。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下模座23的顶面还设有用于引导料条进入凹模3中的料条定位装置,料条定位装置包括设于下模座23上的若干浮升销7,浮升销7分成两列排布,中间供料条通过。料条从下模座23的一侧进入到料条定位装置中,在两列浮升销7中间通过,进入到位于下模座23另一侧的凹模3中,被冲压成型。
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设于下模座23上位于凹槽6与料条定位装置之间的用于切断料条的料条切断装置,切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上模上的切刀8,以及设于下模座23上用于合模时供切刀8进入的切孔。料条进入到凹模3后,机床使得模具合模,在合模的过程中,料条被冲压成半圆形管卡,同时切刀8也随着合模下落,在成型的管卡与未成型的料条之间切断。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合模行程较短,切刀8可以缩短补强,不易损坏。使用的上模压料弹簧54不会过长,使用寿命高。可用在常规的冲床上,通用性较强,模具过高的话,就只能用在特定的大冲床上。
如图1和图2所示,下模座23上在凹槽6的一侧设有定位块9,定位块9与切孔分别位于料条移动方向上凹模3的两侧。料条的进入凹模3后,前端固定在定位块9上,合模时,料条被切刀8切断,定位块9可以使得料条在合模的时候将料条固定,避免料条移位导致生产出来的管卡变形。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模靠近下模的一侧设有卸料板14。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模包括上模板11、设于上模板11下的上垫板12、设于上垫板12下的上模座13、以及设于上模座13下的卸料板14,凸模4、斜楔53、切刀8均固定在上模座13上。下模包括下模座23、设于所述下模座23下的下垫板22、设于所述下垫板22下的下模板21。所述上模板11和下模板21用于将冲压模具固定在冲床上,开模时下模座23与卸料板14之间分开。下模座23靠近上模的一面即下模座23的顶面上,一边设有凹槽6另一边设有料条导向装置,凹槽6与料条导向装置之间还设有切孔合模时供切刀8进入,凹槽6内设有凹模3和设于凹模3两侧的滑块51。料条通过料条导向装置进入凹模3上,料条的前端在定位块9上固定。合模时,下模固定,上模往下压,设于上模座13上的凸模4往设于下模座23上的凹模3靠近。随着上模下压,斜楔53对两块滑块51挤压,使得两块滑块51合拢,将凹模3顶出与凸模4配合,使料条成型,同时切刀8下落把料条切断。开模时,两块滑块51没有了斜楔53的挤压在弹簧54的拉力下重新分开,而凹模3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凹模3下落时,凹模3底部的顶柱52将成型后的管卡顶起。凹模3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上设有导向块33,凹槽6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导向块33配合的导向槽61,凹模3与凹槽6滑动配合,这样要凹模3被顶出或者下落的时候,就不会偏移导致不能与凸模4正确配合。
上垫板12和下垫板22用于承受冲压是的反作用力,避免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上模板11和下模板21上,长久之后,冲头等零件反复上下拉拔松动,出现断裂、崩口现象。上垫板12选用Cr12,热处理至HRC52~55,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厚度可以比较薄,重量轻,成本低。卸料板14提供压料、卸料的作用力,使冲裁后,上模零部件与下模及料带分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上模包括上模座13,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模座13上的斜销,滑块51上设有与斜销配合的斜孔。当合模时,斜销插入斜孔,两块滑块51相互靠近;当开模时,斜销逐渐拔出斜孔,使两块滑块51相互远离,这样,就不必在滑块51上设置弹簧54使两个滑块51分离。凹模3的底部与凹槽6之间连接有弹簧54,帮助凹模3下落复位,同时使顶柱52将成型好的管卡顶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上设有凸模(4),所述下模上设有与所述凸模(4)配合的凹模(3),所述下模上设有在凸模(4)合模时能使所述凹模(3)顶出、以主动与凸模(4)配合的顶出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23),所述下模座(23)顶面设有凹槽(6),所述凹模(3)设于所述凹槽(6)内并在合模时被所述顶出装置顶出凹槽(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凹模(3)两侧、且能滑动靠近或远离所述凹模(3)的滑块(51),以及合模时使所述滑块(51)靠近所述凹模(3)、而开模时使所述滑块(51)远离所述凹模(3)的传动机构,所述滑块(51)靠近所述凹模(3)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511),所述凹模(3)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511)配合的第二斜面(31),所述第一斜面(511)和第二斜面(31)配合使得当所述滑块(51)靠近所述凹模(3)时能把所述凹模(3)顶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3)底部设有顶柱孔(32),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6)且位于所述凹模(3)底部的顶柱(52),所述顶柱(52)与顶柱孔(32)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3),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13)上的斜楔(53),设于所述滑块(51)上对所述滑块(51)施加远离所述凹模(3)的力的弹簧(54),所述滑块(51)远离所述凹模(3)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斜楔(53)配合的第三斜面(512)。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3),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13)上的斜销,所述滑块(51)上设有与所述斜销配合的斜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3)的顶面还设有用于引导料条进入凹模(3)中的料条定位装置,所述料条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23)上的若干浮升销(7),所述浮升销(7)分成两列排布,中间供料条通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23)上位于所述凹槽(6)与料条定位装置之间的用于切断料条的料条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上的切刀(8),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23)上用于合模时供切刀(8)进入的切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3)上在所述凹槽(6)的一侧设有定位块(9),所述定位块(9)与切孔分别位于料条移动方向上凹模(3)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下模的一侧设有卸料板(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7650.XU CN216441498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7650.XU CN216441498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41498U true CN216441498U (zh) | 2022-05-06 |
Family
ID=81350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57650.XU Active CN216441498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41498U (zh)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57650.XU patent/CN2164414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822121U (zh) | 一种双工位侧冲孔模具 | |
CN216441498U (zh) | 一种管卡成型模具 | |
CN109909372A (zh) | 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微电机外壳无废料侧面冲切模具 | |
CN214442191U (zh) | 一种管接头限位环连续模结构 | |
CN113894231A (zh) | 冲压用的下模组件及具有该下模组件的双排钩冲压模具 | |
CN216966010U (zh) | 一种管帽大小头连续模具 | |
CN213793761U (zh) | 初始进料位置防错机构及连续精冲模 | |
CN214977105U (zh) | 一种立体产品冲压成型装置 | |
CN112676433B (zh) | 一种无搭边切圆角模具 | |
CN214161049U (zh) | 一种集撕断和成型于一体的成型模具 | |
CN211564203U (zh) | 一种边沿向内斜弯曲扣件液压复合模 | |
CN213440063U (zh) | 一种内向外侧冲孔机构 | |
CN211360281U (zh) | 一种侧冲模具 | |
CN218109059U (zh) | 一种正反同步成形模具 | |
CN209867131U (zh) | 一种防止产品脱料受挤压的冲压模具 | |
CN208895000U (zh) | 一种回型件空压折弯成型类级进模 | |
CN216575308U (zh) | 冲压用的下模组件及具有该下模组件的双排钩冲压模具 | |
CN109530546B (zh) | 一种连续挤压侧边成型加工模 | |
CN215941188U (zh) | 一种冲压模具中的侧剪分离机构 | |
CN217990645U (zh) | 一种新型无毛刺连续落料模具 | |
CN218744367U (zh) | 一种带有斜锲增厚板料的连续精冲模 | |
CN218425265U (zh) | 一种冲压模具压料机构 | |
CN218283407U (zh) | 一种to56冲压成型模具 | |
CN214977042U (zh) | 一种全光亮带产品的冲切模具结构 | |
CN220593461U (zh) | 一种冲孔和分切同时加工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