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2312U - 重力支架 - Google Patents
重力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62312U CN216362312U CN202121135768.1U CN202121135768U CN216362312U CN 216362312 U CN216362312 U CN 216362312U CN 202121135768 U CN202121135768 U CN 202121135768U CN 216362312 U CN216362312 U CN 2163623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arms
- shell
- clamping
- arm
- m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力支架,包括壳体、两个夹臂、支撑臂、可伸缩的弹性件以及旋转组件;两个夹臂交叉设置在壳体内;两个夹臂的第一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一端的端部位于壳体外形成夹持部;两个夹臂的第二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二端的端部位于壳体外形成按压部;弹性件连接在两个夹臂的第一端之间,在回缩时驱使两个夹臂的第一端相向移动;支撑臂于夹臂的下方设置在壳体内,支撑臂的支撑端位于壳体外且相对壳体可上下移动;旋转组件配合在两个夹臂的第二端之间,限制两个夹臂的第二端相向移动,并且旋转组件连接在壳体和支撑臂之间。本实用新型依靠重力夹持移动设备,对移动设备的夹紧或松开,顺畅不卡顿,夹持稳定牢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重力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如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各种场合包括户外、室内、车内等都会使用手机,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当人们驾驶汽车或单车时,在驾车过程中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时,通常需要通过支架把手机固定在车内或车上。
目前车内使用的支架一般为重力手机支架,当手机放置支架上时支架可以根据手机重力自动调整而夹紧手机。现有的重力手机支架中,用于抱紧手机左右两侧的抱臂是和支撑在手机底部的滑动支架是直接连接的,使用过程中当对滑动支架施加过重的力时会使左右两侧的抱臂受力折断,造成手机支架的报废。另外,抱臂的的转动容易出现卡顿现象,影响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用于移动设备的重力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重力支架,用于放置移动设备,所述重力支架包括壳体、两个夹臂、支撑臂、可伸缩的弹性件以及旋转组件;
两个所述夹臂交叉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一端的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形成夹持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二端的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形成按压部;所述弹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之间,在回缩时驱使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相向移动;
所述支撑臂于所述夹臂的下方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臂的支撑端位于所述壳体外且相对所述壳体可上下移动;
所述旋转组件配合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之间,限制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相向移动,并且所述旋转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和支撑臂之间,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时带动所述旋转组件相对所述壳体向下转动,解除对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的相向移动限制。
优选地,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上设有槽位;
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前后叠置,两个所述槽位相对连通形成定位槽,所述弹性件容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的叠合长度随所述弹性件的伸展而减小。
优选地,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上分别设有挂钩,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挂钩挂接。
优选地,所述夹臂的第二端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旋转组件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限制两个夹臂的第二端相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两个旋转件;两个所述旋转件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夹臂的限位槽内;
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所述壳体,第二端与所述支撑臂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两个凸轴,两个所述凸轴并排位于两个所述夹臂的限位槽之间;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凸轴相适配的轴孔;
所述支撑臂朝向所述夹臂的连接端上设有两个间隔排布的长孔,所述旋转件的第二端设有凸柱,所述凸柱配合在所述长孔内并可沿所述长孔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槽的底面还设有限位孔,所述旋转件的第三端设有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的限位柱;
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时,带动所述旋转件的第三端向下转动,同时所述限位柱沿着所述限位孔滑动。
优选地,所述重力支架还包括至少一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变方向平行所述支撑臂的移动方向,抵接在所述支撑臂和壳体之间,在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后驱使所述支撑臂向上移动复位。
优选地,所述重力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用于将重力支架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夹或固定支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重力施加于支撑臂上驱使两个夹臂夹持移动设备;通过单手施力于夹臂的按压部上,即可解除对移动设备的夹持,方便取放移动设备。夹臂对移动设备的夹紧或松开,顺畅不卡顿,夹持稳定牢固。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重力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重力支架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重力支架(面壳拆下后)处于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重力支架(面壳拆下后)处于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重力支架,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放置,利用重力可以对竖向或横向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夹持。该重力支架可包括壳体10、两个夹臂20、支撑臂30、可伸缩的弹性件40以及旋转组件。
壳体10用于支撑配合在移动设备如手机、miniIPad等背面。壳体10内部具有空间以收容夹臂20、支撑臂30、弹性件40以及旋转组件。两个夹臂20交叉设置在壳体10内且相对壳体10可移动,每一夹臂20具有相连接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一端21的端部位于壳体10外形成夹持部211,用于夹持在移动设备的不同侧面上;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二端22的端部位于壳体10外形成按压部221。弹性件40连接在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之间,在回缩时驱使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相向移动。通过对夹臂20的按压部221施加压力驱使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相向移动,同时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相背移动,弹性件40被拉伸。
支撑臂30于夹臂20的下方设置在壳体10内,主要位于壳体10的下端内,可相对壳体10上下移动。支撑臂30具有相连接的连接端31和支撑端32,支撑臂30的支撑端32位于壳体10外,用于支撑移动设备。
旋转组件设置在壳体10内,配合在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之间,用于限制两个夹臂20的相向移动。旋转组件还连接在壳体20和支撑臂30之间,随支撑臂30的上下移动相对壳体20可转动。当支撑臂30受力向下移动时,带动旋转组件相对壳体10向下转动,旋转组件解除对夹臂20第二端22的移动限制,此时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在弹性件40的回复力作用下相向移动靠近,进而两个夹持部211相向靠近实现夹持动作,如图5所示。当按压两个夹臂20的按压部221,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相向移动靠近,同时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相背移动,拉伸弹性件40,两个夹持部211相背移动远离,实现打开动作,如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0的形状可为多边形、椭圆形、圆形或异形等。
壳体10进一步可包括相对配合的面壳11和底壳12。面壳11背向底壳12的表面形成壳体10的正面,与移动设备相对,在移动设备放置到重力支架上后,该正面可与移动设备的背面相抵接或者间隔相对。底壳12背向面壳11的表面形成壳体10的背面。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或卡扣实现连接。壳体1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通孔,每一侧面的通孔设有两个,分别用于夹臂20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活动穿过,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可沿着通孔来回移动。壳体10的下侧面也设有通孔,用于支撑臂30活动穿过,支撑臂30可沿该通孔上下来回移动。
壳体10的底壳12内可设有隔板等件隔成轨道,对夹臂20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进行定位,将夹臂20定位在安装位置上并且不影响夹臂20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的来回移动。
夹臂20的夹持部和支撑臂30的支撑端32分别朝向面壳11方向弯折,用于配合在移动设备的侧面。支撑臂30的支撑端32和两个夹臂20的夹持部211分别搭接或支撑在移动设备的三个侧面。夹持部211以及支撑端32上进一步还可以设置垫层212、321,通过垫层212、321与移动设备侧面接触,防止夹持移动设备被刮花、磨损等。垫层212、321可由软胶、海绵、发泡棉等柔性材料制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夹臂20为Z字形臂,该Z字形臂的横向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通过竖向段连接为一体。
在壳体10的上端内,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前后叠置。在两个第一端21相向移动时,两者之间的叠合长度随之增长;反之减少。为容置弹性件40,夹臂20的第一端21上设有槽位23,槽位23贯穿第一端21的相对两个表面,且槽位23的一端还贯穿第一端21朝向另一夹臂20的侧面,形成开放端口。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前后叠置时,两个槽位23以开放端口相对连通形成定位槽,弹性件40容置在定位槽内。
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上。在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相背移动时,两者之间的叠合长度逐渐减小,弹性件40被拉伸;在弹性件40因回复力回缩时,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1相向移动,两者之间的叠合长度逐渐增大。
作为弹性件40与第一端21的连接方式,每一夹臂20的第一端21上可设有挂钩24。弹性件40的两端部伸出定位槽内分别与挂钩24挂接。弹性件40选用拉簧,端部通过挂环与挂钩24挂接。结合两个第一端21的前后叠置方式,两个夹臂20上的挂钩24分别位于两个第一端21相向的一面上,因此两个夹臂20上的挂钩24的凸出方向相反。
夹臂20的第二端22位于第一端21的下方,结合两个夹臂20的交叉设置,一夹臂20的第二端22位于另一夹臂20的第一端21下方。为了与旋转组件配合,每一夹臂20的第二端22上可设有限位槽25,两个第二端22上的限位槽25相对连通,旋转组件容置在相对连通的限位槽25内。两个限位槽25相对的内侧面可分别与旋转组件的侧面相抵接,当旋转组件在限位槽25内并与限位槽25的内侧面相抵接时,对夹臂20的第二端22进行干涉,限制两者的相向移动。当旋转组件相对夹臂20向下转动,使其侧面从限位槽25的内侧面分离时,解除了对夹臂20的限制,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可相向移动。
具体地,对应两个夹臂20,旋转组件可包括两个旋转件50,两个旋转件50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上的限位槽25内。
本实施例中,旋转件50大致呈三角状,如为三角板,棱角处通过倒角处理。每一旋转件50具有三端,分别为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两个旋转件50的第一端相对,两个旋转件50的第二端分别朝下,两个旋转件50的第三端相背。
旋转件50的第一端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壳体10,旋转件50可以该第一端为轴相对壳体10向下转动。旋转件50的第二端朝下并与支撑臂30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可随支撑臂30上下移动而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壳体10内设有两个凸轴13,两个凸轴13并排位于两个夹臂20的限位槽25之间;旋转件50的第一端设有与凸轴13相适配的轴孔51。每一旋转件50通过轴孔51套设在对应的一凸轴13上,实现旋转件50与壳体10之间的轴孔配合,旋转件50能够以该凸轴13为转轴相对壳体10进行旋转。
支撑臂30朝向夹臂的连接端31上设有两个间隔排布的长孔33,旋转件50的第二端设有凸柱52。两个旋转件50通过各自的凸柱52配合在对应的长孔33内,凸柱52可沿长孔33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长孔33在连接端31上倾斜向上延伸,当支撑臂30向下移动时,凸柱52在长孔33朝下的一端内移动至朝上的一端内,确保旋转件50向下转动的同时不会发生水平位移。
另外,旋转件50还可以与夹臂20的第二端22活动连接,确保旋转件50在向下移动部分脱出夹臂20的限位槽25后,能够复位至限位槽25内。对此,限位槽25的底面可设置限位孔26,旋转件50的第三端设有配合在限位孔26内的限位柱53。限位孔26的延伸方向可根据旋转件50转动时限位柱53的移动轨迹设置,如图2中所示的倒L形。
支撑臂30向下移动时,带动旋转件50的第三端向下转动,同时限位柱53沿着限位孔26滑动,如从限位孔26的一第一位置移动至下方的一第二位置。在旋转件50向上转动复位时,限位柱53沿着限位孔26从限位孔26的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为实现支撑臂30的向上移动复位,本实用新型的重力支架还包括至少一组弹性复位件60,弹性复位件60的弹变方向平行支撑臂30的移动方向,抵接在支撑臂30和壳体10之间,在支撑臂30向下移动后驱使支撑臂30向上移动复位。
作为选择,弹性复位件60可以是弹簧,其伸缩方向平行支撑臂30的移动方向。弹簧的一端定位在壳体10内底部上,另一端定位在支撑臂30的连接端下方。在支撑臂30受力向下移动时压缩弹簧,在支撑臂30上作用力消失时,弹簧伸展驱动支撑臂30向上移动复位。
进一步地,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的重力支架还包括固定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的背面,用于将整个重力支架固定在车内出风口处、中控台或单车车把等处上。具体地,该固定组件70设置在底壳12的背面。
作为选择,固定组件70可以包括固定夹或固定支座等,从而通过夹子卡合或磁吸等方式实现整个重力支架的固定。
结合图1、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的重力支架使用时,通过固定组件70将整个重力支架固定在车内、单车上或室内等处上。将移动设备如手机横向或竖向放置在支撑臂30的支撑端32上,支撑臂30受重力作用相对壳体10向下移动,带动两个旋转件50向下转动,进而旋转件50的第三端从夹臂20的限位槽25脱出,解除了对两个夹臂20第二端22的相向移动限制。此时,两个夹臂20第一端21因弹性件40回缩作用下相向移动,带动夹持部211夹持到手机的相对两侧面上,从而将手机夹固在重力支架上;重力支架的夹持状态如图5所示。
需要取下手机时,可单手从两个夹臂20的按压部221向内施加压力,使两个夹臂20的第二端22相向移动,克服弹性件40的拉力,拉伸弹性件40并驱使两个夹臂20的第一端22相背移动,同时支撑臂30向上移动复位,旋转件50向上转动至限位槽25内,两个第一端21上的夹持部211相对远离张开,松开对手机的夹持,此时即可取下手机。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的重力支架可以但不限于车内、单车上使用,还可以在户外、室内等各种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重力支架,用于放置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支架包括壳体、两个夹臂、支撑臂、可伸缩的弹性件以及旋转组件;
两个所述夹臂交叉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一端的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形成夹持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可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第二端的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形成按压部;所述弹性件连接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之间,在回缩时驱使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相向移动;
所述支撑臂于所述夹臂的下方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臂的支撑端位于所述壳体外且相对所述壳体可上下移动;
所述旋转组件配合在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之间,限制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相向移动,并且所述旋转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和支撑臂之间,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时带动所述旋转组件相对所述壳体向下转动,解除对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二端的相向移动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上设有槽位;
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前后叠置,两个所述槽位相对连通形成定位槽,所述弹性件容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的叠合长度随所述弹性件的伸展而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臂的第一端上分别设有挂钩,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挂钩挂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的第二端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旋转组件容置在所述限位槽内,限制两个夹臂的第二端相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两个旋转件;两个所述旋转件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夹臂的限位槽内;
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所述壳体,第二端与所述支撑臂通过轴孔配合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两个凸轴,两个所述凸轴并排位于两个所述夹臂的限位槽之间;所述旋转件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凸轴相适配的轴孔;
所述支撑臂朝向所述夹臂的连接端上设有两个间隔排布的长孔,所述旋转件的第二端设有凸柱,所述凸柱配合在所述长孔内并可沿所述长孔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底面还设有限位孔,所述旋转件的第三端设有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的限位柱;
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时,带动所述旋转件的第三端向下转动,同时所述限位柱沿着所述限位孔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支架还包括至少一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变方向平行所述支撑臂的移动方向,抵接在所述支撑臂和壳体之间,在所述支撑臂向下移动后驱使所述支撑臂向上移动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用于将重力支架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夹或固定支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5768.1U CN216362312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重力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5768.1U CN216362312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重力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62312U true CN216362312U (zh) | 2022-04-22 |
Family
ID=8118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35768.1U Active CN216362312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重力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62312U (zh) |
-
2021
- 2021-05-25 CN CN202121135768.1U patent/CN2163623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875505U (zh) | 一种电子产品支撑架 | |
CN216362312U (zh) | 重力支架 | |
CN210591662U (zh) |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 |
CN202480991U (zh) | 一种踏板装置以及工程机械车辆 | |
CN216422442U (zh) | 一种计算机硬盘锁附旋转工装 | |
CN211670879U (zh) | 移动设备重力支架 | |
CN212463280U (zh) | 一种装载支架及其装载机构 | |
CN209767608U (zh) | 一种车载手机重力支架 | |
CN212203696U (zh) |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 |
CN211860209U (zh) | 重力支架 | |
US8360374B2 (en) | Adjustable frame to support flexible bodies | |
CN209336627U (zh) | 车载支架 | |
CN211862714U (zh) | 一种扫地机器人 | |
CN210739765U (zh) | 移动设备重力支架 | |
CN209258017U (zh) | 一种重力支架 | |
KR101692288B1 (ko) | 회전식 공구대 | |
CN221213770U (zh) |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 |
CN220076275U (zh) | 一种磁吸减震支架转动结构 | |
CN111857280A (zh) | 一种计算机主板卡接锁定装置 | |
CN210212247U (zh) | 一种联动式电子产品支架 | |
CN221824905U (zh) | 用于固定电子设备的支架 | |
CN210027161U (zh) | 杯托 | |
KR20150082756A (ko) | 휴대 단말기 거치대 | |
CN212654285U (zh) | 一种装载支架及其支撑机构 | |
CN2658201Y (zh) | 拉式吊衣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