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1455U -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1455U
CN216351455U CN202121991074.8U CN202121991074U CN216351455U CN 216351455 U CN216351455 U CN 216351455U CN 202121991074 U CN202121991074 U CN 202121991074U CN 216351455 U CN216351455 U CN 216351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groove
lens barrel
operation ring
fixed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910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林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1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1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该镜头镜筒具有使来自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镜头镜筒收纳透镜,构成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伸缩。镜头镜筒具有操作环、配置在操作环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固定筒、配置在固定筒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旋转筒以及配置在旋转筒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直动筒。在固定筒的周壁形成有从后端部至前端部沿着周向以光轴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的贯通凸轮槽。旋转筒具有:工作部,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经由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而与操作环的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贯通凸轮槽的内部和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后方筒部,其在工作部位于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时,在全长范围内封闭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

Description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如下镜头镜筒的照相机装置,该镜头镜筒收纳至少一片透镜并能够沿着光轴方向伸缩。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通过使多个筒体移动及旋转而能够向光轴方向伸缩的镜头镜筒的照相机。为了这样的镜头镜筒中的筒体的移动及旋转,通常使用凸轮机构,但作为用于镜头镜筒的凸轮机构的1种,公知有如下的凸轮机构:在外侧的筒体的周壁形成凸轮槽,使从内侧的筒体延伸的工作销沿着该凸轮槽移动,由此控制内侧的筒体的移动及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筒体的周壁形成有凸轮槽的情况下,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例如太阳光、闪光灯光、来自照相机内的LED的光等)有可能通过该凸轮槽而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若这样的光入射到照相机的曝光部,则会对拍摄产生不良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461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的镜头镜筒。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的照相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使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的镜头镜筒。该镜头镜筒收纳至少一片透镜,构成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伸缩。上述镜头镜筒具有:操作环,其具备形成有第1轴向槽和第1周向槽的内周面,该第1轴向槽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延伸,该第1周向槽沿着周向延伸;固定筒,其配置在上述操作环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筒,其配置在上述固定筒的半径方向内侧,在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第2周向槽;以及直动筒,其配置在上述旋转筒的半径方向内侧。在上述固定筒的周壁形成有贯通凸轮槽,该贯通凸轮槽从后端部至前端部沿着周向以上述光轴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在上述固定筒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第2轴向槽。上述固定筒具有第1卡合片,该第1卡合片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第1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1周向槽的内部移动。上述旋转筒具有:工作部,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经由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而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第1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贯通凸轮槽的内部和上述第1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遮光部,其在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时,在全长范围内封闭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上述直动筒具有:滑块突起,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第2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2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第2卡合片,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上述旋转筒的上述第2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2周向槽的内部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镜头镜筒中,所述直动筒具有后缘凸缘部,该后缘凸缘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并且位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遮光部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2方式的镜头镜筒中,所述固定筒具有在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后端部的后方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缩径部,所述直动筒的所述后缘凸缘部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按照当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缩径部对置的方式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镜头镜筒中,在所述固定筒的内周面形成有第1连通槽,该第1连通槽从所述固定筒的后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后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4方式的镜头镜筒中,所述固定筒的所述第1连通槽也作为所述第2轴向槽而发挥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镜头镜筒中,在所述操作环的内周面形成有第2连通槽,该第2连通槽从所述操作环的后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1周向槽的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6方式的镜头镜筒中,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的终端部与所述第1卡合片之间的绕所述光轴的角度等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第1轴向槽与所述第2连通槽之间的绕所述光轴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式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的照相机装置。该照相机装置具有:后罩;前罩;上述第1方式至第6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镜头镜筒;以及框架,其配置在由上述后罩和上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在上述框架上固定上述镜头镜筒。上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时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式的照相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8方式的照相机装置中,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具有在将所述前罩安装于所述后罩时与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操作环接触而使所述操作环旋转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10方式的照相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9方式的照相机装置中,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的所述倾斜面接触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11方式提供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照相机装置具有:后罩;前罩;上述第7方式的镜头镜筒;以及框架,其配置在由所述后罩和所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并且该框架将所述镜头镜筒固定,所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的所述终端部的跟前时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所述操作环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第12方式的照相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1方式的照相机装置中,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具有在将所述前罩安装于所述后罩时与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操作环接触而使所述操作环旋转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13方式的照相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2方式的照相机装置中,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的所述倾斜面接触的倾斜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将图1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头镜筒向前方伸出的同时将前罩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照相机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照相机装置处于摄影状态时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操作环、固定筒、第1旋转筒以及第1直动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第2旋转筒、第2直动筒以及可动镜头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操作环的侧视图。
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固定筒的侧视图。
图7C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第1旋转筒的侧视图。
图7D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第1直动筒的侧视图。
图7E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第2旋转筒的侧视图。
图7F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的第2直动筒的侧视图。
图8是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收缩状态下的操作环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中的前罩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收缩状态下的前罩与镜头镜筒的操作环的关系的后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电源接通而能够进行拍摄时的前罩与镜头镜筒的操作环的关系的后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摄影状态下的前罩与镜头镜筒的操作环的关系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图4所示的摄影状态下的镜头镜筒的一部分和框架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第1直动筒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将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固定筒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17是示出组装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组装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中途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组装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的中途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组装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组装图1的照相机装置的中途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照相机装置;2:前罩;3:后罩;4:镜头镜筒;10:操作环;11:轴向槽(第1轴向槽);12:周向槽(第1周向槽);13:连通槽(第2连通槽);16:突出部;17:端面;18:倾斜面;20:第1固定筒;21:卡合片(第1卡合片);22:贯通凸轮槽;22A:后端部;22B:前端部;22C:中间部;23:连通槽(第1连通槽和第2轴向槽);24:轴向槽(第2轴向槽);25:缩径部;26:后方筒部;27:凸台槽;30:第1旋转筒;31:工作销(工作部);32:周向槽(第2周向槽);33:连通槽;34:轴向槽;35:卡合片;36:前方筒部;37:后方筒部;38:凸台部;40:第1直动筒;41:卡合片(第2卡合片);42、43:滑块突起;44:贯通凸轮槽;45:连通槽;46:轴向槽;47:周向槽;48:连通槽;49:后缘凸缘部;49A:凸缘基部;49B:延伸部;50:第2旋转筒;51:工作销;52:凸轮槽;53:连通槽;54:卡合片;60:第2直动筒;61:卡合突起;62:轴向槽;63:周向槽;64:连通槽;70:可动镜头筒;71、72:透镜;73:透镜单元;75:工作销;80:框体;81:螺钉;91:主表面板;93A、93B:闩锁部件;94A、94B:辊;95A、95B:扭转线圈弹簧;96:挡块;97: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1对本实用新型的照相机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1至图21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21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尺、尺寸的情况、省略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第1”、“第2”等用语只是为了将构成要素相互区分而使用的,并不表示特定的位次、顺序。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1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1是使用在摄影后自动地进行显影的照片胶片的照相机(即显照相机),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也能够应用于这样的即显照相机以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X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X方向称为“后”或“后方”。
如图1所示,照相机装置1具有前罩2、安装于前罩2的后方的后罩3、以及在内部收纳透镜单元的镜头镜筒4。在前罩2上形成有取景窗5,与该取景窗5相邻地配置有闪光灯窗6。另外,在取景窗5的-Z方向侧配置有释放按钮7。在前罩2和后罩3的上部形成有在前罩2与后罩3之间沿Y方向延伸的排出缝8。从该排出缝8排出在摄影后显影的照片胶片。
本实施方式中的镜头镜筒4构成为能够沿光轴方向伸缩。图1所示的状态的镜头镜筒4成为在光轴方向(X方向)上最收缩的状态。将镜头镜筒4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称为照相机装置1的“收缩状态”。图2示出了将镜头镜筒4在光轴方向P(X方向)上最大限度地伸出并卸下前罩2的状态。将镜头镜筒4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时称为照相机装置1的“摄影状态”。
图3是收缩状态的照相机装置1的纵剖视图,图4是摄影状态的照相机装置1的纵剖视图。在图3和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而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简化示出。如图2至图4所示,在形成于前罩2与后罩3之间的空间中收纳有长方体状的框体80。在该框体80的内部收纳有照片胶片等。
如图2至图4所示,镜头镜筒4包含:操作环10,其能够通过用户的手而进行旋转;固定筒20,其配置在操作环10的半径方向内侧,通过例如螺钉81(参照图2)等而固定在框体80上;第1旋转筒30,其配置在固定筒20的半径方向内侧;第1直动筒40,其配置在第1旋转筒30的半径方向内侧;第2旋转筒50,其配置在第1直动筒40的半径方向内侧;第2直动筒60,其配置在第2旋转筒50的半径方向内侧;以及可动镜头筒70,其配置在第2直动筒60的半径方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镜头筒70的内部收纳有包含1对透镜71、72的透镜单元73。在透镜单元73的前方配置有开闭自如的挡板74。另外,镜头镜筒4所包含的透镜的片数并不限定于2片。
图5是示出镜头镜筒4的操作环10、固定筒20、第1旋转筒30以及第1直动筒4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镜头镜筒4的第2旋转筒50、第2直动筒60以及可动镜头筒70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对构成镜头镜筒4的这些部件进行说明。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操作环10的侧视图。如图5和图7A所示,在操作环10的内周面形成有从操作环1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的3个轴向槽11(第1轴向槽)、沿着周向延伸的3个周向槽12(第1周向槽)、以及从操作环1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周向槽12的端部连接的3个连通槽13(第2连通槽)。3个轴向槽11、3个周向槽12以及3个连通槽13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周向槽12在绕轴线大约90度的角度范围内形成。另外,如图5所示,在操作环10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凸14。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操作环10的后视图。如图7A和图8所示,在操作环10的后缘部的外周面形成有3个凹部15A、15B、15C。另外,在操作环10的后缘部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6。在该突出部16也形成有凹部15D。如图7A所示,突出部16具有与后述的前罩2的挡块抵接的端面17和位于端面17的+X方向侧的倾斜面18。另外,在照相机装置1设置有能够检测操作环10的旋转角度的接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未图示)。
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固定筒20的侧视图。如图5和图7B所示,固定筒2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3个卡合片21(第1卡合片)。这些卡合片2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沿着光轴方向(X方向)的宽度(以下,称为轴向宽度)为比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的轴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与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卡合而能够在周向槽12的内部沿周向移动。通过该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与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的卡合,操作环10能够相对于固定筒20不改变轴向位置地相对于固定筒20相对旋转。
在将操作环10组装于固定筒20时,使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的周向位置与操作环10的连通槽13的周向位置对齐,使操作环10从固定筒2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在操作环10的连通槽13的内部沿轴向(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12的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操作环1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能够使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与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卡合。
如图5和图7B所示,在固定筒20形成有贯穿周壁而延伸的3个贯通凸轮槽22。这些贯通凸轮槽22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贯通凸轮槽22包含后端部22A、前端部22B以及连接后端部22A和前端部22B的中间部22C。贯通凸轮槽22的中间部22C从后端部22A朝向前端部22B沿着周向以X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
另外,在贯通凸轮槽22的半径方向内侧,沿着贯通凸轮槽22形成有凸台槽27,该凸台槽27具有比贯通凸轮槽的轴向宽度大的轴向宽度。而且,在固定筒20的内周面形成有从固定筒2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贯通凸轮槽22的后端部22A和凸台槽27连接的3个连通槽23(第1连通槽)和从固定筒2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的3个轴向槽24(第2轴向槽)。3个连通槽23和3个轴向槽24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图7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旋转筒30的侧视图。如图5和图7C所示,第1旋转筒30包含前方筒部36和后方筒部37。另外,第1旋转筒3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3个圆筒状的工作销31。这些工作销3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该工作销31安装于在后方筒部37的前缘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台部38。该凸台部38的外径大于工作销31的外径。各个工作销31的外径为比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轴向宽度和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沿着周向的宽度(以下,称为周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工作销31经由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而与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卡合。凸台部38的外径为比固定筒20的凸台槽27的轴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另外,比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的周向宽度小。由此,凸台部38能够通过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而向凸台槽27移动,并且能够在凸台槽27的内部移动。另外,以下,有时将工作销31和凸台部38统称为“工作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卡合而能够沿着贯通凸轮槽22在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内部移动,并且与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卡合而能够沿着轴向在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的内部移动。通过该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与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的卡合,当用户使操作环1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时,第1旋转筒30与操作环10一起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此时,通过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卡合,伴随着第1旋转筒30的旋转,第1旋转筒30沿着贯通凸轮槽22的形状相对于固定筒2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这样,当用户使操作环1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时,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另外,在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沿着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移动时,第1旋转筒30的凸台部38在固定筒20的凸台槽27的内部移动。
在第1旋转筒30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3个周向槽32(第2周向槽)、从第1旋转筒30的后端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周向槽32的端部连接的3个连通槽33以及从第1旋转筒3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的3个轴向槽34。另外,第1旋转筒30具有从内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3个卡合片35。3个周向槽32、3个连通槽33、3个轴向槽34以及3个卡合片35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图7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直动筒40的侧视图。如图5和图7D所示,第1直动筒4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3个卡合片41(第2卡合片)。这些卡合片4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卡合片41的轴向宽度为比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的轴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卡合片41与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卡合。由此,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能够在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的内部沿周向移动。通过该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与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的卡合,第1直动筒40能够相对于第1旋转筒30不改变X方向的位置地相对于第1旋转筒30相对地旋转。
第1直动筒40具有从后缘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6个滑块突起42、43。滑块突起42和滑块突起43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滑块突起42的周向宽度为比固定筒20的轴向槽24的周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滑块突起42与固定筒20的轴向槽24卡合。由此,第1直动筒40的滑块突起42能够在轴向槽24的内部沿轴向移动。另外,各个滑块突起43的周向宽度为比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的周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第1直动筒40的滑块突起43与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卡合。由此,滑块突起43能够在连通槽23的内部沿轴向移动。这样,通过第1直动筒40的滑块突起42与固定筒20的轴向槽24的卡合及第1直动筒40的滑块突起43与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的卡合,第1直动筒40能够相对于固定筒20不旋转地在X方向上移动。
在第1直动筒40形成有贯穿周壁而延伸的3个贯通凸轮槽44。这些贯通凸轮槽44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贯通凸轮槽44包含后端部44A、前端部44B以及连接后端部44A和前端部44B的中间部44C。贯通凸轮槽22的中间部44C从后端部44A朝向前端部44B沿着周向以X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
另外,在第1直动筒40的内周面形成有从第1直动筒4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贯通凸轮槽44的后端部44A连接的3个连通槽45和从固定筒2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的3个轴向槽46。并且,在第1直动筒40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3个周向槽47和从第1直动筒40的前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周向槽47连接的3个连通槽48。3个连通槽45、3个轴向槽46、3个周向槽47以及3个连通槽48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在将第1直动筒40组装于第1旋转筒30时,使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的周向位置与第1旋转筒30的连通槽33的周向位置对齐。此时,第1旋转筒30的卡合片35的周向位置与第1直动筒40的连通槽48的周向位置一致。然后,通过使第1旋转筒30从第1直动筒4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能够使第1旋转筒30的卡合片35在第1直动筒40的连通槽48的内部沿轴向(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47的端部。此时,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通过第1旋转筒30的连通槽33而向周向槽32的端部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1旋转筒30相对于第1直动筒40旋转,能够使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与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卡合,并且使第1旋转筒30的卡合片35与第1直动筒40的周向槽47卡合。
图7E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旋转筒50的侧视图。如图6和图7E所示,第2旋转筒5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3个圆筒状的工作销51。这些工作销5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工作销51的外径为比第1直动筒40的贯通凸轮槽44的轴向宽度和第1旋转筒30的轴向槽34的周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工作销51经由第1直动筒40的贯通凸轮槽44而与第1旋转筒30的轴向槽34卡合。
通过这样的结构,第2旋转筒50的工作销51与第1直动筒40的贯通凸轮槽44卡合而能够沿着贯通凸轮槽44在第1直动筒40的贯通凸轮槽44的内部移动,并且与第1旋转筒30的轴向槽34卡合而能够沿着轴向在第1旋转筒30的轴向槽34的内部移动。通过该第2旋转筒50的工作销51与第1旋转筒30的轴向槽34的卡合,当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时,第2旋转筒50与第1旋转筒30一起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此时,通过第2旋转筒50的工作销51与第1直动筒40的贯通凸轮槽44的卡合,伴随着第2旋转筒50的旋转,第2旋转筒50沿着贯通凸轮槽44的形状相对于第1直动筒40在光轴方向(X方向)上移动。这样,当通过用户的操作使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时,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1直动筒4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
在第2旋转筒50的内周面形成有6个凸轮槽52和从第2旋转筒50的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凸轮槽52的后端部连接的6个连通槽53。6个凸轮槽52和6个连通槽53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凸轮槽52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沿着周向以X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另外,第2旋转筒50具有从内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3个卡合片54。这些卡合片54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图7F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直动筒60的侧视图。如图6和图7F所示,第2直动筒6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3个卡合突起61。这些卡合突起61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卡合突起61的周向宽度为比第1直动筒40的轴向槽46的周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卡合突起61与第1直动筒40的轴向槽46卡合。由此,第2直动筒60的卡合突起61能够在第1直动筒40的轴向槽46的内部沿轴向移动。通过该第2直动筒60的卡合突起61与第1直动筒40的轴向槽46的卡合,第2直动筒60能够相对于第1直动筒40不旋转地在X方向上移动。
在第2直动筒60形成有贯穿周壁并且从后缘部沿+X方向延伸的6个轴向槽62。另外,在第2直动筒60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3个周向槽63和从第2直动筒60的前缘部沿-X方向延伸并与周向槽63连接的3个连通槽64。6个轴向槽62、3个周向槽63以及3个连通槽64分别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在将第2直动筒60组装于第2旋转筒50时,通过使第2旋转筒50的卡合片54的周向位置与第2直动筒60的连通槽64对齐,使第2旋转筒50从第2直动筒6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能够使第2旋转筒50的卡合片54在第2直动筒60的连通槽64的内部沿轴向(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63的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2直动筒60旋转,能够使第2旋转筒50的卡合片54与第2直动筒60的周向槽63卡合。
如图6所示,可动镜头筒70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6个圆筒状的工作销75。这些工作销75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工作销75的外径为比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的周向宽度和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的轴向宽度稍小的程度,各个工作销75经由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而与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卡合。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动镜头筒70的工作销75与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卡合而能够沿着凸轮槽52在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的内部移动,并且与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卡合而能够沿着轴向在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的内部移动。通过该可动镜头筒70的工作销75与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的卡合,可动镜头筒70与第2直动筒60一起旋转。另外,通过可动镜头筒70的工作销75与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的卡合,当可动镜头筒7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时,可动镜头筒70沿着第2旋转筒50的凸轮槽52的形状相对于第2旋转筒5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在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1的收缩状态下,当用户进行使操作环1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的操作时,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1旋转筒3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进而可动镜头筒7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
图9是示出前罩2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前罩2具有在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90的主表面板91。在该主表面板91上竖立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2个支柱92A、92B,在这些支柱92A、92B上安装有能够以支柱92A、92B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闩锁部件93A、93B。这些闩锁部件93A、93B在前端部具有辊94A、94B,例如被扭转线圈弹簧95A、95B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另外,在前罩2的主表面板91上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挡块96。
在照相机装置1处于收缩状态时,如图1所示,所有的筒20、30、40、50、60、70被收纳在操作环10的内部,这些筒20、30、40、50、60、70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该状态下的前罩2与操作环10的关系的后视图。如图10所示,在收缩状态下,闩锁部件93A的辊94A在扭转线圈弹簧95A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嵌入操作环10的凹部15A,仅施加少许的力,操作环10就不会相对于前罩2旋转。
在该收缩状态下,当用户利用超过扭转线圈弹簧95A的作用力的力使操作环10向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以下,将该旋转方向称为伸出旋转方向)旋转时,闩锁部件93A的辊94A从操作环10的凹部15A拔出,在操作环10的外周面滑动。然后,如上述那样,伴随着操作环10的旋转,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1旋转筒3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进而可动镜头筒7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
当使操作环10继续旋转时,如图11所示,不久闩锁部件93A的辊94A嵌入操作环10的凹部15B,并且闩锁部件93B的辊94B嵌入突出部16的凹部15D。由此,用户能够在操作环10的旋转中获得点击感。设置在照相机装置1的内部的传感器(未图示)检测该位置的操作环10,接通照相机装置1的电源而成为摄影状态。
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扭转线圈弹簧95A、95B的作用力,闩锁部件93A、93B的辊94A、94B分别嵌入操作环10的凹部15B、15D,因此,仅施加少许的力,操作环10就不会相对于前罩2旋转。当用户利用超过这些作用力的力使操作环10进一步向伸出旋转方向旋转时,闩锁部件93A、93B的辊94A、94B分别从操作环10的凹部15B、15D拔出,闩锁部件93A的辊94A在操作环10的外周面进一步滑动。然后,如上述那样,伴随着操作环10的旋转,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1旋转筒3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进而可动镜头筒7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并且沿+X方向伸出。
当使操作环10继续旋转时,如图12所示,不久闩锁部件93A的辊94A嵌入操作环10的凹部15C。由此,用户能够在操作环10的旋转中获得点击感。此时,如图2所示,成为镜头镜筒4沿+X方向最大限度地伸出的摄影状态。
在该摄影状态下,如图12所示,前罩2的挡块96与操作环10的突出部16的端面17(参照图7A和图8)抵接。因此,即使用户想要进一步使操作环10向伸出旋转方向旋转,由于操作环10的突出部16的端面17与前罩2的挡块96抵接,因此限制了操作环10向伸出方向的进一步的旋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前罩2的挡块96将操作环10的旋转限制在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的移动限制到规定的位置。
在从摄影状态成为收缩状态的情况下,使操作环10向与伸出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伴随着该操作环10的旋转,可动镜头筒7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并且在-X方向上移动,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1旋转筒30旋转并且在-X方向上移动,进而第1旋转筒3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并且在-X方向上移动。通过这样的动作,最终成为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
图13是示出图4所示的照相机装置1的摄影状态下的镜头镜筒4的除了操作环10以外的部分和框体80的俯视图。如上所述,在照相机装置1处于摄影状态时,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位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但此时如图13所示那样,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延伸至后端部22A,在全长范围内封闭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即,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作为在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位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时在全长范围内封闭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遮光部而发挥功能。通过这样的遮光部,妨碍来自镜头镜筒4的外部的光(例如太阳光、闪光灯光、来自LED的光等)通过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而入射到镜头镜筒4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不需要的光入射到框体80的内部的曝光部而对摄影造成不良影响。
图14是将第1直动筒40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直动筒40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的后缘凸缘部49。该后缘凸缘部49包含位于前方的凸缘基部49A和在凸缘基部49A的后方(-X方向侧)从凸缘基部49A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49B。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直动筒40的后缘凸缘部49位于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的后方。如上所述,从镜头镜筒4的外部通过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而入射的光被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遮挡,但也考虑了该光的一部分未被后方筒部37遮挡而进一步向后方泄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1直动筒40的后缘凸缘部49位于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的后方,因此能够利用第1直动筒40的后缘凸缘部49遮挡从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向后方漏出的光,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镜头镜筒4的外部的光入射到镜头镜筒4的内部。
图15是将固定筒20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固定筒20具有:缩径部25,其在贯通凸轮槽22的后端部22A的后方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以及后方筒部26,其位于缩径部25的后方且内径比缩径部25大。由此,在缩径部25与后方筒部26之间形成有台阶S。
图16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在图16所示的剖视图中,固定筒20的缩径部25和后方筒部26与第1旋转筒30的后缘凸缘部49的凸缘基部49A和延伸部49B具有相互互补的形状。即,在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位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图16的状态下,第1旋转筒30的后缘凸缘部49的凸缘基部49A在半径方向上与固定筒20的缩径部25相互对置,第1旋转筒30的后缘凸缘部49的延伸部49B在半径方向上与固定筒20的后方筒部26相互对置。而且,第1旋转筒30的后缘凸缘部49的延伸部49B在光轴方向(X方向)上与固定筒20的缩径部25相互对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形成在第1旋转筒30与固定筒20之间的间隙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从内侧向外侧弯折,因此即使存在从第1旋转筒30的后方筒部37向后方泄漏的光,这样的光也会在通过该间隙的期间被反射或吸收,而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4的内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镜头镜筒4的外部的光入射到镜头镜筒4的内部。
在组装上述镜头镜筒4时,如上所述,通过使第2旋转筒50从第2直动筒6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使第2旋转筒50的卡合片54在第2直动筒60的连通槽64的内部沿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63的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旋转筒50相对于第2直动筒60旋转,使第2旋转筒50的卡合片54与第2直动筒60的周向槽63卡合。
然后,通过使第2直动筒60相对于第2旋转筒50旋转,使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的周向位置与第2旋转筒50的连通槽53的周向位置对齐。在该状态下,以将可动镜头筒70的工作销75插入到第2直动筒60的轴向槽62和第2旋转筒50的连通槽53中的方式将可动镜头筒70从第2直动筒60的后方收纳至第2直动筒60的半径方向内侧。将该状态的第2直动筒60和第2旋转筒统称为“前方筒部件”。
另外,准备未安装有工作销31的状态的第1旋转筒30,使第1旋转筒30从第1直动筒4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由此使第1旋转筒30的卡合片35在第1直动筒40的连通槽48的内部沿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47的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1旋转筒30相对于第1直动筒40旋转,使第1直动筒40的卡合片41与第1旋转筒30的周向槽32卡合,并且使第1旋转筒30的卡合片35与第1直动筒40的周向槽47卡合。将该状态的第1直动筒和第1旋转筒30统称为“后方筒部件”。
然后,使第1直动筒40相对于第1旋转筒30旋转,以使第2旋转筒50的工作销51的周向位置与第1直动筒40的连通槽45的周向位置一致、使第2直动筒60的卡合突起61的周向位置与第1直动筒40的轴向槽46的周向位置一致。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后方筒部件从前方筒部件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从而将前方筒部件收纳于后方筒部件的半径方向内侧。将该状态的第1旋转筒30、第1直动筒40、第2旋转筒50以及第2直动筒60统称为“筒组装体”。图17示出了该筒组装体100。
接着,如图18所示,使筒组装体100的第1旋转筒30的凸台部38的周向位置与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的周向位置对齐,以使第1旋转筒30的凸台部38插入到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中的方式将筒组装体100从固定筒20的后方收纳至固定筒20的半径方向内侧。在使第1旋转筒30的凸台部38移动至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的前端部后,当使筒组装体100旋转时,第1旋转筒30的凸台部38沿着固定筒20的凸台槽27移动,成为凸台部38的一部分穿过贯通凸轮槽22而可见的状态。如果是该状态,则能够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半径方向外侧将工作销31安装于凸台部38。例如如图19所示,在使凸台部38移动至与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对应的凸台槽27的前端部之后,将工作销31安装于凸台部38。工作销31向该凸台部38的安装例如能够通过螺纹紧固或压入等来进行。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部的一部分(凸台部38)经由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而导入到凸台槽27中。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也如上述那样作为与第1直动筒40的滑块突起43卡合的第2轴向槽而发挥功能。这样,通过将固定筒20的连通槽23也用作第2轴向槽,能够减少固定筒20的制造工序,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然后,如图20所示那样,使用螺钉81等将收纳有筒组装体100的固定筒20固定于框体80。为了将操作环10安装于该固定筒20,如图20所示,使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移动至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成为将可动镜头筒70、第2旋转筒50以及第1旋转筒30沿+X方向伸出的状态。这是因为以下所述的理由。
图8所示的角度θ1、即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与连通槽13之间的绕光轴P的角度与图20所示的角度θ2、即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与卡合片21之间的绕光轴P的角度相等。因此,如图20所示,在使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移动至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时,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能够插入到操作环10的轴向槽11中,并且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能够插入到操作环10的连通槽13中。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操作环10从固定筒20的前方沿-X方向移动,使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在操作环10的连通槽13的内部沿X方向移动而移动到周向槽12的端部。然后,通过使操作环10相对于固定筒20旋转,使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与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卡合。图2示出了这样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固定筒20的卡合片21经由操作环10的连通槽13而导入到操作环10的周向槽12中。
在图2所示的状态的后罩3上安装前罩2。如上所述,在前罩2的主表面板9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操作环10的旋转的挡块96,但如图21所示,该挡块96具有倾斜面97。在将前罩2安装于后罩3时,该挡块96的倾斜面97与操作环10的突出部16的倾斜面18接触,当前罩2被压入时,通过前罩2的挡块96的倾斜面97对操作环10向上方作用了力而使操作环10旋转。当前罩2向后罩3的安装完成时,成为操作环10的突出部16的端面17与前罩2的挡块96抵接的状态、即图12所示的摄影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前罩2向后罩3的安装完成的同时,使操作环10旋转到适当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操作环10的突出部16的端面17与前罩2的挡块96抵接的状态下,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位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的跟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的移动被限制到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的跟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位于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时,能够将操作环10安装于固定筒20。反之,能够在该状态下将操作环10从固定筒20卸下。然而,如上述那样,第1旋转筒30的工作销31的移动被限制到固定筒20的贯通凸轮槽22的前端部22B的终端部的跟前,因此能够防止操作环10从固定筒20脱落。
另外,前罩2的挡块96的倾斜面97所接触的操作环10的部分也可以不一定是倾斜面,为了使操作环10顺畅地旋转,如图21所示,优选使前罩2的挡块96的倾斜面97所接触的部分为倾斜面(倾斜面18)。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前方”、“后方”、“上方”、表示其他位置关系的用语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关联中使用,根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变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具有使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的镜头镜筒。该镜头镜筒收纳至少一片透镜,构成为能够沿着光轴方向伸缩。上述镜头镜筒具有:操作环,其具备形成有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1轴向槽和沿着周向延伸的第1周向槽的内周面;固定筒,其配置在上述操作环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筒,其配置在上述固定筒的半径方向内侧,在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第2周向槽;以及直动筒,其配置在上述旋转筒的半径方向内侧。在上述固定筒的周壁形成有从后端部至前端部沿着周向以上述光轴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的贯通凸轮槽,在上述固定筒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第2轴向槽。上述固定筒具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第1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1周向槽的内部移动的第1卡合片。上述旋转筒具有:工作部,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经由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而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第1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贯通凸轮槽的内部和上述第1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遮光部,其在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时,在全长范围内封闭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上述直动筒具有:滑块突起,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第2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2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第2卡合片,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上述旋转筒的上述第2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上述第2周向槽的内部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旋转筒的工作部位于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时,旋转筒的遮光部在全长范围内封闭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因此妨碍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例如太阳光、闪光灯光、来自LED的光等)通过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而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
上述直动筒也可以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的后缘凸缘部。该后缘凸缘部位于上述旋转筒的上述遮光部的后方。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从镜头镜筒的外部通过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而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向后方泄漏的情况下,由于直动筒的后缘凸缘部位于旋转筒的遮光部的后方,因此,能够利用直动筒的后缘凸缘部遮挡从旋转筒的遮光部向后方泄漏的光。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
上述固定筒也可以具有在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后端部的后方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缩径部。另外,上述直动筒的上述后缘凸缘部也可以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按照当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时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缩径部对置的方式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成在旋转筒与固定筒之间的间隙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从内侧向外侧弯折,因此即使存在从旋转筒的遮光部向后方泄漏的光,这样的光也会在通过该间隙的期间被反射或吸收,而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
也可以在上述固定筒的内周面形成有从上述固定筒的后缘部沿上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后端部连接的第1连通槽。通过形成这样的第1连通槽,能够将旋转筒的工作部的一部分经由固定筒的第1连通槽而导入到贯通凸轮槽中。
上述固定筒的上述第1连通槽也能够作为上述第2轴向槽而发挥功能。通过使第1连通槽也作为第2轴向槽而发挥功能,能够减少固定筒的制造工序,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也可以在上述操作环的内周面形成有从上述操作环的后缘部沿上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上述第1周向槽的端部连接的第2连通槽。通过形成这样的第2连通槽,能够将固定筒的第1卡合片经由操作环的第2连通槽而导入到操作环的第1周向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的照相机装置。该照相机装置具有后罩、前罩、上述的镜头镜筒以及配置在由上述后罩和上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的框架。在上述框架上固定有上述镜头镜筒。上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时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转。
这样的照相机装置使用如上述那样具有使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的镜头镜筒,因此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前罩的挡块将操作环的旋转限制在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旋转筒的工作部的移动限制到规定的位置。
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的终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片之间的绕上述光轴的角度也可以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第1轴向槽与上述第2连通槽之间的绕上述光轴的角度相等。在该情况下,在使旋转筒的工作部移动到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的终端部时,旋转筒的工作部能够插入到操作环的第1轴向槽中,并且固定筒的第1卡合片能够插入到操作环的第2连通槽中。在该状态下,将操作环插入固定筒并使其旋转,由此能够使固定筒的第1卡合片与操作环的第1周向槽卡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的照相机装置。该照相机装置具有后罩、前罩、上述的镜头镜筒以及配置在由上述后罩和上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的框架。在上述框架上固定有上述镜头镜筒。上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上述旋转筒的上述工作部位于上述固定筒的上述贯通凸轮槽的上述前端部的上述终端部的跟前时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转。
这样的照相机装置使用如上述那样具有使来自镜头镜筒的外部的光不容易入射到镜头镜筒的内部的构造的镜头镜筒,因此能够进行来自外部的光的影响较小的摄影。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前罩的挡块将操作环的旋转限制在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旋转筒的工作部的移动限制到规定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筒的工作部的移动被限制到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的终端部的跟前。如上所述,在旋转筒的工作部位于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的终端部时,操作环能够从固定筒装卸,但由于旋转筒的工作部的移动被限制到固定筒的贯通凸轮槽的前端部的终端部的跟前,因此能够防止操作环从固定筒脱落。
上述前罩的上述挡块也可以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将上述前罩安装于上述后罩时与固定在上述框架上的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操作环接触而使上述操作环旋转。通过前罩的挡块的倾斜面与操作环接触,伴随着前罩的安装时的移动,力从前罩的挡块的倾斜面作用于操作环,从而能够使操作环旋转。由此,能够在前罩的安装完成的同时使操作环旋转到适当的位置。
上述操作环的上述突出部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前罩的上述挡块的上述倾斜面接触的倾斜面。这样,通过前罩的挡块的倾斜面与操作环的突出部的倾斜面接触,能够使操作环顺畅地旋转。

Claims (13)

1.一种镜头镜筒,其收纳至少一片透镜,并且该镜头镜筒能够沿着光轴方向伸缩,其特征在于,
该镜头镜筒具有:
操作环,其具备形成有第1轴向槽和第1周向槽的内周面,该第1轴向槽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该第1周向槽沿着周向延伸;
固定筒,其配置在所述操作环的半径方向内侧,并且该固定筒在周壁形成有贯通凸轮槽,在内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2轴向槽,该贯通凸轮槽从后端部至前端部沿着周向以所述光轴方向的位置逐渐向前方变化的方式延伸;
旋转筒,其配置在所述固定筒的半径方向内侧,在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第2周向槽;以及
直动筒,其配置在所述旋转筒的半径方向内侧,
所述固定筒具有第1卡合片,该第1卡合片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第1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所述第1周向槽的内部移动,
所述旋转筒具有:
工作部,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经由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而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第1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所述贯通凸轮槽的内部和所述第1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
遮光部,其在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时,在全长范围内封闭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
所述直动筒具有:
滑块突起,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第2轴向槽卡合而能够在所述第2轴向槽的内部移动;以及
第2卡合片,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第2周向槽卡合而能够在所述第2周向槽的内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动筒具有后缘凸缘部,该后缘凸缘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并且位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遮光部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筒具有在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后端部的后方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缩径部,
所述直动筒的所述后缘凸缘部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按照当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缩径部对置的方式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筒的内周面形成有第1连通槽,该第1连通槽从所述固定筒的后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后端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筒的所述第1连通槽也作为所述第2轴向槽而发挥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环的内周面形成有第2连通槽,该第2连通槽从所述操作环的后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1周向槽的端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的终端部与所述第1卡合片之间的绕所述光轴的角度等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第1轴向槽与所述第2连通槽之间的绕所述光轴的角度。
8.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照相机装置具有:
后罩;
前罩;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镜头镜筒;以及
框架,其配置在由所述后罩和所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并且该框架将所述镜头镜筒固定,
所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时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所述操作环的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具有在将所述前罩安装于所述后罩时与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操作环接触而使所述操作环旋转的倾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的所述倾斜面接触的倾斜面。
11.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照相机装置具有:
后罩;
前罩;
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镜筒;以及
框架,其配置在由所述后罩和所述前罩形成的空间中,并且该框架将所述镜头镜筒固定,
所述操作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前罩具有挡块,该挡块在所述旋转筒的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固定筒的所述贯通凸轮槽的所述前端部的所述终端部的跟前时与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抵接而限制所述操作环的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具有在将所述前罩安装于所述后罩时与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操作环接触而使所述操作环旋转的倾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环的所述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前罩的所述挡块的所述倾斜面接触的倾斜面。
CN202121991074.8U 2020-08-28 2021-08-23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Active CN2163514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4171 2020-08-28
JP2020144171A JP7489267B2 (ja) 2020-08-28 2020-08-28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1455U true CN216351455U (zh) 2022-04-19

Family

ID=8049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91074.8U Active CN216351455U (zh) 2020-08-28 2021-08-23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89267B2 (zh)
CN (1) CN21635145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7599B2 (ja) 1999-10-13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01738703B (zh) 2008-11-21 2011-11-16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EP2950126B1 (en) 2013-01-25 2018-11-07 Olympus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JP6525812B2 (ja) 2015-08-20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028295A (ja) 2017-07-31 2019-02-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可動レンズ連動スイッチ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39243A (ja) 2022-03-10
JP7489267B2 (ja)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6260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レンズ枠案内装置
EP2577375B1 (en) Lens barrel
JP4274543B2 (ja) レンズ移動装置
JP497994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7199312A (ja) レンズ鏡筒
KR20090088327A (ko) 광학 장치의 차광 구조
CN116263551A (zh) 照相机装置
US6988837B2 (en) Camera and optical apparatus
JP493130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沈胴式カメラ
JPH05188274A (ja) レンズ鏡筒
CN216351455U (zh)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CN216351454U (zh)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装置
KR20050053785A (ko) 광학 유닛 및 그 광학 유닛을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CN116027617A (zh) 照相机装置
JP5013719B2 (ja)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92052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4287259A (ja) カメラ
JP447238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4486460B2 (ja) カメラ用レンズ鏡胴
JP392052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14106277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4287257A (ja) ストロボ内蔵カメラ
JP2002258378A (ja) レンズバリア付きカメラ
JP4589816B2 (ja) 鏡筒駆動機構
JP3642974B2 (ja) レンズ鏡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