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32807U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32807U CN216232807U CN202122595615.1U CN202122595615U CN216232807U CN 216232807 U CN216232807 U CN 216232807U CN 202122595615 U CN202122595615 U CN 202122595615U CN 216232807 U CN216232807 U CN 2162328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guide plate
- mid
- motor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中置电机、电机安装支架、后平叉、前车架,还包括中支撑、导流板,中支撑与后平叉的前部转动连接,导流板的一端设置于中支撑的头部,后平叉的前部形成分别与中置电机、导流板相连通的散热空间,导流板与后平叉之间形成打开位置、闭合位置,打开位置下,中支撑上抬且导流板与前车架之间形成进风口,进风口与散热空间相连通,闭合位置下,中支撑竖立且导流板闭合散热空间。其中导流板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从而快速带走中置电机产生的热量。此外导流板与中支撑相互配合,则当中支撑抬起时,能够自动带动导流板打开。而当中支撑立起时,又能够自动将导流板合拢来闭合住散热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置电机,尤其涉及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两轮电动车的不断发展,搭载中置电机的两轮电动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随着目前电机功率的提升,中置电机在整车上的散热性能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中置电机散热的需要,目前一般是通过在中置电机表面增加散热翅的形式来提升散热性能,但是依旧无法很好地满足中置电机的散热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轮电动车中置电机散热性能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的缺陷,提供了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中置电机、电机安装支架、后平叉、前车架,所述前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后平叉的前部相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后平叉的前部,所述中置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安装支架上,还包括中支撑、导流板,所述中支撑与所述后平叉的前部转动连接,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设置于中支撑的头部,所述后平叉的前部形成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所述导流板相连通的散热空间,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后平叉之间形成打开位置、闭合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中支撑上抬且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前车架之间形成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散热空间相连通,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中支撑竖立且所述导流板闭合所述散热空间。
其中电机安装支架起到居中连接以及承载中置电机的作用,中支撑能够在两轮电动车停靠时起到支撑两轮电动车的作用,而导流板能够起到导流作用,将两轮电动车骑行过程中产生的风导流进入到散热空间中,从而快速带走中置电机产生的热量,提升中置电机的散热性能。此外,导流板与中支撑相互配合,使得导流板能够与后平叉形成打开位置、闭合位置,则当中支撑抬起时,能够自动带动导流板打开并形成进风口,从而在骑行过程中快速带走中置电机产生的热量。而当中支撑立起时,又能够自动将导流板合拢来闭合住散热空间,从而防止长时间的停靠过程中地面扬起的粉尘等污染物通过进风口大量进入到散热空间中从而附着在中置电机上而影响中置电机的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前车架下端的高度H1大于所述进风口的高度H2,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前车架下端的高度H1小于等于所述导流板下端的高度H3。
高度H1、高度H2、高度H3之间设置成以上关系,在打开位置下能够更好地增大进风量,提升散热效果,而在闭合位置下能够更好地防止地面扬起的粉尘进入。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高度H1与高度H2的高度差为1cm~10cm。
两者高度差在以上范围内,既能够保证打开位置下的进风量以及散热效率,又不至于过多地增大风阻。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进风口的高度H2为10cm~20cm。
高度H2在以上范围内,一方面不至于让进风口太过靠近地面而增加粉尘的进入量,另一方面又不会让两轮电动车为了进风口的设置需要而增加车辆的高度,普适性更强。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导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导流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支撑的头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呈板型,所述导流部呈弧形。
板型的连接部能够更好地与中支撑的头部相连接,保证导流板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而弧形的导流部能够更好地将风引导进入散热空间中,而不会产生较大的风阻。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形成弯折部并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中支撑的头部相连接,所述弯折部的末端还形成有固定部,所述紧固件穿过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紧固件与弯折部上的固定部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将导流板连接于中支撑的头部,同时又便于拆卸维修。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导流板上还阵列设置有导流筋,所述导流板通过所述导流筋分隔出导流通道。
导流筋分隔出的导流通道能够将进入的风更好地进行划分引导,避免进入的风紊乱而影响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导流筋上还设置有紧固座,所述紧固件的头部位于所述紧固座内。
紧固座能够进一步加强紧固件与导流板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且将紧固座设置在导流筋上,能够进一步减少紧固座对风的进入量的影响。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所述后平叉的下部还设置有左拢风块、右拢风块,所述左拢风块、右拢风块分别位于所述导流板的两侧,所述中支撑转动连接于所述左拢风块、右拢风块上。
左拢风块、右拢风块、导流板三者合围,在打开位置下能够更好地限定风的流向,提升散热效果,而在闭合位置下能够更好地将散热空间围堵,进一步防止地面扬起的粉尘进入,延长中置电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上部与所述中置电机的下部相连接,所述散热器的下部位于所述散热空间内。
散热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中置电机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打开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打开位置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支撑和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闭合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闭合位置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8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中置电机6、电机安装支架5、后平叉4、前车架1,所述前车架1的后部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相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支架5设置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所述中置电机6设置于所述电机安装支架5上,还包括中支撑3、导流板2,所述中支撑3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转动连接,所述导流板2的一端设置于中支撑3的头部,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形成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6、所述导流板2相连通的散热空间9,所述导流板2与所述后平叉4之间形成打开位置、闭合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中支撑3上抬且所述导流板2与所述前车架1之间形成进风口7,所述进风口7与所述散热空间9相连通,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中支撑3竖立且所述导流板2闭合所述散热空间9。
当两轮电动车从停靠状态转换为骑行状态时,使用者会将中支撑3向上抬起,则在中支撑3上抬的过程中,与中支撑3的头部连接的导流板2也会随之旋转,则在中支撑3抬起到位后,导流板2与前车架1之间就会形成进风口7,则在两轮电动车骑行过程中产生的风会不断地通过进风口7并沿着导流板2进入到散热空间9中,从而不断带走中置电机6所散发出的热量,大大提升了中置电机6的散热性能。
而当骑行者使用完两轮电动车后,会通过将中支撑3竖立而将两轮电动车立起,则随着中支撑3的立起,与中支撑3的头部连接的导流板2也会随之旋转,则在中支撑3完全立住后,导流板2也会将进风口7封闭,从而闭合住散热空间9,则在两轮电动车长时间停靠过程中,地面上的粉尘等杂物将无法通过导流板2进入到散热空间9中,降低了地面粉尘对中置电机6的附着量,提升了中置电机6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前车架1下端的高度H1大于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前车架1下端的高度H1小于等于所述导流板2下端的高度H3。
作为优选,所述高度H1与高度H2的高度差为1cm。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为10cm。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2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21、导流部22,所述连接部21与所述中支撑3的头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21呈板型,所述导流部22呈弧形。
作为优选,还包括紧固件10,所述连接部21的两端形成弯折部211并通过所述弯折部211与所述中支撑3的头部相连接,所述弯折部211的末端还形成有固定部212,所述紧固件10穿过连接部21与所述固定部212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2上还阵列设置有导流筋23,所述导流板2通过所述导流筋23分隔出导流通道24。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筋23上还设置有紧固座25,所述紧固件10的头部位于所述紧固座25内。
作为优选,所述后平叉4的下部还设置有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所述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分别位于所述导流板2的两侧,所述中支撑3转动连接于所述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的上部与所述中置电机6的下部相连接,所述散热器8的下部位于所述散热空间9内。
更为具体的,在两轮电动车骑行过程中,因为骑行产生的风在经过前车架1后会通过进风口7进入到导流板2处,而因着导流板2、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的合围作用,使得进入导流板2的风不会大量散逸出去,而是会进一步集中,从而形成相对的高压,迫使从进风口7处进入的风进一步提速,并通过导流板2上的一条条导流筋23被分割成多束平行并进的支流,然后通过导流筋23分隔出导流通道24进入到散热空间9中,从而快速带走中置电机6散发出的热量,提升中置电机6的散热性能。
而在两轮电动车停靠时,进风口7被封闭,且因着导流板2、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的合围作用,使得地面上的粉尘无法从下方进入到散热空间9中,降低了地面粉尘对中置电机6的附着量,提升了中置电机6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所述高度H1与高度H2的高度差为5cm。
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为15cm。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所述高度H1与高度H2的高度差为10cm。
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为20cm。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中置电机(6)、电机安装支架(5)、后平叉(4)、前车架(1),所述前车架(1)的后部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相连接,所述电机安装支架(5)设置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所述中置电机(6)设置于所述电机安装支架(5)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支撑(3)、导流板(2),所述中支撑(3)与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转动连接,所述导流板(2)的一端设置于中支撑(3)的头部,所述后平叉(4)的前部形成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6)、所述导流板(2)相连通的散热空间(9),所述导流板(2)与所述后平叉(4)之间形成打开位置、闭合位置,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中支撑(3)上抬且所述导流板(2)与所述前车架(1)之间形成进风口(7),所述进风口(7)与所述散热空间(9)相连通,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中支撑(3)竖立且所述导流板(2)闭合所述散热空间(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位置下,所述前车架(1)下端的高度H1大于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所述闭合位置下,所述前车架(1)下端的高度H1小于等于所述导流板(2)下端的高度H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H1与高度H2的高度差为1cm~1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7)的高度H2为10cm~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21)、导流部(22),所述连接部(21)与所述中支撑(3)的头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21)呈板型,所述导流部(22)呈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10),所述连接部(21)的两端形成弯折部(211)并通过所述弯折部(211)与所述中支撑(3)的头部相连接,所述弯折部(211)的末端还形成有固定部(212),所述紧固件(10)穿过连接部(21)与所述固定部(2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上还阵列设置有导流筋(23),所述导流板(2)通过所述导流筋(23)分隔出导流通道(2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筋(23)上还设置有紧固座(25),所述紧固件(10)的头部位于所述紧固座(25)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4)的下部还设置有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所述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分别位于所述导流板(2)的两侧,所述中支撑(3)转动连接于所述左拢风块(41)、右拢风块(4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的上部与所述中置电机(6)的下部相连接,所述散热器(8)的下部位于所述散热空间(9)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95615.1U CN216232807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95615.1U CN216232807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32807U true CN216232807U (zh) | 2022-04-08 |
Family
ID=80990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95615.1U Active CN216232807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32807U (zh) |
-
2021
- 2021-10-27 CN CN202122595615.1U patent/CN2162328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29784B (zh) | 电动车辆 | |
CA1104012A (en) | Liquid cooling system | |
CN103050742B (zh) | 车用电池冷却装置 | |
US4564081A (en) | Motorcycle cooling system | |
JP3136887B2 (ja)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 |
CN210734296U (zh) | 一种商用车白车身结构 | |
CN216232807U (zh)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
CN113911257A (zh) | 一种中置电机的散热结构 | |
US5904392A (en) | Motorcycle canopy | |
JPH07132859A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CN213831886U (zh) | 一种拖拉机前机罩 | |
CN212172431U (zh) | 轻便式摩托车电源安装装置 | |
CN208731136U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电器元件安装结构 | |
CN212473699U (zh) | 一种货车车身导流板 | |
CN216761909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碳纤维汽车机盖 | |
CN218844422U (zh) | 一种汽车散热器风扇总成 | |
CN102361771A (zh) | 叉车 | |
CN218577953U (zh) | 一种滑板车的车身结构 | |
CN118231852A (zh) | 一种用于安装电池的底盘 | |
CN218482804U (zh) | 一种弧形太阳能组件边框及太阳能组件 | |
CN201856848U (zh) | 摩托车后托架 | |
CN219096846U (zh) | 一种前保单片式导风管 | |
CN215621850U (zh) | 高强度汽车前挡格栅 | |
CN211969607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后挡板及车辆 | |
CN215553726U (zh) | 电动车充电器随车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