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94130U - 顶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顶升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94130U CN216194130U CN202122472555.4U CN202122472555U CN216194130U CN 216194130 U CN216194130 U CN 216194130U CN 202122472555 U CN202122472555 U CN 202122472555U CN 216194130 U CN216194130 U CN 2161941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acking
- telescopic
- moving mechanism
- platform
- via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升装置,其包括伸缩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顶端具有顶升平台,所述顶升平台上设有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支撑被顶升物体,所述移动机构能在所述顶升平台上沿第一方向移动并脱离所述顶升平台。本实用新型的顶升装置,通过伸缩机构带动顶升平台和移动机构上升,使得放置在移动机构上的旧梁体上升到一定高度,通过移动机构将旧梁体移动至高架桥路面上,使得在拆除城市高架桥梁体的过程中,仅需占用旧梁体正下方区域的道路以及高架桥路面的两个车道即可完成施工,无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既能减少现场交通围封量,又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升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高架桥梁体更换的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高架桥由于受损需要更换旧梁体,目前通常采用吊车拆卸旧梁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围封高架桥下的道路,且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一方面,城市市区交通繁忙,围封道路势必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很多高架桥区段紧邻构筑物,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无法提供吊车站位,对更换梁体造成不便。因此,需要解决吊车拆卸梁体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的问题,避免影响交通或者拆卸梁体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吊车拆卸梁体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影响交通或者拆卸梁体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顶升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包括伸缩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顶端具有顶升平台,所述顶升平台上设有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支撑被顶升物体,所述移动机构能在所述顶升平台上沿第一方向移动并脱离所述顶升平台。
在本方案中,通过伸缩机构带动顶升平台和移动机构上升,使得放置在移动机构上的旧梁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再通过移动机构将旧梁体移动至高架桥路面上,使得在拆除城市高架桥梁体的过程中,仅需占用旧梁体正下方区域的道路以及高架桥路面的两个车道即可完成施工,无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既能减少现场交通围封量,又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较佳地,所述顶升平台上设有轨道,所述轨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顶升平台的端部,所述移动机构设于所述轨道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轨道限定移动机构的移动轨迹,以确保移动机构沿轨道方向移运旧梁体,避免移动机构在移动时发生偏移,提高移运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移运效率。
较佳地,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延长顶升平台,使其通过增加的部件与高架桥路面相接,避免顶升平台与高架桥路面之间出现空隙影响移动机构移动,实现移动机构从顶升平台的轨道上平稳脱离至高架桥路面。
较佳地,所述顶升装置还包括垫件,所述垫件用于放置在所述伸缩件上,且使所述垫件的上表面与所述顶升平台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垫件的上表面、顶升平台的上表面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且齐平,实现移动机构从顶升平台平稳移动至伸缩件,再从伸缩件平稳移动至高架桥路面。进而提高顶升装置对不同工况的适应能力,以便于开展施工。
较佳地,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折叠件,所述折叠件展开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延长顶升平台,使其通过增加的部件与高架桥路面相接,实现移动机构从顶升平台的轨道上平稳脱离至高架桥路面。
较佳地,所述伸缩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机构位于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使顶升装置更加稳固,并且两个伸缩机构分设于顶升装置的两端可以在使整个装置的承载受力更加分散和均匀,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力集中在一个伸缩机构上,导致对顶升装置本身造成损害。
较佳地,所述移动机构具有支撑部和移动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被顶升物体,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在支撑和移动旧梁体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增加移运保障。
较佳地,所述伸缩机构用于实现所述顶升平台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减少顶升装置的高度,便于运输。
较佳地,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机构和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上设置有所述顶升平台,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方案中,第一伸缩机构和第二伸缩机构的配合使用可以进而提高顶升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减少安全隐患。在满足顶升装置的良好的支撑、顶升效果的同时,提高伸缩机构的受力稳定性,并且方便运输,可以避免因采用单种结构形式导致顶升装置整体占用太多空间或者无法通过限高区域道路。
较佳地,所述顶升装置还包括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所述顶升装置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便于实现对顶升装置整体的移动以适应不同工况,并且在驱动顶升装置时更为省力,更为便捷。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顶升装置通过伸缩机构带动顶升平台和移动机构上升,使得放置在移动机构上的旧梁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再通过移动机构将旧梁体移动至高架桥路面上,使得在拆除城市高架桥梁体过程中仅需占用旧梁体正下方区域的道路以及高架桥路面的两个车道即可完成施工,无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能够有效减少对高架桥下方道路的占用,降低施工现场的道路围封量,从而避免产生交通拥堵现象,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伸展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的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伸缩机构1
第一伸缩机构11
第二伸缩机构12
移动机构2
移动部21
支撑部22
轨道梁3
伸缩件31
牵引机构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以下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高架桥的梁体在使用中会因各种因素出现破损现象,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需要更换城市高架桥中的受损旧梁体,更换时需先将旧梁体拆除后再进行更换。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升装置,能够将高架桥的旧梁体从高架桥上脱离。该顶升装置包括伸缩机构1和移动机构2,伸缩机构1的顶端具有顶升平台,顶升平台上设有移动机构2,移动机构2用于支撑被顶升物体,移动机构2能在顶升平台上沿第一方向移动并脱离顶升平台。
如图2所示,该顶升装置在初始阶段,伸缩机构1处于收缩状态,顶升平台和移动机构2位于旧梁体的正下方,并且移动机构2与旧梁体之间有一段距离。在施工阶段,伸缩机构1逐渐伸展,带动顶升平台和移动机构2在高度方向上发生移动,直至移动机构2支撑起旧梁体。移动机构2支撑起旧梁体后,在伸缩机构1的进一步伸展下,移动机构2还能带动旧梁体沿远离地面的高度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以使旧梁体完全脱离高架桥路面,移动机构2带动旧梁体在顶升平台上移动,并沿第一方向继续移动直至脱离顶升平台,并最终移动至高架桥路面。
其中,顶升平台或移动机构2上具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在顶升装置移动或者顶升过程中限制移动机构2移动,待需要移动机构2移动时再解除限位,移动机构2可以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指顶升平台较长边的延伸方向,移动机构2带动旧梁体在顶升平台上移动,并沿顶升平台较长边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直至移动机构2从顶升平台上脱离,并最终移动至高架桥路面。此种情形下,使用顶升装置拆除旧梁体,仅需占用待梁体的正下方区域的道路以及高架桥路面的一个车道即可完成施工,无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能显著减少现场交通围封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指顶升平台较短边的延伸方向,移动机构2带动旧梁体在顶升平台上移动,并沿顶升平台较短边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直至移动机构2从顶升平台上脱离,并最终移动至高架桥路面。此种情形下,使用顶升装置拆除旧梁体,仅需占用旧梁体正下方区域的道路以及高架桥路面的两个车道即可完成施工,无需占用高架桥投影线外部区域道路,既能减少现场交通围封量,又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带动旧梁体在顶升平台上移动,并可以沿顶升平台所在水平面的任一方向继续移动,直至移动机构2从顶升平台上脱离,并最终移动至高架桥路面。
在本实施例中,旧梁体位于高架桥的一侧,因此,在移动机构2带动旧梁体在顶升平台上移动,并沿顶升平台较长边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前,需将顶升装置整体往高架桥中间位置移动一小段距离,该距离须大于临近梁体上的防撞墙的厚度,以避免移动机构2在后续移运过程中碰到临近梁体上的防撞墙。
如果旧梁体位于高架桥的中间位置,而非侧边位置时,则无需将顶升装置整体移动一小段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顶升装置用于城市高架桥梁体的拆除,但在实际运用中,顶升装置不局限于仅在城市高架桥梁体的拆除过程中使用,还可以用于移动一切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固定设施。移动机构2可以支撑起被顶升物体,移动机构2能在顶升平台上沿任意方向移动并脱离顶升平台,使被顶升物体能搁置于其他平台上。如移动楼板的情形。在实际运用中,顶升装置均可以减少对地面空间的占用,减少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中,顶升平台上设有轨道,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顶升平台的端部,移动机构2设于轨道上。
轨道的端部与顶升平台的端部齐平,移动机构2在轨道上移动,并从轨道的端部脱离。通过轨道限定移动机构2的移动轨迹,以确保移动机构2沿轨道方向移运旧梁体,提高移运过程的稳定性,提高移运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顶升平台为轨道梁3。轨道梁3上自有的轨道能够与适配的移动机构2配合,使移动机构2沿轨道梁3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顶升平台上可以设置有单条或者多条平行于顶升平台较长边的轨道。
移动机构2移动至轨道梁3的一端,在从轨道梁3脱离至高架桥路面的过程中,优选地,轨道梁3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以使移动机构2从轨道梁3平稳脱离至高架桥路面。即需要首先保证旧梁体与轨道梁3的长度一致,或者,确保轨道梁3的一端与旧梁体的一端上下对齐。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不能一直保证精确操作,且轨道梁3的长度通常会短于旧梁体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轨道梁3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增加部件,以延长轨道梁3,使其通过增加的部件与高架桥路面相接,实现移动机构2从轨道梁3平稳脱离至高架桥路面。
顶升平台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伸缩件31,伸缩件31沿第一方向伸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轨道梁3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伸缩件31,伸缩件31沿第一方向伸缩。伸缩件31在收缩状态时,其可收纳于轨道梁3内,伸缩件31在展开状态时,伸缩件31从轨道梁3的端部伸出直至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且齐平,实现移动机构2从轨道梁3平稳脱离至高架桥路面。
顶升装置还包括垫件,垫件用于放置在伸缩件31上,且使垫件的上表面与顶升平台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由于伸缩件31设置在轨道梁3的内部,因此,受到伸缩件31规格的限制,导致无法保证伸缩件31的上表面、轨道梁3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且齐平,此种情形下,可在伸缩件31上铺设相应垫件,以使得三者齐平。相应垫件可以为钢板,也可以为其他任何可以增加伸缩件31的厚度,以使垫件的上表面、轨道梁3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且齐平,实现移动机构2从轨道梁3平稳移动至伸缩件31,再从伸缩件31平稳移动至高架桥路面。通过伸缩件31及在其上铺设垫件以增加轨道梁3在第一方向的长度,使得轨道梁3可以适应多种不同规格的旧梁体,提高顶升装置对不同工况的适应能力,以便于开展施工。
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件31可以不设置于轨道梁3内,也可以设置于轨道梁3的下表面或者其他位置,只要能实现延长轨道梁3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并在铺设垫件后能使垫件的上表面、轨道梁3与高架桥路面相接且齐平即可。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顶升平台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折叠件,折叠件展开后沿第一方向延伸。折叠件在展开前,其可收纳于顶升平台的下表面,折叠件展开时,折叠件的上表面、顶升平台与高架桥路面都相接且齐平,实现移动机构2从顶升平台平稳移动至折叠件,再从折叠件平稳移动至高架桥路面。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1为相同的两个,两个伸缩机构1位于轨道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伸缩机构1可以使顶升装置更加稳固,并且两个伸缩机构1分设于顶升装置的两端可以在使整个装置的承载受力更加分散和均匀,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力集中在一个伸缩机构1上,导致对顶升装置本身造成损害。
在其他实施例中,顶升装置中的伸缩机构1可以只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做具体描述。顶升装置中的伸缩机构1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伸缩机构1可以不对应放置,也可以不放置于轨道梁3的两端,两个伸缩机构1的位置可以灵活调整,只要实现两个伸缩机构1能支撑轨道梁3即可。这可以使顶升装置实现稳固支撑效果的同时,增加顶升装置使用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工况。
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2具有支撑部22和移动部21,支撑部22用于支撑被顶升物体,移动部21用于带动支撑部22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部21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移动轮,支撑板连接两个移动轮,支撑板可以与两个移动轮插接,支撑板也可以设置于两个移动轮的上方。两个移动轮用于带动支撑板在轨道上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两个移动轮和支撑板的配合,以在支撑和移动旧梁体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增加移运保障。
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也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只要其能实现支撑旧梁体的同时在轨道上移动即可。
移动机构2为两个,分别位于旧梁体的两端,两个移动机构2支撑旧梁体,并能带动旧梁体在轨道上移动。
伸缩机构1用于实现顶升平台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伸缩机构1包括第一伸缩机构11和第二伸缩机构12,第二伸缩机构12上设置有顶升平台,第一伸缩机构11用于实现第二伸缩机构1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构1包括第一伸缩机构11和第二伸缩机构12,第一伸缩机构11与第二伸缩机构12活动连接,第一伸缩机构11设置于第二伸缩机构12的下方,第二伸缩机构12上设置有轨道梁3,第一伸缩机构11用于实现第二伸缩机构1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机构11和第二伸缩机构12,可以避免在旧梁体距离地面过于高的情况下,使得单个伸缩机构1的伸缩长度过长,以致伸缩机构1在顶升旧梁体中发生断裂或弯折。因此,第一伸缩机构11和第二伸缩机构12的配合使用可以进而提高顶升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减少安全隐患。
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机构1可以仅包括第二伸缩机构12,第二伸缩机构12与轨道梁3连接,伸缩机构1在收缩状态时,可以减少顶升装置的高度,便于运输,第二伸缩机构12在展开状态时,可以带动轨道梁3在高度方向上移动,以实现轨道梁3上的移动机构2顶起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旧梁体。
具体地,第一伸缩机构11包括第一油缸与液压杆,第一油缸与液压杆活动连接,第一油缸驱动液压杆同时沿水平和高度方向移动。
第二伸缩机构12包括第二油缸和伸缩件31,第二油缸连接于第一油缸,伸缩件31与轨道梁3连接。第二油缸和伸缩件31活动连接,第二油缸驱动伸缩件31沿竖直方向移动。
通过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第一伸缩机构11和第二伸缩机构12,以便于满足顶升装置的良好的支撑、顶升效果的同时,提高伸缩机构1的受力稳定性,并且方便运输,可以避免因采用单种结构形式导致顶升装置整体占用太多空间或者无法通过限高区域道路。
如图4所示,顶升装置还包括牵引机构4,牵引机构4用于带动顶升装置移动。
顶升装置可以和牵引机构4设置为一体,牵引机构4也可以不与顶升装置设为一体,只要牵引机构4可以方便实现对顶升装置整体的移动,以适应不同工况,并且在驱动顶升装置时更为省力,更为便捷。
进一步地,牵引机构4还可以设置有牵引平台,伸缩机构1固定在牵引平台上。
在本实施例中,牵引机构4为平板车,平板车带动顶升装置实现转向或移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包括伸缩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顶端具有顶升平台,所述顶升平台上设有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支撑被顶升物体,所述移动机构能在所述顶升平台上沿第一方向移动并脱离所述顶升平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平台上设有轨道,所述轨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顶升平台的端部,所述移动机构设于所述轨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还包括垫件,所述垫件用于放置在所述伸缩件上,且使所述垫件的上表面与所述顶升平台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折叠件,所述折叠件展开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机构位于所述顶升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具有支撑部和移动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被顶升物体,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用于实现所述顶升平台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机构和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上设置有所述顶升平台,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还包括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所述顶升装置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72555.4U CN216194130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顶升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72555.4U CN216194130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顶升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94130U true CN216194130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86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72555.4U Active CN216194130U (zh) | 2021-10-14 | 2021-10-14 | 顶升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94130U (zh) |
-
2021
- 2021-10-14 CN CN202122472555.4U patent/CN2161941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16390Y (zh) | 升降式煤矿坑道瓦斯钻机 | |
CN107964840A (zh) | 一种伸缩式双向运行横向撤离多功能作业车及使用方法 | |
KR101916168B1 (ko) | 교량 가설용 트랜스포터 | |
KR102109969B1 (ko) | 터널 작업용 작업대차 | |
CN207749373U (zh) | 一种伸缩式双向运行横向撤离多功能作业车 | |
KR101269868B1 (ko) | 교량의 개량공법 | |
CN112359733B (zh) | 具有可折叠换梁机的换梁方法 | |
CN208072110U (zh) | 一种便于上下轨道的打磨小车 | |
CN201024702Y (zh) | 空中停车层架 | |
JP2020159057A (ja) | トンネル天井面研掃方法及びトンネル天井面研掃装置 | |
CN110273375A (zh) | 一种架桥机 | |
CN216194130U (zh) | 顶升装置 | |
CN208151861U (zh) | 架桥机横移支腿 | |
CN113818365A (zh) | 高架桥梁体的更换方法 | |
JP5133146B2 (ja) | 鉄道桁移動設置方法および鉄道桁撤去方法 | |
CN212561104U (zh) |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伸缩式导梁机构 | |
CN105239515A (zh) | 一种公铁两用桥中铁路防护棚架的托架安装设备及方法 | |
CN111945572B (zh) | 多联拱桥架桥机及多联拱桥架桥方法 | |
JP2006028734A (ja) | 移動式ベントを用いた橋桁の送り出し架設工法 | |
CN208981809U (zh) | 一种场地布置施工结构 | |
CN220224787U (zh) | 一种用于轨道设备的横移系统 | |
KR101024804B1 (ko) | 직선 및 회전 런칭을 이용한 교량상판 거치공법 및 교량상판 거치장치 | |
CN110645020A (zh) | 一种施工设备行走方法 | |
CN213653211U (zh) | 一种公路桥梁施工支撑托架 | |
CN116641265A (zh) | 一种用于轨道设备的横移系统及横移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