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5510U -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 Google Patents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5510U
CN216185510U CN202123025814.5U CN202123025814U CN216185510U CN 216185510 U CN216185510 U CN 216185510U CN 202123025814 U CN202123025814 U CN 202123025814U CN 216185510 U CN216185510 U CN 216185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control module
bracket
vehicle body
body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258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正萍
冯兵
申秀敏
李利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258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5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5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5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仪表板横梁总成上,包括支架本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其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自支架本体的同一侧向远离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支架本体用于安装车身控制模块,且支架本体呈三角形;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不仅可以提高支架本体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减小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在仪表板横梁总成中占用的空间以及其自身的重量,还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及其安装支架的更换。

Description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中,通常会连接各种线束、风管、空气调节系统(Heating,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 and Cooling,简称HVAC)、车身控制模块(BodyControl Module,简称BCM)等各种零部件。
现有的车身控制模块通常采用安装支架连接仪表板横梁,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车身接收到由底盘及路面传递过来的动载荷,动载荷所产生的振动通过仪表板横梁传递到安装支架,由于现有的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较低,极易引起安装支架发生共振,从而导致安装支架发出异响,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并且存在断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以解决目前现有的安装支架因其自身结构强度较低而极易发生共振导致发出异响或发生断裂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仪表板横梁总成上,包括支架本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其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自支架本体的同一侧向远离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支架本体用于安装车身控制模块,且支架本体呈三角形;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
可选地,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横梁和支撑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与支撑件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支撑件呈L形,且支撑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横梁连接,第一连接部远离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安装部与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安装部与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插接第一紧固件以用于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插接第二紧固件以用于与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减重孔,用于减轻支架本体的重量。
可选地,支架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内插接第三紧固件以用于与车身控制模块连接。
可选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其中,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互垂直,第三侧边倾斜连接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自第一侧边向远离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可选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中,车身控制模块安装于支架本体上,该支架本体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由于支架本体呈三角形,不仅可以提高支架本体的结构强度,从而解决现有的安装支架因其自身结构强度较低而极易发生共振导致发出异响或发生断裂的问题,还可以减小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在仪表板横梁总成中占用的空间以及其自身的重量;同时,由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及其安装支架的更换。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与车身控制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仪表板横梁总成;
110-横梁;
120-支撑件;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第一连接孔;124-第二连接孔;
200-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210-支架本体;211-第一侧边;212-第二侧边;213-第三侧边;214-减重孔;215-第三安装孔;
220-第一安装部;221-第一悬臂;222-第一连接板;223-第一安装孔;
230-第二安装部;231-第二悬臂;232-第二连接板;233-第二安装孔;
300-车身控制模块;
310-车身控制模块本体;
320-第三连接部;321-第三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现有的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中,通常会连接各种线束、风管、空气调节系统、车身控制模块等各种零部件。现有的车身控制模块通常采用安装支架连接仪表板横梁,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车身接收到由底盘及路面传递过来的动载荷,动载荷所产生的振动通过仪表板横梁传递到安装支架,由于现有的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较低,极易引起安装支架发生共振,从而导致安装支架发出异响,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并且存在断裂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仪表板横梁总成上,包括支架本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其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自支架本体的同一侧向远离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支架本体用于安装车身控制模块,且支架本体呈三角形;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
由于支架本体呈三角形,不仅可以提高支架本体的结构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安装支架因其自身结构强度较低而极易发生共振导致发出异响或发生断裂的问题,延长了车身控制模块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减小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在仪表板横梁总成中占用的空间以及其自身的重量;同时,由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及其安装支架的更换。
请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可拆卸地安装于仪表板横梁总成100上,包括支架本体210、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其中,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分别自支架本体210的同一侧向远离支架本体210的方向延伸;支架本体210用于安装车身控制模块300,且支架本体210呈三角形;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100。
由于支架本体210呈三角形,三角形结构是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结构,使得支架本体210受力后不易发生变形,从而提高了支架本体210的结构强度,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不易引起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发生共振,避免发出异响或出现断裂的问题,延长了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仪表板横梁总成100包括横梁110、支撑件120和固定支架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分别与支撑件120可拆卸地连接,该固定支架组件用于与仪表板的其他部件进行连接。横梁1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不锈钢等,支撑件120和/或固定支架组件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不锈钢、硬质塑料等。支撑件120和/或固定支架组件可以采用焊接、一体成型、卡接配合、螺纹配合等方式连接横梁110。此外,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不锈钢、硬质塑料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横梁110、支撑件120以及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且支撑件12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横梁110,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与支撑件120可拆卸地连接。
请继续参见图2,支撑件120呈L形,且支撑件120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其中,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与横梁110连接,第一连接部121远离横梁11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2连接;第一安装部220与第一连接部121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安装部230与第二连接部122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1自横梁110沿Y轴方向上的侧边沿X轴正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22自第一连接部121远离横梁110的端部沿Z轴负方向延伸,以使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相连接后形成L形结构。其中,X轴方向为车身控制模块3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为车身控制模块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为车身控制模块300的宽度方向。
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4,第一安装部22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223,第一安装孔223内插接第一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21连接。第二安装部23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33,第二安装孔233内插接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用于与第二连接部122连接。这样的结构设计实现了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与支撑件120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与支撑件120的拆卸和装配,当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出现损坏时,还可以方便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更换。
第一连接部121上对应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123,第二连接部122上对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124。第一连接孔123在第一连接部121上的位置及数量与第一安装孔223在第一安装部220上的位置及数量一一对应,且第二连接孔124在第二连接部122上的位置及数量与第二安装孔233在第二安装部230上的位置及数量一一对应。
具体地,第一安装孔223和/或第二安装孔2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任意数量,在此不作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23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安装孔233的数量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23、第二安装孔233、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均可以为通孔。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柱(图中未示出)和第一螺帽(图中未示出),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柱(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螺帽。
具体地,第一螺柱可以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一安装孔223后锁附于第一螺帽内;或者,第一螺柱可以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223和第一连接孔123后锁附于第一螺帽内。第二螺柱可以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孔124和第二安装孔233后锁附于第二螺帽内;或者,第二螺柱可以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233和第二连接孔124后锁附于第二螺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23和第二安装孔233为通孔,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为螺纹孔。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柱。
具体地,第一螺柱穿过第一安装孔223后锁附于第一连接孔123内,第二螺柱穿过第二安装孔233后锁附于第二连接孔12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23和第二安装孔233为螺纹孔,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为通孔。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柱。
具体地,第一螺柱穿过第一连接孔123后锁附于第一安装孔223内,第二螺柱穿过第二连接孔124后锁附于第二安装孔233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孔223可以为通孔,第二安装孔233可以为螺纹孔,第一连接孔123可以为螺纹孔,第二连接孔124可以为通孔;或者,第一安装孔223可以为螺纹孔,第二安装孔233可以为通孔,第一连接孔123可以为通孔,第二连接孔124可以为螺纹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220可以采用焊接、卡接配合、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安装部230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配合、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2。
请继续参见图4,支架本体210包括第一侧边211、第二侧边212和第三侧边213,其中,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相互垂直,第三侧边213倾斜连接于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之间。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分别自第一侧边211向远离支架本体210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分别自第一侧边211沿X轴负方向延伸。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间隔设置,且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第一安装部220、第二安装部230和第一侧边211围绕形成C形结构,不仅可以减小车身控制模块300的重量以利于轻量化设计,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之间形成的间隙还可以为其他零部件提供避让空间,有利于仪表板横梁总成100的紧凑化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紧凑布置。
第一安装部220包括第一悬臂221和第一连接板222,第二安装部230包括第二悬臂231和第二连接板232。
具体地,第一悬臂221自第一侧边211靠近第二侧边212的一侧沿X轴负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222自第一悬臂221远离第一侧边211的端部沿Y轴负方向延伸,且第一安装孔223设于第一连接板222上。第一连接板222的法向方向可以不与Z轴方向平行,只要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板222能够与第一连接部121刚好贴合即可。
第二悬臂231自第一侧边211远离第二侧边212的一侧沿X轴负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板232自第二悬臂231远离第一侧边211的一端沿Y轴负方向延伸,且第二安装孔233设于第二连接板232上。第一连接板222的法向方向可以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只要能够使得第二连接板232能够与第二连接部122刚好贴合即可。
支架本体210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215,第三安装孔215内插接第三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用于与车身控制模块300连接。车身控制模块300包括车身控制模块本体310和多个第三连接部320,且任意一个第三连接部320上设有第三连接孔321。第三连接部320在车身控制模块本体310的位置及数量与第三安装孔215在支架本体210的位置及数量一一对应。这样的结构设计实现了车身控制模块300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300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拆卸和装配,当车身控制模块300和/或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出现损坏时,还可以方便于车身控制模块300和/或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更换。
具体地,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215。第三安装孔2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其他任意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侧边211上间隔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215,第二侧边212上设有一个第三安装孔215,车身控制模块本体310靠近Z轴正方向的一侧对应延伸形成有两个第三连接部320,车身控制模块本体310靠近Z轴负方向的一侧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三连接部320;或者,第一侧边211、第二侧边212和第三侧边213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三安装孔215,车身控制模块本体310靠近Z轴正方向的一侧、靠近Z轴负方向的一侧以及靠近X轴正方向的一侧分别对应延伸形成有一个第三连接部3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215和第三连接孔321均为通孔,第三紧固件包括第三螺柱(图中未示出)和第三螺帽(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第三螺柱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215和第三连接孔321后锁附于第三螺帽内;或者,第三螺柱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321和第三安装孔215后锁附于第三螺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215为螺纹孔,第三连接孔321为通孔;或者,第三安装孔215为通孔,第三连接孔321为螺纹孔。第三紧固件包括第三螺柱。
具体地,第三螺柱穿过第三连接孔321后锁附于第三安装孔215内;或者,第三螺柱穿过第三安装孔215后锁附于第三连接孔321内。
可以理解的是,全部的第三安装孔215可以均为螺纹孔或通孔;或者,部分的第三安装孔215为通孔,另一部分的安装孔为螺纹孔。
可以理解的是,车身控制模块300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配合、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于支架本体210上。
支架本体210上开设有减重孔214,用于减轻支架本体210的重量。减重孔214卡设于支架本体210的中部位置,且减重孔214可以为盲孔或通孔。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减小支架本体210的重量,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的轻量化设计,同时该减重孔214还可以为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有利于仪表板横梁总成100的紧凑化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紧凑布置。
组装时,首先将车身控制模块300通过第三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支架本体210上,然后将第一安装部220通过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上,将第二安装部230通过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2上,最后将仪表板横梁总成100与车身支架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中,车身控制模块300安装于支架本体210上,该支架本体210通过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100,由于支架本体210呈三角形,不仅可以提高支架本体210的结构强度,从而解决现有的安装支架因其自身结构强度较低而极易发生共振导致发出异响或发生断裂的问题,还可以减小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200在仪表板横梁总成100中占用的空间以及其自身的重量;同时,由于第一安装部220和第二安装部230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仪表板横梁总成100,有利于车身控制模块300及其安装支架的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仪表板横梁总成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自所述支架本体的同一侧向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支架本体用于安装车身控制模块,且所述支架本体呈三角形;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包括横梁和支撑件,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呈L形,且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插接第一紧固件以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插接第二紧固件以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减重孔,用于减轻所述支架本体的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插接第三紧固件以用于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垂直,所述第三侧边倾斜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之间;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自所述第一侧边向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安装孔。
CN202123025814.5U 2021-12-03 2021-12-03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Active CN216185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5814.5U CN216185510U (zh) 2021-12-03 2021-12-03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5814.5U CN216185510U (zh) 2021-12-03 2021-12-03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5510U true CN216185510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13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25814.5U Active CN216185510U (zh) 2021-12-03 2021-12-03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5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85598A (en) Mount structure for an instrument panel
US20080265602A1 (en) Frame extender
JP2017226312A (ja) 車両用情報表示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16185510U (zh) 车身控制模块安装支架
JP3812616B2 (ja) ラジエータ及びエアコン用のコンデンサの取付構造
JPS6218371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6039438A (zh) 车载动力电池组件以及新能源车
CN210911941U (zh) 一种空调压缩机支架及汽车
CN214451347U (zh) 一种汽车专用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20809338U (zh) Esc固定支架和车辆
CN220842722U (zh) 驾驶室总成和车辆
CN217582337U (zh) 空滤器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8703487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16545906U (zh) 扶手支架、扶手总成以及车辆
JPH0270915A (ja) 自動車の前部分
CN218558730U (zh) 帐篷固定机构和汽车
CN220785387U (zh) 一种门式桥后悬稳定杆布置结构
CN211166745U (zh) 控制器安装支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3799229U (zh) 前悬置支架的连接结构
CN209813857U (zh) 一种用于安装车载电脑的管梁安装结构
CN21310895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动汽车
CN212604855U (zh) 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支架及汽车
CN220315138U (zh) 一种用于安装雷达的横梁总成及含有其的车辆
CN213734504U (zh) 车用空调压缩机壳体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805688U (zh) 汽车安全气囊安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