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97470U - 成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97470U
CN216097470U CN202122129574.7U CN202122129574U CN216097470U CN 216097470 U CN216097470 U CN 216097470U CN 202122129574 U CN202122129574 U CN 202122129574U CN 216097470 U CN216097470 U CN 216097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ylinder
moving
rolling
ch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295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xi Huiy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xi Hui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xi Huiy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xi Hui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295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97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97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97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型装置,分别通过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型机,来便于制作出华夫筒,其中成型机包括基座、移动装置、固定装置以及辊轮装置。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轴、第二旋转主轴、第一夹头以及第二夹头。第一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第二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接着,驱动第一旋转主轴与第二旋转主轴转动,利用辊轮装置来对华夫筒进行辊压动作,用以分别对筒状体之相对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成型,成一华夫筒。

Description

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主建结构施工中的重要周转材料,一般是在建筑模板上预备预留开孔的位置设置一体成型的成型装置,此种已知的成型装置由于体积大,存放、搬运不便,且在施工时突出的套管部位会阻碍钢筋捆绑的作业。
现有业者开发出以底座、套管及顶盖为主的设计,有称为华夫筒(wafflebarrel),套管的形状大致为一圆柱体,其内为中空且直立通道。在钢筋架设之后,多个底座是被固定在建筑模板上,再于各底座上套设套管,并将顶盖组装在套管上方,完成成型装置的安装作业。接着在建筑模板上进行灌浆作业,等待混凝土干固后便能拆卸建筑模板,与此同时,固设建筑模板上的底座便能一并被拆除。后续只要再将顶盖拆卸后,即暴露出一个个多个直立通道的套管,达到存放、搬运便利,且也不致于影像到钢筋架设。
因此,如何制作出华夫筒以及相关机台将是业界所要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供一种成型装置,其利用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型机,来制造出华夫筒。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型装置,包括一卷圆机、一焊接机以及一成型机。卷圆机对一钢板进行滚圆成型步骤,使钢板形成一卷圆件。焊接机对卷圆件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进行焊接步骤,使卷圆件形成一筒状体,其中筒状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第一成型机对筒状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进行一滚压成型步骤,使筒状体的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且使筒状体的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以形成一华夫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卷圆机包括一卷圆机主体、一第一移动装置、一第二移动装置以及定位元件。卷圆机主体包括一容置部、一放置平台以及一凸出部,其中放置平台连接于容置部的一侧,凸出部垂直连接于容置部。第一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上滚轮与一固定座,其中固定座可分离地枢接于卷圆机主体,上滚轮位于容置部的上方,上滚轮的一第一侧部可分离地连接于固定座,上滚轮的一第二侧部可枢接于凸出部。第二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第二移动装置包括一下滚轮与一驱动马达,下滚轮可枢接于容置部之内,驱动马达驱动下滚轮转动,下滚轮与上滚轮相对转动。定位元件连接于卷圆机主体,且定位元件位于上滚轮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卷圆机更包括一第一感应元件。第一感应元件连接于容置部之外,第一感应元件邻近于固定座以侦测固定座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焊接机包括一焊接机主体、一压板组件、一移动机构、一马达、一调整机构、一气压缸以及一焊接元件。焊接机主体包括一平台、一焊接区、一定位柱,焊接区设置于平台,定位柱连接于平台之上。压板组件设置于平台,压板组件包括一第一压板与一第二压板,且定位柱与第一压板及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隔,且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第二间隔连通第一间隔,其中压板组件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以及一第二抵接端,第一抵接端为第一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第二抵接端为第二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第一抵接端与第二抵接端之间形成该第二间隔。移动机构设置于平台,该移动机构内设置一皮带,该皮带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皮带轮,其中移动机构包括一壳体以及一被滑动件,壳体连接被滑动件。马达连接于移动机构,马达连接于壳体之内,马达驱动移动机构上的皮带轮转动。调整机构连接于移动机构内的皮带上,皮带带动调整机构于一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气压缸连接于调整机构。焊接元件连接于调整机构,焊接元件对准于第二间隔,其中马达驱动该皮带上的调整机构,以带动调整机构与焊接元件于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气压缸用以使焊接元件于一第二方向上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焊接机更包括一支撑摇臂以及一第二感应元件。支撑摇臂可动地设置于平台,支撑摇臂用以固定定位柱。支撑摇臂包括一固定件、一枢转件以及一摇臂。固定件固定于平台,枢转件枢接于固定件,摇臂连接于枢转件,枢转件包含一容置部,容置部用以供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设。第二感应元件设置于平台,且第二感应元件邻近于支撑摇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成型机包括一基座、一移动装置、一固定装置以及一辊轮装置。移动装置包括一第一移动座、一第二移动座、一第一推拉油压缸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压缸。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分别设置于基座上,第一推拉油压缸连接第一移动座,第二推拉油压缸连接第二移动座,且第一推拉油压缸驱动第一移动座相对于基座上移动,第二推拉油压缸驱动第二移动座相对于基座上移动。固定装置包括一第一固定座体、一第二固定座体、一第一旋转主轴、一第二旋转主轴、一第一夹头以及一第二夹头。第一固定座体设置于第一移动座的上方,第二固定座体设置于第二移动座的上方,第一移动座连动于第一固定座体,第二移动座连动于第二固定座体。第一旋转主轴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体,第二旋转主轴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固定座体,第一夹头设置于第一旋转主轴,第二夹头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且第一夹头与第二夹头之间相隔一距离。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装置、一第二内辊轮装置、一第一外辊轮装置以及第二外辊轮装置。第一内辊轮装置与第一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座之上。第二内辊轮装置与第二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第二移动座之上。第一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第一端部之内,第二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第二端部之内。第一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的一内侧缘,第一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的一外侧缘,第二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筒状体的第二端部的一内侧缘,第二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一外侧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外辊轮,第一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油压缸,第一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油压缸。第一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一外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的外侧缘,第二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一内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的内侧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外辊轮与一第三外辊轮,第二外辊轮与第二内辊轮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的同一侧,第二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内辊轮与一第三内辊轮,第三外辊轮与第三内辊轮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三油压缸与一第五油压缸,第二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四油压缸与一第六油压缸。第三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二外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第二端部的外侧缘,第四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二内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该二端部的内侧缘,第五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三外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第二端部的外侧缘,第六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三内辊轮接触或离开筒状体的第二端部的内侧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装置包括一第一气动阀与一第二气动阀。第一气动阀连接第一旋转主轴,且第一气动阀用以控制第一夹头,第二气动阀连接第二旋转主轴,且第二气动阀用以控制第二夹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电机与一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连接并驱动第一旋转主轴旋转,第二驱动电机连接并驱动第二旋转主轴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基座包括二底部以及一承载部。二底部分别设置于承载部的下方,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可移动地位于承载部的上方。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是分别通过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型机,来便于制作出华夫筒,其中成型机将筒状体之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置入于第一旋转主轴与第二旋转主轴之内,且第一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第一端部,第二夹头用以容置筒状体的第二端部,其中筒状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此指筒状体的两端部相对应的内侧缘与外侧缘。接着,驱动第一旋转主轴与第二旋转主轴转动,利用内辊轮装置与外辊轮装置(包括第一内辊轮装置、第二内辊轮装置、第一外辊轮装置以及第二外辊轮装置)来对筒状体进行辊压动作,用以分别对筒状体的相对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滚压成型,成华夫筒。
为让本实用新型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钢板卷入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A中局部第一移动装置与第二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3A中卷圆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移动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前视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摇臂的示意图。
图11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12为图6的焊接机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机中一应用例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成型机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成型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16A为第二内辊轮的示意图。
图16B为第三内辊轮的示意图。
图16C为第一内辊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40-筒状体;42-表面;50-华夫筒半成品;60-华夫筒;62-外侧;70-钢板;80-卷圆件;90-支撑元件;100-卷圆机;110-卷圆机主体;111-容置部;112-放置平台;114-凸出部;114A-顶部;114B-垂直部;115-滑动槽;116A-第一枢接件;116B-第二枢接件;117-外接件;120-第一移动装置;122-上滚轮;122A-第一侧部;122B-第二侧部;124-固定座;124A-第一固定板件;124B-第二固定板件;124C-第一螺杆件;124D-第二螺杆件;124E-第一枢转部;124F-第二枢转部;124G-连接件;126-上滚轮升降缸;128-高度调整组件;128A-调整阀;128B-滑动件;128C-螺杆座;128D-螺杆;130-第二移动装置;132-下滚轮;134-驱动马达;136-连接装置;136A-连接块;136B-第一承载件;136C-第二承载件;138-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9-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50-定位元件;152-第一连接板件;154-第二连接板件;170-第一感应元件;200-焊接机;210-焊接机主体;211-连接件;212-平台;212A-侧边;213-底座;214-定位柱;215-固定部;216-焊接区;220-压板组件;222-第一压板;224-第二压板;230-移动机构;231-皮带;232-壳体;233-皮带轮;234-被移动件;240-马达;250-调整机构;252-组装件;254-连接组件;254A-第一板件;254B-第二板件;256-水平调整件;256B-水平调整钮;258-垂直调整件;258B-垂直调整钮;259-衔接件;260-气压缸;270-焊接元件;272-连接部;273-转接部;274-垂直部;280-支撑摇臂;282-枢转件;282A-容置部;284-摇臂;286-固定件;290-第二感应元件;292-固定板;300-成型机;310-基座;312-承载部;314A-第一底部;314B-第二底部;320-移动装置;322-第一移动座;324-第二移动座;326-第一推拉油压缸;328-第二推拉油压缸;329-滑轨;329A-滑座;330-固定装置;332A-第一固定座体;332B-第二固定座体;334A-第一旋转主轴;334B-第二旋转主轴;336A-第一夹头;336B-第二夹头;338A-第一气动阀;338B-第二气动阀;340-辊轮装置;342-第一外辊轮装置;342A-第一外辊轮;342B-第一油压缸;344-第二内辊轮装置;344A-第二内辊轮;344B-第四油压缸;344C-第三内辊轮;344D-第六油压缸;346-第一内辊轮装置;346A-第一内辊轮;346B-第二油压缸;348-第二外辊轮装置;348A-第二外辊轮;348B-第三油压缸;348C-第三外辊轮;348D-第五油压缸;349A-第一驱动电机;349B-第二驱动电机;A-第一端部;A1-轴线;B-第二端部;B1-第一板件;B2-第二板件;C1-第一滚压结构;C2-第二滚压结构;C21-第一滚压段;C22-第二滚压段;CA-装设孔;G1-第一间隔;G2-第二间隔;H1-开槽;L1-移动方向;L111-第一方向;L2-垂直移动方向;L211-第二方向;P1-第一止挡件;P2-第二止挡件;P3-滑动主体;R-角度;T1-第一抵接端;T2-第二抵接端;S1-第一侧壁;S100-华夫筒制造方法;S110~S13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系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这些元件并不因为此类谓辞而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图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系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各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之下,均仍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华夫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S100用以制作出如图2所示的华夫筒60。华夫筒制造方法S100包括以下步骤S110至步骤S130。
首先,进行步骤S110,对一钢板70(如图3A所示)进行滚圆成型步骤,使钢板70形成一卷圆件80(如图8所示),换言之,图3A所示的钢板70本身为一板件,通过步骤S110,对该钢板70进行滚圆成型步骤后,以形成如图8所示的卷圆件80。而如何进行滚圆成型步骤,详细而言,请参阅图3A至图5,其中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钢板卷入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3A中局部第一移动装置与第二移动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图3A中卷圆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卷圆机100用于将平面的钢板70制作出圆形或弯曲钢板,以利后续制作出华夫筒。卷圆机100包括一卷圆机主体110、一第一移动装置120、一第二移动装置130以及一定位元件150。卷圆机主体110包括一容置部111、一放置平台112以及一凸出部114,其中放置平台112连接于容置部111的一侧,凸出部114垂直连接于容置部111。第一移动装置12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11,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上滚轮122与一固定座124,其中固定座124可分离地枢接于卷圆机主体110,上滚轮122位于容置部111的上方,上滚轮122的一第一侧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固定座124,上滚轮122的一第二侧部122B枢接于凸出部114。第二移动装置13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11,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下滚轮132与一驱动马达134,下滚轮132枢接于容置部111之内,驱动马达134驱动下滚轮132转动,下滚轮132与上滚轮122相对转动。定位元件150连接于卷圆机主体110,且定位元件150位于上滚轮122的上方。
在此配置之下,利用卷圆机100,步骤S110更包括以下步骤:配置一定位元件150位于一上滚轮122的上方。接着,放置钢板70于放置平台112。接着,将钢板70朝一移动方向L1移动,使钢板70进入上滚轮122与下滚轮132之间。接着,驱动马达134驱动下滚轮132转动,借由转动下滚轮132,钢板70用以从下滚轮132与上滚轮122之间穿过,经挤压后的钢板70被卷至定位元件150,由于定位元件150位于上滚轮122的上方,可使得经挤压后的钢板70接触定位元件150后并卷成具有圆形曲率的卷圆件(如图3B)。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A与图3B所示,第一侧壁S1具有一开槽H1,开槽H1位于第一侧壁S1的中间部位。卷圆机主体110包括一外接件117,外接件117由第一侧壁S1的外侧向外延伸,且外接件117位于开槽H1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元件150可为一棒状体,其位置与上滚轮122的位置相对应,且定位元件150的尺寸小于上滚轮122的尺寸。定位元件150包括一第一连接板件152以及一第二连接板件154。第一连接板件152连接第二连接板件154,第二连接板件154连接凸出部114。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124包括一第一固定板件124A、复数个杆件(第一螺杆件124C、第二螺杆件124D)以及一第二固定板件124B,借由各杆件(第一螺杆件124C、第二螺杆件124D)以连接第一固定板件124A及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二固定板件124B可分离地连接于容置部111的外。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件124B包括至少一枢转部(第一枢转部124E、第二枢转部124F)。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上侧面连接第一螺杆件124C与第二螺杆件124D,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下侧面连接第一枢转部124E与第二枢转部124F,且第一枢转部124E与第二枢转部124F之间相隔一距离。详细而言,第二固定板件124B分别设有螺孔螺接于第一螺杆件124C及第二螺杆件124D的一端,并分别使用螺帽将第一螺杆件124C及第二螺杆件124D固定于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一螺杆件124C与第二螺杆件124D之间相隔一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卷圆机主体110包括至少一枢接件(第一枢接件116A、第二枢接件116B),第一枢接部124E枢接于第一枢接件116A,第二枢接部124F枢接于第二枢接件116B。如此一来,当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中,让上滚轮的122第一侧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10更包括以下步骤:当钢板70卷成卷圆件80的圆形的形状后要进行拆卸时,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远离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以将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离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
如此一来,当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中,让上滚轮的122第一侧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反之,当钢板70卷成圆形的形状后要进行拆卸时,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远离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以将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离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100更包括一第一感应元件170。第一感应元件170连接于容置部111之外,第一感应元件170邻近于固定座124中的第二固定板件124B。本实用新型可利用第一感应元件170来侦测固定座124的位置,即第一感应元件170可为一位置感应器,因此,处在加工状态时,若固定座124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并未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中,即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位置有所偏离,此第一感应元件170即可侦测,并通知须注意并重新安装,以维持加工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上滚轮升降缸126,上滚轮升降缸126连接第二固定板件124B。详细而言,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连接件124G。上滚轮升降缸126的底端连接外接件117,上滚轮升降缸126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件124G上。在这样配置之下,上滚轮升降缸126移动,使第二固定板件124B、第一固定板件124A上下移动,当上滚轮升降缸126往下移动时,将带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下旋转,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与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分离,以利将卷好的卷圆半成品(即卷圆件80)取出。当上滚轮升降缸126往上移动时,将带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上旋转,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与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相结合,以利下一个卷圆程序。以下进一步介绍与上滚轮122的第二侧部122B相关连的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酌图3A至图5,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高度调整组件128,高度调整组件128包括一调整阀128A以及一滑动件128B,调整阀128A连接滑动件128B。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如图3A或图3B),上滚轮122A的第二侧部122B枢接于滑动件128B(如图5)。
另外,凸出部114包括一滑动槽115以及一顶部114A,调整阀128A设置于顶部114A,该顶部114A上又设置一螺杆座128C,使得调整阀128A上的螺杆128D于螺杆座128C上旋转,以带动滑动件128B可移动地设置于滑动槽115。在上述的配置之下,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可借由上滚轮升降缸126移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与第一固定板件124A,同时借由调整阀128A来调整滑动件128B于滑动槽115的位置,使得上滚轮122的两端能在同水平面上转动,并可调整上滚轮122相对于下滚轮132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凸出部114包括一垂直部114B,垂直部114B垂直连接顶部114A,且垂直部114B连接滑动槽115。具体而言,滑动槽115包括一第一板件B1与一第二板件B2,第一板件B1的位置与第二板件B2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板件B1与第二板件B2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容置滑动件128B。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酌图4与图5,滑动件128B包括一滑动主体P3、一第一止挡件P1以及一第二止挡件P2,滑动主体P3的上侧连接调整阀128A,第一止挡件P1与第二止挡件P2分别连接于滑动主体P3的两侧。上滚轮128的第二侧部122B依序穿设第一止挡件P1、滑动主体P3与第二止挡件P2,且滑动主体P3可移动地位于滑动槽115之内,第一止挡件P1位于第一板件B1与第二板件B2的外侧,第二止挡件P2位于垂直部114B的外侧。如此一来,滑动件128B得以在滑动槽115的内沿着垂直移动方向L2滑动,借此带动上滚轮122的第二侧部122B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酌图4与图5,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一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分别连接于下滚轮132的两侧,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用以控制下滚轮132的位置以调整上滚轮122相对于下滚轮132之间的距离。也即卷圆时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滚轮132与钢板70接触,当完成卷圆时,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滚轮132与卷圆件80分离。
详细而言,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连接装置136,连接装置136包括一连接块136A、一第一承载件136B以及一第二承载件136C。连接块136A位于滑动槽115,且连接块136A位于滑动件128B之下,驱动马达134的轴心与下滚轮132的轴心分别穿设连接块136A的两侧,并使用连轴器将其连接成一体,使得驱动马达134能带动下滚轮132一起旋转。第一承载件136B垂直连接于第二承载件136C,且第一承载件136B的一侧连接连接块136A,驱动马达134设置于第二承载件136C之上,且驱动马达134的轴心穿设第一承载件136B至连接块136A之内。该连接块136A为中空的四方孔,且四方孔内设置一滑块(未图示),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的上端部与该滑块的底部连接,另下滚轮132的一端轴心分别穿设连接块136A并固定于该滑块上,使得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能上下调整下滚轮132的高度,同理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也使用相同的方式调整下滚轮132另一端的高度。
由此可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卷圆机100使得经挤压后的钢板70并卷成具圆形形状的卷圆件80(如图8所示),接着,请复参阅图1,步骤S110之后,进行步骤S120,对卷圆件80(如图8所示)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进行焊接步骤,使卷圆件80形成一筒状体40,换言之,图8所示的卷圆件80为一圆形状的半成品件而未接合,通过步骤S120,对该卷圆件80进行焊接步骤形成筒状体40(如图14所示的筒状体40)。而如何进行焊接步骤,详细而言,请先参阅图6至图9,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移动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图9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前视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焊接机200包括一焊接机主体210、一压板组件220、一移动机构230、一马达240、一调整机构250、一气压缸260以及一焊接元件270。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机主体210包括一平台212、一定位柱214以及一焊接区216。详细而言,焊接机主体210由一连接件211、一底座213、一平台212构成,连接件211的底侧连接底座213,连接件211的上侧连接平台212,平台212与底座213之间具有一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区216设置于平台212,焊接区216是在平台212的表面上挖空一区域。定位柱214连接于平台212之上。压板组件220设置于平台212,压板组件220包括一第一压板222与一第二压板224,定位柱214与第一压板222以及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隔G1(见图9),第一间隔G1用以供卷圆件80放置之用,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G2(见图9),且第二间隔G2连通第一间隔G1。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30设置于平台212。参酌图7,移动机构230内设置一皮带231,皮带23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皮带轮233,其中一端由马达240驱动旋转,该皮带轮23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调整机构250的两侧,以带动调整机构250直线运动。借由马达240驱动移动机构230上的皮带轮233转动,使得调整机构250于第一方向L111上移动。气压缸260连接于调整机构250。焊接元件270一端连接于调整机构250,焊接元件270对准于第二间隔G2(见图9)。
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20更包括以下步骤:于一平台212上设置一焊接区216。放置卷圆件80于定位柱214,并将该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如卷圆件80的两侧)放置于图9中的定位柱214与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之间的第一间隔G1内,其中焊接区216连通第一间隔G1。接着,利用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向下压紧卷圆件8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G2,第二间隔G2分别连通第一间隔G1以及焊接区216。定位柱214的上端为一平面,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的下端也为一平面,分别使得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的两侧边(如卷圆件80的两侧)能使用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被压紧于定位柱214的上端的平面上,且将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的两侧边相互接触置于第一间隔G1的中间,以利焊接。接着,气压缸260用以使焊接元件270于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动,第二方向L211为朝向焊接区216或远离焊接区216的方向,在此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区216的方向,并借由调整机构250调整焊接元件270的位置以对准第二间隔G2。接着,马达240驱动移动机构230上的皮带231转动,以带动调整机构250与焊接元件270于第一方向L111上移动,第一方向L111系沿着第二间隔G2的方向移动,第一方向L111不同于第二方向L211。如此一来,焊接元件270即可朝第二间隔G2喷涂焊料,并对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进行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借由气压缸260使焊接元件270于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动,第二方向L211为朝向焊接区216或远离焊接区216的方向,在此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区216的方向。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卷圆件80是由平台212的侧边212A进入,以设置于定位柱214之上,而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不让卷圆件80自平台212的侧边212A移离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焊接机200更包括一支撑摇臂280。支撑摇臂280可动地设置于平台212,支撑摇臂280用以固定定位柱214。该定位柱214是一柱体,定位柱214的一端固定于连接件211上,定位柱214的另一端的固定部215固定于支撑摇臂280上。
详细而言,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摇臂的示意图。图11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仰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0与图11。支撑摇臂280包括一枢转件282、一摇臂284以及一固定件286。固定件286固定于平台212,枢转件282的一端枢接于固定件286,使得枢转件282能相对于固定件286旋转。枢转件282的另一端连接于摇臂284。枢转件282包含一容置部282A,容置部282A为枢转件282一部分挖空形成。当卷圆件80置入定位柱214时,枢转件282被旋转到定位柱214的附近时,容置部282A用以供定位柱114的一固定部215穿设,将定位柱214固定于支撑摇臂280上,当卷圆件80焊接完时,摇臂284往上旋转,以利将焊接完的卷圆件80取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焊接机200更包括一第二感应元件290。第二感应元件290设置于平台212。举例而言,第二感应元件290例如为一红外线感应器,可借由一固定板292以将第二感应元件290固定在平台212,第二感应元件290邻近于支撑摇臂280。第二感应元件290用以感应支撑摇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借此确保在焊接过程中,不让卷圆件80移离自平台212的侧边212A。
由此可知,上述放置卷圆件80于定位柱214的步骤中,更包括以下步骤:将卷圆件80由平台212的一侧边212A进入以设置于定位柱214之上;旋转支撑摇臂280的一枢转件282,使定位柱214的一固定部215穿设于枢转件282的一容置部282A,以固定定位柱214。在一实施例中,更可借由一第二感应元件290感应该支撑摇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压板组件220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T1以及一第二抵接端T2。第一压板2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接端T1,第一抵接端T1为第一压板222的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同理,第二压板22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抵接端T2,第二抵接端T2系第二压板222的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此外,第一抵接端T1与第二抵接端T2之间形成第二间隔G2,且第一抵接端T1与第二抵接端T2分别用以抵触如图8所示的卷圆件80。
图12为图6的焊接机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更具体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移动机构230、马达240、调整机构250、气压缸260以及焊接元件2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30包括一壳体232以及一被滑动件234,壳体232内例如可容置皮带231、皮带轮233、齿轮等传动元件,其传动元件的型态可依据实际产品来调整,本实用新型不对传动元件的型态加以限制。被滑动件234例如为一板件,其设置于壳体232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调整机构250包括一组装件252。组装件252可移动地设置于被滑动件234。针对调整机构25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调整机构250更包括一连接组件254、一水平调整件256、一垂直调整件258以及衔接件259。连接组件254包括一第一板件254A以及一第二板件254B,其中第一板件254A连接组装件252,第二板件254B垂直连接第一板件254A。水平调整件256连接于第二板件254B的内表面,垂直调整件258嵌设于水平调整件256,水平调整件256的水平调整钮256B的轴向方向不同于垂直调整件258的一垂直调整钮258B的轴向方向。
举例而言,水平调整件256的水平调整钮256B的轴向方向平行于第一板件254A的表面,垂直调整件258的垂直调整钮258B的轴向方向垂直于第一板件254A的表面。衔接件259嵌合于垂直调整件258,且衔接件159的一端连接于气压缸160,衔接件259的另一端连接于焊接元件270。因此,马达240用以驱动组装件252相对于被滑动件234(如图6的第一方向L111)与调整机构250移动,进而带动焊接元件270移动。进一步可借由水平调整件256调整焊接元件270的水平位置,或借由垂直调整件258调整焊接元件270的垂直位置。
针对衔接件259,进一步实施例中,衔接件259嵌合于垂直调整件258,且衔接件259的一端连接于气压缸260,衔接件259的另一端连接于焊接元件270。具体而言,气压缸260的一端轴部穿设于平板件,并连接于焊接元件270,使得气压缸260能调整焊接元件270的垂直方向(如图6的第二方向L211)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焊接元件270包括一连接部272、一转接部273以及一垂直部274,连接部272的一端连接转接部273,垂直部274连接转接部273,衔接件259与焊接元件270组装在一起。
由此可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焊接机200,使得卷圆件8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焊接在一起形成筒状体40。接着,请复参阅图1,步骤S120之后,进行步骤S130,分别对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与第二端部B进行一滚压成型步骤,使第一端部A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C1,且使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C2,以形成一华夫筒60(如图2所示)。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机中一应用例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成型机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5为图13的成型机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3至图15,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机300用以分别成型一筒状体40的相对的一第一端部A与一第二端部B,成型机300包括一基座310、一移动装置320、一固定装置330以及一辊轮装置340。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310包括一承载部312、第一底部314A与第二底部314B等二底部。第一底部314A与第二底部314B分别设置于承载部112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320包括一第一移动座322、一第二移动座324、一第一推拉油压缸326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压缸328。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分别设置于基座310上,且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分别可移动地位于承载部312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不限制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如何能在承载部312上方作直线移动的机制,例如,滑轨与滑座,如在承载部312上设置滑轨329,而相对应的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设置滑座329A,使得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能在承载部312作直线移动。在另一未绘示实施例,可将滑座329A设置于承载部之上,滑轨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也可达到与前述承载部312上设置一滑轨329,而相对应的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设置滑座329A的效果。
第一推拉油压缸326连接第一移动座322,第二推拉油压缸328连接第二移动座324,且第一推拉油压缸326驱动第一移动座322相对于基座310的承载部312上移动,以朝向或远离第二移动座324的方向移动;第二推拉油压缸328驱动第二移动座324相对于基座310的承载部312上移动,以朝向或远离第一移动座322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330包括一第一固定座体332A、一第二固定座体332B、一第一旋转主轴334A、一第二旋转主轴334B、一第一夹头336A以及一第二夹头336B。第一固定座体332A设置于第一移动座322的上方,且第一移动座322连动于第一固定座体332A。第二固定座体332B设置于第二移动座324的上方,且第二移动座324连动于第二固定座体332B。第一固定座体332A与第二固定座体332B分设于基座310上的相对面,借由第一推拉油压缸326驱动第一移动座322相对于基座310的承载部312上移动,使得第一固定座体332A朝向或远离第二固定座体332B的方向移动;借由第二推拉油压缸328驱动第二移动座324相对于基座310的承载部312上移动,使得第二固定座体332B朝向或远离第一固定座体332A的方向移动。
第一旋转主轴334A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体332A,第二旋转主轴334B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固定座体332B。第一夹头336A设置于第一旋转主轴334A,第二夹头336B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334B,且第一夹头336A与第二夹头336B之间相隔一距离,该距离可端视实际华夫筒的轴向距离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装置330包括一第一气动阀338A与一第二气动阀338B。第一气动阀338A连接第一旋转主轴334A,且第一气动阀338A用以控制第一夹头336A。第二气动阀338B连接第二旋转主轴334B,且第二气动阀338B用以控制第二夹头336B。
在本实施例中,辊轮装置340包括一第一外辊轮装置342、一第一内辊轮装置346、一第二内辊轮装置344以及第二外辊轮装置348。第一内辊轮装置346与第一外辊轮装置342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座322之上。第二内辊轮装置344与第二外辊轮装置348分别设置于第二移动座324之上。在此配置情况下,一筒状体40分别置入于第一旋转主轴334A与第二旋转主轴334B之内,并可借由移动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当滚压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时,并将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套在第二夹头336B上,并将第一夹头336A用以容置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之内,以将筒状体40固定,使得第一夹头336A带动筒状体40旋转,当滚压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时,并将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套在第一夹头336A上,并将第二夹头336B用以容置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之内,以将筒状体40固定,使得第二夹头336B带动筒状体40旋转。借由第一夹头336A与第二夹头336B分别容置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与第二端部B,以夹住筒状体40一起旋转,举例而言,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与第二端部B在此指华夫筒的两端部相对应的内侧缘与外侧缘。第一内辊轮装置346用以固定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内侧缘,第一外辊轮装置342用以固定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外侧缘,借由第一内辊轮装置346固定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内侧缘,并借由第一外辊轮装置341固定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一外侧缘,也就是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内、外侧缘分别被第一内辊轮装置346与第一外辊轮装置342所接触。另一方面,第二内辊轮装置144用以固定华夫筒60的第二端部B的内侧缘,第二外辊轮装置348用以固定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外侧缘,也就是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内、外侧缘分别被第二内辊轮装置344与第二外辊轮装置348所接触。
以此实施例而言,辊轮装置340更包括一第一驱动电机349A与一第二驱动电机349B。第一驱动电机349A连接并驱动第一旋转主轴334A旋转。第二驱动电机349B连接并驱动第二旋转主轴334B旋转。本实施例可利用第一驱动电机349A与第二驱动电机349B分别驱动第一旋转主轴334A与第二旋转主轴334B,以转动筒状体40转动,利用第一内辊轮装置346、第二内辊轮装置344、第一外辊轮装置342与第二外辊轮装置348来对华夫筒进行辊压动作,用以分别对筒状体40的相对的第一端部A与第二端部B成型,如图2,华夫筒60的外侧62的第一端A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C1,该第一滚压结构C1成一圆弧状(圆弧状斜状),即利用第一内辊轮装置346、第一外辊轮装置342滚压成型所制成,而华夫筒60的外侧62的第二端B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C2,则是利用第二内辊轮装置344、第二外辊轮装置348滚压成型所制成,且第二滚压结构C2具有第一滚压段C21与其相连的第二滚压段C22,该第一滚压段C21成一倾斜状,第二滚压段C22成一垂直状。至于华夫筒60的第一端部A与第二端部B的扩体型态不同,实际上是依据前述第一内辊轮装置346、第二内辊轮装置344、第一外辊轮装置342与第二外辊轮装置348的配置组合所达成,以下更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也可先成型第二端部B,再成型第一端部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辊轮装置342包括一第一外辊轮342A与一第一油压缸342B,第一外辊轮装置342连接于第一移动座322,第一油压缸342B连接并驱动第一外辊轮342A接触或离开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外侧缘。第一内辊轮装置346包括一第一内辊轮346A与一第二油压缸346B,第一内辊轮装置346连接于第一移动座322,且第一外辊轮342A与第一内辊轮346A分别设置于第一旋转主轴334A的同一侧,第二油压缸346B连接并驱动第一内辊轮346A接触或离开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的内侧缘,第一内辊轮346A成一垂直状(如图16C),即相互挤压在筒状体40的第一端部A形成一圆弧状(圆弧状斜状),形成如图2的第一滚压结构C1,其中第一滚压结构C1为凸出于筒状体40的表面42成一圆弧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辊轮装置348包括一第二外辊轮348A、一第三油压缸348B、一第三外辊轮348C与一第五油压缸348D。第二内辊轮装置344包括一第二内辊轮344A、一第四油压缸344B、一第三内辊轮344C与一第六油压缸344D。第二外辊轮348A与第三外辊轮148C分别连接于第二移动座324,且第二外辊轮348A与第三外辊轮348C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334B的不同侧,使得第二外辊轮348A与第三外辊轮348C位于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外侧缘的不同位置。第二内辊轮344A与第三内辊轮344C分别连接于第二移动座324,且第二外辊轮348A与第二内辊轮344A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334B的同一侧,第三外辊轮348C与第三内辊轮344C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334B的另一侧,换言之,第二内辊轮344A与第三内辊轮344C分别设置于第二旋转主轴334B的不同侧,使得第二内辊轮344A与第三内辊轮344C位于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内侧缘的不同位置,当转动筒状体40转动时,此时第二夹头336B夹住筒状体40内侧,筒状体40的另一侧内缘套在第一夹头336A上转动,。第四油压缸344B连接并驱动第二内辊轮344A接触或离开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内侧缘,并驱动第二内辊轮344A往外移动,该第二内辊轮344A成一锥状(如图16A),以将相互挤压在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形成一倾斜状,如图2所示的第二滚压结构C2具有第一滚压段C21,接着第六油压缸344D连接并驱动第三内辊轮344C接触或离开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的内侧缘此时第二夹头336B夹住筒状体40内侧,筒状体40另一侧内缘套在第一夹头336A上转动,并驱动第三内辊轮344C往外移动,该第三内辊轮344C成一垂直状(如图16B),将相互挤压在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形成一垂直状,如图2所示的第二滚压结构C2具有相互挤压在筒状体40的第二端部B形成一垂直状。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也可先形成第二端部B,再接续形成第一端部A。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上述辊轮装置340包括复数个支撑元件90。支撑元件90连接固定于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之上,借由支撑元件90,可使得一第一外辊轮装置342、一第一内辊轮装置346、一第二内辊轮装置344以及第二外辊轮装置348固定于第一移动座322与第二移动座324之上。
综上所述,在华夫筒制造方法中,分别通过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型机,来便于制作出华夫筒。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机可用以在同一机台分别对筒状体的相对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成型,无须再移动华夫筒至其他机台成型,即可分别成型华夫筒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借此节省制程时间,并可利用不同组合的内、外辊轮装置制作出华夫筒的端部所需的型态。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卷圆机,对一钢板进行滚圆成型步骤,使该钢板形成一卷圆件;
一焊接机,对该卷圆件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进行焊接步骤,使该卷圆件形成一筒状体,其中该筒状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以及
一成型机,分别对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进行一滚压成型步骤,使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且使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以形成一华夫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圆机包括:
一卷圆机主体,包括一容置部、一放置平台以及一凸出部,其中该放置平台连接于该容置部的一侧,该凸出部垂直连接于该容置部;
一第一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部,该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上滚轮与一固定座,其中该固定座可分离地枢接于该卷圆机主体,该上滚轮位于该容置部的上方,该上滚轮的一第一侧部可分离地连接于该固定座,该上滚轮的一第二侧部可枢接于该凸出部;
一第二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容置部,该第二移动装置包括一下滚轮与一驱动马达,该下滚轮可枢接于该容置部之内,该驱动马达驱动该下滚轮转动,该下滚轮与该上滚轮相对转动;以及
一定位元件,连接于该主体,且该定位元件位于该上滚轮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圆机还包括:
一第一感应元件,连接于该容置部之外,该第一感应元件邻近于该固定座以侦测该固定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焊接机包括:
一焊接机主体,包括一平台、一焊接区、一定位柱,该焊接区设置于该平台,该定位柱连接于该平台之上;
一压板组件,设置于该平台,该压板组件包括一第一压板与一第二压板,且该定位柱与该第一压板及该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隔,且该第一压板与该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该第二间隔连通该第一间隔,其中该压板组件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以及一第二抵接端,该第一抵接端为该第一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该第二抵接端为该第二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该第一抵接端与该第二抵接端之间形成该第二间隔;
一移动机构,设置于该平台,该移动机构内设置一皮带,该皮带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皮带轮,其中该移动机构包括一壳体以及一被滑动件,该壳体连接该被滑动件;
一马达,连接于该移动机构,该马达驱动该移动机构上的该皮带轮转动,该马达连接于该壳体之内;
一调整机构,连接于该移动机构内的该皮带上,该皮带带动调整机构于一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
一气压缸,连接于该调整机构;以及
一焊接元件,连接于该调整机构,该焊接元件对准于该第二间隔,其中该马达驱动该皮带上的该调整机构,以带动该调整机构与该焊接元件于该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该气压缸用以使该焊接元件于一第二方向上移动,其中该第一方向不同于该第二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焊接机还包括:
一支撑摇臂,可动地设置于该平台,该支撑摇臂用以固定该定位柱,其中该支撑摇臂包括一固定件、一枢转件以及一摇臂,该固定件固定于该平台,该枢转件枢接于该固定件,该摇臂连接于该枢转件,该枢转件包含一容置部,该容置部用以供该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设;以及
一第二感应元件,设置于该平台,且该第二感应元件邻近于该支撑摇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型机包括:
一基座;
一移动装置,包括一第一移动座、一第二移动座、一第一推拉油压缸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压缸,该第一移动座与该第二移动座分别设置于该基座上,该第一推拉油压缸连接该第一移动座,该第二推拉油压缸连接该第二移动座,且该第一推拉油压缸驱动该第一移动座相对于该基座上移动,该第二推拉油压缸驱动该第二移动座相对于该基座上移动;
一固定装置,包括一第一固定座体、一第二固定座体、一第一旋转主轴、一第二旋转主轴、一第一夹头以及一第二夹头,该第一固定座体设置于该第一移动座的上方,该第二固定座体设置于该第二移动座的上方,该第一移动座连动于该第一固定座体,该第二移动座连动于该第二固定座体,该第一旋转主轴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固定座体,该第二旋转主轴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固定座体,该第一夹头设置于该第一旋转主轴,该第二夹头设置于该第二旋转主轴,且该第一夹头与该第二夹头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及
一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装置、一第二内辊轮装置、一第一外辊轮装置以及第二外辊轮装置,该第一内辊轮装置与该第一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移动座之上,该第二内辊轮装置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该第二移动座之上,其中该第一夹头用以容置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之内,且该第二夹头用以容置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之内,以夹住该筒状体一起旋转,该第一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的一内侧缘,该第一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的一外侧缘,该第二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一内侧缘,该第二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一外侧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外辊轮,该第一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油压缸,该第一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油压缸,该第一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一外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的该外侧缘,该第二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一内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的该内侧缘,该第一内辊轮成一垂直状,相互挤压在该筒状体的该第一端部形成一圆弧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外辊轮与一第三外辊轮,该第二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内辊轮与一第三内辊轮,该第二外辊轮与该第二内辊轮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旋转主轴的同一侧,该第三外辊轮与该第三内辊轮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旋转主轴的另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三油压缸与一第五油压缸,该第二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四油压缸与一第六油压缸,该第三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二外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侧缘,该第四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二内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内侧缘,该第五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三外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侧缘,该第六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三内辊轮接触或离开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内侧缘,并驱动该第二内辊轮往外移动,该第二内辊轮成一锥状,以将相互挤压在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形成一倾斜状,该第三内辊轮成一垂直状,以将相互挤压在该筒状体的该第二端部再形成一垂直状。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装置包括一第一气动阀与一第二气动阀,该第一气动阀连接该第一旋转主轴,且该第一气动阀用以控制该第一夹头,该第二气动阀连接该第二旋转主轴,且该第二气动阀用以控制该第二夹头。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电机与一第二驱动电机,该第一驱动电机连接并驱动该第一旋转主轴旋转,该第二驱动电机连接并驱动该第二旋转主轴旋转。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括二底部以及一承载部,该二底部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下方,该第一移动座与该第二移动座分别可移动地位于该承载部的上方。
CN202122129574.7U 2021-09-03 2021-09-03 成型装置 Active CN216097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9574.7U CN216097470U (zh) 2021-09-03 2021-09-03 成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9574.7U CN216097470U (zh) 2021-09-03 2021-09-03 成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97470U true CN216097470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1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29574.7U Active CN216097470U (zh) 2021-09-03 2021-09-03 成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97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83333A (en) Self leveling weld fixture
CN216097470U (zh) 成型装置
CN213858007U (zh) 成型装置
TWI780889B (zh)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CN115741096A (zh) 华夫筒制造方法以及成型装置
JPH1170418A (ja) 自動車の排気管組付け治具
CN114260606B (zh) 一种可升降的柔性工装及焊接方法
TWM619752U (zh) 成型裝置
JP6298569B1 (ja) パレット交換装置
JP2004508556A (ja) マイクロタイタプレート用サポート
CN112775517B (zh) 一种回流装置
JPS5933070B2 (ja) 自動車車体の溶接装置
JP2002224868A (ja) レーザ溶接方法およびレーザ溶接装置
JPH06254677A (ja) 長尺トーチを用いた長尺円筒体内部の溶接方法
CN220492825U (zh) 一种定子锁片翻转机构
JP3710870B2 (ja) 超音波溶着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9083028A (ja) ワーク反転装置
TWI748728B (zh) 用於華夫筒之焊接機
CN216706699U (zh) 气路内置的短行程化油器工装夹具
CN118162829B (zh) 一种微型金属件双面拼焊设备
JPH1182365A (ja) 超音波溶着装置及び超音波溶着方法
CN218397724U (zh) 定位装置
CN217857403U (zh) 夹持单元、夹持装置及手机按键分选机
CN220299737U (zh) 一种微调盘翻转机构
CN218592214U (zh) 焊接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