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3149U - 布料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布料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3149U
CN216033149U CN202122195585.5U CN202122195585U CN216033149U CN 216033149 U CN216033149 U CN 216033149U CN 202122195585 U CN202122195585 U CN 202122195585U CN 216033149 U CN216033149 U CN 216033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drying tunnel
drying
negative pressure
magnetic at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955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晗
曹营
王佳佳
张麟
赵爱军
路思瑶
孙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anxi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anxi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anxi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anxi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955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3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3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3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料处理系统,包括:放卷机、纳米涂料设备、干燥设备和控制器,放卷机、纳米涂料设备和干燥设备依次布置,控制器用于控制纳米涂料设备和干燥设备运行,放卷机、纳米涂料设备和干燥设备依次布置;纳米涂料设备包括两个支座、第一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和两个印刷组件;干燥设备包括输送机构和干燥隧道,干燥隧道包括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负压干燥隧道,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负压干燥隧道沿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其中,布料经由放卷机开卷后依次进入到纳米涂料设备和干燥设备中。实现布料处理系统连续化生产并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布料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布料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领域是一个成熟领域,布料加工过程离不开漂洗,染色等前序步骤,经过前序步骤之后,布匹的干燥处理环节是影响后续生产的核心关键,布匹处理的方式,效率,能耗,品控决定了整个生产链条生产成品的产能、品质与成本,从而影响着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常规技术的布料一般先浸泡在盛放液体辅料的水池中进行前处理,然后,在放入到烘干箱中进行烘干操作。这样,便无法实现连续生产,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实现连续式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料处理系统,实现布料处理系统连续化生产并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料处理系统,包括:放卷机、纳米涂料设备、干燥设备和控制器,所述放卷机、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依次布置,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运行;
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包括两个支座、第一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和两个印刷组件,两个所述支座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滑动座滑动设置在其中一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二滑动座滑动设置在另一所述支座上;所述印刷组件包括储料仓和印刷板,所述印刷板设置在所述储料仓的仓口上,所述印刷板与所述储料仓之间形成用于存储液态辅料的储液腔,所述印刷板上设置有若干纳米孔;两个所述印刷板上下相对布置,其中一所述印刷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座上,另一个所述印刷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座上;
所述干燥设备包括输送机构和干燥隧道,所述干燥隧道包括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负压干燥隧道,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所述负压干燥隧道沿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所述输送机构贯穿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所述负压干燥隧道;所述硅胶干燥隧道中设置有硅胶干燥剂,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配置有中空舱体,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内设置有多条交错排列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与所述中空舱体连通,所述中空舱体用于盛放液氮,所述负压干燥隧道上还设置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用于抽吸所述负压干燥隧道内的空气以在所述负压干燥隧道内形成负压;其中,布料经由所述放卷机开卷后依次进入到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中。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涂料设备还包括底座和两根导向杆,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两根所述导向杆竖向并排布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印刷板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插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
进一步的,沿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上,所述干燥设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每个所述硅胶干燥隧道中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可循环使用的所述硅胶干燥剂;
沿所述输送带输送方向上,所述开放式负压低温干燥设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连接,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一端口还设置有可开关的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干燥隧道中还设置有电加热器和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与所述电加热器导热连接,所述超导热管分布在所述输送机构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还包括外壳和保温层,所述中空舱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中空舱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干燥隧道的一侧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一门体,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的两端部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二门体,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二端口还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三门体。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所述安装支架两侧的第一子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所述安装支架两侧的第二子同步轮;所述第一子同步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同步轮上下布置;
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包括第一环形体和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环形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磁吸体,所述第二环形体设置有若干第二磁吸体,所述第一环形体和所述第二环形体上下布置;
其中,所述干燥隧道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均位于所述干燥隧道的外部;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所述第一同步轮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环形体,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磁吸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磁吸体在相互靠近后形成磁吸夹持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体为电磁铁,所述第一环形体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线缆,所述第一导电电缆与所述第一磁吸体选择性地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体与所述第一导电线缆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磁吸体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进口处接通所述第一导电线缆、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磁吸体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出口的外部断开所述第一导电线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处理系统,通过采用放卷机对布卷进行开卷操作,布料开卷后先进入到纳米涂料设备中涂覆液态辅料,而纳米涂料设备采用两个印刷板夹持布料的方式将定量的液态辅料从纳米孔中输出,以使得布料均匀吸附液态辅料并减少浪费,而布料在吸附液态辅料后将由输送机构将布料输送至干燥隧道中,硅胶干燥隧道中配置有硅胶干燥剂形成极其干燥的作业环境,加速水分从高湿度向低湿度转移,而从硅胶干燥隧道输出的物品进入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利用冷井原理进行冻干处理,最后,通过负压干燥隧道内形成了低湿度、低气压、空气高流速的作业环境,高速的气流与明显的干湿度差能快速带走布料内的水分,这样,便可以使得布料能够连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布料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干燥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新型纳米涂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纳米涂料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干燥设备100、纳米涂料设备200、放卷机300;
输送机构1;
安装支架11;
第一同步轮111、第二同步轮112;
循环组件12;
第一环形体121、第二环形体122、第一磁吸体123、第二磁吸体124;
硅胶干燥隧道2;
承载板21、硅胶干燥剂22、第一门体23;
负压干燥隧道3;
隔板31、抽风机32、电加热器33、第三门体34;
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
外壳41、内壁42、中空舱体43、毛细管44;
保温层411、排放管412、排水管413、进液管431;
支座51;
第一滑动座52;
第二滑动座53;
印刷组件54;
储料仓541、印刷板542;
底座55;
第一电机551、第二电机552;
导向杆5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料处理系统,包括:放卷机300、纳米涂料设备200和干燥设备100,所述放卷机、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依次布置。
其中,所述放卷机用于将布卷展开输送,所述放卷机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常规技术中的开卷设备,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而纳米涂料设备200则用于对展开输送的布卷涂覆液态辅料,对于经过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处理的布料将进入到所述干燥设备中,利用所述干燥设备对布料进行干燥处理。
其中,为了满足连续化生产的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干燥设备100和纳米涂料设备200分别进行了结构设计,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针对干燥设备100而言,如图2-图6所示,干燥设备100包括输送机构1和干燥隧道,干燥隧道包括硅胶干燥隧道2、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和负压干燥隧道3,硅胶干燥隧道2、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和负压干燥隧道3沿输送机构1输送方向依次布置,输送机构1贯穿硅胶干燥隧道2、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和负压干燥隧道3;
硅胶干燥隧道2中设置有承载板21,承载板21上设置有通气孔(未图示),承载板21上还设置有硅胶干燥剂22;
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配置有中空舱体43,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的内壁42形成的捕水腔体中设置有多条交错排列的毛细管44,毛细管44与中空舱体43连通;
负压干燥隧道3的两端口分别设置有可开关的隔板31,负压干燥隧道3上还设置有抽风机32,抽风机32用于抽吸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空气以在负压干燥隧道3内形成负压。
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待干燥的布料则放置在输送机构1上,输送机构1将带动布料朝向硅胶干燥隧道2移动,布料进入到硅胶干燥隧道2内。
硅胶干燥隧道2内设置的硅胶干燥剂22,利用硅胶干燥剂22使得硅胶干燥隧道2内形成极其干燥的环境。利用湿度差,加速水分从高湿度向低湿度转移,从而加速了脱水的效率。硅胶干燥隧道2内的空气水分含量极低,使得隧道内变为一个极度干燥的环境,加大干燥脱水的效率与速度。
而布料在经由硅胶干燥隧道2后,跟随输送机构1进入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内。中空舱体43中的液氮进入到毛细管44中。液氮通过毛细管4对内壁42内部形成的捕水腔体进行制冷,进而完成对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
布料在经过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处理后,跟随输送机构1进入到负压干燥隧道3内。而在布料进入到负压干燥隧道3内后,负压干燥隧道3的进口处的隔板31将朝向输送机构1方向移动进而大部分遮挡住进口,而负压干燥隧道3的出口处的隔板31也处于关闭状态,进而使得负压干燥隧道3的进出口处于较小的通气量状态。
此时,负压干燥隧道3在抽风机32的作用下,将负压干燥隧道3内形成负压,而从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进入到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空气为非常干燥的空气,并且,由于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干燥作业环境为负大气压,布料内的游离水会在负压的作用下往表面积扩散,进而被干燥的气流带走,进而降低了高温热辐射干燥的温度临界点问题,提高了大量热敏性物质的干燥效率。
有关隔板31和第三门体34的开关方式,可以参考常规隧道结构中的开关门结构形式,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优选地,沿输送机构1输送方向上,干燥设备10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硅胶干燥隧道2;沿输送机构1输送方向上,干燥设备10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
具体的,多个串联连接的硅胶干燥隧道2在使用过程中,当其中一硅胶干燥隧道2中的硅胶干燥剂22吸收饱和后,其他硅胶干燥隧道2中的硅胶干燥剂22可以持续使用。
另外,负压干燥隧道3中还设置若干挡风板(未图示),所述挡风板布置在所述抽风机与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一端口之间。具体的,在抽风机32工作过程中,在挡风板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降低从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内的空气进入负压干燥隧道3的流速,进而提高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负压值。
优选地,针对不同布料干燥过程中,负压干燥隧道3的负压程度也各有不同,为此,还可以在负压干燥隧道3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未图示)。具体的,所述气压传感器设置在负压干燥隧道3的内部并位于中间的部位,通过所述气压传感器能够检测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负压值,利用所述气压传感器检测到的气压值反馈给布料处理系统的控制器(如单片机或PLC),进而利用控制器来控制抽风机32运行。
进一步的,硅胶干燥隧道2的一侧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一门体23。具体的,对于硅胶干燥隧道2中使用的硅胶干燥剂22而言,其使用一段时间后,硅胶干燥剂22吸收饱和后需要即时更换,此时,通过打开第一门体23,便可以将承载板21上放置的硅胶干燥剂22进行更换。而对于更换下的硅胶干燥剂22而言,还可以通过热脱附方式除去水分,以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更进一步的,为了在负压状态下的负压干燥隧道3内进一步的加快干燥效率,负压干燥隧道3中还设置有电加热器33,电加热器33用于加热负压干燥隧道3的内部空间。
具体的,在布料进入到负压干燥隧道3进行干燥处理过程中,电加热器33通电后对负压干燥隧道3内部进行加热,一方面负压干燥隧道3内处于负压状态以加快布料内部水分扩散速度,另一方面负压干燥隧道3内的温度加高进而提高布料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干燥效率。其中,电加热器33设置在负压干燥隧道3的底板或侧板上,而抽风机32则设置在负压干燥隧道3的顶板上。
优选地,负压干燥隧道3中还设置有超导热管(未图示),超导热管与所述电加热器33导热连接,超导热管分布在输送机构1的上部和下部。输送机构1的上下两侧配置有超导热管,超导热管用于瞬间导热,在负压环境下,水的沸点降低,超导热管的作用是给予瞬间的温度,来激发瞬间热量,使得水分挥发排出,从而干燥物体。硅胶干燥隧道2和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主要对物品所处的环境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以为后面的负压干燥隧道3创造低湿度的干燥环境,来提高干燥效率,后面的负压干燥隧道3的工作原理是降低大气压的同时,降低了水的沸点,比如100℃沸腾,在负压下,可能50℃就沸腾,这样用超导热管瞬间让温度达到50,再加上极低水分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低温干燥效果,节能,增效,降本。
在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内,由于毛细管44的内径较细,流入到毛细管44中的液氮的量较少,并且,液氮也能够利用毛细管44对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内部进行快速的制冷,以完成对布料进行冻干处理。与此同时,中空舱体41中的液氮能够持续的流入到毛细管44中以实现液氮迭代制冷,以提高冻干的效果。
其中,为了提高保温性能,可以在外壳41的内壁设置有保温层411,保温层411包裹在中空舱体43的外部,以减少中空舱体43向外壳41的外部往释放冷量而造成漏冷的情况发生。另外,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上分别设置有可开关的门体(未图示)。具体的,在冻干操作过程中,门体处于关闭的状态,以使得内壁42形成的捕水腔体形成密闭的空间,这样,便可以进行有效的冻干操作。而当需要取放物品时,则将门体打开。
另外,为了方便加注液氮,中空舱体43还连接有进液管431,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中空舱体并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具体的,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液氮经由进液管431注入到中空舱体43内,中空舱体43内的液氮再流入到各条毛细管44中,以通过毛细管44向外是否冷量进行捕水。
而为了方便排出氮气,外壳41上还设置有排放管412,毛细管44的第一管口与中空舱体43连通,毛细管44的第二管口与排放管412连通。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毛细管44中的液氮受热后变为氮气上升,毛细管44中的氮气将流入到排放管412中,氮气可以通过排放管412向往排出氮气。与此同时,中空舱体43中存储的液氮将继续流入到毛细管44中补充液氮以实现连续不断的进行冻干操作。其中,排放管412的排放口121可以伸出至外壳41的外部。
对于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而言,中空舱体43围绕在内壁42的外部,所述外壳和所述保温层包裹在中空舱体43的外部形成箱体结构。工作时,液氮由进液管431注入中空舱体43中,液氮布满中空舱体后,再流经与中空舱体43连通的毛细管44,最终所有毛细管44汇聚到排放管412排出氮气以形成循环。
另外,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配置多个串联设置的多个外壳41,相邻的两个外壳41中,其中一外壳41上的所述出口与另一外壳41上的所述进口对接在一起。具体的,每个外壳41均配置有独立的内壁42、中空舱体43和毛细管44,当前一工位处的内壁42需要除冰时,则可以将未冻干完的物品推送到下一工位继续处理。
具体的,每个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为单节箱体组成的隧道式结构,每个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形成独立循环体系。由进液管431注入液氮后,由于温度瞬间降低,气体经过隧道时,其中的水分会被超低温中空舱体43的内壁42与毛细管44表面共同作用捕捉成冰,由于毛细管44密密麻麻表面积很大,这大大增加了空间捕水利用率与能力,当捕水达到上限后,停止液氮注入,温度逐渐升温,捕捉的冰融化成水,从内壁42底部的回流孔所连接的排水管13排出,当水排出后,可再次使用。由于捕水隧道是由多个独立箱体组成,几个箱体错开使用,即可达到持续捕水的效果。
优选地,在冻干过程中,随着冻干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4的表面以及毛细管44上将形成冰层,较厚的冰层会影响冻干效果。因此,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进行除冰操作。
对于除冰的方式,可以采用自然解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辅助加热的等方式。例如:可以采用电加热丝的方式进行加热,具体的,电加热丝布置在毛细管44的一侧,当进行化冰时,电加热丝通电加热以加热毛细管44和内壁42,电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将毛细管44和内壁42上的冰层融化。
或者,还可以采用电磁波的方式,为此,内壁42采用金属板制成,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还包括电磁波发生器。具体的,在除冰过程中,中空舱体43中无液氮,此时,关闭门体并启动电磁波发生器。电磁波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进入到内壁42中,内壁42的内壁以及毛细管44上形成的冰层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将快速融化,融化的冰水最终从排水管13排到外部。
其中,电磁波发生器一般安装在内壁42的外部,为了方便的将电磁波传播进内壁42中,电磁波发生器设置在外壳41的外部,电磁波发生器的发送端部设置有传导部件,传导部件伸入到内壁中。具体的,由于内壁42内的温度较低,电磁波发生器将安装在内壁42的外部,而对于电磁波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则通过传导部件输送至内壁42中,以使得将电磁波传递至内壁中进行电磁波加热。其中,传导部件可以陶瓷、玻璃、或塑料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电磁波分布均匀性并提高电磁波化冰效率,传导部件包括主干体和多个分支体,所述分支体连接在主干体上,所述分支体并排布置,相邻的两条毛细管44之间布置有一传导部件。具体的,由于内壁中无法安装转动的搅波器,为了使得电磁波分布均匀,电磁波发生器发出的电磁波经由主干体传递给多个分支体,并最终通过各个分支体输送至内壁中,与此同时,由于所述分支体位于两条毛细管44之间,毛细管44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如铜),能够对电磁波起到反射的作用,进而通过分支体分散输送电磁波并配合毛细管44反射,可以确保内壁42中的电磁波分布均匀。
再进一步的,为了充分干燥布料,以实现布料的上下表面均匀的干燥。输送机构1包括安装支架11和循环组件12。安装支架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同步轮111和第二同步轮112,第一同步轮111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安装支架11两侧的第一子同步轮,第二同步轮112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安装支架11两侧的第二子同步轮;所述第一子同步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同步轮上下布置;循环组件12包括第一环形体121和第二环形体122,第一环形体121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磁吸体123,第二环形体122设置有若干第二磁吸体124,第一环形体121和第二环形体122上下布置;其中,所述干燥隧道设置在安装支架11上,第一同步轮111和第二同步轮112均位于所述干燥隧道的外部;位于安装支架11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第一同步轮11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体121,位于安装支架11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第二同步轮112上设置有第二环形体122,第一磁吸体123与对应的第二磁吸体124在相互靠近后形成磁吸夹持空间;干燥隧道则安装固定在安装支架11上。
具体的,当布料需要进行输送干燥时,布料从所述干燥隧道的进口进入到所述干燥隧道内,同时,布料两侧的边缘将被对应侧配置的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夹持住,进而使得布料悬空在所述干燥隧道内并向前输送。其中,第一同步轮111、第二同步轮112则可以通过电机等方式驱动转动,以使得第一环形体121和第二环形体122同步运转。由于布料仅是两侧的边缘被间隔的夹持住,而布料整体处于悬空状态,进而使得布料上下表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干燥处理,以提高干燥效率和干燥效率。
其中,对于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的表现实体有多种方式,一下举例说明。
第一磁吸体123为电磁铁,第一环形体121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线缆(未图示),所述第一导电电缆与第一磁吸体123选择性地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磁吸体123采用电磁铁,当布料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进口处,布料的对应侧的边缘将位于上下布置的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之间。此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电缆将给第一磁吸体123供电,以使得第一磁吸体123产生磁力以将下方的第二磁吸体124吸引靠近,最终,使得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将布料夹持住。而对于第二磁吸体124而言,其可以采用铁块或永磁体等方式。
而在布料从所述干燥隧道中输出后,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电缆与第一磁吸体123供电线路断开,第一磁吸体123断电后,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分离开,以解除对布料的夹持操作。
优选地,为了方便控制所述第一导电线缆与第一磁吸体123之间的通断电操作,第一磁吸体123与所述第一导电线缆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未图示),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在第一磁吸体123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进口处接通所述第一导电线缆、还用于在第一磁吸体123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出口的外部断开所述第一导电线缆。
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将循环进出所述干燥隧道,而在第一磁吸体123、第二磁吸体124进入所述干燥隧道时,第一磁吸体123、第二磁吸体124需要产生磁吸力,进而利用第一磁吸体123、第二磁吸体124将布料夹持住。此时,第一磁吸体123移动到干燥隧道的进口处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将导通第一磁吸体123和所述第一导电线缆,以利用所述第一导电线缆给第一磁吸体123供电。第一磁吸体123受电后产生磁吸力,在磁吸力的作用下,布料将夹在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之间。
或者,可以将第二磁吸体124设置为电磁铁,第二环形体122上设置有第二导电线缆,所述第二导电电缆与第二磁吸体124选择性地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表现实体可以采用多种开关结构形式,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可以采用行程开关、光电开关等,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或者,第一磁吸体123和第二磁吸体124均为电磁铁,第一环形体121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线缆,所述第一导电电缆与第一磁吸体123选择性地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电缆与第二磁吸体124选择性地电连接。
通过在安装支架上的两端部分别配置同步轮,而循环组件能够利用环形体来安装磁吸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下布置的两个环形体上配置的第一磁吸体和第二磁吸体相互靠近后,第一磁吸体和第二磁吸体在磁吸力的作用下将吸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布料夹持在第一磁吸体和第二磁吸体之间,而布料仅是边缘被第一磁吸体和第二磁吸体夹持住,布料整体处于悬空状态在干燥隧道内输送,以使得布料上下表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干燥处理,实现输送机构悬空输送物料,以提高干燥效果和效率。
针对纳米涂料设备200而言,如图7-图8所示,纳米涂料设备300包括:两个支座51、第一滑动座52、第二滑动座53和两个印刷组件54;两个支座51相对布置,第一滑动座52滑动设置在其中一支座51上,第二滑动座53滑动设置在另一支座51上;印刷组件54包括储料仓541和印刷板542,印刷板542设置在储料仓541的仓口上,印刷板542与储料仓541之间形成用于存储液态辅料的储液腔,印刷板542上设置有若干纳米孔(未图示);其中,两个印刷板542上下相对布置,其中一印刷组件54设置在第一滑动座52上,另一个印刷组件54设置在第二滑动座53上。
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储料仓541中存储有液态辅料,布料位于上下布置的两个印刷板542之间,利用滑动座带动印刷组件54移动,以使得布料夹在两个印刷组件54之间。
布料经由放卷机300开卷后进入到两个印刷板542之间,两个印刷板542将进行固定频率与固定速度的压合。并且,在布料被夹在两个印刷板542之间时,储料仓541中的液态辅料从印刷板542的纳米孔输出进而浸湿布料。而布料的上下表面均有液态辅料输出,可以确保布料被均匀的浸湿。
重要的是,所述纳米孔的孔径较小,从所述纳米孔输出的液态辅料的量以能够满足浸透布料的要求为准,并且,在输出液态辅料时布料被印刷板542夹持住,而在液态辅料输出完并印刷板离开布料时,布料膨胀能够将表面的液态辅料进一步的吸附至内部,进而实现定量的在布料上印刷上液态辅料,以减少液态辅料浪费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多个所述纳米孔呈阵列布置,呈阵列布置的多个所述纳米孔能够充分的利用印刷板542的表面积来均匀的输出液态辅料。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55和两根导向杆56,支座51设置在底座55上,两根导向杆56竖向并排布置在底座55上,印刷板54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导向孔(未标记),导向杆56插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
具体的,为了确保印刷板542能够平稳的上下移动,则在底座55上安装两根导向杆56,这样,印刷板542的两端部通过导向孔与导向杆56配合实现上下平稳的滑动,以确保布料能够夹持在两个印刷板542之间。
又进一步的,底座55上还设置有第一电机551和第二电机552,第一电机551的转轴上设置有第一丝杆(未标记),第一滑动座52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孔中;第二电机552的转轴上设置有第二丝杆(未标记),第二滑动座53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孔中。
具体的,第一电机551通过所述第一丝杆带动第一滑动座52上下滑动,同样的,第二电机552通过所述第二丝杆带动第二滑动座53上下滑动,这样,便可以通过控制电机转动以准确的控制上下两个印刷板542移动。
另外,对于储料仓541中的液态辅料通过所述纳米孔输出的方式可以采用加压的方式,例如:储料仓541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通过压力泵连接有储液罐。具体的,储液罐用于存储大量的液态辅料,而储料仓541则可以存储少量的液态辅料,当需要向外输出液态辅料时,所述压力泵启动向储料仓541中输送液态辅料以使得储料仓541中的压力升高,进而使得储料仓541中的液态辅料从所述纳米孔中挤出。
通过采用两个印刷组件来对布料进行印刷式涂覆液态辅料,在使用过程中,布料位于两个印刷组件之间移动,两个印刷板能够将布料夹在中间,两个滑动座相互靠近,使得上下布置的印刷板贴靠在布料的上下表面,此时,储料仓中的液态辅料便可以从纳米孔输出并浸透布料,一方面从纳米孔输出的液态辅料的量较少能够满足浸透布料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输出液态辅料时布料被印刷板夹持住,而在液态辅料输出完并印刷板离开布料时,布料膨胀能够将表面的液态辅料进一步的吸附至内部,进而实现定量的在布料上印刷上液态辅料,以减少液态辅料浪费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Claims (10)

1.一种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放卷机、纳米涂料设备、干燥设备和控制器,所述放卷机、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依次布置,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运行;
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包括两个支座、第一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和两个印刷组件,两个所述支座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滑动座滑动设置在其中一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二滑动座滑动设置在另一所述支座上;所述印刷组件包括储料仓和印刷板,所述印刷板设置在所述储料仓的仓口上,所述印刷板与所述储料仓之间形成用于存储液态辅料的储液腔,所述印刷板上设置有若干纳米孔;两个所述印刷板上下相对布置,其中一所述印刷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座上,另一个所述印刷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座上;
所述干燥设备包括输送机构和干燥隧道,所述干燥隧道包括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负压干燥隧道,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所述负压干燥隧道沿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所述输送机构贯穿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和所述负压干燥隧道;所述硅胶干燥隧道中设置有硅胶干燥剂,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配置有中空舱体,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内设置有多条交错排列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与所述中空舱体连通,所述中空舱体用于盛放液氮,所述负压干燥隧道上还设置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用于抽吸所述负压干燥隧道内的空气以在所述负压干燥隧道内形成负压;
其中,布料经由所述放卷机开卷后依次进入到所述纳米涂料设备和所述干燥设备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涂料设备还包括底座和两根导向杆,所述支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两根所述导向杆竖向并排布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印刷板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插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上,所述干燥设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所述硅胶干燥隧道;每个所述硅胶干燥隧道中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可循环使用的所述硅胶干燥剂;
沿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方向上,所述干燥设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连接,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一端口还设置有可开关的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干燥隧道中还设置有电加热器和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与所述电加热器导热连接,所述超导热管分布在所述输送机构的上部和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还包括外壳和保温层,所述中空舱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中空舱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干燥隧道的一侧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一门体,所述液氮毛细管路捕水隧道的两端部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二门体,所述负压干燥隧道的第二端口还设置有可开关的第三门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所述安装支架两侧的第一子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包括相对设置并分布在所述安装支架两侧的第二子同步轮;所述第一子同步轮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同步轮上下布置;
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包括第一环形体和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环形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磁吸体,所述第二环形体设置有若干第二磁吸体,所述第一环形体和所述第二环形体上下布置;
其中,所述干燥隧道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均位于所述干燥隧道的外部;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所述第一同步轮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环形体,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同一侧两端部的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磁吸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磁吸体在相互靠近后形成磁吸夹持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体为电磁铁,所述第一环形体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线缆,所述第一导电电缆与所述第一磁吸体选择性地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料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体与所述第一导电线缆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磁吸体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进口处接通所述第一导电线缆、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磁吸体移动到所述干燥隧道的出口的外部断开所述第一导电线缆。
CN202122195585.5U 2021-09-12 2021-09-12 布料处理系统 Active CN216033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5585.5U CN216033149U (zh) 2021-09-12 2021-09-12 布料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5585.5U CN216033149U (zh) 2021-09-12 2021-09-12 布料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3149U true CN216033149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98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95585.5U Active CN216033149U (zh) 2021-09-12 2021-09-12 布料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31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53177U (zh) 一种干燥机构和质子膜的涂布装置
CN210268071U (zh) 循环隧道式烘干设备
CN216033149U (zh) 布料处理系统
CN113862917B (zh) 布料处理系统
CN201108609Y (zh) 高效节能的连续循环冷凝脱水灭菌装置
CN113865273B (zh) 开放式负压低温干燥设备
CN214009716U (zh) 一种连续性滚筒真空干燥机
CN215940339U (zh) 一种喷塑厚度均匀的喷塑装置
CN211346063U (zh) 一种高效节能微波干燥机
KR101442747B1 (ko) 진공단열재의 연속 자동화 진공성형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12778485U (zh) 一种微波干燥装置
CN207774145U (zh) 一种新型螺旋输送机
CN114812144B (zh) 一种中药材连续微波干燥装置
CN115560574B (zh) 一种根茎类中药干燥设备
CN216048729U (zh) 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
CN219103525U (zh) 一种用于新型纤维的烘干装置
CN218120509U (zh) 一种适于密封带生产的快速烘干装置
CN201047712Y (zh) 微波干燥设备料筐步进式物料输送装置
CN217483181U (zh) 一种脱水烘干机
CN220195440U (zh) 一种电池涂布后处理装置
CN113758079B (zh) 毛细液氮管路迭代循环捕水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3349585U (zh) 一种电化铝转移膜离型剂烘干装置
CN220541652U (zh) 砂布烘干装置以及砂布生产系统
CN211651119U (zh) 一种电气自动化烘干装置
CN216845544U (zh) 一种氧化钙粉末干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